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江西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作者:江西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11日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省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第一個五年。為加快構建我省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大力提升我省在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先行引領作用,特編制《江西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依據《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總體要求,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意見》,並與《「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和《「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相銜接,是指導「十四五」時期全省各種運輸方式規劃和建設的重要依據。

一、發展環境[編輯]

(一)發展基礎。[編輯]

「十三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我省牢牢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為全面開啟交通強省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有力支撐了我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加快,交通先行作用持續提升。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五縱五橫」幹線鐵路網、「四縱六橫八射十七聯」高速公路網、「一主一次五支」機場格局和「兩橫一縱」內河高等級航道網。截至2020年底,全省綜合交通網絡里程達到22.1萬公里,位居全國第9位。其中:鐵路運營里程4941公里,時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鐵路1933公里,實現設區市全覆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234公里,在縣縣通高速的基礎上,實現76%的縣通雙高速;普通國省道1.86萬公里,覆蓋100%縣城和86%的鄉鎮;內河高等級航道871公里,贛江、信江基本具備三級通航條件。

運輸大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戰略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四縱三橫」綜合運輸通道基本形成,「一核三極多中心」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我省在中部乃至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明顯提升,對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支撐作用顯著增強。(①「四縱」指京九通道、銀福通道、合福通道、蒙吉泉通道,「三橫」指沿江通道、滬昆通道、韶贛廈通道。②「一核」指南昌—九江國際性門戶樞紐,「三極」指贛州、上饒、贛西組團全國性綜合樞紐,「多中心」指一批區域性以及縣級綜合樞紐。)

運輸服務能力和質量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躋身千萬級樞紐機場行列,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航空貨郵吞吐量增速位居全國千萬級機場第1位,鐵路動車組覆蓋全部設區市,港口通過能力達到1.76億噸。在全國率先實現二級及以上公路客運站聯網售票、12328服務熱線部省市三級聯網運行、道路客運「線長制」。國家公交都市或省級公交城市創建覆蓋全省,「交通一卡通」實現省內設區市互聯互通,並與全國303個地級以上城市聯通,南昌地鐵進入線網時代,網約車、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城鄉交通一體化穩步推進,建制村通客車和通郵率均達100%。

交通扶貧和綠色低碳建設成效顯著,有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交通運輸扶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在全國率先實現25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和「組組通」硬化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及集中連片貧困區交通運輸條件明顯改善。交通領域污染治理成效明顯,完成全省非法碼頭整治,公交車輛清潔能源率大幅提升,在全面完成400總噸以上船舶加裝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裝置基礎上,在全國率先完成100至400總噸船舶加裝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裝置,淘汰營運黃標車和老舊車輛8.86萬輛。交通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創新,「十三五」時期綜合交通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84億元,是「十二五」期的1.33倍。

交通改革創新發展實現新突破,行業現代化治理能力不斷提高。大力推進交通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設,基本建成「一中心、三平台」智慧交通管理體系。交通科技創新活力不斷釋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42項,獲批組建省部級科技平台5個,全省交通運輸行業省部級科技平台總數達17個。深入推進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理順全省綜合交通運輸規劃、運輸綜合協調、漁船檢驗和監管等職能。組建江西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完成全省港口資源整合。加強交通法制建設,修訂或頒布《江西省道路運輸條例》等3部地方性法規。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壓減行政權力清單38項,取消行政許可證明15項,實現事項「網上辦」68項。

雖然「十三五」時期我省交通運輸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對照交通強省建設目標和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要求,仍然存在諸多短板弱項,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一是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能力有待加強。規劃的「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通道還有「兩縱三橫」未完全形成,南北向高速鐵路還未貫通,國際航空航線航班偏少,對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公路通道繁忙亟需擴容。二是省內網絡銜接不夠順暢。都市圈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短板明顯,贛東南、贛西北等地區鐵路覆蓋不足,幹線公路與城市道路銜接不暢,縣鄉村與外部快速網絡聯繫還不夠便捷。三是運輸服務仍需優化。綜合交通樞紐布局不完善,換乘換裝效率有待提高。鐵路、水運的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多式聯運發展滯後,運輸結構不合理,鐵路、水路貨運量占比偏低,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不足。

(二)形勢需求。[編輯]

1.發展形勢。[編輯]

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邁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特徵的新發展階段,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省仍處於大有可為但充滿挑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省交通運輸發展面臨新機遇和新要求。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加快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我省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要求我省加快綜合交通網絡和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效聯動國際國內市場,進一步擴大循環規模、提高循環效率、增強循環動能、保障循環安暢、降低循環成本,暢通經濟循環體系。

