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16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16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制定機關: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講人為時西安市市長上官吉慶)
2016年2月5日
http://www.xa.gov.cn/gk/ghjh/zfgzbg/5d4908c265cbd87465a61bbe.html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去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西安「十二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西安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宏觀經濟形勢異常嚴峻的不利局面,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時提出的「追趕超越」和「五個紮實」要求為引領,迎難而上、主動作為,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在合理區間,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810.03億元,增長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0.91億元,增長16.3%,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

回顧「十二五」,我們緊緊圍繞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奮鬥目標,秉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兩塊短板求突破、多措並舉惠民生、創新管理促和諧」的理念,紮實推進「五項重點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我們舉全市之力,干成了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十件大事」——「創文」成功,三星落戶,渭北工業區建設全面啟動,西安進入地鐵時代,成功舉辦世園會,建成西部首個內陸港,在現行標準下全部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絲路聯合申遺取得成功,南門地區綜合改造圓滿完成,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自主創新示範區正式獲批。城市的承載力、影響力、美譽度和人民的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經濟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生產總值連續跨越4000億元、5000億元,年均增長10.9%,增速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穩居「第一方陣」。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預計達到10778美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到1114.98億元;非公經濟占比突破50%,達到5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達到1174.67億元;金融業增加值643.88億元,占GDP比重突破10%,達到11.1%。12項經濟指標較2010年實現「翻番」。

——產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三次產業比由2010年的4.0∶41.9∶54.1調整為3.8∶37.3∶58.9,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後產能任務,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8.3%。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一區三帶七板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渭北工業區建設全面推進,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098戶,較2011年增加242戶。8個國家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聚集區加快建設,服務業占GDP比重較2010年提高4.8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勢頭強勁,年均增速預計達到16%左右,高出GDP增速5.1個百分點。半導體產業、生產性服務業、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持續高速增長,「五區一港兩基地」的板塊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板塊正加快成為支撐和帶動我市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美麗西安建設取得新成效。秦嶺保護步入法治化軌道,違規採礦、違法建設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景觀提升、綠道建設等9項重點工程順利完成。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面達標,共計造林36.48萬畝。新建公園30個、綠地廣場363個,新增城市綠地1931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37%提高到4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9.5平方米提高到11.6平方米。「八水潤西安」工程紮實推進,渭河西安段「三年變清」目標如期完成,氵皂河污染治理實現達標,新增生態水面9573畝、濕地面積2.1萬畝,新建、改擴建污水處理廠13座,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5%。建成國家級生態區2個、省級以上生態示範區縣3個、市級以上生態鎮村209個。特別是,2013年初我市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了治污減霾工作,將其列為環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頭號工程,累計投入各級財政資金75.6億元、拆改燃煤鍋爐1335台、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15萬輛,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優良天數從2013年的138天增加至去年的251天,「西安藍」逐漸成為市民生活的新常態。

——城市綜合承載力得到新提升。大力推進主城區「南優、北拓、東延、西聯」戰略,深入實施古城復興計劃、緩堵保暢工程和城市精細化管理,全市建成區面積從395平方公里增加到52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69%提高到73%左右,累計完成城建投資1531.4億元,是「十一五」的1.7倍。南門區域綜合改造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重大示範工程,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等5處歷史古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地鐵1、2號線建成運營,3號線實現長軌貫通,通車里程達到52公里,日均客運量接近100萬人次。改造城市道路170餘條,新建人行天橋、地下通道41座,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到18.1平方米,較2010年提高2.5平方米。投放公共自行車4.2萬輛,服務網點實現主城區全覆蓋。新建高速公路3條,改造國省道幹線公路270公里,建成等級客運場站5個,農村二級公路實現全覆蓋,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3萬公里。鐵路北客站建成投用,西安成為國內重要的高鐵樞紐。啟動實施10項水源工程,李家河水源工程建成供水,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30萬噸。建成750千伏西安南輸變電工程,累計新增110千伏變電容量364.1萬千伏安,新增年供氣能力6億立方米,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07億平方米,分別是「十一五」的1.2、1.4和3.2倍。9個省市級重點示範鎮和6個文化旅遊名鎮加快建設,提前完成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行動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特別是經過18年不懈努力,我市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桂冠,這是870萬西安人民的光榮和驕傲。

