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作者:廣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0日

  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2021—2025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廣州市委關於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重點明確「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主要目標、重大任務,並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的重要依據,是我市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宏偉藍圖,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編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我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1,鞏固提升城市發展位勢的關鍵階段。

第一節 發展環境[編輯]

  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編輯]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國內外環境複雜變化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我市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殷殷囑託,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與推進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探索引領新時代老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城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躍上新台階。

  經濟增長穩中趨優。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萬億元,年均增長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2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成功引進了高清顯示、集成電路、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投產,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0%,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超12萬億元,廣州期貨交易所獲批設立。

  創新發展成效顯著。創新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布局建設「一區三城」2,呼吸疾病領域國家實驗室籌建順利,人類細胞譜系等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完成預研前期工作,成功爭取生物島等4個省實驗室落戶,構建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919家增加至1.2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近三年累計數全國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幅居國內主要城市首位。穗深港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位,廣州創新能力在國家創新型城市中排名全國第二。

  城市能級大幅躍升。在全國率先開展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試點,新增建設用地規模165平方公里,城市更新盤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白雲國際機場第二航站樓、南沙港區三期等建成啟用,機場三期擴建、南沙港區四期等加快建設,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一,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球第四、第五位,快遞業務量居國內主要城市首位。廣深港高鐵、廣石鐵路、廣清城際一期等項目建成開通,鐵路客運量全國第二。地鐵運營里程達531公里,居全國第三。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空港經濟區等重點功能區加快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連續兩年獲珠三角片區第一,廣清接合片區被列為首批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獲評2020年全國營商環境標杆城市,實有市場主體269.7萬戶,比2015年增長1.03倍。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核一帶一區」4核心引擎功能進一步提升。南沙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43項在全國、112項在全省複製推廣。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商品進出口總值2019年突破1萬億元,成功舉辦從都國際論壇、「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5、《財富》全球論壇等國際會議,在穗投資世界500強企業達309家,廣州在世界城市體系中排名歷史性跨進第一梯隊。

  三大攻堅戰成果突出。金融、政府債務風險有效防控。圓滿完成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任務,省內外所有對口幫扶貧困縣貧困村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城市」。污染防治取得關鍵進展,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0.4%,六項指標首次全面達標,可吸入顆粒物(PM2.5)濃度降至23微克/立方米,保持國家中心城市最優,入選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13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城鄉全覆蓋,入選全國首個世界銀行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試點,節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完成省下達目標。

  民生福祉不斷改善。每年10件民生實事兌現到位。新增城鎮就業161.5萬人,成功舉辦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98%,獲評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地區。完成學前教育「5080」任務6,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32.3萬個,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一期啟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批籌建並開工建設。市第八人民醫院新址二期等建成啟用,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增至3.5人,人均預期壽命82.9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全市區、鎮街、村居全覆蓋,連續4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社會和諧穩定,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紮實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統籌」,本土病例治癒出院率居一線城市首位,鍾南山院士榮獲共和國勳章。派出醫護人員馳援武漢、荊州,一視同仁落實在穗重點國家人員疫情防控措施,有力維護全國疫情防控和國家外交工作兩個大局。紮實推進「六穩」「六保」7,制定實施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率先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邁上新台階。

  廣州經過「十三五」的發展,國家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十三五」規劃綱要36項主要指標中,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預期性指標較好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全市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各項事業邁出堅實步伐,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專欄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類別 序號 指   標 單 位 2020年

目標值

2020年

完成值

指標

屬性

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1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總量 %/億元 年均7.5

以上/28000

年均6/

25019

預期性
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2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萬元 18 約14* 預期性
3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70左右 72.5 預期性
4 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 70左右 65.9*

(2019年)

預期性
創新驅動顯著增強 5 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 % 49 50 預期性
6 研發經費支出(R&D)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 % 3 3 預期性
7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25 39.6 預期性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8 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 萬人次/

萬噸

8000/250 7339/192*

(2019年)

預期性
9 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 億噸/

萬標箱

6/2500 6.36/2351 預期性
10 寬帶

接入

能力

城市寬帶接入能力 兆位/秒 300以上 300 預期性
農村寬帶接入能力 兆位/秒 50以上 100 預期性
1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0500* 9552*

(2019年)

預期性
12 商品進出口總值 億元 10000 10001*

(2019年)

預期性
13 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12 8.9 預期性
環境更加宜居宜業 14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累計下降 % [20] [>27.6] 約束性
15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 % [19.3] [19.4] 約束性
16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減少 % [23] [≥23] 約束性
17 主要

污染

物排

放累

計減

二氧化硫 % [9.9] [9.9] 約束性
化學需氧量 % [14.7] [14.7]
氨氮 % [18.4] [18.4]
氮氧化物 % [9.5] [9.5]
環境更加宜居宜業 18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86以上 90.4 約束性
可吸入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 微克/

立方米

30以下 23
19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 % 95 >97 約束性
20 省控斷面劣Ⅴ類水體比例 % 0 0 約束性
21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100 100 約束性
22 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平方米 18 18* 預期性
23 森林覆蓋率 % 41.6* 41.6 約束性
森林蓄積量 萬立方米 1950* 1954.9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24 常住人口 萬人 1550 1800* 預期性
25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86.05 87* 預期性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 79.8左右 79.95
26 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數 萬人 [100] [161.5] 預期性
27 人均

收入

年均

增長

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與經濟

增長保

持同步

7.9 預期性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0.1
28 人均預期壽命 82以上 82.5*

(2019年)

預期性
29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 3.3 3.5* 約束性
30 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 40 40 約束性
31 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 % 98以上 98以上 約束性
32 累計籌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賃補貼) 萬套 [5.75] [8.89] 約束性
33 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出行占機動化出行比例 % 65 71.7*

(2019年)

預期性
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34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6 6.52*

(2018年)

預期性
35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5 15 約束性
36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 % 34 34 預期性

  註:

  1. [ ]為2016年至2020年累計數。

  2.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市數據將於2021年5月中旬公布,預計我市常住人口數量將會有較大調整,根據我市人口監測大數據平台與輔助決策系統初步估算,202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數約1800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8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等人均指標均按1800萬計算。

  3.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房地產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其他現代服務業等行業受到衝擊,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65.1%。

  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機場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分別為4377萬人次、176萬噸。

  5. 國家統計局於2017年修正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統計口徑,根據新統計口徑,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0年目標值11500億元相應下調1000億元,調整為10500億元。2019年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552億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為9219億元。

  6.我市商品進出口總額2019年邁上1萬億台階,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為9530億元。

  7. 2016—2018年全國開展新一輪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森林資源劃定標準、技術規程、調查方法等發生較大變化,按照新統計口徑,我市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2020年目標值分別由42.5%、1975.7萬立方米調整為41.6%、1950萬立方米。

  8.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實施疫情防控系列措施,居民更加注重健康防護,空氣、水等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等明顯降低,2020年我市人均預期壽命為82.9歲,高於正常年份。

  9. 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出行占機動化出行比例2019年為71.7%,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有所下降,預計全年為65%。

  10.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省核發,最新數據為2018年。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戰大考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舊動能轉換接續仍需加快,新興產業尚未完全挑起大梁,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有待提高;創新資源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技術和產業發展優勢,缺乏具有強大引領帶動作用的頭部企業和領軍人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亟待增強;營商環境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離國際一流標準還有差距,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品質化水平仍待提升,「大城市病」問題亟待破解,污染防治攻堅成果仍需不斷鞏固拓展;民生領域還存在短板,社會事業發展與人民群眾期望仍有差距。這些問題是長期發展中逐步積累的,是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將在「十四五」期間大力解決。

二、廣州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編輯]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深度聯動構成廣州發展環境的主基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把握機遇、應對挑戰的難度加大。

  從國際看:一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深走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我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8,中歐投資協定9即將簽署,為我市深度參與全球合作、躋身國際大都市行列提供了重要機遇。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為我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形成發展新優勢提供了契機。三是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給我市擴大高水平開放、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帶來了難度。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給我市統籌改革發展穩定、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構成了挑戰。

  從國內看:一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市深耕國內強大市場、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二是國家全面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大力度暢通要素循環,為我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提供了強大制度保障。三是國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省委、省政府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改革發展,為我市進一步拓展開放合作空間、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提供了重大契機。四是區域和城市格局面臨調整,各大城市加速集聚高端資源要素,對我市保持發展位勢、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提出更高要求。五是隨着社會轉型加快,社會結構、價值取向、利益訴求日趨多變,需要我市在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市面臨形勢錯綜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同時,我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樞紐功能強大,產業體系完備,商業貿易活躍,教育醫療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營商和生活成本合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將進入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期、城市能級提升加速期、幸福廣州建設提質期。必須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第二節 指導方針[編輯]

一、指導思想[編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10為戰略引領,持之以恆實施「1+1+4」工作舉措11,做強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城市更新「雙引擎」,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先進製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人才強市、文化強市,提升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醫療中心功能,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平安廣州、法治廣州、幸福廣州、美麗廣州,爭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加快建設國際大都市,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在全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中勇當排頭兵。

二、必須遵循的原則[編輯]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優化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激發全市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統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堅持摸着石頭過河和落實頂層設計相結合,加強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構建促進人口、產業、科技、基礎設施等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落實全國全省一盤棋,主動融入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加固強項、加強弱項、加長短板,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三、戰略導向[編輯]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第三節 主要目標[編輯]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總定位總目標。廣州要在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中勇當排頭兵,必須明確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更好支撐全省全方位、全過程、高水平、高站位走在全國前列。

一、2035年遠景目標[編輯]

  展望2035年,我市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邁上新的大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更高水平,建成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國際大都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醫療中心,朝着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闊步邁進。現代產業體系更具競爭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強市、先進製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人才強市,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湧現一批帶動創新發展、支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總部企業和頭部企業。城市樞紐功能更加強大,世界級空港、海港、鐵路樞紐地位更加穩固,成為國際領先的信息樞紐,集聚輻射能力更強,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數字化轉型,城市國際化程度更高,形成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南大門」地位進一步鞏固強化,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顯著增強。城市治理更加現代化,廣大市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廣州基本建成,平安廣州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城市文化更加繁榮,建成國際一流的文化強市、教育強市、體育名城、健康廣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更加協調,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顯著提高,城市文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精彩呈現。美麗廣州更有魅力,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國土空間格局,雲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驚艷世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幸福廣州品質更高,人的全面發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編輯]

  錨定2035年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和全省發展趨勢以及我市發展實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後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四個出新出彩」取得決定性重大成就,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醫療中心功能大幅增強,省會城市、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宜居環境功能全面強化,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顯,樞紐之城、實力之城、創新之城、智慧之城、機遇之城、品質之城更加令人嚮往。主要體現在八個方面。

  ——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先進製造業實現重大突破,率先探索建立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經濟制度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打造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典範。「十四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約3.5萬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到26萬元/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

  ——創新驅動取得新成效。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重大進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速集聚,科技創新軸引領輻射作用更加凸顯,科技和產業創新策源能力顯著提升,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到2025年,研發經費支出(R&D)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4%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營商環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現代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改革綜合效應有效釋放,社會活力和創造力充分迸發。高水平開放進一步擴大,自貿試驗區制度深化創新,全球資源要素配置中心功能明顯增強,廣州都市圈更具影響力,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國際交往中心,成為全球企業投資、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城市文明實現新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激發,文化強國城市範例魅力彰顯,成為展現文化自信的對外文化交流門戶。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國領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安全性穩定性顯著增強,天藍、山綠、水清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建成美麗中國樣本城市。到2025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8%,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1.65%。

  ——民生福祉取得新進步。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更加彰顯,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暢行、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弱有眾扶、急有速應加快實現,平安廣州、法治廣州、幸福廣州達到更高水平。「十四五」時期,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新增城鎮就業110萬人以上,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數30萬個以上;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9%,人均預期壽命達83歲。

  ——鄉村振興實現新跨越。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鄉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城市治理達到新水平。城市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城市樞紐能級顯著提升,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市環境品質大幅改善,城市本質安全12水平進一步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顯著,政府效能持續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快推進,成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範例。

專欄2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   標 單位 2020年

完成值

2025年

目標值

屬性
經濟

發展

1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 6 6左右 預期性
2 全員勞動生產率 萬元/人 21.8 26 預期性
3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20 25 預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87 87.5 預期性
創新

驅動

5 研發經費支出(R&D)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3 3.4左右 預期性
6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20 30 預期性
7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約30 35 預期性
樞紐

功能

8 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 萬人次/

萬噸

7339/192*

(2019年)

10000/350 預期性
9 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 億噸/

萬標箱

6.36/2351 6.8/2800 預期性
10 鐵路旅客發送量/貨運量 億人次/

萬噸

1.45/2105*

(2019年)

1.6/3000 預期性
綠色

轉型

11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19.4] 完成省

下達目標

約束性
12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3] 完成省

下達目標

約束性
類別 序號 指   標 單位 2020年

完成值

2025年

目標值

屬性
綠色

轉型

13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90.4* 88 約束性
14 地表水達到或好於III類水體比例 % 76.9 完成省

下達目標

約束性
15 森林覆蓋率* % 41.6 41.65 約束性
民生

福祉

16 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7.9 與經濟增

長基本同步

預期性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10.1
17 新增城鎮就業人數 萬人 [161.5] [≥110] 預期性
18 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數 萬個 [32.3] [≥30] 約束性
19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                 3.5 4 預期性
20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 98.3 99 預期性
21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2.5 4 預期性
22 人均預期壽命 82.5*

(2019年)

83 預期性
安全

保障

23 政策性儲備糧規模 萬噸 171 203 約束性
24 液化天然氣儲備能力 萬立方米 16 48 約束性

  註:

  1. [ ]為五年累計數。

  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暫按我市口徑進行統計,待國家明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口徑後再進行修正。

  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市數據將於2021年5月中旬公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等人均指標將根據普查數據進行修正。

  4.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等八大產業。

  5.國家將符合以下任一方面要求的專利認定為高價值發明專利:(1)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發明專利;(2)在海外有同族專利權的有效發明專利;(3)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有效發明專利;(4)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有效發明專利;(5)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或中國專利獎的有效發明專利。

  6.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機場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分別為4377萬人次、176萬噸;鐵路旅客發送量、貨運量分別為0.87億人次、1793萬噸。

  7.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我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0.4%,高於正常年份。

  8.森林覆蓋率指標將根據自然資源部門發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森林資源調查數據進行修正。

  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實施疫情防控系列措施,居民更加注重健康防護,空氣、水等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等明顯降低,2020年我市人均預期壽命為82.9歲,高於正常年份。

第二章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
[編輯]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服務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戰略,完善創新體系,支撐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升廣州國際科技創新樞紐能級。

第一節 以「一區三城」為主陣地打造科技創新軸[編輯]

  優化提升科技創新布局,舉全市之力規劃建設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科學城為極點,鏈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白雲湖數字科技城等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串聯廣州三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完善沿線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資源、科技基礎設施、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

一、全力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編輯]

  促進「一江兩岸三片區」良性互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支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依託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廣州)、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和科技創新頭部企業,加快技術研發和產業導入,推動信息服務、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等跨越式發展,建成世界一流的數字經濟集聚區。魚珠片區加快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促進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區塊鏈13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示範區。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着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數字貿易14、數字創意等產業,建成金融科技15先行示範區。

二、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編輯]

  立足建設百年科學城、國際一流科學城,以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為核心區,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等領域,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層次科研機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面向海洋強國建設戰略需求,推動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攜手港澳集聚國際高端資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全球開放合作樞紐。

三、深入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編輯]

  全面實施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加快匯聚知識型人才、發展知識型經濟,大力發展全球頂尖的生物製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和納米科技產業,建設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承載區。做強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好中新國際智慧產業園、騰飛科技園和中國納米谷。建設知識城金融雲谷,設立亞洲金融創新研究院,打造國際化金融創新資源聚集地。深化國家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建設知識產權服務園,舉辦國家級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知識經濟平台優勢和產業生態。

四、加快廣州科學城提質升級[編輯]

  面向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優勢領域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頂級科研機構共建一批研發機構,布局一批高水平產業技術研發和轉化平台,建成國際一流的中國智造中心。深化穗港澳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國際技術轉讓等領域合作,構建最具創新活力的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打造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集聚區。

第二節 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編輯]

  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布局,錨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和省實驗室等重大平台建設,充分發揮現有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台作用,組織大院大所大平台在最迫切領域集中最優勢資源攻關,為打造服務全省、輻射華南、鏈接全球的戰略科技力量提供堅強的「硬科技」16支撐。

一、建設「1+2+4+4+N」戰略創新平台體系17[編輯]

  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創新基礎能力。建設以呼吸疾病領域國家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為引領,以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智能化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等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生物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4個省實驗室為骨幹,以多個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為基礎的戰略創新平台體系。建好鵬城國家實驗室廣州基地,爭取建設張江國家實驗室廣州基地,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省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發展,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成建制、成體系、機構化引進國家級大院大所和頂尖高校在我市建設高水平創新研究院,依託產業集群創辦混合所有制產業技術研究院。

專欄3 「1+2+4+4+N」戰略創新平台體系

一、國家實驗室    

呼吸疾病領域國家實驗室。

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

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智能化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

四、省實驗室  

生物島省實驗室、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廣州)、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

