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運用唯物辯證法 扎紮實實抓基層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運用唯物辯證法 扎紮實實抓基層
廣州部隊某師黨委
1970年10月1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一九六○年軍委擴大會議號召我們:「學習毛澤東同志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他如何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遵照軍委擴大會議決議的精神,在抓基層中,學習和運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不斷同自己頭腦里的主觀主義作鬥爭,逐步地提高了抓基層的效果,促進了兩個「決議」在基層的落實。

要正確認識連隊[編輯]

我們在抓基層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連隊和幫助連隊正確認識自己。

某團四連,連續多年評為四好,被立為四好連隊標兵。有些幹部和戰士背上了包袱,不敢揭露矛盾。我們有時也怕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怕標兵起不了作用,怕掉下來不好交賬,因而到了這個連隊,總是想總結一點經驗,有時發現了問題,也躲躲閃閃,替他們護短。一九六六年,這個連隊本來不夠四好,因為年底總結了「一事當前怎麼辦」的經驗,並且登了報,就把他們評為四好。一九六七年,這個連隊原來存在的問題沒有很好解決,還是不夠四好條件,但是因為出了個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戰士,結果又評上了四好。由於我們有保先進的思想,發現了問題不敢揭露矛盾,而是用一兩件好事把矛盾掩蓋起來。這樣,就使連隊有的幹部和戰士不是扎紮實實地創四好,而是等待出一兩件好事評四好,依賴領導保四好。

去年,我們帶着問題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毛主席的教導使我們認識到,不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認識事物,怕挫傷群眾的積極性,而不去揭露和解決矛盾,短處越護越短,實際上是從根本上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怕標兵起不了作用,而不去解決標兵單位存在的問題,標兵不能前進,必然起不了應有的作用;怕先進掉下來不好交賬,而不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問題越來越嚴重,那才是真正「交不了賬」。我們認識到這個道理,在總評時,根據林副主席提出的四好評比要自己和自己比的原則,堅持高標準,把四連評了下來,促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與此同時,我們一方面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一方面鼓勵他們繼續鼓幹勁創四好。針對他們不敢大膽揭露矛盾的問題,把他們撒出去單獨執行比較艱巨的任務,讓他們暴露矛盾,在鬥爭中前進。經過半年的努力,連隊精神面貌變化很大,今年初評又評上了四好。

某團一連,是個比較後進的連隊,連隊幹部又自卑,又不服氣。他們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越比越有怨氣。在我們幾個領導同志當中,也有的覺得他們捅漏子多,嫌棄他們,埋怨他們。因而一到這個連隊,就着重找問題,看到什麼不順眼,就批評什麼,弄得幹部和戰士灰溜溜的,有的說:「咱們是老牛掉在水井裡,勁再大也難爬上來。」我們聽到這種反映,觸動很大,便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共產黨員對於落後的人們的態度,不是輕視他們,看不起他們,而是親近他們,團結他們,說服他們,鼓勵他們前進。」毛主席的教導使我們心裡亮堂了。任何時候都有先進和後進,問題在於如何認識。只有正確認識後進,才能不把後進當成包袱,才能幫助後進趕先進。後進連隊,有「後」的一面,也有「進」的一面。他們捅了漏子,本來是連隊自身矛盾的暴露,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抓好這個連隊提供了條件,但我們嫌棄他們,沒有認真去抓,矛盾沒有得到解決,漏子自然會多。

為什麼會埋怨後進連隊?我們從「怨」字裡面找原因。我們創四好的目的是為了把連隊建設成為無限忠於毛主席、無限忠於毛澤東思想、無限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戰鬥集體,是為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我們決不能把連隊建設的好或差,某項工作的成或敗,看成是個人的得或失。嫌棄後進連隊,實質上是個人主義名利思想的反映。我們提高了認識,就改變了對一連的態度,再不是表面地、片面地、靜止地去看他們,而是本質地、全面地、發展地去看他們,既看到他們一時掉隊所出現的差距,又看到他們不甘心落後要求趕隊的迫切願望;既幫助他們正視存在的問題,又宣揚他們的積極因素;既承擔對他們幫助不夠的責任,又引導他們吸取教訓,不怨天尤人。這樣,大大振奮了幹部和戰士的革命精神,調動了積極因素,今年初評一連評上了四好。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有許多的東西,只要我們對它們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覺性,就可能成為我們的包袱,成為我們的負擔。」我們從幫助一連和四連的實踐中體會到:先進和後進的連隊都程度不同地背有一些包袱,這是前進中的障礙。我們領導上,對先進和後進的連隊,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包袱。這些包袱,集中起來說就是個「偏」字。說好,一切都好;說壞,一切都壞。或者用好來掩蓋壞,或者用壞來抹煞好。這樣,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就會是非不清。

