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認識沒有止境 革命不能停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認識沒有止境 革命不能停步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鐵路局嵯崗給水所
1970年10月1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給水所是個小單位,只有九個人。在毛主席的「自力更生」、「勤儉建國」方針指引下,我們艱苦奮鬥二十年,為國家節約了不少煤和其它物資,工人階級的優良傳統得到不斷發揚。報紙上幾次登我們的事,去年下半年不少單位到我們所參觀指導。

別人學嵯崗,我們嵯崗該怎麼辦?黨小組長、老工長呂長松同志及時提出這個問題,並領導我們研究怎樣繼續前進。要說前進,誰都願意繼續前進;可是有的同志卻認為:別的單位前進有餘地,咱們所已經苦幹了二十年,為了省煤,年年燒爐渣子,幾萬噸的爐灰篩個底朝上,揀根電線頭都掰開分兩下用,凡是能節約的都節約了,再沒潛力可挖了。有的同志想大膽闖闖,又怕弄不好,給先進單位丟了臉,砸了鍋。

究竟是不是節約到頂了?帶着這個問題,我們學習了毛主席的哲學著作。

毛主席教導說:「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根據毛主席的偉大教導,我們用一分為二的唯物辯證觀點,回憶了二十年走過的路,使我們懂得了廢與不廢的辯證關係。啥叫廢物?當人們還沒有認識它,沒有利用它時,就管它叫廢物。當人們了解了它,利用了它,就不是廢物了。一九四九年,我們揀煤核的時候,看那一大堆爐渣全是廢物;後來發現它能燒,才知道它並不廢。火車的風缸有個膠皮墊,使到了年頭,彈性不大了,就得換下來,變成了廢物;後來我們用它作我們鍋爐的大堵墊,它又不廢了。正如毛主席指出的:一切矛盾着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廢和不廢,在一定條件下也是互相轉化的。我們認識到,所謂廢物,只是它在一定條件下,在某一方面失去了作用,如果在另一種條件下,在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起作用。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認識它,並創造條件利用它。從這個體會中,我們進一步懂得了事物都在不斷發展,我們是永遠認識不完,也永遠利用不完,怎麼能說潛力挖光了呢?二十年來的實踐,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潛力沒有挖光的時候,節約沒有到頂的時候,革命沒有停止的時候,前進沒有到頭的時候。看清了這些,心裡象開了四扇窗戶,全亮堂了,決心邁開大步朝前奔了。

說來真靈。一學哲學,腦袋裡的問題解決了,人也聰明了,看問題也全面了。大夥齊動腦筋,從廢料上又打出了新主意。過去我們篩爐渣時,大塊的篩出來了,豆粒大的就順篩子眼跑了。大夥也覺得可惜,可是這玩藝太碎,不好往出挑,挑出來也沒法燒,因為它象粉末似的不通風,所以也就沒人注意它了。這回認識了廢和不廢、人和物的關係,大家決心創造條件,促使它轉化,發揮它的作用。大家動腦筋一琢磨,這些渣子太碎不好挑,我們如用細篩子篩,不就行了嗎!它不通風,不好燒,我們要把它搓成球,或者脫成坯,不就好燒了嗎!大家反覆研究,都認為這個辦法很好。有的同志高興地說:「從燒煤到燒煤核,從燒煤核到燒爐渣,現在又要燒爐渣末,翻過來調過去地燒,煤的作用可真大呀!」

大家正要動手干的時候,去年年底去省里參加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會的呂長松同志回來了。他一進院就樂呵呵地說:「看看吧,我帶回來一宗好東西。」大夥都圍上去,只見他用紙包回一塊磚頭來。大夥楞住了。他千程百里背回一塊磚頭來幹什麼呢?老呂先給我們講了全國革命和生產一派大好形勢,講了祖國到處在建設,就越發需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講到這,他指着磚頭說:「這是我到綏化參觀的時候,一個小廠子燒出來的。我想,咱們能不能用爐渣末合上土,脫成坯,燒鍋爐?一來能把爐渣末頂煤燒了;二來燒後還能當磚用,一舉兩得,不光省了煤,還出了新產品,你們看能行不?」這個主意剛一提出,大夥就議論開了。共產黨員曹香成樂得合不上嘴,直說:「這可太好了!太好了!」有的同志擔心,說:「這事好是好,怕不行,自古以來沒聽說鍋爐能燒磚。燒磚靠磚窯,咱這是鍋爐,別干外行活哪。」有說行的,有說不行的,有的要試驗,有的說別費勁,到底咋辦好?