五、高水平創新研究院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黃埔先進材料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硬科技創新研究院、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廣州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研究院。

二、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編輯]

  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實科技強國行動綱要,積極參與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州路徑」。實施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深海等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成體系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卡脖子」問題,力爭形成一批並跑、領跑的原創性研究成果。發展「5G+北斗」等軍民融合優勢產業,創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基地。

三、強化基礎研究能力支撐[編輯]

  強化應用研究帶動,鼓勵自由探索,落實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爭取國家在廣州布局若干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對接國家和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資助體系,持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和粵穗聯合基金建設。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完善基礎研究投入多元化機制,推廣「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經驗,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逐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推動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加大對數學、物理、化學及生命科學等前沿交叉學科的支持力度,強化材料、能源、健康等領域基礎研究。建立健全符合科學規律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對基礎研究探索實行長周期評價,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

第三節 培育壯大科技創新型企業[編輯]

  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堅持科技創新型企業數量擴張與質量提升並舉、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與壯大企業規模並重,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集群。

一、培育創新型龍頭企業[編輯]

  深化分層分類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行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壯大一批頭部科技企業。增強創新型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創新鏈條集聚。支持企業參與國家、省、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搭建協同創新平台,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二、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競爭力[編輯]

  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培育眾多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掘一批創新能力強、行業地位高的「隱形冠軍」企業18。鼓勵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與行業龍頭企業協同創新,提升產業鏈專業化協作配套水平。採用創新產品推廣、貸款貼息、科技特派員19、共享科研儀器設備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

三、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編輯]

  實施更大力度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立足「技術研發—產品想法—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產品銷售」路徑,推動企業創新全鏈條服務體系提質增效。優化專業化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布局,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創新創業載體服務體系,用好舊廠房、舊物業等發展創新載體,推動孵化載體專業化資本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落實新型研發機構「負面清單」制度,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孵化企業能力。打造新型共性技術平台,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第四節 建設全球人才創新創業高地[編輯]

  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形成「才源廣進」工作格局,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人的人才發展環境。

一、匯聚「高精尖缺」人才[編輯]

  實施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培育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支持設立博士後創新崗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推行新型學徒制,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複合型人才隊伍。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實施產業人才發展支持工程,完善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政策。探索實施「機構化成建制」引才項目,注重依託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創新基地培養發現人才。提高人才綠卡含金量,出台實施「穗歲平安」人才綜合服務保障政策20,提供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組合式服務,解決人才在穗工作、生活的後顧之憂。加大人才政策創新和宣傳力度,提高人才政策知曉度和覆蓋面,營造尊才尚新氛圍。

二、促進青年加快成長成才[編輯]

  堅持黨管青年原則,構建全面、系統、長效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建設青年創新型城市。優化青年成長成才的法治環境,加快推進青年創新創業立法。擦亮廣州青年創新創業系列品牌,新建一批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打造「人才基地+青年眾創空間」平台體系,引導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平台。深入實施「領頭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支持青年積極投身鄉村振興。

專欄4 「十四五」時期促進青年成長成才項目

一、出台《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促進和保障條例》。

二、擴大「青年文明號」「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青年創新成果廣州交流會」等品牌效應。

三、新建一批「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示範站點,搭建廣州青年就業創業綜合服務平台,持續舉辦「青創杯」廣州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四、打造100個青年眾創空間,持續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勵弘粵港澳青年數字創意基地、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灣創之星」(國際)青年創新創業中心、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

五、辦好「中俄青年創業孵化器」廣州交流項目、「亞太青年領導力與創新創業論壇」、「世界技能大賽」等國際項目、論壇和賽事。

六、實施「領頭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

三、建設海外人才高端創新平台[編輯]

  把握全球人才流動新趨勢,加大海外引才力度,拓展引才視野和渠道。發揮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等作用,為海外優秀創新人才在穗發展提供「一站式」對接服務平台,引導海外高端人才、項目、資本加速匯聚。支持南沙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等海外人才高端創新平台建設。出台支持外國院士等海外人才來穗創新創業若干政策,做好外籍人才引進、認定、使用、培養、評價、保障等全周期服務,切實解決海外人才在原始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問題。實施更加開放便捷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深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積分試點21,探索開展技術移民試點,加強國際人才社區建設。支持南沙新區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稅收優惠等制度,為海外人才在穗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

四、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編輯]

  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探索前沿技術、新業態、新職業職稱評價,開闢優秀人才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建立地方評價標準和職稱評審專業目錄。強化企業創新使用人才制度,探索人才「誰用誰評」機制,將人才認定權限交由企業,支持企業做大人才蓄水池。選好用好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推進團隊帶頭人全權負責制,賦予更大的用人權、用物權、經費使用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內部機構設置權和人才舉薦權,優先保障經費和工作條件。全方位為科研人員鬆綁,拓展科技管理「綠色通道」。研究設立較大規模的人才創新創業基金,探索實施「人才投」「人才貸」「人才保」政策22

五、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編輯]

  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強化科研誠信建設,健全科技倫理體系。依法保護企業家的財產權和創新收益,發揮企業家把握創新方向、凝聚人才、籌措資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進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推廣廣州科學城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經驗,支持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等申報國家「雙創」示範基地,提升各類「雙創」示範基地建設運營水平。倡導敬業、精益、專注、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完善試錯容錯糾錯機制。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建設,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強化青少年科學興趣引導和培養,形成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第五節 創建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編輯]

  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完善政策體系,出台實施《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

一、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編輯]

  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23等制度,實施「以賽代評」「以投代評」「包幹制」24。整合財政科研投入體制,重點投向戰略性關鍵領域,改變部門分割、小而散的狀態。探索簡化科技項目經費使用管理,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頂尖戰略科學家負責制,擴大科技成果供給。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享比例。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對重點研究機構探索實施「一院(所)一策」,試行更加靈活的編制、崗位和薪酬等管理制度,並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間創新資源自由有序流動機制。

二、加快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編輯]

  健全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關鍵共性基礎技術研發。鼓勵企業採取校企聯盟等形式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創新合作。出台科研成果就地產業化實施方案,支持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廣州)、工信部製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試點(廣州)、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做優做強,支持廣州民營科技園打造中國民營企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黃埔硬科技創新先行區,推進環五山、環中大、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共建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優化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運營方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運營。實施國產技術市場化行動,落實並推動實施自主創新產品優先採購以及技術裝備首台(套)、關鍵零部件和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等應用激勵政策,提供多元化應用場景和體驗中心,推動國產技術和產品在應用中持續迭代升級。

三、打造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高地[編輯]

  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和行政執法,完善仲裁、調解、公證和維權援助體系,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加快實施知識產權產品認定製度,推動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探索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推廣應用新模式。推廣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豐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種類。加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貼息力度和風險補償基金規模,鼓勵金融機構投資科技型輕資產企業,紓解企業知識產權產品產業化融資困難。加快建成中國(廣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提高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等影響力。加強知識產權服務品牌機構培育,支持越秀、天河建設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範區,推動南沙自貿試驗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服務高地。

四、構築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圈[編輯]

  集成打造科技金融25「智慧大腦」,推行「投貸聯動」26等科技金融服務模式,開展科技金融工作站27、科技金融特派員28試點,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29運營管理機制,打通科技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優化廣州產業投資基金、科技創新發展資金、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等各類政府性投資基金使用,健全市級產業投資基金考核機制,建立覆蓋種子期投資、天使投資30、風險投資、併購重組投資的基金體系。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培育引進一批知名頭部風投創投機構,打造國內標誌性風投創投集聚區。建立科技企業上市後備數據庫,聯合證券交易所共建優質科技企業上市協調工作機制,支持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專板」。鼓勵保險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多方位保險支持。

五、深化國際科技開放合作[編輯]

  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主動發起和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完善中歐、中以、中新、中烏等國際科技合作平台,吸引國際高端創新機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國際科技組織落戶,鼓勵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在穗聯合組建國際科技中心。發揮廣州駐硅谷、波士頓、特拉維夫等科技創新合作辦事處作用,推動在創新型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創新辦事處,對接當地創新資源和人才,吸引當地科技成果在廣州產業化。鼓勵科技園區和企業「走出去」,面向全球配置科技資源。擦亮《財富》全球科技論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國際創新節、中國風險投資論壇等品牌,打造常態化全球科技活動交流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營造「要創業到廣州、要創新來廣州」良好氛圍。

第三章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建設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編輯]

  堅持把發展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打造先進製造業強市和現代服務業強市。

第一節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編輯]

  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全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編輯]

  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打造成為新興支柱產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賦能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着力實施「強芯」「亮屏」「融網」工程,構建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全產業鏈集群和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設備製造—內容創作—應用服務」全產業鏈集群,打造「顯示之都」「軟件名城」「5G高地」。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着力實施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戰略,構建「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生產—整車製造—測試評價—共享出行」全產業鏈集群,規劃建設智能網聯汽車電子集成系統產業綜合基地,爭創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試點,打造全國領先的智能汽車平台和生態圈,建成全球知名「智車之城」。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着力推動醫學、醫藥、醫療「三醫融合」,提升「研發—臨床—中試—製造」全產業鏈集群協同創新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建設創新藥物臨床試驗服務中心,發展壯大生物藥、現代中藥、化學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高端康養產業,打造全球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新高地。

專欄5 「十四五」時期三大新興支柱產業發展重點

產 業 重點領域 重點平台
新一代

信息技術

重點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智能終端、軟件、5G、北斗通信導航、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集成電路產業園、中新廣州知識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增城新型顯示價值創新園、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黃花崗科技園、天河智慧城、天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北斗產業園區、從化明珠智慧產業園等。
智能與新能源汽車 重點發展智能汽車、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研發製造,支持智能駕駛決策、智能傳感、人機交互、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高精度地圖、車規級芯片、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等關鍵零部件及技術產業。 廣州番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廣州花都(國際)汽車產業基地、南沙國際汽車產業基地、黃埔汽車產業基地、從化明珠工業園、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番禺、增城、花都、南沙、從化)、廣州西岸產業園等。
生物醫藥與健康 重點發展生物藥、現代中藥、化學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精準醫療、基因檢測、高端醫療、高端康養等領域。 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白雲美麗健康產業園、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中山大學國際藥谷、從化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平台等。

二、加快發展新興優勢產業[編輯]

  推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等新興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着力構建「關鍵基礎零部件—整機及成套裝備—系統集成應用—公共支撐服務」產業鏈集群,加快突破自動控制系統、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和集成應用技術,開拓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等場景應用,建設全國智能裝備關鍵設備研發創新中心。軌道交通產業着力構建「規劃設計—裝備製造—建設施工—運營與增值服務」全產業鏈集群,組建軌道交通產業投資集團,建設軌道交通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品牌。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着力構建氫能源全產業鏈集群和發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協同推進太陽能、核能、智能電網及裝備產業發展,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點打造南方氫能樞紐。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產業以規模化、綠色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推動先進基礎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和前沿新材料研發應用,發展高端日化產品,打造國內一流「新材高地」「美妝之都」。數字創意產業着力推進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深度應用,構建遊戲、電競、動漫、網絡、影音產業生態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創意頭部企業和精品IP,打造「動漫遊戲產業之都」「全國電競產業中心」。

專欄6 「十四五」時期五大新興優勢產業發展重點

產業 重點領域 重點平台
智能裝備與機器人 重點發展智能軟硬件、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智能終端、工業控制設備、增材製造等智能產業,以及智能工廠、「人工智能+製造」等應用服務領域。 黃埔智能裝備價值創新園、南沙慶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等。
軌道交通 重點發展軌道交通關鍵技術研發、設計諮詢、工程施工、零部件及配套設備、新制式整車、智慧軌道交通、檢驗檢測、運營服務、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綜合開發(TOD)、維保服務、教育培訓等領域。 廣州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番禺軌道交通裝備修造基地、白雲新城軌道交通總部基地、廣州和諧型大功率機車修造基地、南沙軌道交通建設施工類企業總部基地等。
新能源與節能環保 重點發展氫能、太陽能、核能裝備製造、儲能、智能電網等領域,以及促進生物質能綜合開發利用、支持資源循環利用相關行業。 南沙東方重機核電裝備製造基地、黃埔氫能產業創新核心區、南沙氫能產業樞紐、從化氫能產業創新示範園區、番禺節能科技園等。
新材料與精細化工 重點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精細化工、綠色石化、金屬與粉末冶金、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 華南新材料創新園、黃埔新材料產業園等。
數字創意 重點發展遊戲、電競、動漫、創意設計、網絡影音、公共文化數字服務、時尚文化等領域。 天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河軟件園、白雲湖數字科技城、廣州設計之都等。

三、前瞻布局發展未來產業[編輯]

  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行動,大力發展量子科技31、區塊鏈、太赫茲32、天然氣水合物33、納米科技34等前沿產業。開展量子科技領域關鍵核心工程裝備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謀劃建設量子互聯網和量子通信產業園,推動量子科技向商用、民用領域普及應用。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強化區塊鏈底層平台研發,加強區塊鏈技術在智能製造、電子商務、物聯網、能源電力等領域推廣應用,高水平建設國家級區塊鏈發展先行示範區。依託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強化太赫茲通信領域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太赫茲技術在工業控制、安防設備、無線通信等領域的產品開發和商業應用。穩步推進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和產業化,支持建設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廣州深海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開發總部基地。依託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加快建設納米智能技術園、納米生命與健康技術科技園等,建成中國納米谷。

第二節 推動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編輯]

  深入實施廣州製造「八大提質工程」35,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發展壯大高技術製造業36,推動「廣州製造」向「廣州智造」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

一、促進優勢特色產業賦能升級[編輯]

  推動汽車、電子、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向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迭代升級。促進紡織服裝、美妝日化、箱包皮具、珠寶首飾、食品飲料、智能家居、燈光音響等傳統特色產業數字化、定製化、時尚化轉型,打造「廣州工業」新名片。實施特色產業集群「1+2+N」數字化轉型行動37,共建行業級工業互聯網38平台和數字化創新中心,引導企業集群式「上雲上平台」,打造「雲」上產業鏈和虛擬產業園,實現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升級。實施推進融合消費體驗行動,以流花展館為核心建設全球「定製之都」消費體驗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展示體驗中心等,立足優勢發展定製服裝、定製皮具、定製家居、定製化妝品等,推動「網紅定製」模式發展,打造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規模化個性定製產業創新策源地、應用示範地、產業集聚地。實施數字化轉型發展生態提升行動,推動集群技術創新和工業大數據、供應鏈金融39發展。

專欄7 五大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行動

產業集群 每1個集群組建「2+N」

供應商聯合體

主 要 工 作 目 標
紡織服裝

美妝日化

箱包皮具

珠寶首飾

食品飲料

2家建設主體

1. 工業互聯網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商;

2. 跨行業跨領域平台企業。

N個合作夥伴

工業設計

共享製造

物流倉儲

直播電商

金融服務

……

1. 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杆企業;

2. 帶動萬家企業上雲上平台;

3. 培養十萬名數字化轉型產業人才;

4. 促進傳統產業集群向千億級現代產業集群躍升;

5. 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定製之都」。

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編輯]

  堅持經濟性和安全性相結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40,強化資源、技術、裝備支撐,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立足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入手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建立重點行業「鏈長制」41,完善穩鏈、補鏈、強鏈、建鏈聯動協調機制,制定重點產業鏈發展技術路線圖、核心企業庫和招商圖譜,加強產業鏈頭部企業和薄弱環節靶向招商。培育壯大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配套協同發展。支持龍頭企業拓展全球布局,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國內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增強全球供應鏈協同能力。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體制機制,支持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做專做精,培育一批具有產業鏈節點控制力的「專精特新」企業42。整合骨幹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第三方服務機構資源,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產業鏈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生態。

三、深化國家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建設[編輯]

  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43,支持平台型企業、龍頭骨幹企業等開展工業設計、系統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化服務。開展工業設計能力提升行動,培育工業設計領軍企業,強化重點行業工業設計研究院、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實施「尚品」工程,加強中高端自主時尚品牌創建培育,大力發展時尚產業,建設時尚之都。

四、建設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編輯]

  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加強標準、計量、認證、專利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升「廣州製造」「廣州標準」「廣州品牌」競爭力、話語權。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質檢中心、產業計量及認證測試中心,吸引國內外專業認證機構落戶,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廣州)。鼓勵企業制定實施先進標準,培育企業標準「領跑者」,推動優勢特色行業標準成為全球、全國標準。創建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研製。實施品牌強市戰略,振興廣州老字號、培育新品牌,建好用好國家商標品牌創新創業(廣州)基地,引導企業增強品牌設計、創新和營銷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名企、名品、名牌。

五、強化先進製造業要素保障[編輯]

  強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提升製造業根植性和競爭力。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十四五」時期,全市用於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用地面積力爭不少於240平方公里;加強621平方公里工業產業區塊管理,維護發展空間底線。開展新一輪工業技改行動,在綠色石化、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建設一批智慧園區、智能工廠。充分發揮新興產業發展資金、先進製造業創新發展資金、科技創新發展資金等財政資金作用,綜合運用直接投資、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大重點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果,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允許所有製造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規範和降低港口航運、公路鐵路運輸等物流收費,全面清理規範涉企收費。

  

第三節 促進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編輯]

  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提升「廣州服務」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推動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廣東省對現代服務業的認定包括9個類別的行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新興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房地產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其他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45高端化發展[編輯]

