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書林清話/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書林清話
◀上一卷 卷四 下一卷▶

金時平水刻書之盛金源分割中原不久,乘以干戈,惟平水不當要衝,故書坊時萃於此。而他處私宅刊本,亦間有之。今可考者,如:書軒陳氏。大定丙午(二十六年,當宋淳熙十三年。)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五卷,(序云:時大定丙午歲,平水閑邪叟述。有「書軒陳氏印行」六字。)見《森志》。(貴池劉世珩已影刊。)

李子文。大定己酉(二十九年,當宋淳熙十六年。)刻《重刊增廣分門類林雜說》十五卷,見《瞿目》。(鈔本,目未詳,吾見原書。)

張謙。明昌壬子(三年,當宋紹熙三年。)刻《新刊圖解校正地理新書》十五卷。見《楊錄》、(影金鈔本。)《丁目》。(金刊本,日本島田翰《<百百>宋樓藏書源流考》云:所謂金刊,實元刻。)

平水中和軒王宅。正大戊子(五年,當宋紹定元年。)刻《道德寶章》一卷,見《楊錄》。大德丙午(十年。)刻《新刊韻略》五卷,見《張志》、《瞿目》、《莫錄》、《陸續跋》、《繆記》。元統甲戌(二年。)刻《滏水文集》二十卷,見《楊續錄》。(云:其源亦出金晦明軒本。德輝按:是時金已為元所滅,中和軒猶存。)

晦明軒張宅。泰和甲子(四年,當宋嘉泰四年。)刻《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彭跋》、《陸續跋》。泰和丙寅(六年,當宋開禧二年。)刻《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錄》一卷,見《楊錄》。外此則:嵩州福昌孫夏氏書籍鋪。貞甲戌(二年,當宋嘉定七年。)刻《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三十一卷,《本草衍義》二十卷,見《瞿目》。

碣石趙衍。無元號丙辰刻《李賀歌詩編》四卷,見《黃記》、《瞿目》。(雲序末題「丙辰秋日碣石趙衍刊」。按:金有兩丙辰:一天會十四年,當宋紹興六年;一明昌六年,當宋慶元二年。)則又平水以外之書坊,存其名,亦足為考古之談助也。

 [編輯]

○元監署各路儒學書院醫院刻書《元史。百官志》云:「至元二十四年,國子監置生員二百人。延二年,增置百人。興文署掌刊刻經史,皆屬集賢院。」又云:「至元二十七年立興文署,召工刻經史子板,以《資治通鑑》為起端。」元《秘書監志》云:「至元十年,太保大司農奏,興文署雕印文書,屬秘書監。本署設官三員,令一員,丞三員,校理四員,楷書一員,掌紀一員,鐫字匠四十名,作頭一,匠戶十九,印匠十六。」又:「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中書省奏,奉旨省並,衙名興文,併入翰林院。」故元時官刻首推:國子監本。元三年刻小字本《傷寒論》十卷,見《楊志》。次則:興文署本。至元二十七年刻《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見《瞿目》、《陸跋》、《莫錄》。刻胡三省《通鑑釋文辨誤》十三卷,見《陸跋》。又次則:各路儒學本。至元己卯(十六年,當宋帝祥興二年。)中興路儒學,刻沈春秋比事》二十卷,見《陸續志》、《陸續跋》。(影元刊本。)至元壬辰(二十九年。)贛州路儒學,刻張┉《南軒易說》三卷,見《四庫書目提要》。(雲曹溶傳寫本。)大德乙巳(九年。)太平路儒學,刻《漢書》百二十卷,見《天祿琳琅》五、《張志》、《瞿目》。寧國路儒學,刻《後漢書》一百二十卷,見《張志》、《瞿目》、《陸志》、《丁志》、《楊錄》。瑞州路儒學,刻《隋書》八十五卷,見《瞿目》、《丁志》、《陸志》、《陸跋》。〈云:板心有路學(瑞州儒學)、浮學(浮梁縣學)、堯學(「堯」,「饒」省文,饒州學)、番泮(「番」,「鄱」省文,鄱陽學)、餘干(餘干學)、樂平(樂平州學)、平州(即樂平)、忠定(趙汝愚書院)、錦江(書院)、長薌(書院)、初庵(書院)等字。當時各路刊書,牒書院之有餘貲者與其役。〉建康路儒學,刻《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見《丁志》。大德丙午(十年。)池州路儒學,刻《三國志》六十五卷,見《張志》、《莫目》、《丁志》。紹興路儒學,刻《越絕書》十五卷,《吳越春秋》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紹興路儒學,刻徐天祜《吳越春秋音注》十卷,見《陸志》、《陸跋》。信州路儒學,刻《北史》一百卷,見《錢日記》、《瞿目》、《丁志》、《繆記》、《陸志》、《陸跋》。(板心有信州路儒學刊、信州象山刊、象山書院刊、道一書院刊、稼軒書院刊、藍山書院刊、玉山縣學刊、弋陽縣學刊、貴溪縣學刊、上饒學刊等字。)《南史》八十卷,見《丁志》、《陸跋》。大德丁未(十一年。)無錫儒學,刻《風俗通義》十卷,《附錄》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至大辛亥(四年。)嘉興路儒學,刻《陸宣公集》二十二卷,見《陸志》。皇慶二年武昌路儒學,刻王申子《大易緝說》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延甲寅(元年。)臨江路儒學,刻張洽《春秋集傳》二十二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三、(元板類。)《張志》、(鈔本。)《陸志》、《陸續跋》。(影元刊本。)至治壬戌(二年。)嘉興路儒學,刻《王秋澗先生全集》一百卷,見《張志》、(舊鈔本。)《陸志》、《陸續跋》。(明翻宋本。)泰定初元龍興路儒學,刻《唐律疏議》三十卷,見《楊志》。(雲重刻。雍正乙卯勵廷儀仿元刻本。)泰定乙丑(二年。)慶元路儒學,刻《困學紀聞》二十卷,見《天祿琳琅》六、《孫記》、《張志》、《瞿目》、《陸志》、《陸續跋》。南京路轉運使,刻《貞觀政要》十卷,見《楊志》。寧國路儒學,刻洪适《隸釋》二十七卷,《隸續》七卷,見《四庫書目提要》、《瞿目》。(舊鈔本。)泰定四年龍興路儒學,刻《脈經》十卷,見《楊志》。(景鈔元刊本。)至順四年(即元統元年。)集慶路儒學,刻王構《修詞鑒衡》二卷,見《陸志》。至元改元漳州路儒學,刻陳淳《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見《瞿目》、《陸志》。後至元三年婺州路儒學,刻金履祥《論孟集注考證》十卷,見《陸志》。(舊鈔本。)至元四年嘉興路儒學,刻元沙克什《河防通議》二卷,見《瞿目》。(鈔本。)至元五年揚州路儒學,刻《馬石田文集》十五卷,見《張志》、《瞿目》、(元刊本。)《丁志》。(小山堂鈔本。)至元己卯(五年。)中興路儒學,刻宋沈文伯《春秋比事》二十卷,見《陸續志》。後至元庚辰(六年。)慶元路儒學,刻《玉海》二百卷,附《詞學指南》四卷,見《孫記》、《瞿目》、《莫錄》、《陸續跋》。至正三年杭州路儒學,奉旨刻《遼史》一百六十卷,見《丁志》;《金史》一百三十五卷,見《瞿目》。集慶路儒學,刻奉元路學古書院山長張鉉《金陵新志》十九卷,見《孫記》、《張志》、《朱志》、《瞿目》、《陸志》、《丁目》。饒州路儒學,刻《金石例》十卷,見《陸志》。至正五年撫州路儒學,刻《道園類稿》五十卷,見《張志》。至正丙戌(六年。)嘉興路儒學,刻《呂氏春秋》二十六卷,見《孫記》、《吳記》、《瞿目》、《陸志》。杭州路儒學,刻《宋史》四百九十六卷,見《陸志》。江北淮東道本路儒學,刻蕭勤齋集》八卷,見《丁志》、《陸志》。至正丁亥(七年。)福州路儒學,刻《禮書》一百五十卷,見《陸志》。至正八年江浙省本路儒學,刻宋燕石集》十五卷,見《張志》、《陸志》。(影元刊本。)至正九年嘉興路儒學,刻劉因《靜修先生文集》三十卷,見《張志》、《陸志》。(明弘治刊本。)至正十年集慶路儒學,刻丁復《檜亭集》九卷,見《陸志》;《樂書》二百卷,見《楊錄》。至正甲午(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大戴禮記》十三卷,見《丁志》。至正乙巳(二十五年。)平江路儒學,(即藍山書院刻本。)刻吳師道校正《鮑彪注國策》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九、《森志》、《丁志》、《陸志》、《陸跋》。至正二十五年江浙儒學,刻宋葉時《禮經會元》四卷,見《陸志》。無元號甲申臨川路刻張鉉《金陵新志》十五卷,見《孫記》、《陸志》。無元號丁未刻《通典》二百卷,見《陸志》、《陸跋》。(即臨汝書院本。)亦稱:郡學本。大德乙巳(九年。)無錫郡學,刻《白虎通德論》十卷,《風俗通義》十卷,見《瞿目》。延庚申(七年。)婺郡學,刻戴侗《六書故》三十三卷。至正四年嘉興郡學,刻宋林至《易裨傳》二卷,見《瞿目》。(舊鈔本。)

