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明會要/卷0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立後議[編輯]

邱濬曰:「古人大宗無子,則以族人之子繼之,而不及小宗。《大明令》及《律》雖許同宗立嗣,然皆謂其人生前自立,而無死後追立之文。聖祖之意,蓋以興滅繼絕,必前代帝王功臣賢人之後,不可不使血食也。先王制禮,不下庶人。今庶人之家,若生前將昭穆相應之人,自幼鞠育者,從其自便。既死之後,告爭承繼者,無非利其財產而已。若死者係軍匠籍,雖脅之使繼,彼肯從哉?今宜敕禮官定製,若前代名人之後,或在今曾有大名顯宦者,以宗法爲主,先求繼禰小宗,次繼祖之宗,次繼曾祖之宗,次繼高祖之宗。四宗俱無人,然後及疎遠及同姓之人。若其人生前或養同宗之子,世系雖遠,而昭穆不失序,不必更求。其有鞠育之恩,氣雖不純,而心已孚故也。又凡爲人後,承父之命,方許出繼。已孤之子,不許。所以然者,『爲人後者爲之子』,既爲之子,則稱其所生爲伯叔。不承父命,而輒稱己父母爲伯叔,可乎?是貪利而忘親也。如此,則傳序既明,而爭訟亦息矣。」

田汝成《立後論》曰:「古稱爲父後者,非謂諸子皆可以爲父後也,必適子乃足以當之。適子者,大宗小宗之統也。身爲小宗之適,則五服之親,皆其所統。故適子不得後大宗,以支子可也。而漢初之詔:『賜民爲父後者爵一級,』蓋適子之謂也。古稱立後者,非謂昆弟無子,人人爲之立後也。惟大宗乃舉之。禮曰:『大宗不可絕,』故族人以支子後大宗。非大宗而立後者,蓋義舉也;於禮未之有聞也。古稱爲大宗後者,非必親昆弟之子也;有以從昆弟之子後從世父者矣,有以諸孫後祖者矣,有以諸曾孫後曾祖者矣,有以諸元孫後高祖者矣。故《禮》曰:『爲人後者斬衰三年。』不名所後爲父者,以所後不定,難以豫著其名也。後世宗法不明;而適子庶子皆稱父後。立後之義不明;而同居、異居昆弟之無子者,皆爲立後。稱謂之義不明;而爲人後者,伯父叔父皆易爲父。而以孫後祖,以無服之孫後遠祖者,禮既不行,名亦不著。非先王之本旨矣。」(已上《通典》。 )

恤死事[編輯]

洪武元年九月,優給陣亡將士之家。(《大政記》。 )

三年十一月己亥,設壇親祭戰沒將士。

七年八月辛丑,詔:「軍士陣沒,父母妻子不能自存者,官爲存養。」

十九年六月甲辰,詔:「將校陣亡,其子世襲加一秩。」十月,命:「官軍已亡,子女幼或父母老,皆給全俸。著爲令。」

建文三年十一月乙巳,燕王自爲文,祭南北陣亡將士。(已上《本紀》。 )

永樂七年二月己丑,遣官祭靈壁等處陣亡將士。(《大政記》。 )

七年九月甲戌,贈北征死事:李遠莒國公,王聰漳國公。

宣德三年五月辛未,贈交阯死事諸臣。

正統十四年八月己巳,䘏陣亡將士。九月甲午,祭宣府、土木陣亡將士,瘞遺骸。十二月戊辰,祭陣亡官軍於西直門外。

景泰元年三月辛亥,錄土木死事諸臣後。

成化二十年正月,䘏大同陣亡士卒。(已上《本紀》。 )

弘治十四年,秦紘總制三邊軍務,馳至固原,按行敗所;躬祭陣亡將士,掩其骼;奏錄死事指揮朱鼎等五人;恤軍士戰沒者家。(《秦紘傳》。 )

嘉靖四十二年一月,祭陣亡士卒。(《大政記》。 )

天啟三年二月乙酉,贈䘏死難博士孟承光及母孔氏、子宏略。

崇禎十五年六月,築壇,親祭死事文武大臣。(已上《本紀》。 )

諡法[編輯]

明諡法:凡皇帝十七字,皇后十三字,皇妃、東宮、東宮妃二字,親王一字,郡王二字,文武大臣二字。若品官未高而侍從有勞,或死勤事,特恩賜諡者,不拘常例。(王圻《通考》。 )

定例:三品得諡,詞臣諡「文」。然亦有得諡不止三品,諡「文」不專詞臣者。或以勳勞,或以節義,或以望實。破格襃崇,用示激勸。其冒濫者,亦間有之。(《禮志》。 )

文正:閣臣李東陽、謝遷,戶部尚書倪元璐,(福王諡。 )諭德劉理順。(福王諡。 )