  以服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着力發展商務會展、現代物流、科技服務、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統稱廣交會)輻射面和影響力,建成廣交會展館四期、廣州空港國際會展中心、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等會展場館,探索「新業態+會展」,辦好廣州博覽會、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等專業展會,培育領軍型展覽集團和全球專業展覽,建設國際會展之都。推動現代物流與製造業高效融合,培育國際供應鏈龍頭企業。推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機構集聚發展,構建覆蓋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提升會計、法律、人力資源、廣告營銷、檢驗檢測認證等高端專業服務,打造廣州法律服務集聚區、廣州設計之都等平台,提高專業服務中心城市輻射力。促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支持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企業。

二、加快生活性服務業46品質化發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商貿、餐飲、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遊、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擴大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服務供給。鼓勵商貿、旅遊、餐飲等行業開展業態與模式創新,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線上線下全渠道滿足消費需求,打響「購在廣州」「游在廣州」「食在廣州」品牌。開展國家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試點,加快家政服務業標準化、專業化、智能化發展,培育一批家政服務領跑企業、領跑社區和領跑學校。執行生活性服務業認證認可制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誠信化職業化發展。推動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提升居民服務便利化水平。

三、提升總部經濟發展能級[編輯]

  實施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培育行動,篩選一批具有發展優勢和潛力的重點企業,強化資金、項目、土地、人才等普惠政策支持和專屬服務,支持企業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加大總部經濟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大型央企和民營企業、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在廣州設立總部、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採購中心等。加快培育引進互聯網新經濟、科技創新等領域總部企業,深化與互聯網龍頭企業在智慧城市等領域戰略合作,推動互聯網創新型總部企業集聚發展。加強百億級、十億級高端商務樓宇建設,提升樓宇總部經濟發展水平。

四、積極發展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編輯]

  創新適應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和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土地、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推動新技術在服務業廣泛應用,促進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健康發展。鼓勵製造業和服務業龍頭企業平台化轉型,培優扶強一批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台、智能製造服務平台、雲服務平台。聚焦工業互聯網、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互聯網+」領域,培育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開展跨區域經營平台型企業。

五、深化服務業領域改革開放[編輯]

  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提高經營審批效率,鼓勵社會力量擴大多元化多層次服務供給。積極爭取國家、省支持廣州服務業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進一步放寬金融、醫療、科技服務、旅遊、文化娛樂等領域外資准入、准營限制,爭取允許外資企業在自貿試驗區內獨資經營增值電信、無船承運47等業務。對標自由貿易港政策,探索加快發展離岸貿易、離岸金融48、保稅研發設計、高端設備售後維修等服務。

第四節 加快建設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編輯]

  推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加快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風險管理中心、財富管理中心和金融資源配置中心。

一、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等重大金融平台[編輯]

  大力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完善期現貨聯動的期貨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期貨交割庫,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提升上海證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基地和新三板華南服務基地服務功能。依託中證報價南方總部建設私募基金份額交易平台、私募股權跨境交易平台。鼓勵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完善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中國青創板」「天使板」等特色服務板塊。推動設立廣州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49區域交易中心。支持上海保險交易所南方總部發展壯大,爭取廣州鑽石交易中心、廣東省珠寶玉石交易中心升級為國家級交易平台。

二、深化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編輯]

  大力引進培育綠色金融50機構,打造綠色金融總部集聚區。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創新,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發揮廣州碳排放權51交易所平台功能,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平台,加快推動碳排放權及其他環境權益交易,穩步推進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等碳金融業務創新。探索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外匯試點,支持境外投資者以外匯或人民幣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碳排放權交易。

三、增強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能力[編輯]

  強化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科技企業和「三農」的支持,促進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共生共榮。完善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措施,更好發揮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製作用,提升金融服務支持主導產業、重點園區、重大項目能力。實施培育新增上市公司行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直接融資比重。積極引進總部金融機構,培育發展大型金融集團,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提高中小微企業首貸率。支持普惠金融52、供應鏈金融等產品服務創新,擴大知識產權、股權、應收賬款等質押融資規模。支持越秀區建設國家產融結合試點區。

四、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創新[編輯]

  按照國家金融開放時間表和路線圖,放寬金融外資准入限制及股比要求,鼓勵在穗外資金融機構提升總部功能。加強廣州期貨交易所與香港聯合交易所合作,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基金)產品互認。加快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政策措施,推進資本項目便利化改革,探索開展跨境貸款、資產轉讓等創新業務,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探索融資租賃創新政策,攜手港澳共建全球飛機租賃中心。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爭創數字人民幣53試點城市,開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54。加強與中國金融40人論壇合作。

五、打造特色金融功能區[編輯]

  加快廣州國際金融城開發建設,創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示範區。高標準建設南沙國際金融島,打造國家金融開放創新高地。規劃建設金融科技產業集聚區,加快集聚金融科技企業。做強做優廣州民間金融街、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萬博基金小鎮、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區等特色金融功能區。

第五節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編輯]

  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科技,做強海洋產業,壯大海洋事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創新平台和增長極。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15%左右。

一、建立高水平海洋產業體系[編輯]

  做強現代海上航運物流,壯大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發展海洋高端服務業、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圍繞南沙海工裝備製造基地,建設世界級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業集群,推動海洋觀測、海洋通信、水下機器人等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爭取船舶工業、海洋工程領域中央駐穗企業屬地化服務管理,完善產業鏈。以廣州國家級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為支撐,開展海洋藥物、生物製品研發及產業化。依託廣州期貨交易所,加強與港澳對接,建設廣州海洋金融服務中心,壯大航運金融、海事仲裁等高端涉海服務業。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等海洋文化資源,促進郵輪、遊艇、海潛、帆船運動等新興旅遊業發展,打造多層次海洋文旅產業體系。提升傳統海洋產業,完善臨港冷鏈物流55發展體系,建設現代遠洋漁業集聚中心。

二、建設海洋科技創新核心區[編輯]

  聚焦深海探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空天技術下海等前沿應用,加快突破高端船舶、深遠海油氣礦產資源開發、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裝備研製核心技術。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為龍頭,布局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造天然氣水合物鑽采船(大洋鑽采船)。搭建海洋創新聯盟,集聚國內外重點海洋科研機構,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海洋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建設深海研究基地,加快發展海洋遙感與導航、海洋生物安全、無人和載人深潛等涉海新產業新業態。加強涉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拓展海洋專業。

三、構建陸海統籌的海洋開發格局[編輯]

  主動對接港澳地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產業合作中心。對接西部陸海大通道,與西江上游港口、北部灣港口加強業務交往。拓展深遠海空間,加快建設深遠海科考中心和資源勘探開發總部基地。發揮南沙海洋產業高端發展核心區引領作用,加快海珠、番禺、黃埔、荔灣等區向海協同發展,完善與周邊城市無水港56協同機制。實施海洋綜合治理,健全涉海空間資源利用制度,強化管轄海域治理管控,規範歷史用海管理,推進「智慧海防」試點。

第六節 優化產業發展戰略布局[編輯]

  按照戰略規劃、科學布局、重點突破的要求,依託重大交通樞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產業園區,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產城融合、產創融合、數產融合,打造動力源和增長極,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

一、統籌重大產業功能區布局建設[編輯]

  構建「一核引領、兩極帶動、三港輻射、多點支撐」的產業功能布局,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經濟、樞紐經濟、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沿江、東南部、西部三大產業帶,實現產業協同互補、集聚集群集約發展。

  一核引領:依託中心城區建設數字經濟核心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端服務業和總部經濟,以數字賦能帶動傳統產業升級,引領全市打造智慧之城。

  兩極帶動:發揮國家級開發區優勢,集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東部、南部創新經濟增長極,帶動全市打造創新之城。

  三港輻射:發揮空港、海港、鐵路港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樞紐經濟,增強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打造支撐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之城。

  多點支撐: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功能特色,支持重點產業平台創新發展、提升能級,加快建設價值創新園區,形成錯位聯動、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

圖1 「一核引領、兩極帶動、三港輻射、多點支撐」產業功能布局

專欄8 「十四五」時期三大產業帶發展重點

一、做優做高沿江產業帶。着力提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優化升級天河中央商務區、天河高新區、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範區、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海珠廣場文化金融產業創新區、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白鵝潭商務區等產業平台,打造數字經濟、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集群。

二、做強做大東南部產業帶。充分發揮廣州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從化產業共建合作區、從化溫泉生態經濟總部集聚區、廣州國際生物島、黃埔港新貿易創新中心、穗港智造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穗澳合作示範園、廣州東部交通樞紐商務區、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萬博長隆片區、廣州番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粵港深度合作園等重點平台帶動作用,形成集中度顯示度更高的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三、做實做特西部產業帶。建設廣州南站商務區、廣州北站商務區、花都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雲湖數字科技城、廣州民營科技園、白雲新城總部集聚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範區等重點平台,建設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出效益。

二、構築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增長極[編輯]

  突出抓好南沙「一把手工程」,做強南沙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承載區,強化中心城區和南沙戰略連接,夯實建設用地、基礎教育等發展根基,建成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引領區和示範區。突出抓好中新廣州知識城「一號工程」,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突出抓好廣州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構建以航空運輸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四章 加快數字化發展,建成國際一流智慧城市[編輯]

  深入實施數字中國戰略,堅持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第一節 建設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編輯]

  將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作為戰略引擎工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數產融合標杆城市。

一、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編輯]

  深化5G試點城市建設,全面建設5G SA(獨立組網)57,實現5G網絡城鄉全覆蓋。建設面向5G技術的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示範區,擴大5G專網在政務服務、車聯網等重點領域的覆蓋面。建設高水平全光網,推進千兆寬帶進住宅小區、商務樓宇和各類園區,打造雙千兆網絡標杆市。推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實施「萬物互聯」工程,提升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網接入能力,加快部署物聯網泛在感知設施。積極穩妥發展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前瞻布局量子通信網、衛星互聯網、第六代移動通信網絡(6G)等未來網絡,加快量子安全通信示範網建設。推動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系統升級,建設基於圖形顯示器(GPU)的人工智能區塊鏈算力中心,完善自主計算產業生態,引導數據中心向規模化、一體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布局建設低時延類小型或邊緣數據中心。建設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國家密碼應用和創新示範基地。

專欄9 「十四五」時期數字新基建重點項目

廣州電信5G網絡建設項目、廣州移動5G網絡建設項目、廣州聯通5G網絡建設項目、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5G雲計算中心、明珠智慧產業園、廣州雲谷二期數據中心、廣州南沙國際數據自貿港、南沙國家級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示範區、廣州開發區智能網聯先導區、中國人工智能(廣州)產業園、國機智能產業園、廣電運通新一代AI智能設備產業基地、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數字樞紐、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廣州)、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廣州)封閉測試區。

二、全力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編輯]

  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鏈群發展,發展壯大新型電子信息製造、軟件和信息服務、下一代通信、互聯網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實施「穗芯計劃」,強化芯片設計優勢,補齊芯片製造短板,以功率半導體、傳感器等特色工藝芯片為突破口,培育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支持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建成國內領先的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創新產業示範區。推進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建設琶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大數據)和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園。推動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電子設計自動化等工業軟件發展,建設國家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分中心(廣州),發展壯大「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58。構建基於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5G+」應用場景試點,建設一批5G產業示範園,加快引進5G龍頭企業,完善以5G為核心的信息通信產業鏈。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廣州)節點,推動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與企業應用發展,建設一批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

三、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編輯]

  充分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製造業、服務業、農業。實施「智造計劃」「定製計劃」「上雲計劃」「賦能計劃」,支持傳統龍頭企業、互聯網企業建設產業互聯網平台,培育數字化轉型標杆企業。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數字金融、數字會展、數字文化、數字旅遊等加快發展。實施農業生產智慧化提升工程和農業農村大數據工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打造「穗農雲」都市智慧農業平台。

四、推動數據要素高效配置和流通

  統籌數據開發利用、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方面基礎性規則和標準規範,探索開展數據確權流通沙盒實驗,打造數據要素流通試驗田。建立健全數據產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培育規範的數據交易平台和市場主體,發展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市場運營體系。加快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數字樞紐和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推進數據資源證券化。建設政企信息共享服務平台,促進數據要素政企流通融合。強化各行業數據資源利用,在教育文化、道路交通、地理信息、醫療健康等領域開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試點,鼓勵企業開放搜索、電商、社交等數據,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加強涉及國家利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數據保護,規範人臉識別應用,建設區域性網絡安全產業基地,強化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完善適用於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加強數據安全評估,推動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

第二節 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編輯]

  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深入推進數字技術在公共服務、城鄉建設等方面的廣泛應用,推動數字技術對生活方式和社會運作模式的重塑賦能,構築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一、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編輯]

  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大力發展智慧教育,構建「互聯網+教育」資源服務體系,推廣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探索發展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支持多終端在線教育,建設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加快發展智慧醫療,深入實施「互聯網+醫療健康」行動,提升公共衛生管理和醫療機構數字化水平,大力發展5G遠程醫療、人工智能診療、智慧保健等,建設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節點。擴大智慧養老覆蓋面,建立完善智慧養老信息平台,提供實時、快捷、高效養老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推廣在線院線、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等應用示範項目。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

二、加快城鄉建設數字化步伐[編輯]

  落實國家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任務,推進城市公共設施與5G網絡、物聯網、傳感技術融合建設,系統化部署城市數據採集智慧感知節點網絡,推進智慧燈杆、綜合管廊和公共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構建一體安全泛在的智能化感知體系。加強智慧交通管理,推進智能交通燈、智能潮汐車道59、智能停車引導等智慧治堵設施廣泛應用,構建車路網協同信息平台,建立全市統一的停車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商業綜合體移動端停車信息服務全覆蓋。提升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加快建設智能電網、智慧水務等。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完善農村5G網絡、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農村管理服務、基層治理數字化進程,提升農民生活數字化服務水平。

三、構築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編輯]

  推動購物消費、居家生活、旅遊休閒、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生活。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依託社區數字化平台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豐富數字生活體驗,發展數字家庭。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普及提升市民數字素養,大力培養數字經濟人才。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共享數字生活。

  

第三節 提升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編輯]

  聚焦政府數字化轉型和政務服務品牌塑造,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探索超大城市數字化治理新路徑。

一、高標準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編輯]

  以市級政務數據中心為核心,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形成全市一體化的政務數據建設、管理和服務體系。完善雲網一體的數字政府智慧網絡,加快推動「數據上雲、服務下沉」。以整體政府視角推動政務信息化建設,增強數字化履職能力,提升政務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優化「政企合作、管運分離」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模式,完善數字政府建設的各類標準規範和法規制度。加快數據共享、流程再造、數據體系架構「三大模型」建設,構建統一、安全、高效的政府大數據平台。

二、提高數字政務服務效能[編輯]

  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制定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數據開放計劃和數據資源共享清單,有序釋放公共數據。運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思維改進政務服務模式,提升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能力,推動更多民生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全市通辦」,提高「零跑動」「不見面」「免證辦」服務事項比例,實現辦事方式向「掌上辦、刷臉辦、隨時辦、隨地辦」拓展,打造全國服務最優、操作最簡、體驗最佳的「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60

三、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編輯]

  堅持「觀管用結合,平急重一體」,構建「兩級平台(市、區)、四層體系(市、區、鎮街、村居或網格)、五大功能(運行監測、預測預警、協同聯動、決策支持、指揮調度)」的「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61,不斷豐富應用場景,實現城市管理、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全城統管」。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62、數字廣州基礎應用平台等城市數字底座,賦能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公共交通、政務司法等領域加快數字化發展。構建數字孿生城市63,實現實體城市向數字空間的全息投影,增強城市治理的靈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處置能力。健全數字經濟統計監測體系,完善對數字經濟發展更具彈性的行業監管體制,健全基於社會信用信息的分級分類監管制度。探索構建政府、平台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參與、高效聯動、信息共享的多元協同治理機制。

第五章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大循環
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
[編輯]

  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做強綜合門戶樞紐功能,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第一節 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編輯]

  堅持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這個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高標準建成暢通全市、貫通全省、聯通全國、融通全球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完善現代流通體系,推進數字港與空港、海港、鐵路港聯動賦能,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輻射能力,基本建成全球重要交通樞紐和國際物流中心。

一、打造全球領先的國際航空樞紐[編輯]

  全面增強白雲空港綜合保障能力。建成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及其配套工程,謀劃推動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建設,構建以白雲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推動優化珠三角航路結構和廣州終端空域結構,推進岑村機場功能調整,爭取更多空域資源和航權、時刻政策支持。吸引國內外航空公司在廣州發展、加密航線網絡,提升「廣州之路」輻射深度和廣度,形成東南亞4小時、全球12小時航空交通圈。全方位推進「智慧機場」64建設,升級航空服務效能。提升中轉服務能力,發展通程聯運,優化空空、地空中轉網絡品質。規劃建設南沙、從化、黃埔通用機場,提升通用航空服務能力。

  高標準打造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完善以白雲國際機場為中心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強空鐵聯運,推動機場30分鐘直達中心城區、1小時通達珠三角城市、3小時聯通泛珠三角城市。推進白雲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T3)綜合交通中心建設,將高鐵、城際、地鐵引入機場,實現與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高鐵互聯;建設白雲國際機場至廣州北站快速軌道交通,推動空鐵雙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增強對泛珠三角地區的輻射能力。完善白雲國際機場周邊高快速路及市政主幹道路網,暢通機場進出通道。