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要求加強交通運輸支撐能力。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促進新時代中部地區崛起和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推進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要求進一步發揮我省「四面逢源」的區位優勢,着力構建高品質大能力綜合運輸大通道、大樞紐,增強水陸空國際戰略通道能力,形成面向全球、暢達全國、暢通全省的綜合交通運輸格局。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要求交通運輸更好發揮先行引領作用。圍繞「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江西特色的現代經濟體系,要求更好地發揮交通運輸先行引領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求增強中心城市的對外集聚輻射能力,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推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

建設人民滿意交通要求交通運輸擴大優質服務供給。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出行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智慧化、數字化需求,貨物運輸的小批量、高價值、分散性、快速化特徵更加明顯,要求交通運輸服務多元化、多樣化發展。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要求交通運輸加快轉型升級,推動交通運輸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省交通運輸發展總體上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精準補短板、強弱項、促融合的攻堅期,開啟交通強省建設,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落實「三個轉變」「四個一流」要求的關鍵期。雖然存在各種風險挑戰,但交通運輸發展仍然大有可為。積極搶抓機遇、高質量發展將是「十四五」時期我省交通運輸事業的主旋律。

2.需求預測。[編輯]

預計到2025年,全省客運總量約20億人次(含小客車客運量),營運性客運方面,鐵路、民航將快速增長,公路客運量持續下降,其中,鐵路客運量約2億人次,機場旅客吞吐量約3400萬人次,營運性公路客運量約4億人次。全省貨運總量約19億噸,水路貨運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提高,水運貨運量約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約150萬標箱。

二、總體要求[編輯]

(一)發展思路。[編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範、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交通強省建設為統領,着力構建「大通道+大樞紐+大融合」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格局,以暢通道、強樞紐、促協調、提品質、推創新、精治理為重點,穩步推進交通運輸全方位轉型發展,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經濟、綠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二)基本原則。[編輯]

堅持對標對表、統籌謀劃。緊緊圍繞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國前列」的交通強省這一總目標,積極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統籌各種交通運輸網絡規劃建設,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組合優勢,加快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堅持適度超前、重點突破。堅持交通先行、支撐引領,合理把握髮展節奏,突出交通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着力補短板、優結構、提品質,適度超前謀劃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重點在「兩大兩高一智能」「上取得突破。(①兩大」指大通道和大樞紐,「兩高」指南昌「米字型」高鐵網和「大十字」八車道高速公路,「一智能」指內河智能航運。)

堅持創新驅動、一體融合。加快推進交通運輸技術、制度、模式和組織創新,為高水平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供給動力、注入活力。強化交通樞紐銜接、服務一體,注重交通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交通運輸跨方式、跨區域、跨產業協同融合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突出生態資源優勢,堅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交通運輸發展各環節,提高資源集約節約能力。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探索綠色交通發展道路,深入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節能低碳轉型,進一步優化運輸結構,優先發展綠色交通方式,引導居民綠色低碳出行,助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堅持普惠多元、服務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不斷提高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關注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智慧化、數字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價值、分散性、快速化的貨運需求,重視城鄉交通融合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理念,全面提升交通運輸安全保障能力和系統韌性。

(三)發展目標。[編輯]

到2025年,交通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實現新跨越,我省在中部乃至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顯著提升。

——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更加完善開放。以京九、滬昆為主軸的「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形成,「陸水空」三大國際戰略通道不斷完善。鐵路方面,重點推進以南昌「米」字型高鐵為核心的「一核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網建設,南北向高速鐵路全面貫通,到2025年,鐵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500公里以上,力爭200公里/小時及以上高速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400公里,實現350公里/小時高速鐵路設區市全覆蓋。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重點推進京九、滬昆「大十字」八車道和設區市繞城高速公路建設,到2025年通車里程達到7500公里以上;普通公路路網結構不斷優化,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例力爭達到95%(同口徑),縣道三級及以上比例達到70%,鄉鎮基本實現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比例達到60%。機場方面,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樞紐功能全面增強,「一主一次六支」民用運輸機場網絡全面形成,通用機場達到20個以上,到202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3400萬人次、40萬噸。港航方面,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突破1200公里,基本形成「兩橫一縱四支」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和「兩主五重」現代化港口體系,港口年通過能力達到3.8億噸,集裝箱年通過能力達到200萬標箱以上。(①「一核」指南昌,「四縱」指合福通道、銀福通道、京九通道、武咸宜吉通道,「四橫」指沿江通道、杭渝通道、滬昆通道、渝長廈通道。②「兩主」指南昌港、九江港,「五重」指贛州港、宜春港、吉安港、上饒港、鷹潭港。)