——全面深化改革釋放新動能。堅持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制定公布市級行政許可目錄,分四批取消、下放、調整了312項行政事權。紮實推進「營改增」擴圍試點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新增企業數量呈現「井噴」之勢,各類市場主體總數達到63.8萬戶,較2010年增加29.7萬戶。啟動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試點有序推進,西紡集團與五環集團完成重組整合。城市網格化管理全面推開,建立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大城管格局。農村綜合改革有序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基本完成,流轉土地56.3萬畝。持續加大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力度,累計實現技術成果交易額2120億元,科技企業小巨人總數超過7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4.5%,較2010年提高3.3個百分點,去年專利申請量突破6萬件,是2010年的4.2倍。此外,政府機構改革、公車改革、區縣公立醫院改革、大學區管理制改革、司法改革等關鍵領域改革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對外開放有了新突破。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全面啟動。歐亞經濟論壇被確定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十大平台之一。成功舉辦三屆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倡導發布《西安宣言》。「長安號」實現常態化運營。「西安港」成為我國首個擁有國際國內「雙代碼」的內陸港,並正式獲批國家一類陸路開放口岸。西安綜合保稅區、高新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順利完成,開通國際航線36條,成為西北首個72小時過境免簽城市。滻灞生態區獲批建設領事館區,韓國、泰國、柬埔寨分別設立駐西安總領事館,國際友好城市增至27個。累計舉辦規模以上會展活動836個,展會成交額達到5768.4億元。去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突破40億美元,進出口總值252.6億美元,服務外包合同額14.9億美元,分別是2010年的2.6、3.5和5.1倍。我市榮登聯合國「全球最具發展潛力新興城市」榜單。

——民生改善增進新福祉。全市財政支出和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於改善民生,財政民生支出累計達到2852.74億元,是「十一五」的3.7倍。紮實辦好每年「十項惠民實事」,大力推進「十項清零行動」,累計新增城鎮就業62.95萬人,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43.69萬人次,分別比「十一五」增加4.26萬人和145.29萬人次,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188元和14072元,是2010年的1.8和2.0倍;完成86個城中村、33個棚戶區徵收搬遷,回遷群眾26萬人;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57萬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6萬戶,解決了全市40.1萬戶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受益群眾達到130萬人;52.7萬貧困人口按現行標準實現脫貧,組織實施移民搬遷9.4萬人;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048處,在全省率先全面解決了規劃內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教育投入持續增長,累計達到522.6億元,是「十一五」的3.1倍,新建、改擴建標準化幼兒園528所,建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496所,滻灞一中和絲路學校2所民族學校建成投用,實施了36所開發區學校、幼兒園建設,營養改善計劃惠及學生38.4萬人。完成了市中醫醫院、市胸科醫院等6所醫院的新建、遷建工作,新農合參合率和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9.2%和98.5%,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推開。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參保率達到99.9%。新增養老機構63家、農村幸福院412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447處,全市養老服務床位達到3.7萬張。先後5次提高城鄉低保及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出台改善城區困難群眾生活「22條措施」,更多特殊群體的突出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平安西安」創建活動成效明顯,建立完善了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三環內68個警務站投入使用,全市電梯安全監控平台(96333)建成運行,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紮實有效,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通過驗收,連續2屆榮獲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最高獎項「長安杯」。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七連冠,民族、宗教、參事、人防、檔案、地方志、防震減災等領域工作都得到全面加強,連續四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

——政府建設得到新加強。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大力整治「文山會海」和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整改完成市政府班子「四風」問題13件、「不嚴不實」問題11件,清理議事協調機構228個,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不斷提升。堅持市政府常務會學法制度,不斷規範科學民主決策程序,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5352件建議、提案全部按時辦復。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和「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切實加大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嚴格落實「兩個責任」,認真履行「一崗雙責」,不斷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嚴查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和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十二五」發展成就令人鼓舞,但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依然很多。主要是:經濟總量依然偏小,增速持續放緩,投資增長出現拐點,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新舊動力轉換尚需時日,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要素保障需要不斷優化提升。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之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居民收入還有較大差距。城市治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仍需持續用力。在政府自身建設方面,不僅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需要持續提高,廉而不勤、嚴而慢為、不敢擔當等問題更需要從嚴查糾。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我們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駐西安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和支持西安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二、「十三五」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

「十三五」是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和初步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關鍵期。根據國家和省上有關「十三五」的總體安排和對西安發展的要求,市政府編制的《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未來五年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措施,本次大會審議批准後,我們將認真組織實施。

