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十一[編輯]

第十六門(瘧疾瘴氣)[編輯]

治瘧疾[編輯]

白附子 陳皮(去白)

上等分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先吃少飲食了,歇定服,微吐即止。

碧霞丹[編輯]

東方甲乙木巴豆(取肉,去油,別研細)

南方丙丁火官桂(去粗皮,碾細)

中央戊己土硫黃(去沙石,研細)

西方瘐辛金白礬(別研細)

北方壬癸水青黛(別研細,以上各等分)

上於五月一日修治了,用紙各裹,以盤盛,根據方位排定,勿令雞犬、貓兒、婦人見,安頓在佛前,至端午日午時,用五家粽尖和前藥令勻,丸如梧桐子大。有患以新綿裹,男左女右塞於鼻竅過一時許方可取出,如再用時,醋蘸過以綿裹之神效!

治瘧大效[編輯]

詹武子。

大棗(十枚) 甘草(三寸,灸) 半夏(十枚,湯洗七次) 生薑(三大塊,連皮) 烏梅(十個,果(五個大者,去皮) 濃朴(三寸,去粗皮,薑汁制)

上九味為粗末,以水三大碗,煎一碗半,去滓,當發日五更初服一盞,五點又服一盞,平明又服一盞,比至飯前,要分服令盡,再將滓以水碗半煎七分,慢慢呷吃,神妙。

黑虎散[編輯]

治瘧黑虎散,十一兄傳雲極有效。

乾薑 良姜 片子薑黃(各一兩) 巴豆(三十粒,新者,用二十一粒去殼)

上將上三藥銼如巴豆大,一處炒令焦黑色,去巴豆不用,將余藥為細末,每服三錢,於未發前一時辰熱酒調下,臨發時再進一服即愈。炒藥須是焦黑,生即令人瀉。

治寒瘧[編輯]

乾薑(半炒,半生) 高良姜(半炒,半生,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以酒調之。 豬膽以針刺破,滴入酒中七滴,調勻溫服,少頃,以溫酒半盞投之,於當發日早服。吳內翰 政和丁酉居全椒,歲瘧大作,施人,所救愈者,以百計。張大亨左司病甚欲致仕,服之立愈!

瘧之為苦,異於諸瘧,世人治之不過用常山、砒霜之類,發吐取涎而已,雖安,所損和氣多矣。夔州譚逵病瘧半年,前人方術用之略盡,皆不能效。邂逅故人竇藏叟先生,口授此方遂愈。

辰砂(有牆璧光明者) 阿魏(真者,各一兩)

上研勻,和稀糊,丸如皂子大,空心濃煎人參湯下一丸。

大安散[編輯]

治一切寒熱久而欲成勞瘵者,杲都正方。

烏梅 棗子(各七個,去核) 草果子(三個,去皮) 青皮 陳皮(各一錢) 大甘草(三寸)

十四個,湯浸,洗上 咀作一服,用皮紙裹之凡四重,外再以濕紙裹,用慢灰火煨,聞藥香即取出,用水二

治瘧疾[編輯]

竇簽判名思文雲甚至驗,積年者,不過兩服,新者一服愈之。純舍侄方同。

常山(不以多少,雞骨者,為細末)

上用雞子清一個,入蜜一匙許,於飯甑上蒸熟,以搜和常山末,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當發日空心冷酒吞下。忌熱物一日,不吐不瀉。竇簽常自服取效。

治脾臟不和瀉痢,瘧疾腹痛,下部無力,體重足痿,腳下痛,飲食中滿,四肢不舉等病。

陸橘皮(生用) 甘草(炙) 濃朴(一兩,去皮,姜炙) 羌活 防風 肉豆蔻 白茯苓(各二錢上 咀,略搗碎,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食前空心去滓服。

祛邪丹[編輯]

治瘧祛邪丹,滁州趙學諭方。

五月初四日揀黑豆,冷水浸至端午早,用好砒霜一兩,一順手研極細,入生黃丹二兩相和,取黑豆去皮,細研成膏子和藥,丸時便分大小,丸了,用細硃砂為衣,當發日五更初井華等丸,大者如桐子大止。

治遠近瘧疾[編輯]

