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竹簡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語叢(一、二、三、四)[編輯]

語叢一

凡物由亡生。1

有天有命,有物有名。2天生倫,人生卯。3

有命有度有名,而後4有倫。5|有地有形有 ,而後6有厚。7 有生有知,而後好惡8生。9

有物有繇有==,而後10教生。11

有天有命,有地有形,12有物有容,有家有名。13 有物有容,有 有厚,14有美有善。15

有仁有智,有義有禮,16有聖有善。17

夫天生百物,人為貴。人18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19外入。20

由中出者,仁、忠、信。由21 外 入 者,禮 ? ?。

仁生於人,義生於道。22或生於內,或生於外。23 其生也亡為乎?其刑62生德,德生禮,禮生樂,由樂24知刑。25**

知己而後知人,知人而後26知禮,知禮而後知行。27

其知博,然後知命。28

知天所為,29然後知道,知道然後知命。30

禮因人之情而為之,31善理而後樂生。32

賢者能理之。54

禮生於莊,樂生於亳。33禮齊樂靈則戚,樂==34禮靈則==。35

《易》,所以會天道人道36也。37

《詩》,所以會古今之詩38也者。39《春秋》,所以會古今之40事也。41

《禮》,交之行述也。43

《書》,口口口口者也。44

凡有血氣者,皆有喜45有怒,有慎有莊。其體46有容,有色有聲,有嗅47有味,有氣有志。凡物48有本有卯(末),有始有終。49容色,目司也。聲,耳司50也。嗅,鼻司也。味,口司51也。氣,容司也。志,心司。52

義亡能為也。53

為孝,此非孝也;為弟,55此非弟也;不可為也,56而不可不為也。為之,57此非也;弗為,此非也。58

人無能為。83

政其然而行,怠焉爾也。59政不達度,生乎不達60其然也。教,學其也。61

政其然而行,怠焉。67

知禮然後知刑。63

刑非==也。64

上下皆得其所之謂信。65信非至齊也。66

察天道以化民氣。68

父子,至上下也。69

兄弟,[至]先後也。70

無物不物,皆至焉,而71無非己取之者。72

悲,亡其所也,無非是。73

之弗也。74

者,去==不逮,從一道。75口口者義,然不然。76

厚 於 仁,薄於義,親而77不尊。厚於義,薄於仁,82尊而不親。79

口口父,有親有尊,78長弟,親道也。友君臣,80無親也。81有察善,無為善。84

察所知,察所不知。85

勢與聖為可察也。86

君臣、朋友,其擇者也。87

賓客,清廟之度也。88

多好者,無好者也。89數,不盡也。90

夬生乎未得也。91愛善之謂仁。92

仁義為之臬。93

備之謂聖。94

{土寺}由敬作。95

有生乎名。96

節度者也。97

喪,仁之端也。98

求者,無有自來也。99

盈聖之謂聖。100罐,可去可歸。101

凡同者通。102

禮不同,不害不妨。103

凡物由望生。104

物各止於其所,我行105 皆有之。106

快與信,器也,各以譫辭毀也。108

乎與容與,夫其行者。109

食與色與,疾。110

止之。111

樂==。112語叢二

情生於性,禮生於情,1嚴生於禮,敬生於嚴,2望生於敬,恥生於望,3悡生於恥,廉生於悡。4

愛生於性,親生於愛,8忠生於親。9

欲生於性,慮生於欲,10倍生於慮,爭生於倍,11黨生於爭。12 智生於性,卯生於智,20悅生於卯,好生於悅,21從生於好。22

子生於性,易生於子[i],23肆生於易,容生於肆。24

惡生於性,怒生於惡,25勝生於怒,惎生於勝,26賊生於惎。27 喜生於性,樂生於喜,28悲生於樂。29

慍生於性,憂生於慍,30哀生於憂。31

懼生於性,監生於懼,32望生於監。33 強生於性,立生於強,34斷生於立。35

弱生於性,疑生於弱,36北生於疑。37

貪生於欲,負生於貪,13==生於負。14

喧生於欲,嘩生於喧,15慌生於嘩。16

浸生於欲,恧生於浸,17逃生於恧。18

急生於欲,==生於急。19

度生於禮,博生於度。5 大生於……6

慍生於憂。7

凡悔,已道者也。38

凡咎,有不行者也。39

凡過正一,以失其它40者也。41 凡悅,作於譽者也。42

名數也,由==鯀生。44

其所之同,其行者異。52有行而不由,有由而53不行。54

疑取再。49

未有善事人而不返者。45未有嘩而忠者。46

嘩,自安也。賊,退人也。43知命者無咎。47 有德者不移。48

小不忍敗大勢。51

毋失吾勢,此勢得矣。50

語叢三

父無惡。君猶父也,其弗惡1也,猶三軍之旌也,正也,所2以異於父者,君臣不相戴也,3則可已;不悅,可去也;不4義而加諸己,弗受也。5

父孝子愛,非有為也,8友君臣之道也。長弟,孝6之方也。7

與為義者游,益。與莊9者處,益。起習度章,益。10與褻者處,損。與不好11學者游,損。處而無==12習也,損。自示其所能,損。13自示其所不足,益。游14==,益。崇志,益。在心,益。15[有]所不行,益。必行,損。16

志於道,狎於德,依於50仁,游於藝。51

天型成人,與物斯理。17[口]物以日,物有理而18地能貪之生之者,在早。19物不備,不成仁。39 不善擇,不為智。38

仁,厚之[口也。]22

[喪,仁]之端也。23

義,德之進也。24

義,善之方也。25 喪,仁也。義,宜也。愛,仁35也。義,處之也。禮,行之36也。37

治者卯。32

卯則難犯也。45

交,交行則口[者口。]34

及行則治者中。33

德至區者,治者至無26間。27

至無間,則成名。29 未有其至,則仁治者28莫得善其所。47

知治者寡悔。31

愛治者親。30

愛親則其方愛人。40

慟,哀也。三慟,度也。41

強之樹也,強取之也。46度依物以情行之者,44或由其辟,或由其42不進,或由其可。43

賓客之用幣也非正,55入貨也,禮必及。60 進食之道,此食作安。56行進此,友矣。62

人之性非與?止乎其57孝。61

有性有生,呼生。有==58(春秋,無不以其生也亡20耳。21)

忠則會。63

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怠,思48無不由義者。49 善日過我,我日過善,賢54者唯其止也以異。53

樂,服德者之所樂也。54得者樂,失者哀。59

毋意,毋固,毋我,毋必。65a 無無由也者。66 a

名二,物三。67a

有天有命有68a[度,口口口口]69a生。70a

命與度與,71a呼物。72a 無物不物,皆至焉。65b

無非樂者。66b

生為貴。67b

有性有生,呼68b名,69b

為其形。70b

有性有生71b者。72b

語叢四

口不慎而戶之閉,惡言復己而死無日。4◆

凡說之道,急者為首。既得其急,言必有及5之。及之而不可,必度以過,毋命知我。彼邦亡6將,流澤而行。7◆

竊鈎者誅,竊邦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8之所存。9◆

車轍之==醢,不見江湖之水。匹婦愚夫,10不知其鄉之小人、君子。食非惡知終其世。11

==舉賢人,是謂詇行。賢人不在側,是12謂迷惑。不與智謀,是謂自欺。==與智謀,是13謂重欺。 邦有巨雄,必先與之以為明。雖難14之而弗惡,必盡其故。盡之而疑,必== 鋊鋊。15其==如將有敗雄,是謂割。

利木陰者,不折16其枝。利其渚者,不塞其溪。善使其下,若17==蛩之足,舉而不割,割而不仆。善事其上18者,若齒之事舌,而終弗噬。善[事其君]19者,若兩輪之相轉,而終不相敗。善使20其民者若四時,一逝一來,而民弗害也。21 山亡==則墮,城無蓑則墮,士亡友不可。君有22謀臣,攘地不削。士有謀友,則言談不23弱。

