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線奮勇前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線奮勇前進

——陝北農業學大寨運動見聞
新華社記者
1972年3月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最近,我們訪問了陝北革命老根據地延安地區和榆林地區。農業學大寨運動,正如當年的大生產運動那樣,充分調動了這兩個地區廣大群眾的革命積極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蓬勃發展,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正在迅速改變。從延河兩岸到毛烏素沙漠南緣,從「三邊」到黃河灘,到處都呈現出一派「山修梯田溝打壩、壘石造田水拉沙」的壯麗圖景。僅兩個多月,這兩個地區就新修水澆地、壩地、水平梯田、水平埝地達七十六萬多畝,有六個縣已經提前超額完成了一九七二年度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務。

「學大寨,趕大寨,路線不正學不開。」這是陝北人民的深切體會。目前這裡出現的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新形勢,正是各級黨組織認真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和政策的結果。

(一)[編輯]

在當年大生產運動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延安縣,今天廣大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正意氣風發地前進在「農業學大寨」的道路上。在這個縣,到處是冒嚴寒,戰風雪,修水庫、開渠道、平整土地的人群,每個公社都呈現出一派朝氣蓬勃的革命景象。

人們的幹勁是怎樣被充分調動起來的?當我們向延安縣委負責同志了解這方面的情況時,聽到了這樣一件事:去年春天,縣委決心領導群眾把農業學大寨運動進一步開展起來。當時,大寨大隊黨支部托人給他們帶來了兩穗玉米和兩穗穀子良種,並告訴他們,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着大寨前進,是毛主席親自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鼓舞着大寨社員在努力搞好社會主義建設。大寨大隊的經驗,自己的經驗教訓,使延安縣委的同志們深深體會到:能不能領導群眾把學大寨運動深入地開展起來,能不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變農業生產面貌,關鍵是一個執行什麼路線的問題。

延安縣委的同志告訴我們,新縣委剛成立的時候,對全縣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領導不很得力,不很自覺,主要是受劉少奇一類騙子的毒害,常常把政治同生產對立起來,不去扎紮實實抓生產。後來他們通過批修整風,提高了路線鬥爭覺悟,認識到,大辦農業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的大事。認識提高以後,縣委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認真落實「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切實加強了對學大寨運動的領導。他們深入基層,進行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把「一打三反」、整黨建黨和農業學大寨運動結合起來,對八十個後進大隊的領導班子進行了整頓,進一步把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落實到基層。同時,縣委主要領導成員親自深入全縣的山川溝道,勘察地形,發動群眾找水源五百六十多處,制訂了改天換地的藍圖。在這個基礎上,全縣各級領導班子,放手發動群眾,採取綜合治理的方法,溝底打壩,地邊築塘,有地找水,有水造地,萬水歸田,掀起了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群眾運動。去年入冬以來,僅七十多天,全縣就新修水澆地、壩地、水平梯田和水平埝地一萬多畝,移動土石三百五十多萬方。

在延安縣,我們訪問了曾被人們稱為「陝北好江南」的南泥灣。一年來,南泥灣公社黨委堅持抓革命促生產,從各方面加強了對農業的領導。東風大隊黨支部正確處理革命和生產的關係,去冬以來,這個大隊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比過去任何一年都抓得緊、抓得細,勞力安排和組織管理工作紮實而有條理,填溝造地進度快,質量高。公社黨委總結推廣了他們抓革命、促生產的經驗,全公社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群眾運動迅速開展起來。他們決心奮戰一個冬春,再擴大水澆地八百畝,使南泥灣增添上更加絢麗的色彩。

(二)[編輯]

我們在訪問榆林地區南部的綏德、吳堡、清澗等縣的旅途中,新修的集中連片的水平梯田歷歷在目。而在榆林西部的橫山縣,看到的卻多是分散的小片梯田,似乎這個縣的農田基本建設,搞得不如南邊的熱火。但仔細一了解,其實不然。橫山縣去冬新修的水平梯田、小塊水地和壩地,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施工興建的小型水利工程達五百一十八處,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三倍多。

