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文旅港澳台發〔2020〕98號
2020年12月24日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國際交流與合作局(港澳台辦公室)
文旅部
文化和旅遊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廣東省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的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各司局、直屬單位,國家文物局,廣東省各地市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各有關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工作安排,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編制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文化和旅遊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24日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 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編制本 規劃。規劃近期至 2025 年,遠期展望至 2035 年。

一、指導思想[編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準確 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 格局,支持港澳特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廣東改革開放 先行先試優勢,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粵港澳大 灣區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協 調發展,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增強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深耕厚植,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 文化立場,繁榮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 高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 文灣區和休閒灣區。

二、規劃原則[編輯]

改革創新 傳承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以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發展大眾旅遊、智慧旅遊,促進旅遊品質提升。 優勢互補 區域協同。加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優化區域 功能布局,增強區域發展整體性、協調性和互補性,促進粵港澳 大灣區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 開放互鑒 共建共享。完善文化和旅遊領域開放合作體制機 制,培育文化和旅遊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促進「一帶一路」 民心相通,中外文化和旅遊交流互鑒。 文旅融合 互促發展。堅持高質量發展,把握文化和旅遊融 合發展新趨勢,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三、發展目標[編輯]

到 2025 年,人文灣區與休閒灣區建設初見成效。文化遺產 有效保護傳承,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湧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 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民文明素質 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 市場發展活力充沛,中外人文交流互鑒成效顯著,打造一批具有 廣泛影響力的示範項目、示範區。到 2035 年,宜居宜業宜游的 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 游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 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四、共建人文灣區[編輯]

(一)大力塑造灣區人文精神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研究,推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加強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深入開展歷史文化、文 物資源普查、保護,促進資源共享、活化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 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聯合實施重要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專項計劃,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數字信息共享平 台,共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工作。建設和統籌用 好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名人故居、會館商號 等展示空間及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鼓勵文博機構參與「互聯網+ 中華文明」行動計劃。依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要傳統節會等, 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專欄 1: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

項目 1: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支持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展演、研究等活 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非遺在社區」工作。

項目 2:粵港澳大灣區嶺南文化傳統體育賽事活動

支持粵港澳三地共同推動以國際龍舟邀請賽、醒獅表演賽、 傳統武術表演賽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傳統體育賽事。

項目 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實驗室項目建設工程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傳承的專業合作,打造「金融產品+公益資助+專業保護」的合作平台,協同開展粵港 澳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重點課題。


加強青少年文化培育和交流。強化內地和港澳青少年愛國 教育,加強憲法和基本法、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豐富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文化培育和交流計劃,為粵港澳青年在文 化和旅遊領域創業、就業、實習提供便利、搭建平台。創新遊學 工作機制,深度挖掘遊學資源,培養遊學導師隊伍,打造一批高 水平港澳青少年遊學基地和高質量示範性遊學產品。


專欄 2: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交流重點項目

項目 1:港澳青少年遊學基地建設項目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建設能夠展現中華民族優秀歷史、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歷史、先進科學技術等特色的港澳青少年遊學基地。

項目 2:粵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示範項目

支持舉辦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港澳青少年嶺南文化與科技 遊學之旅等交流活動,聯合重要視頻網絡平台支持粵港澳青少年 開展灣區故事短視頻創作。

項目 3:粵港澳青年藝術人才交流培養計劃

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團體、高校藝術院係為依託,開展 交流實習、專業培訓、項目參與等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藝人才雙 向交流培養。

(二)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支持文藝創作發展。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 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 藝精品。加強國家藝術基金對粵港澳大灣區文藝繁榮發展的支 持,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直接申報國家藝 術基金資助項目。加強藝術人才培養,加大國家重點藝術創作工 程對粵港澳大灣區題材藝術創作支持。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藝術院 校、院團(社團)、藝術機構交流合作,支持國家藝術院團、機 構與粵港澳大灣區藝術機構深度合作。支持博物館合作策展。


專欄 3:粵港澳大灣區重點藝術交流活動

項目 1: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

由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主辦,每年在粵港澳 大灣區城市輪流舉辦,以「一地為主、三地聯動」的方式開展系 列活動,共同打造彰顯灣區特色的文藝精品力作,豐富居民文化 生活。

項目 2:粵港澳大灣區藝術家聯合採風創作計劃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書畫、攝影、舞台表演藝術家機制化、常態化開展座談研討、基層採風、書畫筆會等交流互動。

項目 3:全國藝術職業院校「立德樹人」校本劇(節)目巡演活動落地粵港澳大灣區

支持全國藝術職業院校重點加強面向中小學生弘揚家國情 懷劇目創作,每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中小學及中高職院校 巡演。