雖勇力聞於邦,不如材。金玉盈室,不24如謀。眾強甚多,不如時。故謀為可貴。

一25家事,乃有==。三雄一雌,三{缶夸}一{缶是},一王母26保三嬰兒。

聽君而會,視廟而入。入之又入之,至之又至之,至而無及也,已。27a、27b□

--------------------------------------------------------------------------------

[i]《禮記樂記》:「易直子(慈)諒」。

六德[編輯]

  ……此。何謂六德?聖、智也,仁、義也,忠、信也。聖與智就矣。1仁與義就矣,忠與信就[矣]。作禮樂,制刑法,教此民爾,使2之有向也,非聖智者莫之能也。新(親)父子,和大臣,寢四鄰3之牴牾,非仁義者莫之能也。聚人民,任土地,足此民爾,4生死之用,非忠信者莫之能也。君子不別,如導人之……

  君子如欲求人,道□[□□□□□□□□□□□□□□]6[□□□□□□□。苟不]由其道,雖堯求之弗得也。生民7[斯必有夫婦、父子、君臣,此]六位也。有率人者,有從人者;8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受者。此六職也。既有9夫六位也,以任此[六職]也。六職既分,以卒六德。六德者10[□□□□□□□□□]賞慶焉,知其以有所歸也。材11雖在山嶽之中,苟賢[□□□□□□□□□□□□□□]12[□□□□□□□□□□□]□父兄任者,子弟大材藝者13大官,小材藝者小官,因而施祿焉,使之足以生,足以死,謂14之君,以義使人多。義者,君德也。非我血氣之新(親),畜我如其15子弟,故曰:苟濟夫人之善也,勞其藏腑之力弗敢憚也,16危其死弗敢愛也,謂之[臣],以忠事人多。忠者,臣德也。知可17為者,知不可為者;知行者,知不行者,謂之夫,以智率人多。18智也者,夫德也。能與之齊,終身弗改之矣。是故夫死有主,終19身不變,謂之婦,以信從人多也。信也者,婦德也。既生畜之,20又從而教誨之,謂之聖。聖也者,父德也。子也者,會==長材21以事上,謂之義,上共下之義,以==□□,謂之孝,故人則為22[人也,謂之]仁。仁者,子德也。故夫夫、婦婦、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23行其職,而讒諂無由作也。觀諸《詩》、《書》則亦在矣,觀諸24禮、樂則亦在矣,觀諸《易》、《春秋》則亦在矣。觀此多也,欽此多25[也],美此多也,道御止。--

  仁,內也。義,外也。禮樂,共也。內立父、子、26夫也,外立君、臣、婦也。疏斬布絰杖,為父也,為君亦然。疏衰27齊牡麻絰,為昆弟也,為妻亦然。袒免,為宗族也,為朋友28亦然。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為昆弟絕妻,不為妻絕昆弟。為29宗族疾朋友,不為朋友疾宗族。人有六德,三新(親)不斷。門內30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仁類==而速,義類==而絕。仁==而放,義強而簡。放之為言也,猶放放也,少而32==多也。逸其志,求養新(親)之志,害無不已也。是以放也。--

  男女33別生言,父子新(親)生言,君臣義生言。父聖子仁,夫智婦信,君義34臣忠。聖生仁,智率信,義使忠。故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此六者各35行其職,而讒諂蔑由作也。君子言信言爾,言焬言爾,設外36內皆得也。其反,夫不夫,婦不婦,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37臣不臣,昏所由作也。君子不啻明乎民微而已,又以知38其一矣。男女不別,父子不新(親)。父子不新(親),君臣無義。是故先王之39教民也,不使此民也憂其身,失其體。孝,本也。下修其41本,可以斷讒。生民斯必有夫婦、父子、君臣。君子明乎此42六者,然後可以斷讒。道不可體也,能守一曲焉,可以諱43其惡,是以斷讒速。凡君子所以立身大法三,其繹之也44六,其衍十又二。三者通,言行皆通。三者不通,非言行也。45三者皆通,然後是也。三者,君子所生與之立,死與之敝也。46

  ……人民少者,以修其身,為道者必由47此。新(親)戚遠近,唯其人所在。得其人則舉焉,不得其人則止也。48

  ……生。故曰:民之父母新(親)民易,使民相新(親)難。

性自命出[編輯]

凡人雖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奠。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 情 者 能出之,知義者能內(入)之。

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 性 也,所善所不善,勢也。凡性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聲, 弗 扣 不 鳴, 人 之雖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無與不 可, 性 不 可獨行[1],猶口之不可獨言也。

牛生而長,雁生而伸,其性 使 然, 人而學或使之也。凡物無不異也者,剛之柱也,剛取之也。柔之約[也],柔取之也。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

凡性,或動之,或逆之,或交之,或厲之,或出之,或養之,或長之。凡動性者,物也;逆性者,悅也;交性者,故也;厲性者,義也;出性者,勢也;養性者,習也;長性者,道也。

凡見者之謂物,快於己者之謂悅,物之勢者之謂勢,有為也之謂故。義也者,群善之蕝也。習也者,有以習其性也。

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術為主。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其三術者,道之而已。

《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於人。《詩》,有為為之也;《書》,有為言之也;《禮》、《樂》,有為舉之也。

聖人比其類而論會之,觀其先後,而逆訓之,體其義而節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後復以教。教,所以生德於中者也。

禮作於情,或興之也,當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後之舍(序)則義道也。或舍(序)為之節則也。

致容貌,所以度節也。君子美其情, 貴 其 義,善其節,好其容,樂其道,悅其教,是以敬焉。拜,所以 為 ? 與,其諛度也。幣帛,所以為信與證也,其詞義道也。

笑,禮之淺澤也。樂,禮之深澤也。凡聲,其出於情也信,然後其入撥人之心也厚。聞笑聲,則鮮如也斯喜。聞歌謠,則陶如也斯奮。聽琴瑟之聲,則悸如也斯嘆。觀《賚》、《武》,則齊如也斯作。觀《韶》、《夏》,則勉如也斯儉。詠思而動心,==如也,其居次也舊(久),其反善復始也慎,其出入也順,司(始)其德也。鄭衛之樂,則非其聽而從之也。凡古樂龍(動)心,益(淫)樂龍(動)指(嗜),皆教其人者也。《賚》、《武》樂取,《韶》、《夏》樂情。

凡至樂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哀、樂,其性情相近也,是故其心不遠。哭之動心也,浸殺,其央戀戀如也,戚然以終。樂之動心也,濬深鬰陶,其央則流如也悲,悠然以思。

凡憂,思而後悲;凡樂,思而後忻。凡思之用,心為甚。嘆,思之方也,其聲變則 其 心 變,其心變則其聲亦然。吟遊(流)哀也,噪游(流)樂也,啾游(流)聲[也],嘔游(流)心也。

喜斯陶,陶斯奮,奮斯詠,詠斯猶,猶斯作。作,喜之終也。慍斯憂,憂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通。通,慍之終也。

凡學者隸[求]其心為難。從其所為,近得之矣,不如以樂之速也。唯[雖]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貴。求其心有為也,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為(偽)也,可知也。其過十舉,其心必在焉,察其見者,情安失哉? 察,義之方也。義,敬之方也。敬,物之節也。篤,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於性。

愛類七,唯性愛為近仁。智類五,唯義道為近忠。惡類三,唯惡不仁為近義。所為道者四,唯人道為可道也。 凡用心之躁者,思為甚。用智之疾者,患為甚。用情之至者,哀樂為甚。用身之弁者,悅為甚。用力之盡者,利為甚。目之好色,耳之樂聲,鬰陶之氣也,人不難為之死。

有其為人之節節如也,不有夫柬柬之心則采。有其為人之柬柬如也,不有夫恆怡之志則縵。人之巧言利詞者,不有夫詘詘之心則流。人之悅然可與和安者,不有夫奮作之情則侮。有其為人之快如也,弗牧不可。有其為人之淵如也,弗輔不足。 凡人偽為可惡也。偽斯吝矣,吝斯慮矣,慮斯莫與之結矣。慎,仁之方也。然而其過不惡。速,謀之方也,有過則咎。人不慎斯有過,信矣。