郡庠本。至治二祀福州路三山郡庠,刻《通志》二百卷,見《天祿琳琅》五、《吳記》、《孫記補遺》、《瞿目》、《丁志》、《陸續跋》。至正壬寅(二十二年。)吳郡庠,刻宋沈樞《通鑑總類》二十卷,見《瞿目》、《陸志》、《楊錄》。無年號吉水郡庠,刻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十五卷,見《張志》。(鈔本。)

府學本。無年號贛州路府學,刻《南軒易說》三卷,見《浙錄》。

儒司本。至大戊申(元年。)刻《唐詩鼓吹》十卷,見《丁志》。又有:書院本。前至元癸未(二十年。)廬陵興賢書院,刻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四十五卷,見《張志》。(文瀾閣傳鈔本。)大德己亥(三年。)廣信書院,刻《稼軒長短句》十二卷,見《楊錄》。大德壬寅(六年。)宗文書院,刻《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一卷,《目錄》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錢日記》、《孫記續編》、《森志補遺》、《丁志》、《陸志》。無年號刻《本草衍義》二十卷,見《陸志》。刻《五代史記》七十五卷,見《張志》、《瞿目》、《朱目》。大德丁未(十一年。)梅溪書院,刻《校正千金翼方》三十卷,《目錄》一卷,見《森志》、《楊譜》、《繆續記》。(日本仿刻宋本。)龍集乙卯(當為延二年。)圓沙書院,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見《楊錄》。延丁巳(四年。)刻《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十卷,《後集》十卷,《續集》十卷,《別集》十卷,見《瞿目》、《繆記》。刻林皇鑒箋要》六十卷,見《朱目》。延庚申(七年。)刻《山堂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後集》六十五卷,《續集》五十六卷,《別集》二十五卷,見《瞿目》、《朱目》、《陸志》、《陸續跋》。泰定甲子(元年。)梅溪書院,刻馬括《類編標註文公先生經濟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後集》二十五卷,《續集》二十二卷,見《天祿琳琅》六。西湖書院,刻馬端臨《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見《瞿目》。又蒼岩書院,刻《標題句解孔子家語》三卷,見《森志》。泰定乙丑(二年。)圓沙書院,刻《廣韻》五卷,見《森志》、《楊譜》;刻《記纂淵海》一百九十五卷,見《浙錄》。泰定丙寅(三年。)廬陵武溪書院,重刻宋淳丙午(六年。)《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六十卷,《後集》五十卷,《續集》二十八卷,《別集》三十二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遺集》十五卷,見《孫記》、《丁志》、《陸志》、《繆記》。泰定丁卯(四年。)梅溪書院,刻陳櫟《書集傳纂疏》六卷,見《張志》、《森志》、《陸志》、《陸續跋》。至順四年(癸酉,是年改元元統元年。)龜山書院,刻李心傳《道命錄》十卷,見《天祿琳琅》六。元統甲戌(二年。)梅溪書院,刻《韻府群玉》二十卷,見□□。後至元丁丑(三年。)梅溪書院,刻《皇元風雅》三十卷,見《瞿目》。至元又五年西湖書院,重刻馬端臨《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見《陸志》、《陸續跋》、(雲至元初余謙刊。)《瞿目》。(雲初刻於泰定元年,寘板西湖書院,後有缺失。至正五年,江浙儒學提舉余謙訪得原稿於其子志仁,重為訂正補刊,印行於世。按:此本實後至元五年所刊,非至正五年也,瞿目有誤。)至正壬午(二年。)刻《國朝文類》七十卷,《目錄》三卷,見《瞿目》、《朱目》、《陸志》、《丁志》、《楊錄》。(重修至元四年刊本。)至正己丑(九年。)建寧建安書院,刻趙居信《蜀漢本末》三卷,見《瞿目》。至正庚子(二十年。)屏山書院,刻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見《瞿目》;刻《方是閒居士小稿》二卷,見《丁志》、《陸志》。(影元鈔本。)至正癸卯(二十三年。)西湖書院,刻岳珂《金陀粹編》二十八卷,《續編》三十卷,見《吳記》、《張志》、《瞿目》、(按:本書朱元佑序雲,書院即岳氏故第。)《陸志》。至正乙巳(二十五年。)沙陽豫章書院,刻《豫章羅先生文集》十七卷,見《瞿目》、《丁志》。至正丙午(二十六年。)南山書院,刻《廣韻》五卷,見《森志》、《陸續跋》、《楊譜》。無元號丁未歲撫州路臨汝書院,刻唐杜佑《通典》二百卷,見《陸跋》。(按:元有兩丁未:一大德丁未;一至正丁未,元亡。此當是大德丁未也。)無年號茶陵桂山書院,刻《孔叢子》七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十。梅隱書院,刻《書集傳》六卷,見《楊譜》。(序後有「梅隱書院鼎新繡梓」木牌記。)雪窗書院,刻《爾雅郭注》三卷,見《張志》、《朱目》。又有:太醫院本。大德四年刻《聖濟總錄》二百卷,《目錄》一卷,見《森志補遺》。

