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5343.pdf/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比年以來。皇風清夷。恩波洋溢。嶺海之間。如在輦下矣。風俗形勝

圖經志潮之分域。隷于廣。實古閩越地。其言語嗜欲與閩之下四州頗類。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於潮為近。語音不

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州人之知書者。或以為自文公始。雖然趙德潮人也。人不知學。奚而有德。德蓋其知名公請置鄉校牒。

亦曰進士明經。百十年間不聞有貢于王庭者。則非𡨋然不知學也。公之意。豈亦勉邦人為進取計。有若閩之舉進士。自歐陽詹如之意耶。至别趙

子詩則曰。海中諸山中。幽子頗不無。蓋德之學行見於韓集一叙。其隱居求志。不屑於宜春之行。則其當時同門合志。若德之輩行者。不無人也。自

是以後。業儒者益衆。太平興國間。始有聯名桂籍者出。故陳文惠公送潮陽李孜主簿詩。潮陽山水東南奇。魚鹽城郭民熈熈。當時為撰玄聖碑。而

今風俗鄒魯為。蘇文忠公作昌黎廟碑云。潮之人士皆篤於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州之士風其槩如是。郡縣志唐皇甫湜撰韓文公神

道碑云。貶潮州刺史。洞究海俗海夷。陶然掠賣之口計庸免之未相直。輙與錢贖。還著之赦今。 蘇軾作潮州韓文公廟碑云。始潮之人未知學。

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三陽志郡以東。其地曰白瓷窑。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乃外操一音。俗謂之不老。或曰韓公出刺之時。以正音為郡人誨。一

失其眞。遂不復變。市井間六七十載以前。猶有操是音者。今不聞矣。惟白瓷窑水南之人相習。猶故吁文公能一潮陽之人於詩書之習。獨不能語

音變哉。是未可知者。至别趙子詩固曰。海中諸山中。幽子頗不無。相期風濤觀。已乆不可渝。則當時若德之輩行。而不以姓名顯者。不無人也。以德

而不屑於冝春之行。韓集一序。且與文公相表裏。則德之輩行之人有未易窺者。向所謂業成貢于王庭者。豈至是而後有見哉。 州之舊俗。婦女

徃來城市者。皆好高䯻與中州異。或以為椎結之遺風。嘉定間。曾侯噩下令諭之。舊俗為之一變。今無復有蠻妝者矣。故曾侯元夕嘗有詩云。居民

不誶燈前語。游女新成月下妝。蓋紀實也。三陽圖志。其弊俗未淳。與中州稍異者。婦女敞衣。蓋多遊街陌。子父多或另居。男女多混淆宴集。婚姻

或不待媒妁。是蓋教化未洽也。為政者。可不思所以救之哉。元一統志初入五嶺。首稱一潮土俗熈熈。有廣南閩嶠之語。人文彧彧。繇韓公趙德而

來。稻再熟而蠶五收。鳳翔集而鰐逺徙。掃除青草黄茅之瘴靄。仿髴十洲三島之僊瀛。余崇龜文集云。 潮陽舊俗。蠻鳺居多。自韓文公守潮。命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