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貧下中農一定要占領科技陣地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貧下中農一定要占領科技陣地
山西省忻縣解原公社六石大隊科研組
1968年10月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偉大領袖毛主席指示我們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個指示是對我們貧下中農最大的關懷,最大的鼓舞,最大的鞭策,大長了我們的志氣,大滅了資產階級的威風。我們貧下中農不但要占領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的陣地,而且還要占領科學實驗的陣地!我們有無產階級的雄心壯志,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敢於攀登前人沒有攀登過的高峰。

可是,中國赫魯曉夫長期以來,在科技戰線上推行了一條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鼓吹「技術掛帥」、「專家萬能」。在他的心目中,只有當慣洋奴才的少數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才能搞科學研究,而廣大的工農群眾只能拿榔頭、摸牛尾巴。敵視工農,是中國赫魯曉夫的階級本性。我們貧下中農,不僅能種地,也能搞科學研究。如果有人不相信,那就請你放下臭架子到農村里來看一看吧!

我們科研組十三個人,大多數是貧下中農子女,平均年齡二十二歲,文化程度只相當於小學四年級。我們從小就熱愛毛主席、熱愛毛澤東思想、熱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我們也懂得,只有不斷地破私立公,才能為革命作出貢獻。

我們科研組成立以來,堅持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擊退了階級敵人的瘋狂進攻,衝破了舊的習慣勢力的阻撓。儘管他們百般刁難,污衊我們搞科學實驗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我們還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導,戰勝了重重困難,大搞了群眾性的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是,一位「專家」看了我們自己新培育的雜交組合後,說什麼:「你們不要瞎搞,我們搞不成的,你們搞也不行,是勞而無功。」這種輕視工農、自以為很了不起的人物,我們見過不少。到底誰能搞科學實驗,到底誰最聰明,請看下列事實。

一九六五年,科學院的一位「專家」來給我們講課,說配製高粱雜交種技術性強,難配製,只有用什麼「積溫計算法」來預測花期。結果講了又講,連他自己都不清楚「積溫」的計算,又怎麼能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呢?後來,我們拋開了洋教條,遵照毛主席「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的教導,根據實驗結果,創造了用葉片計算來預測花期的方法。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科研組堅持了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經過品種試驗和產量比較,選育出了適合本地要求的玉米雙交種和高粱雜交種,比生產隊原來種植的品種增產百分之六十以上。我們還選育出了抗大斑病的玉米雙交種,大大減輕了病害的發生,為糧食增產打下了基礎。我們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駁斥了洋「理論」,打破了洋框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再也沒有人相信中國赫魯曉夫散布的「專家萬能」的鬼話了。

貧下中農不懂科學技術嗎?我們的回答是:懂,不但懂,我們還能搞得很好。中國赫魯曉夫之流要讓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壟斷科學技術,不讓貧下中農搞科學實驗,要我們跟在洋人後面爬行,我們說辦不到,永遠也辦不到!我們貧下中農就是要占領科技陣地。幾年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來,我們響應毛主席「抓革命,促生產」的偉大號召,以階級鬥爭為綱,大抓了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我們的工作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在小麥、高粱、玉米等作物中共搞了一百多個雜交種和新組合,並培育出了一些有希望的新品種和新雜交種。我們科研組有一個十六歲的女同志,只讀過二年書,她到科研組兩年來,狠學狠用「老三篇」,不斷破私立公,為革命學會了一整套去雄授粉雜交技術,很多專門的科技人員的雜交技術也趕不上她。兩年來,她和同志們一起,共搞了小麥、高粱、玉米雜交組合九十多個,以便培育出更適合於本地區的各種作物的新品種和雜交種。這些事實充分證明,偉大領袖毛主席所說的「最聰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實踐經驗的戰士」是一個偉大的真理。只要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煥發出來的沖天幹勁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去,就能夠創造出資產階級老爺們連想都不敢想的奇蹟。讓那些「貧下中農不懂科學」、「專家萬能」的謬論見鬼去吧!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8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4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