官醫提舉本。至元五年江西官醫提舉司,刻《世醫得效方》二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大德丙午(十年。)湖廣官醫提舉,刻《風科集驗名方》二十八卷,見《陸續志》、《森志》。至元五年建寧路官醫提領,刻《世醫得效方》二十卷,《目錄》一卷,見《瞿目》、《森志》。(明翻宋本。)此元官刻書大概也。有名為書院而實則私刻者:方回虛谷書院。大德己亥(三年。)刻《筠溪牧潛集》七類,不分卷,見《陸續跋》。

茶陵東山陳仁子古迂書院。大德己亥(三年。)刻《增補文選六臣注》六十卷,見《丁志》。(明翻元本。)大德乙巳(九年。)刻宋沈括《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見《丁志》。無年號刻《文選補遺》四十卷,見《天祿琳琅》十。(雲目錄後有「茶陵東山書院刊行」木記。)

詹氏建陽書院。大德中刻《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十卷,《後集》十卷,《續集》十卷,《別集》十卷,見《浙錄》。

潘屏山圭山書院。至正戊子(八年。)刻《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集》二十五卷,見《森志》、《陸續跋》。(雲亦題積慶堂。)

平江路天心橋南劉氏梅書院。無年號刻《鄭所南先生文集》十六篇一卷,《清雋集》一卷,《百二十圖詩》一卷,《錦殘餘笑》一卷,見臨桂況周頤蕙風移藏書。(傳鈔本。)

鄭玉師山書院。無年號自刻《春秋經傳闕疑》四十五卷,見《瞿目》。此皆私宅坊估之堂名牌記而托於書院之名,以元時講學之風大昌,各路各學官私書院林立,故習俗移人,爭相模仿。觀其刻本流傳,固可分別得其主名矣。

 [編輯]

○元私宅家塾刻書元時私宅刻書之風,亦不讓於天水,如:平陽府梁宅。元貞丙申(二年。)刻《論語註疏》二十卷,見《楊譜》。(雲每卷有「平陽府梁宅刊」、「堯都梁宅刊」、「大元元貞丙申刊」木牌記。德輝按:此書光緒丁未劉世珩翻刻。)

平水許宅。大德丙午(十年。)刻《重修政和經史類證備用本草》三十卷,《目錄》一卷,見《森志補遺》、《陸志》。(明仿元本。德輝按:此據元重刻金泰和本再翻。)

建安鄭明德宅。天曆戊辰(元年。)刻陳灝《禮記集說》十六卷,見《陳跋》、《森志》、《丁志》。(明正統經廠本。)

陳忠甫宅。天曆庚午(三年。)刻《楚辭朱子集注》八卷,《辨證》二卷,《後語》六卷,見況周頤蕙風移藏書。(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小注雙行,行二十四字。)

沈氏家塾。後至元己卯(五年。)刻趙孟ぽ《松雪齋集》十卷,《外集》一卷,《附錄》一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十一、《陸志》、《丁志》、《繆記》。(雲目錄有「至元後己卯,花沈氏伯玉刻於家塾」等字。)

古迂陳氏家塾。刻《尹文子》二卷,見《張志》。(雲宋刊本。按:此疑刻《六臣注文選》之陳氏古迂書院,《張志》列入宋本誤。)

雲坡家塾。無年號刻《類編層瀾文選前集》十卷,《後集》十卷,《續集》十卷,《別集》十卷,見《天祿琳琅》六。

安成郡彭寅翁崇道精舍。無年號刻《史記集解索隱正義》一百三十卷,見《張志》、《瞿目》、《森志》、《楊譜》。(年表後有墨圖記雲「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

虞氏南精舍明復齋。至正乙酉(五年。)刻《書集傳鄒季友音釋》六卷;(序末有「南精舍」及「至正乙酉」鍾式、「明復齋」鼎式墨印,末刻「至正乙酉菊節,虞氏明復齋刊」一行。)至正辛卯(十一年。)刻《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後有「至正辛卯仲冬虞氏明復齋刊」及「南精舍」兩墨記。)見《天祿琳琅後編》八、《吳記》。無年號刻《新刊惠民御院藥方》二十卷,見《陸續跋》。(云:末有「南溪精舍鼎新繡梓」八字,目錄後有「南溪書院」香爐式及鐘形印。德輝按:此與虞氏南精舍之字各不同,未知是一是二,姑屬於此。)