  加快建設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制定實施《廣州市臨空經濟區條例》,完善白雲國際機場與空港經濟區協同發展機制,推動機場和臨空經濟融合發展,實現廣州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擴容提質,打造廣州空鐵融合經濟示範區。高標準建設空港中央商務區、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國際樞紐港,推動航空維修及製造、航空物流、航空金融、跨境電商、生物醫藥等產業圈層化布局、鏈條化集聚、高端化發展。加快白雲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建設,發展保稅加工、保稅倉儲配送、保稅展示交易等產業,打造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輻射泛珠三角地區的航空保稅物流65中心。

二、高水平提升國際航運樞紐[編輯]

  提升港口綜合通過能力。優化港口功能布局,推動內港港區和黃埔港區強化客運功能,引導貨運功能向南沙港區、新沙港區、黃埔新港集聚。建成南沙港區四期,加快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南沙港區五期等項目建設,更好適應運輸船舶大型化發展趨勢。實施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廣州港環大虎島公用航道、廣州港桂山錨地(18GSA)擴建等工程,提升航道、錨地適應能力。建成南沙港鐵路,加快配套站場和港區周邊道路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更好聯通湘贛黔、滇川渝和通往歐亞大陸。提升重點貨源城市無水港功能,積極拓展港口腹地。

  深化港口航運合作。推動廣州港與珠江口內及珠江西岸港口協同發展,深化與香港在航運資訊、航運金融、航運人才培育等領域合作,加強與深圳在港口物流等領域合作,積極探索與珠海、中山等合建大型深水港區,聯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積極參與珠江、西江流域港口碼頭建設運營,拓展東江、西江以及北部灣、海南等駁船運輸服務。繼續締結國際友好港,加強與國際港口協會等國際組織合作,支持本地港航企業參與國際港口及臨港產業園開發建設運營。

  完善港口航運綜合服務體系。做大做強廣州航運交易所,構建信息互通的航運服務平台。加快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重點支持滾裝汽車、大宗貨物運輸等專業特色航運物流公司和航運金融、航運信息、航運科技、航運經紀等現代航運服務企業及機構發展。建設「智慧港口」66,推進南沙港區四期集裝箱碼頭自動化系統建設和二期、三期自動化堆場改造。健全船舶調度管理機制,提升船舶進出港調度能力,實現引航服務「零等待」。

專欄10 「十四五」時期機場、港口基礎設施重點建設項目

一、機場項目: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周邊臨空經濟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白雲國際機場擴建噪音區治理;白雲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T3)交通中心、白雲國際機場捷運系統以及至廣州北站空側捷運專線;南沙通用機場、從化通用機場、黃埔通用機場。

二、港口項目:南沙港區四期、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南沙港區五期、南沙港區糧食及通用碼頭擴建、新沙港區二期、南沙港區近洋碼頭、廣州液化天然氣(LNG)應急調峰站配套碼頭;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廣州港環大虎島公用航道、廣州港桂山錨地(18GSA)擴建。

三、加快建設世界級鐵路樞紐[編輯]

  完善鐵路樞紐布局。建設「五主四輔」鐵路客運樞紐67,加快形成「多站布局、多點到發,客內貨外、互聯互通」客運樞紐格局。實施廣州鐵路樞紐能級提升工程,建成白雲站並升級廣州站、廣州東站,建設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廣州至廣州東三四線,構建廣州站、廣州東站、白雲站「三站一體」中心組合樞紐。實施廣州至廣州南聯絡線,新建魚珠站,增強高鐵進中心城區能力。擴建廣州北站為北部重要樞紐客站,提升南沙站鐵路樞紐地位。

  暢通「四通八達、四面八方」高鐵通道。推動形成10條出省高鐵通道格局68,實現1小時直連大灣區、2小時互通省內、3小時互達泛珠三角、5小時聯通長三角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建設廣州至湛江、廣州至汕尾高鐵,推動貴廣高鐵達速,謀劃建設貴廣高鐵廣寧至廣州北聯絡線,提升經北部灣城市群往東南亞國家的國際通道能力。推動建設廣州經清遠至永州高鐵,謀劃建設廣州至河源高鐵,擴充粵港澳大灣區北行通道容量。推進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建設,謀劃廣深高鐵新通道,提升大灣區東西極點互通水平。配合國家研究推進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懸浮通道布局及實驗線建設。

  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圍繞形成大灣區「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軌道交通格局,促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以城際鐵路為骨架,打造以廣州為中心的1小時軌道都市圈。加快建設廣佛環城際、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等,規劃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連接南沙科學城的快速通道,強化市域快速直連,形成廣佛、穗莞骨架網絡,拓展大灣區軌道交通中心服務範圍。探索建立城際鐵路與地鐵系統制式兼容、互聯互通換乘體系,推進廣州地鐵承接城際運營,實現軌道公交化運營及軌道交通產業協同發展。

專欄11 「十四五」時期鐵路樞紐及軌道交通重點建設項目

一、鐵路樞紐項目

(一)在建項目:白雲站、新塘站、增城站、廣州北站改擴建。

(二)規劃建設項目:廣州東站改造、廣州站改造、南沙站、機場T3站、魚珠站。

二、國家鐵路項目

(一)在建項目:廣州至汕尾高鐵、廣州至湛江高鐵、深圳至江門鐵路、南沙港鐵路。

(二)規劃建設項目: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廣州經清遠至永州高鐵、柳州至廣州鐵路、廣州至廣州南聯絡線、廣州至廣州東三四線、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

(三)規劃研究項目:貴廣高鐵廣寧至廣州北聯絡線、廣州至河源高鐵、廣深高鐵新通道。

三、城際鐵路項目

(一)在建項目:穗莞深城際新塘經白雲機場至廣州北段、佛莞城際、廣佛環城際廣州南至白雲機場段、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廣清城際廣州白雲至廣州北段、廣佛環城際佛山西至廣州南段。

(二)規劃建設項目:廣佛環城際佛山西至廣州北段、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28號線)、芳村至白雲機場城際(22號線北延段)、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18號線北延段)、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18號線南延至中山珠海)、中(山)南(沙)虎(門)城際、肇(慶)順(德)南(沙)城際、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城際。

四、增強華南公路主樞紐功能[編輯]

  完善骨架高速路網,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部銜接,提升對外輻射能力,實現2小時覆蓋大灣區、5小時連接粵東西北、8小時可達周邊省區中心城市,市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300公里。加快廣州至連州高速、機場高速改擴建工程等建設,提升對粵東西北的輻射能力,擴充湘贛方向出省通道容量。加快蓮花山、獅子洋等珠江口過江通道建設,強化珠江東西兩岸道路聯繫。推進增城至佛山高速、清遠清新至佛山南海高速等項目,疏解城區過境交通。實施國省幹道升級改造工程,提升普通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優化中心城區公路客運站布局。

專欄12 「十四五」時期高速公路重點建設項目

一、在建項目:廣州市從化至黃埔高速公路(一期)、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白雲國際機場第二高速公路南段、從化街口至花都北興高速公路改擴建、廣州至連州高速公路花都至從化段、廣州至連州高速公路從化至連州段、佛(山)清(遠)從(化)高速公路北段、增城至佛山高速公路增城至天河段。

二、規劃項目:蓮花山過江通道、獅子洋過江通道;瀋陽至海口國家高速火村至龍山段改擴建、機場高速改擴建、番禺至南沙東部高速、惠州至肇慶高速公路白雲至三水段(花莞高速西延線)、增城至東莞高速公路、清新至南海高速(花都段)、增城至佛山高速公路黃埔至三水段、廣州至深圳高速公路改擴建、惠州至肇慶高速公路惠城至增城段。

五、打造國際物流中心[編輯]

  優化現代物流樞紐網絡。依託重大交通樞紐和重大產業園區,構建「5+10+N」物流樞紐布局,打造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競爭力的國際物流中心。推進廣州港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69試點,加快建設廣州空港物流樞紐、南沙海鐵聯運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完善城市配送節點網絡,健全鄉村物流配送體系。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區域協調互濟的國際物流通道,拓展航空貨運航線。鞏固廣州港至非洲、東南亞、地中海的國際集裝箱運輸樞紐地位,拓展歐美遠洋集裝箱班輪航線,開通集裝箱航線超過260條。發展高鐵快運等鐵路快捷貨運產品。推動中歐班列運營常態化、模式多樣化、線路網絡化,拓展以廣州為始發基地的中亞班列。

專欄13 「5+10+N」物流樞紐

一、特大型物流樞紐(5個)

廣州空港物流樞紐、廣州南沙港物流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

二、大型物流樞紐(10個)

黃埔港物流樞紐、小虎沙仔物流樞紐、花都港物流樞紐、番禺化龍物流樞紐、鍾落潭物流樞紐、廣州高鐵快運物流樞紐、白雲太和物流樞紐、花都獅嶺物流樞紐、下元物流樞紐、從化明珠物流樞紐。

三、節點型物流樞紐(多個)

魚窩頭、龍溪、新塘等節點型物流樞紐。

  促進現代物流集群創新發展。加快廣州南沙國際物流中心、郵政華南陸路郵件處理中心等建設,發展冷鏈物流、電商物流、汽車物流,引導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向物流服務上下游延伸,拓展供應鏈增值服務。建設公用甩掛作業場站、第四方物流70和虛擬倉平台71,發展智慧物流72、綠色物流73。建設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發揮航空物流、航運物流產業聯盟作用,吸引供應鏈管理總部型企業落戶。建立健全物流政務信息跨部門協調機制,推動交通、公安、海關等物流信息互聯,建設資質認證、信息共享、通關查驗、信用評價等一站式公共服務平台。鼓勵物流與製造企業合作建設供應鏈協同平台,向社會提供公共物流服務。

  推動口岸通關提效降費。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74功能向國際貿易管理全鏈條延伸,深化口岸監管部門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實現「一站式」作業和口岸通關全流程無紙化、智能化。推動黃埔區、南沙區和空港綜合保稅區創新升級。將七天通關常態化機制及24小時智能通關模式拓展至廣州各主要口岸,加快「兩步申報」通關模式改革75,實現「廠港聯動」「場港一體」運作,推動出口貨物「抵港直裝」76和進口貨物「船邊直提」77。全面實行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加強清單動態管理,規範和降低進出口環節合規成本。

第二節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編輯]

  堅持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並重、新型消費和傳統消費並舉,實施「十大行動計劃」78,加快消費轉型升級,增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國際商貿中心功能,建設國際品牌聚集地、時尚潮流引領地、中國製造展示地、嶺南文化傳承地、消費創新策源地。

一、提升消費高端化國際化水平[編輯]

  加快建設高品質消費集聚區,分類提升高端時尚商圈、都市文旅商圈、專業展貿商圈,打造天河路商圈、北京路商圈、長隆萬博商圈等國際消費示範區,支持北京路創建全國示範步行街品牌,改造提升上下九商圈,優化發展中大紡織、流花服裝、芳村茶葉等特色商圈,鼓勵國內外知名品牌入駐,吸引高端消費。提升時尚產業貿易展銷能力,加強本地「老字號」「老品牌」國際化營銷推廣,持續辦好廣州國際時尚產業大會、廣州定製周、廣州國際購物節等品牌活動,打造全球名品中心和時尚產品集散中心。做強「首店經濟」79和「首發經濟」80,推動國內外知名品牌在穗首發上市新品。增強白雲國際機場、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等口岸出入境旅客集散樞紐功能,拓展入境、過境消費。加快發展口岸免稅店,爭取設立市內免稅店,推進廣州北站免稅商業綜合體建設。支持商貿龍頭企業做強做大。

二、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編輯]

  實施廣州構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圍繞「千年商都」「嶺南文化」「現代都會」等特色資源,串珠成鏈打造黃金旅遊路線,推動「羊城廣場」81大型綜合文化演出項目建設運營,提升廣州文旅IP的國際影響力和顯示度。建成珠江兩岸人行景觀橋,培育壯大「嶺南之窗」82等文商旅融合示範區,支持長隆三期、粵文化世界、融創文旅城等重大旅遊項目建設,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推進全域旅遊83創建,支持番禺區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標杆,推動增城區、從化區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發展主題文化旅遊、工業旅遊、婚慶旅遊、健康旅遊等新業態,加強民宿旅遊市場開發,打造「花城人家」民宿品牌。加大廣州塔等標誌性旅遊資源宣傳推廣力度,打響「廣州歡迎您」「廣州過年、花城看花」等特色品牌。創新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旅空間,打造更多網紅打卡地。以番禺區、荔灣區為重點,打造國際級美食地標,繼續辦好廣州國際美食節,申創「世界美食之都」。

三、創建直播電商之都[編輯]

  鞏固提升廣州信息消費優勢,推動電子商務跨越式發展,培育壯大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平台,建設綜合性信息消費示範城市。支持以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生鮮電商為代表的網絡新消費發展。深入實施直播電商「個十百千萬」工程84,打造頭部主播集聚地,重點推動直播電商與美妝、箱包等時尚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鼓勵新建商業體打造網絡直播間,推動直播電商賦能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發展「線上引流+實體消費」新模式。推廣多元化直播電商應用場景,提升消費者消費體驗。繼續辦好直播節等重大活動。培育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85業態,創新發展線上經濟和無接觸交易服務。

四、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編輯]

  豐富夜間經濟產品和服務供給,完善夜間交通、照明、應急等配套基礎設施和政策措施,推進夜間經濟有序健康發展。在商業中心區、旅遊景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文體娛樂功能區等重點區域,打造一批地標性夜間經濟集聚區,創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以珠江為軸線,結合30分鐘生活圈布局打造若干個獨具特色的夜間活動區,增設文化休閒設施和餐飲、購物等商業設施,增加煙火氣、城市味。鼓勵食、住、行、游、購、娛等領域市場主體推廣夜間延時服務,不斷創新和豐富「YOUNG城YEAH市」(羊城夜市)等夜間消費品牌活動形式。加大品牌連鎖24小時便利店布局建設。支持商場、購物中心在店慶日、節假日期間開展「不打烊」等晚間促銷活動。

五、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編輯]

  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打造更好的消費場景和消費環境,穩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推動傳統賣場和批發市場向總部型、展貿式、國際化升級,大力發展體驗式商業。提升傳統消費,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優化購車、用車服務管理,鼓勵發展汽車後市場服務86,促進汽車平行進口、二手車出口創新發展;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消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培育新型消費,發展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鼓勵定製、體驗、智能、時尚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發展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准入,推動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等消費提質擴容,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建設一批高端體檢、康養、醫療消費服務設施,提升醫療和康復服務水平,引導境外高端消費回流。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提高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實施消費惠民系列行動,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完善城鄉融合消費網絡,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支持汽車、電子數碼等產品下鄉,推動農村消費梯次升級。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質量標準和後評價體系,加強日用消費品等領域關鍵標準制修訂,健全缺陷產品召回、產品傷害監測、產品質量擔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費維權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

第三節 着力拓展投資空間[編輯]

  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激發社會投資活力,推動一批標誌性、控制性、骨幹性項目建設投產,更好發揮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增後勁的關鍵作用。

一、聚焦「兩新一重」擴大有效投資[編輯]

  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加快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構建國際領先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實施數字新基建行動計劃,高水平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設施建設。推動科技基礎設施投資實現新突破。引導各類資金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強化工業投資韌性,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大新型城鎮化投資力度,在深化城市更新中高強度補齊教育、醫療、安全、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加大機場、港口、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快水利、能源、生態環境等重大工程建設。

二、持續推進重點項目「攻城拔寨」行動[編輯]

  建立健全重大戰略重大規劃的項目轉化機制,加強重點項目儲備和策劃,實施「十四五」時期十大工程87,推動形成「投產一批、建設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滾動發展格局。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策劃和引進一批重大項目。支持企業增資擴產,加快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推動「資金和要素跟着項目走」,集中優勢資源向重點項目傾斜,在建設資金、用地用林用海用能等方面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支持。強化重點項目目標管理責任制,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

三、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編輯]

  創新和優化財政投入方式,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快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資項目社會化運營機制,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規範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常態化推出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軌道交通、工業固廢處理等領域項目建設。探索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管理機制,創新軌道交通投融資模式。推動解決民間投資用地用能、人才引進、報建審批等實際困難。支持企業發行公司債、企業債、中期票據和資產證券化產品,降低融資成本。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健康發展,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

第四節  積極融入和推動國內大循環[編輯]

  瞄準強大國內市場,以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引領,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我市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一、主動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編輯]

  大力拓展經濟縱深,深度融入國家統籌推動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大局,深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協同聯動,推動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提高交通通達和市場連通效率,推動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支持廣州優勢企業在國內布局建設產業鏈集群,優化產銷對接,提升「廣貨」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

二、加強與海南自由貿易港聯動發展[編輯]

  以南沙自貿試驗區為重點,強化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創新成果共創共享,力爭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推進航運物流、貿易會展、高新技術、海洋經濟等合作,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與內地貨物貿易的中轉中心和物流樞紐。強化旅遊資源共享,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與海南遊艇產業改革發展創新試驗區聯動合作,打造「穗瓊港澳」遊艇自由行新模式。

三、深度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編輯]

