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革命大批判時刻不能放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革命大批判時刻不能放鬆
駐華東紡織工學院工宣隊團部「教育革命組」
1969年9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不久前,我們學校的教育革命探索隊到工廠和工人一起搞「布機高速」革新,探索社會主義紡織大學如何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但是,由於有些同志忽視了對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的學習,和對大叛徒劉少奇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批判,急於求成,急於出成果,出經驗,結果走了一段彎路。有些同學抱着「多學點技術」的動機參加教育革命探索,說什麼「大學畢業了,沒有一技之長不行」,應當「多學一點」。因此,不積極參加革命大批判,光鑽業務書。探索隊有個同學調回學校參加「落實政策」學習班,他認為不如在小分隊可以多學點東西,是「吃了虧」。過了一個月,他回到探索隊,一心要趕上其他同學的「業務進度」,竟然違反操作規程,背着工人師傅拆裝布機,結果把布機頂梁摔斷。出了事故,工人師傅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意味深長地說:「裝機器要擦鏽,幹革命也得擦思想中的鏽,搞教育革命摻不得半點私心啊!」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開展了革命大批判。大家明確認識到: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政治和業務,永遠是統帥和被統帥的關係。在我們學校里,對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進行徹底批判,還是一場「攻堅戰」。過去學校走資派,打着「向莫斯科紡織學院看齊」的旗號,公開宣揚修正主義的業務第一,成名成家,連紡織系統的一些著名勞動模範,在我們學校學習幾年後,也受到很大的毒害。因此,不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不堅持用毛澤東思想來統帥教育革命的全過程,不同錯誤傾向作鬥爭,我們學校就會重新走上三脫離、只鑽業務的邪路。

在大批判中,大家還認識到那種脫離現實鬥爭,只考慮個人多學點技術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按照毛主席指出的方向,要在一個較短的期間探索教育革命各方面的問題,革舊教育制度的命,建立一個嶄新的無產階級教育制度,這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鬥爭。當然,在「改」的過程中,我們是會學到東西的。我們以毛澤東思想為武器,徹底批判舊的一套教育制度、教學方針,從思想上劃清了什麼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什麼是修正主義的教育路線,如果遇到修正主義的東西改頭換面出現時,我們也能一眼識破,予以揭露,這樣就從根本上學到了東西。如果在探索中單純考慮個人如何掌握更多的業務技術知識,把教育革命探索,作為獵取科學知識的機會,這就說明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業務第一」、「技術掛帥」的流毒並沒有肅清。抱着這種目的,就搞不好教育革命。 從這裡,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清除劉少奇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流毒的迫切性,懂得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的重要意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