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五[編輯]

第六門(嗽疾 痰飲 酒飲 壅塞 喘)[編輯]

治嗽方[編輯]

罌粟殼(二兩,揀干硬不蛀者,去頂蓋及蒂穣,火炙) 陳皮(去白,半兩)

上二味切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入烏梅一個,煎至七分服。

藿香半夏散[編輯]

洗肺和胃祛痰,治咳嗽,建中,通暢三焦,進美飲食。

藿香葉 官桂(各一兩) 半夏曲 陳皮(去白) 蒼朮(洗,各半兩) 乾薑(二錢)濃朴(二分,姜制) 皂角(十挺,火 ,令煙絕) 甘草(一分)

上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傷風頭痛,壯熱噁心,以生薑、蔥、或姜、棗煎;傷冷中露,聲音不出,用生薑入油煎,捻頭二、三枚同煎立效。

七寶散[編輯]

治諸般咳嗽,老少並宜服,姜侍郎方。

北五味子 罌粟殼(去頂、蒂、穣) 陳皮 甘草(各等分)

上同炒,用姜 子攪令香,碾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臨臥,不犯銅鐵器煎尤妙!

治勞嗽[編輯]

張子駟方,蔣簽判傳,屢見人服有效。

人參 破故紙(微炒,不可焦,各一兩) 木香(一錢) 罌粟殼(半斤,去蒂並揀取不蛀,淨

上為細末,煉蜜為餅子,半兩重,每服一餅,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三個,慢火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皺肺丸[編輯]

治久嗽,姚連判岳傳。

款冬花 人參 五味子 桂(去皮) 紫菀 白石英(微帶青色者) 鍾乳粉

上等分為末,用羯羊肺一具,去皮尖杏仁半斤,同用水煮,肺爛為度,去筋膜,與杏仁同研極爛,和眾藥,候丸得成丸,如梧桐子大,陰乾,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不妨,糯米飲下,食後臨臥服。

百問溫肺湯[編輯]

無求子百問溫肺湯,治肺寒咳嗽,聲重多涕,壬子年春時行此疾。姚知縣克溫名廷袞雲∶浙東黃鹽苦嗽,因(「因」,《類聚》作「藥局予」三字)得此方,二服即愈,因以見傳,家間患此者,服之皆驗,不過三、二服。

麻黃(一兩,不去節,二兩亦可) 杏仁(一兩,去皮尖,炒香) 五味子 甘草(炙)桂心(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重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治暴嗽[編輯]

一服便安。

阿膠(二片,炙) 生薑(十片) 大烏梅(二枚,捶) 甘草(半寸) 紫蘇(一兩)杏仁(七枚

上用水一大碗,煎六分,去滓,任意服之,不拘時候,臨睡服尤佳!

治虛冷咳嗽痰盛等疾[編輯]

鍾乳粉 半夏(泡) 天南星(炮,各一兩) 滑石(三錢,別研)

上將半夏、南星碾為細末,和鍾乳、滑石、令勻,每服三錢重,生薑十片,水二大盞,煎至八分,食前溫服。如稟受虛弱人,以此藥下黑錫丹五十丸,或四神丹十數粒,無不效者,更自斟量服。紹興劉駐泊名汝翼,閣中年近六十,素虛弱,服此取效!

干咯散[編輯]

治嗽干咯散,李松傳於一被囚道人,屢以取效。

鵝管石(嘗看不澀而涼者,是此即白礬 ,為不可用) 鐘乳石 井泉石 款冬花 佛耳草 甘草(炙) 白礬(以上各一兩) 官桂 人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蘆管食後吸之,冷茶清送下。

三拗湯[編輯]

治冬月感冒寒氣,暴嗽痰喘三拗湯,郭醫。

麻黃(不去節用) 杏仁(不去皮失) 甘草(不炙)

上三味等分,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熱服,以被蓋覆而睡。更加五味子等分最妙。

治多年嗽[編輯]

葛邦美傳。

杏仁(去皮尖) 半夏(湯泡) 天南星(生用) 甘草(生用)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棗子二枚擘開,生薑七片,煎至七分,食後服。

治一切嗽[編輯]

神效湯,郎中傳。

用不蛀皂角一挺大者,去皮棱為兩片,去子,每一子內入巴豆肉一粒,線系定,童子小便浸一宿,火上炙令焦黃色,去巴豆不用,或入一、二粒亦不妨,卻用真杏仁一合,半夏一合,二味入麻油內煎,赤裂為度,同皂角為細末,每服一字,用干柿半斤蘸藥吃,或用白餳亦可,臨睡時服,服了不得吃湯水,妙不可言!

