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汀州府志/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十四 汀州府志
卷之十五 公署
卷之十六 

卷之十五 公 署[編輯]

  國家設官而立之署。臨政則有地,退食則有居,處則有堂軒,出則有次舍,意何渥也。士大夫佩符綰綬,坐政事堂,思何以宣猷布德,息政寧民,斯善焉。世有以其官為傳舍者矣,如汲黯閣、荀藐庭、顧愷之簾、韋應物宴寢、邢邵清風觀明月樓者,曾幾人哉。然則求所以無負此署者,觸目皆是,固不必戶牖之箴也。志公署。

  府治 在正北臥龍山,唐大曆間,刺史陳劍遷此。宋建炎間,楊勍變,毀。郡守陳直方、陳定國相繼修造。紹定間,李華平寇,辟而廓之,有道山樓、節愛堂、清心堂、雙松堂、臥龍書院、東山堂,又重建譙樓。明永樂間,知府宋忠修葺。弘治間,知府吳文度創軍器庫,及清軍、理刑二廳。同知章頎構龍亭庫、洗月亭。嘉靖間,知府邵有道建清風、集賢二亭,凝翠、議政二軒。萬曆間毀。知府劉玉成建天一樓,仁育、義正坊,旌善、申明亭。崇禎間,知府林聯綬修葺大堂。國朝順治八年,天一樓暨二坊災。十二年,知府塗應泰重建。今中為正堂,為穿堂,稍偏為知府廨;正堂兩廊列吏六房;前為戒石亭,為儀門;儀門外東為嘉賓館,西為土地祠,為福堂,監羈候所;又前為天一樓,樓下為大門;門外左為旌善亭,為仁育坊,牌額「保釐」;右為申明亭,為義正坊,牌額「師帥」。

  清軍廳 在府堂左。

  糧捕廳 在府堂右,今裁改為經歷司署。

  理刑廳 在堂儀門外左,今裁改為倉。

  經歷司 久廢,今移舊糧捕廳。

  照磨所 在府儀門右,今裁。

  司獄司 在府譙樓側。

  慶豐庫 在府堂左。

  架閣庫 在府堂右。

  龍亭庫 在祝聖院。

  學院 在府前街,即舊汀州衛。

  察院公署 在治東,今為總鎮府。

  布政分司 在察院左,後為分守道公署,今廢。

  按察分司 在府治南小教場,久廢。址為營房兵丁居住。

  漳南道 在廣儲門內,今廢。

  監軍道 今廢,為城守馬房。

  陰陽學 義正坊右。

  醫學 仁育坊左。俱廢。

  僧綱司 玄帝宮署。

  道紀司 仙隱觀所。

  豫備倉

長汀縣治[編輯]

  在府城南,唐大曆間建。宋建炎間知縣黃渥、嘉泰間知縣謝周卿、紹定間知縣宋慈,相繼修葺。舊有如心堂、冉香亭、砥柱亭、蓬萊閣、道愛堂、弦歌書院、萬雪亭,年久俱廢。明洪武間,知縣孫庸重建。後毀於寇。景泰初知縣陳宗周、成化間知縣謝珪、縣丞鄭景華、弘治間知縣黃富、萬曆間知縣唐偉,修建不一。國朝康熙間,知縣張文偉重修。今中為正堂,後為軒,改穿堂為後堂;堂右為西廳,左為縣庫;右為架閣庫,東西序為房、科;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右為監房,門左為土地祠;又前為譙樓,為縣門;門內左為寅賓館,門外左為醫局,為旌善亭,為四省通衢坊,右為陰陽學,為申明亭,為全汀首邑坊。

  縣丞廨 在縣廨東。

  主簿廳 在縣廨西,今廢為吏舍。

  典史廨 在縣丞廨前。

  古城寨巡檢司 在縣西四十五里。

  稅課司 在縣南河田。正統元年裁歸本縣帶辦。

  豫備倉 東倉、西倉俱在館前,南倉在三洲,北倉附府倉。

  臨汀驛 在縣治左,後裁改威遠營,今為城守右營守備廳。

  館前驛 在縣東七十里歸仁鋪。

  三洲驛 在縣七十里,今廢。

  總鎮府 在府前街,即舊察院公署。

  游擊署 在仁威廟前。

  守備署 一在威遠營,即舊臨汀驛;一在靈顯廟左;一在真君廟東。

  教場 在東關外蒼玉洞之偏,後為洪水衝陷。國朝乾隆十五年,知府曾曰瑛捐俸修築,額其廳曰安瀾。

  鋪 共二十有六,曰府前鋪;東達寧化、清流界者曰百步,曰南田,曰新橋,曰鴛鴦,曰大息,曰胡坑,曰歸仁,曰七良;南達上杭界者曰畫眉,曰黃館,曰南塅,曰河田,曰大潭,曰三洲,曰車田,曰水口,曰大田,曰長橋,曰畬心,曰張屋;西達瑞金界者曰牛嶺,曰白雲,曰青山,曰觀音,曰隘嶺;更有靖遠鋪,今裁。