衡州耒陽秦醫治遠近瘧疾如神,葛丞相傳。

常山(如雞骨者) 青皮(去穣) 烏梅(去核) 檳榔(如雞心者) 草果(去皮) 甘草(炙)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二大錢,用水酒各七分,同煎至七分,去滓,當發日五更初溫服了睡片時。忌熱物半日。寒多加酒退水,熱多退酒加水。須慢火煎令熟,不吐不瀉,甚有功效。

余於親戚間每用之,一服即效甚妙。廬陵袁司戶方無烏梅、草果,、白姜三味,常山日干不見火,每藥一兩作一劑,水三升,砂瓶五更點心後、早食後各一服。紹興張醫名升之方,不用烏梅、檳榔母、陳皮,寒多者加良姜,余與秦醫方同,卻用姜、棗、烏梅煎。

大效瘧丹[編輯]

飛羅面 淡豉(炒) 雄黃(各半兩) 乳香(一分) 黃丹(一兩,炒變色) 桃仁(一百個,湯泡

上為細末,以獨頭蒜研如泥,新布中擦過,和丸如雞頭肉大,硃砂為衣,須五月五日午時面東北不語合藥。忌雞犬、婦人、孝子、僧道見,每一粒,溫酒或井華水當發日面東北吞下。孕婦勿服此丹。唐仲舉家舊施,無不驗!

大效人參散[編輯]

廣東經撫司回易庫靈驗藥方大效人參散,治山嵐瘴瘧,不以久近,或寒或熱,或寒熱相兼,或連日,或間日,或三、四日一發,並皆治之。

人參(去蘆頭) 常山(銼) 青蒿(去根梗,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半,如明日當發,今日午時用酒一大盞調,分作三服,一更盡時一服,三更一服,五更一服。

第十七門(香港腳 腰痛 腳汗 轉筋)[編輯]

治香港腳膝腫,痛不可忍[編輯]

蘇千之運干傳。

不蛀皂角一條,灰火中煨去皮核,為細末,入平胃散半貼,米醋調,敷腫疼處,立效。

如或甚者,先以鐵秤錘 紅,淬米醋中,以熱氣熏痛處,少定,以萆麻數粒研細貼腳心下,然後敷藥。渠親用之及傳他人皆驗!得之於蕪湖轉般倉一納米人。

六味湯[編輯]

淋腳膝六味湯,陸仲虛府判傳。

本 荊芥 蛇床子 川椒 山茱萸 吳茱萸

上等分同煮三、五沸淋之,勿濕腳趾。

治香港腳

五積散[編輯]

每服加檳榔一枚,切碎,根據法同煎,服藥了,用被蓋覆,令腿股間出少汗為佳。

治腳膝緩弱甚者。紹興府戒珠寺一僧,病數年不能行,服此藥而愈。亨老亦傳此方名立效丹,附子用面裹煨熟,去皮臍,蔥自然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煎蔥酒下,吃少溫粥蒸餅壓之。

附子(生,去皮臍,為末)

上以蔥白涎和丸,如梧桐子大,曬,焙乾,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酒、鹽湯下。

四味理中丸[編輯]

治香港腳去人參,增紅曲,每服二錢,白湯點服,蜜丸亦得,空心服神效!

又方六兄單方(一在後)。

蒼耳葉九蒸九曝為細末,酒打,飛羅面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空

治遠行腳腫痛方[編輯]

用之可行千里輕便甚妙。小四侄傳。

防風 細辛 草烏頭

上等分為細末,摻在鞋底內,如着草鞋,即以水微濕過,然後摻藥。

治久行腳心腫痛[編輯]

以蚯蚓糞塗腫處,高擱起腳,一夕即愈!

增愛丸[編輯]

治男子婦人乾濕香港腳。趙甥作院善燦傳於信州一兵官。

玄胡索 威靈仙(去節,各半兩) 破故紙(一兩,半兩生,半兩炒熟) 黑牽牛(一兩,半兩生水濕慢火煨,香熟為度,去紙並巴豆不用) 宣州木瓜(一個,切下蓋了,入艾葉填滿,卻蓋了,以麻線系

上為末,先將木瓜、大蒜研爛,後入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一丸,用 子茶吞下,空心服。忌動氣、毒物。

養腎散[編輯]

出荊芩方。

全蠍(半兩) 天麻(三錢) 蒼朮(去粗皮,一兩) 草烏頭(去皮臍,二錢,生用)