人參飲子[編輯]

治痰嗽,亦治寒熱壅嗽,張寺簿傳。

人參(去蘆) 桔梗 半夏(湯洗七次) 五味子 赤茯苓 白朮(各一兩) 枳殼 甘草(炙,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重,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治寒壅者,加杏仁不去皮尖,紫蘇各半兩。

人參紫菀湯[編輯]

治肺氣不調,咳嗽喘急,胸膈煩悶,痰涎不利,坐臥不安,晝夜不止,久不愈者,以致形容瘦減,力氣羸劣者,並宜服之。蘇司法次三傳之於滕舉二方。

人參 五味子 甘草 桂枝(各一分) 京紫菀 款冬花 杏仁(各半兩) 縮砂仁 罌粟殼(去頂穣,和薑汁制炒,各一兩)

上並為飲子,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烏梅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溫肺湯[編輯]

治冒寒咳嗽,清涕自流。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尖) 甘草(生用) 桂枝(微去皮) 乾薑(炮,各半兩) 五味子

上為 咀飲子,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五寸,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星砂丸[編輯]

消痰積,溫中順氣,治一切風痰,利胸膈,壯脾胃,及內傷生冷,腹脅脹痛,酒後嘔吐,服之神效。鎮江邢醫方,朱子傳。

南星(四兩,湯浸,洗七次) 良姜 縮砂仁(各一兩)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夏月吃生冷尤宜服,雖多至七、八十丸無害,加香附子二兩尤妙!

神效化痰飛礬丹[編輯]

張承祖運干傳。

飛過枯礬(二兩,北礬、絳礬尤佳,如無則用通明南礬) 半夏(生薑制一宿) 天南星(切作片子,用皂角挪火浸一宿,來日就銚子熬,以水盡為度,各一兩) 白僵蠶(一兩,半兩生用,半兩米醋浸一宿)

上同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丸亦得,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兼治喉閉,用薄荷兩葉,新汲水浸少時,嚼薄荷吞藥,以水送下,如咽不得,即以十五粒搗細,用皂角水調灌下即開。又治小兒急慢驚風,牙關急緊不可開者,亦因皂角水調塗牙齦上,入

二姜丸[編輯]

暖脾胃,散寒氣,姚醫方。

乾薑 陳皮(去白,各二兩) 良姜 青皮(去白,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

神仙化痰丸[編輯]

亦治風秘甚妙!

天南星 半夏(各四兩,同南星二味,生薑、皂角各四兩,用水五升同煮,水盡,去姜、皂

上為細末,白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服。

加減青州白丸子[編輯]

治丈夫、婦人卒中風邪,半身不遂,口眼 斜,痰涎閉塞,喘嗽咯血,驚風,婦人血風,大人洗頭風,並宜服之。白附子 天南星 半夏 川姜(各二兩) 天麻 白僵蠶 干蠍(各一兩) 川烏頭(去皮尖,半兩)

上八味並生用,為細末,白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下,不拘時候。如癱風,溫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五、七丸。此藥宜常服,安神定志,去風痰膈壅之疾,有孕婦人不可服。

下痰丸[編輯]

李鏞解元。

橘紅(四兩) 白朮(一兩半) 半夏(一兩,姜制) 天南星(二兩,炮)

上為細末,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薑湯下四十粒,不拘時候。

千金丸[編輯]

治中寒,停飲不散,痰實,不入食。王嗣康方。硫黃(通明者,別研如粉) 白茯苓 干山藥(各二兩) 附子(去皮臍,生用) 半夏(湯洗,去滑) 青皮(去白,各一兩)

上為細末,拌勻,湯浸,炊餅丸,或用淡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

天香飲子[編輯]

縮砂仁(三兩) 天南星(湯洗) 香附子(洗淨,各四兩)

上 咀,每服四錢,生薑十五片,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服。或用薑汁糊丸亦得。

導痰湯[編輯]

費達可運使傳。

白茯苓 桂心 半夏(湯洗十次) 干生薑 橘紅 枳殼炒香 甘草

上等分為末,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非時溫服

二曲丸[編輯]

治脾虛痰盛,不入食,妙甚!