總的考慮是,在「十三五」時期,要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追趕超越」和「五個紮實」的要求,系統推進品質西安建設,實現經濟實力、城鄉居民收入、經濟外向度三大躍升,促進城市創新驅動力、產業競爭力、綜合承載力、輻射帶動力及綠色發展力五方面能力大幅增強,確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當好「三個陝西」建設的「排頭兵」。

建設承古開新、開放包容、高端優質、和諧宜居的品質西安,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和國際化大都市的戰略選擇,是深入調整結構、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共同創造和諧宜居美麗家園的現實需要。要把品質西安建設,作為我市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及「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具體實踐,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過程,着力提升經濟發展、城市治理、宜居環境、對外開放、人民生活和政府服務等「六大品質」,真正讓廣大市民從品質建設中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着力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必須牢牢把握髮展是第一要務,聚焦轉型升級和追趕超越,把創新擺在引領發展的核心位置,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以高端優質為導向,充分發揮歷史、文化、科教、旅遊等資源優勢,基本建成具有西安特色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正確處理保持合理增速與提高質量效益的關係,做到調速不失速、量增質更優,確保經濟增速穩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加快邁向「GDP萬億俱樂部」。「十三五」,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5萬美元,建成六大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3%。

着力提升城市治理品質。必須牢牢把握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相統一的原則,彰顯特色風貌,推進「多規合一」,實現全域統籌,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堅持系統思維,切實加強對城市工作的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治理,以智慧城市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解決各種「城市病」,確保城市安全,提高文明程度,着力打造具有歷史延續性、地域識別性和「國際范」的現代化城市。到2020年,四級城鎮體系更加完善,現有棚戶區改造全面完成,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着力提升宜居環境品質。必須牢牢把握生態文明的理念,着力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和宜居性,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按照「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的要求,持續抓好秦嶺生態保護、「八水潤西安」、城市生態廊道建設等重大生態治理工程,將風道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和管理,加快構建山、水、塬、田、城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堅決打好治污減霾持久戰,努力為市民創造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宜居家園。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8%以上,單位GDP能耗降低16%,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0%以上。

着力提升對外開放品質。必須牢牢把握開放興市的基本方略,以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和「中國向西開放新窗口」為目標,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全面落實「五通」舉措,堅持優進優出,不斷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積極拓展「海外西安」發展新空間,着力構建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進出口總值突破500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到30%,開通國際航線達到50條,西安對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

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必須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百姓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紮實辦好每年「十項惠民實事」,全面補齊貧困「短板」,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更加科學完善,使城市更具包容性。增加基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業、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勤奮的人在西安都有機會、都能出彩、都可以成功,讓每個懷揣夢想的人在西安都有築夢空間、都會為夢奮鬥、都能夢想成真。到2020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0萬人次,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8000元和21000元,全面實施13年免費教育,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9年以上,每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和執業醫師數分別達到7.49張和3.39人。

着力提升政府服務品質。必須牢牢把握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鞏固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以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為抓手,持之以恆推進作風建設,不斷強化責任擔當,全面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優質營商環境,全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努力為西安追趕超越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到2020年基本建成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公眾滿意率大幅提升。

三、2016年主要任務

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起步之年,我們將以品質西安建設為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統領,突出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努力在全省追趕超越發展中起到示範、帶動、輻射、支撐作用。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進出口總值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9.5%左右;CPI漲幅控制在3%左右;單位GDP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控制在規定範圍以內。

(一)紮實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為追趕超越發展增加新動能。

全力推進兩個「國字號」試驗示範工作。重點抓好軍工企業所有制改革、軍工院所事轉企改革、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轉化制度改革等試點,啟動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做大做強軍民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總結推廣西安光機所、西北有色院科研、中試、產業「三位一體」經驗,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升科研院所產業溢出效應。深化科技金融結合,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投貸聯動和股權眾籌等領域組織先行先試。抓好西北技術轉移中心和西部知識產權運營平台兩個國家級平台建設,打造市場化、專業化和網絡化的西安科技大市場,力爭入網儀器設備突破1萬台套,技術成果交易額超過700億元。深入實施培育科技企業小巨人三年行動計劃,打造100家小巨人領軍企業。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多層次創業創新空間,讓全市熱衷創新創造的創客和極客們大展身手,讓更多有生命力的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集群蓬勃發展。統籌做好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工作,推進高端外國專家項目,加快西安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完善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政府配套服務體系,營造鼓勵創新、崇尚創業、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增強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繼續開展創業大賽和「西安雙創活動周」等活動,厚植創業創新文化。

