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十九[編輯]

第二十七門(小兒諸疾 脾胃 急慢驚風 傷風 吐瀉痢 走馬疳 痰嗽 瘡疹 瘡癤 雜證)[編輯]

真方木香散[編輯]

治小兒脾胃虛弱泄瀉,氣滯,飲食不進,錢都廂二方。

木香 藿香葉 青皮(去白) 甘松 丁皮 香附子 益智仁(各半兩) 甘草(炙) 縮砂仁(

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薑湯調下,食前,大人增至三錢。

雙金飲,治小兒吐瀉,實脾進飲食。

丁香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白朮 白茯苓(各半兩) 半夏(半錢,姜制)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盞,姜二片,棗二個,同煎至四分,去滓溫服。

藿香葉[編輯]

治小兒脾胃虛弱,乳食不調,時作身熱,或吐或瀉不定藿香散。藿香葉 人參 白茯苓(各一分) 丁香(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若傷風熱,入生薑一片;作驚,加羌活、防風各半寸;有痰逆,加湯洗半夏一片,生薑三片,煎如前。

褐丸子[編輯]

治小兒傷食腹脹褐丸子。

蘿蔔子(炒) 蓬莪朮(各一兩) 胡椒(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黃米大,不拘時候,蘿蔔湯下,每服十五至二十丸。

濃朴散[編輯]

治小兒脾胃濃朴散。濃朴姜(汁制) 白朮(各一兩) 神曲(炒) 麥 (炒,各半兩) 藿香 甘草(各一分)

上為細末,棗湯調下一,二錢。

銀白散[編輯]

治小兒諸疾銀白散,慢驚搐搦,麝香飯飲調下,日進六服。急驚定後,陳米飲調下;驚吐不止,陳米飲調下;天柱倒腳軟,濃米飲調下;夾驚傷寒發搐,薄荷蔥白湯調下;疳氣脹急,多渴百合湯調下;發熱面赤,渾身壯熱,忽然驚叫,金銀薄荷湯下;赤白痢,不思乳食,生薑下;暴瀉,紫蘇、木瓜湯調下;形神脫改,語言不正,及大人吐瀉,藿香湯調下二錢。《海上名方》,甚妙。白朮(細銼,以綠豆一合炒香,去綠豆) 黃 (拍開,微炙,勿令焦) 人參干山藥 白扁豆(微炒黃香勿焦,各一兩) 白茯苓(一兩半) 白附子(文武火炒微黃地上出火毒) 天麻(銼,如棋子大,麩炒黃色) 真糯米(炒黃) 藿香(去土生用,各半兩) 白僵蠶(洗去灰,微炒勿焦) 木香(濕紙裹煨) 川升麻(水浸過,生用) 甘草(銼,炙勿令焦,各一兩)

上為細末,患,根據湯使服,常服米飲調下,小兒半錢,或一字,婦人產後亦可服。

溫脾丹[編輯]

治小兒涎多,留在兩口角,此由脾胃有冷,流出漬於頤下,乃名滯頤之疾,溫脾丹方,俗謂之惶破涎 兒者,葛丞相雲,此方甚奇,張渙三方。

丁香 木香 半夏(各一兩,用生薑六兩同搗細,炒黃) 青皮 白朮 乾薑(微炒,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量大小加減服之。

又方溫胃散。

丁香(一兩) 肉豆蔻 半夏(白礬水浸,炒黃) 白朮 乾薑 甘草 人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

又有涎多,乳食不下,涎流不退場門者,乃名脾熱金朱丹方。

金箔(十片,研) 硃砂(細研,飛) 牛膽天南星 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 石膏(研飛)

上為細末,拌勻,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下,乳後服。

肥兒丸[編輯]

馬敏叔傳。

川黃連 蕪苡仁(各一兩) 麥 (炒) 神曲(炒,各半兩)

上為細末,生豬膽汁,煮麵糊為丸,如麻豆大,每服五丸,米飲吞下,食前服。

百粒丸[編輯]

錢季華方。

川黃連 濃朴 吳茱萸(各一兩,用生薑一兩,擦碎,同淹一宿,炒令香熟)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陳米飲下百粒,粟米飲尤妙。小兒即小丸,如黍米大。

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個,沒石子兩個。

沉香豆蔻丸[編輯]

治小兒乳哺失宜,冷熱不調,熱衝上膈,冷歸下焦,致虛實不等,水谷不化,胃氣虛則嘔吐,脾氣虛則泄利,夾積則變為下痢膿血。蓋居常脾胃最在調適也。

當歸 木香 白朮(各半兩) 沉香 白芍藥 人參 蓬莪朮 縮砂仁(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飲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當歸丸[編輯]