神曲(半斤,為末,棗肉搜和成餅,候干,慢火炙) 半夏(半斤,為末,生薑自然汁搜成餅,候干,慢火炙)

上二味一處碾為細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不拘時候。

治痰飲[編輯]

快捷方式趙從簡方。

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遍)

上等分,各切如小豆,每服稱三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服。

二賢湯[編輯]

方勺字仁聲,嘗着《泊宅編》,論治痰當以橘皮為主,須用真洞庭陳者,其方去白取紅一斤,甘草,鹽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焙乾,搗為細末點服。又古方以橘紅四兩,炙甘草一兩為末,湯點,名曰二賢湯,以治痰極有驗。世醫但知用半夏、南星、枳實、茯苓之類,何足以語此,外舅莫強中服之,腹痛利下物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舊苦食後胸滿之疾,豁然頓愈!

細辛五味子湯[編輯]

細辛 白茯苓 白朮 人參 甘草(炙) 乾薑(炮,各一兩) 五味子(三兩)

上為飲子,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

治遠年痰飲[編輯]

發作有時,諸藥未效者。

丁香 枳殼(麩炒黃) 木香(各二錢半) 半夏(湯洗七遍) 縮砂仁 陳皮(去白)白茯苓(各半兩)

上件七味並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可斷根本。

吳仙丹[編輯]

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重昏眩。常子正中丞方,馮仲柔知丞傳。

白茯苓 吳茱萸(湯泡,去沫)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候,熟水吞下,酒飲亦可。中丞苦痰飲,每啖冷食飽,或睛陰節變,率用十日一發,頭疼背寒,嘔吐酸汁,即數日伏枕不食,如之遂不再作。每遇飲啖過多腹滿,服五、七十丸,不三、兩時便旋已作茱萸氣,酒飲隨小水而去。前後痰藥甚眾,無及此者。楊梅卿方只將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細末拌之,候干,每服百餘粒,湯酒任下。

星附湯[編輯]

全蠍(一錢,炒) 附子(炮,去皮臍) 天南星(炮,洗去灰,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十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澄清,放冷服。

快活丸[編輯]

常服消食化痰,養生之家不可缺,韓 子髦方。

枳殼(一兩半,炒) 桂(一兩) 桔梗 半夏(湯洗七遍,各二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下。

丁香五套丸[編輯]

傅公實方,其子宣贊安民傳。夫胃氣虛弱,三焦痞澀,不能宣行水谷,故為胸臆之間,令人頭目昏眩,胸膈脹滿,咳嗽氣急,嘔逆腹疼,伏於中脘,亦令臂疼不舉,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於脾,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化水谷,又令腹中虛滿而不食也,此藥主之。

半夏(一兩,切破) 天南星(一兩,每枚切作十數塊,二味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礬三、四兩,碎,調入水內,再浸三日,洗淨焙乾) 乾薑(炮) 良姜 白朮 茯苓(各一

上十味為細末,用神曲一兩,大麥 二兩,同碾取末,打糊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熟水送下,不拘時候。常服溫脾胃,去宿冷,消留滯,化飲食,辟霧露風冷,山嵐瘴癘,不正非時之氣,但是酒癖停飲,痰水不消,累服湯藥不能作效者,服之如神!

治痰客於上焦[編輯]

久之則令人昏眩方。

前胡(去蘆) 人參(去蘆) 紫蘇子(真者) 赤茯苓(各三分) 陳皮(去白) 甘草(炙) 枳殼(麩炒) 半夏(湯洗七次) 木香(生用,各半兩)

上九味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十片,煎至半盞,去滓熱服。

袞金丸[編輯]

乾薑(不炮) 真橘皮(不去白,洗) 天南星(生用) 半夏(不湯洗,各一兩)

上先用生薑一兩,不去皮搗爛,制半夏、南星末作曲,卻用余藥一處為末,以生薑自然汁為丸,如梧桐子大,又以雄黃少許為衣,不拘時候,薑湯下三、五十丸,臨臥服尤佳!

