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保護範圍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第七批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保護範圍的通知
閩政〔2013〕9號
2013年1月28日
發布機關:福建省人民政府
發布於《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報》2013年第8期
第九批
參見: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增補清源山錫蘭僑民墓地、土坑村古建築群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批覆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漳平奇和洞遺址等230處(含1處合併保護單位)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保護範圍,已經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員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請各地、各有關單位按照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3年1月28日


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保護範圍
(共230處,含1處合併保護單位)

一、古遺址(10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 奇和洞遺址 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早期 漳平市象湖鎮灶頭村 洞內揭露出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各階段文化層堆積。出土有:人類顱骨、牙齒及肢骨化石,陶片,打制、粗磨製石器,石砧,礪石,岩石制的雕刻魚形胸佩飾品,骨制的骨管、魚鈎、針、錐等以及獼猴、貛、山麂、水鹿等動物牙齒骨骼等化石。該遺址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東至自然山體山坳的最低處為界;西至河對岸的山腳下為界;南至自然山體最低處為界;北至自然山體隘口分水嶺為界。
2 虎林山遺址 青銅時代 漳州市龍文區朝陽鎮樟山村 分布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距今約3000-3200年。2001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314平方米,清理出相當於中原商代時期文化層、20座墓葬。出土有石器、陶器及少量的青銅器、玉器、禮器、石璋等。該遺址入選福建省十大考古重要發現。 以各方位GPS位置連線為界,東北角北緯24°32′11″,東經117°43′23″;東南角北緯24°32′4″,東經117°43′20″;西北角北緯24°32′14″,東經117°43′12″;西南角:①北緯24°32′10.00″,東經117°43′14.00″;②北緯24°32′11.00″,東經117°43′11.00″。
3 竹林坑窯址 青銅時代 武夷山市武夷街道黃柏村 平面呈東西排列「3」字形、南北走向的三級台地,相對高度約10米,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200米,分布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物中,原始青瓷占80%以上,其餘為印紋硬陶,在窯前工作面的廢棄紅燒土中出土有小石錛。該窯址是研究我國西周時期原始瓷窯爐結構形態的重要實物。 東側(窯址東壁)向東20米,南側至田壠(窯頭向南20米),西側至山邊(西側窯壁向西10米),北側(窯尾)向北20米;東西寬30米,南北長40米。
4 火田軍陂遺蹟 雲霄縣火田鎮火田村 唐總章年間(668-669)來自河南光州的陳政、陳元光率開漳將士建造的攔江自流灌溉水利工程,故稱「軍陂」,至今仍灌溉千畝良田。現存有陂首溢流堰壩、乞丐嶺段引水明渠、陂仔山鑿岩暗渠等,附屬文物有清咸豐八年(1858)立「聖王陂」碑和清咸豐十一年(1861)立《雲霄撫民廳判文碑》。陂首溢流堰壩長約120米,平面呈「Z」字形,江心段用亂石構築,江邊條石壘砌,陂基數處巧借江中天然巨石做砥柱,起到加固堰壩作用;引水渠沿江開設,乞丐嶺段為明渠,在陂仔山系劈岩鑿石設暗渠而過,現保存較好的明渠段長約530米,鑿岩暗渠長約100米。軍陂為省內較早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良田千畝,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見證。 陂首溢流堰上下游外延各20米;陂首至聖王碑台段引水明渠本體及兩側向外延各5米;陂仔山鑿岩段暗渠本體及兩側各10米;「聖王陂」碑周邊各10米;《雲霄撫民廳判文碑》所在的陳政故居舊址建築。
5 雲霄將軍廟遺址 雲霄縣莆美鎮前埔村 唐中宗嗣聖元年(684)始建,宋徽宗時(1101-1125)敕建為威惠廟,系唐代首祀開漳先賢的官廟。因設在陳政入漳軍隊的下營駐地,又稱下營廟,俗稱下南將軍廟,現存建築遺址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1997年進行考古探掘,發掘面積62平方米,在地表清代基址下揭露出宋代建築遺蹟,出土有唐宋遺物。 南至前殿前檐滴水位外延30米;北至後殿後檐滴水位外延20米;東至廂房東山牆外延30米;西至開元寺主殿西山牆滴水位外延20米。
6 將樂擂茶具窯址群 五代-現代 將樂縣古鏞鎮勝利村五馬山窯址、將樂縣古鏞鎮玉華村廖厝山遺址、將樂縣古鏞鎮玉華村橫窠崬窯址、將樂縣安仁鄉武宿村良坊自然村良坊窯址 由五馬山窯址、廖厝山窯址、橫窠崬窯址和良坊窯址等四處窯址組成,從五代北宋初、經明代、清代至現代,以燒制有擂茶的主要器具--擂缽等。其中,五馬山窯以燒制青瓷器為主兼燒陶器,廖厝山窯址、橫窠崬窯址和良坊窯址為專門燒造陶器的窯址。窯址群構建了從五代到現代的擂茶具發展的清晰鏈條。 各窯址地表陶瓷器堆積及窯爐遺蹟周邊各外延40米。
7 南嶼碗窯山遺址 閩侯縣南嶼鎮雙龍村 1952年發現,2010年考古發掘,清理出4座宋代平焰式龍窯窯爐,出土黑秞、青釉、青白釉瓷等生活器皿,以及燒制用的匣缽、墊餅等工具。其中一座是目前國內已知宋代龍窯中窯床坡度最大的窯爐。 南自大漳溪畔,北至山頂200米,東、西各至山腳外100米。
8 積善侍郎墓遺址 南宋 將樂縣古鏞鎮積善村 2003年考古發掘。墓葬由圍壟、墓坪、墓室、神道、享堂遺蹟和五級墓埕組成,墓前尚存有石翁仲及石虎、石馬、石羊等。墓園長100餘米,寬30餘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 墓邊沿各外延30米。
9 瓜山屯兵營址 元、明 閩侯縣南通鎮方山村 元末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陳友定為據守福州而建的屯兵營遺址。現存營房和演兵場遺蹟,保存較好的營房遺址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內有三列營房,每列三、四間不等,牆體用不規則塊石壘砌,北側有土井一口;演兵場遺蹟在營房南側,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該營址是福建元末明初歷史的見證。 營房遺址和演兵場遺蹟周邊各外延50米。
10 深青驛遺址 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 始建於元代,現存驛樓、驛橋、古碑等為明代建築和遺蹟。驛樓保留有明代的金柱、石斗等構件,寨牆三合土版築;驛橋,又名深青橋,系五墩四孔平梁式石橋。驛樓東側立有明清時期修建驛站和驛橋的五通石碑。該驛址是研究我省古代郵驛制度的重要實物。 驛址遺蹟周邊各外延20米。

二、古墓葬(11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1 淮安丞相墓 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淮安桃花山 又名朱敬則墓。唐末遷葬現址。墓坐東南朝西北,平面呈「風」字形,四層墓埕,面闊29米,進深53米,墓前尚存有石翁仲等,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青磚墓冢,鱟殼型封土。墓冢前嵌有墓碑,碑文楷書「唐丞相敬則朱公之墓」。朱敬則(635-709年),唐朝名相、史學家。 墓周邊各外延30米。
12 鳳林朱氏墓 政和縣鐵山鎮鳳林村 又名朱森墓。墓用鵝卵石依山勢砌築,坐西北朝東南,磚石結構,平面呈「風」字形,占地面積130平方米。墓碑為明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時所立,長1.4米,寬0.6米,碑文陽刻楷書「宋承事郎朱公墓」。1993年重修。朱森(1075-1125),字良材,號退翁,又稱退林,宋代理學家朱熹之祖父。 墓周邊各外延30米。
13 李侗墓 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瓦口村 宋紹興三十三年(1163)建,幾經重修。墓坐西朝東,磚石結構,平面呈「風」字形。龜背狀墓丘,青磚砌築,前立墓碑,長0.86米,寬0.36米,碑文陰刻楷書「宋始祖太師越國公文靖延平先生墓,明正德已卯年(1519)重修。」李侗(1093-1163),字願中,世稱李延平先生,閩學四賢之一。 墓周邊各外延15米。
14 埔坪陳氏墓 仙遊縣度尾鎮埔坪村 又名陳讜墓,坐西南朝東北,面闊12米,進深65米。墓丘磚石結構,平面呈「風」字形,三級墓坪。龜背形墓丘嵌有方形墓碑,碑高1.25米,寬0.80米,上刻「宋開國侯侍郎留坡陳公墓」。墓前尚存石翁仲、石馬、石羊各一對。陳讜(1134-1216),字正仲,累官右司郎中、殿中御史,封清源郡侯,卒諡「開國侯」。 墓周邊各外延30米。
15 溪東丞相墓 連江縣蓼沿鄉廣化村 又名鄭昭先墓,宋嘉定十四年(1221)建,清咸豐年間重修,平面呈「風」字形,占地面積735平方米。三合土夯築,青石墓碑,碑文陽刻「宋觀文少師知院鄭公、東平郡夫人黃氏之墓」,墓前築三層埕台,尚存有旗杆石、石翁仲、石馬等。鄭昭先,生卒年不詳,字景昭,官至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卒諡「文靖」。 墓周邊各外延30米。
16 豐樂太師墓 建甌市徐墩鎮豐樂村 又稱明太師楊榮及夫人墓,明正統年間(1436-1449)建。墓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625平方米。墓室早年被盜,石人、石馬、石羊、神道碑、鳳紋墓志銘等尚存。左側神道碑碑首殘缺,殘高1.88米,寬0.88米,下有龜座,碑文風化不清;右側神道碑碑首浮雕盤龍,上刻篆書「封一品夫人楊母劉氏墓志銘」。楊榮(1371-1440),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卒後追封太師。 墓周邊各外延30米。
17 上坂尚書墓 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上坂村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敕工部營建,賜祭。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墓坐東南向西北,平面呈「風」字形,由墓冢、墓碑、石象生、神道、享堂、碑亭、石砌禁牆等組成,占地面積312平方米。墓體石構,尚存石像生三對及墓志銘碑和神道碑各一通。神道碑楷書「明故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刑部尚書,贈榮祿大夫、少保,諡莊敏林公神道。」 墓周邊各外延10米。
18 寶溪尚書墓 連江縣潘渡鄉寶溪村 又名吳文華墓。墓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墓冢花崗岩條石疊砌,面闊6.5米,進深5米,墓前石供桌上豎青石墓碑,碑文陰刻「明欽賜祭葬、清奉旨重修」,墓前為三級石埕,兩邊立石像生。吳文華(1521-1598),明南京工部尚書、兵部尚書。 墓周邊各外延30米。
19 宋司禮監墓 東山縣西埔鎮親營村 宋末皇帝趙昺南逃東山島,親營村人潘穆齊為救趙昺,抗擊元兵殉難。墓坐東北朝西南,以三合土與花崗岩石構築,墓碑陰刻「欽賜男司禮監穆齊潘先生附塋」。 墓周邊各外延10米。
20 福鐵都督墓 南安市康美鎮福鐵村 又名林賢墓,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坐南朝北,三合土構築,平面呈「風」字形,面寬約50米、進深100米。墓碑刻「皇清海壇總兵、左都督、榮祿大夫加贈太子少保,林公暨一品夫人章氏封塋」。墓前置石雕祭台,五級墓坪,兩旁立有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各1對。林賢(1653-1687),字克希,號尊一,福建南安人。曾任福建海壇鎮總兵,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隨施琅收復台灣。 墓周邊各外延10米。
21 後店總兵墓 惠安縣黃塘鎮後店村 又名洪範墓。墓坐西南向東北,依山勢而築,平面略呈「風」字形,占地面積1012平方米。墓室雙壙,呈屋式,三合土構築;墓前辟有三級埕台,兩側分列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八角形石望柱各一對,以及龜趺座和諭祭碑。洪範(?-1706),字壽箕,號仁庵,累官至福建海壇鎮總兵。清康熙年間(1662-1722),在平定靖南王耿精忠叛亂、鄭經盤踞的福建沿海地區和台灣、噶爾丹都叛亂中屢立戰功。 墓周邊各外延30米。