寧化縣治[編輯]

  在翠華之前,大溪之北。後唐同光二年,知縣王雲建。宋紹興間知縣王炳彥、端平間知縣趙時錧,先後修建。寶祐間,知縣林玉創書林亭、願豐樓、龜蔭亭、如農亭。元至正間毀。明洪武三年,知縣張思誠重建。二十三年,知縣陳時中修。正統間後毀。景泰間知縣韋清、天順間知縣梁昂、主簿鄭預,相繼建造。成化間知縣陶淳;嘉靖間,知縣馬淑、潘時宜、張洵,萬曆間知縣梁元楨、唐世濟,相繼修葺。國朝康熙間,知縣何鳳岐、袁格復鼎新之。今中為正堂,後為穿堂,為後堂;右為縣庫,左為架閣庫;西上為龍亭,儀仗庫;左右序為吏六房,堂前為戒石亭,為儀門;門左為寅賓館,為土地祠;門右為監房;前為譙樓,為縣門;門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又前為道揆法守坊。

  縣丞廨 在縣廨左。雍正十二年,移駐泉上里。

  主簿廨 在縣廨右,今為吏舍。

  典史廨 在縣廨南。

  安遠寨巡檢司 在縣治北招得里。

  稅課司 舊在壽寧橋。明正統間,裁歸本縣帶辦。

  陰陽學 在縣治前。

  醫學 在縣治左。

  僧會司 在光嚴寺。

  道會司 在凝真觀。

  察院公署 在縣東,今圮。

  布政分司 在縣西,今圮。

  漳南道公館 在縣治後,今廢。

  石牛驛 今改為巡檢,管新莊、會同二里。

  豫備倉 東倉三所,—北門坊,—泉上,—泉下。南倉三所,—新村,—龍上,—會同。西倉一所,龍上。北倉二所,—招賢,—招得。

  駐防公署 在文星坊。

  教場

  鋪 共二十有一,曰縣前鋪;東南達府治者曰魚龍,曰黃源,曰賴畬,曰石徑,曰石牛,曰碑嶺;達邵武界者曰下沙,曰沙坪,曰楊家,曰安遠;又添設北坑、羅溪、滑石、張家、夏坊、黃柏、安樂、楊梅、黃土、石沙十鋪。舊有石溪鋪,今裁。

  府公館 在縣東北,今廢。

清流縣治[編輯]

  在屏山之陽。宋元符間,長汀丞劉敘創。乾道間,知縣黃藻修。紹定間毀。端平間知縣王元瑞、嘉熙間知縣趙槱夫、寶祐間知縣林奕重建,扁曰「頒春宣詔」。元至正間,知縣王文淵重修。六年,羅天麟寇,毀。明洪武間,知縣朱仲恭、蔡以謙復建。永樂間,陳添保復寇,毀。宣德間,知縣李庠、縣丞王自永,相繼重建。正統間,鄧茂七復寇毀。景泰間,知縣吳中鼎修。後知縣凌寀、童冕、劉光奕、鄧邦髦、何孔陽相繼修葺。國朝康熙間毀於火,知縣李含培、王鼎新繼建。後大堂災。乾隆八年,知縣岳攀桂鼎建。今中為大堂,堂後為後堂;東為幕廳,為架閣庫;兩冀為吏六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右為監房,前為譙樓,為大門;門外左右為旌善、申明亭。

