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0624.pdf/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衣帛矣。難豚狗彘。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畆之田。無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昔孟軻。為齊宣言之詳矣。宅不毛者。有里布田不耕

者。出屋粟。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載師紀之舊矣。或曰。今可為乎。曰未也十室之夫。耕人之田。食人之食者九而欲為勸勵之道。猶無車而教之

載。無弓矢而教之射。惑矣。今天下之法。必始於名田。而終於勸農。名田之法必始於公𡖖大夫而終於黎庶。勸農之法必始於法孟子。而終於如載

師聖君賢相講求太平之策。無先乎此矣。志不云乎。王法本於農。臣愚不侫故為農說。范太史集上哲宗乞留意農政 臣近蒙賜誥。暫至許昌。切

見畿内已苦雨澇。詢之村民。皆云鄉村安静。公私少事。無呼召煩擾。唯是年歲未得豐熟。不旱則水。民常艱食。夏麥既薄。或全不收秋苖雖茂。唯憂

澇損。臣切惟陛下哀矜百姓。賑恤鰥寡。德之所及。可謂至厚。然猶和氣未應。陰陽隔并。欲脩政事以應之。願陛下推其心而已矣。夫天道不逺。在君

心所以感之。人君愛民。則天亦愛之人君愛民者。在知其勞苦。而恤其困窮。天下之人。至勞苦而常困窮者。農民是也。周公作無逸戒成王。以先知

稼穡之艱雖。人言商之逸王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人君不可以不知。天生時而地生財。自一粒一縷以上。皆出於民力。然後人得而用。

人臣之禄。受之於君。故不可不報君。人君之奉。取之於民。故不可不愛民。天子者。合天下之力而共尊。養之。凡宫室車馬。服食器用。無非取於天下。

皆百姓之膏血也。其作之也甚勞。其成之也甚難。安而享之。不可不思其所從來。思其所從來。則愛之而有不忍費財之心。憂之而有不忍勞民之

心。以此之心。行此之政。而天下不安者未之有也。天下之大。生民之衆。唯繫於一人之心。君心静。則天下静。君心不静。則天下亦不静。朝廷唯恭儉

節用。無所營為。常恐煩百姓。則天下安息。先王豈能人人而食之。人人而衣之哉。推其仁心。脩。其仁政。以及天下。則所被者廣矣。臣願陛下當食。則

思天下有飢而不得食者。當衣。則思天下有寒而不得衣者。凡於每事莫不皆然。唯推至誠以召和氣。庶幾。皇天報應。降豐年之祥。使百姓家給人

足。則太平矣。昔漢昭帝耕于鈎盾弄田。其事至微。史臣書之。盖以昭帝欲知稼穡之艱難。與周公戒成王之意同也。周世家留心農事。常刻木為耕

夫蚕婦。置之殿庭。欲見之而不忘。國朝祖宗以來。尤重農穡。太宗嘗為近臣曰。耕耘之夫。最可矜憫。春蚕既登。併功紡績。而繒帛不及其身。田禾大

稔。充其腹者。不過蔬糲。若風雨乖候。稼穡不登。將如之何。貞宗於内殿植稻麥。臨觀刈獲歛。知田畆之勞。至今遵之。惟陛下深留意於農政。而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