三、古建築(154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22 侯官鎮國寶塔 五代 閩侯縣上街鎮侯官村 俗稱護鎮塔、浮鎮塔,五代閩國時期建,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七層方形樓閣式實心石塔,通高7.5米,由塔基、須彌座、七層塔身和塔剎等部分組成。第一層東面陰刻「鎮國寶塔」。第四層北面陰刻「皇帝萬歲」。1984年考古清理,從塔地窖出土有五代閩國時期的鉛、鐵、銅鑄「開元通寶」錢及銅鏡等遺物。鎮國寶塔是福建省內年代較早、保存較好、考古材料豐富的實心石塔。 東、北至閩江畔,西外延20米,南至邱陽河。
23 湯院驛道 閩侯縣白沙鎮湯院村 湯院原為雪峰崇聖禪寺廨院,為閩中郡西晉京官路水、陸轉運驛鋪。始建於唐代,現存北宋溫泉湯池2口,花崗岩塊石砌築,平面呈圓形,徑約3米、深約1.2米。附近有關於溫泉的程師孟隸字題刻、呂惠卿楷書題刻、湯院住持楷書題刻等摩崖多處。題刻系宋代名人遊覽湯院溫泉所留,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以古湯池、摩崖題刻為中心各外延30米,驛道兩旁各外延20米。
24 雲林院八角井 閩侯縣荊溪鎮上洪坑村 井鑿建於宋熙寧七年(1074),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圓筒形井壁用青磚丁順疊砌,直徑2.5米,深約7米。井台用梯形石板鋪設成圓形井台。井口上圍以八塊帶榫卯的大石板拼成的八角形井欄,每邊長1.2米,高0.76米,對角距2.7米,外徑約3.13米。井欄外壁七面陰刻楷書銘記募緣僧人、施主芳名及造井日期,字徑約0.11米。井構砌嚴整,體量大,有明確紀年和募緣題刻,是我省迄今所登記最大的磚石結構宋井。 井台各外延20米。
25 拔仕官路及摩崖題刻 閩侯縣荊溪鎮拔仕村 宋代驛道,為閩中郡西晉京官路。驛道旁尚存題刻三處:一為宋寶慶乙酉年(1225)題刻楷書「拔仕」二字,字徑0.5米;一為宋嘉祐三年(1058)題刻「福州懷安縣修沙溪路記」,楷書直下計十四行,記敘懷安縣令樊紀修整沙溪路的德政,字徑0.11米;一為宋宣和元年(1119)題刻,楷書直下計十二行,記敘林慈等募緣鋪境內官路的情況及捐資者芳名。題刻對研究我省古代交通、宋代名宦事跡等具有較高價值。 摩崖題刻周邊及官路遺蹟兩旁各外延20米。
26 尚干庵塔 閩侯縣尚干鎮烏門村 俗稱安塔,又稱雁塔,八角七層石構樓閣式實心塔,由塔基、八角形圭腳、二層台、雙層須彌座、七層塔身和相輪塔剎等組成,通高9.2米。底層須彌座徑2.4米,二層台浮雕飛天、祥雲,七層塔身刻出平座、倚柱、佛龕及佛像,塔檐用整石刻出垂脊、瓦壠、勾頭滴水,塔剎由覆缽、三層相輪和寶珠等組成。 塔周邊各外延20米。
27 蓮峰石塔 閩侯縣青口鎮蓮峰村 八角七層石構樓閣式實心塔,由八角形塔基、圭腳、二層台、雙層須彌座、七層塔身、相輪塔剎等部分組成,通高8米。塔基邊長0.9米,仰覆蓮須彌座,塔身每層均刻出平座、倚柱、佛龕、佛像,塔檐用整石刻出重脊、檐口和翹角。塔剎由剎杆、露盤、七層相輪和火焰組成。第一層塔檐下豎匾陰刻「祝聖延壽」篆字。 塔周邊各外延20米。
28 青圃青石塔 閩侯縣青口鎮團結村 八角九層石構樓閣式實心塔,通高9.6米。由方形塔基、八角形須彌座、九層八角塔身和七層相輪塔剎等組成。九層塔身均刻出平座、倚柱、佛龕和佛像;塔檐由兩塊刻出垂脊、瓦壠、勾頭滴水,塔剎由剎杆、覆缽、露盤、七層相輪、寶蓋、葫蘆組成。 塔周邊各外延20米。
29 萬松嶺驛道 閩清縣梅溪鎮樟洋村 宋代驛道,為閩清縣城南部通往縣城的主要驛道。驛道旁有南宋鄭性之題刻楷書「萬松嶺」,字高0.82米,寬0.60米,旁款「清溪鄭性之書」,字徑0.20米,字體結構嚴謹端莊,筆力猷勁蒼老。在該石刻右側有民國石刻「聽濤」,落款「徐堯昭書」。 摩崖題刻及驛道周邊各外延10米。
30 旗山石松寺 宋、明 閩侯縣南嶼鎮中溪村 石松寺大殿始建於宋代,明代重建。坐北向南,建築面積600平方米。面闊五間並兩廊,進深四間並前後廊,歇山頂。明間抬梁式梁架,五架梁前後雙步並前後軒廊用六柱,其餘為穿斗架梁架。寺內尚存有宋代的法真松碑、石構舍利塔、船形石槽、蓮瓣式石盆、抱鼓石、坐禪室摩崖題刻等遺蹟。大殿為保存較好的明代殿堂建築。 寺周邊各外延20米。
31 同安城牆 宋-清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三秀路 南宋紹興十五年至紹興十八年(1145-1148)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改夯土牆為石砌牆,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重修時,周長擴至2710米。現殘存城牆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450米,高3-5米,牆頂寬3.8-5.1米,牆基寬4.5-6.5米,牆體外廓以條石丁順砌建,內部夯填紅土,斷面呈上窄下寬的梯形;南段城牆向內連建有凸出的4.2米見方的墩台基礎,殘高3米。 牆體周邊各外延20米。
32 倪下塔 福安市甘棠鎮倪下村 宋熙寧六年(1073)建,九層八角樓閣式實心石塔,通高6.85米。須彌座式塔基,每邊長0.8米;塔身各層各面壺門內浮雕一佛像,塔檐為八面斜坡屋面和八道尖形角脊,脊端有橫孔,懸掛風鐸。塔剎為七層相輪,上接覆盆、葫蘆頂。塔的造型承襲唐代磚塔風格,是研究北宋南方石塔建築的珍貴實物。 塔周邊各外延20米。
33 梁野山白雲禪寺 元、清 武平縣中堡鎮坑頭村 始建於宋,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建。坐東南朝西北,由台基、大門、前殿、天井、大殿、兩側橫屋等組成,占地面積560平方米。牆體、梁、柱均石構。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柱。大殿內立八根元代大石柱,面闊三間,進深四柱。附屬文物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建的普通舍利塔。寺為罕見的元代仿木石構建築。 寺周邊各外延30米。
34 榧村大聖廟大殿 建甌市玉山鎮榧村 元元統年間(1333-1335)建,坐東朝西,建築面積110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梭形柱,覆盆式柱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維修中發現脊檁下皮墨書「元統」等字樣。寺為省內罕見的元代木構建築。 東至公路,南至山澗,西至公路,北至山溝。
35 池坑溪嶺亭 閩侯縣廷坪鄉上房村 又名喝嶺亭,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坐東向西,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梁架,單開間並左右廊,進深四步梁並前後穿枋用六柱,計24柱,柱頂卷殺,出檐深遠,舉折平緩,歇山頂。該亭為研究明代南方民間木構方亭營造技藝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以周邊各外延30米。
36 菜埔堡 雲霄縣火田鎮菜埔村 始建於明崇禎(1628-1644)末年,平面近似橢圓,城周長約600米,占地面積2.5公頃。堡牆三合土夯築,基厚0.6米,高逾4米,最高處達10米,內側辟走馬道,廣布槍眼和瞭望窗。環堡設東、西、南、北四門,各門邊角突出築有角樓,兼備馬面、譙樓的功用,東門附設瓮城;各堡門內均置土地廟或城隍廟。堡內樓宅相望,街巷縱橫錯落;堡外則引漳江之水環繞成濠,寬達10米,以各門吊橋供進出。位於堡內橫向大街南側的張士良府第,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府第共三進,依次為前廳、主堂、後堂,均面闊七間,進深二間,抬梁、穿斗式構架,硬山頂。菜埔堡數百年來成功抵禦過倭寇、太平軍、民國粵軍和日偽流寇等多次外敵,是研究我省明清海防史的重要實物。 環堡牆內、外側各延伸10米,張士良府周邊外延各10米。
37 莆美堡 雲霄縣莆美鎮莆東村、莆南村、莆北村、莆頂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為防倭患依山勢而建。建堡,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亂毛石為基,三合土築牆,高4米;堡牆內設走馬道,周長約1.5公里,占地面積20公頃。尚存東、西、南、北四個堡門及四個小水門,建有二層城樓瞭望守備,環城辟有壕溝繞護。城內街巷民宅布局有序,北側建英濟宮,奉祀靈助戚繼光抗倭破敵有功的英濟夫人;東側集中建有怡怡堂、致思堂、詒谷堂、世澤堂等四座明代祠堂建築。此堡規模龐大,布局合理,歷史上多次成功抗禦強寇,是研究我省明清海防史的重要實物。 八個城門含城牆遺蹟外延5米,堡內四座張氏宗祠及英濟宮建築本體。
38 南詔許氏家廟 詔安縣南詔鎮城內街 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清康熙(1662-1722)及民國時期小修。坐北朝南,由前廳、天井廡廊、主堂等組成,建築面積1052平方米。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用材碩大,梁架間少有雕飾,風格樸素渾厚。該家廟有較深厚的涉台、涉僑淵源關係。 兩側山牆滴水位起,東、西外延12米,南至前廳前檐滴水位起外延20米,北至主堂後檐滴水位起外延20米。
39 岑頭威惠廟 詔安縣西潭鄉岑頭村 又名柔懿夫人廟。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擴建,清康熙年間重修。廟坐西朝東,由前殿、天井廡廊、主殿和北廂組成,建築面積741平方米。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主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帶副階外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廟宇保留明代木構建築風格,梁架結構有宋元遺風。 廟周邊各外延20米。
40 分水關功覃閩粵坊 詔安縣深橋鎮上營村分水關 明崇禎年間(1628-1644)閩粵縉紳士民為褒揚時任南澳鎮副總兵鄭芝龍征服夷匪海盜而建。東西朝向,花崗岩石仿木結構,三門五樓八柱式,面闊7.5米,通高9米。房頂覆石檐板,正脊鴟吻,下方力士承托,造型古拙;明次間主立柱四支,次間出四支側柱斜撐,月梁形額枋,坐櫨斗接童柱,匾額正背面書「聲震華夷」、「功覃閩粵」。附屬文物有勝利亭和《抗倭紀跡碑》。該石坊見證了征服海盜、抗日戰爭等歷史事件。 坊周邊各外延20米。
41 山後連氏祠堂 德化縣國寶鄉格頭村 建於明正德初年(1508),坐南朝北,由主樓、贊樓、陽庭、品字池等組成,建築面積585平方米。主樓為二層「吊腳樓」,面闊五間,進深14米,穿斗式梁架,懸山頂。該祠堂為我省罕見的吊腳樓式明代木構建築。 祠堂周邊各外延20米。
42 東坑鄭氏祖祠 大田縣均溪鎮東坑村 始建於明正統初年(1436),明成化十六年(1480)擴建,坐西向東,由外埕、門亭、廂房、正堂、後花台等組成。正堂木構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重檐懸山頂。祠一層名蹊桃堂,帶雙坡軒頂前廊;二層名棣萼樓,前金柱額枋上置二朵補間斗拱。該祠為研究客家傳統建築技藝向閩中以南地區傳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祠周邊各外延10米。
43 興角宮 仙遊縣游洋鎮上宮村 明代建築,坐東向西,由下廳、左右廡廊、上廳等組成,占地面積248平方米。下廳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梁架,懸山頂;上廳面闊五間,進深四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瓜棱形石柱,覆蓮石柱礎,用材粗壯,系宋代構件。 宮周邊各外延10米。
44 值慶橋 建甌市迪口鎮黃村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建,南北走向,單孔,井字型圓木疊澀伸臂廊橋,橋墩塊石壘砌,廊屋9間,每間用4柱,重檐懸山頂,檐下設風雨擋板。斗拱「丁」字形,飾有彩繪圖案,大梁下皮墨書「明弘治年」等字;橋面設欄杆和休憩長凳;橋中設神龕,兩端靠下游處做木櫥存放當地先民的屍骸骨罐。該橋是我省發現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一座廊橋。 橋周邊各外延20米。
45 水南多寶塔 建陽市南郊鯉魚山巔 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八角七層空心樓閣式磚塔,各層磚身石檐,通高33.2米,塔身邊長4.7米。須彌底座由刻八尊石獅承托;塔身每層開1扇拱門和7個拱形佛龕,現存2尊坐佛(殘),佛龕石壁、底座雕飾花卉、如意紋。 塔周邊各外延20米。
46 珨瑚廟 連城縣朋口鎮馬埔村 建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幾經重修。坐西北向東南,由門樓、前廳、正廳等組成,面闊18米,進深26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明間四金柱上置藻井,以斗拱向內收,一層為方形,二層八角形,三層螺旋狀,四金柱並上承歇山頂,高於明間金柱前後及次、梢間的雙坡頂。 東、南至馬埔村公路,西至珨瑚山,北至馬埔小學。
47 飛路塔 霞浦縣鹽田畲族鄉北洋村 建於明洪武六年(1374),坐北朝南,為四角形單層石塔,通高3米,塔基高0.95米、寬0.90米,塔身高0.90米、寬1.22米。龕門左右楷書陰刻:「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和紀年等,字徑0.1米不等。龕內置三尊淺浮雕造像,中間一尊佛像頭部被毀,高0.6米;兩旁小佛像高0.4米。該塔為明教遺存。 塔周邊各外延20米。
48 金源祠 霞浦縣柏洋鄉董墩村 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坐北朝南,由山門、大殿組成,占地面積62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殿中藻井以斗拱裝飾。祠為閩東地區保存較為完整、有明確紀年和文字可考的明代宗祠建築。 祠周邊各外延20米。
49 外滸城堡 霞浦縣下滸鎮外滸村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幾經重修。城堡平面呈橢圓形,城牆鵝卵石、塊石壘砌,周長648米,基通寬5.5米、頂寬3.6米,通高6米,保存有寬約2米走馬道。5個城門,東、北兩門為長方形門,西、南三門為拱形門。該城堡為研究我國海防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堡周邊各外延10米。
50 廉村城堡 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面呈橢圓形,周長約1200米。東、西面共保存有3個城門,東牆外為河卵石鋪設的泊岸,岸南端有明代修建的寬大石碼頭。城堡局部有殘損,現保存南北長約450米,東西長約300米。城牆內部用土夯築,外牆用塊石和河卵石壘砌,牆基寬約4米,頂部寬約2米,殘高約3米。 堡牆四周各外延50米。
51 玉塘城堡 福鼎市桐城街道玉塘村 舊名塘底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為抗倭禦寇而築。平面呈方形,北側順山勢突出,南沿海邊環繞,花崗岩石城牆,周長874米,高3.6米,厚3米,開東、南、西3門。西門和南門為拱形門,高3.5米,寬3.1米,厚2.6米;東門為長方形門,高3米,寬1.7米,厚1.7米。愛國將領戚繼光曾駐兵於此。附屬文物有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的玉塘夏氏義冢,系清順治十三年(1656)夏氏家族抗倭犧牲的族人合葬墓。 堡牆四周各外延20米;義冢周邊各外延10米。
52 水西林建築群 明、清 閩侯縣南嶼鎮南旗村水西林街 由明代進士林春澤宅,其長子明進士林應亮宅,次子林應憲宅,長孫林如楚宅及其後裔宅、旗峰林公祠等6處建築組成,坐西向東,臨街排開,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林春澤宅前後二進,面闊五間,計有歇山頂八字牆門樓和左右倒座、正座、後座、後花園等;林應憲宅單進,面闊三間;林應亮宅前後三進,面闊五間;林如楚宅單進,面闊三間;林如楚後裔宅單進,面闊五間;旗峰林公祠前後三進,面闊三間。水西林為明清福州市地區官宦府第建築群的典型實例。 建築群四周各外延20米。
53 閩侯木拱廊橋-龍津橋、坑坪橋、遠濟橋 明、清 龍津橋:閩侯縣廷坪鄉流源村南東源溪上

坑坪橋:閩侯縣廷坪鄉坑坪村

遠濟橋:閩侯縣白沙鎮聯坑村東大穆溪上

龍津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清乾隆、道光年間重修。單孔木拱廊橋,東西走向,全長33米,寬4.3米。石構橋堍,廊屋11間,每間用4柱,抬梁式梁架,歇山頂,兩旁置長凳、直櫺欄杆和擋風板。

坑坪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單孔木拱廊橋,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6.1米,寬4.65米。石構橋堍。廊屋9間,每間用4柱,抬梁式梁架,歇山頂,兩旁設直櫺木欄杆、板凳和遮風板。