——綜合交通樞紐更加一體高效。「一核三極多中心」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構建,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國家物流樞紐城市」①4個,特大、大型綜合客運樞紐「特大型綜合客運樞紐」指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南昌西站、南昌東站,「大型綜合客運樞紐」數量達到10個,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水平進一步提高。(①指我省納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的設區市,包括南昌陸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九江港口型,贛州商貿服務型,鷹潭陸港型。②指高鐵南昌站、吉安西站、高鐵上饒站、高鐵宜春站、九江廬山站、贛州西站、萍鄉北站。)

——運輸服務更加普惠優質。客運「一站式」服務基本實現,貨運「一單制」加快推進。運輸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定製化、個性化、專業化運輸服務產品更加豐富。鞏固「雙通」成果,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成效顯著。運輸結構大幅優化,水路和鐵路貨運量占比達到15%。加快推進貨郵融合發展,快遞業務量突破20億件。

——創新綠色步伐更加強勁有力。第五代移動通信(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取得重要進展,數據開放共享和平台整合優化取得實質性突破,北斗系統對重點領域覆蓋率達到100%。綠色交通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斷提高,資源要素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持續提高,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行業治理和應急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綜合交通現代治理穩步推進,交通治理智慧化能力顯著增強,營商環境明顯改善,港口資源整合和事業單位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突發事件交通應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服務國家安全能力進一步增強,現代交通信用體系基本建成,文明交通和安全交通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全面形成「一核三極多中心」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一體融合,旅客出行更加便捷舒適,貨物運輸效率明顯提升。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江西123出行交通圈」基本形成,全面融入「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基本建成交通強省。(①「江西123出行交通圈」指大南昌都市圈、贛州都市區及其他城鎮群1小時通勤,南昌至設區市、設區市至轄內縣城1小時通達,南昌至周邊省會城市及省內各設區市之間2小時通達,南昌至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②「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指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十四五」期間綜合交通運輸主要發展目標指標表

  (①「重點區域智能交通基礎設施覆蓋率」指在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客運樞紐、水運航道、道路運輸五個領域智能交通基礎設施覆蓋率的平均值。)

  三、加快構建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網絡[編輯]

緊密銜接國家綜合運輸通道布局,加快建設全省「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完善區際通道布局,進一步提升骨幹通道能力。加快構建功能明晰、分工合理的快速網、幹線網和基礎網,精準補齊網絡覆蓋的短板,加快推進存量網絡的提質增效。

(一)打造內暢外聯的「六縱六橫」大通道。[編輯]

強化京九、滬昆「雙軸」通道能力。構建國家級主軸和走廊通道,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高效互聯。擴容京九通道和滬昆通道,建成昌九客專、昌景黃鐵路、京九和滬昆「大十字」主通道高速公路八車道,提升贛江、信江航道通行能力。加快贛粵運河前期工作,力爭「十四五」開工建設。

完善銀福、合福、蒙吉泉、沿江、岳九衢、韶贛廈通道。強化與長江中游、粵閩浙沿海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關中平原等片區的聯繫,建成興泉鐵路和贛皖界至婺源、上饒至浦城、信豐至南雄、通城(贛鄂界)至銅鼓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陽新至武寧至樟樹至興國等高速公路,積極推進昌廈(福)、九池、贛郴鐵路和贛州至安遠、南昌至南豐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提升渝長廈、咸井韶、阜鷹汕、衡吉溫通道。連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腹地、粵閩浙沿海區域,建成萍鄉至蓮花、武寧至通山(江西段)、宜春至遂川至大余、尋烏至龍川(江西段)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長贛、瑞梅、溫武吉、安景鐵路和貴溪至資溪至南豐、彭澤至東鄉等高速公路,推進鷹瑞、咸修吉鐵路和景德鎮至上饒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二)加快建設結構優化的多層次綜合交通網。[編輯]

建設高品質快速網。高速鐵路方面,圍繞打造南昌「米」字型高鐵網,重點加快推進南昌至南京、合肥、武漢、岳陽、廈門(福州)等方向高鐵建設,建成安九客專、昌景黃鐵路、昌九客專,研究建設常岳昌鐵路,推進昌廈(福)等項目前期工作;建成贛深客專、開工建設長贛鐵路,加快構建「一核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網布局。高速公路方面,重點推進滬昆、大廣、樟吉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容升級,加快贛西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設區市繞城高速建設,加強省際通道建設,高速出省通道達到35個。民航運輸機場方面,重點推進航空主樞紐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推動航空次樞紐贛州機場擴建,建成瑞金機場,開工建設撫州機場以及上饒、吉安、宜春等支線機場改擴建。