黑附子(

上為細末,拌勻。腎氣,豆淋酒調一大錢,豆用黑大豆,能除去腰腳筋骨疼痛,其效如神,藥氣所至麻痹少時,須臾疾隨藥氣頓愈。如是骨髓中痛,用胡桃酒下。此藥傷寒中風皆治本。忠州太守陳逢原傳雲,渠前知坊州,因暑中取涼食瓜,至秋忽然右腰腿間疼痛,連及膝脛曲折不能,經月右腳艱於舉動,凡治腰腳藥服之無效。兒子云安刑曹,似在商熙助教處得養腎散監酒年幾四十虛損,兩腳不能行步,試與此藥,初進二錢,大腿麻未遂,能起立,再服二錢,大小指拇皆麻,迤邐可行,三服馳走如舊。太室居士得此方,幹道己丑歲在 州都幕府日,宋判院審言久病腳膝緩弱不能行,傳之。數日來謝,此疾經年,無藥不服,得方此日即合,二服見效,五服良愈,令有力能拜起矣。後數日又雲,因浴遍身去薄皮如糊,肌骨遂瑩,其效如神!

治腳心痛[編輯]

姚克溫閣中苦此,數服而愈。

干木瓜(細末,煎大聖散服之)

治香港腳[編輯]

行在湯省干方。

以木瓜去穣實,以十華散同蒸,候熟一處研細,如覺爛,即添十華散,以丸得為度,如梧桐

治香港腳[編輯]

金山長老於張顯學甘露寺齋會上說此方雲,渠舊患香港腳,曾於天台一僧處傳方,用蒸艾服之,漸安。後來住金山,日日登涉,腳復酸重,又一堂眾處得此方,合服,頗覺輕健勝前日雲。 破故紙(炒) 舶上茴香(酒浸一宿,炒) 葫蘆巴(炒) 牛膝(酒浸一宿) 肉蓯蓉(酒浸一宿)

一夜,炒令絲斷黃色,各四兩,同為細末)

上用艾四兩,去枝梗稱,以大木瓜四個,切作盒子,去盡穣,以艾實之,用麻線扎定,蒸三

治香港腳[編輯]

生附子(一個,去皮,碾細,干柿十四枚,去蒂,不切,以無灰酒三升,於砂石或銀器內煮,候酒干取出,研爛,宿蒸餅和,干溫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下一服,臨睡又以冷水下三十丸。)

治香港腳腳面腫痛[編輯]

先以肉按上刮砧搽腫處,然後以熱炒麩豉敷之,以帛子扎定,經宿盡消。

四物湯[編輯]

治香港腳流注,四肢手指腫痛,不可屈伸。申屠府判。

四物湯(去地黃,加附子,入姜煎服如常法,他至今遇疾作時,服之必愈。

治香港腳上攻,流注四肢,結成腫核不散,赤熱痛[編輯]

及治一切腫毒。

甘遂(為細末,以水調敷腫處)

濃煎甘草一味服之,其腫即散。二物本相反,須兩人買,各處安頓,切不可相和。清流片子韓詠苦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雲得之一牛馬牙人,醫者之意正取其相反,故以甘遂敷其外,而以甘草引之於內,所以作效如磁石引針之義也!

治香港腳痛不能行步[編輯]

川烏頭 香白芷 細辛 防風(不見日爆干)

上各等分,並生用為末,每用一錢,於鞋內鋪,以腳踏之妙,或用絹囊盛之。此方得之於仙超然。

又方,川烏(略炮) 草烏(略炒) 五靈脂(去石) 土茴香(各一兩,略炒) 黑豆(四兩,焙上將前五味藥末一半,以赤土細末三分之一同和令勻,以米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又將藥末一半,以百草霜末三分之一同和令勻,亦以米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如香港腳,以紅丸者十五粒,黑丸者五粒,並作一服,用松節、木瓜、赤芍藥煎湯送下,食前,入少甘草同煎尤佳;如風氣,以黑丸者十五粒,紅丸者五粒,同作一服,食後茶清下。葛邦美傳名昌宗,他與賣此藥人同邸,見其修合,默記之,合服果得效!