「偏」的根子是個「私」字。所以,要幫助連隊放下包袱,領導幹部首先要活學活用毛主席的哲學著作,用無產階級世界觀批判資產階級世界觀,用辯證唯物論批判唯心論和形而上學,卸掉自己頭腦里的包袱。只有這樣,才能使主觀符合客觀,思想對頭,方法對頭,真正把基層抓好。

切實幫助連隊解決問題[編輯]

對連隊有了正確認識之後,怎樣幫助連隊解決問題呢?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要把對下負責和對上負責統一起來;把領導親自幫、傳、帶和充分發揮連隊的內在因素結合起來;抓住主要矛盾,幫到點子上,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改造人。

我們在幫助連隊時,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只重視搞點經驗,向上面報材料,而忽視扎紮實實幫助連隊解決問題。連隊幹部反映:「工作組要得多,幫得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我們把對下負責和對上負責分割開了。我們帶着這個問題,認真學習了毛主席關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的教導,認識到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的一致性,應該集中表現在落實兩個「決議」,搞好人的思想革命化,提高部隊戰鬥力這個總目的上。如果不是從這個目的出發,而是為了圖虛名,單純地搞經驗、寫材料,既不是對下負責,也不是對上負責。那種做法,對上,是應付;對下,是掩蓋了實際工作中的缺點。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經驗往上報,連隊往下掉。為了在實踐中把對下負責和對上負責統一起來,我們提出抓基層要做到三點:一是要幫助連隊吃透上頭精神,從實際出發落實上級的指示;二是要依據兩個「決議」要求,切實幫助連隊解決一兩個難題;三是要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落實兩個「決議」的具體經驗。這樣做,比較受連隊歡迎。

我們在抓基層中,往往還處理不好領導親自幫、傳、帶和充分發揮連隊內在因素的關係。有一個時期,在強調抓基層不要包辦代替之後,有的同志又忽視幫、傳、帶,擔心「管具體了,會束縛連隊幹部的手腳,影響他們的積極性」,說什麼「領導是管原則的,具體事讓下面去干就行了」。因此,在蹲點中,「來了指示傳一傳,看到問題點一點」,不注意具體地幫助連隊解決問題。

究竟怎樣正確處理領導幫、傳、帶和發揮連隊內在因素的關係呢?毛主席教導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解決連隊問題主要是靠連隊本身的力量,但是,領導幫、傳、帶也很重要。通過幫、傳、帶,使連隊幹部提高覺悟,學到本領,這只會解放他們的手腳,決不會束縛他們的手腳。雖然具體問題不一定都是原則問題,但原則問題都體現在具體問題上。如果不從具體問題入手幫助連隊,領導管原則就成了一句空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堅持做到:抓基層,既把連隊當作黨委工作的對象,又把連隊當作實現黨委自身思想革命化的戰場;在連隊,不是站在圈外往裡看,而是站在圈內一起干,既親自動手幫、傳、帶,又充分發揮他們的內在因素,做到幫助而不包辦代替;發現問題,不是看抓出了多少問題,而是看連隊幹部是不是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不是看一時一事的效果,主要看幹部和戰士通過解決問題的實踐,是不是明確了怎樣做才符合毛主席的建軍思想,怎樣做不符合毛主席的建軍思想;總結經驗,不是看拿出了幾份材料,而是看總結出的經驗,是不是真正為幹部戰士所接受、所掌握,促進了幹部戰士的思想革命化。某團八連是連續多年沒有評上四好的連隊,不少人都有一種泄氣的情緒,說:「我們八連是跑步追汽車,要想創四好難上難。」我們領導同志最初到這個連隊時,雖然也提了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要求,但是由於沒有一項一項地幫助他們去抓落實,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後來,我們在繼續抓八連的時候,和連隊幹部、戰士一起學習了毛主席關於「一分為二」的教導,分析了連隊的情況,統一了認識。針對畏難泄氣情緒,發動大家從連隊到個人,從過去到現在,從大事到小事,大擺積極因素,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經過多次實踐,我們和他們一起總結了如何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怎麼辦」。工作組離開八連後,他們自覺地運用那些「怎麼辦」,發動群眾人人抓積極因素,越抓,積極因素越多,越抓,連隊越大步向前。