文貞:閣臣楊士奇、徐階、錢象坤、范景文,(福王諡。 )諭德繆昌期。(福王諡。 )

文成:誠意伯劉基,新建伯王守仁。

文忠:閣臣曹鼐、(初諡「文襄」。 )楊廷和、張孚敬、張居正、葉向高、孫承宗、賀逢聖、(皆福王諡。 )陳子壯、吳貞毓,(皆永明王諡。 )庶子馬世奇,(福王諡。 )兵部尚書堵允錫。(永明王諡。 )

文端:閣臣陳以勤、高儀、王家屏、沈鯉、方從哲、劉一燝,何如寵,(福王諡。 )吏部尚書王直、吳一鵬,禮部尚書周經、吳山,修撰、焦竑。(福王諡。 )

文定:閣臣楊溥、蔣冕、李春芳、于慎行、申時行、沈㴶、徐光啟,禮部尚書吳寬、王瓚、王道、陸樹聲,兵部尚書張邦奇,祭酒陳敬宗,都御史何瑭,吏部侍郎盛以宏。

文簡:閣臣黃淮、毛紀、許瓚、呂調陽、郭朴,禮部尚書李遜學、劉春、毛澄、孫承恩、張璧、翁正春、黃鳳翔,兵部尚書湛若水、董𤣱,吏部侍郎許思溫,禮部侍郎儀智、馬汝驥、周炳謨、劉曰寧,工部侍郎何孟春,北行部侍郎馬京,祭酒陶望齡,侍講學士穆孔暉。

文懿:閣臣呂原、翟鑾、朱賡、趙志皋,工部尚書劉宣,禮部尚書章懋,吏部侍郎楊啟元、楊守陳、儲、諸大受,贈禮部尚書翟景淳。

文肅:閣臣劉忠、趙貞吉、朱國禎、王錫爵、文震孟、(福王諡。 )呂大器,(永明王諡。 )吏部尚書王亻與,禮部尚書吳儼、王圖,刑部尚書何喬新,吏部侍郎羅圮,禮部侍郎錢習禮、謝鐸、劉瑞,贊善徐善述,與化知府岳正。

文毅:閣臣商輅、張治、(初諡「文隱」。 )張四維、何宗彥,吏部尚書倪岳,禮部尚書傅圭,修撰羅倫,工部侍郎黃孔昭,禮部侍郎郭正域,吏部侍郎趙用賢,兵部侍郎金聲。(唐王諡。 )

文憲:閣臣彭時、費宏、陳於陛,學士宋濂,贈光祿少卿楊慎。

文莊:閣臣邱濬、馬自強、張位、殷士儋,(初諡「文通」。 )吏部尚書羅欽順,戶部尚書王鴻儒,禮部尚書邵寶,歐陽德、汪俊,工部尚書王一夔,吏部侍郎葉盛、劉元震,型部侍郎吳悌,祭酒鄒守益,陳仁錫,(福王諡。 )蔡清。

文敬:處士胡居仁。文裕:禮部尚書白鉞,少詹事陸深、黃佐,吏部侍郎張元禎。

文節:閣臣廷機、李標,吏部侍郎莊,贈禮部侍郎劉應秋,修撰舒芬,沈懋學,(福王諡。 )諭德周鳳翔;(福王諡。 )編修胡守恆。文義:閣臣高

文靖:閣臣金幼孜、嚴訥、徐溥、劉健、賈詠,吏部尚書魏驥,贊善王汝玉。

文穆:閣臣胡廣、劉吉、成基命、許國、林釺,禮部尚書傅瀚。

文昭:兵部尚書蕭維楨,禮部尚書江瀾。

文恪:閣臣朱善、王鏊、朱國祚、鄭以偉、蔡國用、吳道南,吏部尚書耿裕,禮部尚書林廉、溫仁和、楊廉、孫升、余繼登,贈禮部尚書唐文獻楊道賓,副都御史吳訥,吏部侍郎丁士美、周子義,祭酒宋訥、魯鐸。

文恭:閣臣孫如游、沈一貫,禮部尚書萬士和,工部侍郎程文德,少詹事劉釒,贊善羅洪先,修撰張元忭,檢討陳獻章。

文襄:閣臣席書、桂萼、楊一清、方獻夫、高拱,吏部尚書唐龍,工部尚書周忱。

文清:禮部侍郎恭

文修:吏部侍郎林俊。

文康:閣臣萬安、梁儲、李時、顧鼎臣,兵部尚書苗衷。

文潔:吏部侍郎鄧以瓚。

文敏:閣臣楊榮、余有丁、李國普,吏部尚書姚夔,戶部尚書李廷相,禮部尚書霍韜、董其昌、馮琦,吏部侍郎徐縉,禮部侍郎崔銑,少詹事鄒濟。

文達:閣臣李賢。

文通:禮部尚書王一寧、費采,吏部尚書錢溥,大理寺少卿李奎。

文介:閣臣石缶,(實諡「文隱」。 )禮部尚書孫慎行,禮部侍郎公鼐,學士劉儼。

文安:閣臣李本、劉定之,禮部尚書王英、周洪謨、李傑、鄭賜,兵部尚書林瀚、劉龍。

文烈:閣臣何騰蛟,(永明王諡。 )檢討汪偉。(福王諡。 )