  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內生態環境、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旅遊休閒等領域合作,促進與周邊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協同發展。加強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對接合作,積極參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等跨省區域合作平台建設。增強與廈門、平潭等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聯動。

第五節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編輯]

  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和貿易方式,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推動內貿與外貿、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實體貿易與數字貿易協調發展,增強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功能。

一、完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體系[編輯]

  更好發揮廣交會、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以下簡稱海絲博覽會)等重要展會協同推動內外貿發展的關鍵作用,推動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引導外貿企業結合國內需求積極轉型、搭建內銷渠道,支持企業開展出口轉內銷生產線改造等技術改造。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標準轉化與內銷產品認證體系對接,將「同線同標同質」使用範圍擴大到一般消費品、工業品領域,推動內銷規模化、品牌化。

二、加快貨物貿易優化升級[編輯]

  推動貨物貿易結構向高質量、高端化邁進,提升高附加值、自有知識產權、自有品牌產品出口比重。穩定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家具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擴大電子信息、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產品出口。支持加工貿易企業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推動生產製造和配套服務融合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採購配送能力的供應鏈服務商,提升國內外重要產品及資源配置能力。

三、深化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編輯]

  完善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率先落實銀行業、離岸呼叫中心88、法律服務等試點開放措施。支持服務貿易示範基地、示範企業(機構)和重點培育企業(機構)加快發展,培育和引進一批服務貿易領軍企業。支持綜合運輸服務、旅遊、會展等優勢服務領域做大做強,加快建設文化、中醫藥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深入實施服務外包發展專項行動,加快建設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完善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平台,構建新型監管服務模式。

四、打造跨境電子商務樞紐城市[編輯]

  出台實施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支持政策,深入推進中國(廣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引導傳統外貿企業藉助跨境電子商務轉型升級。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優化、服務完善的跨境電子商務園區。支持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走出去」,在重點國家、地區建設一批海外倉。推進國家市場採購貿易89集聚區及試點拓展區建設,培育一批市場採購龍頭企業。鼓勵發展外貿綜合服務90、數字貿易等新業態。

五、高水平建設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編輯]

  大力推進南沙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91建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深化優進優出,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進口,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培育一批進口集聚區,建立便利進口的貿易服務平台,建設重要商品國際分撥分銷產業集群,打造海外化妝品、母嬰用品、快消品等消費品進入中國最主要目的地。進一步放寬和簡化消費品(食品除外)進口准入要求。積極推進藥品進口口岸建設,探索藥品跨境貿易監管新模式。

第六章  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增創改革發展新優勢[編輯]

  弘揚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優化營商環境牽引改革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第一節 優化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編輯]

  牢固樹立「人人都是營商環境、處處優化營商環境」理念,對照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評估、國家和省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到2025年,營商環境達到全球先進城市水平,實現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

一、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編輯]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在使用要素、享受支持政策、參與招標投標和政府採購等方面獲得平等待遇。落實國家財稅管理和減稅降費各項部署,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推進稅務精確執法、精細服務、精準監管、精誠共治,鞏固培植稅源,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開放型國際稅收平台。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支持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深入推進「證照分離」92「照後減證」93「一業一證」94改革全覆蓋,全面落實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95,實現「准入即准營」。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完善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暢通投訴建議渠道。

二、建設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編輯]

  對標國內外最佳實踐,破解企業全生命周期辦事環節、時間、成本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加快科技賦能便利化改革,促進各領域業務系統集成、數據共享,推動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革命性流程再造。提升業務審批效能,實現政務服務100%全程網辦、惠企政策兌現「免申即享」。建設智慧稅務,增強電子稅務局功能,推動多稅種綜合申報96、財稅銜接「合併報、一鍵報」。深入實施企業投資項目分類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推進投資項目審批告知承諾制97,實現企業投資從立項、辦理建築許可、獲得電水氣到不動產登記全流程走在全國前列。

三、健全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編輯]

  建立健全鼓勵新經濟發展機制,探索實行觸髮式監管98、沙盒監管99和「包容期」管理100。建立健全執法容錯糾錯機制,推廣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處罰免強制清單101,通過批評教育、指導約談等行政指導措施,對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且未造成危害後果的,依法免予行政處罰、免予強制執行。完善分級分類監管標準,逐步實現政府監管全行業(領域)覆蓋、全鏈條貫通、全生命周期跟蹤。強化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協同監管,真正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試點工程質量安全保險制度。加強和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探索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治、企業自律、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監管體系。

四、構築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編輯]

  實施《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聚焦政務服務、產權保護、自然人破產等領域立法先行,實現重大改革於法有據。深耕互聯網仲裁102,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企業間跨境商事爭議在線解決機制,打造世界知名仲裁機構,建設廣州國際商貿商事調解中心,提高國際民商事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水平。建立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機制。推進最高法院破產案件審理方式改革試點,率先探索司法出清、破產重整新路徑。推行民事訴訟繁簡分流機制改革,完善「府院聯動」機制103,支持人民法院等實施網絡查控和處理,提升審判執行的質量和效率。加快發展高端法律服務業,建設一批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務機構。

五、開展營商環境綜合授權改革[編輯]

  制定實施國家和省綜合授權事項清單,在市場准入、要素流通、項目審批、創新生態、外資外貿、事中事後監管、司法保障、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領域推出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重大實踐成果。建設黃埔國家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支持南沙自貿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等營商環境改革先行先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投融資、貿易、知識產權、仲裁等營商規則。

  

第二節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編輯]

  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實施民法典,明晰產權歸屬、完善產權權能。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農村集體產權、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定期評估、排查、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爭取國家支持開展放寬市場准入試點。堅持鼓勵競爭、反對壟斷,完善競爭政策框架,構建覆蓋事前、事中、事後全環節的競爭政策實施機制。統籌做好增量審查與存量清理,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完善第三方審查和評估機制,持續清理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存量政策。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力度,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第三節  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編輯]

  爭創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推動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一、創新要素供給方式[編輯]

  創新土地置換模式,健全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完善混合用地104、點狀供地105、彈性年期106、新型產業用地(M0)107等供地方式,優化土地儲備市區聯動機制,推進南沙新區土地管理改革綜合試點。完善適應超大城市特點的勞動力流動制度,健全勞動力資源共享平台,探索適應新經濟發展的特殊工時管理制度。改革科技項目組織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的科技項目遴選、經費分配、成果評價機制,壯大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紀人隊伍。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優化中長期財政規劃管理,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促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完善企業債券「直通車」機制108。建立公共數據開放負面清單,探索分級分類開放利用。

二、完善要素交易平台[編輯]

  支持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轉型升級,擴大交易覆蓋面,打造全國領先的綜合性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高標準建設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集聚一批綜合實力強、專業化程度高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辦好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推進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推廣應用「粵信融」「中小融」等企業融資平台。建設大數據交易中心,促進數據價值轉化與增值。

三、深化要素價格改革[編輯]

  完善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機制,推動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價自主權。健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構建要素價格公示和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完善要素市場價格異常波動調節機制。依法實施價格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清理規範不合理收費項目。加強要素領域價格反壟斷工作。

  

第四節  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編輯]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一、積極開展國資國企綜合改革[編輯]

  爭取國家支持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形式和盤活國有存量資產新路徑,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礎設施和城市更新、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加強國有企業改革長遠規劃,提高國有企業盈利能力。推動更多國有企業資源及上市公司股權整合進入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推進資本運作。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國有企業併購重組力度,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深化職業經理人109制度改革,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和中長期激勵機制,培育市場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國有企業家隊伍。健全協同高效的監督機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到2025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市屬國有企業力爭達3—5家。

二、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編輯]

  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110政策體系,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市場准入,破除招投標等領域各種壁壘。降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政策「直達快享」111。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服務中小微企業,健全企業融資增信支持體系。深入實施「新時代穗商培養工程」112,加強民營骨幹企業培育引導,催生更多「單打冠軍」企業113和獨角獸企業114。加快建設廣州開發區「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範區,支持廣州民營科技園創建國家民營經濟改革創新試驗區。健全防範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到2025年,力爭全市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約30家、上市民營企業約200家。

三、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促進體系[編輯]

  全面貫徹外商投資法,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提高投資環境的開放度、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深化境內境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平等參與政府採購、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產業園區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外商投資企業管理職能由重審批備案向投資促進、保護和管理轉變。

  

第五節  建設社會信用樣板城市[編輯]

  加強信用信息整合應用,發揮信用增值115作用,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促進信用服務實體經濟。

一、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編輯]

  推動社會信用立法,健全信用信息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完善政務、商務、社會、司法等領域信用制度。強化政務誠信監測治理,建立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推行信用承諾制,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和異議制度,鼓勵和引導失信主體主動糾正違法失信行為。加強信用工作隊伍建設,弘揚誠信理念、誠信文化,提升城市信用建設水平。

二、加強信用基礎設施建設[編輯]

  強化信用信息數據質量建設,規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使用,完善覆蓋各類主體的信用檔案,常態化充實信用信息數據資源。推進「信用廣州」平台升級,建設信用監管、個人信用等應用支撐平台。推動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推廣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116等技術應用,探索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向市場主體有序開放機制。加強信用信息數據資源服務和監管,嚴格保護個人信息。

三、深化信用信息融合應用[編輯]

  推進「信易貸」117,拓展「信用+科技+普惠金融」創新應用。開展交通、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家政等領域的「信易+」建設,推動信用惠企便民。在行政審批、招商引資、政府採購、招投標、財政資金扶持、知識產權等領域積極應用信用產品與服務。促進徵信、信用評級、信用保險和信用擔保等信用服務業發展,推動信用創新實踐。支持越秀區創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先行示範區、廣州開發區開展廣東省信用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試點、南沙區創建信用治理創新先行區。

  

第六節  提高創造型引領型改革綜合效能[編輯]

  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工作要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攻堅,策劃一批戰役戰略性改革,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抓好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城鄉融合發展、民生服務供給、生態環境和城市治理等關鍵環節改革,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重大改革成果。建立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破除制約國際人才交流、科研協同攻關等體制機制障礙。紮實推進中央和省部署的改革試點,強化對全局改革的示範作用,鼓勵基層大膽改革創新。加強改革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健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提升改革質量和實效。

第七章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編輯]

  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提升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加快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化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率先推動全方位高水平開放。

第一節  深化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編輯]

一、打造國際經貿新規則策源地[編輯]

  對標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在貿易、金融、物流和數據跨境流動等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加快全球溯源中心118實體化建設,推動形成全球溯源國際規則。建設全球優品分撥中心119和全球報關服務系統120,拓展國際貿易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應用。加快南沙綜合保稅區多模式發展,實施以安全監管為主、體現更高水平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監管模式。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探索開展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對外貿易試點。推動建立國際高標準的數字貿易規則,完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和交換監管制度。加大金融開放創新力度,支持港澳銀行、保險機構設立經營機構,鼓勵跨國公司設立資金管理中心,探索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

二、推動自貿試驗區擴容提質[編輯]

  積極推動南沙自貿試驗區拓展範圍。爭取國家、省以清單式批量授權方式實施一攬子賦權,加快複製全國自貿試驗區的先進經驗。深化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改革探索,率先形成一批標杆性制度創新成果,擴大自由貿易(FT)賬戶121等試點實施範圍,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出入境、運輸等政策。攜手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組合港,共同爭取更大改革自主權,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第二節  積極拓展全面開放空間[編輯]

一、優化國際經濟合作格局[編輯]

  繼續深耕發達經濟體等傳統市場,用足用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加大新興市場開拓力度。深化與發達經濟體市際交流,加強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投資合作,擴大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發揮與東南亞各國傳統合作優勢,促進全方位交流合作。推進與非洲在基礎設施、旅遊、農業、輕工業等領域合作。拓展中東歐合作交流,擴大投資貿易合作。創新提升國家級新區和開發區,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國際合作平台建設,推進國家中歐區域政策合作試點,深化中以、中日生物醫藥產業合作和中瑞生態設計合作、中沙產能合作。

二、更加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編輯]

  出台實施促進利用外資的行動方案和產業鏈招商政策,用好產業招商地圖,引導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承擔科研項目、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實施促進企業加快落戶若干辦法,健全重大外資項目協調推動機制,做好外企安商穩商工作,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完善招商工作體制機制,打造品牌化招商引資平台,加強駐外服務網絡建設,強化產業鏈招商、展會招商、盯點招商、專業招商、以商招商,集聚一批投資額大、產業關聯度高、支撐「十四五」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

三、推動境外投資提質增效[編輯]

  鼓勵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穩妥開展境外投資,通過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多種方式優化資源配置、開拓國際市場。搶抓全球產業鏈重構機遇,組建「走出去」產業聯盟,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優化境外投資輔導服務,引導企業在全球布局產業鏈、供應鏈。推動龍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的本土跨國企業。提升與發達國家創新合作,鼓勵企業在國際創新資源集聚地區建設海外創新中心。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範體系,強化涉外法律幫扶,加快企業海外經營行為合規制度和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健全多雙邊投資合作促進機制,為境外投資企業在所在國爭取更加便利的投資條件。

  

第三節  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編輯]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施新一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行動,深化基礎設施、國際產能、科教人文等領域務實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編輯]

  加強與沿線國家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強化海關、稅收、監管等合作,構建內接周邊城市和內陸腹地、外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強空中絲綢之路建設,深化與沿線空港合作,建設面向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航空客貨運國際中轉樞紐,完善通達世界的機場航線網絡布局。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合作,提高集裝箱班輪運輸國際競爭力,拓展沿線海外營銷網點,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門戶城市。建設以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為核心、廣州北站為輔助的國際陸港區,推動中歐國際貨運班列擴量增效,開行跨境電商專列,強化廣州港海鐵聯運,做大「中亞—廣州—東南亞」出海物流通道,打造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二、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編輯]

  建立健全雙邊產能合作機制,加強與沿線國家規則、政策和項目對接,強化在融資、貿易、能源、數字信息、農業等領域規則對接合作。支持企業對接沿線國家產業和資源,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帶動裝備、技術、品牌、服務、標準走出去。鼓勵企業參與境外港口、信息基礎設施及能源建設項目。高水平建設中國—沙特吉贊經濟城、烏干達國際產能合作工作園等重點境外合作項目。依託廣州開發區建設「一帶一路」合作創新示範區,創建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海絲國際經濟示範區。支持南沙建設「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聚區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加快「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廣州中心建設。

三、加強科教人文交流[編輯]

  搭建「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平台,辦好國際科技交流活動,支持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等科技合作平台建設,積極參與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建設。深化教育交流合作,堅持出國留學和來穗留學並重,打造「留學廣州」品牌。擴大智庫學術交往,與世界知名大學、外國智庫和研究機構合作召開國際研討會。積極參與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深化公共衛生科研交流合作,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做強「廣州文化周」「絲路花語」等文化品牌。密切與沿線國家城市旅遊投資合作,聯合打造具有絲路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

  

第四節 加快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編輯]

  實施城市國際化戰略,提升城市對外交往功能,打造國際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地、國際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地、引領全球城市治理創新示範地、展現開放包容魅力重要窗口。

一、建設高端國際交往平台[編輯]

  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外交活動,爭取承辦國家主場外交活動,藉助參與國際重大會議契機,舉辦「廣州之夜」等活動。充分發揮廣州作為世界大都市協會122主席城市作用,做強全球市長論壇、「廣州獎」123系列活動,探索設立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研究院,帶動會員城市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城市治理創新。加強與聯合國專門機構、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124、倡導國際地區可持續發展理事會、世界城市文化論壇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引進更多國際機構,爭取一批國際組織來穗發展。辦好「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從都國際論壇、國際金融論壇、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官洲國際生物論壇等品牌國際會議,推動海絲博覽會升格為國家級展會,打造高端國際會議目的地。

二、拓展國際交往「朋友圈」[編輯]

  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參與國家城市、「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周邊國家城市為重點,拓展國際友好城市關係網絡。優化友好城市、友好港口、友好城區、友好單位「四位一體」友好關係網絡,推進國際友城「百城計劃」125,鞏固拓展友城雙多邊合作,形成「一方結好、多方參與、結伴成網、協同發展」的友城交往合作格局。堅持友城合作平台化項目化機制化發展,擦亮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文化藝術團、足球交流活動等品牌。強化與駐穗領團溝通聯繫機制。提升廣州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廣州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平台功能。

三、加強國際化環境建設[編輯]

  建立健全外國在穗人員服務管理工作體系,加強國際化社區、學校、醫院和外國人管理服務站建設,完善符合國際規範的社會服務體系。培育國際化人文素養,建設國際語言環境,完善國際標識系統,營造具有國際化水準的生活氛圍。構建大外宣工作機制,完善各類海外機構網絡布局,構築全方位立體化國際傳播格局,深化與中央媒體、國際主流媒體和海外華文媒體合作,增強城市國際傳播能力,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更多廣州案例,提升城市形象和影響力。

四、打造新時代樞紐型僑都[編輯]

  貫徹黨的僑務政策,實施華僑華人人脈涵養計劃,織密樞紐型僑務對外合作新網絡,整合構築海外社團聯盟。對接海外重點華商,打造僑務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活動品牌,將廣州建成全球華商投資與往來的首選城市。加強「僑夢苑」126建設,打造國家級僑商產業和華僑華人創新創業聚集區,完善為僑公共服務體系。設立一批華文教育基地、中華文化傳承基地,提升廣州華僑博物館作為華僑文化的宣傳平台功能。

