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禪宗指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續藏經 禪宗指掌  清 行海述   

  禪宗指掌

    後學沙門 行海 述

  第一篇

  蓋聞。處俗者貴乎中庸之理。出塵者全憑般若之功。處俗乖乎中庸。則事事失准。出塵不得般若。則必成魔道。夫佛法大意。祇是明其中道第一義諦真空妙理。若非得其般若根本大智。則不能了明第一義諦真空妙理也。何為中道第一義諦。真空妙理耶。謂非空非有。不斷不常。無得無失。無凡無聖。無生死。無涅盤。總而言之。無一切世出世閒之法。乃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故楞嚴經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雲。設有一法。過涅盤者。我亦說如幻如化。(云云)所以然者。以其唯是獨一真心故也。何則謂世出世閒。一切凡聖之法。皆不出自我一真心故。故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第七雲。複次。佛告舍利子言。譬如耆婆醫王。普觀大地。一切草木。無非是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亦復如是。觀一切法。無非菩提。釋曰。菩提者。即真心也。既一切法皆是菩提。則一切法皆真心矣。既一切法皆我真心。則不見一切法矣。故有雲。識得自心。大地無寸土。即此意也。既萬法皆是自己真心。豈大地非心耶。大地即己。全為我之真心。豈更有寸土可得耶。非但寸土不可得。乃至一微塵亦不可得也。若有一微塵百分之一可得者。則唯心之義不成矣。如大地。一切法亦然。如是方可稱為最上一乘真空妙理也。故二乘拙度。析法明空。墮於偏空。不能即萬法而為自體。教中斥為焦芽敗種。斷佛種性之徒。二乘尚爾。降斯可知矣。問曰。上來所說。即萬法為自真心。則心外無毫釐許法可得。此理甚明。皎然可見。已無所惑。又雲非空非有等。其義何謂。請釋所以。答曰。空者無也。今既稱一心。豈是空無耶。既惟一心。豈是有耶。夫稱有者。須要二物相對。方可成有。謂能有所有。今唯獨一真心。對何物而稱有耶。故云非空非有也。不斷者。謂有一種。不悟自心真空妙理之人。聞說無人無我。非色非空。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言。以不悟故。妄謂法身同於虛無。頑空。墮於斷滅。故宗鏡錄九十二雲。若非色非空。都無分別。不見性之人。到此之時。全歸斷滅。便同外道拘舍離等。己眼不開。昧為冥諦。以冥寂暗昧無知。以為至極。從此復立二十五諦。迷真實心。成外道種。或有禪宗。不得旨者。法學起空見人。多拂心境俱空。執無分別。將狂解痴盲。以為至道。(云云)今既稱一心。豈同彼虛無頑空斷滅之無耶。故云不斷。不常者。謂有執着。五陰幻身以為真我。墮於常見。流轉生死。及諸外道。執着五陰身中。有個真常之我。以執着故。不得解脫。今既唯一真心。豈有二物成執。而墮常見耶。謂凡有執者。必具二物方成執故。謂能執所執。今唯一真心。故不能成執。墮常見也。故云不常。無得者。既唯一心。豈有得耶。夫言得者。必有二物相對。方可成得。謂能得人。所得物。今既唯獨一真心。豈更有外物對待。而成其得耶。故云無得。無失者。既稱唯一真心。獨露堂堂。有何所失耶。故云無失。無凡等者。凡即六凡。聖即四聖。生死即世閒法。涅盤即出世法。既十法界世出世法。皆即自心。豈更有生死等法可得耶。故一切皆無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者。既一切世出世閒凡聖之法。空無所有。更有何法可形具言耶。既唯獨一真心。豈更有第二法。為心所緣耶。夫心不自緣。如眼不自見。指不自觸。刀不自割。必有一法。為心所緣。心方得起。今唯一真心。更無別法為心所緣。則此心無緣得起。而湛然不動矣。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又上來。雖說一心之義。然亦無心相可得。此依俗諦。不依真諦。以真諦中。言語道斷故。若執實有真心可得。即是邪見。不合正理。問曰。既雲真心。為何又不可得耶。答。汝將誰得耶。曰。我將心得。曰。汝將心得。即是以心得心。有是理乎。故文殊菩薩雲。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又經雲。刀輪害閻浮人頭。其失猶少。有所得心。說大乘者。其罪過彼也。又起信論雲。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第二篇

  有問曰。妙明真心。如何得知。答曰。若能悟空而不墮斷見。知有而不落常見。即是無妄真心之謂。曰。請示所以。答。略舉一喻。可以得知。譬如眼不自見。非謂無眼。以有眼故。不墮斷見。以不見故。不落常邊。眼喻真心。不見喻無妄。心不自見。故說為空。非無心之自體也。真心絕待。可謂真矣。心不自見。可無妄矣。此理微妙。最難究竟。非多集善根。聰明利智者。不能通達也。客曰。誠如所云矣。