  縣丞廨 在縣廨東,久廢。

  典史廨 在舊縣丞廨內。

  主簿廨 久廢。

  鐵石磯巡檢司 在夢溪里鐵石磯。

  稅課司 今廢。

  陰陽學 寄理譙樓。

  醫學 在縣西南。

  僧會司 在萬壽寺。

  道會司 在登真觀。

  察院公署 在縣西,即古縣尉廳址,今改為公館。

  布政分司 在縣尉故址,今改遊擊署。

  漳南道 在縣西九龍驛舊址。

  府公館 在縣西九龍驛右,今圮。

  社倉

  常平倉 在縣署南。

  際留倉 在縣南塔背巷。

  豫備倉 北倉在城隍廟左,東倉在嵩溪,南倉在嵩口,西倉在長校。

  玉華驛 在縣北四十里。

  九龍驛 久廢。址建儒學。

  公館 一在嵩溪,一在林畬。

  遊擊公署 在縣前公館右。

  把總防守所 在明倫坊。

  教場 在縣山川壇。

  鋪 其所有十,曰縣前鋪,東北達歸化界者曰雷公,曰小嵩,曰吳地,曰嵩溪,曰玉華,曰太平,曰子孫;南達府治者曰吳家;西達寧化界者曰暖水。

歸化縣治[編輯]

  在廣濟街北,即明溪鎮巡檢司故址。成化七年,巡道周謨建。弘治間毀,知縣王鳳建。嘉靖間復毀,知縣曾遷重建。國朝康熙間,知縣王國脈修。今中為正堂,後為軒,為後堂;堂左為庫房,右為冊房;正堂左為贊政廳,右為清軍局,為龍亭庫;東西序為吏六房,東序背為監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左為寅賓館,右為土地祠;又前為譙樓,為縣門;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

  縣丞廨 萬曆七年裁,改廣濟倉。

  主簿廨 廢,改為倉。

  典史廨 在縣丞廨前。

  夏陽巡檢司 縣東八十里。

  僧會司

  道會司 在東嶽宮。

  察院公署 在西清街,久廢。今改為義倉。

  布政分司 在西清街。

  漳南道公館 在縣西明溪驛。

  府公館 在西清街,今廢。

  際留倉 今改名廣濟倉,在縣丞舊廨內。

  義倉 在西清街。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王國脈創建。

  明溪驛 在縣西門,今裁。

  駐防公署 即明溪驛舊址。

  教場 在城東山川壇左。

  鋪 其所有六,曰縣總鋪;在縣前西達府治者曰新興,曰永安;東達將樂界者曰興善,曰龍湖,曰鐵嶺。

連城縣治[編輯]

  宋紹興三年,署縣卓庠建。紹定間寇毀,知縣徐價、米巨宏踵成之。元復毀。明洪武間,知縣鄧昇重建。後知縣關銓、方進、祝熙、金榜、陶文淵、徐大化、張大觀,相繼修葺。國朝順治五年,寇復毀。知縣田玉生、杜士晉、王心,相繼鼎建。乾隆十年,知縣秦士望重修。今中為正堂,後為穿堂,為後堂;堂後為儀仗庫,兩翼為吏六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左為寅賓館,為土地祠,右為監房,為譙樓。樓左右舊有申明、旌善二亭,今毀。

  縣丞廨 今改為倉。

  主簿廨 在堂西,今廢。

  巡簿廨 原清軍廳,今廢。

  典史廨 在堂東。

  北團寨巡檢司 在新泉。

  稅課司 在縣南文川橋,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廢。

  僧會司 在定光寺。

  道會司 在福仙觀。

  漳南道公館 在縣東。

  府公館 在縣東。

  常平倉 在縣堂東。   際留倉 足食倉 俱廢。

  社倉

  駐防公署 在明倫堂左。

  教場 在拱北門外。

  鋪 其所有十,曰縣總鋪;北達府治者曰連安,曰分水,曰新添,曰南柴;南達上杭界者曰田心,曰馬山,曰王城,曰車田,曰新泉。舊有北安鋪,今裁。

上杭縣治[編輯]

  在城之中。宋乾道七年,知縣陳朝章創。端平間知縣趙時鉞、寶祐間知縣李務行、元至正間達魯花赤伯顏,相繼鼎建。明景泰間知縣楊瑾、成化間知縣胡越、肖弘、正德間知縣謝浩、嘉靖間知縣趙文同、萬曆間知縣楊萬春,相繼修葺。國朝順治間知縣翁需、封珂、康熙間知縣蔣廷銓,先後修建。今中為正堂,為穿堂,為後堂;堂東為縣庫,為尉廳;左為架閣庫,兩翼為吏六房;庭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內西為監房,東為土地祠;門外為寅賓館,前為譙樓,為縣門;門外左右為旌善、申明二亭。