第八章  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
引領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編輯]

  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戰略部署,強化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功能,服務帶動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建設,支撐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第一節  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建設[編輯]

  聚焦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着力推進制度機制「軟聯通」、基礎設施「硬聯通」、科技創新「智聯通」、產業協同「鏈聯通」、交往交融「心聯通」。

一、促進規則銜接和要素便捷流動[編輯]

  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積極探索食品安全、旅遊、醫療、通關等重點領域「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促進人員、貨物、車輛便捷高效流動。穩步推進准入准營相關規則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跨境通」127。構建創新要素跨境流動與融通新機制,優化科研資金跨境撥付使用,進一步便利穗港澳科技人員往來,實施科研物資入境便利化通關措施。強化金融領域規則對接和市場聯通,推動設立港澳保險服務中心,吸引港澳股權投資企業集聚發展。探索社保制度銜接,便利港澳居民在穗居住生活。擴大職業資格和行業標準互認範圍,推動重點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專業人士在穗申報職稱評審、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和從業執業。爭取港澳上市的藥品、醫療器械在我市指定醫療機構使用。探索醫療保險跨境結算,推動設立第三方國際醫療保險結算中心。

二、共建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編輯]

  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創新合作區,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為龍頭,沿珠江東岸鏈接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沿珠江西岸鏈接中山翠亨新區、珠海西部生態新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等重大創新平台,匯聚粵港澳大灣區高端創新要素並在廣州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積極推動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加強與港澳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開展前沿技術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面向港澳開放市科技計劃(專項、基金),允許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牽頭或獨立申報。支持與港澳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重大科技設施共享使用。

三、深化現代產業體系合作[編輯]

  健全穗港澳產業協同發展體系和產業鏈安全協調機制。規劃建設穗港智造合作區和穗港科技合作園,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加強與澳門在中醫藥等領域合作,支持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推進互設金融機構,加快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積極引入港澳會計、法律、諮詢、會展等專業服務業,將天河中央商務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自由化示範區,在廣州南站地區打造粵港澳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示範基地。促進粵港澳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發展,加快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建設,健全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工作機制。做好從化馬場項目,爭取速度賽馬賽事試點,打造世界級穗港賽馬產業經濟圈。

四、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編輯]

  加強港口航運合作,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港口航運體系,聯動香港、深圳共建郵輪港口集群,建設港澳客運口岸碼頭。推進白雲國際機場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機場協同發展,拓展大灣區境內外航空網絡,推動多式聯運代碼共享和城市候機樓(廳)共建共享。推動廣深港高鐵引入廣州中心城區,加強軌道交通互聯和一體化運營,共建「軌道上的大灣區」。推進穗港澳網間互聯寬帶擴容,促進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和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探索創建信息化合作示範區。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間送電通道建設,加快天然氣主幹管網、液化天然氣(LNG)儲運設施外輸管道建設。配合推進珠江河口區域水資源、水環境管理合作和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項目,推動城市間供水互濟。

五、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編輯]

  深化教育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加大與澳門高校合作力度,加強技工培養、技能競賽等職業教育合作,推進港澳居民隨遷子女在穗接受義務教育工作,辦好港澳子弟班,締結更多穗港澳姊妹學校(園),打造穗港澳教育交流品牌活動。深化醫療衛生合作,吸引港澳優質醫療機構等來穗提供醫療服務,繼續聯合香港開展「金牌全科醫生」培養項目,共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體系。面向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招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進一步便利港澳專業人士在穗就業。共建人文灣區,聯合港澳開展海絲保護和申遺工作,推動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領域相關聯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多元文化交流創新示範區。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聯盟,共享區域旅遊資源,構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品牌,建設國家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128。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129,完善以廣州為樞紐的大灣區「菜籃子」生產、流通和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六、支持港澳台青年來穗發展[編輯]

  深入實施「五樂」行動計劃130,加快建設一批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高地。高質量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活動,提升「青創杯」等賽事水平,進一步發揮覆蓋創業各階段的港澳青年創業基金推動作用。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交流「1234N」計劃131,為港澳青年人提供創業、就業、實習和志願工作等機會,推動青年人交往交流交融,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協助開展面向港澳社會的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推進穗台經濟文化交流,做強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點),支持台商台企、台灣青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七、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編輯]

  全力打造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示範基地。創新粵港深度合作園開發建設合作模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導入。規劃建設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推動葡語系國家商品展示銷售綜合平台提質升級。引進港澳及國際知名醫療機構和國際學校,營造與港澳相銜接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環境。支持各區打造一批特色合作平台,探索開展首創性、差異性制度改革。

  

第二節  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編輯]

  堅持在主動對接、支持、服務深圳先行示範區和經濟特區中拓展廣州新的發展空間,完善廣深「雙城」聯動機制,加快推進以改革聯動為牽引的「雙城」聯動,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

一、加強廣深綜合改革聯動[編輯]

  全力支持和學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率先複製應用試點成功經驗,結合我市實際提出重點改革事項清單,積極爭取國家、省的支持。用好省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和特事特辦工作機制,爭取省將賦予深圳的省級管理權限一併賦予廣州。攜手探索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升市場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水平,促進兩市之間人員、物資、信息、技術、資金自由高效便捷流動。落實營商環境和自貿試驗區合作協議,推動相關政策對接。

二、共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資源[編輯]

  協同布局和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核心+基地+網絡」形式,共建鵬城國家實驗室和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推動財政資金購置的高價值科研儀器共享。加強南沙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先行啟動區的聯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跨市轉化應用,共建全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三、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編輯]

  深化產業規劃和項目布局對接,搭建產業公共服務平台,依託兩市在汽車、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共同推進廣深惠智能網聯汽車、廣深佛莞智能裝備等產業集群建設,推動廣深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積極探索「一會兩地」等新模式,互相支持辦好廣交會、高交會等重大會展。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要素交易平台等金融創新合作。

  

第三節  引領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編輯]

一、服務珠三角核心區主引擎[編輯]

  積極推動珠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高水平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優化提升同城化體制機制,繼續在全國同城化實踐中走在前列。着力形成高度同城化的交通網絡,進一步對接穩定兩市軌道銜接通道,織密高快速路和市政道路對接網絡,全面打通擴容金沙洲等重點交界地區的「斷頭路」「瓶頸路」。優化提升廣佛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構建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重點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等萬億級產業集群。將「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廣州荔灣海龍」先導區打造為廣佛高質量融合新極核,推動形成「一核引領、四區協同」的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發展格局132。發揮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橋頭堡作用,深化與東莞、中山、江門合作,進一步加密跨珠江口通道,深化南沙新區與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廣州開發區與東莞水鄉經濟區的結對合作。加強與珠海、惠州、肇慶對接,在能源、港航、生物醫藥等產業開展務實合作。

二、服務沿海經濟帶主戰場[編輯]

  建立健全廣州湛江「省會城市+省域副中心」協作機制,加強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湛江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對接聯動,深化廣州港與湛江港的港航業務合作,推動兩市石化、鋼鐵、海洋等優勢產業協同發展。加強與汕頭、茂名、潮州、揭陽對接合作,支持汕尾、陽江強化重要戰略支點功能,助力東西兩翼生物醫藥、石化等重大產業集群建設,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

三、服務北部生態發展區新標杆[編輯]

  深化廣清一體化,帶動清遠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加快共建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立健全合作區「三園一城」133管理模式。依託廣清交界地區優質旅遊資源,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加強與梅州、雲浮、韶關、河源在旅遊、農產品、中藥等綠色領域合作,打造珠三角地區與北部生態發展區協同發展的示範區。

四、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廣州都市圈[編輯]

  着力打造空間結構清晰、交通往來順暢、產業分工協調、要素自由流動的現代化都市圈。加快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等軌道交通和幹線公路項目建設,強化支線交通網絡連接。探索「研發+製造」「總部+基地」「前端+後台」「總裝+配套」等合作模式,支持佛肇清雲韶在汽車、鋼鐵、能源等領域強化對廣州的產業配套。以人力資源市場、技術市場、金融服務、市場准入為重點,打造一體化市場環境。加強與深圳都市圈聯動,協同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第九章  強化全周期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提升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品質
[編輯]

  把握國際大都市發展規律,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建設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精緻城市,讓城市煥發經典名城魅力、展現時代花城活力。

第一節  加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編輯]

  加快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強化規劃戰略性、科學性、協調性和操作性,優化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國土空間底線管控,科學配置國土空間資源,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構建適應廣州未來發展的美麗國土空間格局。

一、健全「三區三線」134空間管控機制[編輯]

  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統籌安排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健全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線」管控體系。建立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利用新機制,提高規劃設計管理水平,實施規劃「戰略留白」135。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探索「留白增綠」136規劃管理創新政策。劃定基本農田集中保護區,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全面建立「田長制」,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促進「兩帶一區」優質耕地137集中連片保護,探索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異地有償代保模式,爭取國家支持將國務院授權省批准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委託廣州實施。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引導城鎮緊湊集約發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爭取國家支持按國土空間規劃期實施的用地規模和指標總量管控模式138

二、塑造「一城多面」嶺南特色風貌[編輯]

  保護和延續城市文脈,杜絕大拆大建,讓城市留下記憶、讓居民記住鄉愁。推動分級分區實施城鎮空間開發管控,堅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注重營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歷史文化與時代特色共生的嶺南城市特色風貌。維護中山紀念堂、沙面等歷史城區傳統空間輪廓,保護平緩有序的古城天際線。嚴控沿山地帶建築高度,保護城市北部連綿山巒背景,構建山城融合的沿山天際線。強化珠江沿岸的珠江新城等城市重要功能區、風景區天際線管控,塑造起伏有序的濱江天際線,打造世界級精品珠江。提升城市傳統中軸線(越秀山—海珠廣場)、城市現代中軸線(珠江新城—海珠湖—南海心沙)等景觀視廊,強化雲山、珠水、花城的整體意象。

  

第二節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編輯]

一、完善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編輯]

  以珠江為脈絡,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會、南部濱海自然地理稟賦,優化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中部突出數字牽引、國際都會功能,着重優化中心城區功能,加快城市發展向內涵提升轉變,深化城市更新,提升行政管理、科教文衛、數字經濟、高端服務等核心功能,增強高端資源配置能力,建設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南部突出科創引領、灣區門戶功能,着重提升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深化與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聯通發展,創建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範區。高品質規劃建設蓮花灣片區,打造連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東部突出知識創新、智造高地功能,着重建設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打造國家知識中心和中國智造中心,做強增城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城區,促進與深圳優質資源要素暢通流動,積極推動與東莞融合發展。西部突出區域聯動、同城示範功能,着重加快廣佛全方位深度融合發展,強化交界區結對合作,提升廣佛極點輻射力,加快打造廣州南站門戶樞紐。北部突出城鄉融合、生態屏障功能,着重做優做強生態功能、綠色經濟,高水平發展臨空經濟,加快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提升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質量。優化城市生態網絡、交通網絡和生產生活網絡,促進樞紐、城區、郊區新城之間互聯互通和功能互補,完善「中心城區—副中心—外圍城區—新型城鎮—美麗鄉村」城鄉體系。

二、促進各區有序分工和協調聯動發展[編輯]

  綜合各區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科學確定各區主體功能定位,明確主導產業和發展重點,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聯動發展新局面。持續深化「放權強區」改革,加強市對全局性和跨部門、跨區重大事項的決策協調和組織實施。推進跨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統籌跨區產業分工、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實現產業協同、資源共享、環境共治。

專欄14 「十四五」時期各區發展指引

功 能 定 位 發 展 重 點 重 點 平 台
越秀區 提升國際大都市核心區發展能級,增強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內容的軟實力和以舊城更新改造為載體的硬實力,建成廣州「老城市新活力創新發展示範區」。 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以數字賦能和總部引領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產業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創新金融、生命健康、現代商貿三大主導產業和數字產業、文化創意、專業服務三大特色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構建「一軸三帶六組團」總體布局。一軸:城市傳統中軸線,三帶:東風路總部經濟產業帶、環市路數字經濟創新帶、沿江路創新金融集聚帶,六組團:北京路文商旅融合發展示範區、海珠廣場文化金融CBD和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區、黃花崗科技園、花果山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範區、廣州火車站現代商務會展區、東山口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建康產業創新區。
海珠區 努力建成數字經濟示範區、產城融合引領區、城央生態宜居區、文商旅融合樣板區。 全力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高端商務、現代商貿會展、文化旅遊等主導產業,做精做優人工智能、新興金融、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改造升級都市型工業、綠色建築等傳統產業,加緊培育未來產業。 構建「一區一谷一圈」發展空間布局。「一區」: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一谷」: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含生物島),「一圈」: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荔灣區 努力建成綜合城市功能示範區,建設產創聯動示範區、城市治理創新區、嶺南文化核心區、產城融合先行區。 重點發展以現代服務業、醫藥大健康、文化旅遊、總部經濟、產業金融、智能製造等為主導產業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一帶兩區」發展新格局。一帶: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兩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範區、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
天河區 努力建成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樞紐、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先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展示窗口、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樣板示範。 大力發展金融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商貿業、高端專業服務業和現代都市工業等五大主導產業,布局太赫茲、量子通信等未來產業,形成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大產業集群。 構建「兩軸兩帶多片區」空間格局。現代服務經濟發展軸串聯天河中央商務區、天河路商圈、沙河片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軸串聯廣州國際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含天河高新區),通過臨江高端經濟帶對接聯動廣州沿江產業帶,中部科技創新帶對接聯動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以及廣州科技創新軸。
白雲區 打造國際空鐵水陸聯運樞紐核心區、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承載區、城鄉融合發展的生態美麗和諧宜居示範區。 構築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數字經濟集聚區,搶占第三代半導體、智能汽車及自動駕駛、下一代通信、類腦智能、激光等離子體等未來產業高地,打造高端裝備、智能定製、美麗健康、新材料等先進製造增長極,助力現代商貿、現代物流、臨空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擴容提質,推動設施蔬菜、智慧花卉等現代都市農業跨越發展。 構建「五片協同、多核驅動」空間發展格局。推動中部現代綜合城市中心、南部總部經濟時尚之都、西部數字經濟創新走廊、北部臨空經濟產業新城、東部美麗健康科創門戶五大功能片區協同發展,推進以「一園一城一示範區」(廣州民營科技園、白雲湖數字科技城、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區)為重點的,包括廣州設計之都、廣州西岸、白雲新城等重大發展平台建設。
黃埔區 打造廣州市主城一體化東部極核,建設科技創新引領區、現代產業體系標杆區、深化改革開放先行區、生態文明建設典範區、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區。 堅守實體經濟主陣地,建設新型顯示、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集成電路四大全產業鏈。強化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賦能,打造一個三千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兩個兩千億級(汽車製造、新材料)、四個千億級(綠色能源、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健康食品)的「1+2+4」產業集群,形成具有發展新優勢的萬億級產業體系。 打造「一岸雙軸三片」空間發展格局。全面提升「一岸」,推動廣州第二CBD(黃埔片區)建設,加速建設珠江東十公里「黃金海岸」;全面崛起「雙軸」:打造創新大道科技創新軸、開放大道—開發大道產業創新軸;全面聚合「三片」:推動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互動發展,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多園聯動、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黃埔經濟板塊坐標。
花都區 建設廣州北部人口經濟重要承載區和經濟增長極,建成空鐵融合樞紐型都市區。 推動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研發和產業化,打造2500億級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芯片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飛機維修、飛機租賃、航空物流、臨空會展等高端臨空服務業,打造千億級臨空經濟產業集群。發展綠色金融、綠色建築,打造千億級綠色產業集群。促進生態旅遊、現代商貿、時尚創意等產業深度融合。 建設廣州空鐵融合經濟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等重大平台和花都汽車城、花都臨空高新區、廣州北站商務區、花都樞紐經濟發展帶、花都湖數字經濟產業帶、山前文旅發展帶。
番禺區 建設「華南智核」和「灣區門戶」,力爭打造成為以人文灣區、休閒灣區、健康灣區為特色的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示範區,建設創新創業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美麗品質城區。 建設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現代農業為重要補充的現代產業體系。重點發展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燈光音響、珠寶首飾、建築業、生物醫藥與健康、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高端專業服務業、直播經濟等產業。深化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 重點發展廣州南站地區、萬博長隆片區、廣州番禺汽車城、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番禺智能製造產業園等五大平台;高水平做好蓮花灣片區規劃設計,推動蓮花灣片區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開放的新高地、廣州活力開放的新平台。
南沙區 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的承載區、先進製造業發展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廣州城市副中心。 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總部經濟、金融服務業,進一步強化港口物流、船舶製造、航運服務和海洋科技功能,超前布局氫能、天然氣水合物等未來產業。 重點推進「一城四區」分類發展。南沙中心城區重點構建以高端服務為主要功能的城市服務中心;慶盛片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園、汽車裝備基地等園區;北部片區加強與順德地區同城化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生產服務和先進製造業基地;南部片區提高國際化服務水平和航運服務功能,建設國際旅遊度假中心;海港片區形成規模化綜合性港區和世界級船舶基地。加快推動粵港深度合作園、明珠科學園等重大平台建設。
從化區 打造文明富裕的全國全省鄉村振興示範區、全面協調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生態宜居的粵港澳大灣區灣頂「綠谷」、開放共享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谷」。 着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花籃子」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為依託,大力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智慧物流、現代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康養、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以及生態設計、馬產業等特色產業。 優化「一核兩翼三帶」總體空間布局。一核:從化中心城區;兩翼:以溫泉、良口、呂田北部三鎮為主的「生態價值創新翼」,以太平、鰲頭南部兩鎮為主的「科技創新發展翼」;三帶:「太平—鰲頭—街口」創新創業產業帶、「溫泉—良口—呂田」美麗健康發展帶、流溪河全流域生態價值創新帶。重點推進黃埔—從化產業共建合作區、從化溫泉生態經濟總部集聚區、明珠智慧產業園、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創新示範區以及現代農業產業園。
增城區 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建設宜業宜居宜養宜游的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之城,打造廣州東部新動力源和增長極。 以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超高清視頻顯示、半導體及集成電路、信創產業)、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金融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等產業集群為牽引,打造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推動國家級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增城僑夢苑發展,推動核心區擴容提質,打造新型顯示價值創新園、廣州東部交通樞紐中心商務區、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中新科技園、廣州科技教育城、荔湖新城、廣深產業創新合作平台等發展平台。                