文和:閣臣劉、尹直。

文僖:閣臣張益、靳貴,吏部尚書黃,禮部尚書林廷機、黎淳、張升、顧清、倪謙,工部尚書董越,吏部侍郎孫大臨,禮部侍郎陳升。

文榮:閣臣袁煒。

文愍:閣臣夏言,吏部尚書李默。

文思:閣臣彭華。

武寧:中山王徐達。

武毅:夏國公顧成,沂國公金朝興,營山伯高成,永順伯薛綬,大同伯陶瑾,漳國公王聰,保國公朱永。

武敏:淶國公孫鏜,靖安伯和勇,總兵安國。

武惠:忠誠伯陸炳。

武襄:安遠侯蔡遷,安邊伯沐昂,豐城侯李,平陰伯朱崇,潁國公楊洪,興安侯徐亨,撫寧伯朱謙,咸寧侯仇鉞,右都督王效,都督同知劉文,安遠侯柳,平江伯陳圭,左都督周尚文。

武順:寧河王鄧愈。

武肅:滎陽伯潘毅,汝陰侯高顯,安遠侯柳溥。

武靖:岐陽王李文忠,濬國公陳懋,平江伯陳王謨。

武信:芮國公楊璟。

武康:蘄國公康茂才。(《洲諡法考》作「武義」。 )

武莊:巢國公華高,越國公胡大海。

武壯:景成伯馬榮,左都督梁震,泗國公耿再成。

武桓:梁國公趙德勝。

武愍:鄖國公廖永安,平陰王朱勇。

武烈:東平王朱能。

武勇:涇國公蔣貴,伏羌侯毛忠。

武僖:阜城伯王貴,沔國公陳友,都督周玉,黔國公沐琮。

忠文:學士王,(初諡「文節」。 )祭酒李時勉,(初諡「文毅」。 )都御史李邦華。(福王諡。 )

忠武:開平王常遇春,廣寧伯劉榮,河間王張玉,(初諡「忠顯」。 )鄞國公薛祿,定襄伯郭登,惠安伯張慶臻,總兵周遇吉。(二人福王諡。 )

忠定:燕府長史朱復,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韓文。

忠烈:定興王張輔,虢國公俞通海,蔡國公徐忠,寧遠伯李如松,兵部尚書盧象升,(福王諡。 )副都御史孫燧,兵備副使郭應響、張允登、給事中楊漣,御史張銓、王章,(福王諡。 )長沙推官蔡道憲。

忠簡:戶部尚書王佐,刑部侍郎張,太常少卿魏良弼。

忠肅:吏部尚書王翱,兵部尚書鄺野、于謙。(初諡「肅愍」。 )

忠毅:蔡國公張德勝,潞國公張武,漳國公鄭亨,平卿伯陳懷,霍山侯王簡,萊陽侯周長,靖遠伯王驥,懷遠伯武興,威遠伯方政,都督山雲,吏部尚書趙南星,僉都御史左光斗,大僕少卿周朝瑞,(福王諡。 )御史周宗建、李應升、劉熙祚,山西巡撫衛景瑗,(福王諡。 )主事成德。(福王諡。 )

忠敬:定遠王沐晟。

忠敬:豐國公李賢,都御史高攀龍,光祿卿馬理。

忠節:兵部尚書呂維祺;(福王諡。 )刑部尚書吳雲,太僕寺卿楊最,副使許逵,太常少卿鹿善繼、吳麟徵,(福王諡。 )給事中魏大中,都給事中吳甘來,(福王諡。 )廣寧參政高邦佐,員外郎金鉉、許直。(皆福王諡。 )

忠貞:中山王徐輝祖,刑部侍郎孟兆祥,(福王諡。 )工部主事萬景。(福王諡。 )