平水曹氏進德齋。大德己亥(三年。)刻巾箱本《爾雅郭注》三卷,見《錢日記》、《瞿目》、《朱志》。至大庚戌(三年。)刻《翰苑英華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一卷,見《張志》、《瞿目》、(影元鈔本。)《陸志》、《陸續跋》。(元刻本。)

存存齋。至正戊子(八年。)俞琰自刻《周易集說》十卷,見《陸續跋》。(雲板心有「存存齋刊」四字。)

孫存吾如山家塾益友書堂。至元庚辰(六年。)刻《范德機詩集》七卷,見《瞿目》、《丁志》、《陸志》。(雲目錄後有「至元庚辰良月益友書堂新刊」木記,又有「儒學學正孫存吾如山校刊」墨圖記。)刻虞集《新編翰林珠玉》六卷,見《瞿目》、《陸志》、《陸續跋》。刻《皇元風雅前集》六卷,《後集》六卷,見《森志》、《莫錄》、《丁志》。(影元鈔本。)

孝永堂。大德甲辰(八年。)刻《傷寒論註解》十卷,見《孫記補遺》。

平水高昂霄尊賢堂。皇慶癸丑(二年。)刻《河汾諸老詩集》八卷,見《繆續記》。(雲後有皇慶癸丑六月吉日尊賢堂高昂霄告白一行。)

范氏歲寒堂。天曆戊辰(元年。)刻《範文正集》二十卷,《別集》四卷,見《瞿目》、《楊錄》。元統甲戌(二年。)刻《政府奏議》二卷,見《張志》、《丁志》、《陸續跋》。(雲目錄後有篆書圖記云:「天曆戊辰改元,褒賢世家重刻於家塾歲寒堂。」)

復古堂。後至元丁丑(三年。)二月朔日刻《李長吉歌詩》四卷,《外集》一卷,見《張續志》。(影元鈔本。)

叢桂堂。至正壬寅(二十二年。)刻陳通鑑續編》二十四卷,見《圖書館書目》。

嚴氏存耕堂。無元號壬午仲春刻《和濟局方圖注本草藥性歌括總論》四卷,見《森志補遺》。

平陽司家頤真堂。無元號癸巳新刊《御藥院方》十一卷,見《森志補遺》、《楊志》。(朝鮮重刻本。)

唐氏齊芳堂。無年號刻金履祥《尚書表注》二卷,見《張志》。(雲板心有「齊芳堂」、「存耕堂」、「章林書院」、「訥齋」等字。德輝按:《金仁山集》附錄雲晚年館唐氏之齊芳書院,成《通鑑前編》、《濂洛風雅》等書。齊芳堂當即唐氏齊芳書院。)

汪氏誠意齋集書堂。無年號刻《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集》三十二卷,《紀年錄》一卷,見《天祿琳琅》六。

余彥國勵賢堂。無年號刻《新編類要圖注本草》四十二卷,《序例》五卷,《目錄》一卷,見《森志補遺》。

麻沙劉通判宅仰高堂。無年號刻《纂圖分門類題注荀子》二十卷,見《天祿琳琅》六。(雲卷後木記有「關中劉旦校正」一行。)

精一書舍。延丁巳(四年。)陳實夫刻《孔子家語》三卷,見《森志》。

熊禾武夷書室。至元己丑(二十六年。)刻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二卷,見《四庫書目提要》。

崇川書府。至正辛卯(十一年。)刻李廉《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見《張志》、《瞿目》、《陸志》、《陸續跋》。(雲序後有「至正辛卯臘月崇川書府重刊」木記。)

商山書塾。至正甲辰(二十四年。)刻趙氵方《春秋屬辭》十八卷,《春秋左傳補注》十卷,《春秋師說》三卷,見《瞿目》、《陸續跋》、《丁志》。《春秋屬辭》十五卷,見《丁志》。

溪山道人田紫芝英淑。至元癸巳(卅年。)刻《山海經》十卷,見《楊錄》。至治改元刻《四書疑節》十二卷,見《浙錄》。(雲卷中有「至治改元溪山家塾」字。)

平陽道參幕段君子成。中統二年刻《史記集解附索隱》一百三十一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四、《錢日記》、《吳記》、《莫錄》。(云:董浦序雲平陽道參幕段君子成求到索隱善本,募工刊行。)

雲衢張氏。至治癸亥(三年。)刻《宋季三朝政要》六卷,見《森志》。刻劉時舉《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十五卷,見《陸跋》。刻李燾《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八卷,見《莫錄》、(元本。)《繆記》。(影元本。)

盱南孫氏。無元號丁未刻《詳音句讀明本大字毛詩》四卷,見《瞿目》。(雲卷末有「盱南孫氏丁未孟夏刊行」一條。丁未非大德十一年,即至正二十七年。)

建安蔡氏。無年號刻《玉篇》三十卷,見《森志》、《楊譜》。(雲總目末有「梅坡」鼎式印,「建安蔡氏鼎新繡梓」木記。)

建安劉承父。無元號癸未(按:至元二十年至正三年,皆癸未歲。)《新刊續添是齋百一選方》二十卷,見《森志》、《楊志》、《陸志》、《陸跋》。

建安詹璟。至正己丑(九年。)刻趙居信《蜀漢本末》三卷,見《瞿目》。(雲卷末有「建安詹璟刊」一行。)