凡人情為可悅也。苟以其情,唯(雖)過不惡;不以其情,唯(雖)難不貴。苟有其情,唯(雖)未之為,斯人信之矣。

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恆,性善者也。未賞而民勸,含福者也。未型(刑)而民畏,有心畏者也。賤而民貴之,有德者也。貧而民聚焉,有道者也。

獨處而樂,有內(入)禮者也。惡之而不可非者,達於義者也。非之而不可惡者,篤於仁者也。

行之不過,知道者也。聞道反上,上交者也。聞道反下,下交者也。聞道反己,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眾近從政,修身近至仁。

同方而交,以道者也。不同方而 交, 以 ? 者[也][2]。同悅而交,以德者也。不同悅而交,以猷者也。門內之治,欲其逸也。門外之治,欲其制也。

凡悅人勿吝也,身必從之,言及則明舉之而毋偽。凡交毋央,必使有末。凡於徵毋畏,毋獨言。獨處則習父兄之所樂。苟毋大害,少枉內(入)之可也,已則勿復言也。

凡憂患之事欲任,樂事欲後。身欲靜而毋==,慮欲淵而毋拔,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壯而毋拔,[心][3]欲柔齊而泊,喜欲智而亡末,樂欲懌而有志,憂欲儉而毋惛(悶),怒欲盈而毋希,進欲遜而毋巧,退欲循而毋輕,欲皆度而毋偽。 君子執志必有夫光光之心,出言必有夫柬柬之信,賓客之禮必有夫齊齊之容,祭祀之禮必有夫齊齊之敬,居喪必有夫戀戀之哀。君子身以為主心。

--------------------------------------------------------------------------------

[1] 性字或補作人字。(李零《校讀》)[2] 李零補作「義」。

[3] 此確一字,李零補作「心」,或可作「容」。

尊德義[編輯]

  尊德義,明乎人倫,可以為君。去忿戾,改惎勝,為人上者之務也。1

  賞與刑,禍福之基也,或前之者矣。爵位,所以信其然也。征侵,所以2攻□[也]。刑[罰],所以□與也。殺戮,所以除害也。不由其道,不行。

  仁為可新(親)3也,義為可尊也,忠為可信也,學為可益也,教為可類也。

  教非改道也,教之也。4學非改倫也,學己也。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亂其民。桀不易5禹民而後亂之,湯不易桀民而後治之。聖人之治民也,民之道也。禹6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馬,馬之道。后稷之藝地,地之道也。莫7不有道焉,人道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察者出,所以知8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後知道,知道而後知行。由禮知9樂,由樂知哀。有知己而不知命者,無知命而不知己者。有10知禮而不知樂者,無知樂而不知禮者。善取,人能從之,上也。11

  行此度也,然後可逾也。因恆則固,察曲則無僻,不黨則無17怨,尚思則□□。夫物而有職者也,非教所及也。教其政,18不教其人,政弗行矣。故終是物也而有深焉者,可教也而不可疑也。19可教也而不可迪其民,而民不可止也。

  尊仁、親忠、敬莊、歸禮,20行矣而無違,養心於子諒,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

  民可使道21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桀不謂其民必亂,而民有22為亂矣。受不若也,可從也而不可及也。

  君民者治民復禮,民除害智,23==勞之軌也。為邦而不以禮,猶==之無==也。非禮而民悅24哉,此小人矣。非倫而民服,世此亂矣。治民非還生而已也,25不以嗜欲害其義。

  軌民愛,則慈也;弗愛,則仇也。民五之方格,26十之方爭,百之而後服。

  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樂。27善者民必眾,眾未必治,不治不順,不順不平。是以為政者教導之12取先。教以禮,則民果以勁。教以樂,則民弗德爭將。教13以辯說,則民藝==長貴以忘。教以藝,則野以爭。教以技,14則民少以吝。教以言,則民訏以寡信。教以事,則民力嗇以湎利。15教以權謀,則民淫昏,違禮無親仁。先人以德,則民進善焉。16(故為政者,或論之,或議之,或由中出,或設之外,論列其類。30凡動民必順民心,民心有恆,求其永。重義集理,言此章也。39)

  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28命。其載也無厚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且莫大乎禮樂29焉。治樂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枉)矣。刑不逮於君子,禮不31逮於小人。攻□往者復,依惠則民材足,不時則無勸也。  不32愛則不親,不□則弗懷,不賴則無威,不忠則不信,弗勇則33無復。咎則民==,正則民不吝,恭則民不怨。均不足以平政,埒34不足以安民,勇不足以蔑眾,博不足以知善,決不足以知倫,殺35不足以勝民。

  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命,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也,36下必有甚焉者。夫唯是,故德可易而施可轉也。有是施,小37有利,轉而大有害者,有之。有是施,小有害,轉而大有利者,有之。38(行此度也,然後可逾也。)  故為政者,或論之,或義之,或由中出,或設之外,論列其類。30凡動民必順民心,民心有恆,求其永。重義集理,言此章也。39

《郭店楚墓竹簡》 相關內容:[編輯]

成之聞之[編輯]

  成之聞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於己為恆。行不信則命不從,1信不著則言不樂。民不從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含德者,未之2有也。故君子之蒞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3上苟身服之,民必有甚焉者。君袀冕而立於阼,一宮之人不勝7其敬。君衰絰而處位,一宮之人不勝其哀。君冠胄帶甲而立於軍,8一軍之人不勝其勇。上苟倡之,則民鮮不從矣。雖然,其存也不厚,9其重也弗多矣。是故君子之求諸己也深。不求諸其本而攻諸其10末,弗得矣。

  是[故]君子之於言也,非從末流者之貴,窮源反本者之貴。11苟不從其由,不反其本,未有可得也者。君上享成不唯本,功[弗就矣]。12農夫務食,不強耕,梁弗足矣。士盛言不行,名弗得矣。是故君子之於言也,非從末流者之貴,窮言反本者之貴。苟不從其由,14不反其本,雖強之弗入矣。

  上不以其道,民之從之也難。是以民可15敬導也,而不可掩也;可御也,而不可牽也。故君子不貴庶物,而貴與16民有同也。秩而比次,故民欲其秩之遂也。富而分賤,則民欲其17富之大也。貴而能讓,則民欲其貴之上也。反此道也,民必因此厚也18以復之,可不慎乎?故君子所復之不多,所求之不遠,竊反諸己而可以19知人。是故欲人之愛己也,則必先愛人;欲人之敬己也,則必先敬人。20是以智而求之不疾,其去人弗遠矣。勇而行之不果,其疑也弗往矣。21  是故凡物在疾之。《君奭》曰:「唯冒丕單稱德」何?言疾也。君子曰:疾之,22行之不疾,未有能深之者也。勉之遂也,強之工也;申之淹也,辭之工也,23民孰弗從?形於中,發於色,其誠也固矣,民孰弗信?是以上之恆24務,在信於眾。《=命》曰:「允師濟德」[何]?此言也,言信於眾可以25濟德也。

  聖人之性與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非志。次於而也,26則猶是也。雖其於善道也亦非有懌,數以多也。及其博長而厚27大也,則聖人不可由與墠之。此以民皆有性而聖人不可慕也。28《君奭》曰:「襄我二人,毋有合在音」何?道不悅之辭也。君子曰:唯有其恆而29可,能終之為難。「槁木三年,不必為邦旗」何?言寅之也。是以君子貴[寅]。30

  天降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著為父子之新(親),分31為夫婦之辨。是故小人亂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倫以順32天德。  《大禹》曰:「余才宅天心」曷?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於天心也。是故33君子衽席之上,讓而愛幼;朝廷之位,讓而處賤。所宅不遠矣。小人34不逞人於恩,君子不逞人於禮。津梁爭舟,其先也不若其後也。言35語嗥之,其勝也不若其已也。君子曰:從允釋過,則先者除,來者信。36