原來,這個縣同南部一些縣的客觀條件不同。南部一些縣人口比較集中,一個生產大隊多數是一個自然村,即使不是一個自然村也距離較近。因此,他們在治山治水鬥爭中,以生產大隊為單位,在不打亂生產隊土地界線的前提下,進行統一規劃,各生產隊按照自願互利、等價交換的原則,實行協作治理。實踐證明,這樣搞,在南部一些縣,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好辦法。而橫山縣一般居住比較分散,一個生產大隊大都包括幾個自然村,生產隊之間的距離有的遠達十幾華里,客觀條件不利於聯隊治理。這個縣的高鎮公社董家墕大隊,六個生產隊是六個自然村。開始搞農田基本建設時,也搞協作。兩邊的三個隊的社員到中間三個隊修地,每天要跑十幾里路,有的生產隊的社員還要翻兩架山,所以協作治理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實際效果並不大。橫山縣委從鬥爭實踐中認識到,這種不分具體情況,統統強調協作治理的做法,是不對的。據此,縣委先後舉辦了兩期有各公社黨委書記和蹲點幹部參加的學習班,組織大家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強調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對居住比較集中的大隊,根據需要,提倡在自願互利、等價交換的原則下實行協作治理;居住比較分散的大隊,則提倡以生產隊治理為主。這樣一來,各生產隊和廣大社員群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還是那個董家墕大隊,兩邊的三個生產隊實行以生產隊治理為主以後,社員勞動出勤的多了。老麥地生產隊二十三戶社員,秋後四十多天就修了三十二畝水平梯田。下董家墕二十五戶,也修了十畝小塊水地。李家峁只有六戶,在主要勞力收秋的同時,八個婦女和一個老漢修成了八畝水平梯田。

我們在陝北訪問中,不少縣委負責同志談到了一條共同的體會,這就是: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要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搞好,必須把高度的政治熱情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他們說,要不要這樣辦,是堅持不堅持辯證唯物論的根本問題,也是能不能貫徹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和政策的重要條件。在陝北,正是由於各縣縣委發揚了把革命幹勁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的革命傳統,我們看到,各地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搞得既轟轟烈烈,又扎紮實實。

(三)[編輯]

在陝北,不論是在劈山引水工地指揮部的草棚里,還是在不畏風雪嚴寒的勞動群眾行列中,我們都遇見了許多縣社的領導幹部同群眾一起學習和勞動。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毛主席當年在延安培育的艱苦奮鬥的作風,得到了發揚。

子長縣縣委的七名常委,身背行李,肩扛鐵杴,風裡來,雨里去,一年中走遍了全縣十四個公社的三百多個生產大隊,深入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和推廣典型經驗,加強了對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領導。他們說,艱苦奮鬥的作風,是正確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保證,只有深入三大革命鬥爭實際,密切聯繫群眾,堅持調查研究,才能帶領群眾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不斷前進。由於他們嚴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跑遍了全縣的川和岔,對子長的山、水進行了全面調查,依靠群眾,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規劃,着重抓花工少、見效快的農田水利建設工程,使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群眾運動很快形成了熱潮。

位於毛烏素大沙漠南緣的榆林縣,風沙災害嚴重,十年九旱,多少年來被認為是一個「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改變面貌難上難」的窮地方。新縣委成立後,接連召開了八次常委會議討論這個問題。大家認真學習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裡來的?》等光輝著作,深入批判劉少奇一類騙子所鼓吹的唯心論的先驗論,總結和回顧了榆林縣的歷史經驗。大家深刻認識到,榆林縣的面貌所以變的慢,主要是因為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干擾和破壞。同時,懦夫懶漢世界觀和無所作為的思想,也使一些幹部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不掃除無所作為的思想,不在世界觀上來一個徹底轉變,不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作風,要改變榆林的面貌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在認真讀書,開展革命大批判的同時,邁開雙腳深入到群眾中去,帶領群眾向大寨學習,同群眾一道,努力奮戰,改天換地,同時進行調查研究,積極推廣先進經驗。

領導幹部精神面貌的變化,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成果。位於毛烏素大沙漠之中的馬合公社,境內沒有一條河流,歷來風沙、內澇、乾旱、鹽鹼災害嚴重。去年冬季,在縣委領導成員的幫助下,這個公社的麻生囫圇、紅衛、補浪河、補兔、烏杜當、馬合、楊家灘等七個大隊的社員和幹部,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批判懦夫懶漢世界觀,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奮戰一個多月,挖了千百個能蓄、能灌、能排的大馬槽井,這些馬槽井聯結起來,形成了一條五十多華里長的「人工河」,既解決澇時排水問題,又解決乾旱灌溉問題,同時又能達到治鹼的目的,可以使萬畝沙灘地變成良田,闖出了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的新路。

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的滾滾洪流,沖刷着人們頭腦中的種種舊思想、舊觀念,而代之以新思想、新觀念。陝北人民正在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線闊步前進。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