項目 4: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及巡演

文化和旅遊部指導,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鼓勵各地藝 術院團、院校與粵港澳大灣區藝術院團聯合創作,匯聚粵港澳舞 蹈、音樂、戲曲、雜技等舞台藝術精品在粵港澳大灣區展示巡演。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 化數字化建設。建立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等公共 文化服務機構聯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資訊網,推進公共文 化服務機構數字化共建共享。探索創新群眾文藝創作與傳播模式,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群眾藝術交流合作,推出一批優秀群眾文 藝作品,培育群眾文藝人才和團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群眾文化 品牌活動。


專欄 4: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重點項目

項目 1:港澳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重點項目

支持香港西九文化區文化設施建設,加強與內地文化交流和 項目推廣。支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 承中心建設,支持澳門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開展內容 共建、共同推動文物展示、保護、文創研發和教育推廣。

項目 2:廣東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重點項目

高水平建設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廣 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建成彰顯廣東特色、具有國際水平 的重大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

項目 3: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博物館建設項目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設一批開放歷史、華僑華人、動漫、陶瓷、地質等特色博物館。支持國家級博物館及有特色的專題博 物館在深圳設立分館,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際開展合作、交 流展覽等。支持深圳建設海洋博物館。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 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 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優化文 化產業發展新格局。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 帶建設。發揮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動文 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市場發展環境, 為跨境文化交流和市場活動提供便利,鼓勵建設以企業為主體、 產學研用聯合的創新創業服務平台。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 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支持香港、 澳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支持深圳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 力發展時尚產業;支持廣州發展創意設計產業集群;扶持珠海、 佛山文化演藝產業成長;支持東莞與中山發展出口導向型文化制 造業;支持江門、肇慶和惠州利用文化遺產資源,提升旅遊目的地文化內涵。


專欄 5: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園區和展會項目

項目 1:粵港澳大灣區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項目

支持香港 PMQ 元創坊、澳門設計中心、深圳華僑城創意產業 園、羊城創意產業園、廣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區、TIT 文創園、1850 文創園、江門(塘口)江澳青年文創小鎮、肇慶鼎湖(港澳)文 創小鎮等基礎和發展前景較好的文化產業園區提升質量和打造 品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

項目 2:廣州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建設項目

支持廣州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加強與香港、澳 門合作,探索金融支持和推動文化發展的新路徑,為港澳文化藝 術人才到內地創業就業營造良好環境。

項目 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展會發展項目

支持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廣州) 文化產業交易會、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 和旅遊產品(東莞)採購會等展覽展會提質增效。

項目 4: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發展項目

支持香港通過國際影視展、香港書展和設計營商周等活動, 鞏固創意之都地位。推進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深圳全球創意設計 大獎賽與設計展、澳門塔石藝墟等文化創意展會活動創新發展。

(三)積極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網絡。強化粵港澳大灣區中外文化交 流合作協同機制,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各具特色的對外文 化交流品牌,以講好中國故事為着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 強對外文化交流。支持香港打造更具競爭力國際文化交流平台。 支持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 地,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 培訓基地、世界旅遊教育及培訓中心和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 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支持中山深度 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 作重要平台,舉辦華人華僑交流大會。

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支持港澳打造「一帶一路」功 能平台,支持和鼓勵粵港澳大灣區機構參與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 盟、博物館聯盟、藝術節聯盟、圖書館聯盟、美術館聯盟等「一 帶一路」文化和旅遊機制及合作項目,利用「歡樂春節」「美麗 中國」「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交流品牌和海外 中國文化中心平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和 旅遊交流,深化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合作。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舉辦 與「一帶一路」主題相關的文化、旅遊論壇和展會。

專欄 6: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協同發展平台

項目 1: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多元文化交流創新示範區

支持廣州、深圳、江門等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多元文化交流 創新示範區,對接香港創意之都和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 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吸引國內外文化企業匯聚,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合作。

項目 2:建設港澳演藝機構內地後勤服務基地

在廣東建立綜合性大型演藝機構後勤服務基地,為港澳演藝 行業提供設備存放基地、高新技術支持與全面後勤服務,便利港 澳藝術院團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跨境演出。鼓勵內地城市相關企業 與港澳演藝機構開展聯合創作製作等合作。

五、構築休閒灣區[編輯]

(一)優化旅遊市場供給

豐富特色文化和旅遊產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資 源開發,培育新型文化和旅遊業態,優化文化和旅遊產品、服務 供給體系。推動開發精品歷史文化遺產線路、創意文化和旅遊產 品,提升鄉村旅遊、研學旅遊、體育旅遊、醫療旅遊等產品質量, 豐富低空飛行、自駕騎行、溫泉療養、海島旅遊等產品體驗,培 育旅遊演藝精品,發展數字化沉浸式旅遊體驗項目,打造中醫藥、傳統武術康養旅遊品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 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 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 文化和旅遊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 區、高品質商業步行街建設,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支持建 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專欄 7: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旅遊產品