治小兒積滯,腸脹食傷等疾當歸丸,滁州丁醫。芫花未開者,及時採取眼曬乾,摘去枝梗用,和淡米醋或糖醋浸藥面上,醋高一指,隔宿取不住手攪拌,水脈斷,即以碗器蓋之,候冷傾出,着焙乾為細末,卻以先浸藥醋打硬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時許再進,臟腑必動,不過利一、兩行即止,甚快而無所損。若去脾胃停滯見效欲速,即用砂糖水或紫蘇湯下。打糊醋須澄清者用,或少,卻添別醋不妨。丸時更作一等如綠豆大者,治大人酒食所傷,丸數斟量所患,隨虛實服之。廬州郭醫雲芫花、海藻、甘遂、大戟四者皆反甘草,服此藥了,須忌它藥一日,臟腑既動,當以白粥補之。

治小兒白濁[編輯]

都下醫者孫琳嘗以此醫一貴人,不數服而愈!

淡豆豉不以多少,研細,入剝淨大蒜逐旋同研可丸為度,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湯下。

八味丸[編輯]

治小兒骨弱,至七、八歲不能行立者,只服八味丸一料自愈,功在澤瀉耳。

治小兒初生不飲乳及不小便[編輯]

蔥白一寸,四破之,以奶汁二合,於銀石器內煎,取一合灌之立愈。吳內翰曾氏外孫,初生移時不飲乳及不小便,皆驚以為惡證,亟取《外台秘要》檢之,得兩證,用此一方遂愈!

奪命散[編輯]

治急慢驚風。

全蠍(二、七個) 蛇含石(醋淬七遍) 鐵孕粉 丁頭 大赭石(各一兩)

上為細末,薄荷湯調下,如身熱入硃砂末少許。

治小兒急慢驚風[編輯]

白礬(生用) 雄黃(等分)

上研細,蠟櫃丸如綠豆或粟米大,以麝香、硃砂養之,量兒大小,取青綠物自大便出即愈。

韶州醫者劉從周,論小兒吐瀉發搐,覺有痰者,但服五苓散,入生薑,半夏煎服,吐了痰,瀉亦止,驚自退。林謙之祭酒雲。

青金丸[編輯]

治小兒慢驚青金丸。青州白丸子、金液丹等分同研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量兒大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薑湯

又方,正坐大附子,去皮臍,生,為細末,以白頂蚯蚓令於藥末內滾,候定,刮蚯蚓上附子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溫米飲下。

治小兒因吐瀉胃虛生風[編輯]

作驚癇狀,曾用極妙。

白朮二分,蜜煮至焦,須木炭火,取出,水淨洗,切片,焙之,入蠍梢三、七個,天麻、附

治小兒慢驚[編輯]

百藥不致者,葛丞相方。

大川烏頭(去皮臍,生用) 全蠍(等分)

上 咀,每服半兩,水兩大碗,生薑五十片,煎至三、四分去滓,逐旋,以藥注灌之。

辰砂蠍梢膏[編輯]

辰砂(研) 青黛(研) 天竺黃(研,各一錢) 全蠍(五枚) 天麻(一分) 麝香(一字,研)

上研勻,以生薑蜜和成膏,每服一皂子,或兩皂子大,量兒大小加減,用生薑或薄荷湯研化下。

保生丸[編輯]

治小兒胎中驚積,盤腸內吊,傴身返視,啼哭不止,或潮熱風痰,驟成急驚,吐瀉變成慢驚,手腳搐搦,哭如鴉聲,脾胃虛極,不進乳食,如能常服,令小兒永無驚眠睡安穩,乳食增進,雖是傷風瘡痘之候,服之亦能解利寒邪,透肌消毒,大人手足頑麻,運動疼痛,睡中驚悸,心神不寧,以兩粒根據方於臨睡時化下。劉尉傳,平江鄒宰秘方。

天南星(炮) 白附子(炮,各半兩) 硃砂 麝香(各一分) 蛇含石(四個大者,於地上根據方下,臨時入藥)

上為細末,於重午日修合,用三、五家粽子尖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

治小兒夜啼[編輯]

錢文子傳。錢氏小兒方有之,謂之燈花膏,但只用一味,此方加下二味。

燈花(七個) 硼砂(一字) 硃砂(少許)

上同研,令極細,以蜜調成膏,俟兒睡時,以少許抹口唇上,立驗!