遠濟橋又名石陌橋,建於清光緒壬辰年(1892),單孔木拱廊橋,南北走向,全長32.4米,寬5米。橋堍以天然岩石為基,用塊石壘砌而成。廊屋11間,每間用4柱,穿斗式梁架,歇山頂,兩旁設木欄杆、板凳和遮風板。

龍津橋:橋兩端外10米,東南外延到摩崖題刻外10米內,橋兩側外30米。

坑坪橋:橋兩端外10米,兩側外30米。

遠濟橋:橋兩端外10米,兩側外30米

54 中房林氏祖廳旗杆林 明、清 羅源縣中房鎮林家村 位於林氏祖廳前,計有18對明清兩代所立的石旗杆,其中有明嘉靖年間湖州烏程縣少尹林燈、明萬曆年間河南道參軍林日榮、清順治年間廣東廉州同知林長存、清咸豐年間署湖北荊門州知州林芝華等所立,蔚為壯觀。 旗杆林四周各外延10米。
55 白礁潘氏民居群 明-清 漳州市白礁潘厝然村 由潘氏祖祠、馬寮前落大厝、馬寮中落大厝、馬寮尾落大厝、潘厝小宗祠、大祖巷西厝等六座建築,皆坐北朝南,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

潘氏祖祠又稱花果堂,始建於明代,由前埕、前廳、天井、主堂、過水廊道等組成,建築面積296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柱,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柱,皆抬梁式梁架,山牆承檁,懸山頂。

馬寮前落大厝由前埕、前廳、天井、主堂、過水廊房、右護厝、後天井、後堂等組成,建築面積870平方米。前廳面闊五間、進深二柱,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後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均牆體承檁,懸山頂。

馬寮中落大厝由前埕、前廳、天井、過水廊房、主堂、後天井、後堂、帶右側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870平方米。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牆體承檁,硬山頂。

馬寮尾落大厝由前埕、前廳、天井、主堂、過水廊房、後天井、後堂、左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885平方米。前廳面闊五間、進深二柱,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二柱,後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均牆體承檁,硬山頂。

潘厝小宗祠由埕地、前廳、天井、過水廊道、主堂等組成,建築面積242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梁架,懸山頂。

大祖巷西厝由山門、圍牆、天井、前廳、天井、主堂、過水廊房等組成,建築面積290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柱,牆體承檁;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二柱,帶簡易三架梁。

