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讓積壓的物資流通起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讓積壓的物資流通起來

——北京重型電機廠清倉查庫的調查報告
第一機械工業部 《北京日報》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聯合調查
1971年8月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編者按:進一步發動群眾清倉查庫,把積壓的物資用到生產建設上去,這是當前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進行思想和政治路線教育的一項具體內容。是不是清倉查庫,這是企業管理中抓不抓兩種思想、兩條路線鬥爭的大事。

在清倉查庫問題上,當前還存在着不少錯誤的論調,什麼手裡有東西,交換才便利的「積壓有利論」;什麼物資放在倉庫里,不是貪污,不算浪費的「積壓無罪論」;什麼不清別人不知道,一清就要向外調的「清倉吃虧論」。如此種種,都是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辦企業路線餘毒的反映,都應當進行批判。

清倉查庫的目的,就是要使積壓的物資流通使用起來,讓有限的物資,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必須強調一清二用,反對只清不用。如果只清不用,積壓物資變不成流通物資,清又有什麼意義呢?北京重型電機廠在清倉查庫活動中,一邊徹底地清,一邊積極地用,不但自己千方百計地使用積壓物資,同時還把清出的大量物資支援了十五個省市的一百八十多個單位,這種作法、這種風格很值得提倡。

北京重型電機廠黨委會,從思想和政治路線教育入手,結合革命大批判,發動群眾進行清倉查庫。由於領導重視,並親自動手,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清出鋼材一千零三十七噸,有色金屬一百三十噸,電機四百三十五台,軸承九千五百一十套,回收廢鋼鐵四百多噸,以及各種儀器設備一百三十四台(件)。通過清倉查庫,全廠職工提高了執行「勤儉建國」偉大方針的自覺性,增強了全局觀點,有力地推動了斗、批、改運動和增產節約運動的深入發展。

提高路線鬥爭覺悟才能自覺地清[編輯]

文化大革命前,這個廠的物資供應部門被一個壞人把持着。他為了破壞社會主義物資管理,追求賬面與實物的形式上一致,竟不擇手段地欺上瞞下,弄虛作假。如在化工庫,他就曾埋掉沒有賬的三百多瓶藥品。五金庫一種鋼管噸位少了,他就往管里裝土過磅。當時廣大職工雖然對這種惡劣行為有所抵制,可是一小撮走資派,卻把這樣的部門封為華北地區的「紅旗倉庫」。這次,廠黨委認真總結了過去清倉工作中兩個階級、兩條路線鬥爭的經驗教訓,遵照毛主席關於「進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的指示,堅持清倉先清思想,查庫先查路線。

開始,有的領導幹部強調:「工作忙,清倉顧不上。」有的工人說:「清倉找保管,與我無關係。」專業人員又顧慮重重,一怕問題暴露受批評,二怕材料調走將來被動。針對這些活思想,廠黨委組織大家反覆學習了毛主席關於「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及「勤儉建國」等教導,不斷加深對清倉查庫重要意義的認識。供應部門管金屬材料的同志,總結了三清五金庫產生三種結果的經驗教訓。他們第一次清倉時,由於只依靠少數人查物對賬,結果只清出六十三萬元積壓物資;第二次清倉,雖然也走出了辦公室,但沒有解決同工人相結合的問題,也只清出價值一百萬元的積壓物資;第三次清倉,他們組織工人進倉庫,並一道反覆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批判了「潛力挖盡」的形而上學觀點,對物資逐項複查,結果清出價值二百多萬元的積壓物資。毛主席的偉大指示,三清五金庫活生生的事實,使幹部、工人、管理人員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進一步認識到,清倉查庫,是關係到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大事,那種「顧不上」,「與我無關係」,以及其他顧慮,是思想和政治路線覺悟不高的表現。只有充分認識清倉查庫的政治意義,才能自覺清,主動清,抓緊清。

廠黨委為了進一步提高廣大職工的政治思想覺悟,一方面在全廠廣泛開展憶比活動,憶舊社會的苦,比王國福「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勤儉節約精神。另一方面,還狠抓了革命大批判,用清查出來的物資舉辦展覽會,開現場會,進行生動的路線教育。去年這個廠維修電話需要六百米電纜,結果買了七千多米,超過實際需要量的十倍多。今年年初上報物資庫存時,又少報庫存鋼材五百噸,木材二百立方米,煤四千多噸,造成了大量積壓。供應部門的同志就用這些由於盲目採購,本位主義而造成的嚴重惡果,批判了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所散布的反動的「先驗論」和「唯生產力論」。他們在批判會上說:「倉庫積壓的是物資,思想上中的是『劉毒』。我們一定要去掉『怕』字,堅持調查研究,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做好供應工作。」

群眾運動與專業隊伍相結合才能清得徹底[編輯]