抱龍丸[編輯]

廬州陳法師家方,小兒驚藥。

人參 雄黃(飛,各一兩) 鬱金 白茯苓 藿香葉 甘草(各二兩) 山藥(四兩) 硃砂(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成劑,每一兩分作六丸,硃砂為衣,十丸用金箔一片,小兒一丸分作四

萬金丹[編輯]

治小兒急慢驚風。

硃砂(一錢) 輕粉(一小 ) 全蠍(一個,微去梢) 雀兒飯瓮(三個具狀如雀卵,樹刺上有

上為細末,以男兒乳汁丸如雞頭大,半周半丸,一周一丸,一歲加一丸至三丸,只用金銀薄荷湯化下,服藥後必昏睡,雖終日亦不可驚,覺自醒即無事,其驚涎隨大便出,然藥性微

又方,螳螂(一個,全者,炙黃,碾為細末) 硃砂 麝香(各半錢)

上為細末,如一兩歲兒,分作四服;四、五歲兒分作兩服;六、七歲作一服,以金銀薄荷湯調下。慢驚加生硫黃一豆大,同為末,急驚則不用硫黃。前二方世所未有,醫者所不知,乃貴家珍秘不傳之方,甚妙。

和解湯[編輯]

治小兒四時感冒寒邪,壯熱煩躁,鼻塞多涕,驚悸自汗,肢節疼痛,及麩未發者皆可服。翁主薄 之傳,婺州醫人方,甚奇!

羌活 防風 川芎 人參(各一兩) 干葛 川升麻(輕者) 甘草(微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歲兒一錢,水三分盞,生薑半片,棗子少許,同煎至二分,去滓服,不拘時候,量大小加減。

白龍丸[編輯]

治小兒瀉清水不止白龍丸。

白石脂(一分,只白 好者亦得) 白龍骨(一分)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芥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至五十丸,紫蘇、木瓜湯下,日進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泄瀉不止[編輯]

用雞子一個打破,入銚子內,同黃蠟一塊小指頭大,炒熟,如常啖之即止。項文學從龍,在

治小兒吐逆[編輯]

丁香 半夏(生用,各一兩)

上同研為細末,薑汁和丸,如綠豆大,薑湯下三、二十丸。李正字常傳,以治療多效(原版

治小兒瀉[編輯]

鄭丞相方。

黃連(去須) 南木香(各一兩)

上各半生半炒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

治走馬疳[編輯]

史仲華方。

用蛇吞蝦蟆,逐蛇而取之,以藏瓶一枚盛,黃泥固濟 ,煙盡存性取出,研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於患處貼之即止!

又方,沈司理張運干方同。

五倍子陳者,敲開,只取蟲蛀末,入麝香同和勻,先以漿水洗瘡,滬干敷藥。干者油調塗,新者和皮用亦得。

治疳苦楝丸[編輯]

蕪荑(三兩) 川黃連(一兩半) 苦楝子(三兩,去尖皮並核)

上為細末 葉裹,粟米煨成飯,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

除疳散[編輯]

治小兒走馬疳,蝕透唇鼻損骨者,用之大效。川本史氏小兒方。

大天南星一個,當心剜作碗子,安透明雄黃一塊在內,用大麥麵裹,火煨,候雄黃溶作汁,以物合定,出火毒一宿,去面,將天南星、雄黃研細,入麝香少許,擦在瘡處立驗。

蘆薈丸[編輯]

治小兒五疳,煩熱,煩躁,煩渴,泄瀉,腹急脹滿,面黃羸瘦,一切蟲痛蘆薈丸。

龍膽草(去蘆) 黃連(各半兩) 雷丸(一分,並生用)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此方費省而功效博。蘇韜光家中外小兒常服,極佳,不可一日無也。

治小兒走馬疳,甚驗[編輯]

取大蜘蛛一枚,以濕紙裹,外用荷葉包,火中 ,令焦存性,細研,入少麝香敷之。

又方,芭蕉杆或葉,無即用根,燒存性灰,入麝香、輕粉敷之。

治小兒走馬牙疳[編輯]

鄭判院名擢傳。

上用干 葉不以多少,裹軟餳一塊,同燒成黑灰,用輕粉相和敷,干者油調。

治走馬疳並疳瘡等疾[編輯]

以人中白火 通紅,地上去火毒,研細,入麝香少許敷之,及治一切疳瘡、惡瘡赤爛等疾,不過三兩次必效!

治諸疳[編輯]

走馬疳。

蛆不以多少,用河水浸三日,新瓦盆內頓,外以火 干,入麝香少許在內,用貼患處,吃亦不妨。

治小兒走馬疳[編輯]

蟹殼十個,白礬五文,棗子三個,一處炭火 過,為細末,入麝香少許,同研干揩牙。

又方,五倍子全者,不以多少,炭火中燒,候煙欲住取出,置地上以碗覆之,存性去灰,碾

又方,用白礬、上色坯子各少許,研細敷牙。

治小兒壅嗽[編輯]

錢文子說,任和卿方甚妙。

白僵蠶(半兩,直者,水洗,刷盡灰,焙乾) 皂角子(不蛀者,五十個)

上將水一碗浸皂角子一夜,次日於砂銚內慢火熬取濃汁半盞,去皂角子,以僵蠶蘸炙,汁盡為度,碾為細末,煉蜜調成膏,候小兒睡着,以抹唇上,自咽下即效。

治小兒咳嗽[編輯]

貝母 揀甘草(生用)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米飲下。牙兒以一字乳上飲。吳樂外孫子服之立效!