建築群四周各外延20米。
56 燕翼宮 明、清 雲霄縣雲陵鎮去平路 原系開漳聖王陳元光府邸,後改祀陳元光祖孫四代,又名開漳祖廟,俗稱王府。唐垂拱年間(685-688)始建,宋末焚毀,明初重建,幾經重修。現存主殿和後殿,坐西南朝東北,建築面積915平方米。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木構件雕刻精細,主殿屋脊保存明代建築特徵。 宮南、北、西牆各外延15米;東由照壁外延25米。
57 草埔塘營宮 明、清 漳浦縣綏安鎮長腳營村 始建於元代。坐北朝南,由前、後兩殿和左右兩側廡廊等組成,建築面積256平方米。前殿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面闊三間,進深二柱帶前廊,抬梁式梁架,懸山頂;後殿建於明代,面闊五間,進深四柱十一檁帶前後廊,抬梁式梁架,歇山頂。殿內有題刻的方柱為元代遺存。 宮周邊各外延20米。
58 北山關帝廟 明、清 永定縣高陂鎮北山村 始建於明朝萬曆八年(1580),清乾隆末年擴建。坐東南朝西北,由門廳、天井、拜亭、正殿、左右迴廊和後院等組成,建築面積890平方米。正殿立面呈「昌」字形,三層,通高19.8米,面闊五間,抬梁式梁架,歇山頂。該廟為研究我省明、清閣樓式建築提供實物資料。 自外牆體外延,西北10-15米、東南20米、東北10米、西南面25米。
59 漳平文廟 明、清 漳平市菁城街道八一路 始建於明成化七年(1471),幾經重修。坐北朝南,由櫺星門、泮池、戟門、月台、廊廡、大成殿(先師殿)等組成,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大成殿,平面呈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東西寬19.4米,南北長19.2米,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頂。文廟結構獨特,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築特色。 廟牆外延各20米。
60 八堡城堡 明、清 霞浦縣沙江鎮八堡村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堡牆亂毛石干砌,周長522米,辟東、西兩個城門。西城門設瓮城,城門寬1.6米,高2.5米,厚4米。東城門寬2.0米,高2.5米,厚4米,石門額陰刻「東門,同治四年歲次乙丑年重修。」城堡內街道基本保持原格局。 堡牆周邊各外延20米。
61 西陽老人橋 明、清 福鼎市管陽鎮橋頭村 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修。單孔木拱廊屋橋,東西走向,橋長30.4米,寬4.9米,孔跨24.4米,矢高7.6米。石砌橋堍,橋拱用圓木交叉架成木拱,拱上橫鋪木板為橋面。橋屋13間,用柱56根,兩邊檐下施1-4層擋板。橋中設神龕三間。橋頭兩端各為4級石階。 橋頭東、西各外延20米。
62 石蘭城堡 明、清 福鼎市硤門畲族鄉石蘭村 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為抗倭而築。依山而建,平面略似梯形,城牆花崗岩石砌成,周長1200米。現存北側城門及200多米殘牆。城門內高2.7米,外高4.7米,內寬1.5米,外寬15米,長5米。山下有300多米長石階通至城門口。 堡牆周邊各外延20米。
63 五店建築群 明-民國 晉江市五店街 由莊氏家廟、蔡氏家廟、莊用賓故居、三角內朝北大厝等組成。莊氏家廟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幾經維修。坐南朝北,前後兩進,建築面積925平方米,面闊七間,抬梁式梁架,硬山頂。蔡氏家廟,始建於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幾經維修。坐南朝北,由照璧、石埕、下落、廡廊、頂落等組成,建築面積537平方米,主座面闊五間,磚石木結構,硬山頂。莊用賓故居始建於明代中葉,幾經維修,磚石木結構,面闊五間,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為三落帶左護厝的「皇宮起」閩南紅磚大厝。三角內朝北大厝,1935年建,坐南朝北,由外埕、下落、櫸頭、上落、梳妝樓、後軒、西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512平方米,面闊五間。建築群為泉州地區傳統建築的典範,也是重要的涉台、涉僑文物。 建築群周邊各外延20米。
64 高爺廟 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天皇嶺南麓 由山門、戲台、兩側譙樓、正殿以及側殿、偏殿、別院等組成,占地面積1966平方米。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建築群整體布局巧妙,裝飾繁褥,雕刻細膩。 廟周邊各外延20米。
65 大光里陳氏民居 福州市鼓樓區文儒坊大光里 始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清光緒年間(1875-1908)及民國初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後兩進,建築面積1344平方米。一進大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梁架,雙坡頂,馬鞍牆。二進主座面闊三間;東側花廳,建有假山、魚池等。 民居周邊各外延20米。
66 道山觀 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烏石山東麓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現存清代建築,依山勢而建,依次為玉皇閣、三清殿、五師殿等,占地面積2378平方米。玉皇閣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前廊後堂,穿斗式梁架,歇山頂,閣內施三層圓形藻井。三清殿坐北朝南,三面環廊,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殿內施十三層螺旋式藻井。五師殿坐北朝南,依次為長廊、拜亭、正殿;拜亭內置八角十三層藻井;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殿中亦施十三層藻井。觀中4座藻井較為精美。 觀周邊各外延50米。
67 宮巷劉家大院 福州市鼓樓區南街街道宮巷 院坐北朝南,由兩進正落和花廳組成。正落由前廳、覆龜亭、二層樓房組成,穿斗式梁架,雙坡頂。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覆龜亭連接前後兩進;二層樓房面闊三間,進深七柱。花廳首進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結構,雙坡頂;二進西側為二層的藏書樓,東側為假山花園。大院斗拱、雀替雕刻精美,門扇、窗櫺多楠木製成。 院落周邊各外延20米。
68 正誼書院 福州市鼓樓區東街 原為閩浙總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於黃巷創立的「正誼書局」,清同治九年(1870),鎮閩將軍兼署總督英桂改書局為書院,並移置於現址。現存作為大講堂的前廳,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硬山頂,占地面積411平方米。門額青石橫匾鐫刻楷書「正誼書院」,為清代福州府城四大書院之一。 南至東大路,東、西、北牆體各外延20米。
69 南嶼福壚寺 閩侯縣南嶼鎮南旗村 俗稱泰山堂,明永樂年間(1403-1424)重建,清康熙六年(1667)擴建,幾經重修。坐西南向東北,依次建有木構牌樓式門樓、戲台、過雨亭、雙層鐘鼓樓、正殿、後殿及八角亭等,通面闊23米,進深40米,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後天井地表下建有罕見的地藏殿和奈河橋。建築結構精巧,雕刻彩畫繁多精美,顯示出福州地區古建築裝飾工藝的地方特色。 前至錦溪,後至壚峰山頂八角亭,兩側外牆各外延10米。
70 岐陽鄭氏宗祠 羅源縣鳳山鎮岐陽村 始建於明,現為清代建築。坐北向南,由門樓、大堂、祖殿組成,總面寬16米,進深45米,占地面積705平方米。門樓重檐歇山頂;大堂面寬五間、進深六間,祖殿面寬三間、進深四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祠周邊各外延20米。
71 合龍橋 閩清縣省璜鎮璜蘭村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幾經重修。東西走向,雙孔木拱廊橋,橋身長39.7米,寬4.50米。兩孔跨度有別,東跨為三、四節苗組合,西跨為三、五節苗組合穿插構成;廊屋11間,用柱46根;屋頂五個亭翼呈雙坡倒水;橋墩青條石干砌,舟狀,尖端逆流。該橋為國內唯一一座兩跨不同節苗組合結構的木拱廊橋。 東至舊合龍鄉公所,西至八都舊街,南、北各外延50米。
72 閩清文廟 閩清縣梅城鎮城南北大街 始建於宋景德四年(1007),現存為清咸豐十一年(1861)建。坐北朝南,由戟門、左右廊廡、大成殿、明倫堂等組成,占地面積2280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頂;明倫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梁架,歇山頂。 文廟周邊各外延30米。
73 福海盧厝 廈門市思明區廈港街道港圍仔內巷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建,坐北朝南,由院門、院埕、前落、正落及兩側護厝等組成,為典型的「二落帶護龍」式閩南紅磚古厝。前落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後落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均抬梁式梁架,硬山頂。 厝周邊各外延20米。
74 馬巷元威殿 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馬巷街 坐西朝東,由前、後兩殿、方亭等組成,供奉池府王爺池然等。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卷棚頂連接前、後兩殿;後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梁架,硬山頂。此殿為閩台及東南亞池王爺信仰的祖廟之一。 東面至馬巷街,西面由文物本體外延30米,南面外延20米,北面至規劃路。
75 灌口鳳山祖廟 清、民國 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鳳山廟路 坐東北向西南,由廟埕、前殿、天井、廡廊和主殿組成,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主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穿斗式梁架,重檐歇山頂;廡廊面闊三間。主殿和廡廊為民國時期由華僑捐資修建的鋼筋混凝土仿傳統木構建築,裝飾呈南洋風格。 祖廟四周各外延30米。
76 鰲浦關帝廟 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鰲浦村 坐西南朝東北,由前殿、天井、正殿及過水廊道等組成,建築面積204平方米。前殿明間外檐門檻置石獅一對,門堵浮雕麒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梁架,硬山頂。保存有「綸恩」石匾一通,落款「康熙御筆之寶」。 廟四周各外延20米。
77 霞貫石樓群 漳州市龍文區郭坑鎮霞貫村 由曜星樓、閱汪樓和承澤樓組成。曜星樓,清乾隆丙辰年(1736)建,由紅磚埕地、山門、圍牆、天院、曜星樓及左側、後側護厝組成;曜星樓為方形二層樓,石構門框,門楣嵌石匾一方,楷書陽刻「曜星樓」,落款「乾隆丙辰春仲陽宣」。閱汪樓,清康熙庚辰年(1700)建,建築面積225平方米,方形二層樓,一層前廳設木梯通往二層。石構門框,門楣上嵌「閱汪樓」,落款「告康熙庚辰年」。承澤樓,清乾隆八年(1743)建。主體建築為兩層樓,中為天井,四面廂房,計24間房。 曜星樓、閱汪樓和承澤樓四周各外延20米。
78 東山新大厝 漳州市角美鎮東山村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坐北朝南,由前埕、前廳、主堂(中廳)、過水廊道、後堂(後廳)、護厝等組成,占地面積410平方米。前廳面闊五間、進深二柱,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帶前廊,後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護厝一排五間房,均牆體承檁,硬山頂。 厝四周各外延20米。
79 埔尾媽祖廟 漳州市角美鎮埔尾村 又稱「崇德堂」,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1-1566),開發台灣有功志士林平侯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建,並在前殿外檐蟠龍石柱上銘刻林平侯敬奉。坐北朝南,由前埕、前殿、過水廊道及主殿等組成,建築面積1490平方米。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主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均抬梁式梁架,歇山頂。該廟涉台淵源關係密切。 東、西至村道,南至魚塘44米,北至香蕉園外圍5米。
80 雲陽方氏宗祠 雲霄縣莆美鎮陽霞村 由方氏家廟孝思堂、支系宗祠咸正堂、致愛堂三組建築組成。孝思堂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現存為清代建築。坐北朝南,由泮池、照壁、前廳、主堂和昭德將軍祠等組成,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主堂和昭德將軍祠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致愛堂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78平方米。主座面闊三間,其中前廳進深二間,主堂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咸正堂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坐北朝南,由祠埕、前廳、主堂和西側廂房等組成,建築面積320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三組建築周邊各外延20米。
81 西林張氏家廟 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 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1945年重修。坐西朝東,為單進帶門樓建築,前有曠埕,圍牆照壁圍合。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家廟系台灣西林張氏和張廖氏共有的祖廟。 家廟四周各外延20米。
82 西林五通廟 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 又稱廣平尊王廟,唐開漳將士入漳後塑周亞像奉於廟中,元至元年間增祀「五方之神」五顯帝,現存清代建築。坐西向東,建築面積465平方米。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帶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殿內尚存古樸渾厚的石梭柱和覆盆式柱礎。 廟四周各外延30米。
83 頂西藍氏家宅 漳浦縣赤嶺鄉頂西村 坐東北朝西南,由池塘、大埕、門廳、前廡廊、中堂、後廡廊、後堂和左右廂房等組成,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梁架;中堂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帶前後廊,抬梁式梁架;後堂面闊三間,進深二柱,牆體承檁,均硬山頂。 宅四周各外延20米。
84 杜潯正陽宮 漳浦縣杜潯鎮近城村 又名「上真堂」,始建於明,清道光甲申年(1824)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兩進,建築面積427平方米。前有山門及廟埕,主體建築面闊三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石構、大木和裝修構件雕刻精細。 宮四周各外延10米。
85 東城明憲祖祠 詔安縣南詔鎮東城村 清咸豐年間(1851-1862)重建。坐北朝南,由前廳、主堂、天井和廡廊等組成,建築面積473平方米。前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兩側山牆滴水位向東、西外延3米;南至前廳前檐滴水位起外延25米;北至照壁北側起外延3米。
86 龍潭家廟 詔安縣秀篆鎮陳龍村 坐西朝東,由門樓、泮池、前廳、主堂、後廳、過水廊房和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前廳面闊九間、進深二間,主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後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梁架,歇山頂。家廟建制完整,規模宏大,雕刻精細,涉台淵源深遠。 廟周邊向東、西延伸25米,南面外延40米,北面外延15米。
87 南詔沈氏家廟 詔安縣南詔鎮五一村 坐北朝南,由前廳、天井、廡廊和主堂等組成,建築面積595平方米。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家廟涉台淵源深厚。 家廟四周各外延20米。
88 山河震山祖祠 詔安縣西潭鄉山河村 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清同治年間修建。坐西北朝東南,由前廳、天井廊房、主堂等組成,建築面積201平方米。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木構裝飾繁縟,彩畫題材豐富。 祠四周各外延20米。
89 南詔東嶽廟 詔安縣南詔鎮六街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始建,現存為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偏北,由前殿、主殿、後殿和廡廊、軒亭等組成,建築面積1031平方米。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保留有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紀年款石神台及清乾隆、道光年間的石碑五通。 廟四周各外延20米。
90 山重昭靈宮 長泰縣山重村 俗稱大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現存為清代建築。坐南向北,由前廳、天井、正殿及過水廊道等組成,建築面積173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懸山頂。附屬文物水尾塔,位於昭靈宮左側約150米的塔仔溪岸畔,也稱塔仔。鵝卵石壘砌,圓錐形7層台階式實心塔,高8.45米,底層直徑14米,頂層直徑1.5米。塔剎豎一根八面體的石柱和圓石帽。 宮及塔四周各外延20米。
91 青陽盧氏家廟 長泰縣枋洋鎮青陽村 又稱盧經忠諫府,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坐西北向東南,由前廳、正堂及過水廊道等組成,占地面積183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柱,抬梁式梁架,懸山頂;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後檐牆承檁),抬梁式梁架,懸山頂。家廟為保存較為完整的清早中期閩南建築。 廟四周各外延15米。
92 銅缽淨山院 東山縣康美鎮銅缽村 又名銅缽媽祖廟。明萬曆十七年(1589)建,歷代重修。坐東北向西南,由前殿、拜亭、天井、主殿組成,占地面積549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梭形金柱,硬山頂。 東至赤土窟,南至螺仔墓,西至塘彼岸,北至倒摘金釵。
93 銅陵黃氏宗祠 平和縣霞寨鎮鍾騰村 又名「榜眼府」,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擴建。坐東朝西,由泮池、照壁、牌坊式門樓、下廳、上廳和左右各一列橫屋組成,建築面積1358平方米。下堂面闊三間,進深三柱帶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上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十三檁,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橫屋每列三屋,每屋均為面闊三間的獨立小院。 祠周邊各外延20米。
94 九峰追來堂 平和縣九峰鎮城西村 清雍正戊申年(1728)擴建,幾經重修。坐東北向西南,由泮池、門樓、前廳、過水廊道、主堂等組成,占地面積1876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天井兩側設過水廊道相連。 堂周邊各外延10米。
95 樂土龍湖祠 南靖縣和溪鎮樂土村 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擴建。坐北朝南,由前後兩進帶兩廂組成。前設天院,以圍牆圍合,西南向設門樓,前有月牙形泮池。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宗祠後方保留有72公頃亞熱帶雨林。 泮池向南外延30米,東、西、北與樂土雨林自然保護區保護範圍線重疊。
96 高港曾氏宗祠 南靖縣南坑鎮高港村 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現存為清代建築。坐南朝北,由前後兩進帶兩廂等組成。前辟祠埕,占地面積1030平方米。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天井兩側設廊房相連。 祠埕向北外延25米,南側外延30米,東側外延15米,西側外延10米。
97 高聯北山祠 南靖縣船場鎮高聯村 始建於明中後期,清代擴建。坐北朝南,由前後兩進帶兩廊等組成。西南設門樓,前有泮池,三面圍牆圍合。主堂面闊五間,進深六間,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附屬文物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道憲禁示》碑記及光緒年間(1875-1908)所立石旗杆等。 泮池向南外延15米,北側外延10米,東、西側各外延10米。
98 洋竹徑雨傘樓 華安縣高車鄉洋竹徑村 始建於元代,現存為清代建築。土樓坐西朝東,系內外雙圈的單元式土樓的變異形式,外環直徑27米,內環直徑13米,占地面積3155平方米。外環高3層,設32個開間,在東、南兩個方向留有通道大門;內環高2層,含通道合計18個單元,各單元自備樓梯上下,均為單開間。內環設天院,卵石鋪地,內外環各開間設簡易的木構梁架,板瓦屋面,屋檐內外深挑。土樓建在山坳中相對孤立的山包上,削峰而築,外環因順山勢跌落而低於內環。 土樓外環各外延30米。
99 銀塘趙氏宗祠 華安縣豐山鎮銀塘村 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現存為清代建築。坐西朝東,由前廳、天井、過水廊、主堂等組成,占地面積740平方米。主堂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懸山頂。附屬文物有渦紋抱鼓石1對、石旗杆4副。 祠外檐滴水位起外延東120米、西63米、南47米、北43米。
100 誠峰東嶽廟 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誠鋒村 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和光緒十四年(1888)重建。坐北朝南,由山門、戲台、兩廊、大殿等組成,占地面積668平方米。山門兩側開門,中間築戲台;戲台中設八角藻井,重檐歇山頂;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廟周邊各外延20米。
101 龜峰岩建築群 清-民國 泉州市洛江區羅溪鎮雙溪村龜峰山南麓 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968-976),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擴建,現存為清-民國建築。由盟心堂、文廟、武廟等組成,從西向北依次排開,建築面積580多平方米。盟心堂面闊三間,進深兩柱,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頂。文廟和武廟均由前廳和主堂組成,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式梁架,硬山頂。 南至332縣道,北至厝後山,東、西牆體外延各10米。
102 崇墉永峙樓 安溪縣感德鎮龍通村 俗稱「龍通土樓」。坐東向西,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9米,高13米,門額題為「崇墉永峙」,落款「甲申年瓜月立」,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外牆石基厚2.8米,夯土牆厚2米,三層,共72間房,三樓設1.6米寬的走馬路繞土樓一圈,四面土牆均有窗戶、瞭望口和用竹筒安放其中的射擊孔等。 樓東、西、北面各外延20米,南至土樓橋60米。
103 南岩泰山樓 安溪縣西坪鎮南岩村 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由主樓和左、右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2063平方米。二層主樓,計20間房,一樓牆厚1.2米,二樓牆厚0.8米,二樓房間與牆體之間設走廊,外牆花崗石砌造,置斗形窗和喇叭形孔洞,用於了望和射擊。左護厝四房二廳一天井,右護厝六房二廳一天井。 樓周邊各外延10米。
104 石井書院 晉江市安海鎮成功西路 因祀朱松、朱熹父子,又名「朱祠」。宋嘉定四年(1211)建,現存為清代建築。坐北向南,由儀門、廡廊、拜亭、大成殿等組成,占地面積932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附屬文物有宋代「杏壇」碑、明弘治《重建鰲頭石井書院記》、清乾隆《重修啟賢祠》等碑。 書院周邊各外延10米。
105 長順建築群 晉江市龍湖鎮南潯村 「長順」系清代里人施至扇在台灣鹿港的商號,經商發達後於清光緒八年(1882)回鄉營建,由大厝、公媽廳、當鋪和通瀛書舍四組建築組成,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開有池塘、溝圳通海,小船可運貨至厝前石埕。大厝由前廳、主堂、後樓和右護厝等組成,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公媽廳由前廳、主堂和右護厝等組成,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當鋪由前廳和主堂組成,主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通瀛書舍前帶花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牆體承檁,硬山頂。此建築群為泉台商易交流的見證。 建築群周邊各外延20米。
106 錢頭狀元第 晉江市池店鎮錢頭村 又稱吳魯故居。清光緒年間(1875-1908)建,坐北朝南,自東向西分別由狀元第、宅院、書房三組並排建築組成,厝與厝之間隔有防火巷,建築面積1450平方米。狀元第由下落、兩側廂房、正落、後落等組成。正落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宅院由下落、兩側廂房、正落等組成。正落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書房由下落、左右廂房、學堂廳等組成。學堂廳居中,面闊一間,進深三柱,抬梁式,單檐歇山頂,供塾師講學;余為學生住所。吳魯(1845-1912),字肅堂,號且園,清末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清光緒十六年(1892)狀元。 宅第周邊各外延10米。
107 洪梅靈應寺 南安市洪梅鎮六都村 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現存清代建築。坐北向南,由大殿、東護厝、西側兩排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l515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式梁架,硬山頂。附屬文物:靈應祖師真身塔。民國癸酉年(1933)建,六角六層石構實心塔,通高4.2米,一層塔身陰刻弘一法師所書「唐神僧靈應祖師真身塔」及「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1941年弘一法師曾駐錫此寺,閉門著述,研究佛經。 寺周邊各外延20米。
108 燕山黃氏家廟 南安市豐州鎮燕山村 明正統二年(1437)始建,現存為清代建築,祀黃氏燕山派始祖元達魯花赤答刺真。坐西向東,由門廳、中廳、正廳等組成,建築面積710平方米。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梁架;中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皆硬山頂。 家廟周邊各外延10米。
109 龍安騎尉第 三明市三元區莘口鎮龍安村 又名凝秀堂,清乾隆年間(1736-1795)建。坐西朝東,由前廂房、門牌樓、前堂、兩側廂房、正堂、北側護厝及輔房、商鋪等組成,有大小房間四十餘間,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騎尉第保存較好,規模宏大,布局靈動,雕刻精美,為清中前期閩中建築之精品。 宅第周邊各外延20米。
110 賴坊建築群 清流縣賴坊鄉賴武村、賴安村 賴坊建築群包括彩映庚宅、翰林第、棠棣競秀宅、來青宅、攸敘宅、迎薰宅、賴氏家祠等七組建築群。彩映庚宅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坐東朝西,由磚雕門樓、下廳、上廳、兩側廂房及左橫屋組成,占地面積449平方米。門樓磚砌,八字形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翰林第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2)。坐東朝西,由門坪、下廳、中廳、上廳、兩側廂房及左右橫屋組成。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棠棣競秀宅坐東朝西,由外門頭房、門樓(下廳)、中廳、上廳、後廳、兩側廂房及左右橫屋組成,占地面積1109平方米。門樓磚砌,八字形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門額墨書「棠棣競秀」,檐下「漁、樵、耕、讀」等彩畫保存完好。中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加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來青宅坐西朝東,由門樓、正廳、兩側廂房及左右橫屋組成,占地面積437平方米。門樓磚雕,八字形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加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攸敘宅坐東朝西,由外門樓、下廳、上廳、後座圍屋、兩側廂房及左右橫屋等組成,占地面積631平方米。門樓磚雕,八字形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迎薰宅坐東朝西,由門樓、前坪、下廳、上廳、兩側廂房及左二列橫屋、右三列橫屋組成,占地面積886平方米。上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賴氏家廟建於清嘉慶年間(1521-1566),坐西向東,由大門、門廳、邊廂通廊、正廳等組成,占地面積299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建築群周邊各外延10米。
111 靈地先雕公祠 清流縣靈地鎮靈地村 坐東北朝西南,由照壁、門樓、迴廊、春亭、正廳等組成,建築面積507平方米。磚雕門樓,四柱三間三樓牌樓式。春亭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梁架,歇山頂。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祠磚雕精美,斗拱繁複。 祠周邊各外延20米。
112 官坊上官氏宗祠 清流縣賴坊鄉官坊村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建,由宗周公祠、陽崇公祠、書塾三組建築組成。宗周公祠、陽崇公祠均坐西北朝東南,由前埕、門樓、正廳等組成;磚雕門樓,四柱三間三樓牌樓式;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祠周邊各外延10米。
113 梧地海會塔 清流縣溫郊鄉梧地村 清乾隆十四年(1758)建,五層六角密檐式木心石塔,通高15米。一層為瘞葬信眾骸骨的金庵,二層以上塔心建有木梯,五層為青磚內收砌築。塔坐西朝東,一層開東向一門,二至五層每層開三門。附屬文物有西湖橋和戲台,橋身長18.5米,石樑木構廊橋,廊屋5間,每間用4柱。戲台連橋西端,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塔、橋周邊各外延50米。
114 上曹曹氏家廟 寧化縣曹坊鄉上曹村 又名榆林祠,清乾隆五年(1740)建。坐東北朝西南,由前埕、門樓、下堂、天井、院廊、正堂、後天井、廂房、後花園、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1261平方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八柱帶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1930年曹坊鄉農民武裝暴動時曾在家廟內活動,1930年成立的「寧化縣南鄉革命委員會」、1931年成立的「曹坊區蘇維埃政府」曾設於此。 家廟周邊各外延10米。
115 下伊伊公廟 寧化縣河龍鄉下伊村 又稱水南古廟,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建,坐西朝東,由門樓、下殿、正殿、配殿等組成,建築面積342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附屬文物有歷次修繕碑刻9通。 東至小溪(含石拱橋),西至後山山頂,南至20米外山道,北至50米外村道、山林。
116 小溪謝氏家廟 寧化縣翠江鎮小溪村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建。坐西南朝東北,由游坪、門樓、下堂、廊廡、正堂、後堂、化胎、右側襄功堂等組成,占地面積1061平方米。正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襄功堂由主門、廊廡、正堂等組成,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1933年9月-1934年9月蘇維埃臨時政府在此設立紅軍醫院,保存有當時留下的一些醫療設施。 家廟周邊各外延5米。
117 下曹建築群 寧化縣曹坊鄉下曹村 該村落形成於元末明初,現存多為清中晚期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有楊岡公祠、敬湖公祠、泰宇公廳廈、立人公廳廈、廷玉公廳廈、安俊公廳廈、九龍寺等7處。楊岡公祠坐北朝南,由門樓、戲台、兩側譙樓、正堂等組成;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九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敬湖公祠坐東朝西,由門樓、戲台、兩側譙樓、正堂、北側橫屋等組成;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泰宇公廳廈坐東朝西,由門樓、下廳、上廳、後座及左右各一列橫屋等組成;上廳面闊五間,進深六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立人公廳廈坐東朝西,由門樓、正廳、後座及左右各一列橫屋等組成;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廷玉公廳廈坐東朝西,由門樓、正廳及左右各一列橫屋等組成;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安俊公廳廈坐北朝南,由門樓、下廳、上廳、後座及東兩列橫屋、西一列橫屋等組成;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九龍寺坐東朝西,由門樓、正殿及北側橫屋等組成;正殿面闊三間,明間梁架為四金柱抬梁式,兩次間山牆及後牆承檁,硬山頂。下曹村是1930年寧化西南五鄉暴動的地點之一,亦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 建築周邊各外延10米。
118 桃源滎陽祠 大田縣桃源鎮梅里村 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坐北朝南,由外埕、水道、門亭、圍牆、內埕、廂房、正堂組成。門亭面闊三間,進深四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以門亭外左柱外延50米,東至水田,西至水溝,南以門亭外右柱外延25米,北至小路。
119 書京土堡 尤溪縣台溪鄉書京村 由光裕堡和瑞慶堡組成。均依山構建,前低後高,由堡前高台階、堡牆、堡門、下堂、中天井、廂房、正堂、護厝、書院和書樓、後花台、跑馬道、碉式角樓等組成。其中光裕堡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坐西向東,主座面闊七間,進深九柱,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穿斗式梁架,懸山頂。瑞慶堡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坐西南向東北,主座面闊五間,進深九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 兩堡四周各外延50米。
120 朱源里盧氏宗祠 清-民國 尤溪縣西城鎮七尺村 由永成堂、餘慶堂組成。永成堂建於清末,坐西北向東南,平面呈方形圓角,由溝渠、山門、圍牆、內空坪、廂房、下堂、天井、廂房、正堂、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餘慶堂建於清末民初,坐西北向東南,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空間布局、建築結構等與永成堂相近。 東面外延26米至農家菜地,南面至水田北岸,西面外延15米至新磚混民居,北面至靠山南邊。
121 大福圳民居 尤溪縣中仙鎮坪寨村 清同治九年至光緒十一年(1870-1885)建。坐北向南,平面呈曲折型。由前小道、碉式角樓、主厝、廂房、四重護厝、書院、書齋、迴廊、糧倉、牲口欄、廁所、建厝工場等組成;共有一書院、一工房、三座碉式角樓、十八廳、二百六十二間房,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此民居系民居、土堡相結合的大型防禦性鄉土建築。 東面至南北走向的山邊,南面至山壟田北岸,西面至村道邊,北面至後山南邊。
122 雍口徐家大院 尤溪縣西濱鎮雍口村 清道光十六年(1836)建,坐東向西,平面呈前方後圓,前低後高不對稱布局,由門前小道、多級台階、門埕、旌表、下堂、上堂、南一橫厝、北一橫厝一扶樓、書樓、跑馬道、堡牆等組成,建築面積4440平方米。上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大院系是一座集民居和抗敵防禦為一體的具有土堡建築元素的大型防禦性鄉土民居建築。 東面至316省道西道牙,北面至村道邊,南、西面圍牆外延100米。
123 茂荊堡 尤溪縣台溪鄉蓋竹村 清光緒八年至十一年(1869-1885)建。坐東向西,平面呈前方後圓,前低後高,依山構建,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由堡前小橋、小道、水田、高台階、堡門、前樓、廂房及閣樓、正堂、文武齋堂、護厝、後花台、糧倉、牲口欄、廁所、碾坊、跑馬道、逃生暗道等組成。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堡牆外延30米。
124 良地建築群 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 主要由文武廟、梁氏宗祠、緒蜒厝、月山公屋、後恢穀倉、水尾木廊橋等六處鄉土建築組成。文武廟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坐西南朝東北,由前埕、八字形木構門樓、前天井三面迴廊、拜亭、兩層殿閣及後部附屬建築等組成,占地面積378平方米。梁氏宗祠,又名裕啟堂,坐西朝東,由主座上下兩廳、前埕與兩側過街門樓、兩側附屋及前部弧形吊腳樓、倒座倉房等組成,占地面積588平方米。緒蜒厝,坐西北朝東南,由左前側門頭房、院埕、上下兩廳、左列花廳、右側兩列橫屋及後部半圓形圍壠、右院牆外附屬建築等組成,占地面積1094平方米;在山牆內壁保留有「反對國民黨出賣中國-中國工農紅軍政治部宣」標語口號。月山公屋,坐西北朝東南,由右前側門道、上下兩廳、右後側書房、左後側藏書閣等組成,占地面積362平方米。後恢穀倉,又名冠群穀倉,單層,面闊四間,進深四柱。分隔有八座倉房,每座倉房占地約6.6平方米。水尾木廊橋,跨良地溪,單孔木構伸臂梁廊屋橋,西南-東北走向,廊屋11間,每間用4柱,抬梁、穿斗式梁架,雙坡頂,矢高約5米。橋頭左側建有集靈宮,廊橋兩端古驛道延伸約75米。 文武廟、梁氏宗祠、緒蜒厝、月山公屋、後恢穀倉建築四周各外延10米。