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等重點,進一步放鬆管制、釋放活力,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推進行政權責依法公開,6月底前公布我市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引導企業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大技術改造更新力度,增加優質新型產品和生活服務等有效供給。放寬市場准入,大力推進PPP模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更多領域。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抓好先照後證、「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制度落實,放寬企業經營範圍核准和住所登記條件,全市工商註冊企業總量突破24萬戶。深入開展「千人扶千企」活動,着力解決企業運營中的實際困難,加大對本地績優企業和各領域領軍企業的政策扶持,確保全年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戶、限額以上貿易企業80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60戶,形成各類企業梯次躍進的競相發展態勢。着力打好降低企業成本「組合拳」,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減免稅政策,加快建立涉企收費清單,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有更多利潤。繼續完善政府、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四方合作」機制,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新增貸款2200億元。依法打擊非法集資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完成市屬國有企業分類工作,推進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市屬企業上市及併購重組,提高國有資本證券化率。

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釐清開發區與行政區的管理權責,推動開發區優化整合,啟動部分行政區區劃調整前期工作。不斷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按照「規劃上移、管理下沉」和「人隨事走、費隨事轉」的原則,落實屬地化管理責任。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啟動市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台建設。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繼續推進財政預算改革,強化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推動全過程信用管理。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加快供水、供氣、供熱等價格市場化改革步伐。

(二)全力以赴穩增長,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強力推進招商引資。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按照全市「一盤棋」的思路,積極從外引、向上爭、朝內挖,明確任務,嚴格獎懲。堅持招大引強選優,有針對性地組織點對點招商,努力吸引更多產業鏈長、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的好項目、大項目落戶我市,全年實際利用外資42億美元、引進內資1680億元以上。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圍繞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從中、省爭取一批重大項目和配套扶持資金,繼續抓好央企進陝項目落實。積極向內挖潛,鼓勵存量資本擴張發展,支持三星、比亞迪、陝重汽、西飛等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策劃包裝一批含金量高、收益預期好的重大項目,帶動相關配套企業加速聚集,不斷夯實發展的後勁。積極營造親商、扶商、安商的投資發展環境,重視發揮企業家作用,重獎一批對全市經濟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家,大力營造企業家功高、納稅者光榮的社會氛圍。

着力擴大有效投資。全力抓好560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完成投資1825億元以上。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確保產業項目占比達到50%以上。將市級財政支持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投向傳統製造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新領域,以及渭北工業區、金融商務區和「眾創空間」孵化基地等新板塊。用好用足國家專項建設債券和西安合作發展基金,在城棚改、保障房等民生領域,以及地鐵、市政公用設施等建設方面,推進一批PPP示範項目,年內完成城建投資419億元。不斷完善重點項目領導包抓、部門負責、督查跟進制度,嚴格落實立項審批、土地指標、徵地拆遷等責任,有效解決項目落地難、阻力大、進度慢等問題。深入開展投資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堅決打擊強攬工程、阻撓施工等違法行為。

加快釋放消費新需求。積極培育健康、養老、休閒等新消費領域,鼓勵發展租賃、網購、定製等新型消費業態和消費模式,促進消費升級。加快改造提升曲江、大興、龍首等重點商圈,大力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曲江芙蓉新天地、高新中大國際建成投用,重點打造古都印象、永興坊(二期)、老城根等特色商業和美食文化街區。支持我市知名商貿、餐飲企業開展網上營銷,推動電子商務與傳統商貿企業融合發展。促進電商向農村發展,加快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着力化解房地產庫存,落實我市「樓市新9條」,以滿足新市民需求為基點,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重點做好來我市創業、就業人員的住房服務和政策支持,推動棚改安置房、公租房和租賃市場與存量商品房市場有效銜接,引導房地產企業不斷改善產品結構,積極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進一步發揮公積金對合理住房消費的支持作用,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三)緊盯高端優質,強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繼續深入實施工業突破戰略。全面落實我市貫徹「中國製造2025」《實施意見》,積極運用「互聯網+」理念,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實施渭北工業區各組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加快三星二期、新舟700、北斗衛星導航、西安金龍汽車等重大項目建設,突出抓好146個投資過5000萬元的重點工業項目,確保年內竣工投產30個以上,工業投資增長8%以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繼續做大做強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的同時,圍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半導體等產業領域,實施「新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計劃」,建設世界一流高端芯片製造、封裝測試一體化產業基地,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5%左右。