劉震卿。大德丙午(十年。)刻《漢書》一百二十卷,見《森志》。

龍山趙氏國寶。至大庚戌(三年。)刻《翰苑英華中州集》十卷,見《繆續記》。(德輝按:是年平水曹氏進德齋亦刻是書,附《中州樂府》一卷。不知一時兩刻,抑以刻板轉售,亦或同時翻刻,疑莫能明也。)以上各家多者刻數種,少者或一二種,皆極鏤板之工,亞於宋槧一等。有閱兩朝而猶存者,其一:劉君佐翠岩精舍。始元延至明成化。延甲寅(元年。)刻《周易傳義》十卷,見《森志》。泰定丁卯(四年。)刻胡一桂《朱子詩集傳附錄纂疏》二十卷,見《錢日記》、《張志》、《瞿目》、《陳目》、《莫錄》、《陸志》、《陸集》。(前序末稱「盱江揭民從年父書於建東陽翠岩劉氏家塾」。)刻王應麟《三家詩考》六卷,見《楊錄》。天曆己巳(二年。)刻《新編古賦解題前集》十卷,《後集》八卷,見《天祿琳琅》六。至正甲午(十四年。)刻董鼎《尚書輯錄纂注》六卷,見《陸志》、《陸續跋》。刻宋郎曄《注陸宣公奏議》十五卷,見《張志》、《阮外集》、《朱目》、《朱志》、《瞿目》、《丁志》、《陸志》。至正丙申(十六年。)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見《森志》。永樂戊戌(十六年。)刻宋陳元靚《纂圖新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前集》二卷,《後集》二卷,《續集》二卷,《別集》二卷,《新集》二卷,《外集》二卷,見《陸志》、《陸續跋》。成化己丑(五年。)刻《通真子補注王叔和脈訣》三卷,《脈要秘括》二卷,見《森志》。其一:西園精舍。始元至正迄明永樂。至正甲辰(二十四年。)刻元仇舜臣《詩苑珠叢》三十卷,見《天祿琳琅》六。永樂丙申(十四年。)刻劉向《說苑》二十卷,見《森志》。其一:梅軒蔡氏。始元至元迄明弘治。至元戊寅(前至元戊寅為十五年,當宋帝祥興元年;後至元戊寅則順帝四年。未知是前是後。)刻《群書通要》七十三卷,見《阮外集》。(雲不著撰人姓氏,有「至元戊寅菖節梅軒蔡氏刊行」圖記。)至元庚辰(六年。)刻元嚴毅《增修詩學集成押韻淵海》二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十、《丁志》。弘治甲寅(七年。)刻《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傳博議句解》十六卷,見《丁志》。(雲後有「弘治甲寅孟秋梅軒蔡氏新刊」十二字。)此其世業近者百年,久者百五六十年,子孫繼守書香。比於宋之餘氏勤有,元之葉氏廣勤,(見下一則。)抑亦書林之耆獻歟。

 [編輯]

○元時書坊刻書之盛元時書坊所刻之書,較之宋刻尤夥。蓋世愈近則傳本多,利愈厚則業者眾,理固然也。今舉其見有傳本者列之,如:劉錦文日新堂。後至元戊寅(四年。)刻俞皋《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見《森志》、《楊譜》。後至元庚辰(六年。)刻《揭曼碩詩》三卷,見《張志》。刻《伯生詩續編》三卷,見《莫錄》。至正丙戌(六年。)刻《漢唐事箋對策機要前集》十二卷,《後集》八卷,見《張志》、《瞿目》。(雲目錄後有正書墨圖記雲「至正丙戌日新堂刊」。)至正丁亥(七年。)刻朱倬《詩經疑問》七卷,《附錄》一卷,見《瞿目》、(雲目錄後有墨記雲「至正丁亥菖節刻」。)《莫錄》。(雲建安書林劉錦文叔簡刻。)至正戊子(八年。)刻汪克寬《春秋胡氏傳纂疏》三十卷,見《陸續志》、《瞿目》、《莫錄》。(雲凡例後有墨圖記雲「建安劉叔簡刊於日新堂」。)至正己丑(九年。)刻元趙麟《太平金鏡策》八卷,見《浙錄》。(雲有劉錦文跋,署「至正己丑建安日新堂志」。)至正壬辰(十二年。)刻劉瑾《詩傳通釋》二十卷,見《天祿琳琅》五、(雲書中詩傳綱領葉於劉瑾署名次行,有「建安劉氏日新堂校刊」九字,卷一末又有「至正壬辰仲春日新堂刻梓」木記。)《張志》、《瞿目》、《丁志》、(日本翻刻。)《森志》、《陸志》、《陸續跋》、《繆續記》。至正丙申(十六年。)刻《新增說文韻府群玉》二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十、《楊譜》。至正癸丑(已入明洪武六年,蓋猶奉元正朔。)刻《春秋金鑰匙》一卷,見《丁志》。(影元刊本,卷末有「至正癸丑日新堂刊」八字。)無年號刻宋王宗傳《童溪先生易傳》三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二。(雲自序後有墨印記曰「建安劉日新宅梓於三桂堂」。)無年號刻《新編方輿勝覽》七十卷,見《楊譜》。

高氏日新堂。無元號丙午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見《森志補遺》、《陸志》。(雲目後有「建安丙午年高氏日新堂刊行」一行。)

平陽張存惠堂。至元初元刻《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卷,見《楊志》。

燕山竇氏活濟堂。至大辛亥(四年。)《新刊黃帝明堂針灸經》一卷,《傷寒百證經絡圖》九卷,見《森志補遺》。《針灸四書》八卷:一、南唐何若愚《流注指微針賦》金閻明廣注,合閻撰《子午流注針經》三卷;一、宋竇傑《針經指南》一卷;一、《黃帝明堂灸經》三卷;一、宋莊綽《灸膏肓腧穴法》一卷,見《張志》、《瞿目》。(雲元竇桂芳編,序目後有墨圖記二行曰:「至大辛亥春月燕山活濟堂刊。」活濟,竇氏藥室名,游達齋親書以贈,見桂芳《自序》。)

建安陳氏餘慶堂。皇慶壬子(元年。)刻《宋季三朝政要》五卷,《附錄》一卷,見《森志》、《丁志》、《陸續跋》。無年號刻劉時舉《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後集》十五卷,見《張志》、《瞿目》、《陸志》、《陸跋》、《陸續跋》、《丁志》、《學部館目》。(雲目錄後有木記雲「陳氏餘慶堂刊」一行。)刻李燾《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八卷,見《陸志》、《陸續跋》、(雲《世系圖表》後有木記雲「建安陳氏餘慶堂刊」。)《森志》。(陳氏誤作劉氏。)

建安朱氏與耕堂。無年號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見《吳記》、《陸志》。(雲永樂初刻本,相傳以為元刊者誤。德輝按:此實元末刻本,非明永樂刻也。)刻李燾《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八卷,見《瞿目》、《丁志》、《陸續跋》。

建安同文堂。至正辛卯(十一年。)刻《四書經疑問對》八卷,見《吳記》。

建安萬卷堂。無年號刻《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附《東坡紀年錄》一卷,見《吳記》、《森志》。