項目 1:粵港澳大灣區春節嘉年華之旅

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迎春花會、花車巡遊、煙花匯演、美 食節、廟會、燈光節、大馬戲、新春音樂會等資源,打造粵港澳 大灣區春節嘉年華旅遊品牌。

項目 2:粵港澳大灣區美食文化之旅

依託香港、澳門、順德「世界美食之都」和廣州「食在廣州」 等美食特色,開發粵港澳大灣區美食文化之旅。

項目 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之旅

依託廣州城市文化遺產、珠海和中山岐澳古道、深圳改革開 放歷史遺蹟、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 村落、南粵古驛道、香港文物徑、澳門世界遺產建築和歷史城區等,開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之旅。

項目 4:粵港澳國際品牌體育盛事之旅

支持粵港澳舉辦國際品牌體育盛事,推動大灣區文化體育融 合發展。將香港啟德體育園建設成為多功能綜合性體育場地及公 共空間,支持香港舉辦更多世界性大型體育活動,鞏固香港作為 亞洲盛事之都地位。發揮澳門國際網絡和中葡交流合作平台作 用,發展休閒體育旅遊產業,舉辦國際體育賽事和品牌體育盛事。

促進濱海旅遊高品質發展。協同完善濱海旅遊基礎設施與公 共服務體系。建設貫通潮州到湛江並連接港澳的濱海景觀公路, 推動形成連通港澳的濱海旅遊發展軸線。探索試行核發三地通行 自駕旅遊營運車牌,有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出入境自駕遊。大力 推進新興海洋旅遊與「海洋-海島-海岸」、跨島游立體開發,加 強海上旅遊產品綜合開發。支持港澳與內地合作開發海島游和郵 輪、遊艇、帆船旅遊。統籌兼顧沿岸生態景觀和交通功能,推進 旅遊航道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港口游、工業遺產游。豐富海上運 動旅遊產品,開發水上飛行運動和低空飛行項目,建設一批濱海 休閒旅遊度假區和遊憩區、旅遊特色鄉村小鎮。探索開通香港- 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遊航線。


專欄 8: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旅遊項目

項目 1: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小鎮

支持打造廣州黃埔長洲國際慢島、佛山嶺南文化和旅遊小 鎮、珠海平沙影視文化小鎮、中山翠亨歷史文化小鎮、江門赤坎 古鎮華僑文化展示旅遊項目、肇慶高要回龍宋隆小鎮等一批能夠 體現粵港澳大灣區傳統文化、景觀風貌的特色小鎮。

項目 2:粵港澳大灣區美麗鄉村

支持中山崖口村、江門古勞水鄉、新會陳皮村、東莞南社古 村、廣州從化西塘村、惠州龍門上東村、肇慶黎槎八卦村、香港 大澳漁村等環境優美、旅遊基礎條件好的村落建設特色美麗鄉 村。

項目 3:粵港澳大灣區康養旅遊休閒度假區

支持肇慶高要區、惠州羅浮山、廣州從化區等地依託良好自 然生態和中醫藥傳統醫療文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旅遊休閒 度假區。支持粵港澳合作建設廣州南沙、深圳光明新區,珠海橫 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醫療旅遊健康服務示範區。

項目 4: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項目

支持以廣州嶺南文化廣場和深圳大鵬所城文化和旅遊區為 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項目建設,促進文化產 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郵輪遊艇旅遊健康發展。推動簡化郵輪、遊艇及旅客出 入境手續。有序推動香港、廣州、深圳國際郵輪港建設,加強優 勢互補、客源互送、合作共享,進一步增加國際班輪航線,協同 推進粵港澳郵輪旅遊、物資配送、商品交易、郵輪製造維修全產 業鏈發展。逐步簡化及放寬內地郵輪旅客的證件安排,研究探索 內地郵輪旅客以過境方式赴港參與全部郵輪航程。制定完善郵輪 疫情應急處置方案。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有效實施,加快完善 軟硬件設施,共同開發高端旅遊項目。支持澳門與鄰近城市探索 發展國際遊艇旅遊,合作開發跨境旅遊產品。


專欄 9:粵港澳大灣區濱海旅遊重點建設項目

項目 1:澳門與珠海「一河兩岸」改造工程

建設澳門半島南岸海濱長廊、氹仔北單車徑,優化氹仔海濱 休憩區單車徑配套設施等,建設粵澳新通道,形成「一河兩岸」 風景帶。

項目 2:澳門「海上旅遊」項目

支持澳門加快發展澳門政府特許經營的澳門海上游業務。加 強港珠澳大橋、路環等與珠海、江門海島的旅遊聯動觀光,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海洋文化體驗與交流基地。