治濕香港腳,腿腕生瘡[編輯]

葛楚賢作湖州簽判日,苦此疾一年半,服此三藥,不終劑而愈。空心先服鹿茸丸,鹿茸、五味子、川當歸、熟干地黃四味等分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或鹽湯下;食前又服川芎、當歸二味等分同煎,以調荊芥細末一、二錢;食後再服煎四物湯調消風散二、三錢,只服此三藥,後絕不發。

木瓜丸[編輯]

治香港腳仙術木瓜丸。蘇甥瑩叟傳與楊梅卿雲,親曾得效。宣州大木瓜三個,去皮,切下蓋,剜了子,用青鹽六兩,放在三個木瓜內,於飯甑上蒸三、四次,研爛。先以蒼朮二斤,米泔水浸三日取出,黑豆一升,用長流河水高如藥面三寸同煮,以干為度,去黑豆不用,將蒼朮切作片,焙乾,再入白茯苓六兩,同碾為細末,以研爛木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一月有效!

治腰痛單方[編輯]

官桂 玄胡索 杜仲(去皮,炒絲斷)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熱酒調下。

又方,用生橘核炒香研,酒除去滓,下青木香丸。

又方,威靈仙、橘核等分為細末,熱酒調下。一方以豬腰子煮食,服藥了忌茶,反威靈仙。

舒筋散[編輯]

又方葛丞相傳名舒筋散,治血脈凝滯,筋絡拘攣,肢節疼痛,行步艱難。此藥活血化氣第一品藥也。詳見中風門。一方加橘皮。

玄胡索 當歸 官桂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服。

治腰痛陰陰然,以熱物着痛處,即少寬。此由久處卑濕,復為風邪所傷,於足太陽之經與血氣相搏。白朮散四方史載之指,南方嚴州公庫有版。

白朮(二兩) 芍藥(三兩) 官桂(兩半) 附子(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杜仲散[編輯]

又方,若連小腹疼痛俯仰, 短氣,此由腎氣虛弱,榮傷過度,有所虧損杜仲散。

杜仲(一兩,去皮杵,令爛,以好酒浸一宿焙乾) 肉桂 牡丹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鹿茸丸[編輯]

又方鹿茸丸,治腎氣虛弱腰痛。

鹿茸(三兩,截作片子,酥炙焦黃)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

腎着湯[編輯]

又方,苦腰間常冷,仍重若腰五千錢,如坐水中,形狀如水,不渴。此由腎虛,內有積水,復為風冷所乘,久而不已,令人水病,謂之腎着,宜服腎着湯。

茯苓 白朮(各四兩) 乾薑 甘草(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服。

補髓丹[編輯]

升神水於百會,降神火於湧泉,還淳返樸,體合自然,骨正筋柔,益壽延年。

杜仲(去粗皮,炒黑色) 補骨脂(各十兩,用芝麻五兩同炒,候芝麻黑色無聲為度,篩去芝麻) 鹿茸(二兩,燎去毛,酒炙) 沒藥(一兩,別研)

上將杜仲、補骨脂、鹿茸一處為細末,入沒藥和勻,再用胡桃肉三十個,湯浸去皮,杵為膏,入面少許,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焙乾,每服一百粒,米飲下,溫酒、鹽湯亦得,日,而平日腰痛之疾,自此遂不復作,孫醫即用拱辰丹。

治腰痛[編輯]

葛丞相方極有效驗!

菟絲子(酒浸) 杜仲(去皮炒絲斷)

上等分為細末,以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或鹽湯下亦得!

治腰痛[編輯]

《聖惠方》,《夷堅乙志》七卷,治時康祖心痔事。

鹿茸(去毛,酥炙微黃) 附子(炮裂,去皮臍)

上件等分,各二兩,鹽花三分,同搗羅為細末,煮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食前下,日再服。

治閃着腰痛不得轉側方[編輯]

以神曲一塊,約如拳大,燒令通赤,好酒二大盞淬酒中,才溫便飲,令盡,仰臥少頃,取效。

治腳汗[編輯]

鄭器先傳。

楊花(着鞋中,或如綿絮入在襪內尤佳。)

腳轉筋[編輯]

獨頭蒜(一個,口嚼一半於所患腿腳上猛擦,一半用水送下、一時許即愈)

養腎散[編輯]

治腰腳筋骨間疼痛不能步履,其效如神。華宮使傳方。續添蒼朮(去粗皮一兩) 干蠍(洗去土,半兩) 天麻 草烏(頭生,去皮臍) 黑附子(炮,去皮

上為細末和勻,如腎氣,用豆淋酒調服一大錢匕,藥氣所至,麻痹少時,須臾病隨藥氣頓愈;如骨髓中痛,用胡桃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