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教育部對全國政協委員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404號(教育類410號)提案答覆的函
教師提案〔2020〕475號
2020年12月8日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建議提案辦理

  您提出的《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收悉,現將涉及教育部業務部分答覆如下:

  一、加強體育教師配備

  教育部高度重視加強體育師資配備。指導各地在鞏固存量、加大增量、提升質量等方面下功夫,統籌整合資源,多措並舉配齊配好體育教師隊伍。出台《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鼓勵退役運動員、有體育特長的志願人員兼任體育教師,全面提升兼職教師能力和素質。近5年來,通過免費師範生、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特崗教師計劃」等渠道每年新增體育教師約2萬人,通過「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培訓了1萬多名國家級骨幹教師和10萬多名中西部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骨幹教師。實施「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完善高校支持中小學體育美育協同發展機制,指導20所入選「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高校,為18個省(區、市)的38所農村中小學校在體育美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供精準幫扶和志願服務。

  下一步,將要求各省、校加大《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落實力度,在「國培計劃」「省培計劃」中,加大力度提高體育教師素質能力,同時,適度改進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繼續通過多種渠道新增體育教師。

  二、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

  教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提升體育教育質量,不斷將學校體育納入各項工作體系。2014年《教育部關於印發<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等三個文件的通知》(教體藝〔2014〕3號)健全了學校體育的評價機制。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明確提出「深化教學改革,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2017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辦法〉的通知》(國教督辦〔2017〕4號)明確了政府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將學校體育全面納入學校的整體評價體系中。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嚴格執行學生體質健康合格標準,健全國家監測制度。除體育免修學生外,未達體質健康合格標準的,不得發放畢業證書。開齊開足體育課,將體育科目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科學安排體育課運動負荷,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大力發展校園足球,讓每位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

  下一步,教育部將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化體育評價。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錘鍊堅強意志,培養合作精神。中小學校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形成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有效機制。加強大學生體育評價,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

  三、深入開展健康教育

  教育部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和素養,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有力支撐健康中國建設。一是修訂義務教育、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等課程標準。印發《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構建各學段相銜接的學校健康教育體系,明確學校健康教育內容、途徑。中小學健康教育以「體育與健康」為主要課程載體,每學期安排6至7課時。二是豐富健康教育形式,指導中小學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升學生健康素養。在全國校園開展「師生健康中國健康」主題健康教育,舉辦健康教育宣傳行、網上知識問答等活動,把健康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環節。遴選組建首屆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

  下一步,教育部將深入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協調發展,真正把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作為強國強教、利國利民的大事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四、加大相關問題的研究

  教育部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為抓手,大力支持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研究。「十三五」期間,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研究項目中設立「『網絡紅人』現象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城鎮化視域下居住分割對青少年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家庭教化功能的彰顯與青少年精神家園的建構研究」「新時代社會協同管理下的青少年健康促進理論體系研究」「基於培育青少年健康人格視閾下的休閒教育研究」「青少年認識信念發展模式與作用機制研究」「青少年未來取向的發展及其同伴背景:追蹤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監測體系研究」等一批研究項目。支持高校加強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多學科的交叉研究,聚焦現實需求,推動理論創新。

  下一步,教育部將加強已立項相關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後期管理,推動多學科交叉研究,力爭產出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感謝您對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2月8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