治瘡疹不透[編輯]

干黑危困神妙。

柿楂子不以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紫草酒調下,小兒量大小加減徐徐進,三、兩服即紅活。蘇韜光雲,其家累世用此甚佳。柿楂子《圖經本草》名糖球兒,第二十三捲雲,惟滁州者入藥。

治襁褓小兒面上生奶癬[編輯]

張仲寶方極驗。

白膠香碾為極細末,酸漿水調敷,不過一、兩上。

治小兒頭瘡[編輯]

以多年籬竹入土爛者,燒存性灰,入輕粉少許,濕者干摻,干者油調塗之。

治小兒頭上有瘡[編輯]

因入湯入水成毒,濃水出不止。唐仲舉安孫親用之驗!

紅曲不以多少,口爛嚼罨之立效。

又方曾用立效。

肥皂燒存性灰,麻油膩粉調塗。

治小兒頭瘡[編輯]

廬州知錄彭大辯仲訥傳,親曾試之果驗。《海上名方》治久不瘥瘡,豬筒骨中粉和為劑,復納骨中,火煨香熟取出,先以溫鹽水浴瘡,乃敷之,本出《良方》。

以豬筒子骨髓調輕粉,塗瘡上立效。早塗至晚即干而愈,神妙不可具述。肥瘡、疳瘡皆可用。

又方,漢陽章教授傳。

樹上干桃燒存性,碾為細末,入輕粉麻油調敷。

治小兒禿瘡[編輯]

亨老傳。

鼠糞不以多少,新瓦上 存性,入輕粉麻油調塗。

治小兒眉間生練銀瘡[編輯]

鄭判院擢傳。

用曾 金銀坩堝子捶碎,碾細重研如粉,用生麻油膩粉調敷。

治小兒臍濕將爛[編輯]

不早治即成臍風。沈仁父。

當歸為細末干摻。

治小兒風熱,陰下赤痛[編輯]

蛻皮殼方。

滁州趙史君曰,渠長子數歲時,忽連夕夜啼,莫曉所謂,繼而覺外腎下一處 赤,不數日陰囊蛻皮,宛如雞子殼然,如此三、五次愈而復作,作即夜啼,蛻皮如前,忽見一道人說用杉木麩炭末、膩粉、生油調塗,一敷遂止。

小便不通[編輯]

趙史君雲,其子年十餘歲,因小遺為犬所驚,當時雖無它,後旬日忽小便不通,大便初覺自利,後復如常,率半月余方一小遺,飲食起居間皆無所苦,亦無腹漲、肢體腫滿之患,凡防風半兩,甘草一分為細末,煎麥門冬湯調下,不四、五日即通,服之不已即三日一通,終劑已兩日一通矣。再服第二方用青皮、陳皮、通草之類,不能盡記,數服即平愈,第三方不曾用也。

治小兒坐地,為風或蟲蚊吹着,陰腫不下[編輯]

蔣簽判傳。

以種蔥地內蚯蚓糞水調塗,立效!

守胃散[編輯]

理小兒守胃散,治陰陽不和,吐瀉不止,預防風證,常服調脾胃,進乳食。華宮使方。

續添人參 白朮 白茯苓(去黑皮) 山藥 白扁豆(炒) 干葛 天南星(炮) 甘草(微炙) 藿香葉 防風 天麻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冬瓜子二十粒,生薑一小片,同煎至四分,溫服。

如大瀉不止危急,每服入沉香、肉豆蔻各少許。

百枝膏[編輯]

治小兒稟賦怯弱,易感驚邪,心神恍惚,眠睡不安,常服安心神,鎮驚悸同。

人參(去蘆) 防風(去蘆,並釵股者) 天麻(各一兩) 麥門冬(湯浸,去心) 白附子(炮)

別研) 麝香(一錢

上除硃砂、麝香外,同為細末,卻入二味研勻,煉蜜丸,每一兩分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煎荊芥湯放溫化下。

掌骨膏[編輯]

治小兒脾胃虛弱,嘔吐泄瀉。人參 白朮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 肉豆蔻(面裹煨,去面) 白豆蔻(去殼) 陳皮(香草豆蔻(去皮) 木香 藿香葉 縮砂仁服一丸,空心食前米湯化下,日進二服。

治小兒滑腸不止[編輯]

神功散同。

五倍子 百藥(煎) 乾薑(炮)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大人煮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