我們在抓基層中還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幫到點子上?有的同志下到連隊,對矛盾不作具體分析,只看到一些現象,就「概略瞄準」,一般化地抓,解決不了問題。有個運輸隊是個後進單位,有的同志去蹲點,這看看,那問問,聽到不少反映。有的說:「我們落後主要是被事故拖住了。」也有的說:「幹部心不齊,敲鑼賣糖,各干一行。」工作組聽到什麼就抓什麼,斷斷續續抓了一年多,連隊進步不大。毛主席教導我們:「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們過去幫助運輸隊所以沒有幫到點子上,就是因為只看到事故較多,幹部不團結等現象,沒有捉住主要矛盾。後來通過調查研究,抓住了運輸隊的主要矛盾,是有的幹部不突出政治,見物不見人。我們就有的放矢地進行工作,幫助幹部提高兩條路線鬥爭覺悟,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做到了抓馬抓車先抓人,處處依靠群眾,相信群眾。這個主要問題解決了,幹部團結、防事故等問題,都相繼解決,連隊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評上了四好。從幫助運輸隊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抓基層,只有抓住突出政治還是突出軍事這個主要矛盾,抓住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這個根本問題,才能幫到點子上,抓出成效來。

不斷提高連隊革命化建設的水平[編輯]

林副主席指示我們:「連隊是最重要的。打仗的時候,連隊是刀子上的尖」。我們抓基層,就是要按照兩個「決議」的要求,把所有的連隊都磨成鋒利的刀尖。怎樣才能達到這個要求?我們的體會是:要遵照毛主席關於「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的偉大教導,在群眾運動的基礎上,認真抓好典型,不斷總結和普及先進經驗,以點帶面,以面促點,循環往復,把基層革命化、戰鬥化建設不斷提高到新的水平。

幾年來,我們把某團四連作為先進典型來抓。開始,我們對抓典型的意義認識不正確,為抓點而抓點,有時甚至關起門來辦點,點上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面上的需要脫節,即使有些管用的經驗,也忽視向面上推廣普及。連隊幹部反映:「撥亮了四連這盞燈,沒有照着我們這一片。」後來,我們反覆學習了毛主席關於「一定要抓好典型」的教導,認識到點的作用,就在於指導面、推動面,離開了對面上的指導,點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後來,我們在繼續抓四連的時候,不是脫離現實鬥爭關起門來磨刀尖,而是把面上急待解決的問題帶到四連去突破,再把四連的先進經驗拿到面上去推廣。去年年底,有些連隊對如何正確解決一好和三好的關係,感到很難辦,我們就在四連總結了以一好帶三好、全面建設連隊的經驗。以後,有的幹部不敢大膽抓軍事訓練,我們又同四連幹部、戰士一起,總結了在突出政治的前提下抓好軍事訓練的經驗。今年年初,在各項工作迅速進展的情況下,不少連隊出現了忙亂現象,我們又和四連的同志一起,總結了如何安排好工作、生活秩序的經驗。這些經驗推廣普及之後,不斷地給面上提出了新的工作標準,推動了四好連隊運動不斷向前發展。

毛主席教導我們:「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隨着四連經驗的普及,面上又出現了新的經驗,突破了四連的水平。比如,在推廣了四連的一好帶三好的經驗後,某團三營機槍連又總結了以兩個「決議」為武器,從連隊實際出發,人人抓教育,人人受教育,用毛澤東思想打好滅資興無思想仗的經驗。我們把這些新的經驗進一步推廣普及之後,不但推動了整個部隊的工作,而且又促進了四連。在面上的先進經驗啟發下,四連又摸索和總結了把活學活用

「老三篇」和活學活用毛主席的哲學著作結合起來的經驗、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指導軍事訓練的經驗。

實踐使我們體會到:點和面,普及和提高,是辯證的統一。群眾運動的先進經驗,一般先是出在少數點上。經過推廣普及,點上的先進經驗被面上所掌握以後,又會出現新的經驗。把這些新的經驗推廣之後,又推動點上的工作更上一層樓。以點帶面,以面促點,循環往復,不斷提高。因此,在抓基層中,我們強調既要抓好先進,典型引路,又要承認學中有超,後來居上;既要引導先進向高看、向外學,又要教育面上學先進、大膽闖。這樣,在創造四好連隊運動中,就出現了比學趕幫的大好局面。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