水尾木廊橋、古驛道的橋、路四周各外延20米。

125 蛟湖楊氏宗祠 將樂縣南口鄉蛟湖村 又名永思堂,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坐西北朝東南,左右兩列,占地面積1141平方米。右列由下堂、左右廊、上堂等組成,下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上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出遊廊,穿斗式梁架,均硬山頂。左列現存上堂、橫屋,上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懸山頂;橫屋面闊五間,進深四柱。1933年秋紅六師駐紮蛟湖,師部機關設此。 祠四周各外延5米。
126 墈厚榮光公祠 將樂縣白蓮鎮墈厚村 又名思敬堂、中山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左祠右塾格局,主座坐東朝西、由門廳、正廳、左右廊等組成,占地面積532平方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書塾坐北朝南,由兩廊和書房組成,占地面積216平方米。書房面闊四間,進深六柱,東起第二間為廳堂,穿斗式梁架、懸山頂。1934年3月紅十九師銅鐵嶺戰鬥指揮部設於此,牆上存留紅軍標語。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27 皇曆江王祠 永安市槐南鄉皇曆村 坐東朝西,由泮月池、正堂、化胎組成,建築面積213平方米。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帶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梁、枋、雀替、駝峰等部位雕有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 東面至黎茂添竹林50米,南面至羅旺錢厝15米,西面至劉學書農田30米,北面至公共小路10米。
128 安仁橋 永安市青水畲族鄉三房村 清嘉慶八年(1803)重建。木構伸臂梁廊屋橋,西北-東南走向,跨溢洋溪,橋身長28.1米,寬6.2米,廊屋9間,每間用4柱,七架梁,橋中設藻井,四面檐檁下設擋雨板,歇山頂。 橋周邊各外延50米。
129 福臨堡 永安市青水畲族鄉上洋村 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建。坐西朝東,由堡牆、大門、側門、主屋、環堡廊屋及防禦設施等組成,二層方形土堡,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花崗岩石拱形大門;主屋面闊五間,進深八柱帶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脊梁、駝墩、雀替、枋等雕刻精美。 堡周邊各外延50米。
130 萬金厝 永安市槐南鄉洋頭村 又名景雲堂,建於清咸豐丙辰年(1856)。坐西朝東,由泮月池、門樓、圍牆、下堂、廂房、上堂、化胎、護厝組成;門樓朝北,面闊一間、進深三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九柱帶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厝四周各外延10米
131 滄海畲族建築群 永安市青水畲族鄉滄海村 由化龍橋、龍長坊、龍昌坊、龍德堂組成。化龍橋,木構伸臂梁廊屋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重修,南北走向,橋身長24.2米,寬6.6米,廊屋8間,每間用4柱,歇山頂。龍長坊,清道光四年(1824)建,坐東朝西,由泮月池、門樓、圍牆、空埕、下堂、廂房、正堂、護厝組成,建築面積690平方米。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三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帶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龍昌坊,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坐東朝西,由門樓、圍牆、空埕、下堂、廂房、上堂、化胎、護厝、圍屋等組成,建築面積668平方米。門樓面闊一間、進深三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帶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龍德堂,坐東朝西,由門樓、圍牆、空埕、廂房、正堂、化胎、護厝組成,建築面積587平方米。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三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均穿斗式結構,懸山頂。1929-1934年間,紅軍兩進青水,中國北上抗日先遣隊和護送其北上抗日的紅七軍、紅九軍團工農紅軍途經此地,民居牆壁上遺留大量紅軍標語。 東至山邊,西至711縣道,南至青水畲族村交界,北至龍吳村交界
132 洋頭溯源祠 永安市槐南鄉洋頭村 坐北朝南,由泮月池,木製門樓,空埕,廂房,正堂,化胎,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577平方米。門樓坐東朝西,面闊一間,進深三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正堂面闊五間,進深八柱帶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33 重興寺 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重興街 由重興寺和檀樾吳祭祠、墓等組成。重興寺,初名華岳寺始建於唐末,現存為清代建築。坐北朝南,由山門、大殿和兩廡廂房組成,通面闊22米,通進深40米。大殿面闊間五間,進深四間帶前廊,抬梁式梁架,歇山頂;保存有瓜楞石柱和覆盆式柱礎,前檐柱為梭形石柱。寺中保存1口唐井。

檀樾吳祭(824-907),字孝先,河南固始人,官終五代閩國觀察使、平章政事。吳祭祠位於重興寺東側,坐北朝南,通面闊9米,通進深12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懸山頂。吳祭墓,始建於五代,幾經重修。坐東朝西,由龜背形墓丘和祭台、五級墓埕、蓮池等組成。