  唯君子,道可近求,而[不]可遠借也。昔者君子有言曰「聖人天德」何?37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康誥》曰「不還不戛,文王作罰,38刑滋無赦」何?此言也,言不逆大常者,文王之型莫厚焉。是39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忠信之道[編輯]

  不訛不孚,忠之至也。不欺弗知,信之至也。忠集則可親也,信集則可惡也。忠1信集而民弗親信者,未之有也。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時,畢至而不結。忠人無2訛,信人不負。君子如此,故不誑生,不負死也。  太久而不渝,忠之至也。陶而睹常,信3之至也。至忠無訛,至信不負,夫此之謂此。大忠不說,大信不期。不說而足養者,地也。不期4而可遇者,天也。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謂此。

  口惠而實弗從,君子弗言爾;心[疏而貌]5親,君子弗申爾。故行而爭悅民,君子弗由也。三者,忠人弗作,信人弗為也。

  忠之為道也,百工不楛,而人養皆足。信之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君子其施也7忠,故戀親附也;其言爾信,故亶而可受也。忠,仁之實也。信,義之期也。是故古之所8以行乎====者,如此也。

唐虞之道[編輯]

  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傳,聖之1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賢仁聖者如此。身窮不貪,沒2而弗利,窮仁矣。必正其身,然後正世,聖道備矣。故唐虞之道,禪3也。

  夫聖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新(親)也;時事山川,教民4有敬也;新(親)事祖廟,教民孝也;太學之中,天子親齒,教民弟也。先聖5與後聖,考後而甄先,教民大順之道也。

  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6親故孝,尊賢故禪。孝之方,愛天下之民。禪之傳,世亡隱德。孝,仁之冕也。7禪,義之至也。六帝興於古,咸由此也。愛親忘賢,仁而未義也。尊賢8遺親,義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篤事瞽叟,乃戴其孝;忠事帝堯,乃戴其臣。9愛親尊賢,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養生。夫唯10順乎肌膚血氣之情,養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養生而弗傷,知天下11之政者,能以天下禪矣。  古者堯之與舜也;聞舜孝,知其能養天下22之老也;聞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長也;聞舜慈乎弟□□□知其能23為民主也。故其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為堯臣也,甚忠;堯禪天下24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故堯之禪乎舜也,如此也。古者聖人二十而25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聰明衰,禪天下而26授賢,退而養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了。

  《虞詩》曰:「大明不出,萬物皆暗。聖27者不在上,天下必壞。」治之至,養不肖。亂之至,滅賢。仁者為此進,28明禮、畏守、樂遜,民教也。咎繇內用五刑,出載兵革,罪輕法也,虞12用威,夏用戈,征不服也。愛而征之,虞夏之治也。禪而不傳恆絕,夏13始也。

  古者堯生為天子而有天下,聖以遇命,仁以逢時,未嘗遇賢。雖14並於大時,神明將從,天地佑之。縱仁聖可與,時弗可及矣。夫古者15舜居於草茅之中而不憂,身為天子而不驕。居草茅之中而不憂,知命16也。身為天子而不驕,不專也。求乎大人之興,美也。今之戴於德者,微17年不戴,君民而不驕,卒王天下而不疑。方在下位,不以匹夫為18輕;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為重。有天下弗能益,無天下弗能損。極仁19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禪也者,上德授賢之謂也。上德則天下有君而20世明,授賢則民興效而化乎道。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21如此也。

五行[編輯]

【經1】五行: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義形於內謂之德之1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禮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2行。智形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聖形於內謂之德3之行,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1]◆

【經2】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4道也。德,天道也。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智,無中心之智則無中心5之 悅 ,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

(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聖,無中心之聖則無中心之悅,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2]

【經3】五行皆形於內而時行6之,謂之君子。士有志於君子道,謂之志士。善弗為無近,德弗7志不成,智弗思不得。思不精不察,思不長不得,思不清[3]不形,[不形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8[則]無德。

【經4】不仁,思不能清。不智,思不能長。[不仁不智],未見君子,憂心9不能惙惙[4];既見君子,心不能悅[5]。《詩》曰:「[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之,亦既觀之,我心則10悅。」此之謂也。

不仁,思不能清。不聖,思不能輕。不仁不聖,未見君子,憂心不能忡忡;既見君子,心不能降。◆

【經5】仁之思也清,精12則察,察則安,安則溫,溫則悅,悅則戚,戚則新(親),新(親)則愛,愛則玉色[6],玉色則形,形則仁。◆13

【經6】智之思也長,長則得,得則不忘,不忘則明,明則見賢人,見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形,形14則智。◆【經7】聖之思也輕,輕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形15則聖。◆

【說7】「聖之思也輕」。思也者,思天也;輕者尚矣。

「輕則形」。形者,形其所思也。酉下子思輕於翟,路人如斬;酉下子見其如斬也,路人如流。言其思之輕也。

「不忘則聰」。聰者,聖之藏於耳者也,猶孔子之聞輕者之鼓而得夏之廬也。

「聰則聞君子道」。道者,天道也,聞君子道之志耳而知之也。

「聞君子道則玉音」。□□□□□□而美者也,聖者聞志耳而知其所以為□者也。「玉音則形」。□□□□。

「形則聖」。□□□□聖。

【經8】「[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慎其獨也。◆16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君子慎其17獨也。◆

【說8】「鳲鳩在桑」。直也。

「其子七兮」。鳲鳩二子耳,曰七也,興言也。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淑人者□,儀者義也。言其所以行之義之一心也。「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

「君子慎其獨」。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獨然後一,一也者,夫五為□心也,然後得之。一也,乃德已。德猶天也,天乃德已。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燕燕,興也,言其相送晦也。方其化,不在其羽矣。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

「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

【經9】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君子之為德也,18有 與 始,無 與 終 也。

【說9】「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言與其體始與其體終也。

「君子之為德也,有 與 始,無 與 終」。有與始者,言與其體始;無與終者,言舍其體而獨其心也。

【經10】金聲而玉振之,有德者也。◆金聲,善也;玉音,聖也。善,人19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後能金聲而玉振之。

【說10】

「金聲而玉振之」。………

………□□□由德重。善也者,有事焉者,可以剛柔多合為。故□善□□□。

「德,天道也」。天道也者,己有弗為而美者也。

「唯有德者然後能金聲而玉振之」。金聲而玉振之者,動□而□□形善於外,有德者之□。

[【經11】 不聰不明,[不明不聖],不聖不20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樂,不樂無德。◆[7]

【說11】「不聰不明」,聰也者,聖之藏於耳者也;明也者,智之藏於目者也。聰,聖之始也;明,智之始也。故曰。

「不聰明則不聖智」,聖智必由聰明。聖始天,智始人;聖為崇,智為廣。

「不智不仁」,不智所愛則何愛,言仁之乘智而行之。

「不仁不安」,仁而能安,天道也。「不安不樂」,安也者,言與其體偕安也,安而後能樂。

「不樂無德」,樂也者流體,機然忘塞,忘塞,德之至也,樂而後有德。

【經12】不變不悅,不悅不戚,不戚不新(親),不新(親)不愛,不愛不仁[8]。◆【說12】「不變不悅」。變也者,勉也,仁氣也。變而後能悅。

「不悅不戚」。悅而後能戚所戚。

「不戚不親」。戚而後能親之。

「不親不愛」。親而後能愛之。

「不愛不仁」。愛而後仁。【經13】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21不簡,不簡不行,不行不義。◆【說13】「不直不肆」。直也者,直其中心也,義氣也。直而後能肆。肆也者,終之者也;弗受於眾人,受之於孟賁,未肆也。