麻沙萬卷堂。延甲寅(元年。)刻《孟子集注》十四卷,見《森志》。

董氏萬卷堂。無年號刻《唐國史補》三卷,見《天祿琳琅》五。(雲目錄後有「董氏萬卷堂本」篆書木記。)刻《隆平集》二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四、(誤作宋本。)《瞿目》、《陸志》。

雲衢會文堂。無元號戊申孟冬(按戊申當是至大元年。)刻《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二十卷,《文集》二卷,《附錄》一卷,見《森志》。

積慶堂。至正戊子(八年。)刻《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集》二十五卷,見《張續志》、《陸志》。(德輝按:此即潘屏山圭山書院本。)

德星堂。至正辛卯(十一年。)刻《重刊明本書集傳附音釋》六卷,見《張志》、《瞿目》。(雲明本,即宋之明州本,凡例後有墨圖記曰「至正辛卯孟夏德星堂重刊」。)

萬玉堂。至元五年刻《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廿五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十一。無年號刻《太玄經》十卷,見《繆續記》。(明翻宋本。)

胡氏古林書堂。至元己卯(十六年。)刻《新刊補注釋文黃帝內經素問》十二卷,見《孫記》、《張志》、《瞿目》、《森志》。刻《新刊黃帝靈樞經》十二卷,見《張志》、《瞿目》、《森志》。刻《增廣太平惠民和濟局方》十卷,《指南總論》三卷,《圖經本草》一卷,見《森志》。(雲首葉木格內題「廬陵古林書堂」六字。)

日新書堂。至元辛巳(十八年。)刻《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見《森志》。至正元年辛巳刻《朱子成書》十卷,見《瞿目》、《學部館目》。(雲有木牌子云「至正元年辛巳日新書堂刊行」。)至正乙未(十五年。)刻《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五卷,見《森志》、《楊志》。至正丁酉(十七年。)刻《明州本排字九經直音》二卷,見《森志》。

梅隱書堂。至元丁亥(二十四年。)刻《明州本排字九經直音》二卷,見《四庫書目提要》、《莫錄》。(孫奕《九經直音》十五卷下,誤以梅隱書堂為書隱堂。)

妃仙陳氏書堂。無元號歲次癸丑刻劉河間《傷寒直格》三卷,《後集》一卷,《續集》一卷,《別集》一卷,見《瞿目》。(雲癸丑,乃仁宗皇慶二年。)

葉曾南阜書堂。延庚申(七年。)刻《東坡樂府》二卷,見《黃記》、《楊錄》。(按:此本光緒戊子桂林王鵬運四印齋已重刻,前有括蒼葉曾序,雲「識於南阜書堂」。)

敏德書堂。泰定丙寅(三年。)刻元朱祖義《直音傍訓周易句解》十卷,見《森志》。至順庚午(元年。)刻《廣韻》五卷,見《森志》、《楊志》、□□、《陸續跋》。無年號刻《直音傍訓尚書句解》□卷,見《楊譜》。

李氏建安書堂。後至元丙子(二年。)刻《皇元風雅前集》六卷,《後集》六卷,《前集》傅習撰,《後集》儒學學正孫存吾如山類編、奎章學士虞集校選,見《陸志》。(按此重刻益友書堂本。)

富沙碧灣吳氏德新書堂。後至元丁丑(三年。)刻《四書章圖纂釋》二十卷,見《森志》。(雲亦稱德新堂。)

居敬書堂。至正壬午(二年。)刻董楷《周易程朱先生傳義附錄》十七卷,見《吳記》、《張續志》、《陳目》。(作十四卷。)

廬陵泰宇書堂。至正癸未(三年。)刻《增修妙選群英草堂詩餘前集》卷上、《後集》卷下。見仁和吳印臣鈐轄昌綬藏書。(後有墨圖記雲「至正癸未新刊廬陵泰宇書堂」十二字。德輝按:即洪武遵正書堂本之祖。)

積德書堂。至正九年刻《伊川易解》六卷,《繫辭精義》二卷,見《楊志》。(德輝按:光緒乙酉黎庶昌刻《古逸叢書》本即翻此本。)

雙桂書堂。至正辛卯(十一年。)刻《詩集傳音釋》二十卷,見《張志》、《瞿目》。(德輝按:建安余氏雙桂書堂刻有《廣韻》五卷,見《陸續跋》、《楊譜》,已載前閩中余氏條。茲以不稱余氏,故分別列此。)

一山書堂。至正壬辰(十二年。)刻《文場備用排字禮部韻注》五卷,見《錢日記》。

妃仙興慶書堂。至正辛丑(二十一年。)刻毛晃《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五卷,見《張志》、《瞿目》。(德輝藏本末有「至正辛丑妃仙興慶書堂新刊」墨圖記。)

秀岩書堂。無元號太歲丙午(按:有兩丙午,前丙午為大德十年,後丙午為至正二十六年。)刻《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五卷,見□□、《楊譜》,戊申刻《韻府群玉》二十篇,見《楊志》。

雲莊書堂。無年號刻《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六十卷,《後集》五十卷,《續集》二十八卷,《別集》三十二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見《森志》。

麻沙劉氏南澗書堂。無年號刻《書集傳》六卷,見《森志》、《楊譜》。(序後有木記雲「麻沙劉氏南澗書堂新刊」,亦稱「建安劉氏南澗書堂」雲。)刻《論語集注》十卷,見《森志》。

三衢石林葉敦。至正癸未(三年。)刻《新刊冷齋夜話》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十、《陸志》、《陸續跋》。(雲後有「三衢石林葉敦印」一行。)

書市劉衡甫。至正己丑(九年。)刻劉楨《聯新事備詩學大成》三十卷,見《丁志》。

聞德坊周家書肆。元初刻李心傳《丙子學易編》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雲元初俞琰所鈔。)