今年三月,這個廠搞了一次清倉查庫。由於領導只依靠少數專業人員坐在辦公室里對對賬,點點數,結果,使清倉查庫工作走了過場。這次清倉查庫,他們吸收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深入細緻地發動群眾,使群眾運動與專業隊伍相結合,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清出比上一次多三倍以上的積壓物資。廠黨委深刻認識到:廣大群眾整天戰鬥在生產第一線,他們對什麼地方有積壓浪費,什麼地方有潛力可挖,情況最熟悉。因此,只有使專業隊伍和廣大群眾擰成一股繩,清倉查庫工作才能做得徹底。 為了使群眾運動與專業隊伍相結合,廠黨委一方面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清倉查庫活動。他們利用動員會、講用會、廣播、黑板報等多種形式,發動全廠職工和家屬人人動腦,個個動手,從個人的工具箱、車間的小倉庫到全廠的大倉庫,從車間內到車間外,從地上揀到地下挖,翻箱倒櫃,有倉必清,有庫必查。工具車間旁邊有一個大垃圾坑,群眾叫它「萬寶坑」。這次大家動手把它挖了個底朝天,挖出了二十六噸廢鋼鐵。發電機車間有個工人把個人「小倉庫」中多餘的一百多把刀具和工具交了出來,推動了其他工人自動清理「小倉庫」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又發動保管員、採購員及計劃員等專業人員,積極參加清倉查庫的群眾活動,要他們對清理出來的物資及時進行核對、盤點,做到家底清楚,賬物相符。供應部門在「為革命清倉查庫」的口號鼓舞下,組織了突擊隊,晝夜奮戰,對所屬五個倉庫的全部物資,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清理工作。化工庫的同志發揚連續作戰的革命精神,進入地下室,不怕藥品氣味熏人,兩天就清出六百多種積壓物資,占整個庫存物資的三分之二。

為了使清倉查庫工作收到更大的效果,廠黨委還遵照毛主席關於「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的教導,組織了一批生產工人到各個倉庫宣傳毛澤東思想。爐料庫研究上交物資時,有個保管員有「怨氣」,說:「物資是國家的,工作是給國家干的,以後沒材料就向國家要!」到那裡去的工人就和他一起學習毛主席關於「要提倡顧全大局」的教導,在他懂得了局部必須服從整體的道理後,堅決表示:為了使積壓物資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去,再麻煩也心甘情願。最後他終於克服了「怨氣」,合理地解決了物資邊查邊用的問題。工人進倉庫,進一步加強了倉庫「管」與車間「用」的聯繫。如這次生產車間急需一種玻璃絲帶,到處找不到,而器材庫就積壓了三十萬米,雖然規格不同,但是經過改制完全可以使用。老工人與有關人員商量後,立即動手改制,把死物變成了活物,滿足了生產急需。工人進倉庫還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如化工庫打算留二百多公斤鋁粉,準備用來噴加油車,生產工人就告訴保管員,今年生產的加油車不噴鋁粉了。於是,保管員就把這批物資全部列入上交計劃。事實證明,只有生產工人進倉庫與專業人員結合起來,才能使清倉查庫真正做到「清理乾淨,留用合理,處理得當。」

邊清查邊處理邊改進才能鞏固成果[編輯]

在處理積壓物資中,這個廠本着「全國一盤棋」的精神,對暫時用不上的物資就主動上交;對規格不合的,就積極改制代用。如貴重物資鑽石,這個廠庫存一百多克拉,幾次清倉都捨不得動。這次他們主動拿出一半上交國家。他們說:「過去我們把鑽石看成是佛爺的眼珠動不得,這次清倉清除了我們的本位主義,我們要把它交給國家,讓它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到目前為止,這個廠清出的積壓物資,有三分之一以上已調劑給十五個省市的一百八十多個單位,解決了兄弟單位的生產急需。這個廠的家屬,在毛主席的光輝《五·七指示》指引下,利用廠里的廢舊物資,進行加工處理,對銅末、鋁末、焊錫、石英砂等進行回收再用。目前她們已為國家創造了二十多萬元財富。供應部門的同志對積壓物資千方百計地進行改制代用,如他們把幾十噸黃銅管,加工改制成急需的另一種規格,使生產上的「缺口」變成「滿口」。

要鞏固清倉查庫的成果,就要認真搞好鬥、批、改,建立和健全物資管理制度。這個廠下料工段的工人,認真學習了毛主席關於「要節約鬧革命」的教導,從大批判入手,檢查了舊規章制度,從而發現了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如以前鋸床下料,在加工餘量的尺寸上又增加三毫米,一直說是合理消耗。這次他們算了一筆賬:每件下料增加三毫米,一天十台鋸床就要浪費一百公斤,一年就要浪費三十多噸鋼材。通過算賬,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馬上改革了不合理的下料制度,制訂了新的制度,節約了大量原材料。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