  縣丞廨 雍正十二年,移駐峰市,創建衙署。

  主簿廨 今廢。

  典史廨 在堂左。

  巡捕主簿廨 今廢。

  陰陽學 在譙樓東,今廢。

  醫學 在譙樓西,今廢。

  僧會司 在舊東竺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察院公署 在縣東北。

  漳南道公署 在縣東。康熙二十一年,裁歸海道管理。

  布政分司 在縣東北,即稅課舊址。今為防守游擊署。

  府公館 在縣東。

  平西驛 在勝運里,後裁。

  藍屋驛 在平安里,今裁。

  公館 一在悅洋,一在盧豐。

  際留倉 在縣東北隅。

  豫備倉 一在際留倉,余在安仁、義合、崇福、白雲、延福五寺中。

  社倉 在縣治西關。雍正元年增建各里圖。

  義倉 在縣治東關。

  游擊公署 在縣北,即舊布政分司。

  守御千戶所 在城北,今裁。

  教場 在城外西北隅。

  鋪 共二十有三,西通府治者曰大磜,曰岩頭,曰九華,曰藍屋,曰官莊,曰迴龍;又添設平西、水浦、澗頭、珊瑚、便民、安鄉、盧豐、鵝公、歸仁、白沙、箭灘、羅潭、湖雷、龍溪、撫溪、梅溪、牛坪等鋪。其縣前鋪、坊村、定塔、張慶、九泰、茶田、雙溪、燈籠、湯邊、石銘等鋪俱裁改。

武平縣治[編輯]

  在人和坊東。宋隆興間,知縣王正國創。乾道間知縣趙賁、嘉泰間知縣趙善策、端平間知縣趙汝讘、田圭、寶祐間知縣阮逢午、元至正間知縣魏侃夫,相繼鼎建。明景泰間知縣周希貴、嘉靖間,知縣張策、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劉明、乾隆十一年知縣章文暖,相繼修葺。今中為正堂,後為穿堂,為後堂;左為縣庫、儀仗庫,庭中為戒石亭;右為監房,左為土地祠;前為儀門,為譙樓;門左右為申明、旌善二亭。

  典史廨 在堂左。

  象洞寨巡檢司 原在縣東南六十里,今移駐岩前。

  永平寨巡檢司 原在縣北四十五里,後移駐貝寨,今毀。

  陰陽學 醫學 俱廢。

  僧會司 道會司

  布政分司 在縣東,今廢。

  漳南道公館 在縣東。

  漳南道行台 在岩前。

  府公館 在縣前。

  常平倉 在縣左,即舊豫備倉。康熙間,知縣裴振唐建。

  秋米倉 在縣治北。康熙間,知縣侯七乘、趙良生重建。

  所倉 社倉

  駐防公署 在縣治東。

  教場 在南門外。

  鋪 共一十有四,曰縣總鋪;其東達府治者曰黃麖,曰大嶺,曰膠,曰皂角,曰檀嶺;南達上杭界者曰三角,曰忠田,曰賴屋,曰黃柏;東南達上杭界者曰悅洋,曰大灣,曰武安,又添設袁畬一鋪。其黃畬、陳坑二鋪已裁。

永定縣治[編輯]

  在溪南里。明成化十五年,御史高明、副使劉成、參議陳渤、知縣王環創建。萬曆間,知縣姜子貞、龍應亮、吳殿邦重建。國朝康熙三十年,知縣呂防之修葺。今中為正堂,後為穿堂,為後堂;堂左為縣庫,兩翼為吏六房;庭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內西為監房,東為土地祠,前為大門;門左右為申明、旌善二亭。

  巡捕主簿廨 今廢。

  典史廨 在堂左。

  興化鄉巡檢司 在豐稔寺右。

  太平巡檢司 在太平里高陂。

  三層嶺巡檢司 在金豐里。

  陰陽學 在縣後,今廢。

  醫學 在陰陽學左,今廢。

  僧會司 道會司

  察院公署 在縣西北,今廢。

  布政分司 縣治東,今廢。

  漳南道公館 在分司上,今改為上憲按臨公館。

  府公館 在縣治西。

  際留倉 縣東西各一所。雍正八年增建。

  社倉 在各里圖。

  西平驛 在縣西,原屬上杭,增縣改此,今裁。

  公館 豐稔、撫溪、接敬、大溪四所。

  駐防公署 在縣治東。

  教場   鋪 其所有六,在西路者曰德化,曰接敬,曰信感;在北路者曰溪口,曰青坑;又設縣總鋪。其市西、新村、大溪、月流、白沙、箭灘、羅灘、湖雷、隆窟等鋪俱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