建陽劉氏書肆。至正癸卯(二十三年。)刻《楚國文憲公雪樓程先生文集》三十卷,《附錄》一卷,見《丁志》、《陸續跋》。

建陽書林劉克常。無元號疆圉協洽(丁未。)刻《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十卷,《後集》十卷,《續集》十卷,《別集》十卷,見《楊錄》、(雲目錄後碑牌題「疆圉協洽之歲」,年號二字為書估挖去。予舊藏至正甲午建陽翠岩精舍所刊《陸宣公奏議》卷一末碑牌中,有「近因回祿之變重新繡梓」云云,與此本所稱「先因回祿」一語正吻合,由是推之,當是至正之丁未也。)《丁志》。(雲目錄後有「大德丁未建陽書林劉克常識」。與《楊錄》碑牌異,未可據。)以上刻本傳世,足供十駕之求,其間曆元明兩朝而世其業者,莫如:建安虞氏務本書堂。至元辛巳(十八年。)刻《趙子昂詩集》七卷,見《陸志》、《陸續跋》。泰定丁卯(四年。)刻元蕭鎰《新編四書待問》二十二卷,見《陸志》。(雲目錄後有「泰定丁卯仲春虞氏務本堂」一行。)至正丙戌(六年。)刻《周易程朱傳義》十四卷,附呂祖謙《音訓》,《毛詩朱氏集傳》八卷,見北京廠肆韓氏翰文齋書肆。(序後有墨印記雲「至正丙戌良月虞氏務本堂刊」。序十行,行二十一字;經文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五字。)無年號刻河間劉守貞《傷寒直格方》三卷,《後集》一卷。《續集》一卷。張子和《心鏡》一卷,見《瞿目》、《陸志》、《陸續跋》。(雲後有墨圖記雲「臨川葛雍校正建宋虞氏刊行」。)又刻《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六、(誤入宋版,雲後有篆書條記「建安虞平齋務本書坊刊」。(案坊為堂之誤))《楊錄》。刻《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四卷,見《瞿目》。(目錄後有「建安虞氏刊於家塾」一行。)洪武二十一年刻元董真卿《易傳會通》十四卷,見《朱目》。(雲建安務本堂刊。)此由元至元辛巳下至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凡百有餘年矣。又有:建安鄭天澤宗文書堂。至順庚午(元年。)刻元劉因《靜修集》二十二卷,《補遺》二卷,見《張志》、《瞿目》、《陸志》。(宋賓王鈔本。)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指南總論》三卷,見《瞿目》、《森志》、《繆續記》。(雲目錄後有「建安宗文書堂鄭天澤新刊」一行。)□□(當是至正元號。)丙戌(六年。)刻《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見《森志》。(雲末有識雲「□□丙戌孟冬之吉書林宗文堂樂齋鄭希善刊」。)無年號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見《楊志》、《楊譜》。(雲目錄後有鼎形木記篆書「宗文」二字,下有「建安鄭氏鼎新繡梓」方木記。)刻《鼎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見《孫記》。(雲題「書林宗文堂繡梓」。)正德丙寅(元年。)刻明宣宗《五倫書》六十二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十六。(雲「正德元年丙寅孟冬宗文書堂新刊」。)嘉靖甲申(三年。)刻《蔡中郎伯喈文集》十卷,《外集》一卷,《詩集》二卷,《獨斷》二卷,見《繆記》。(雲後有木牌記雲「嘉靖甲申孟冬月宗文堂鄭氏新刻」。)嘉靖丁酉(十六年。)刻《初學記》三十卷,見《森志》。(雲後有木印記題「書林宗文堂刊行」,跋有書林鄭逸叟姓名。)無年號刻《藝文類聚》一百卷,見《陸志》、《陸續跋》。(雲後有無名氏跋,云:「今書坊宗文堂購得是書,即便命工刊行,溥傳海宇,售播四方賢哲士夫,以廣斯文,幸鑒。」德輝按:此必刻《初學記》同時所刻。明嘉靖七年有陸采刻本,行款字數與此同,每葉二十八行,每行二十八字,蓋同出元刻本。宗文書堂雖為元時書林,而此書之刻,則後於陸采本。《陸續跋》以為元槧,非也。)此由元至順庚午下至明嘉靖丁酉,凡二百餘年,視虞氏世業倍之,亦書林所僅見者也。又有:楊氏清江書堂。刻書雖少,亦始元末迄明初,所刻《通鑑綱目大全》五十卷,合尹起莘《發明》、劉友益《書法》、王幼學《集覽》、汪克寬《考異》、徐昭文《考證》五書刻之。徐昭文《考證自序》題至正己亥,(十九年。)則在元末矣。(序文後有小榜,雲「楊氏清江書堂新刊」。)見《錢日記》。宣德辛亥(六年。)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見《楊譜》。(雲後有木牌記,雲「宣德辛亥孟冬清江書堂新刊」。)此由元至正己亥至明宣德辛亥,雖僅七十餘年,然時經鼎革,屹然與虞、鄭二氏鼎足而存,固亦書林碩果矣。大抵有元一代,坊行所刻,無經史大部及諸子善本,惟醫書及帖括經義淺陋之書傳刻最多。由其時朝廷以道學籠絡南人,士子進身儒學與雜流並進。百年國祚,簡陋成風,觀於所刻之書,可以覘一代之治忽矣。

 [編輯]

