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紅日照亮譚家灣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紅日照亮譚家灣
新華社通訊員
1969年2月2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地處河西走廊西部的甘肅省金塔縣紅星公社譚家灣大隊,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戰鬥洗禮,毛澤東思想空前大普及,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空前深入人心,全大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沙變鹼變產量變,人新地新村莊新。

譚家灣大隊共有三個生產隊,八十三戶,四百三十多人。解放前,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盤剝下,這裡的貧下中農和勞動人民缺吃少穿,風多、沙多、鹼多、缺水的惡劣自然條件不僅不能改變,而且越來越惡化。解放後,偉大領袖毛主席把譚家灣的貧下中農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引導貧下中農奔上農業集體化的康莊大道。但是,大叛徒劉少奇及其代理人千方百計地封鎖毛主席的聲音,大肆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使譚家灣「一窮二白」的面貌一直不能根本改變,長期處於「吃靠國家供應,穿靠國家救濟」的落後局面。

一九六五年,譚家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廣大貧下中農懷着對毛主席無限熱愛的深厚無產階級感情,辦起了政治夜校,組織了學習毛主席著作小組,開展了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眾運動。大叛徒劉少奇在金塔縣的代理人對譚家灣剛剛興起的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群眾運動,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他們打出劉少奇「生產第一」的黑旗,攻擊和破壞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群眾運動。面對這黑風惡浪,譚家灣大隊黨支部反覆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認識到這是一場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三個大隊幹部帶着寶書,背着鋪蓋,深入到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家中,大搞憶苦思甜教育,大講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偉大意義,挨家挨戶贈送革命寶書《毛主席語錄》。

一九六六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在全國燃起,譚家灣貧下中農和全縣革命人民一起造了黨內一小撮走資派的反,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群眾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們提出了十學毛主席著作:政治夜校集中學;會前會後一定學;地頭休息堅持學;檢查工作事先學;發現問題及時學;思想波動馬上學;遇到困難針對學;生產越忙越要學;家庭小組自覺學;講用會上互相學。黨支部通過抓典型、樹標兵,廣泛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戶幫戶,一片紅」的活動,使毛澤東思想在譚家灣空前大普及,大傳播。六十多歲的貧農社員李淑貞,一字不識,常年多病,但她懷着一顆無限忠於毛主席的紅心,頑強刻苦地學習毛主席著作。左鄰右舍上學的娃娃,都成了她的老師。她學一點,記一點,一字一句都刻在腦子裡。廣大貧下中農懷着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普遍地開展了無限忠於毛主席、無限忠於毛澤東思想、無限忠於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三忠於」活動。現在,全大隊貧下中農和革命社員「家家升起紅太陽,村里村外紅滿牆,戶戶都有寶書台,隊隊辦起『忠』字室。」

譚家灣貧下中農遵照毛主席關於農民也要批判資產階級的教導,圍繞農村兩條道路的鬥爭,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田間、地頭,家庭、院落,到處擺開革命大批判的戰場,人人上陣,口誅筆伐。在革命大批判中,廣泛地開展了「四憶四比四批判」的活動,即:憶舊社會的苦,比新社會的甜,批判「剝削有功」、「階級鬥爭熄滅論」;憶單幹的苦,比人民公社的甜,批判「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黑貨;憶不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的苦,比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甜,批判「生產第一」、「物質刺激」、「工分掛帥」等修正主義謬論;憶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苦,比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甜,批判劉少奇等一小撮走資派「打擊一大片,保護一小撮」、鎮壓群眾運動的罪行。他們還遵照毛主席「不破不立」的教導,深揭狠批修正主義的勞動管理和分配製度,破除了「定額包工」制,建立了大寨式評工記分法,大大調動了社員的革命積極性。

一九六五年,譚家灣貧下中農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號召,提出了糧食產量超過四百斤的口號。貧下中農的雄心壯志嚇破了一小撮階級敵人的膽,他們惡狠狠地說:「肚子吃飽才幾天,就鬧騰開了!」也有一些思想保守的人說:「譚家灣到處是沙窩、鹼灘、黃水坑,人老幾輩沒見過糧食打四百斤。」在這種情況下,譚家灣黨支部毫不動搖,堅定地認為:大寨是毛主席親手樹立的一面社會主義紅旗,學不學大寨是走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他們領導貧下中農和革命社員一遍又一遍地學習毛主席的「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等教導,堅決學大寨人,走大寨路,與天斗、與地斗、與階級敵人斗。貧下中農堅定地說:「不怕條件差,就怕幹勁差;不怕產量低,就怕信心低;跟着毛主席,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黨支部發出了向風沙宣戰、向鹼灘要糧的戰鬥令,全大隊男女老少人人上陣,個個出力,掀起了一個興修水利、平整土地、覆蓋流沙、植樹造林的熱潮。當年就奪得了大豐收,給了階級敵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為了徹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譚家灣人「不信天,不信地,一心信仰毛主席,誓為毛主席爭氣!」第三生產隊七個十二歲至十六歲的小姑娘組織了一個「鐵姑娘班」,有人蔑視她們:「名字起得硬,根本不中用。」她們絲毫不灰心,不氣餒。冬天修渠時,她們站在比人還深的渠中撂土,手磨破了,包起來繼續干,腳凍裂了,仍不下戰場。有一次,一場大風颳走了十六畝地的地面土,鐵姑娘們以「學習老愚公,幹勁添十分,立下愚公志,啥事也能辦得成」的雄心壯志,用鐵釺、鐵錘打碎了一個舊土莊子,拉了六百二十多車土到地里,重蓋了地面。社員們稱讚說:「鐵姑娘不簡單,頂了三隊半邊天。」舊社會扛過半輩子長工的張生喜老大爺,為了根治沙害,一九六六年和兩個青年社員,一擔擔挑水栽樹。碰到困難,就坐下來學一學《愚公移山》,想一想大寨人。從春到秋,在沙灘上澆活了上萬棵樹。一九六七年,他又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栽活三萬棵樹,在沙丘上辦起了小林場,並且和老伴搬到林場,決心為革命守一輩子沙窩。人們都尊敬地稱他為「譚家灣的老愚公」。

譚家灣人在毛澤東思想的陽光照耀下,幹勁是很足的。特別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譚家灣人煥發出沖天的幹勁。他們經過苦戰,埋壓沙包一百多畝,改良鹽鹼地一百八十畝,平整土地八百多畝,修築渠道二十多條,植樹造林二十多萬株,使糧食產量從一九六二年畝產八十五斤增加到四百九十一斤,結束了譚家灣多年來「吃靠國家供應,穿靠國家救濟」的歷史。幾年來,還向國家交售公糧和餘糧四十五萬多斤。

在光輝的一九六九年裡,譚家灣人決心更高地舉起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把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和一系列最新指示的群眾運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認真搞好農村斗、批、改,抓革命,促生產,奪取更大豐收,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