項目 3:粵港澳大灣區郵輪港與配套產業園區建設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交通、產業等合作機制,推動郵輪 設計建造維修、郵輪企業總部基地建設、郵輪港口建設、郵輪服 務貿易協同發展。

項目 4:粵港澳大灣區濱海自駕旅遊帶

鼓勵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自駕遊營地,重點發展海島型、森林 型、海濱型、鄉村型、主題文化型等汽車營地,建設集旅遊觀光、 休閒度假、運動健身、體育比賽等於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濱海自駕旅遊帶。

(二)創新旅遊推廣體系

推動旅遊資源要素互通。加快推進港穗深國際航運樞紐建 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集散中心,推動航空、航運、高鐵聯 程聯運。大力推動出入境口岸聯檢制度,便利外國人入境粵港澳 大灣區旅遊觀光、度假和商務旅行。支持香港建設「一程多站」 示範核心區和國際城市旅遊樞紐。拓展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 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新空間。高水 平建設珠海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支持琴澳旅遊深度合作,允許 香港、澳門旅遊從業人員經培訓考核後到橫琴提供相關服務。支 持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旅遊生態合作試驗區。

完善協同推廣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協同和資源共享,聯合開 發和推廣「一程多站」精品線路,促進信息溝通、產品開發、市 場營銷、遊客互推等合作常態化、機制化。加強數據和業務管理 互聯互通,聯合編制、動態更新文化和旅遊活動與產品分類目錄,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文化和旅遊平台和多元化國際傳播平台。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與泛珠三角地區文化交流和旅遊推廣合作。

專欄 10:粵港澳大灣區旅遊資源推介平台

項目 1: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旅遊推廣平台

支持粵港澳參與我國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等國際組織合作,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旅遊推廣平台,共同開拓國際客源市場。

項目 2:粵港澳重點旅遊展會論壇

支持香港國際旅遊展、澳門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世界 旅遊經濟論壇、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等重點旅遊展會提質增效。

項目 3:粵港澳大灣區旅遊集散與問詢服務體系

加快旅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旅遊交通標識系統,加快 推進旅遊集散中心和旅遊諮詢中心服務體系建設,聯合推出景區景點、交通、優質旅遊經營企業、產品、著名文化和旅遊商標名 單等。

(三)完善旅遊市場發展環境

提升旅遊產品和服務競爭力。聯合制訂頒布粵港澳大灣區優 質文化和旅遊產品認證標準與安全服務標準,推出粵港澳大灣區 旅遊服務高質量認證標誌企業,培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競爭 力強的領軍企業。加強智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綜合應用。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旅遊公共服 務體系,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公共服務合作。加強粵港澳大灣 區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管執法合作,提升綜合協調、案件聯合查辦、 應急處置能力。

加快旅遊人才培養。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作用,加強港澳與內地旅遊人才培訓交流,開展多種形式合作辦學, 培育國際化旅遊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以文化創意、會 議展覽等專業服務為重點,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多層次專業化旅遊人才培育體系。

專欄 11: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人才培養

項目 1: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建設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和澳門旅遊學院粵港 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合作中心、橫琴培訓基地建設。

項目 2:粵港澳大灣區酒店會展業培訓體系建設

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引進品牌旅遊服務院校、國際酒 店管理、會展管理認證課程,建設多層次酒店會展人才培訓體系。

六、加強規劃實施保障[編輯]

(一)加強組織實施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框架下,廣東、香港、澳門加 強溝通協調,依託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 聯合會等文化、旅遊合作工作機制,推進規劃實施。強化評估監 督,建立第三方機構參與的規劃實施評估機制。

(二)強化政策保障

協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文化和旅遊市場管理政策,簡化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從事文化和旅遊工作人員赴港澳手續。加 大財稅金融和資金支持,落實對粵港澳大灣區內開展文化貿易的 稅收優惠政策,完善便利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 文化和旅遊活動、創業就業政策。強化用地保障,在粵港澳大灣 區內地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文化和旅遊用地需求,統籌 各類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用地布局和指標,將粵港澳大灣區重點 文化和旅遊項目新增建設用地納入內地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年度計劃」重點保障範圍。

(三)防範化解風險

加強突發事件協調處理,建立風險監測、評估、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完善重大文化、旅遊活動安全保障機制。加強對文化和 旅遊領域冠以「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字樣或名義成立社會機構、 舉辦各類活動的統籌管理。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