○元建安葉氏刻書建安余氏書業,衰於元末明初。繼之者有葉日增廣勤堂,自元至明,刻書最夥,亦有得余板而改易其姓名堂記者,如元天曆庚午(是年改元至順。)仲夏刻《新刊王叔和脈經》十卷,見《張志》、《森志補遺》、(《針灸資生經》下,元刊本。)《瞿目》。(舊鈔本。)明正統甲子(九年。)良月吉日三峰葉氏廣勤堂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指南總論》三卷,《圖經本草》一卷,見《森志補遺》。正統十二年孟夏三峰葉景逵刻《針灸資生經》七卷,有墨圖記,雲「廣勤書堂新刊」,見《瞿目》、《陸續志》、《丁志》。(誤作元刻。)又有「三峰葉景逵謹咨」牌記,見《森志》、《陸志》、《陸續跋》。成化九年歲次癸巳刻《埤雅》二十卷,雲「葉氏廣勤書堂新刊」,見《森志》。元版《唐詩始音輯注》一卷,《正音輯注》六卷,《遺響輯注》七卷,目錄後有「廣勤堂」鼎式木印,「建安葉氏鼎新繡梓」木長印,見《孫記》。(按此明時所刻。)此其自刻板也,日增、景逵當是父子相繼。《天祿琳琅》六元板集部《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集》,中有一部云:將皇慶壬子余氏木記刂去,別刊廣勤堂新刊木記,其鍾式、爐式二木記尚存,而以「皇慶壬子」易刻「三峰書舍」:「勤有堂」易刻「廣勤堂」。目錄後「皇慶壬子余志安刊於勤有堂」十二字雖已刂去,而卷二十五後猶未刂補。(《後編》一部,誤入宋板。)《瞿目》,元刊本《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二十五卷,附《文集》二卷,雲此即皇慶元年余氏勤有堂刊本。後廣勤書堂得其板,附以文集二卷,故所刊字跡迥異;而目錄後及卷二十五末葉原有「皇慶壬子余志安刊於勤有堂」一條,亦已鏟去不存。《楊錄》,元本《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二十五卷,《文集》二卷,雲楊蟠《觀子美畫像》詩後,有「廣勤書堂新刊」木記;卷二十五後,有「壬寅年孟春廣勤堂新刊」一行,此壬寅當在至正二十二年,已在元末。《丁志》有一部,雲後有「廣勤書堂新刊」六字木記,門類後有「三峰書舍」四字鍾式木印:「廣勤堂」三字鼎式木印。蓋是時余板《杜詩》久歸廣勤堂,後又轉售金台汪諒。《天祿琳琅》六,別一部云:削去廣勤堂木記,惟以「三峰書舍」四字易刊「汪諒重刊」四字。《丁志》二本皆有之,其一誤為汪諒翻刻,丁雲「行款字數與元刊無異,惟筆畫稍肥」。不知筆畫肥由於久印低損,非出翻刻。汪諒,金台書估,嘉靖四年為柯維熊刻《史記》者。殆由葉而得其板,削去舊名,換以己名。《天祿琳琅》十明板《分類補注李太白詩集》二十五卷,云:「前元版中有是書,目錄末葉板心,標『至大辛亥三月刊』,此本板式似之,而目錄末葉板心則稱『正統己巳二月印』,當即由前板翻出者。」其所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木記,系仍元刻之舊,此余板《李杜集》元明間售歸廣勤堂之確證。其後屢經轉鬻,但改印記牌名。如前《天祿琳琅》六所載之一部,將廣勤堂削去,易「三峰書舍」印記為「汪諒重刊」印記之例。蓋同一刻板而數易主名,否則豈有翻板時只改元號年月不改堂名之理,是亦顯而易見者也。

 [編輯]

○廣勤堂刻萬寶詩山世傳錢謙益絳雲樓所稱宋板《萬寶詩山》,後歸湖州陸心源<百百>宋樓。前有□□□□□(此缺五字。)雍作噩重九日蒲陽余性初序云:「書林三峰葉景逵氏,掇拾類聚,繡梓以傳於世,目之曰《萬寶詩山》。」《陸續跋》以為宋麻沙本,謂序「著雍」在戊,「作噩」在酉,戊酉不相值,非戊戌即己酉之訛。蓋理宗淳末年刊本。是書亦載《莫錄》,雲宋巾箱本。又載王聞遠《孝慈堂書目》,雲宋袖珍本。日本島田翰作《<百百>宋樓藏書源流考》駁之,謂序所缺為「宣德四年」四字,「著雍作噩」當是「屠維作噩」之偶然筆誤,不免為書估所愚。島田駁之誠是。不知「著雍屠維」四字,形近易誤,當刻書檢查時粗略致誤,非筆誤也。至所缺年號,即售於錢謙益時估人之所為,非陸始受其愚。使錢當日得見正統三年景逵所刻各書,則無此誤謬矣。至《孫記》所載元本《唐詩始音輯注》等,目後有「廣勤堂」鼎式印、「建安葉氏鼎新繡梓」長木印,此似在《萬寶詩山》之前,然亦不出明代。何也?如《始音》、《正音》、《遺響》等類,與分初、盛、中、晚唐詩者知解相同。初、盛、中、晚之別,始於明高秉編《唐詩品匯》、《拾遺》。據其序,書成於洪武甲子十七年,而《拾遺》則補於癸酉。其書子目有大家、名家、羽翼、餘響諸類,區畫唐詩門戶,風氣開自明初,元人無此例也。然則《詩山》及《始音》等集精刻本,埒於宋、元,故自來收藏家,不誤以為宋,即誤以為元,亦其魚目可以混珠故也。《萬寶詩山》亦載胡爾榮《破鐵網》,云:「宋板《監省選編萬寶詩山》三十八卷,季滄葦藏書。袖珍本,板心長約四寸,闊前後約六寸。首行大字所題即寫此名目,次行即雲『書林葉氏廣勤堂新刊』,有目無序。每葉共三十行,行十五字。詩俱分類,自『太極』至『蟲魚』類止,似今帖括之詩。每詩一首,連題三行,不著編次人姓名,並不詳作詩者為誰氏。系吳門五柳居陶氏所藏,聞已歸維揚鮑氏。」按此即絳雲樓故物,展轉歸於日本岩崎氏,島田翰所見即此。吾曾見景寫本,誠如胡氏所云,蓋當時坊估射利之所為,不足與於大雅之列。自來收藏家不知鑑別,以為真宋槧奇書,亦由其校刻甚精,可以亂玉也。吾藏有廣勤堂刻李燾《通鑑宋元續編》殘卷,(不知卷數多少。)字體圓活,有南宋刻本遺風。首敘,大題雲「通鑑宋元續編」,敘云:「宋元一書乃李氏燾之所編也。其間治亂興亡之道,靡不備錄,誠萬世史學之要法也。惜此書刊刻既多,差訛亦甚,爰取古本謄作大字,梓行於世。俾後之讀史者,不惟無格之患,亦且無魯魚亥豕之疑矣。夫豈曰小補之哉。」末題「嘉靖丙午歲季夏月祥旦葉氏廣勤堂謹識」,又末一行雲「宋元敘畢」。此書宋以來官私志目均不著錄。李燾,宋人,著有《續資治通鑑長編》,固與此書無涉,且宋人安得編至元時。坊估無學,實形鄙陋,惟其板刻精美,為坊肆當行。故雖牧翁、滄葦諸人,在二百年前已不能分其真贗,又無論胡、陸兩家之晚出矣。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