紫芝丸[編輯]

治痰。

五靈脂(粒粒取全者,去砂石) 半夏(湯浸七遍,慢慢浸令心透)

上二味等分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或茶湯下,食前空心臨臥時服。

三仙丸[編輯]

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天南星(生,去皮) 半夏(沸湯泡七遍,二味各五兩,碾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不可太軟,但手捏得聚為度,攤在篩內,令楮葉蓋之,令發黃色,曬乾收之,須是五、六月內做

上用南星、半夏曲餅子二兩,淨香附子一兩,同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後臨臥薑湯下。

化痰丸[編輯]

治停痰宿飲化痰丸。

人參(去蘆) 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次,別為末,極細) 白朮 桔梗(切作小塊子,薑汁浸,各一兩) 枳實 香附子 前胡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半夏、薑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送下。

玉塵散[編輯]

治痰飲,出《千金方》。

桑白皮(自取東向未出土者,淨洗二兩) 桔梗(三兩) 半夏(湯泡七次) 南星(沸湯七次泡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一方加北五味子各等分

破痰消飲丸[編輯]

治一切風,一切飲,其效甚速。何自然中丞傳。

青皮(洗) 陳皮(洗) 川椒(炮裂) 京三棱(灰炮碎用) 莪朮(灰炮碎用) 良姜(濕紙裹,煨) 草果(面裹炮,各一兩) 半夏(三兩,湯泡七次)

上並焙乾稱,為細末,水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每服五十丸,薑湯或熟水下,不拘時候。

治痰茯苓丸[編輯]

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雲,有人臂痛不能舉手,或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後人謂此臂痛乃痰症也,用以治痰無不效者。茯苓(一兩)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半夏(二兩) 風化 朴硝(一分)

上四味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二臂常若有人抽牽,兩手戰灼,至於茶盞亦不能舉,只以此藥治之,皆隨服隨愈。世間所謂痰藥者多矣,至於立見神效,未有如此藥之妙也。

滌寒湯[編輯]

橘皮(二兩) 天南星 草果子(炮,去皮,各四兩秤)

上 咀,每服四錢,姜二十片,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南星湯[編輯]

楊梅卿傳。

南星 半夏 枳殼 桔梗 防風(去蘆) 甘草(生用,各半兩) 赤芍藥(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新法半夏湯[編輯]

郭醫傳。

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每枚切作兩片,用白礬一兩,碎之,沸湯一碗,乘熱浸半夏一晝夜,湯洗去礬,攤干,一片切作二片,再用生薑自然汁,於銀盂中沒頭浸一晝夜,卻於重湯中頓,令薑汁干盡,慢火焙乾,為細末,再用生薑自然汁搜成餅子,曝或焙乾,炙黃勿令丁香 白豆蔻仁(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每服抄一錢,先用生薑自然汁一匙,調成膏子,入炒鹽,沸湯點服。

三倍丸[編輯]

木香(一兩) 青皮(二兩,去白) 半夏(四兩,湯洗七次)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生薑湯下,不拘時候。

破飲丸[編輯]

治一切停飲不散,時嘔痰沫,頭眩欲倒,膈脘不利。漳州周判官柄傳。白朮(一斤二兩)

乾薑(炮) 肉桂(各六兩) 赤茯苓(七兩) 旋復花(八兩) 枳實(二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

搜飲丸[編輯]

宇文尚書方。

每用木瓜一枚,切下頂作罐兒去瓤,用生白礬、半夏曲等分為細末,填在木瓜內,卻以原頂蓋定,用麻縷扎縛,於飯甑上炊兩次,爛研,以宿蒸餅為丸,不拘多少,但和得聚即止,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

倍術散[編輯]

治酒癖痰飲倍術散,季成弟屢服有效。

白朮(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 咀,分作三服,水一大碗,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臟腑微動即安。

芎辛散[編輯]

治壅塞痰盛,清頭目。辛丑年葛丞相作正言苦此疾,逾月語音不出,服柴胡之類亦去,醫者雲是燥,用此藥數服而愈。

川芎 細辛 防風 桔梗 白芷 甘草 羌活(各一兩) 桑白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七分,不飢不飽時溫服。

桂辛湯[編輯]

薛氏桂辛湯,下痰飲,散風邪,止涎嗽,聰耳鼻,宣關竅,利咽膈,清頭目,解冒眩,進飲食。鄧左丞方。

桂(去粗皮) 細辛(去苗土) 乾薑(炮)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二兩)