「不肆不果」,果也者,言其弗畏也,無介於心□也。「不果不簡」,簡也者,不以小害大,不以輕害重。

「不簡不行」,行也者,言其所行之□□□

「不行不義」,□□□□[9]義也。

【經14】不遠不敬,不敬不嚴,不嚴不尊,不尊不恭,不恭無禮。◆

【說14】「不遠不敬」。遠心也者,禮氣也。質近者,□弗能□,□□□敬之[10]。 遠者,動敬心,作敬心者也。左麾而右飯之,未得敬□□□

「不敬不嚴」,嚴猶==,==者,敬之積者也。

「不嚴不尊」,嚴而後己尊。

「不尊不恭」,恭也者,[用上]敬下也。恭而後禮也,有以禮氣也。

【經15】未嘗22聞君子道,謂之不聰。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聞君子道而不知23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說15】「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同此聞也,獨不色然於君子道,故謂之不聰。

「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同此見也,獨不色賢人,故謂之不明。

「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聞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謂之不聖。

「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見賢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為之,故謂之不智。

【經16】見而知之,智也。聞而知之,聖也。明明,智也。虩虩,聖也。「明明在下,虩虩26在上」,此之謂也。◆

【說16】「聞而知之,聖也。」聞之而遂知其天之道也,聖也。

「見而知之,智也。」見之而遂知其所以為之,口口智也。

「明明,智也。」智也者,由所見知所不見也。

「虩虩,聖也。」口口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謂也。」明者始在下,赫者始在上,口口口口口謂聖智也。

【經17】聞君子道,聰也。聞而知之,聖也。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11]。行之而時,德也。見賢人,明也。見而知之,27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敬之,禮也。聖[12],智禮樂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則樂,樂則有德,有德則邦家興。文王之見也如此。「文29王在上也,於昭於天」,此之謂也。◆

【說17】「聞君子道,聰也。」同此聞也,獨色然辯於君子道,(道者)聰也,聰也者,聖之藏於耳者也。

「聞而知之,聖也。」聞之而遂知其天之道也,是聖矣。

「聖人知天之道。」道者,所道也。「知而行之,義也。」知君子之所道而摋然行之,義氣也。

「行之而時,德也。」時者,和也;和也者,惠德也。

「見賢人,明也。」同此見也,獨色然辯於賢人,明也。明也者,智之藏於目者,明則見賢人。「賢人見而知之,智也。」曰:何居?孰休烝此而遂得之,是智也。

「智而行之,仁也。」知君子所道而媆然安之者,仁氣也。

「[行](安)而敬之,禮也。」既安之矣,而又愀愀然而敬之者,禮氣也。口口口口天道口。「仁氣,禮樂所由生也。」言禮樂之生於仁義口口口口口口。

「五行之所和,和則樂。」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樂者,言其流體也,機然忘塞也。忘塞,德之至也。「樂而後有德,有德而國家興。」國家興者,言天下之興仁義也,言其口口樂也。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此之謂也。」言大德備成矣。

【經18】見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30而行之,義也。行而敬之,禮也。仁,義禮所由生也[13],四行之所和也。和31則同,同則善。◆

【說18】「見而知之,智也。」見者,口也;智者,言由所見知所不見也。

「知而安之,仁也。」知君子所道而媆然安之者,仁氣也。「安而行之,義也。」既安之矣,而摋然行之,義氣也。

「行而敬之,禮也。」既行之矣,又愀愀然敬之者,禮氣也。

所安所行所敬,人道也。

「仁(知)[義],禮[智]所由生也。」言禮智生於仁義也。

「四行之所和。」言和仁義也。「和則同。」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同者,守約也,與心若一也,言舍夫四也,而四者同於善心也。同,善之至也。

「同則善矣。」口口口口口口口人行之大,大者,人行之口然者也。《世子》曰:人有恆道,達口口口。[14]

【經19】顏色容貌溫變[15]也。以其中心與人交悅也,中心悅焉。遷32於兄弟,戚也。戚而信之,新(親)也。新(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愛人,仁也。◆

【說19】「顏色容貌戀戀也」,戀戀也者,勉勉也,遜遜也,能行戀戀者也。能行戀戀者,□□心悅,心悅然後顏色容貌溫,以悅戀也。

「以其中心與人交悅也」,轂轂□□□□□□……

「中心悅焉」,……是□悅已。人無悅心也者,弗遷於兄弟也。「遷於兄弟,戚也」,言遷其悅心於兄弟而能戚也。兄弟不相能者,非無所用悅心也,弗遷於兄弟也。

「戚而信之,親也」,言信其[體]也。剮爾四體,予汝天下,弗為也。剮汝兄弟,予汝天下,弗迷也;是信之已。信其[體]而後能相親也。

「親而篤之,愛也」,篤之者厚,厚親而後能相愛也。

「愛父,其殺愛人,仁也」,言愛父而後及人也。愛父而殺其鄰之子,未可謂仁也。

【經20】中心33辯然而正行之,直也。直而遂之,肆也。肆而不畏強御,果也。不34以小道害大道,簡也。有大罪而大誅之,行也。貴貴,其等尊賢,義也。◆35

【說20】「中心辯然而正行之,直也」,有天下美食於此,吁嗟而予之,中心弗迷也。惡吁嗟而不受吁嗟,正行之,直也。

「直而遂之,肆也」, 肆者,遂直者也。直者,□貴□□□□□□□□□□肆也。

「肆[而]弗畏強御,果也」,強御者,勇力也,謂□□□□□□□□□之以□□□,無介於心,果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簡也」,簡也者,不以小愛害大愛,不以小義害大義也。見其生也,不食其死也,祭親執誅,簡也。

「有大罪而大誅之,行也」,無罪而殺人,有死弗為之矣;然而大誅之者,知所以誅人之道而[行]焉,故謂之行。

「貴貴,其等尊賢,義也」,貴貴者,貴眾貴也。賢賢,長長,親親,爵爵,選貴者無私焉。其等尊賢,義也。尊賢者,言等賢者也,言選賢者也,言加諸上位。此非以其貴也,此其義也。貴貴而不尊賢,未可謂義也。

【經21】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遠而莊之,敬也。敬而不懈,嚴也。嚴而畏36之,尊也。尊而不驕,恭也。恭而博交,禮也。◆

【說21】「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外心者,非有他心也。同此心也,而有謂外心也,而有謂中心。中心者,媆然者;外心者也,其==廓然者也,言此心交遠者也。

「遠而莊之,敬也。」敬者,口口口口口口。

「敬而不懈,嚴也。」嚴者,敬之不懈者,口之積者也,是厭口口口口口口

「嚴而威之,尊也。」口之又從而畏忌之,則夫間何由至乎哉?是必尊矣。

「尊而不驕,恭也。」言尊而不有口口已事君與師長者,弗謂恭矣。故廝役人之道口口恭焉。恭生於尊者也。

「恭而博交,禮也。」博者,辯也,言其能柏(?)然後禮也。

【經22】不簡,不行。不匿,不察37於道。有大罪而大誅38之,簡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38誅也,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察於道也。◆

【說22】「不簡不行。」簡也,簡則行矣。

「不匿,不辨於道。」匿者,言人行小而軫者也。小而實大,大之口者也。《世子》曰:「知軫之為軫也,斯公然得矣。」軫者,多也;公然者,心道也。不周於匿者,不辨於道也。「有大罪而大誅之,簡;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口誅,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不辨於道也。

【經23】簡之為言猶練39也,大而晏者也。匿之為言也猶匿匿也,小而防者也。簡,義之方也。匿,40仁之方也。強,義之方。柔,仁之方也。「不競不浗,不剛不柔」,此之謂41也。◆

【說23】「簡為言,猶衡也,大而罕者。」直之也。

「匿為言也,猶匿慝,小而軫者。」直之也。

「簡,義之方也;匿,仁之方也。」言仁義之用心之所以異也。義之盡,簡也;仁之盡,匿。大義加大者大仁加小者,故義取簡而仁取匿。

「《詩》云:不竟不求浗,不剛不柔,此之謂也。」竟者強也,浗者急也,非強之也,非急之也,非剛之也,非柔之也,言無所爭焉也。此之謂者,言仁義之和也。

【經24】君子集大成。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也,各止於其里。大而42晏者,能有取焉。小而軫者,能有取焉。胥膚膚達諸君子道,謂之賢者。君43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知而事之,謂之尊賢者也。前,王公之尊賢者也;後,士之尊賢者也。◆【說24】「君子集大成。」成也者,猶造之也,猶具之也。大成也者,金聲玉振之也。唯金聲而玉振之者,然後己仁而以人仁,己義而以人義。大成至矣,神耳矣!人以為弗可為也,無由至焉耳,而不然。

「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各止於其里。」能進端,能充端,則為君子耳矣。弗能進,各各止於其里。不藏欲害人,仁之理也;不受吁嗟者,義之理也。弗能進也,則各止於其里耳矣。充其不[藏]欲害人之心,而仁覆四海;充其不受吁嗟之心,而義襄天下。仁覆四海,義襄天下,而誠由中心行之,亦君子已!