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圍繞創建中華古都文化國際旅遊目的地這個目標,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整合各類旅遊資源,從交通規劃、城市設計、景觀打造、服務設施、旅遊產品等多方面着手,促進全域旅遊發展,不斷提升西安旅遊的內涵和品質。着力完善「智慧旅遊」體系,啟動西安旅遊(雲)數據中心建設,健全旅遊智能服務系統。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民俗體驗、紅色旅遊和研學旅遊等新型旅遊業態,支持旅遊商品創意研發和產業化發展。積極實施「旅遊精品工程」,狠抓景區提檔升級,加快城牆·碑林歷史文化景區創建5A級景區步伐。推動旅遊與文化融合發展,深入挖掘西安歷史、民俗、宗教和山水文化等資源,重點抓好漢長安城文化景區、白鹿原文化旅遊區、航空旅遊度假區等項目建設,聯合絲路沿線城市打造一批高品質文化旅遊產品,構建以西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風情體驗旅遊走廊。進一步優化旅遊環境,重拳整治黑車、黑導、黑社等旅遊市場亂象,力爭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5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00億元。

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繼續抓好8個國家級和24個省市級服務業試點聚集區建設,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左右。啟動建設絲路國際會展中心,促進會展業與其他新型業態聯動發展,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會展名城,全年舉辦規模以上會展活動180個。加快新築鐵路綜合物流中心、西北金屬物流工業園等現代物流聚集區建設,開展城市共同配送試點,推進多式聯運,打造區域物流中心。推動西安金融商務區和高新科技金融、曲江文化金融等產業聚集區加快發展,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成西安民間金融街二期建設,年內掛牌上市企業20家,力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以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為抓手,加快推進科技服務業集群發展,全年科技服務業增加值突破430億元。深化文化科技融合,重點抓好智慧動漫文化產業園、陝西大劇院等項目建設,推出一批代表西安文化特色的大劇大片和精品力作,支持以關中民俗博物院為代表的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全力辦好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

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出台我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意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加快推進「一區三帶七板塊」建設,發展大田託管、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市場化服務,年內認定扶持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5個,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家、家庭農場80個。深入實施農業提質增效「五大工程」,建設糧食高產萬畝示範片40個、千畝示範方100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示範工程40個,全年休閒農業吸納旅遊人數達到1500萬人次以上,經營收入超過18億元。支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採取「保底+分紅」的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力爭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

(四)全面加快「新起點」建設,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完善提升載體功能。落實我市「一帶一路」建設《行動計劃》,以歐亞經濟論壇綜合園區核心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論壇發展實體化進程。持續增強西安港功能,進一步完善口岸監管、檢驗等設施,年內建成糧食和肉類口岸,爭取整車進口口岸獲批。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國際採購中心。支持國際港務區建設融資租賃業聚集區,率先進行融資租賃業政策、功能和制度創新。以增量延線為重點,着力提高「長安號」運行質量。積極配合省上做好自貿區申報工作。

擴大區域務實合作。落實《西安宣言》確定的合作事項,加快歐亞創意設計園等115個重點項目建設。協力籌辦第20屆西洽會暨絲博會,繼續辦好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打造國際合作發展實體平台。力爭開通墨爾本、舊金山、迪拜等國際航線,推動空港陸港聯動發展。支持市內企業、高校和民間組織廣泛開展對外交流活動,辦好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

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支持有實力的本地企業開展跨境業務,推動我市機械裝備、汽車製造、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走出國門,鼓勵外貿企業在絲路沿線國家建立營銷、服務網絡,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產品出口,加大對超導材料、輸變電設備和工業縫紉機等高新技術和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提升出口產品核心競爭力。

積極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整合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申建陝西航空綜合保稅區。大力發展對外加工、服務外包等外向型產業,打造國際服務外包名城。加快建設國際學校、醫院和社區,不斷完善城市涉外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推進西安領事館區建設,確保10月底前首批4座統建館建成投用,力爭馬來西亞駐西安總領館年內開館。