「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百說不如一干,我們馬上做了試驗。我們用細篩子篩出碎爐渣子,和了一半黃土,做了幾塊坯,先在火爐上試驗,放了四塊坯一燒,火苗有三四寸高,一連燒開了三壺水。看來用它燒鍋爐是不會有問題了,可是燒完以後不成磚,全酥了。又試了幾回,還是酥。毛病在哪呢?我們想起了毛主席關於「為什麼沒有把握呢?因為他對於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了解」的教導,認識到,搞試驗也不能東一耙子,西一掃帚,沒目的地亂來,應該着重摸規律,規律就是本質的東西,抓住了,才能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我們牢記毛主席關於「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干就是學習」的教導,踏踏實實地下功夫,一個一個地摸燒磚的規律。我們先摸了爐渣坯里摻多少黃土合適?大家按各種比例摻土,做了各種坯,刻上記號,試了幾回,發現摻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土最好,這就摸出了一條規律。土質有沒有關係?我們又從當地、滿洲里和扎賚諾爾三個地方弄了土,做坯燒,發現扎賚諾爾的土粘度大,越燒越抱團,這又摸出一條規律。還有的坯燒不透,中間發黑,怎麼辦?我們做成帶眼的坯,就燒透了。摸到了這幾個規律,更增加了我們的信心。接着,我們又想到一般的磚坯全是土做的,我們的坯里一半多是碎爐渣,碎爐渣自來就發酥,又淨是粒,摻到土裡就發散,所以燒出來的磚就不結實。「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又想了兩個辦法。一是用磨把碎爐渣磨成粉末,和泥能粘糊;二是在做坯時加一道打夯的工序,把坯夯得結結實實。經過這一連串的改進,這回一燒,成功了。

在小爐子裡試驗成功之後,我們趕忙用鍋爐試驗。第一次推到鍋爐里一百多塊坯,燒了六個多鐘頭,到時候開爐一看,又失敗了。有的酥了,有的燒淌了,還有的剛叫煙熏了一熏,只有幾塊好的。從這裡我們認識到,這一爐總的是失敗了,但也有幾塊成功的。我們就從燒成的那幾塊磚里找經驗,從燒失敗的磚里找教訓。為什麼有的燒成了,有的燒不成?經過比較,發現燒成的這幾塊磚,正在中間,火候正好;其餘的坯,有的挨火底,跟爐灰沾上了;有的在風口上,火大,燒淌了;有的在犄角,光串串煙。弄清了這些原因,第二次燒坯的時候,我們把鍋爐落了火,鑽進一個人去碼坯,一顛一倒碼成了蜂子窩,通風弱的地方蜂眼大點,通風強的地方用瓦遮一遮。碼妥了,點着火關上爐門,裡頭燒的呼呼響,汽表大針往上長,一長長了六個汽,泵了十九噸水。當時水塔里只缺十九噸,實際六個汽能泵四十噸。燒到時候開爐一看,嘿,成功了,是一爐好磚。大夥不分黑夜白天忙了二十多天,大爐小爐試驗了十四次,這次燒成功了,心裡有說不出來的高興。這時我們更加理解了毛主席關於「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的教導無比英明,無比偉大。 燒磚試驗成功了,又省煤,又出磚。老工長又領導大家研究今後怎樣堅持燒下去。有些同志搞試驗勁挺大,一提堅持燒,就有點打怵了。為什麼呢?經過這一試驗,大夥都體會到了,燒磚得花更大的力氣。先得用細篩子一鍬一鍬地把碎爐渣篩出來,接着就得把它磨碎,得兩三個人推大磨;做坯的土得到扎賚諾爾用麻袋往回裝,冬天還得動鎬刨;脫坯打夯更是力氣活;給火車頭清灰上水的任務還一點不能耽誤。這麼多活,我們里里外外就有這麼九個人,擔子真重。所以一提堅持燒爐渣坯,就有的同志說:「咱們是給火車頭清灰上水的,成年篩爐渣子燒就夠費勁了,要再燒磚可越干越遠了。」真是到處有矛盾,燒磚的矛盾剛解決,思想矛盾又上來了。思想問題不解決,燒磚就不好堅持。

老工長呂長松說:「毛主席教導我們,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我們不光要向自然界斗,學會燒磚,改造客觀世界,還得向『私』字斗,在燒磚當中,改造主觀世界。」老工長領着我們學習毛主席的「老三篇」、《矛盾論》和關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有關教導,大家進一步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也懂得了苦和樂的關係。認識到我們在這裡艱苦奮鬥,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和幸福這個崇高的理想,這是共產黨人和無產階級的最大樂趣。我們又通過憶苦思甜,認識到在舊社會,我們沒權,那時候受的苦是苦又苦;現在我們當家作了主人,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了在全世界建成共產主義,我們自找苦吃,苦得有意義,苦中有甜。幹革命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提高了認識,大家渾身是勁,全所一條心,堅持燒磚,決不動搖。以自找苦吃的精神,大家獻計獻策,自己動手,使燒磚辦法有了很大改進,過去一天能脫八十塊坯,現在一小時就能脫六十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給水所革命工人的家屬和小孩看我們起早貪黑想辦法挖潛力,他們也走出家門,和我們一道脫坯、打夯、拉磨、篩爐渣。整個給水所象個小戰場,戰鬥得熱火朝天。

回頭看看這一年的變化,我們深深體會到,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是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銳利武器,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為了消滅帝、修、反,解放全人類,我們要進一步活學活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繼續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徹底革命精神,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向前進,用實際行動把艱苦奮鬥的大旗一直扛到共產主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