「大而晏者,能有取焉。」大而晏者,言義也,能有取焉也者,能行之也。

「小而軫者,能有取焉。」小而軫者,言仁也;能有取焉者也,能行之也。

「胥膚膚達諸君子道,謂之賢。」胥膚膚也者,言其達於君子道也。能仁義而遂達於君子道,謂之賢也。

「君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君子知而舉之者,猶堯之舉舜,商湯之舉伊尹也。舉之也者,誠舉之也。知而弗舉,未可謂尊賢。「君子從而事之」也者,猶顏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誠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謂尊賢也。

「前,王公之尊賢者也,後,士之尊賢者也。」直之也。

【經2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所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16]諾,莫敢不諾;[心曰]45進,莫敢不進;[心曰]後[17],莫敢不後;[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淺,莫敢不淺。和則同,同則善。◆46

【說2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所役也」,耳目者,悅聲色者也;鼻口者,悅臭味者也;手足者,悅佚愉者也。心也者,悅仁義者也。此數體者皆有悅也,而六者為心役,何也?曰:心貴也。有天下之美聲色於此,不義,則不聽弗視也。有天下之美臭味於此,不義,則弗求弗食也。居而不間尊長者,不義,則弗為之矣。何居?曰:幾不[勝] □,小不勝大,賤不勝貴也哉!故曰心之役也。耳目鼻口手足六者,人□□,[人]體之小者也。心,人□□,人體之大者也,故曰君也。

「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唯,耳目鼻口手足聲貌色皆唯,是莫敢不唯也。諾亦然,退亦然。

「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淺,莫敢不淺」,深者甚也,淺者不甚也,深淺有道矣。故父呼,口[含]食則吐之,手執業則投之,唯而不諾,走而不趨,是莫敢不深也。於兄則不如是其甚也,是莫敢不淺也。

「和則同」,和也者,小體戀戀然不患於心也,和於仁義。仁義,心[也]。同者,與心若一也,□約也,同於仁[義]。仁義,心也,同則善耳。

【經26】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喻而知之,謂之進之。辟而知之,謂之進之[18]。47幾而知之,天也。「上帝賢汝,毋貳爾心」,此之謂也。◆

【說26】「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弗目也,目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目之也者,比之也。「天監在下,有命既集」者也,天之監下也,集命焉耳。循草木之性,則有生焉,而無好惡。循禽獸之性,則有好惡焉,而無禮義焉。循人之性,則巍然知其好仁義也。不循其所以受命也,循之則得之矣,是目之已。故目萬物之性而[知人]獨有仁義也,進耳。「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此之謂也。文王源耳目之性而知其好聲色也,源鼻口之性而知其好臭味也,源手足之性而知其好佚愉也,源心之性則巍然知其好仁義也。故執之而弗失,親之而弗離,故卓然見於天,著於天下,無他焉,目之也,故目人體而知其莫貴於仁義也,進耳。

「譬而知之,謂之進之。」弗譬也,譬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譬丘之與山也,丘之所以不口名山者,不積也。舜有仁,我亦有仁,而不如舜之仁,不積也。舜有義,而我亦有義,而不如舜之義,不積也。譬比之而知吾所以不如舜,進耳。「喻而知之,謂之進之。」弗喻也,喻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喻之也者,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求之弗得,寤寐思服。」言其急也。「優哉游哉,輾轉反側。」言其甚急也。如此其甚也,交諸父母之側,為諸?明有死弗為之矣。交諸兄弟之側,亦弗為也。交諸邦人之側,亦弗為也。畏父兄,其殺畏人,禮也。由色喻於禮,進耳。

「幾而知之,天也。」幾也者,賚數也。唯有天德者,然後幾而知之。

「上帝臨汝,毋貳爾心。」上帝臨汝,口幾之也;毋貳爾心,俱幾之也。【經27】天施諸其人,天也。其48人施諸人,狎[19]也。(其人施諸人,不得其人不為法。)◆

【說27】「天生諸其人,天也。」天生諸其人也者,如文王者也。

「其人施諸人」也者,如文王之施諸閎夭、散宜生也。

「其人施諸人,不得其人不為法。」言所施之者,不得如散宜生、閎夭者也,則弗為法也矣。【經28】聞道[20]而悅者,好仁者也。聞道而畏者,好49義者也。聞道而恭者,好禮者也。聞道而樂者,好德者也。◆50

【說28】「聞君子道而悅者,好仁者也。」道也者,天道也,言好仁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仁也,故能悅。悅也者,形也。

「聞君子道而威,好義者也。」好義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義也,故能威。威也者,形也。

「聞道而恭,好禮者也。」言好禮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禮也,故能恭。恭者,形也。「聞道而樂,有德者也。」道也者,天道也,言好德者之聞君子道而以夫五也為一也,故能樂,樂也者和,和者德也。

附錄《德聖》

四行成,善心起,四行形,聖氣作;五行形,德心起,和謂之德,其要謂之一。其愛謂452之天,有之者謂之君子,五者一也。◆清濁者,德之[人](居),德者清濁之淵,身調而神453過,謂之玄同。◆聖之{足音}然者,{言夜}然者,發揮而盈天下者。聖,天知也。知人454道曰知,知天道曰聖。聖者聲也,聖者知,聖之知知天,其事化翟,其謂之聖者,取諸455聲也,知天者有聲。知其不化,智也;化而弗知,德矣;化而知之,叕也。道者、德者、一者、天者、君子者,其閉塞謂之德,其行謂之道,其賢口者口備口口口457口口,故曰奮然作矣。口至之者。……賢者以……經經者至率(素)至青(精)何以能為者……廣……則……目為者有聰明焉不可……為者手足不用……不用焉……460口可以口度為者……度為者……知……461……坐而忘退聰明去知俞己而上同……462……姓者謂所受口口有厚薄,其之善同後為之,後之已高,所登愈高,463……其所受,受其有也,口口有也,不可以求得也。464

--------------------------------------------------------------------------------

[1] 帛書本此段次序為仁、智、義、禮、聖。與竹簡次序不同。 [2] 據帛書本補。 [3] 帛書作「輕」。 [4] 帛書作「精長」。

[5] 帛書此兩句作「思不精長,不能悅」。

[6] 帛書以上幾句補作「溫則見君子道,見君子道則不憂,不憂則玉色」。玉色,《荀子法行》:「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縝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並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此之謂也。」

窮達以時[編輯]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無其1世,雖賢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難之有哉?舜耕於厲山,陶埏2於河滸,立而為天子,遇堯也。邵繇衣胎蓋,帽絰冢巾,3釋板築而佐天子,遇武丁也。呂望為臧棘津,戰監門4棘地,行年七十而屠牛於朝歌,尊而為天子師,遇周文也。5管夷吾拘囚棄縛,釋桎梏而為諸侯相,遇齊桓也。6百里奚饋五羊,為伯牧牛,釋板==而為朝卿,遇秦穆。7 孫叔[敖]三斥恆思少司馬,出而為令尹,遇楚莊也。8初韜晦,後名揚,非其德加。子胥前多功,後戮死,非其智9衰也。驥厄張山,駿穴於邵棘,非亡體壯也。窮四海,至千10里,遇造[父]故也。遇不遇,天也。動非為達也,故窮而不11怨,隱 非為名也,故莫之智而不吝。芷 蘭 生 於 林 中,12不 為 人 莫嗅而不芳。無== ==,愈寶山石不為開,非 以 其善負己也。窮達以時,德行一也。譽毀在旁,聽之弋母,緇白不釐。窮達以時,幽明不再。故君子敦於反己。