  完善高效率普通幹線網。普速鐵路方面,重點優化普速鐵路網絡布局,補齊贛東南地區鐵路短板,進一步擴大出省幹線鐵路通道。普通國省道,重點提升普通國道三級及以下路段等級,有序推進普通省道建設,優化普通省道網布局,提升路況和服務水平,提高路網通行效率。內河水運方面,繼續推進贛江、信江高等級航道提升,重點推進袁河、昌江等支線航道提升,加快贛粵運河重點問題研究,力爭開工建設;優化港口功能布局,提升港口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形成以九江港、南昌港為核心的內河港口群。管道方面,依託國家管道儘快形成全省「三縱四橫五環」的輸氣管網和「十字型」輸油管網骨架,油氣管道里程達到5000公里以上。

建立廣覆蓋基礎服務網。農村公路方面,重點推進以縣道三級、建制村通雙車道為主的農村公路建設,高標準打造「暢安舒美綠」農村公路。通用航空方面,重點加快共青城等一批通用機場建設,完善直升機起降點布局。郵政快遞方面,重點吸引龍頭電商物流企業在贛布局全國性及區域性分撥中心,優化郵政快遞營業網點布局,加密智能快遞自提終端設施網絡,實現快遞物流中心覆蓋90%縣級、「快遞超市」覆蓋80%鄉鎮、郵件快件轉接點覆蓋85%建制村。

強化網絡有效銜接。優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強化幹線公路與城市道路、農村公路便捷銜接,推動進出城瓶頸路段改造升級。進一步完善贛州、南昌、九江、鷹潭、上饒等各大物流樞紐集疏運體系,加快推進一批集疏運鐵路、公路建設,增強物流樞紐與外部通道的銜接,為公鐵、鐵水、空陸等多式聯運提供基礎支撐,打通公鐵水聯運銜接「最後一公里」。積極推進重點港區、重要物流基地集疏運鐵路、公路建設,加快建設九江港城西港區、彭澤港區、撫州中物寶特物流有限公司、萍鄉市湘東區工業園、南昌鐵路口岸等鐵路專用線。

四、着力打造一體高效的綜合交通樞紐[編輯]

結合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及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布局,加快構建「一核三極多中心」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一)全面提升南昌—九江國際性門戶樞紐地位。[編輯]

完善對外通道布局,加快昌景黃、昌九、常岳昌、昌廈(福)等高速鐵路建設,補齊「兩環十一射線」高速公路網絡;提升國際航空門戶功能,加快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同步引入昌九客專和南昌城市軌道,建設南昌西二環、北二環高速公路,完善機場周邊快速路網,優化通關環境、客貨運組織和服務流程,逐步加密和拓展至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日韓等東北亞國家的航線,打造綜合一體的現代客運樞紐和智慧空港物流中心,增強國際服務功能,提升樞紐地位;提升九江江海直達區域性航運中心功能,加快重點港區現代化碼頭、疏港鐵路公路建設,推進九江港和南昌港一體聯動發展,提升現代航運服務水平,進一步強化九江港與沿海港口聯繫,發揮在集裝箱、滾裝等高附加值貨類運輸優勢,培育對長江中上游地區中轉分撥,大力發展江海聯運、內河水水中轉、鐵水聯運;提升南昌向塘鐵路口岸功能,加快補齊南昌向塘鐵路樞紐聯運轉運銜接設施,推進陸港物流功能區建設,建成向塘鐵路口岸二期,強化國際貨運班列(南昌)集結功能,加強陸港海港合作。

(二)加快打造贛州、上饒、贛西組團全國性樞紐。[編輯]

圍繞構建贛州四通八達高速鐵路網,建成贛深客專,建設長贛鐵路,積極推進贛郴永興鐵路前期工作和贛廣鐵路規劃研究。加快推進贛州黃金機場實現對外開放,建成贛州黃金機場T1航站樓二期,積極推進贛州黃金機場三期擴建,完善航空口岸配套設施,大力拓展航空貨運功能,積極發展臨空產業。做大做強贛州國際陸港,加快完善貨運物流配套設施,積極開拓跨國班列新空間,加強與沿海港口合作,加快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