第三節  建設安全韌性的市政基礎設施[編輯]

  堅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

一、暢通城市交通網絡[編輯]

  建設高密度城市軌道網。落實公交優先戰略,構建高速、快速、普速三個層級的城市軌道網絡,到2025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力爭達900公里,實現市中心與南沙等外圍城區30分鐘軌道直達、廣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60分鐘軌道直達。建成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線路,編制實施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加強與周邊城市軌道交通銜接,推動形成廣佛一張網、穗莞多通道、相鄰城市中心直達的城市軌道網絡格局。實施軌道交通增能改造,創新行車組織,滿足高密度網絡化運輸組織需求。強化軌道交通網和常規公交網融合,動態優化常規公交線路和站點布局。

  實施市政道路網絡結構性提升工程。完善市政骨架路網,推動中心城區與外圍城區及周邊城市互聯直通。加快建設海珠灣隧道、空港大道、南沙西部快速通道等項目,實現中心城區與重大交通樞紐、外圍組團30分鐘直達;推進龍溪大道快速化改造、化龍—開發區西區過江通道等項目建設,實現廣佛、穗莞中心60分鐘互通。建設城市快捷路二期、同心橋等項目,與新滘路、廣園快速、科韻路等構建快捷分流環線,緩解內環路及環城高速交通壓力。實施車陂路北延線等主幹道路,暢通市政橫縱骨架通道。

  改善組團內部交通微循環。以中心城區、重點功能區、重大交通樞紐等為重點,強化局部交通微循環。加快建設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工程、如意大橋等過江通道,減少珠江水系對交通循環的阻隔。推進白雲四線等交通樞紐周邊配套市政道路建設,提升局部網絡穩定性。以白雲—南海、五眼橋—滘口、開發區—麻涌等為重點,推進玉蘭路—港口路過江通道等建設,強化廣佛、穗莞聯動發展區域交通微循環。大力推進城市風雨連廊系統工程建設,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深化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分類優化重點地區、交通樞紐、旅遊景區等區域停車設施布局,動態設置道路分時停車泊位,緩解小區夜間停車、醫院停車等臨時性停車問題,加快建設地下、立體停車場,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

專欄15 「十四五」時期城市軌道、市政路橋重點建設項目

一、城市軌道交通項目

(一)在建項目:3號線東延段、5號線東延段、7號線二期、7號線西延段、10號線、11號線、12號線、13號線二期、14號線二期、18號線、22號線。

(二)規劃建設項目:8號線白雲湖至廣州北站段、8號線萬勝圍至蓮花段、24號線。

(三)規劃研究項目:22號線南延線、城市軌道第四期建設規劃線路。

二、市政道路項目

(一)骨架提升項目:火爐山隧道、白雲大道(黃石東路—同泰路)改造、白雲大道下穿隧道、G106快速化改造、廣汕路快速化改造、黃埔大道快速化改造二期、黃埔東路快速化改造、南沙西部快速通道、黃金圍大道、臨江大道東延線、永九快速路、開放大道、南大幹線(東新高速—蓮花大道)、如意坊放射線系統、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洛溪大橋拓寬、雲城東路隧道延長工程;如意大橋、冼村路—廣場東隧道、臨江大道—閱江路過江隧道、會展西路過江隧道、魚珠隧道、沙魚洲隧道、化龍—開發區西區過江隧道;車陂路北延線、茅崗路北延線;城市快捷路二期(東沙—石崗隧道)、白雲一線。

(二)樞紐服務項目:空港大道(白雲五線—機場)、機場—廣州北站快速通道;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南段、海珠灣隧道、白雲四線。

(三)灣區互通項目:廣佛大橋系統工程(一期)、碧江大橋、沉香大橋、同心橋、龍溪大道快速化改造、玉蘭路—港口路過江通道、東江通道。

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編輯]

  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增加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清潔化轉型。推進天然氣熱電聯產機組和本地支撐電源項目建設,「十四五」時期,力爭新增電源裝機容量約530萬千瓦,電力自給率達50%以上。穩定西氣東輸、深圳大鵬、珠海金灣等天然氣氣源,拓展海內外其他氣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並舉,大力開發利用太陽能及風能,到2025年,力爭光伏發電、風電裝機規模分別達100萬千瓦、16萬千瓦。發展氫能產業,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

  推動能源運輸設施升級。推進廣州電網工程和500千伏送電通道建設,加快建設500千伏楚庭等輸變電工程,打造智能電網,提升供電能力及可靠性。完善天然氣輸配網絡,支持智慧管道試點建設,建成天然氣利用四期工程,適時啟動五期工程,提高主幹管網輸配能力和覆蓋率,到2025年,城鎮居民管道燃氣覆蓋率力爭達80%。加強能源儲運設施保護,健全隱患排查和整治長效機制。

  創新能源供給管理模式。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和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爭取全國性電力交易中心落戶廣州。深化油氣體制改革,探索能源市場交易機制,研究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能源交易中心和廣東天然氣交易中心。創新超大城市能源管理新模式,發揮國家「互聯網+」智慧能源示範平台效用,組建能源數據實驗室。理順能源價格機制,研究制定燃氣發電差別化氣價,爭取廣州城市高壓管網與國家管網直接對接,支持分布式發電項目選擇上網模式。

專欄16 「十四五」時期能源保障重點建設項目

一、電源項目:白雲恆運燃氣發電、黃埔恆運天然氣發電、黃埔電廠氣代煤發電、增城旺隆氣電替代、大唐從化燃氣熱電冷聯產、珠江LNG電廠二期骨幹支撐調峰電源、開發區東熱電冷聯產、粵電花都天然氣熱電聯產;珠江電廠綜合能源一體化基地。

二、區域綜合能源項目:金融城起步區綜合能源、明珠工業園綜合能源、琶洲綜合能源、南沙橫瀝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及配套熱網、從化明珠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園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南沙萬頃沙保稅港分布式能源站等項目。

三、電網項目:廣東中通道背靠背直流工程、500千伏楚庭輸變電工程、500千伏科北輸變電工程、500千伏海珠輸變電工程、500千伏傍海(番南)輸變電工程、500千伏木棉至增城線路工程、500千伏楚庭第二通道工程、500千伏穗東解口蓄增線路工程。

四、油、氣保障項目:LNG應急調峰氣源站、LNG應急調峰氣源站二期;廣州市天然氣利用工程四期、LNG應急調峰站配套管線;廣州市油氣管道應急救援基地。

三、建立現代化水安全保障體系[編輯]

  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十四五」時期年用水總量控制在48.65億立方米以內。堅持節水優先,支持工業節水技術改造、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建設,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夯實多流域水源保障體系,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水源水質監測,建成北江引水工程、牛路水庫等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形成多水源互為備用的應急調度體系。實施北部水廠二期工程等項目,到2025年,市域設計總供水能力達955萬立方米/日。推動中心城區與番禺、增城等區供水聯網,提升供水管網整體穩定性。

  打造高密度海綿城市139加大城市徑流雨水源頭減排的剛性約束,到2025年,建成區45%以上面積(以2019年為水平年)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實現自滲、蓄泄得當。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排水設施,充分發揮綠地、道路、水系對雨水的吸納蓄滲、淨化緩釋作用。構建生態、韌性、安全的河湖水系,提高城市雨洪調蓄能力,推動新城區、新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等高標準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實施雨污分流、雨洪資源利用,改善修復水生態環境。

  完善防洪排澇體系。以鞏固和完善海堤江堤、區域排澇、城鎮排水三道防線為重點,加快推進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按照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要求,建設生態海堤,鞏固提升南部江海堤防;聚焦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山洪災害「三大風險」,加快推進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善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理順內澇防治工作機制。提升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澇安全綜合保障體系。

  

第四節 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質增效[編輯]

  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文化傳承、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完善城市更新工作機制和「1+1+N」政策體系140,開展城市有機更新行動,實現城市面貌大變化大提升。

一、積極推動「三舊」改造[編輯]

  繼續完善舊城鎮、舊村莊、舊廠房「三舊」改造政策體系,採用「連片改造」和「微改造」相結合模式,推進成片規劃、連片策劃、有序實施,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加快釋放科技創新、總部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提升城市面貌。促進白雲國際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重大功能平台、重點商圈及周邊區域「三舊」改造,加快羅沖圍等地區改造,推進183條城中村改造。以歷史文化街區、老舊小區及傳統商貿集聚區為重點,推進恩寧路、城市傳統中軸線等人居環境工程,基本完成395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27個舊街區改造項目,有序推動舊樓加裝電梯。實施306個舊廠房改造項目,推動舊工業廠區向特色園區和創新產業功能混合開發轉型。支持黃埔區爭創國家「三舊」改造改革創新試點。

二、加快實現「三園」轉型[編輯]

  以中心城區、重點功能區為重點,協同推進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中心城區物流園區疏解外遷和布局優化,加快導入高端產業,把「三園」打造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先行區、功能優化完善承載區、環境改善提升示範區。完善村級工業園轉型政策,調動區、街(鎮)及村集體參與改造積極性,推進541個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打造一批村級工業園功能轉換示範項目。推進專業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和轉型疏解,培育一批轉型升級示範性批發市場,實現功能轉換、業態升級。優化物流用地等支持政策,分類有序推進11個物流園區轉型升級,規劃建設一批現代化智慧物流產業集聚區,促進物流中轉功能向大型交通物流樞紐集聚。

三、強力推進「三亂」整治[編輯]

  加強違法建設、黑臭水體、「散亂污」場所等「三亂」整治,消除安全隱患,改善人居環境。加強政策疏導,切實做到違法建設遏增減存,以重要景區、城市門戶通道等為重點,基本完成存量違法建設整治。強化河湖長工作機制,鞏固拓展黑臭水體剿滅戰成果,實現河湖「長制久清」,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水環境。結合「三舊」改造、「三園」轉型,持續大力排查和整治「散亂污」場所。

四、完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編輯]

  加強城市更新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合理把握時序節奏,推動征拆工作法制化。創新城市更新資金投入模式,推動實施模式向連片規劃轉變、經濟平衡向區域統籌轉變。強化規劃引領和全周期管理,將城市更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剛彈結合」規劃管控體系,實現規劃、實施、監管的全流程管控和評估。優化利益調節和公眾參與機制,推動開展舊村莊更新改造房屋拆遷補償行政裁決試點,探索土地置換模式,調動各方積極性,提升策劃實施合理性和科學性。

  

第五節 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編輯]

一、優化城市形態和公共空間設計[編輯]

  對標雄安新區等國內外先進標準,以城市傳統中軸線、城市現代中軸線和珠江景觀帶為紐帶,加強城市廣場、公園等公共開放空間管理。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築方針,高品質規劃設計城市街區和城市家具141,細緻嚴謹做好單體建築設計,形成更多具有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州特色的精品建築群,使建築可閱讀、街道宜漫步、城市有溫度。實施社區設計師142制度,優化文體設施、兒童活動場地、綠色生態街巷等設計。

二、提升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鄉環境[編輯]

  提高城市環衛設施建設水平,加強城市陸域、水域環境衛生治理,重點提升珠江兩岸、旅遊景點、商業繁華地段、交通樞紐、城市主幹道沿線和城郊結合部等環境品質,推進綠化美化亮化藝術化。深入創建容貌示範社區,提升城市容貌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健全市、區、街(鎮)、村四級一體的城鄉環衛管理機制,理順環衛管理權責,實現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動融入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以城中村、農貿市場、密閉場所、學校等重點場所、薄弱環節為重點,加強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創建市容環境衛生示範街。繼續推進「廁所革命」。規範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等管理。加強物業服務監管,提高物業服務覆蓋率,提升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探索出租屋管理新模式,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研究出台處罰高空拋物相關法規。健全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工作機制,優化執法程序,加強執法監督。

三、提高公共設施管養水平[編輯]

  建立「以區為主、市區聯動」常態監測評估機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143制度,促進「大城市病」治理。加強路燈路牌、公共停車場、消防站、消火栓、垃圾中轉站、無障礙設施等公共設施建設養護,因地制宜配備過街天橋電梯。推進肉菜市場、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深化地下管網建設管理改革,結合重點區域開發、軌道交通建設、城市更新等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動道路與供水、供氣、電力、通信等管線同步建設。加強地下管線信息動態更新和共建共享,保障地下管線安全運行。

第十章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更高水平融合發展[編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養精勤農民,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當好全省鄉村振興示範和表率。

  

第一節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編輯]

  持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樞紐型都市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的經濟、服務、生態功能。

一、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編輯]

  落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實施重要農產品增量提質行動,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試點,推動實施「嶺南百萬新田園」工程144,健全落實生產補貼和轉移支付制度,保障糧、油、肉、菜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推動生豬家禽養殖轉型升級,促進養殖業布局合理化、生產規模化、養殖綠色化。實施水產種業提升工程,發展遠洋漁業。推動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利用數字農業技術,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質量安全追溯。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提升廣州品牌農產品美譽度和影響力。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機制,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發展農產品期權期貨市場,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145試點。

二、發展樞紐型都市現代農業[編輯]

  建設現代農業樞紐,打造全國優質農產品加工、貿易、流通集散中心。以樞紐引導統籌生產,將生產環節拓展到省內外乃至東南亞,擴大廣州優勢農業聯結產地範圍;以樞紐服務消費市場,向粵港澳大灣區輸出高品質特色農產品,並逐步向海外拓展。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培育發展標準化配送、展貿、結算、定價、信息服務等增值產業。高標準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發展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漁業、現代種業、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閒農業。建立具有綜合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農業總部經濟,培育一批銷售超百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

三、健全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編輯]

  提升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加快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建設,優化建設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南沙漁業產業園、蓮花山中心漁港、海鷗島名優農漁產品基地、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科技園區。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在生物農業、設施農業、信息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和種子種苗等領域加快突破,開展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貯藏保鮮等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推進智能農機示範應用。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探索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的新機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強養殖業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污染及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水平。

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編輯]

  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農業旅遊、休閒康養、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創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公園,打造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集聚區,建成農民家園、市民公園、遊客樂園,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做強花產業,厚植花文化,擦亮花城名片,辦好亞洲花卉產業博覽會,爭取申辦世界園藝博覽會。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主體,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以及種養大戶、小農戶等聯合發展。完善供銷合作社體制機制和服務網絡,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升級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產業融合載體。

  

第二節  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編輯]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

一、建設嶺南特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編輯]

  統籌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加快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全面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建設水平。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提高幹淨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創建水平,建設嶺南特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群。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深入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146,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四好農村路」147建設、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北部鄉村旅遊景觀公路,將美麗鄉村和生態景觀串點連線成面。把從化區建設成為全國全省鄉村振興示範區。「十四五」時期,實現市級美麗鄉村全覆蓋,30%以上行政村達到特色精品村標準。

二、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編輯]

  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創新鄉村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壯大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帶頭人隊伍,提升主體從業者生產經營能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實施「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148,完善大學生村官、鄉村規劃師、農村法律顧問等制度。實施「千企幫千村」149和「百團千人科技下鄉」150工程,做好「三支一扶」151志願服務,在教育、衛生等領域率先建立城鄉人才輪調製度。實施新鄉賢推動鄉村振興工程,促進原籍高校畢業生、經商人員等返鄉創業興業。

三、完善鄉村建設政策和治理體系[編輯]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落實土地承包延期政策。落實「三農」工作「四個優先」152要求,全面推廣「一元錢看病」153等模式。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增強黨員幹部引領作用。深入推動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鼓勵鄉村治理模式創新,實現自治完善、法治約束、德治教化全面提升。科學治理「空心村」154。加強農民權益保護、信用建設、市場監管、法制宣傳。

  

第三節 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編輯]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建設,塑造跨區域城鄉融合發展合作典範。

一、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編輯]

  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暢通城鄉勞動力流動渠道,引導城市人才到鄉村服務,推動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移制度,健全非戶籍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規則和監管措施,逐步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引導工商資本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資金、技術、產業等支持。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擴大農村抵押擔保範圍,探索宅基地使用權、農業生產設施、林業經營權等抵押擔保融資機制。構建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風險分擔機制。

二、強化城鄉發展資源統籌開發利用[編輯]