寺、祠、墓周邊各外延10米。
134 蓮峰宮 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蓮峰村 始建於宋寶慶二年(1226),清嘉慶丁卯年(1807)重建。坐西南朝東北,由前殿、正殿組成,建築面積306平方米。前殿、正殿均面闊五間,前殿進深四柱,正殿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 宮四周各外延10米。
135 楓林世惠祠 莆田市涵江區梧塘鎮梅岺村 始建於宋代,現存為清代建築。坐北朝南,由前殿、天井、主殿等組成,占地面積190平方米。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懸山頂。附屬文物有宋紹定五年(1232)「曾公陂」碑和龍溪祖社建築。 東南至龍溪祖社牆外;西北至自牆外鄰太平陂管理所;東北至自牆外山地;西南至大埕。
136 嵩山寺仙姑媽祖殿 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嵩山上 仙姑媽祖殿位於嵩山寺內,仿木石構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式梁架,懸山頂。附屬文物有保存銘刻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的陳靖姑古樟木神像、陸秀夫衣冠冢墓道碑等。 嵩山寺四周圍牆。
137 陳源葉氏花廳 浦城縣水北街鎮陳源村 坐西朝東,由東、西兩院、天井及廊橋組成,總面闊14米,總進深22米。東院三面環廊,面向廊橋。西院為單進廳,面闊三間帶左邊廊,進深六柱帶前廊,左邊廊通東院。天井正中建兩墩三孔石拱廊橋,橋身長8米,寬1.5米,矢高2米、淨跨0.85米。橋面東側圍木欄,西側為鏤空花牆,北連側門。 花廳周邊各外延20米。
138 赤溪橋 政和縣澄源鄉赤溪村 建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木拱廊屋橋,南北走向,跨赤溪河,橋身長33.5米,面寬4.8米,淨跨24米,矢高9米。橋體由三節苗、五節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貫而成;三節苗為9組,五節苗為8組;廊屋13間,每間用4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橋周邊各外延30米。
139 大梨溪橋 政和縣澄源鄉大梨溪村 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建。木拱廊屋橋,東北至西南走向,跨大梨溪,橋身長27.8米,面寬5米,淨跨14.5米,矢高6米。橋體由三節苗、五節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貫而成;三節苗為9組,五節苗為8組;橋呈弧形,廊屋11間,每間用4柱,橋面兩側設座椅,抬梁、穿斗式梁架;中部為重檐歇山頂,兩旁為單檐歇山頂。 橋周邊各外延30米。
140 鐵坑李三娘祖殿 政和縣楊源鄉楊源村 坐東北朝西南,由大殿、戲台、梳妝樓等組成,建於山澗之上,山間小路從戲台和大殿之中間穿過,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大殿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4)重建,面闊三間,進深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戲台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重建,與大殿相對,面寬4米,進深6米,兩側廂廊,用八角覆斗式藻井,藻壁上繪人物故事圖,重檐歇山頂。左側梳妝樓為民國時期重建。大殿內供奉「陳靖姑」、「林九姑」、「李三娘」三位夫人,為「李三娘」祖殿。 東南外延50米,其他方向各外延30米。
141 洋後橋 政和縣外屯鄉洋後村 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木拱廊屋橋,西南-東北走向,橋身長34米,寬5米,淨跨27.7米,矢高7米。橋體由三節苗、五節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貫而成;三節苗為9組,五節苗為8組;廊屋14間,每間用4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橋麵條板橫鋪,兩側設木凳、欄杆,中部設神龕,供真武大帝神像;檐下施風雨板。 橋四周各外延20米。
142 後山橋 政和縣嶺腰鄉後山村 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木拱廊屋橋,西北-東南走向,橋身長41.6米,面寬4.9米,淨跨32米,矢高8.4米。橋體由三節苗、五節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貫而成,三節苗為9組,五節苗為8組;廊屋17間,每間用4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橋面微拱,橋兩側設木構欄干座椅,橋中亭和兩端橋頭設有神龕。 橋周邊各外延30米。
143 書坊陳氏民居 建陽市書坊鄉書坊村 又名楠木廳,建於1903-1905年,由大門、門廳、天井、正廳、後廳,兩側廂房等組成,大小90餘間,占地面積646平方米。用的100餘根柱及橫梁、窗戶和桌、椅、床等主要家具均為楠木,雕刻精美,古樸典雅。 東面至大路,南面至民宅,西面至民宅大路,北面圍牆外延50米。
144 蘇邦東洋樓 新羅區雁石鎮蘇邦村 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坐東朝西,系樓包厝三層方圍土樓,由外樓和主樓組成,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主樓,大門朝西,三層,高15米,牆厚0.75米;外樓環主樓而建,大門朝北,二層,高9米,牆厚0.9米,有3個轉角建有突出1.5米的防護角樓。環外樓四周挖有護樓河。樓內有水井1口。 樓周邊各外延10米。
145 民主巷李氏家廟 長汀縣汀州鎮五通街民主巷 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由門樓、前廳、後廳、廂房、右橫屋等組成,占地380多平方米。牌坊式石門樓,雙層如意斗拱承托,歇山頂,門前一對扁鼓石與獅戲球。前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附屬文物有門樓前雕龍石桅杆一根。 家廟四周各外延10米。
146 三洲戴氏民居 長汀縣三洲鎮三洲村 坐東南朝西北,由大門、下廳、上廳、後廳及橫屋、後騎樓組成,占地567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帶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民居四周各外延10米。
147 東門上官氏宗祠 長汀縣汀州鎮東大街勞動巷 坐北朝南,由大門、下廳、上廳、左橫屋等組成,占地面積565平方米。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帶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48 坪埔沈坊官廳 長汀縣館前鎮坪埔村 坐東南朝西北,由門樓、門廳、雨坪、大門、下廳、中廳、上廳、右三排橫屋、左一排橫屋等組成,占地面積2275平方米。中廳面闊三間,進深八柱帶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上廳為兩層樓。 官廳四周各外延10米。
149 汀州天后宮 長汀縣汀州鎮東大街 清道光五年(1825)、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建。坐北朝南,由山門、戟門、戲台、前殿、正殿、後殿、水閣樓、池塘等組成,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梁架,懸山頂。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梁架,硬山頂,明間雙層如意斗承托方形藻井,四角雕飾垂球。 宮四周各外延10米。
150 南門游氏家廟 長汀縣汀州鎮建設街 坐北朝南,由門樓、雨坪、大門、門廳、下廳、上廳、左右廂房、右一列橫屋等組成,建築面積907平方米。下廳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神龕鏤雕精美。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九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家廟四周各外延10米。
151 下街余氏家廟 長汀縣河田鎮下街 坐東北朝西南,由大門、下廳、左右通廊、上廳等組成,建築面積213平方米。門牆為沙灰包牆,如石板般堅固。下廳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明間抬梁式梁架,次間山牆承檁,硬山頂。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帶卷棚前廊,明間抬梁式梁架,次間山牆承檁,硬山頂。 家廟四周各外延10米。
152 汀州紫雲公祠 長汀縣汀州鎮南大街 大門坐東朝西,里門坐北朝南,由大門、雨坪、照壁、門廳、下廳、正廳、後廳及繡花樓等組成,建築490平方米。下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帶卷棚式前步廊,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後廳為閨閣樓,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硬山頂,小巧玲瓏,別具特色。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53 汀州曾子祠 長汀縣汀州鎮東門街橫崗嶺 坐北朝南,由門樓、兩廊、正廳、兩廂、後廳、東側廳等組成,建築面積220平方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明間用大月梁抬梁減柱,形成敞廳,余為穿斗式梁架。後廳神龕中供曾子塑像。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54 汀州如意宮 長汀縣汀州鎮水東街人民巷 始建於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坐東朝西,由主殿和偏殿組成,建築面積490平方米。主殿由門樓、前後殿、兩廊(其中左廊已毀)等組成。石砌門樓,三間五樓牌坊式,高大壯觀。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梁架,歇山頂;前、後殿設有方形藻井。偏殿由大門、上下廳等組成,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梁架,硬山頂。 宮四周各外延10米。
155 新民廖氏家祠 長汀縣汀州鎮新民街 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穿斗抬梁式梁架,周圍封火牆。通面闊22米,總進深45米,由門樓、雨坪、大門、上廳、下廳等組成。下廳面闊三間,進深九柱帶前廊,立柱用材較大,石柱礎有雕刻。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56 中街李氏下大屋 長汀縣河田鎮中街村 坐西南朝東北,由前、後兩院落組成。前院由大門、下廳、中廳、上廳、右橫屋等組成,下廳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中、上廳均門闊五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後院由大門、下廳、上廳等組成,下廳面闊五間、進深七柱,上廳面闊五間、進深九柱,均為兩層閣樓,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屋四周各外延10米。
157 南門盧氏宗祠 長汀縣汀州鎮新新巷 坐北朝南偏西,由大門、下廳、中廳、上廳等組成,占地337平方米。中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下廳為兩層閣樓,面闊三間,進深八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58 西門賴氏家廟 長汀縣汀州鎮南大街 門樓坐西朝東,大廳坐北朝南,由門樓、下廳、上廳等組成,占地424平方米。上廳面闊三間,進深八柱帶前廊,抬梁式梁架,硬山頂。 家廟四周各外延10米。
159 富嶺裕隆樓 永定縣高陂鎮富嶺村 又稱大夫第,始建於清道光八年至十四年(1828-1834)。坐東南向西北,由池塘、影壁、雨坪、門樓、門廳、正廳、正樓等組成,通面闊40米,總進深60米,系兩進三落廊院帶左右橫屋的「五鳳樓」式建築,計120間房、4處廚房、7扇外門、16扇內門。正廳為「四點金」議事大廳,前廊卷棚;正樓高4層,雙聯式房間設計,抬梁式梁架,歇山頂。木雕、泥塑、彩繪等工藝精美,名人題刻、牌匾、楹聯等內涵豐富。 東至垂檐滴水,南至後花園圍牆,西至附屬建築垂檐滴水,北至大門口池塘邊塍。
160 鳳城張氏宗祠 永定縣鳳城鎮九一大街 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坐北朝南,由大門、前廳、中廳和後廳等組成,占地面積870平方米,系兩進三落廊院式建築。中廳、後廳均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梁架,懸山頂。1929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設司令部於此,朱德同志曾居於此。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61 永豪樓 永定縣撫市鎮新民村 又名五福樓,清道光年間(1821-1850)歷時18年建成,坐西南朝東北,由外大門、門埕、內大門、門廳、中廳、正樓、後樓等組成,占地面積10672平方米,系大型府第式方形土樓民居。主樓高四層,八間一廳;左右兩側橫樓高四層,各建四個單元,大門雨坪兩側建有高二層磚木結構的文館和武館。 東至煙棚圍牆,西北至去撫溪村大路,西南至溝坑,東北至堤壩。
162 永隆昌樓 永定縣撫市鎮新民村 清咸豐元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51-1874)建,坐東南向西北,由「福善樓」和「福盛樓」兩座方樓組合而成,由外大門、門埕、內大門、門廳、中廳、主樓、圍樓等組成,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規模宏大,結構繁複,工藝精細,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特大型傳統土樓建築,2010年在上海被「大世界基尼斯」評為最高的土樓。 東南從福盛樓左側路至福善樓門大坪,西北至壩心路口,西南至壩心路至社前路口,東北至大門口堤壩。
163 上西西興祠 永定縣龍潭鎮上西村 始建於明代初期,現存為清代建築。坐西朝東,由池塘、門埕、大門、門廳、中廳、正廳等組成,通面闊39米,總進深30米,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系兩進三落廊院式帶左右橫屋建築,裝飾精美。中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抬梁式梁架,次、梢間牆體承檁,歇山頂;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前帶廊,牆體承15檁,歇山頂。 祠周邊各外延10米。
164 回龍天后宮 上杭縣官莊畲族鄉九大村 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清咸豐年間(1831-1861)重修。坐西南向東北,瀕臨汀江,由門樓、前廳和主殿等組成,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石砌門樓,八柱七間牌坊式,門額嵌「普利濟」石橫匾,上嵌「天后宮」石豎匾。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式梁架;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帶卷棚前廊,穿斗、抬梁式梁架,明間飾藻井。前廳與主殿均為硬山頂。 宮周邊各外延20米。
165 上登廻龍閣 上杭縣臨城鎮上登村 又稱回龍閣、羅登塔,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現存為清代建築。坐東朝西,五層土木結構塔,外大門坐北朝南,通高16米,通面闊15米,通進深16米;一、二層為四角形,面闊三間;三至五層為八角形,三、四層為一間,四、五層不隔層;一層至四層樓梯沿牆旋轉而上;懸山頂。附屬文物仙人橋,位於上登廻龍閣右側10米,建於明代,單孔石拱橋,鵝卵石砌築,東西走向,橋身長28米、寬4.8米,橋跨12米、矢高9米。 閣(含橋)周邊各外延50米。
166 碧沙天后宮 上杭縣白砂鎮碧沙村 清雍正八年(1730)建,清乾隆八年(1743)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二層土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占地面積500平方米。主座二層高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頂,夯土牆。石門額陰刻「石欄作鎮」,一層平面開四間,二層面闊五間,進深四柱,四周帶迴廊。 宮周邊各外延20米。
167 賴坊賴氏宗祠 上杭縣古田鎮賴坊村 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坐南朝北,由泮月池、正門、下廳、天井、上廳及兩側護厝組成,占地1015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二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祠周邊各外延10米。
168 文川橋 連城縣蓮峰鎮城關南門頭 也稱清溪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元至正年間(1341-1368)重建時改今名,現存為清代建築。木伸臂梁廊屋橋,南北走向,橋身長47.8米,寬4.6米,兩墩三孔,塊石砌築舟形橋墩。伸臂梁用八層杉木縱橫迭疊,上承托木樑。橋梁木長15米。橋面中輔輝綠色岩石板,兩側鋪鵝卵石,廊屋14間,每間用4柱,中部重檐歇山頂,兩側設遮雨板,橋北端建牌樓式門樓。 兩端橋頭各外延10米,橋兩側河道各外延20米。
169 均慶寺 武平縣岩前鎮靈岩村北門 始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北宋咸平元年(998)御封「均慶院」。幾經重建,現存為清代建築。坐北朝南,由山門、三寶殿、庭院、左右鐘鼓樓、仙佛樓等組成,占地面積1035平方米。三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柱帶前廊,抬梁式梁架,三重檐歇山頂,中梁墨書「大清乾隆十六年歲次辛未孟冬月吉日眾姓捐金重建」。 寺東、南側外延20米,西側外延5米,北側外延25米。
170 聯珠祠 古田縣杉洋鎮杉洋村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為紀念清嘉慶年間台灣掛印總兵林承昌和清道光年間抗英英雄林朝聘父子而建。坐西北向東南,由門樓、中堂、正堂和右側家塾等組成,占地面積1906平方米。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抬梁、穿斗構架,硬山頂。家塾由大門、中堂、文昌閣等組成。 祠前側外延20米,後側外延10米,左、右側各外延5米。
171 錢公寶殿 古田縣泮洋鄉中直村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清乾隆年間(1736-1795)和道光十六年(1836)重建。坐西南向東北,建築面積162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帶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後部神龕正中供奉錢公塑像,右側供奉陳靖姑塑像;東西兩面牆上保存有完整的《陳靖姑傳說》壁畫38幅,色彩鮮艷,人物形象生動。 殿四周各外延30米。
172 福壽橋 壽寧縣犀溪鄉犀溪村 又名壩頭溪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1930年重修。南北走向,木拱廊橋,南面橋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橋堍用條石砌築。橋身長40.7米,寬4.7米,拱跨32.8米。廊屋四柱九檁抬梁式梁架,計18間,用76柱,雙坡頂。廊屋中間設神龕,中祀觀音,左祀大帝,右祀臨水夫人。北面橋頭建有守橋亭。 橋兩端各外延20米,上下游各外延50米。
173 犀溪葉氏宗祠 壽寧縣犀溪鄉犀溪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戲台、先慎堂(中軍府)、亨堂、報本堂等組成,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牌樓式門樓,面闊三間,懸山頂;戲台設八角藻井,歇山頂;先慎堂進深五柱,享堂進深六柱,均面闊五間,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74 桂林王氏宗祠 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 始建明萬曆十三年(1585),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重建。坐西向東,由門樓、戲樓、祠廳、祖堂等組成,占地面積1612平方米。四座單體建築均為穿斗、抬梁式梁架,以廂房、天井、圍牆連成整體,屋面依次為牌樓式、歇山頂、懸山頂、懸山頂鵲尾脊;牌樓、戲台、祖堂均施藻井。 祠東、南、北側各外延10米,西側外延20米。
175 西崑孔氏家廟 福鼎市管陽鎮西崑村 始建於清順治十年(1653)。坐東向西,由大門、前廳、戲台、正廳等組成,占地面積663平方米。大門額書「孔氏家廟」;前廳面闊三間,門樓懸掛清乾隆皇帝御書「至聖裔」金字直匾;戲台施八角藻井,攢尖頂;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頂,中間設神桌,供奉孔子像。 家廟四周各外延20米。


四、石窟寺及石刻(5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76 際上石刻群 宋-清 閩清縣雲龍鄉際上村 保存有南宋詩人張孝祥楷書「起傅岩」摩崖題刻,字徑1米,以及「早入中書」、「高折仙桂」、「龍首崗」和落款為張詠的七律詩一首等摩崖題刻,附屬文物有張安國、蕭千岩聯名作七律一首石碑。 鳳凰山一側:北側外延50米,南至公路,東、西各外延30米。

鍾湖山一側:北側至小路,南、東、西側各外延30米。

177 姬岩摩崖石刻 宋-清 永泰縣白雲鄉白雲村 保存有宋朝禮部侍郎陳暘,明朝翰林院編修黃文煥,明代閩中三才子曹學佺、謝肇淛、徐渤,清代詩人黃任,清光緒年間狀元王仁堪等歷代名人題刻。如曹學佺「來天台」石刻、謝肇淛「古雞岩」石碑,黃任「鬟翠樓」石刻等。 東至三亭路口,西至後山小路,南至仙公樓岩下龍頭泉,北至通往白岩橫路。
178 玉華洞題刻 宋-民國 將樂縣古鏞鎮梅花井村 玉華洞內有歷代摩崖題刻17處。其中宋代3處、元代1處、明代6處、清代2處、民國5處。題刻者大多為歷代福建和將樂本地官員、名人,較著名的有宋代理學大師楊時、宋代將樂知縣黃去疾、明代福建巡撫楊四知、明代福建學使沈敬蚧、民國首任將樂縣知事盧榕林等題刻。 從前洞到後洞內外各外延20米。
179 石鼓廟鄉約碑 晉江市梅嶺街道青陽石鼓廟鄉賢祠內 明萬曆十六年(1588)立。花崗岩質,高2.62米,寬0.91米,篆額「青陽鄉約記」,字徑0.11米。碑文楷書直下21行計965字,字徑0.04米,記述里人莊用賓制訂鄉約,改變鄉俗的經過,四川布政使洪富撰。 石鼓廟四周圍牆。
180 金谷威鎮廟碑 安溪縣金谷鎮河美村威鎮廟內 清光緒十五年(1889)立「威鎮廟重修芳名碑」,寬0.76米,高2.00米,厚0.10米。碑文楷書直下18行,行17字,字徑0.01米。捐資者冠有地名,是研究華僑史和對台關係的珍貴實物。 金谷威鎮廟四周圍牆。