太一生水[編輯]

大(太)一生水,水反○(輔)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太)一,是以成○(地)。天○(地)□□□1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2復相○(輔)也,是以成倉(滄)然(熱)。倉(滄)然(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澡(燥)。濕澡(燥)復相○(輔)也,成○(歲)3而止。古(故)○(歲)者,濕澡(燥)之所生也。濕澡(燥)者,倉(滄)然(熱)之所生也。倉(滄)然(熱)者。四時4者,○(陰)○(陽)之所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5者,大(太)一之所生也。是古(故)大(太)一○(藏)於水,行於時。○而或□□□□6○(萬)勿(物)母;○(一)塊(缺)○(一)○(盈),以○(紀)為○(萬)勿(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7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智(知)此之胃(謂)……8

天道貴溺(弱),雀(爵)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9

下,土也,而胃(謂)之○(地)。上,○(氣)也,而胃(謂)之天。道亦其○(字)也。青(請)昏(問)其名。以10道從事者,必○(託)其名,古(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託)其11名,古(故)功成而身不剔(傷)。天○(地)名○(字)並立,古(故)○(過)其方。不思相□□□□12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13者,又(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又(有)餘於上。14

老子(甲乙丙)[編輯]

○(絕)智(知)棄卞(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惻(賊)亡又(有)。○(絕)○(偽)棄○,民復(復)季(孝)子(慈)。三言以1為○(辨)不足,或命(令)之或○(乎)豆(屬)。視索(素)保仆(朴),少厶(私)須〈寡〉欲。江○(海)所以為百浴(谷)王,以其2能為百浴(谷)下,是以能為百浴(谷)王。聖人之才(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在)民上也,以3言下之。其才(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4以其不靜(爭)也,古(故)天下莫能與之靜(爭)。○(罪)莫厚○(乎)甚欲,咎莫僉(憯)○(乎)谷(欲)得,5化(禍)莫大○(乎)不智(知)足。智(知)足之為足,此亘(恆)足矣。以○(道)差(佐)人○(主)者,不穀(欲)以兵強6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發(伐),果而弗喬(驕),果而弗○(矜),是胃(謂)果而不強。其7事好。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非(微)溺玄達,深不可志(識),是以為之頌(容):夜(豫)○(乎)奴(若)冬涉川,猷(猶)○(乎)其8奴(若)○(畏)四○(鄰),敢(嚴)○(乎)其奴(若)客,○(渙)○(乎)其奴(若)懌(釋),屯○(乎)其奴(若)朴,○○(乎)其奴(若)濁。竺(孰)能濁以束(靜)9者,○(將)舍(徐)清。竺(孰)能○以○者,○(將)舍(徐)生。保此○(道)者不穀(欲)○(尚)○(盈)。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10之。是以聖人亡為古(故)亡敗;亡執古(故)亡○(失)。臨事之紀,誓(慎)冬(終)女(如)○(始),此亡敗事矣。聖人谷(欲)11不穀(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古(故)聖人能○(輔)萬勿(物)之自○(然),而弗12能為。○(道)亘(恆)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勿(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貞(鎮)之以亡名之○(朴)。夫13亦○(將)智(知)足,智(知)以束(靜),萬勿(物)○(將)自定。為亡為,事亡事,未(味)亡未(味)。大少(小)之多惕(易)必多○(難)。是以聖人14猷(猶)○(難)之,古(故)終亡○(難)。天下皆智(知)○(美)之為○(美)也,亞(惡)已;皆智(知)善,此其不善已。又(有)亡之相生也,15○(難)惕(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型(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聖(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墮(隨)也。是16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勿(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而弗居。天〈夫〉唯17弗居也,是以弗去也。道亘(恆)亡名,仆(朴)唯(雖)妻(微),天○(地)弗敢臣,侯王女(如)能18○(守)之,萬勿(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令)天〈而〉自均安。○(始)折(制)又(有)名。名19亦既又(有),夫亦○(將)智(知)止,智(知)止所以不○(殆)。卑(譬)道之才(在)天下也,猷(猶)少(小)浴(谷)之與江○(海)。20又(有)○○(○)成,先天○(地)生,○○(穆),蜀(獨)立不亥(改),可以為天下母。未智(知)其名,○(字)之曰道,○(吾)21強為之名曰大。大曰○,○曰○〈遠〉,○〈遠〉曰反(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又(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22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間),其猷(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23至虛,亘(恆)也;獸(守)中,○(篤)也。萬勿(物)方(旁)○(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堇(根)。24

其安也,易○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畔(判)也。其幾也,易○(散)也。為之於其25亡又(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九成之台甲□□□□□□□□□26足下。智(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知)。○(閉)其○(兌),賽(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其○,解其紛,27是胃(謂)玄同。古(故)不可得天〈而〉新(親),亦不可得而疋(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28不可得而貴,亦可不可得而○(賤)。古(故)為天下貴。以正之(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29取天下。○(吾)可(何)以智(知)其○(然)也。夫天多期(忌)韋(諱),而民爾(彌)畔(叛)。民多利器,而邦慈(滋)昏。人多30智(知)天〈而〉○(奇)勿(物)慈(滋)○(起)。法勿(物)慈(滋)章(彰),○(盜)惻(賊)多又(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31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青(靜)而民自正。我谷(欲)不穀(欲)而民自朴。32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蟲它(蛇)弗○(○),攫鳥○(猛)獸弗扣,骨溺(弱)○(筋)○(柔)而捉33固。未智(知)牝戊(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終日○(乎)而不○(憂),和之至也,和曰○〈○(常)〉,智(知)和曰明。34○(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勿(物)○(壯)則老,是胃(謂)不道。 名與身○(孰)新(親)?身與貨35○(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古(故)智(知)足不辱,智(知)止不怠(殆),可36以長舊(久)。

返也者,道○(動)也。溺(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勿(物)生於又(有),生於亡。 ○而○(盈)37之,不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獸(守)也。貴福(富)喬(驕),自遺咎38也。攻(功)述(遂)身退,天之道也。39

紿(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是以○(早)備(服)是胃(謂)……1不=克=則莫智(知)其亘(恆)〈亟(極)〉,莫智(知)其亘〈亟(極)〉可以又(有)○(國)。又(有)○(國)之母,可以長……, 2長生○(舊=久)視之道也。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員(損)。員(損)之或員(損),以至亡為3也,亡為而亡不為。○(絕)學亡○(憂),唯與可(呵),相去幾可(何)?○(美)與亞(惡),相去可(何)若?4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寵)辱若纓(驚)。貴大患若身。可(何)胃(謂)○(寵)5辱?○(寵)為下也。得之若纓(驚),○(失)之若纓(驚),是胃(謂)○(寵)辱纓(驚)。□□□□□6 若身?○(吾)所以又(有)大患者,為○(吾)又(有)身。○(及)○(吾)亡身,或可(何)□□□□□□7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何)以○天下矣。8上士昏(聞)道,○(勤)能行於其中。中士昏(聞)道,若昏(聞)若亡。下士昏(聞)道,大○(笑)之。弗大9○(笑),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又(有)之:明道女(如)○(○),○(夷)道□□□10道若退。上○(德)女(如)浴(谷),大白女(如)辱,○(廣)○(德)女(如)不足,建○(德)女(如)□□貞(真)女(如)愉。11大方亡禺(隅),大器曼成,大音祗聖(聲),天象亡○(形),道…… 12悶(閉)其門,賽(塞)其○(兌),終身不○。啟其○(兌),賽其事,終身不○。大成若13 ○(缺),其○(用)不敝。大○(盈)若中(盅),其甬(用)不○(窮)。大○(巧)若○(拙),大成若詘,大植(直)14 若屈。○(燥)○(勝)蒼(滄),青(清)○(勝)然(熱),清清(靜)為天下定(正)。善建者不拔,善○者15不兌(脫),子孫以其祭祀不屯。攸(修)之身,其○(德)乃貞(真)。攸(修)之○(家),其○(德)又(有)舍(餘)。攸(修)16之向(鄉),其○(德)乃長。攸(修)之邦,其○(德)乃奉(豐)。攸(修)之天下□□□□□□□17○(家),以向(鄉)觀向(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可(何)以智(知)天□□□□□18