  第三篇

  夫參禪貴其善巧用心。若用心不巧。則多招愆尤。大則橫遭魔事。痴狂失心。小則以假為真。認虛為實。以致虛棄一生。而更難免善因反招惡果。可不慎乎。蓋愚拙用心。有其多種。總在二處所攝。一者着有。二者執無。此二種見。俱是外道所執。佛法之所不收。今人參禪。雖知色身虛假。而復執着。靈性是實。謂之色身之內。有個靈明覺照。思想分別心性。認為真實之我。或執屏息妄想。一念不生。身同枯木。心等死灰。以為真實究竟之處。此二皆為愚拙用心。甚可憐憫。譬如壓砂取油。[谷-禾+牛]角求乳。縱經塵劫。終無一得。且認心性為我者。知我者誰。若心性是我。知心性是我者又是那一個。若二俱是我。豈不一身有二我耶。諸細思之。故知心性非我也。又認一念不生為真實者。若一念不生。則與木石何異。若與木石無異是真實者。則一切木石。應可成佛。豈有此理乎。又者認着一念不生為真實者。即是執着。執着即是生念。豈是無念乎。又汝若言一念不生。亦不執着為真實者。則與無知愚人無異。又何名為知禪知道者乎。思之思之。不可鹵莽。如何是善巧用心處耶。謂才舉一念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只看這舉念的是誰。須知此舉念的。元即是我自己舉也。豈他人乎。雖是我自己。而要無我可得。無我可見。方是真我也。何也。我不得我故。我不見我故。如眼不自見。刀不自割。思之。我若得我。有二我之過故。謂若認着這舉念的即是我者。知舉念的是我又是那一個。若二俱是我。豈非有二我耶。又若舉念的不是我者。則落斷空。是亦不可。或離此舉念的之外尋個我者。盡未來際不可得。此理最難明白。須是誠心懇切。方有入處。若能知舉念的是我。而不落常見之過。若知舉念的不是我。而不招斷空之尤。方是善巧用心處。慎之。

  第四篇

  有問曰。本來面目是有耶。是無耶。因反問彼曰。汝現在自己是有耶。是無耶。答曰。我現在自己是有也。問曰。汝現在將何為自己耶。答曰。我現在。以見聞覺知為自己也。問曰。汝現在以見聞覺知為自己者。知見聞覺知是自己者是誰耶。答曰。知見聞覺知亦是我也。難曰。知見聞覺知是汝。見聞覺知又是汝。若如是者。汝豈非有二我耶。問曰。我現在自己是有。有如是過。則我現在自己是無耶。反問彼曰。汝現在以何為無耶。答曰。我現在以見聞覺知是無也。問曰。汝現在能見聞能覺知否。答曰。能見聞能覺知。難曰。既能見聞覺知。豈是無耶。汝若能知見聞覺知是我者。則不復見有我及見聞覺知也。如金指鐶下爐鎔成本金。則不復見有指鐶之相。汝若見有見聞覺知是我者。則永失真我所在。如金復成指鐶。則失金之本相。故古人偈雲。知妄為妄。即妄是真。認妄為真。雖真亦妄。思之。思之。更有一偈。知有難得無。知無難得有。有無俱不着。說法獅子吼。

  第五篇

  有問曰。本來面目是有耶。是無耶。答曰。非有非無也。問曰。如何是非有非無耶。答曰。若本來面目是有者。是誰本來面目耶。答曰。是我本來面目也。問曰。汝是誰耶。答曰。我是我自己也。問曰。本來面目是誰耶。答曰。亦是我自己也。難曰。汝是汝自己。本來面目又是汝自己。如是汝豈有兩個自己耶。是故本來面目非是有也。問曰。如何是非無耶。答曰。有覺有知有見有聞尚不是本來面目。何況無覺無知無見無聞虛妄斷滅為本來面目耶。是故本來面目非是無也。問曰。畢竟如何是本來面目。答曰。如眼不能自見故。不可說是有也。以實有眼故。不可說是無也。本來面目亦復如是。以不能自見故。不可說是有也。以實有本來面目故。不可說是無也。思之。思之。

  第六篇

  一日靜坐。忽有一居士。排門而入。因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名悟空。有事特來請教。久聞大師有雲。知有而不落常見。知無而不墮斷空。如何是知無而不墮斷空之義。答曰。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今眼見色否。答曰見。心着色否。答曰不着。如是耳聞聲。鼻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汝心還着有聲香味觸法否。答曰不着。到此之時。汝心中還有何見解。答曰。到此之時。我心中一切無着。唯有無見在。曰。即此無見亦須拋卻。答曰。若此無見亦拋棄者。則我心中百無所得。豈不落斷空耶。因喚彼雲悟空。答曰諾。雲。豈斷空耶。彼乃曰善哉。多蒙指教。今日方知解空而不墮斷見之義。其快何如也。再三拜謝而去。

  第七篇

  問曰。本來面目可得見否。答曰。不可得見。問曰。為甚不可得見。答曰。本來面目是汝自己。汝自己又欲見個本來面目。豈不是兩個本來面目耶。以是故本來面目。不可得見也。思之。問曰。如何是我自己耶。答曰。即今問者豈不是汝自己問耶。問曰。即將此問者為我自己。可否。答曰。不可。問曰。為甚不可。答曰。問者雖是自己。若認着自己。即成兩個自己了。謂問者是汝自己。又認着問者為自己。豈非兩個自己耶。思之。

  第八篇

  問曰。本來面目。如何用心參耶。答曰。要不着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參。是正用心處。問曰。如是。則無用心處。如何用心耶。答曰。無處用心。方是正用心處。有處用心者。皆是着相故。問曰。無處用心。豈不落空耶。答曰。知落空者誰。曰。是我也。曰。此既是你。豈落空耶。問曰。即將此知落空者為我。可否。答曰。不可。曰。為甚不可。答曰。金屑雖貴。落眼成翳。   以上八條。皆為破斥斷常兩邊虛妄之執。直顯中道法身真實之義。閱者。宜細心焉。   乾隆五十二年四月望日新刊。   板存常州府天寧寺禪堂。   光緒十九年四月八日寧鄞太白峰參契學人重鐫。   此抄本多所錯訛伏乞明眼宏慈削正流通切禱。   新藏天童弘法禪寺般若堂。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為床座徧三千  若不傳法度眾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唯有傳持正法藏  宣揚教理施群生  修習一念契真如  即是真報如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