五、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48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81 上下杭商號建築群 清-民國 福州市台江區上下杭街道 清-民國年間建。由成康參號、黃恆盛布店、羅氏綢布莊、生順茶棧舊址等組成。其中:

咸康參號舊址,位於下杭路,民國建築,坐南朝北,共三層,占地面積275平方米;前設營業大廳,後有藥材倉庫和住所;圓卷頂石門框,一層為敞廳,左右各有樓梯通往二、三層,二、三層中間留空,頂部為「玻璃天」,三面通廊,房門開向通廊。咸康參號是民國時期螺洲張桂榮、張桂丹兄弟開辦的一家大藥鋪。

黃恆盛布店舊址,位於上杭路,民國建築,坐南朝北,共二層,磚混結構,周以青磚牆,占地面積277平方米,北側牆體為歐洲哥特式,白花崗岩條石砌成,中開圓弧頂石門框;一層內部為敞廳,設為營業場所,樓梯設南側靠牆處;二層中間留空,頂部為「玻璃天」,四周通廊,房門開向通廊。二層牆體中設一圓形漏窗,兩側立一對多立克石柱,樓頂女牆環繞。

羅氏綢布莊舊址,位於下杭路,清末建築,坐南朝北,共三進,占地面積1181平方米,青磚外牆,石門框上部為民國時期增設的石制圓圈頂,一進主座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二進主座面闊五間,進深五柱,三進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七柱。

生順茶棧舊址,位於下杭路。坐北朝南,共三進,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一進主座面闊三間,左右次間及後廳為兩層樓,後廳二樓出遊廊,第二進主座為兩層樓,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左右側為兩層披榭,第三進為兩層倉庫,左側開門通制茶廠。該建築集花茶製造廠、毛茶收購站、成茶倉庫、茶農客棧、茶王宅院於一體,原為清末民國初雙杭茶幫首領長樂歐陽氏家族產業。歐陽氏家族先後有5人參加中共地下組織,至1949年此地一直是中共地下組織的活動據點、交通站。

建築四周各外延20米。
182 煙臺山近代建築群 清-民國 福州市倉山區煙臺山 清-民國年間建。由樂群樓、美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滙豐銀行福州分行、英華中學美志樓、英華中學小禮堂、私立協和大學、蘭記脫胎漆器店等舊址組成。其中:

樂群樓,亦稱「彈子房」、美國船員俱樂部,位於樂群路,1854年至1859年由煙臺山附近以英國為主的各洋人領事館集資興建,二層,占地面積620平方米,是中國較早的西式娛樂建築和洋人俱樂部。

美國領事館舊址,位於麥園路,建於清晚期,坐南朝北,磚石結構,西式三層樓及地下室,粉淡黃色牆,占地面積150平方米。

俄國領事館舊址,位於公園路,建於清晚期,坐南朝北,二層磚木結構,東歐建築式樣,占地面積289平方米。

滙豐銀行福州分行舊址,位於上藤路,建於清晚期,坐北朝南,兩層磚木結構西式建築,占地面積800平方米。

英華中學美志樓,原稱芝美樓,位於樂群路,建於清晚期,坐北朝南,西式三層建築及地下室一層,占地面積535平方米。

英華中學小禮堂,位於樂群路,建於民國初期,是美以美會主辦的教會學校-福州鶴齡英華書院的小禮堂,西式紅磚建築,占地面積604平方米,鐘樓高約21.65米。

私立協和大學舊址,原為美豐洋行,位於觀井路,1916年基督教美以美會、美部會和聖公會三教協同創辦協和大學,初創時即將福州格致、英華兩書院畢業學生移入協和大學。中西式三層磚木石結構建築,其中屋面為中式檐頂,建築主體為西式風格,占地面積759平方米。

蘭記脫胎漆器店舊址,原為沈幼蘭生產蘭記脫胎漆器場所,位於塔亭路,占地面積450平方米,西式三層磚木結構和外立面,中式內部院落空間。

建築四周各外延30米。
183 英國倫敦差會教士宅 1844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雞山路 1844年由基督教倫敦差會(又稱自由教會)建造,專供女牧師、女傳道士居住,亦稱「姑娘樓」,西式單層建築,坐北朝南,面闊23米,進深22米,正面「八」字形雙梯石階,四周環繞寬敞的連拱迴廊,內部為「十」字形對稱的四間房、廳,外牆裝飾簡潔,左右對稱的四面坡瓦楞屋面。 東面至雞山路,南面至鼓聲路,西、北面至圍牆。
184 鼓浪嶼英國領事公館舊址 1847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漳州路 1843年英國在鼓浪嶼設立廈門英國領事事務所,1847興建領事公館,由院牆、庭院和一座帶半地下防潮層的西式單層白色建築組成,坐西北朝東南,平面略呈曲尺形,縱進深約50米,面寬約26米,1870年於東北側加建二小房。正面及西側圍繞寬敞的連拱柱廊,中間通道連接大門,兩側房、廳,紅瓦坡面屋頂,安裝有二個煙道。 建築周邊各外延20米。
185 大北電報局舊址 1869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田尾路 坐北朝南偏西,西式單層磚石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2米,南北寬20米。花崗岩石房基,紅磚抹灰牆體,平台屋頂上突出4個煙囪,南、北二面有連拱廊道,東側有一內部通巷連接南、北二廊。1869年,丹麥王國在鼓浪嶼設立領事館,由大北公司代理,興建電報房,鋪設廈門至上海、香港的海底電纜,並於1874年4月非法開通並收發電報。 西面至田尾路,東面、南面至圍牆,北面外延15米。
186 青嶼燈塔 1875年 廈門市思明區鷺江街道青嶼島 清光緒元年(1875)廈門海關稅務司建造。平面呈八角形,邊長1.35米,高10米,磚石結構。石砌門楣上方刻有「1875

D.M.HEDERSONENCINEER」,內部為磚砌,螺旋形石階通往塔頂。該燈塔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的燈塔之一,使用至今。