(五)堅持以人為核心,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進一步優化城市發展格局。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制定《西安市新型城鎮化規劃》,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切實做好與西咸新區的規劃統籌,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協同發展。進一步強化城市規劃管理,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實現控制性詳規、約束性體系規劃全覆蓋。以「城中河」的標準規劃建設渭河,嚴格控制兩岸生態紅線和建築、景觀設計,年內啟動渭河西安段灘區整治,確保南岸124公里堤頂路5月底全線通車。適時開展渭北工業區規劃修改工作,堅持完善城市功能與發展重點產業並重,加快渭北新城建設步伐。推進主城區優化提升、內涵式發展,精心打造「十大城市片區」,着力提高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加快推進「三個副中心」和「五個組團」建設,支持高陵、閻良開展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繼續加強9個重點示範鎮和6個文化旅遊名鎮建設,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城鎮發展格局。

大力彰顯城市特色。加強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做好城市設計,促進建築物、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和環境更加協調、優美,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堅決杜絕「洋、怪、丑」建築。持續加大對古城牆、各類遺址和文物的保護力度,切實抓好大唐東市、豐鎬、楊官寨、櫟陽城等重點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深入實施古城復興計劃,加快北院門、三學街、七賢莊等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面開展優秀近現代建築摸底建檔工作。

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實施路、管、線「三網」暢通工程,着力突破「斷頭路」「卡脖子」等「瓶頸」,促進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繼續強力推進緩堵保暢工作,年內啟動第三輪地鐵建設規劃編制工作,3號線通車試運營,6、9號線開工建設,4、5號線和1號線延伸段加快推進。完成學府環路、朱宏路—鳳城四路立交等一批改續建工程,開工建設西閻快速通道和8條市政道路,打通開元路、鳳城七路等5條斷頭路。進一步優化公交線網,加快非機動車道建設,新建出行車位5萬個,新增、更新公交車1100輛、投放公共自行車1萬輛,適時啟動城南客運站二期工程。協力推動西安火車站改擴建及西成高鐵、西閻城際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完成中心城區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和丈八北路等20項架空線纜落地工程,實施16項排水管網及積水點改造項目。完成李家河水源工程收尾、大峪引水提升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啟動建設西南郊水廠。

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和各類政府信息資源整合,重點實施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社區建設,構建西安「大數據」服務平台,逐步實現城區公共場所Wifi全覆蓋。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紮實做好「國家衛生城市」復檢,大力開展市容環境集中整治行動,着力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市管理頑疾,創建「百條整潔美麗示範街」。配套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出台我市居住證管理辦法,實行積分落戶制度。加強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開展物業市場專項整治。依法組織好社區居委會換屆工作。鼓勵企業、市民和社會組織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六)突出生態宜居,開展「美麗西安·綠色家園」行動。

持續用力推進治污減霾。年內新建、擴建8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71.5萬噸,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8%,實現渭河西安段水質穩定達標。推動治污減霾由「治標」向「治本」轉變,不斷鞏固「清零」成果,加大新能源推廣力度,年內削減燃煤總量40萬噸,淘汰黃標車1.9萬輛,做好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實施工業污染深度治理和重金屬污染防治,推動企業環保設施改造升級,開展臭氧超標專項整治,依法嚴懲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全年二級以上優良天數不少於251天。

深入實施生態優化提升工程。積極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加快推進「八水潤西安」工程,着力抓好新一輪渭河綜合治理,繼續加大滻河、涇河、清河等河流治理力度,啟動澇河渼陂湖生態修復,新增生態水面2450畝、濕地6600畝。依法加強秦嶺生態保護,重點抓好源頭治理和主要峪口、新環山路、河道景觀提升改造,加快植被恢復和直面陡坡綠化,打造秦嶺生態金字招牌。實施園林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加快幸福林帶等城市生態廊道建設,改造提升興慶宮、蓮湖、紡織等6座老公園,啟動建設氵皂河生態公園、杜陵生態遺址公園等一批新公園,加快曲江文化運動公園、潏河濕地公園建設,西安植物園新址(一期)和雁鳴湖公園建成開放,新建、提升街頭綠地廣場100個,新增城市綠地400萬平方米、造林3萬畝,確保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通過驗收。

建立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探索建立周至、藍田重點生態區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出台《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責任制辦法》。建立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綠色企業和循環經濟,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推進各類園區循環化改造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做好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全國試點,提高建築垃圾綜合利用能力,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保持100%,縣城達到85%。