忠靖:武進伯朱榮,戶部尚書夏原吉。

忠襄:樂浪公濮英,靖國公陳圭,南和侯方瑛,贈湯陰伯郭資,兵部尚書金忠、儀銘、伍文定,山西巡撫蔡懋德,副使毛吉。

忠敏:興濟伯楊善,榆次伯張濂,江南巡撫祁彪佳。(唐王諡。 )忠安:禮部尚書胡氵熒。

忠僖:文安伯張︼,嶧國公劉安,左都督朱希孝。

忠穆:沂國公袁溶。

忠介:都御史海瑞、鄒元標,副都御史施邦曜,(福王諡。 )庶吉士鄒智,吏部員外郎周順昌。

忠威:保昌伯程寬。

忠端:戶部侍郎王家彥,(福王諡。 )御史黃尊素。(福王諡。 )

忠瑞:鄆國公宋瑛。

忠社:安國公曹良臣,寧國公王真,莒國公李遠,興國公郭亮,濱國公薛貴,涼國公吳瑾,新樂候劉文炳,(福王諡。 )恭順伯吳允誠,清源伯冀傑,陝西總督傅宗龍,宣府巡撫朱之馮,陝西按察使黃糹,都督同知郭都,副總兵趙傾蔡、張糹,參將宗龍。

忠宣:戶部尚書黃福,兵部尚書劉大夏。

忠裕:大理丞黃鞏。忠果:左都督劉文耀。(福王諡。 )

忠勇:國公吳忠,滕國公孟善,東海侯陳文,富春侯孫世,成武伯陳亨,左都督殷尚質,總兵林椿、黑春。

忠愍:蘄國公康鐸,定國公徐增壽,燕山侯孫興祖,定安郡伯程國勝,大同巡撫張文錦,遼陽副使何廷魁,江西副使汪一中,都督王治道,都指揮李彬,總兵李淶,副總兵李梅,參將張世忠,給事中陳邦彥,(永明王諡。 )贈光祿少卿沈鏈,御史袁化中,廣東布政使陳選,侍講劉球,兵部員外郎楊繼盛。

忠剛:征西前將軍張達。

忠惠:蘇松巡撫周起元。

忠愨:武進伯朱冕。

忠懷:五官監侯楊源。

忠清:大理卿凌義渠。(福王諡。 )

懿簡:兵部尚書張鵬。

昭靖:黔寧王沐英。

毅愍:閣臣王文,副都御史馬炳龍。

毅思:御史劉台。

毅敏:固原伯劉玉,戶部侍郎張養蒙。

毅勇:都督僉事李桂。

敏肅:刑部尚書李世達,工部侍郎陳壽。

敏毅:梁國公蔣琬。敏靖:黔國公沐紹勳。

恭簡:吏部尚書尹,戶部尚書耿定向,兵部尚書韓邦奇、李鉞、屠楷,刑部尚書高友璣,工部尚書王鈁,都御史朱英、戴珊、王樵,吏部侍郎歐陽鐸,兵部侍郎許孚遠,太常寺卿魏校。

恭襄:彰武伯楊炳,平江伯陳,吏部尚書王瓊,兵部尚書馬昂、張瓚、江東、許論、石茂華、趙炳然,工部侍郎劉炳。

恭和:宣國公周壽。

恭僖:鄖國公張信,成國公朱輔,黔國公沐朝輔,禮部尚書許紳,興府長史張景明。

恭肅:容國公趙輔,吏部書張淵、周用、胡松、熊浹,戶部尚書王遴,兵部尚書嚴清,刑部侍郎林鶚、曾鈞。

恭惠:戶部尚書汪宗伊,工部尚書張拯,副都御史范鏞,僉都御史楊信民。

恭穆:贈工部尚書余懋學。

恭獻:隴西王李貞。

恭懿:吏部尚書張瀚,吏部侍郎李棠。

恭毅:刑部尚書王,左都御史溫純,禮部侍郎章綸,永豐知縣鄧

恭敏:景國公李讓,襄成伯李全禮,戶部尚書馬森、李汝華,兵部尚書白圭,工部尚書李燧,刑部侍郎廖莊。恭順:兵部侍郎盧淵。恭愍:寧國公陳瀛,御史鍾同,陳良謨。(福王諡。 )

恭介:吏部尚書陳有年、孫丕揚,戶部尚書畢鏘,兵部尚書陶A7、李遷,刑部侍郎朱鴻謨,工部侍郎王汝訓。

恭定:戶部尚書年富,工部尚書馮從吾,都御史潘恩,副都御史郭惟賢。

恭憲:安國公孫忠。(初諡「靖康」 )。

恭節:湖廣僉事馮應京,太常少卿周怡,御史陳純德,(福王諡。 )巴縣知縣段高選。

恭靖:寧陽王張懋,定襄王朱希忠,榮國公姚廣孝,彭城伯張麒,吏部尚書朱希周、蔡國珍,戶部尚書李敏,工部尚書洪遠、蔣瑤,都御史王璟,副都御史賈銓,大醫院判蔣用文。

恭端:吏部尚書曾同亨。

恭質:刑部尚書王用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