按照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要求,加快建設上饒國際陸港,推進上饒三清山機場的改擴建,提升上饒樞紐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影響能力。充分發揮新宜萍組團優勢,加快推進贛西組團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動長贛高鐵引入萍鄉北站,加快建設新余港、宜春港、贛西(新余)綜合貨運樞紐和贛西(宜豐)國際物流園,提升贛西組團在全國的樞紐地位。

(三)着力建設一批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編輯]

圍繞景德鎮、鷹潭、撫州和吉安等區域中心城市,優化整合重要客貨運樞紐資源,着力提升區域輻射能力,打造一批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景德鎮、鷹潭北、撫州東等一批綜合客運樞紐,打造鷹潭中童綜合貨運樞紐、撫州海西綜合物流園等貨運樞紐。

五、大力夯實區域協調發展基礎支撐[編輯]

增強交通運輸對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支撐服務能力,統籌推進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一)服務區域重大戰略。[編輯]

圍繞「一帶一路」和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支持南昌向塘國際陸港、九江港、贛州國際陸港、上饒港、宜春港、吉安港等加強與東南沿海港口的合作,暢通水上開放通道。加強與中西部省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依託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暢通陸路開放通道。加密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至東南亞、港台地區航線,加快開拓歐美洲際航線,推動航空物流發展,暢通空中開放通道。加快滬昆、京港澳「雙軸」為支撐的「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構建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的通道體系。

(二)服務區域協調發展。[編輯]

加強南昌中心城區和贛江新區、九江、撫州及周邊地區的聯動對接,統籌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大南昌都市圈3個「1小時出行交通圈」「。加快推進滬昆、京九通道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助力全省「十字型」生產力布局主骨架建設,推動滬昆、京九「雙軸」沿線產業集群聚集、區域開放合作、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與閩粵交界地區、湘贛邊區域協同發展,支持贛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加強與長三角交通對接,提升贛東北開放合作水平。推進新宜萍三市區域交通一體化建設,加快贛西轉型升級步伐。(①大南昌都市圈3個『1小時出行交通圈』」指以南昌市中心城區和贛江新區為核心區的城市交通1小時通勤,核心區至毗鄰市縣城鄉交通1小時通達,核心區至邊遠縣(市)和邊遠縣(市)之間城際交通1小時通達。)

(三)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編輯]

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促進農村公路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升級,完善沿線安全和應急設施,改善農村公路路域環境,打造美麗宜人並具有文化氛圍的農村交通出行環境。加快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發展便民多元的農村客運服務體系,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節點體系。積極爭創「四好農村路」示範省。

六、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現代化[編輯]

分層分類完善交通網絡,加強互聯互通和一體銜接,推動大南昌都市圈和城市交通運輸協同運行,率先推進都市圈交通運輸現代化。

(一)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互聯互通。[編輯]

加強南昌至武漢、南昌至岳陽高速鐵路通道建設,加快推進通山至武寧、陽新至武寧、通城至銅鼓、九江至黃梅等省際高速公路建設,完善贛鄂湘省際國省道網絡,實現南昌與武漢、長沙等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圍繞長江黃金水道,統籌協調贛鄂湘三省長江航運運營組織,提升多式聯運效率和貨運服務水平。

(二)加快構建大南昌都市圈一體化交通網。[編輯]

規劃建設大南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適時啟動南昌至撫州、南昌至德安、南昌至安義市域(郊)鐵路建設,建成南昌軌道交通4號線及1、2號線延伸線,推進南昌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的申報及開工建設,加快形成大南昌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建成南昌繞城西二環、撫州東臨環城等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瑞昌至武寧、陽新至武寧至樟樹、彭澤至東鄉等高速公路,推進景德鎮至鄱陽至南昌等高速公路規劃研究,加強都市圈城際公路建設,積極推進三清山大道南延對接豐厚一級公路工程、贛新大道等項目建設,加快形成大南昌都市圈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內暢外聯的「兩環九射線」綜合運輸通道,基本建成以南昌市中心城區和贛江新區為核心的多層次、放射狀、強聯通的綜合交通網。

(三)完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編輯]

優化城市道路快速、主幹、次干、支路比例,加強道路微循環和支路建設。穩步推進城市老舊小區、醫院、學校、商業聚集區等區域公共停車設施建設,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和精細化服務水平,加強資源共享和錯時開放。提高城市綠色出行水平,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提高非機動車道和步道的連續性和通暢性,改善行人過街設施條件,營造安全、連續、舒適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

七、推進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體系建設[編輯]