鞏固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以創建「西安最美鄉村」活動為抓手,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重點抓好村莊保潔和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啟動幸福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工作,開工建設100個農村片區化中心社區。年內創建市級以上生態鎮村50個。

(七)辦好惠民實事,努力讓全市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繼續抓好扶貧開發工作。鞏固全面脫貧成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按照「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的要求,突出抓好218個低收入村和9916戶低收入戶的精準幫扶,啟動2377戶、8821人的移民搬遷工作。狠抓產業扶貧,實施電商、旅遊等扶貧工程,打造20個旅遊扶貧示範村。以「美居行動」為抓手,着力解決城區困難群眾居住、就業、看病、上學等急難問題,全面開展城市扶貧工作。

紮實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完成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年內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02所。完成大學區優質資源共享平台三期和中小學在線課堂建設,實現「校校通」全覆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繼續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健康西安建設。制定實施《健康西安行動計劃》,全面實行分級診療制度,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啟動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深化醫療聯合體建設,推動互聯網醫療產業發展,鼓勵社會辦醫,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應急救助制度,下大氣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落實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

築牢民生保障安全網。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村富餘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積極實施「四大創業計劃」和農民工返鄉創業「7項行動計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5萬人次。加大城鎮棚戶區、老舊住宅小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進一步完善保障房基礎配套,年內提供保障性住房房源2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00萬平方米、農村危房3500戶。落實我市「棚改新8條」,不斷擴大貨幣化安置比例,啟動一批棚戶區改造項目,完成3.05萬群眾回遷安置。建立社會保險待遇水平聯動增長機制。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繼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確保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6%以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9%以上。適時提高城鄉低保等各類保障標準,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系統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加快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推進醫養結合,建成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22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站189個。加快西安圖書館新館、廣播電視發射中心建設,組織戲劇惠民演出1100場。啟動市體育場改造項目,抓緊籌建西安奧體中心,加快建設區縣標準足球場,新建全民健身路徑150個。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創建300個示範化社區(村)公共法律服務室。深入開展雙擁創建活動,繼續抓好民族、宗教、人防、地方志、檔案等工作。

全力維護城市安全。深入推進「平安西安」建設,依法嚴厲打擊暴恐、黃賭毒、涉眾型經濟犯罪等違法犯罪活動,提高公眾安全感。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動態監管體系,切實加強對地鐵、高層建築、特種設備、市政公用管線、危險化學品和人員密集場所等的安全監管,紮實做好各類大型活動的安全風險評估與管控,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繼續抓好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切實加強對學校、醫院周邊和城中村等重點區域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的綜合治理,堅持疏堵結合,引導規範經營,努力讓廣大市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繼續做好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強化水質管控和應急能力建設,確保飲用水水源水質合格率達到優良以上。完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築牢城市安全「防火牆」。

(八)踐行「三嚴三實」,全面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認真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權限行使職權,將政府各項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落實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相結合的重大行政決策機制,確保各項重大行政決策合法合規、符合群眾意願。加強各級行政決策、行政行為的責任倒查,對嚴重失誤或者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依法追究責任。

堅持為民服務、高質高效。全面推行政務公開,積極開展「互聯網+政府服務」,推進全程網上審批,讓群眾少跑路、不跑路。繼續辦好「行風熱線」、政府網站和領導信箱,傾聽群眾呼聲和社情民意,開展政風行風民主評議,加強與人民群眾的溝通聯繫。推行市民電視問政,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責。形成上下貫通、層層負責的主體責任鏈,健全能定責、可追責的考核機制,條條線都要拉直繃緊。

堅持真抓實幹、敢於擔當。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要始終保持奉公為民的熱情、幹事創業的激情和拼搏爭先的豪情,為西安發展擔當,為全市人民盡責,堅持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幹,不圖虛名、不務虛功,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要探索建立合理的容錯機制,把幹部在推進改革中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別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保護那些作風正派又敢作為、銳意進取的幹部,為擔當者擔當。

堅持清正廉潔、廉而有為。自覺向中央看齊,嚴格對照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定,落實「兩個責任」和「一崗雙責」,嚴控「三公」經費支出,持續深入反對「四風」。進一步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大財政資金分配、重大項目建設、重大物資採購招標等重點領域審計力度,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始終保持反腐高壓態勢,對腐敗分子和腐敗行為零容忍、嚴查處,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西安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追趕超越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更嚴更實的精神和作風,加快推進品質西安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