各三分)

上件除半夏外,搗羅為粗末,再同拌勻,每服二錢,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宣肺散[編輯]

錢醫產家方,盛公紀傳。

白茯苓(四兩) 乾薑(一兩半,炮) 五味子 細辛 甘草(炙,各二兩半) 人參(一兩,去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治寒氣拍着[編輯]

語聲不出。

官桂(去皮) 桔梗 杏仁(去皮尖)

上等分為細末,用杏仁研膏為丸,桐子大,含化立效。

調降湯[編輯]

升降氣,治壅,甚妙。

人參 黃 (蜜炙) 白芍藥 白茯苓 陳皮(去白) 甘草

上六味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有痰,加半夏、生薑;清頭目,加川芎;氣壅,加紫蘇。

定喘飲子[編輯]

訶子(三兩) 麻黃(四兩,不去節)

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大錢,用水二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滓,入好臘茶一大錢,再同煎散,本方只兩味也。

五味子湯[編輯]

治寒喘五味子湯,侯博古方。滁陽高司法名申之,每苦喘疾,發甚時,非此藥不能治。

橘皮(三兩,去白) 甘草(一兩半,炙) 麻黃(四兩,去根節) 真北五味子 杏仁(各二

上為粗末,水一盞半,藥末二大錢,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如喘甚,加藥末,入馬兜鈴、桑白皮同煎;夏月減麻黃一兩。

五味子切散[編輯]

治肺虛寒,理喘下氣。務觀郎中娣忽發喘嗽,服諸藥皆不瘥,得此方三服遂愈續方》(陸務觀,紹興府人)。

乾薑(炮) 甘草(炙,各半兩) 陳皮(去白,三分) 桂 茯苓 五味子(各一兩)

上為切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熱服。

治實喘方[編輯]

氣虛而喘者不可服。

芫花不以多少,米醋浸一宿,去醋,炒令焦黑,為細末大麥麵

上二味等分,和令極勻,以濃煎柳枝酒調下立定。

葶藶丸[編輯]

大治肺氣咳嗽,面浮目腫,喘促,睡臥不得,步履艱難,小便赤澀等疾。

漢防己 貝母( ,令微黃) 木通(各一兩)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杏仁(去皮尖及雙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根白皮湯下,不拘時候服。徐七香原家方,名防己丸,無貝母、木通,添桑白皮,四味等分,同為末,白麵糊丸。

治喘,安吉知縣張術孟野說宣肺湯。

細辛 甘草(各一兩) 防風(二兩,去蘆) 麻黃(四兩,不去根節)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觀音人參胡桃湯[編輯]

治痰喘,《夷堅己志》第三卷。

新羅人參(一寸許) 胡桃肉(一個,去殼,不剝皮)

上煎湯服,蓋人參定喘,帶皮胡桃斂肺故也!

又方,洪內翰夜直,壽皇宣諭方。

胡桃肉(三個) 生薑(三片)

上臨臥食之畢,則飲湯三兩呷,又再嚼桃、姜如前之數,且飲湯,未行動就枕即愈。

治喘並痰嗽[編輯]

白礬(飛過,研) 五味子(為細末)

上每服各抄一錢,以生豬肝火上炙熱,蘸藥,食後臨臥服。漢陽公庫兵黃六者,舊苦此病,百藥不效,於岳陽路上遇一道人傳此方,兩服病不復作。續增

治嗽[編輯]

章教授傳。

款冬花(一兩,懷干,別碾) 桂(去粗皮,不見火) 甘草(懷干,各一分) 鵝管石(半兩,上各修制了,入乳缽中一處研,令極細,每服一錢許,五更時以蘆管旋吸入咽喉中,服訖仰臥,以吐涎沫為效,忌生冷、油膩、鹽醬等物,宜淡食二日。

神御散[編輯]

治痰盛喘乏,咳嗽不已,華宮使傳。

御米殼(去頂蒂隔,蜜炙,細切四兩) 款冬花(去枝) 佛耳草 甘草(炙) 人參 陳白(去白) 阿膠(蛤粉炒)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各一兩)

上事治淨秤,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肥烏梅一枚,拍碎,同煎至七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