深刻把握新形勢對交通運輸服務供給的新要求,加快形成便捷舒適的客運服務體系和經濟高效的貨運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提高交通出行服務品質。[編輯]

加快旅客聯程運輸發展。以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以及高鐵南昌西、贛州西、上饒、宜春等綜合客運樞紐為重點,積極發展公鐵、空鐵、公空等旅客聯程運輸服務。加快高鐵無軌站、城市候機樓建設,推行行李直掛等服務。優化跨方式安檢流程,推動南昌火車站換乘地鐵安檢互認。加強幹線運輸方式間、城市交通與幹線運輸方式間運營信息、班次時刻、運力安排等協同銜接,加強首末班車「兜底」保障服務。

發展高品質客運服務。推進「公共交通+定製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出行服務。支持高速鐵路運輸組織優化,提高普速鐵路服務質量。促進航空服務網絡干支有效銜接,優化航班時刻資源配置,提高航班正常率,豐富航空運輸產品。鼓勵和規範發展道路客運定製服務,鼓勵網約車、汽車分時租賃等持續優化服務供給,積極發展定製服務新業態。大力發展自駕車和房車營地,開發水上旅遊,推進通用航空與旅遊融合發展。

提高客運服務普惠水平。提升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服務水平,推動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向周邊延伸,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實施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加強客運服務人文關懷,推進客運場站無障礙設施改造,強化老弱病殘孕等群體服務保障,推廣應用低地板公交車。

(二)打造高效貨運物流服務系統。[編輯]

建設高效物流運輸網絡。建設與產業布局、消費格局相適應的大宗物資、集裝箱物流運輸網絡。積極發展高鐵快運,加快南昌高鐵快運物流基地等貨運設施建設,推進上饒、贛州高鐵站適貨改造。推進道路貨運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強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培育壯大專業貨運機隊,優化航線和時刻配置,推動南昌昌北國際機場開闢國際全貨機航線。完善以物流園區、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網點為支撐的城市三級物流配送網絡,加強與鐵路、公路運輸及區域分撥有效銜接。

加快貨物多式聯運發展。大力推進水水聯運,依託九江港區域航運中心建設,深化南昌港、九江港與武漢港、南京港等內陸港口和深圳、寧波、上海、福州、廈門和莆田等沿海港口合作,積極推進江海聯運。加強九江港與贛江、信江及支線航道沿線港口間的水水中轉,推動礦石、煤炭、集裝箱等大宗貨物中適宜水路集散的貨物更多地轉向水路運輸。積極推動鐵水聯運,鼓勵開行集裝箱鐵水聯運班列,在贛州、上饒、鷹潭、樟樹等內陸港打造「長途重點貨類精品班列+短途城際小運轉班列」鐵水聯運產品體系,滿足多樣化運輸需求,進一步提升集裝箱、商品汽車等大宗物資鐵水聯運比重。強化機制創新,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推廣應用集裝箱多式聯運運單和電子運單。加快多式聯運信息共享,推進不同運輸方式標準規則銜接。鼓勵鐵路企業、航運企業培育成為多式聯運經營人。深入推廣甩掛運輸,創新貨車租賃、掛車共享、定製化等發展模式。

發展專業化物流服務。加快建設城鄉冷鏈物流骨幹網,支持鷹潭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及國家骨幹物流冷鏈基地。加快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鼓勵冷鏈運輸企業實行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使用標準化運載單元以及輕量化、新能源等節能環保冷藏保溫車型。推進陶瓷、醫藥、綠色食品等專業物流中心建設。推動大宗貨物儲運一體化,推廣大客戶定製服務。加快危險品物流和應急物流等專業物流發展,強化物流操作、貨物包裝及運輸工具標準化建設,推廣智能化儲運監控、風險監測與預警系統應用。

(三)加快發展先進郵政快遞服務。[編輯]

提升寄遞服務品質。實施郵政快遞樞紐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郵政普遍服務和快遞處理中心等設施建設,強化與鐵路、公路、民航等樞紐統籌。完善縣鄉村寄遞物流體系,深入實施「快遞進村」工程,強化資源共享,推動共同分揀、共同運輸、共同收投,實現建制村直接收投郵件快件。推進快遞「進廠」,拓展快遞服務製造業規模。推進快遞「出海」,加強航空、班列、海運等國際寄遞通道建設和利用,提升寄遞企業跨境一體化服務能力。