大上下智(知)又(有)之,其即(次)新(親)譽之,其既〈即(次)〉○(畏)之,其即(次)○(侮)之。信不足,安1又(有)不信。猷(猶)○(乎)其貴言也。成事述(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古(故)大2道發(廢),安有○(仁)義。六新(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安又(有)正臣。3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平)大。樂與餌,○(過)客止。古(故)道□□□,4淡可(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聖(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5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古(故)曰兵者□□□□□□6得已而甬(用)之。○○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7以得志於天下。古(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卞(偏)○(將8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豊(禮)居之也。古(故)殺□□,9則以○(哀)悲位(蒞)之;戰○(勝)則以喪豊(禮)居之。10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無為,古(故)無敗也;無執,古(故)□□□。11○(慎)終若○(始),則無敗事喜(矣)。人之敗也,亘(恆)於其○(且)成也敗之。是以□12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之所○(過)。是以能○(輔)○(萬)勿(物)13之自○(然),而弗敢為。14

緇衣[編輯]

【簡】夫子曰:好美如好緇衣,惡惡如惡巷伯,則民咸力而型不頓。《詩》1云:「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記】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願,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曰:「儀刑文王,萬國作孚。」(2)
【簡】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3可類而志也,則君不疑其臣,臣不惑於君矣。《詩》云:「淑人君子,其儀4不忒。」《尹誥》曰:「惟尹允及湯,咸有一德。」◆
子曰:有國者章善癉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記】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湯,咸有一德。」《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10)
【簡】子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5知則君長勞。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欲,慎惡以御民淫,則民不惑矣。臣事君,6不言其所不能,不辭其所能,則君不勞矣。《大雅》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疸。」《小雅》云:「匪其7止共,惟王之邛。」◆
【記】子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則民不惑矣。臣儀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不煩其所不知,則君不勞矣。《詩》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疸。」《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12)
【簡】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好則體安之,君好則民欲8之。故心以體廢,君以民亡。《詩》云:「誰秉國成,不自為正,卒勞百姓。」《君雅》曰:「日暑雨,小民9惟日怨,」◆【記】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詩》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正,卒勞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17)
【簡】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10仁也爭先。故長民者,章志以昭百姓,則百姓致行己以說其上。11《詩》云:「有覺德行,四方順之。」◆
【記】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爭先人。故長民者,章志、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民致行己以說其上矣。《詩》云:「有梏德行,四國順之。」(6)
【簡】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道,豈必12盡仁?《詩》云:「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呂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13之。」◆
【記】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豈必盡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甫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5
【簡】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以命,而從其所行。上好此物也,14下必有甚焉者矣。故上之好惡,不可不慎也,民之表也。《詩》15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記】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4)
【簡】子曰:長民者,衣服不改,從容有常,則民德16一。《詩》云:「其容不改,出言有訓,黎民所信。」◆
【記】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一。《詩》云:「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於周,萬民所望。」(9)
【簡】子曰:大人不親其所賢,而17信其所賤;教此以失,民此以煩。《詩》云:「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18仇仇,亦不我力。」《君陳》曰:「未見聖,如其弗克見;我既見,我弗迪聖。」◆
【記】子曰:大人不親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民是以親失,而教是以煩。《詩》云:「彼求我則,如我不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陳》曰:「未見聖,若己弗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15)
【簡】子19曰:大臣之不親也,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邦家之不寧20也,則大臣不治,而褻臣托也。此以大臣不可不敬,民之蕝也。故21君不與小謀大,則大臣不怨。祭公之顧命云:毋以小謀敗大22作,毋以嬖御疾莊後,毋以嬖御疾大夫、卿士。◆
【記】子曰:大臣不親,百姓不寧,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邇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言近,毋以內圖外,則大臣不怨,邇臣不疾,而遠臣不蔽矣。葉公之顧命曰: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後,毋以嬖御士疾莊士、大夫、卿士。(14)【簡】子曰:長民者教之23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勸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免心。24故慈以愛之,則民有親;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25有遜心。《詩》云:「吾大夫恭且儉,靡人不斂。」《呂刑》云:「非用==,制以刑,26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記】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惡德,而遂絕其世也。(3
【簡】子曰:政之不行,教之不成也,則刑罰不27足恥。而爵不足勸也。故上不可以褻刑而輕爵。《康誥》曰:「敬28明乃罰。」《呂刑》曰:「播刑之迪。」◆
【記】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祿不足勸也,刑罰不足恥也。故上不可以褻刑而輕爵。《康誥》曰:「敬明乃罰。」《甫刑》曰:「播刑之不迪。」(13)【簡】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緡,王言如素;29其出如紼。故大人不倡流。《詩》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
【記】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糹孛?。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云:「淑慎爾止,不==於儀。」(7)
【簡】子曰:可言30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則民言不危行,[行]不危31言。《詩》云:「淑慎爾止,不愆於儀。」◆
【簡】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恆以行。故言32必慮其所終,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詩》云:「穆穆33文王,於緝熙敬止。」◆
【記】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詩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大雅》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8)
【簡】子曰:言從行之,則行不可匿。故君子顧言34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詩》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
【記】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能大其美而小其惡。《大雅》云:「白圭之玷,尚可35磨也;此言之玷,不可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36曰:「昔在上帝,割紳觀文王德,其集大命於厥身。」(24)
【簡】子曰:君子言有物,行有37格,此以生不可奪志,死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38親之;精知,略而行之。《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一也。」《君陳》云:「出入自爾師虞,39庶言同。」◆
【記】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陳》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一也。」(18)
【簡】子曰:苟有車,必見其轍;苟有衣,必見其敝;人苟有言,必聞其聲;苟行之,必見其成。49《詩》云:「服之無懌。」◆
【記】子曰:苟有車,必見其軾;苟有衣,必見其敝;人苟或言之,必聞其聲;苟或行之,必見其成。《葛覃》曰:「服之無射。」(23)
【簡】子曰:私惠不懷德,君子不自留焉。《詩》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記】子曰: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詩》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22)
【簡】子曰: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豈能好其匹。故君子之友也42有向,其惡有方。此以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詩》云:「君子好逑。」◆
【記】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是故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詩》云:「君子好仇。」(22)
【簡】子曰:43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仁不堅,而惡惡不著也。人雖曰不利,吾弗信44也。《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記】子曰: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而惡惡不著也。人雖曰不利,吾不信也。《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21)
【簡】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為45卜筮也。其古之遺言與?龜筮猶弗知,而況於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記】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於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易》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恆其德偵,婦人吉,夫子凶。」(25)
【記】子言之曰:為上易事也,為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1)
【記】子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皆在其所褻也。夫水近於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難親也,易以溺人。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夫民閉於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大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兌命》曰:惟口起羞,惟甲冑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大甲》曰:「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魯穆公問子思[編輯]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公不悅,揖而退之。成孫弋見,公曰:「鄉者吾問忠臣於子思,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孫弋曰:「噫,善哉,言乎!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嘗有之矣。恆稱其君之惡,未之有也。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效祿爵者也。恆稱 其君之惡者,遠祿爵者[也]。為義而遠祿爵,非子思,吾惡聞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