青嶼島全島
187 李寶焌故居 1886年 永安市貢川鎮洋峰村 又名永福堂,清光緒十六年(1890)建,坐南朝北,由門樓、圍牆、空埕、下堂、正堂、廂房、化胎、護厝等組成,建築面積524平方米。磚砌門樓,三樓四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均為穿斗式梁架,懸山頂。李寶焌(1886-1912),字焜甫,中國飛機製造、飛行先驅。 東面外延3米,南面至村道,西面至李道祥住宅,北面外延10米。
188 林語堂故居 1894-1904年 平和縣坂仔鎮寶南村 原為坂仔基督教會的牧師樓,清光緒四年(1878)建,坐西朝東,由前廳、廚房、主房和小閣樓等四間相連,平面呈「同」字形,占地面積28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此樓系林語堂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舊居。 四周屋檐滴水位向東外延10米,向西、南各外延30米,向北外延20米。
189 燕尾山午炮台遺址 1897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鼓浪嶼燕尾山頂 1897年前後,廈門海關於燕尾山頂設置一尊大炮,每逢星期六正午十二點鳴炮報時,俗稱「午炮」。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部隊在山頂安置高射炮。現存東、西、南、北四個高射炮位,相距約20-30米,四個炮位之間占地約400多平方米,午炮遺址即位於山頂平台正中。 東面、北面至海岸線,西面至環島路,東南面至救世醫院圍牆。
190 簡大獅避難所 1898年 漳州市薌城區新華西路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台灣抗日英雄簡大獅因在台抗日遭日軍追捕,從台灣潛回內地,隱身於此,被清軍抓捕後交日方,在台灣英勇就義。建築原是漳州簡氏族人為接待海內外簡氏宗親而設的會館,坐北朝南,由前廳、過水廊房、大廳等組成,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前廳、大廳均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建築四周各外延10米。
191 後康陳氏種德堂 民國 漳浦縣馬坪鎮山前村 系印尼華僑陳玉宇、陳玉規在民國初年所建,坐西南朝東北,由門廳、天井廡廊、正堂和左右廂房組成,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廣飾各種灰雕花卉、人物及動物造型,生動逼真,製作精美。 建築周邊各外延30米。
192 下亭陳氏民居 民國 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下亭村 系台灣原政界名人陳裕清(1918-1998)故居,坐北朝南,二層土木結構,面闊五間,明、次間進深各三間,梢間進深二間,牆體承檁,懸山頂,二層前廊硬挑梁上構件雕刻精美,占地面積611平方米。 民居四周各外延5米。
193 東美曾氏番仔樓 1903-1910年 漳州市角美鎮東美村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清宣統二年(1910)建,坐南朝北,中西結合建築風格,石磚木混合結構,平面呈「凹」字形,以祖廳為中軸線,對稱排列,前為閩南風格古厝,中為哥特式樓房,後為紅磚騎樓,計13棟建築物99間房間,建築面積2627平方米。 樓四周各外延10米。
194 鼓浪嶼協和禮拜堂 1911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福建路 原名英國禮拜堂,又稱「國際禮拜堂」。始建於1863年,1911年翻建。坐西南朝東北,磚石、水泥結構單層西式建築,縱向禮拜大廳,平面呈長方形,面寬10米,進深23米。正立面為寬敞柱廊,由4根仿古希臘陶立克式大圓柱支撐三角形山花。屋頂為三角形構架,左、右兩面斜坡,鋪設閩南紅板瓦。 堂周邊各外延20米。
195 楊成武故居 1914年 長汀縣宣成鄉下畲村 由風屋下老宅和建國後新宅、池塘等組成。風屋下老宅為客家傳統府第式建築,占地面積306平方米,新宅為廳堂樓閣式建築,占地面積750平方米。楊成武(1914-2004),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故居四周各外延10米。
196 陳丕顯故居 1916年 上杭縣南陽鎮官余村 又名「位三堂」,始建於1892年,2007年重修,坐西朝東,外大門坐南朝北,由雨坪、下廳、上廳、橫屋、左右廂房等組成,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陳丕顯(1916-1995),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故居四周各外延20米。
197 福建協和大學建築群 1921-1932年 福州市馬尾區魁岐村 1921-1932年陸續建成,校舍分布範圍約15萬平方米。由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亨利·墨菲設計,現存11幢樓房,主要有教學樓2棟,宿舍樓7棟,辦公樓1棟,校長樓1棟,磚石木結構,中西結合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近代教育史、近代中西建築文化交流史的實物例證。 建築群體四周各外延20米。
198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舊址 1925年 福州市倉山區對湖街道上三路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美國女布道會創辦,1925年興建教學樓,坐南向北,三座相連,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主樓三層,一層設5個花崗石聯拱門,二層門廊用6根石柱,三層為陽台,水磨地板。主樓兩側各有一座三層樓房,與主座皆二、三層相通。三座樓均磚木、水泥結構,清水紅磚外牆,石砌基礎和下部牆體,牆角用方整石與紅磚交砌,歇山頂。 院址四周各外延20米。
199 中山橋及橋亭 1925年 漳州市薌城區西橋街道舊橋村 舊稱「南橋」,又稱「通津橋」,俗稱「舊橋」,橫跨九龍江上。始建於宋紹興年間,初為浮橋,後易以石,1925年至1926年用鋼筋混凝土新建橋及橋亭,命名「中山橋」。橋南北走向,長467米,寬8.9米,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橋亭通高9米,底徑5米,平面呈六角形,用6根圓形水泥柱頂托六棱長尖頂,亭中為六角形巨柱,六面各嵌一磨光石碑,東西兩面各刻「中山橋」三大字,其餘四面分別刻有「重建中山橋記」。 橋及橋亭四周各外延10米。
200 下壠蘇維埃政府舊址 1929年 華安縣馬坑鄉下壠村 原為德英堂,坐東北朝西南,由前埕、前廳、正堂、廂房、左右護厝等組成,占地面積288平方米。前廳和正堂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牆體承檁,硬山頂。西北面山牆上墨書「華安縣霞壠蘇維埃政府」遺蹟,字高0.34米,寬0.4米,見證了1929年8月在下壠村成立蘇維埃政府,並開展革命活動。 舊址周邊各外延20米。
201 陳清機宅 1929年 晉江市安海鎮石獅巷 1929年建,坐東北朝西南,為面闊三開間前後兩進左側帶兩層槍樓的「皇宮起」閩南紅磚建築,占地面積658平方米。石、木、磚等雕刻裝飾精美,保存有于右任、林森、楊樹莊等名人題刻。陳清機(1881-1940),福建著名僑領,中國同盟會員,1911年11月7日組織發動「安海暴動」,為福建辛亥革命元老,民國成立後,提出「實業救國」,對祖國和家鄉建設多有貢獻。 宅周邊各外延20米。
202 中共政和第一黨支部舊址 1929年 政和縣東平鎮鳳頭村 1929年8月在此成立中共政和第一黨支部,同年9月支部擴為縣委;1934年在此成立建(甌)、松(溪)、政(和)蘇維埃政府。舊址原為楊氏祠堂,清光緒八年(1882)建。坐東北向西南,由大門、門廳、過雨亭、大廳等組成。門廳與大廳以廊亭走道及廂廊相連,總面闊13米,總進深23米。 舊址四周各外延10米。
203 早康會議舊址 1929年 上杭縣白砂鎮早康村 1929年6月8日,毛澤東、朱德、陳毅、肖克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召開中國共產黨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史稱「早康會議」,是古田會議的前奏曲,有着重大的歷史紀念意義。由會議所在地嚴氏宗祠和司令部舊址、政治部舊址三座建築組成。嚴氏宗祠,又名東洋堂,坐東南朝西北,由外大門、前、正廳等組成;外大門開向東北,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帶前廊,牆體承檁,懸山頂。司令部舊址坐北朝南,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政治部舊址坐南朝北,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前至早康機耕路,後至護坡林,司令部舊址北側、政治部舊址南側外牆各外延15米。
204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 1930-1932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漳州路 華僑巨商黃奕住於1930-1932年建造,現存雞冠山蓄水池一座、水泵房及管理房一座、專家樓一座。半地下式蓄水池,花崗岩基礎,主體為混凝土(洋灰)結構,長28米,寬15米,高5.2米。蓄水池東北側水泵房及管理房,單間四層半小樓,面闊7.5米,進深6米,地下層為密布的進、出水的水管,一層置水閘轉盤、轉輪、電機等水泵設施,二、三層為管理人員用房。 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
205 鼓浪嶼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 1930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虎巷 原為1920年華僑建的住宅,為帶圍牆二層紅磚西式樓房建築,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170平方米。1930年8月至1931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以私人名義租用,省委書記羅明、省委代理書記王海萍等同志曾在此指揮全省革命鬥爭。 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
206 鼓浪嶼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 1930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內厝澳路 原為1920年建的華僑住宅。坐南朝北,為帶院牆、院門的西式一層建築,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占地面積528平方米。1930年2月15-20日,中共福建省第二次黨代會在此秘密召開,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惲代英到會傳達中央六大精神,大會改選了省委領導人,通過了關於政治、組織等十項決議和《告民眾書》,有力地領導了當時福建的革命鬥爭。 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
207 科嶺革命舊址 1930-1979年 南靖縣梅林鎮科嶺村 由翻身樓和科嶺革命烈士陵園組成。翻身樓,原為建於清代的永隆樓,系岩永靖軍政委所在地,1936年底被敵人燒毀。195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撥款重建,命名為翻身樓。坐西南朝東北,內通廊式方形二層土樓民居,占地面積690平方米,每層各16間,山牆承檁,青灰板瓦屋面。科嶺革命烈士陵園由紀念碑和紀念亭組成,1953年和1979年修建。紀念碑通高11.7米,花崗岩砌築,正面鐫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頂置五角星。紀念亭平面呈圓形,四根仿羅馬式圓立柱,上承穹頂屋面,屋頂立五角星,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22平方米。亭內立「一九三一年革命烈士芳名」石碑,碑高1.1米,寬0.64米,厚0.13米,碑首鐫刻五星徽章和工農紅旗。 科嶺革命烈士陵園圍牆東面外延30米,西面外延15米,南、北面各外延10米;翻身樓滴水位起東南外延24米,西北外延5米,東北、西南各外延15米。
208 閩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 1930年 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後宅村 1930年在此建立三朱地下交通站,為廈門中心市委、閩中特委(地委)乃至閩浙贛邊區省委和福建省委、泉州中心縣委等的重要交通站;亦是晉、南、惠、莆、仙等地的主要中轉站之一,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歷史時期。始建於1890年,1907年續建,由三座並列建築組成。右落和中落均三合院式,主座面闊三面,進深兩間,牆體承檁,硬山頂;左落面闊二間,進深二間,硬山頂。 建築周邊各外延10米。
209 聖教書局舊址 1932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福建路 1908年,英國宗教聖書公會和美國聖書公會開設「聖教書局」,1932年興建聖教書局新址,為西式三層紅磚建築,占地面積130平方米。坐東朝西,平面布局略呈四方形,各邊長約10-11米,靠近十字街口的直角作切角處理,開大門正對街口;一層為通間,二層隔成二間,三層隔成四間,樓頂為平台,四周欄杆。 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
210 東山番仔樓 1932-1939年 漳州市角美鎮東山村 又稱瑞懋樓,建於1932-1939年。坐西北朝東南,由兩山門、前廳、瑞懋樓、青樓等組成,占地面積550平方米。瑞懋樓,三層中西合璧式建築,一層面闊三間,前廊柱紅磚壘砌,拱券頂;二層面闊三間;三層建八卦亭。整棟建築牆上瓷磚均採購自東南亞,異彩紛呈。 樓四周各外延10米。
211 中央紅軍東路軍第三軍部舊址 1932年 漳浦縣綏安鎮綏北村 1932年4月,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占漳州,第三軍根據毛澤東「創造小紅軍、建立小蘇區」的指示進駐漳浦,第三軍軍部駐紮於此。舊址俗稱紅樓,建於二十世紀初,坐北朝南,為二層磚木結構內通廊式紅磚樓房,屋頂覆紅瓦,建築面積360平方米,牆壁上保留有「歡迎白軍弟兄來當紅軍」等紅軍標語。 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
212 紅軍進漳戰役總指揮部舊址 1932年 南靖縣豐田鎮鳳安村 1932年4月16-19日,由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總部及紅四軍指揮部設於此,毛澤東居此,指揮了攻克漳州的十字嶺、風霜嶺等關鍵戰役。舊址又稱下店伙大厝,坐西朝東,由前廳、廂房、主堂和北護厝等組成,占地面積830平方米。前廳和主堂均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牆體承檁,懸山頂。山牆上保留有「農民起來實行土地革命」、「反對拉夫的張貞」等紅軍標語。 舊址四周各外延15米。
213 牛田東路軍指揮所舊址 1932-1933年 光澤縣華橋鄉牛田村 1932年11月至1933年10月,中央紅軍開展第四、五次反「圍剿」鬥爭,於該村設立了軍事指揮所、兵站、紅軍醫院和槍械所等。指揮所舊址,坐南朝北,由大門、前廳、正廳、上廳等組成,占地面積500平方米,東側圍牆保留有「武裝擁護蘇聯」等多條紅軍標語。附屬文物牛田紅軍亭,是當年紅軍休息場所,南北走向,單間,長5.3米、寬4.2米、高3.6米,磚砌外牆,梁架擱牆,硬山頂。 舊址周邊各外延20米。
214 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 1933-1935年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鼓新路 南、北二座鋼梁結構鐵塔,相距約50米,1933年3月至1935年7月建。鐵塔混凝土方形底座,邊長6.1米(北塔)和5.7米(南塔),塔身向上內收,通高約45米,塔頂安裝小型電訊發射設施。南塔旁仍保留一棟單層管理用房,坐北朝南,東西長20米,南北寬12米,四面坡瓦楞屋頂,內部隔成數間。 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
215 東方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1933年 光澤縣李坊鄉上觀村 1933年7月為加強黎川、光澤、邵武等閩贛省邊界地區的領導,中共閩贛省委設立東方縣,直屬閩贛省委領導,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機關居此,內設軍事部、財政部、肅反委、內務部、糧食部、經濟部、婦女部。舊址坐西北朝東南,由門廳、正廳、後廳等組成,占地面積493平方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後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均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
216 光澤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1933年 光澤縣杭川鎮二一七路 1933年10月,光澤縣蘇維埃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毛澤民代表閩贛省委、省蘇政府到會指導。舊址為西洋兩層樓房,坐東朝西,由前廊、大門、正廳、後廳等組成,占地面積228平方米。前廊每層各三扇拱形窗戶;正廳兩側為蘇維埃政府辦公室,後廳一層右次間為收發科、內務部,左次間為裁判部、經濟部、銷售部,樓上為會議室及臥室。 舊址四周各外延10米。
217 中共靖和浦中心縣委舊址 1934年 漳浦縣石榴鎮車本村 1932年4月,靖和浦革命根據地形成,車本村成為革命中心區域。1934年後,該建築先後成為紅三團、中共漳州中心縣委、中共靖和浦縣委、中共閩粵邊臨時特委、中共閩南特委機關駐地。1948年春,中共靖和浦縣工委成立,機關亦設此,領導恢復靖和浦革命根據地和解放漳浦鬥爭。舊址坐西北朝東南,由前廳、天井、櫸頭(兩廡)、二層小樓及左右護厝組成,建築面積426平方米。 舊址四周各外延20米。
218 建松政蘇維埃政府舊址 1934年 政和縣東平鎮西表村 1934年8月,中央工農紅軍七軍團二十一師五十八團挺進建(甌)、松(溪)、政(和),成立建松政蘇維埃政府,下設軍事、政治、財政、土地、肅反、教育、內務等部,轄七個區,五百多個村莊,九萬多人口,成為閩北重要根據地之一。1934年11月,縣蘇維埃政府遷駐於此。舊址原為魏氏祠堂,坐北朝南,由前廳、天井廂廊和正廳組成,占地面積約260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 舊址四周各外延10米。
219 泉山仁壽堂 1938年 福州市鼓樓區鼓東街道中山路冶山古蹟旁 1938年背靠泉山依崖而建,坐西向東,土木結構,兩層,每層6間,環以走廊,由南側石階開一側門上下,占地面積210平方米。為愛國海軍將領薩鎮冰晚年居住場所。 仁壽堂四周各外延20米。
220 汀州廈門大學舊址 1938-1946年 長汀縣汀州鎮東後巷 抗日戰爭時期,廈門大學遷至汀州,歷時八年,校本部設於縣文廟大成殿。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卷棚式前步廊,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頂。明間正中置方形藻井,四周飾垂球等,次間雙龍彩繪天花。 舊址四周各外延10米。
221 靈岩道南樓 1941年 武平縣岩前鎮靈岩村 1941年建,坐東北朝西南,二層合院式方形樓房,土木結構,占地面積560平方米。前、後樓各五間,兩側廂房各三間房屋和二間樓梯,以環廊相連,均三合土牆體承檁,前、後樓懸山頂。 樓四周各外延10米。
222 福興堂 1943年 永春縣岵山鎮塘溪村 1943年建,坐西南朝東北,由大門、門廳、兩側廂房、正廳和左右護厝等組成,磚石木混合結構,占地面積1570平方米。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 堂四周各外延10米。
223 樹海革命舊址 1945-1949年 南靖縣南坑鎮白詠村 抗日戰爭後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以大嶺為中心的樹海游擊區是閩西南黨組織的重要根據地之一。舊址由中共閩南地委機關總部、干訓班等組成。中共閩南地委機關總部舊址,原為內廳公厝,由門廳、主堂等組成,建築面積171平方米;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牆體承檁,懸山頂。干訓班舊址,原為賴氏宗祠,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牆體承檁,懸山頂,建築面積108平方米。 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
224 景勝別墅 1946年 石獅市寶蓋鎮龍穴村 坐西朝東,四周帶迴廊,四層中西合璧式樓房,占地面積1565平方米。主座一二層四周出檐,雙層騎樓設圓形廊柱,第三層平台連接1座二層單檐仿木八角亭,平台中間另建1座重檐六角亭。第四層建有1座六角仿木亭。該建築造型獨特美觀,和諧相融,系1946年菲律賓華僑高祖景建。 別墅四周各外延10米。
225 高陽樓 1947年 漳州市角美鎮鴻漸村 1947年建,中西合璧式建築。坐西南朝東北,由門牆、前廳、過水廊道、後樓、兩側護厝等組成,占地面積540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三柱,牆體承檁;後座為二層西式風格建築,一樓面闊三間,明間屏風後置樓梯上二樓;二樓設西式柱廊,廊兩側通護厝。 樓四周各外延10米。
226 圍頭「八·二三」炮戰遺蹟 1958年 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線解放軍與台灣金門駐軍展開炮戰,炮戰持續22年,直至1979年1月1日停止。圍頭村作為炮戰的主陣地,保留有許多戰地遺蹟,主要有毓秀樓、安業民烈士紀念碑、達屋樓、一號防炮洞、一號碉堡等。毓秀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為二層中西合璧式鋼筋混凝土建築,「八·二三」炮戰中遭炮擊,外牆、圍牆彈孔累累。安業民烈士紀念碑,1958年立,坐北向南,方形五層花崗岩石座,上立高1.7米、寬0.8米石碑,正面鐫刻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朱德同志題詞「共產主義戰士安業民永垂不朽」,背面刻安業民烈士生平簡介。安業民(1939-1958),遼寧開原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海岸炮兵,在「八·二三」炮戰中英勇犧牲。達屋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旅菲華僑建造,坐北朝南,三層磚石結構西式樓房,其中第三層於「八·二三」炮戰中毀壞。一號防炮洞,在「八·二三」炮戰中,圍頭村先後建造了十多個防炮洞作為戰時防空、防炮應急避難場所,其中一號防炮洞長35米、寬2.5米、高2.5米,曾發揮保護全村近十分之一人口生命安全的重要使命。一號碉堡位於圍頭海角「火船頭」高地,曾是守護與觀察台灣海峽與金門島海空的重要軍事前哨。 毓秀樓四周各至圍牆;安業民烈士紀念碑東、西各外延10米,南外延30米,北外延5米;達屋樓前至埕,後至牆,左至牆,右至村道;一號碉堡四周各外延5米;一號防炮洞四周各外延5米。
227 龍灘橋 1965年 政和縣楊源鄉龍灘村 1965年建。木拱廊屋橋,東北-西南走向,跨龍灘溪,橋身長31米,面寬5米,淨跨23米,矢高15.5米。橋體由三節苗、五節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貫而成,其中三節苗9組,五節苗8組;廊屋12間,每間用4柱,抬梁式梁架,懸山頂。 橋四周各外延30米。
228 海峽之聲黃岐廣播站 1979-1997年 連江縣黃岐鎮海英村畚箕山東坡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為順應形勢發展需要,加大對馬祖鄉親的宣傳力度,特在黃岐畚箕山上建造「海峽之聲」廣播站。廣播站由坑道和巨型超高音喇叭組成,儀器設備設施架設在坑道內部,巨型超高音喇叭置於坑道口,運用空氣壓縮原理將聲音傳送到馬祖。隨着海峽兩岸關係的逐步緩和,1997年後,「海峽之聲」廣播站作為歷史見證保留下來。 畚箕山巔圍牆內約100畝。


六、其他(1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229 瑞雲祠李耕壁畫 1917年 仙遊縣度尾鎮池尾村 民國六年(1917)國畫家李耕於瑞雲祠內作壁畫29幅,其中上廳兩壁為「三一教」創始人林龍江生平事跡「林子行跡圖」25幅(原作30幅,後右壁下端5幅損毀,由後人補上),下廳繪有仙遊四大景中的「菜溪岩」、「九鯉圖」山水畫和「龍吟圖」、「虎嘯圖」等4幅,共29幅。觀音殿、瑞雲祠為其附屬文物。 瑞雲祠圍牆各外延10米。


七、與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1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230 梅山寺婆羅門佛塔(併入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婆羅門佛塔)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梅山寺念佛庵前 梅山寺婆羅門佛塔,原為建於宋元祐年間(1086-1094)西安橋兩端鎮石塔之一,又稱「西安橋塔」,現存3座。其中另2座移至同安區梵天寺內,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塔於1986年移至梅山寺,三層方形實心結構,通高4.68米,須彌座底邊長1.78米。第一層塔身高0.4米,邊長1.3米,四立面浮雕護法天尊和神獸;第二層塔身高0.35米,邊長0.97米,四立面各浮雕坐蓮佛像;第三層塔身高0.7米,邊長0.82米,四立面浮雕展翅神獸和佛教故事圖像;塔剎由覆蓮盆座、五層相輪和寶瓶等組成。 塔四周各外延20米。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