完善寄遞末端服務。加快城鄉快遞服務站、智能收投終端和末端服務平台等布局建設和資源共享。推動城市居住區和社區生活圈配建郵政快遞服務場所和設施。建設集郵政、快遞、電商等功能於一體的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推廣農村交通、郵政、快遞、商務、供銷「多站合一」場站運營模式。支持推廣無人車、無人機、智運快線等多方式運輸投遞,發展無接觸遞送服務。

八、加快推進交通運輸智慧發展[編輯]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創新賦能交通發展,着力推進新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全面促進交通運輸提質增效。

(一)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編輯]

加強公路智慧化施工、綠色建造技術、樞紐協同運行、重大設施聯網監測與預警、高性能航空、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技術研發。強化重點科研平台建設,推進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建設,力爭建成地下工程探(監)測技術設備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創新平台。突出企業在交通科技創新中主體地位,促進政產學研在交通運輸領域深度融合,培育科技創新生態圈。推動先進交通裝備應用,加強交通與裝備製造融合,深度開展高速公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測試。

(二)加快基礎設施智能化。[編輯]

大力推進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路、內河高等級航道、鐵路、民航等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着力推進綜合交通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港口碼頭、民航機場、城市停車場、物流園區等智能化升級。應用智能視頻分析等技術,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監測、調度、管控、應急、服務智慧應用。推動公路建設、施工及養護智能化。加快構建江西智能航運體系。研究部署面向區域物流的大型無人機起降點。優化交通運輸信息平台,完善全省智慧交通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強與國家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台互聯互通。

(三)提高智慧發展水平。[編輯]

強化5G、大數據、互聯網、北斗、物聯網等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推廣智能公交、智慧安檢等應用,提供「一碼通行」智慧出行服務,構建順暢銜接的出行服務鏈條。推進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實施南昌、贛州「智慧杆塔」和南昌智慧停車示範工程,開展鷹潭智慧綠色共享交通城市試點,打造20個左右智慧交通應用試點示範。引導建設智慧貨運樞紐設施,發展「互聯網+」物流模式,提高貨物運輸服務智慧化水平。

九、全面促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編輯]

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總體要求,推動交通運輸政策、規劃、設計、建設、營運、養護等方面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減污降碳,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升交通運輸綠色發展水平。

(一)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編輯]

推進交通生態選線選址,最大限度避讓各類環境敏感區和永久基本農田,推動交通運輸設施與生態空間相協調。打造綠色交通廊道,基本完成鐵路沿線環境整治。大力建設綠色公路,探索建設綠色港口、生態航道,加強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減少人工痕跡,積極引導交通基礎設施綠色發展。

二)推廣高效的運輸組織方式和清潔的運輸裝備。[編輯]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構建生態化交通網絡。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創新運輸組織模式,積極發展多式聯運,發揮內河航運的節能優勢,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發展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提升城市綠色出行水平。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等領域的應用,推動新能源充電樁廣泛應用於交通樞紐、公路服務區、城市停車位等場景。加強重點領域污染防治,持續深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防治工作。

(三)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編輯]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土地、岸線、空域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綜合交通樞紐與周邊用地的一體化開發,提升交通用地效率。推動廢舊材料再生利用和老舊設施更新利用,開展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相關專項研究與應用示範。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

十、推進交通運輸安全發展[編輯]

將安全發展貫穿於綜合交通運輸全領域全過程,提升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完善交通運輸應急保障體系。

(一)提升交通安全保障能力。[編輯]

完善安全責任體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明確部門監管責任。加強交通安全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進一步強化交通運輸安全生產的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技能。加強載運工具質量治理,強化設備安全監測和維護,完善升級載運工具安全技術及配備標準。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增強科技興安能力。

(二)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編輯]

對接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技術標準規範,健全交通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地方標準體系。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風險評估和分級分類管控,加強重大風險源的識別和全過程動態監測分析、預測預警。加強設施運行監測和管理養護,加強老舊樞紐場站、重要通航建築物、航運樞紐、大長橋梁及隧道等設施的安全檢測及公路、航道運行監測。推進精品建造和精細管理,積極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加強公路、橋梁隱患排查和安全設施建設,及時修復災毀水毀路段。開展改渡便民工程,基本消除渡口安全隱患。

(三)完善交通運輸應急保障體系。[編輯]

加快推進重點區域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徑建設,完善緊急交通疏散、救援和避難通道系統。健全應急保障體系和自然災害交通防治體系,完善省市縣三級交通應急保障基地。強化應急救援社會協同能力,完善徵用補償機制。健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突發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區域性應急物資保障基地。

十一、提高交通運輸現代化治理能力[編輯]

