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
教科信函〔2021〕30號
2021年7月12日
發布機關:教育部
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

教科信函〔2021〕3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我部制定了《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教育部

2021年7月12日

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部署,引導高校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深厚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加快構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着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加快碳中和科技成果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的示範應用,構建教育、科技和產業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的格局,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實現綠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等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近期目標。利用3—5年時間,在高校系統布局建設一批碳中和領域科技創新平台,匯聚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不斷調整優化碳中和相關專業、學科建設,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實現碳中和領域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新突破。

中期目標。通過5—10年的持續支持和建設,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關學科和專業,一批碳中和原創理論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實現碳中和打下堅實基礎。

遠期目標。立足實現碳中和目標,建成一批引領世界碳中和基礎研究的頂尖學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創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戰略科技力量,為我國實現能源碳中和、資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舉措

1. 碳中和人才培養提質行動

推進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和示範性能源學院建設,布局一批適應未來技術研究所需的科教資源和數字化資源平台,打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有效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加大在新工科建設中的支持力度,鼓勵高校與科研院所、骨幹企業聯合設立碳中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項目,協同培養各領域各行業高層次碳中和創新人才。

加強與人工智能、互聯網、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推動碳中和相關交叉學科與專業建設。加快與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融通發展,培養碳核算、碳交易、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等專業人才。加快制定碳中和領域人才培養方案,建設一批國家級碳中和相關一流本科專業,加強能源碳中和、資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等相關教材建設,鼓勵高校開設碳中和通識課程,將碳中和理念與實踐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2.碳中和基礎研究突破行動

圍繞零碳能源、零碳原料/燃料與工藝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集成耦合與優化技術等關鍵技術創新需求,開展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新技術原理研究。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減排評估、氣候變化下的生態系統安全-重大風險識別與人類活動適應機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機制、脫碳路徑優化、數字化和低碳化融合等機理機制研究。系統揭示海洋和陸地碳匯格局、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系統的互饋機理,闡明地質碳封存固碳功效、增匯潛力與管理模式等碳匯理論。

3.碳中和關鍵技術攻關行動

加快碳減排關鍵技術攻關。圍繞化石能源綠色開發、低碳利用、減污降碳等開展技術創新,重點加強多能互補耦合、低碳建築材料、低碳工業原料、低含氟原料等源頭減排關鍵技術開發;加強全產業鏈/跨產業低碳技術集成耦合、低碳工業流程再造、重點領域效率提升等過程減排關鍵技術開發;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協同治理與生態循環、二氧化碳捕集/運輸/封存以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末端減排關鍵技術開發。

加快碳零排關鍵技術攻關。開發新型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能等零碳電力技術以及機械能、熱化學、電化學等儲能技術,加強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併網、特高壓輸電、新型直流配電、分布式能源等先進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開發可再生能源/資源制氫、儲氫、運氫和用氫技術以及低品位餘熱利用等零碳非電能源技術。開發生物質利用、氨能利用、廢棄物循環利用、非含氟氣體利用、能量回收利用等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術。開發鋼鐵、化工、建材、石化、有色等重點行業的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

加快碳負排關鍵技術攻關。加強二氧化碳地質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燃料化學品、直接空氣二氧化碳捕集、生物炭土壤改良等碳負排技術創新;研究碳負排技術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關係,引領構建生態安全的負排放技術體系;攻關固碳技術核心難點,加強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技術升級,提升生態系統碳匯。

4.碳中和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優化布局一批碳中和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開展碳中和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建設若干碳中和領域前沿科學中心,探索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等關鍵技術的共性科學問題;建設碳中和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台,開展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攻關。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碳中和創新平台的培育,組建一批攻關團隊,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若干碳中和技術創新的戰略科技力量。

5.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行動

支持高校聯合科技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等,積極參與創新聯合體建設,促進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碳中和關鍵技術集成耦合與綜合優化,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深度脫碳、工業綠色製造、農業非二氧化碳減排以及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不斷深化校地合作,支持高校聯合地方建設一批碳中和領域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和現代產業學院,構建碳中和技術發展產學研全鏈條創新網絡,支撐建設一批綠色低碳示範企業、示範園區、示範社區、示範城市(群)。

6.碳中和國際合作交流行動

推進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合作交流,開展碳中和科技領域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學研究;建設一批高校碳中和領域創新引智基地,大力吸引匯聚海外高層次人才參與我國碳中和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在國家留學基金計劃中,對碳中和領域人才培養和相關學術科研交流予以支持。支持高校舉辦高層次碳中和國際學術會議或論壇,主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進國際規則標準制定,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支持建設碳中和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平台,推動高校參與國際碳中和領域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7.碳中和戰略研究創新行動

建設碳中和戰略研究基地,打造碳中和高端智庫,組織高校加強碳中和戰略研究,為我國做好碳中和工作提供決策支撐。重點研究碳中和基本內涵、實現路徑和主要路線,碳中和與能源、產業及經濟體系發展的影響關係;深入分析電力、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和能源、建築、交通等關鍵領域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要障礙與轉型成本;研究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重點行業領域碳中和途徑與信息通信產業低碳化發展模式;研究重點產業空間布局與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聯機制;開展面向碳中和的國家氣候治理體系、國際氣候合作研究,形成技術、行業、領域、區域及國際多維度的創新戰略支撐體系。

三、組織實施

1.加強頂層設計。教育部成立碳中和科技創新專家組,指導和協調行動計劃的實施;有關司局積極研究並推進具體任務實施。省(區、市)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以服務國家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為目標,統籌各類資源、加大探索力度,支持碳中和領域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

2.優化資源配置。支持高校承擔或參與碳中和領域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培育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台,建設碳中和產教融合聯合體,全面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為碳中和技術創新發展提供急需專業人才。在國家級人才評選中,加大向碳中和領域優秀人才的傾斜力度。

3.加強宣傳推廣。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引導各層次人群踐行綠色消費、低碳生活新方式,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高校領導幹部要加強碳中和相關知識的學習,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推動綠色校園建設。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