深刻把握制約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重點難點問題,加快完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制度體系,加快交通領域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編輯]

深化交通運輸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積極引進交通運輸龍頭企業,推動本土企業做大做強。持續推進行政權力管理清單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常態化。紮實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積極打造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示範工程。推進公路養護機制改革,精準實施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深化高速公路、水運建設項目投融資改革和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

(二)完善地方性法規。[編輯]

加快出台《江西省水路交通條例》,統籌推進《江西省公路條例》《江西省交通建設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條例》《江西省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治理辦法》《江西省郵政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章的修訂,初步建立與交通強省建設相適應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深化創建「信用交通省」,建立健全行業信用體系。

(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編輯]

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創新人才隊伍培育機制,加強專業化人才引進,建設交通高端智庫,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加快建立與交通強省建設相適應的人才隊伍。依託省內交通領域高校及科研機構,培育一批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加大對航空、水運、軌道交通等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交通運輸軟實力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交通參與者文明素養,提升交通運輸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升交通運輸執法隊伍能力和水平,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十二、保障措施[編輯]

堅持黨對交通運輸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組織協調、要素保障,發揮試點示範帶動作用,強化評估和督促指導,確保規劃有力有效實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強化省級協調推進機制,充分發揮省推進交通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和綜合協調作用。各有關部門要提高思想認識,按照職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本規劃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銜接,做好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專項規劃對本規劃的銜接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緊密結合發展實際,細化落實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做好地方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落實。

(二)加強要素保障。強化資金政策保障,加大政府投資對交通建設、設施養護的支持力度,充分引導多元化資本參與交通運輸發展,研究設立交通強省發展基金,形成政府引導、分級負責、多方籌資、風險可控的交通投融資機制。強化用地保障,積極爭取重大項目列入國家和省級重大平台,強化重點項目用地等資源要素保障,做好資源要素預留和及時供給。

(三)推進試點示範。紮實做好贛州革命老區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普通國省道與城市道路銜接協調發展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積極開展交通強省建設試點,探索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新途徑,建立健全試點成果總結和系統推廣工作。

(四)做好評估落實。健全《規劃》實施情況監督評估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適時開展中期評估,根據發展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將實施情況納入省級對地方政府相關評價體系,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十三、環境影響評價[編輯]

(一)影響分析和評價。[編輯]

《規劃》與國家「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和《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省國土空間規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一致,《規劃》目標與江西省國土空間、城鎮體系、產業體系、生態安全等領域的發展目標和空間布局相協調,主要任務和規劃項目滿足江西省「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清單」的管控要求。《規劃》涉及的鐵路、公路、機場、港航、城市軌道和樞紐場站等交通建設項目以及相關運輸生產活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總體上控制在有限的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的範圍之內。此外,根據生態環境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範圍》的規定,《規劃》不會對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和江西省的生態多樣性產生明顯影響。

(二)預防和減緩影響的措施。[編輯]

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嚴格執行「三線一單」管控制度,建立項目環評審批與規劃環評、現有項目環境管理、區域環境質量聯動機制「三掛鉤」機制。統籌保護好水陸域自然生態空間,利用生態工程技術減少交通項目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等生態敏感區域的影響。統籌規劃布局交通線路和樞紐設施,集約利用土地、線位、橋位、岸線等資源,採取有效措施減少耕地和基本農田占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利用交通運輸生產生活污水,減少交通項目建設對區域地表水環境的影響。加強交通工程建設減振措施,確保交通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滿足噪聲控制要求。加強水土流失保護,施工過程中做好臨時取棄土場的水土保持防護工程,施工結束後儘快對開挖的溝渠進行覆土回填,並進行復耕和造林,恢復植被。提高項目施工應急保障能力,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發生。

附件:[編輯]

1.江西省「六縱六橫」綜合運輸通道布局規劃示意圖

   2.江西省「十四五」鐵路規劃建設示意圖

   3.江西省「十四五」高速公路規劃建設示意圖

   4.江西省「十四五」水運規劃建設示意圖

   5.江西省「十四五」機場規劃建設示意圖

   6.江西省「十四五」客運樞紐建設示意圖

   7.江西省「十四五」物流樞紐建設示意圖

   8.「十四五」江西省鐵路重點建設項目表

   9.「十四五」江西省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項目表

   10.「十四五」江西省公路重點建設項目表

   11.「十四五」江西省水運重點建設項目表

   12.「十四五」江西省機場重點建設項目表

   13.「十四五」江西省樞紐場站重點建設項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