  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把花都區北部「四鎮」(獅嶺鎮、花山鎮、梯面鎮、花東鎮)、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荔湖新城、廣東從化經濟開發區、黃埔—從化合作共建區等打造成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創新社會資本參與改造的激勵機制,盤活閒置村集體物業和宅基地。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支持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在試驗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155,在從化打造溫泉生態經濟總部集聚區。

三、加強新型城鎮和特色小鎮156建設[編輯]

  加強中心鎮、特大鎮等新型城鎮規劃建設,提升綜合服務和產業集聚功能,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在黃埔區、白雲區等開展以中心鎮為載體的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建設。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以產業「特而強」、體制「新而活」為重點,促進特色小鎮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效益「顯而優」。大力發展特色小鎮主導產業,提升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投資運營模式,培育特色小鎮創新創業生態。加快北部地區產業型、功能型、體制創新型特色小鎮發展,先行承接城鄉融合發展相關改革試驗,開展供地用地方式改革和投融資機制改革。

  

第四節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編輯]

  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落實省新一輪對口幫扶和「萬企幫萬村」157行動,鞏固拓展貧困地區脫貧成果,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落實好兜底保障。夯實造血式產業扶貧,健全「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158。加強勞務協作,推廣企業定製班就業培訓模式。建立消費扶貧穩定幫扶機制。健全我市北部山區幫扶機制,大力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設立北部山區鄉村發展補助資金,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人居環境改善、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推動北部山區提質均衡發展。全力落實國家和省關於新疆疏附、西藏波密、重慶巫山、貴州畢節黔南安順、梅州清遠等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和省內精準幫扶任務,務實推進與齊齊哈爾對口合作。支持老區蘇區振興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攜手創建廣東省減貧治理綜合改革試驗區。

第十一章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美麗中國廣州樣本
[編輯]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高水平建設生態城市,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煥發雲山珠水、吉祥花城的無窮魅力。

第一節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編輯]

  統籌生態空間布局,着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建設城在水邊、山在城中、綠在四周的生態宜居環境。

一、構建通山達海的生態空間網絡[編輯]

  基於「山水城田海」自然資源本底,保護建設以重要自然資源分布區域為主體、水系與廊道為紐帶、重點生態公園為節點、通山達海的生態空間網絡。加強九大生態片區159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推進生態公益林建設、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村莊搬遷安置等生態保育工作,更好提供科研、教育、體驗、遊憩等公共服務功能。建設「三縱五橫」生態廊道160,加強生態廊道內土地整治、更新改造和生態修復,建設城市「翠環」,更好發揮生態綜合服務功能。構建市域主通風廊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161,探索形成可實施可推廣的城市降溫方案。提升白雲濕地、白雲山、海珠濕地、大夫山—滴水岩、黃山魯、南沙濕地等六大生態節點,在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基礎上,加強景觀與遊憩設施建設,打造精品生態公園。

二、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編輯]

  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大力推進山體周邊系統整治與生態復綠,修復受損山體,整治違法建設,提升城市山體生態景觀。建立全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體系,打造水清岸美、安全暢通、人水和諧的水環境。以萬頃沙海洋保護區、南沙濕地、無居民海島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為重點,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工程。開展海岸線整治修復,推進虎門大橋北側海灣等整治項目,整體提升海岸線生態景觀風貌。

三、建設高品質森林城市[編輯]

  實施「森林圍城、森林進城」,推動公園下鄉,使綠化「進社區、進校區、進園區、進村宅、進樓宇」,展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森林城市風采。落實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完善綠色生態網絡,提升綠道建設水平。實施林地生態修復,推進造林更新和封育恢復,優化整合自然保護地。實施林長制,加強天然林建設保護。完善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等公園體系建設,基本建成獨具嶺南特色的公園城市。持續推進白雲山、麓湖、越秀山「還綠於民、還景於民」和公園拆圍透綠,保護建設海珠濕地等城市生態綠核,提升「空中雲道」162,高水平建設廣州花園。通過邊角地整理等方式見縫插綠,增加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163。推進珠江兩岸綠化景觀建設和美麗廊道綠化行動。加強立體綠化,保持天橋綠化領先優勢。

圖2 生態空間網絡布局示意圖

  

第二節  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編輯]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精準、科學、依法、系統治污,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美麗廣州。

一、提升空氣質量[編輯]

  提升大氣污染精準防控能力,建設大氣環境預警防控網絡,深化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來源解析,完善污染減排清單,加強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強化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綜合整治。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公交車、巡遊出租車、物流配送車電動化,加大柴油貨車、船舶、施工機械等污染防治力度。實施揚塵污染精細化管控,推動施工工地嚴格落實「六個100%」164。鞏固燃煤鍋爐整治成效,減少電煤用量。

二、改善水環境質量[編輯]

  健全河長制湖長制工作體系,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強化考核斷面、水功能區、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管理,實現河湖 「長制久清」。深入推進重污染河流系統治污,全面消除重點流域內劣Ⅴ類一級支流,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全面排查和治理。加強優良水體水質保護,強化入庫河流污染整治,繼續推進湖庫富營養化、藍藻水華165治理。以江河安瀾、秀水長清為首要任務高質量完成省萬里碧道166建設的廣州任務,構建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千里碧道167格局,到2025年,建成碧道1506公里。加快補齊污水處理設施短板,完善污水收集體系。推動企業「退城入園」168和廢水集中處理,實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設水環境預警防控網絡。

三、強化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編輯]

  完成重點行業企業、重點工業園區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推進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地管控修復,把好再開發利用地塊土壤環境准入關,確保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量,完善廢舊地膜回收處理制度,深化花都區、增城區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

四、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廢物治理[編輯]

  加強塑料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大幅減少塑料製品消費量,整治塑料污染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污染。嚴厲打擊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廢物破壞環境違法行為,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持續開展重金屬污染防治分區防控,堅決遏制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利用和處理處置。加強醫療廢物處理處置。加快推進南沙區、花都區危險廢物焚燒處置項目,協同處置部分醫療廢物。

五、治理噪聲污染和光污染[編輯]

  加強聲環境質量監測,推進聲環境功能區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充分利用新技術對建築施工噪聲進行有效防控,強化城區機動車禁鳴喇叭管理,保護居民免受交通運輸噪聲、工業噪聲、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到2025年,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夜間監測總點次達標率達到80%。加強對玻璃幕牆等反射牆體使用區域和材料種類的規範管理,深化戶外廣告和招牌光污染防治,控制城市夜景照明、道路照明亮度和開啟時間。

  

第三節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編輯]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推動生產和生活綠色化,加快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一、促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編輯]

  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壯大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業,大力推進技術研發及裝備產業化。建立健全能源審計、節能改造技術服務、節能環保產品認證、節能評估等第三方綜合服務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節能減污降耗增效。引導共享經濟等綠色新業態有序發展。促進綠色產業集聚發展,打造節能環保產業示範基地。

  推動重點領域綠色升級。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打造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持續推動企業清潔生產改造,完善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十四五」期間,創建清潔生產企業169不少於1000家。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補齊和延伸產業鏈,推進產業園區開展集中供熱、共同治污、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廢物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置。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行動,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開展建築能效提升行動,實施公共建築能耗限額管理機制。推廣應用新能源營運車輛,加強城市交通調控管理,構建綠色低碳、高效運行的城市交通網絡,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

二、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編輯]

  建設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促進垃圾源頭減量,制定完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措施,推動包裝物可循環、可降解、易回收。全鏈條提升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推動垃圾分類投放點智能化、便利化、清潔化設置,加快建設資源熱力電廠、生物質綜合處理廠等設施。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30000噸/日,餐廚生化處理能力達4800噸/日,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強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規範發展再製造產業。加強廢舊物品回收設施規劃建設,優化廢舊物品回收分揀網點和大件垃圾投放拆解點布局。推行生產企業「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線上線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資源回收體系。加快建設廣州市(會江)可回收物循環經濟產業園,推進環衛收運網絡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兩網融合」,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2.8%。

專欄17 「十四五」時期垃圾處理設施重點建設項目

一、資源熱力電廠: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生活垃圾應急綜合處理、市第四資源熱力電廠二期及配套設施、市第五資源熱力電廠二期及配套設施、市第六資源熱力電廠二期及配套設施、市第七資源熱力電廠二期及配套設施。

二、生物質綜合處理廠:廣州東部固體資源再生中心(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生物質綜合處理廠二期、花都區生物質綜合處理廠、南沙區餐廚垃圾處理廠、從化區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餐廚垃圾及易腐有機廢棄物處理廠。

  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建設節約型機關和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推行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深化糧食節約行動和「光盤行動」。加強綠色生活方式宣傳,引導合理控制室內空調溫度、生活垃圾分類、減少塑料製品使用。完善綠色產品消費激勵措施,完善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品、新能源汽車、節水器具等推廣機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率先執行綠色採購。推進綠色物流和倉儲建設,鼓勵應用綠色包裝技術。

專欄18 綠色生活創建行動

一、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推動全市黨政機關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管理制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行綠色辦公,率先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到2025年,全市70%以上處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完成節約型機關創建。

二、綠色家庭創建行動。面向全市城鄉家庭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和主題實踐活動,倡導綠色價值理念,普及節能環保知識。到2025年,全市60%以上的家庭達到創建要求,湧現一批綠色家庭優秀典型。

三、綠色學校創建行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建立健全校園節能、節水、垃圾分類等綠色管理制度,培育綠色校園文化。到2025年,全市70%以上的大中小學完成綠色學校創建。

四、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設計、建設、管理和服務全過程,以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方式,推進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到2025年,全市60%以上的社區參與創建行動並達到創建要求。

五、綠色出行創建行動。健全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地面公交為支撐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提升綠色出行比例和綠色出行服務滿意率,創建綠色出行城市。到2025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70%以上。

六、綠色商場創建行動。以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商場為創建主體,到2025年,全市40%以上大型商場初步達到創建要求。

七、綠色建築創建行動。探索基於濕熱氣候的超低能耗技術路徑,全面提升民用建築能效水平。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加快推動智能製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到2025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築中綠色建築面積占比達90%以上。

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編輯]

  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建立能源消費「雙控」目標完成情況與目標分解、項目審批掛鉤機制。堅持節能優先方針,深化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推動5G、大數據中心等新興領域能效提升,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嚴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構建節約型產業體系。實施煤炭消費減量管理,以天然氣擴大利用為主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轉型,提高天然氣消費占比。在琶洲、廣州南站等區域建設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太陽能光伏、儲能、蓄冷等新能源技術綜合利用示範試點,提升區域綠色能源利用水平。

  高效利用和節約水資源。強化節水標準定額應用與節水評價機制,建設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體系,建設節水型城市。強化工業節水減排,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增加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築施工、生態景觀等用途的回用水量。加快推進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大幅降低產銷差和漏損率。推進再生水用於工業生產、生態補水、綠化灌溉。

  促進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嚴格建設項目准入,在土地供應環節加強節約集約用地標準控制,實現科學精準供地。完善「增存掛鉤」機制170,開展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和考核,加大批而未供土地和閒置土地處置力度,盤活各類低效存量用地。加強產業用地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管理,探索開展已供應產業用地的土地利用績效評估。推動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穩步下降。

  推進城市礦產171綜合開發利用。深化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創建無廢城市。鼓勵開展廢活性炭等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採用回填與資源化利用相結合的方式妥善處理建築廢棄物,推進建築廢棄物消納場和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十四五」期間新增年處理能力900萬立方米以上。落實再生資源分級質控和標識制度。提高廢棄物再製造水平,加大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工作力度,開展再製造產品認定,推動綠色供應鏈改造。

四、推動碳排放達峰172[編輯]

  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以建設低碳試點城市為抓手,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深化全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減排潛力分析,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探索形成廣州碳中和173路徑。大力發展太陽能、天然氣、氫能等低碳能源,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減少建築和交通領域碳排放,加速交通領域清潔燃料替代。推進碳排放交易,鼓勵企業參與自願減排項目。推廣近零碳排放區首批示範工程項目經驗,創建一批低碳園區。深化碳普惠制174,鼓勵申報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探索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和碳足跡評價175

第四節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編輯]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規政策體系,更好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提升環境基礎治理能力和科技信息支撐能力,提高環境管理質量和效能。

一、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編輯]

  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分區管控體系。加強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完善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健全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為主體的源頭預防體系和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提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能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廣州都市圈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區域合作機制。

二、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體系[編輯]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優化激勵約束並重的治理機制,落實生態環保督察要求。制定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加強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改革,建立環保法庭。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完善排污許可制度,健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信用強制披露、嚴懲重罰制度。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全面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率先對電器電子、鉛蓄電池、車用動力電池等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逐步擴大實施範圍。

三、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編輯]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制度。建立生態產品統計和價值核算體系,制定生態產品名錄,開展生態資產實物量統計,建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統計制度176。推廣流溪河流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試點經驗,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實現森林、濕地、水流、耕地等重要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推進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完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完善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金融支持體系。

第十二章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範例
[編輯]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力培育弘揚新時代廣州精神,全面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品牌,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實現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第一節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編輯]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

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編輯]

  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完善多層級學習、全覆蓋宣講、大眾化闡釋的理論武裝體系,加強領導幹部、專家學者、思政教師、青年先鋒、基層百姓等各類宣講隊伍建設,持續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出思政「金課」177,深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培育時代新人。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完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長效機制。聚焦建黨一百周年等重大歷史節點,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活動。

二、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編輯]

  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及相關研究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申報和建設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實施廣州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加強與國家高端智庫合作,充分利用港澳學者等資源,統籌推進15—20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向新型專業智庫轉型。擦亮「廣州學術季」等品牌,強化學術引領,服務廣州改革發展實踐。加強文學、藝術等學科建設。建強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

三、深化全域文明創建[編輯]

  實施《廣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強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統籌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深入開展文明交通、文明旅遊、文明餐桌、文明上網等活動。推進公民道德建設走深走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團體章程等社會規範,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弘揚誠信文化,開展選樹先進典型活動,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加強志願服務社會組織培育發展、陣地建設,保障志願者基本權利,廣泛開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建設「志願之城」。

四、做優做強輿論宣傳[編輯]

  深入開展建黨一百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主題宣傳,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完善信息發布、輿論監督制度,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更加注重網絡內容建設,與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開展戰略合作。建強用好學習強國廣州平台。加快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支持市級主流媒體轉型改革,加強融媒體178中心建設,組建廣州市融媒發展集團,做大做強「新花城」、花城+、花城FM等新媒體平台。

  

第二節 打響「四大文化品牌」[編輯]

  以紅色文化塑造時代之魂,以嶺南文化匯聚灣區同心,以海絲文化增強開放優勢,以創新文化激發城市活力,引領構建「一廊八區」文化發展空間格局179

一、創建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編輯]

  實施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工程,推動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中國近代史博物館新館(中國共產黨廣州歷史陳列館)、團一大紀念館和廣州婦女運動歷史展陳等項目建設,推出一批紅色精品場館。在全市連片規劃、分片打造一批「紅色+」融合發展示範區,推進新河浦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打造黃埔軍校紀念公園、東江縱隊紀念廣場等紅色文化地標。凝練廣州紅色精神,發掘紅色文化當代價值。以中共三大、農民運動講習所、廣州起義等為重點加強紅色文化理論研究和文藝創作,加快建設廣州黨史研究中心,擦亮英雄城市名片。深化紅色文化教育宣傳,打造全國一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辦建黨百年紅色文化大展。

二、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區[編輯]

  加快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嶺南文化傳承創新展示核心區建設,聯合佛山、潮州等共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整體保護歷史街區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復興古代、近代傳統中軸線,放大永慶坊改造效應,推進北京路、恩寧路、沙河片區、沙灣古鎮、黃埔古港古村、長洲島、沙面等重點歷史文化片區品質提升,活化提升西關等民俗風情區,加強民俗文化宣傳利用。加強嶺南建築、語言、飲食、中醫藥等傳承保護,繁榮發展粵劇、嶺南畫派、廣東音樂和「三雕一彩一繡」180。傳承創新「迎春花市」「國際龍舟邀請賽」「廣府廟會」等特色大型文化節慶活動。完成全市文物資源普查,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推進從化流溪河流域橫嶺考古基地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快建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華南展示基地)。

三、引領海絲文化發展[編輯]

  保護海上絲綢之路遺產,加強南越文王墓、懷聖寺光塔、粵海關舊址等史跡點保護,提升十三行博物館、郵政博物館,做好珠江口海防遺址活化利用工作。建設「南海神廟+黃埔古港古村」主題文化區域。定期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籌辦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藝術節。加強與海絲聯合申遺城市考古合作、研究合作,建設海絲文化交流中心。

四、大力弘揚創新文化[編輯]

  挖掘提升廣州創新文化內涵,弘揚崇尚創新、敢為人先精神,尊重自由探索和首創精神,營造勇於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培育創客文化、創業文化、創意文化、創造文化,推動創新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導向、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打造一批謳歌創新精神的精品力作,選樹宣傳創新標兵、創新企業、創新園區,講好新時代廣州創新創造創業故事。塑造創新城市形象,提升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廣州國際創新節等影響力,發布廣州國際城市創新指數。

  

第三節  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編輯]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區域文化中心服務功能,完善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打造公共文化設施新地標[編輯]

  實施廣州市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推動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紀念館、少年宮等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改造和新建,強化「圖書館之城」和「博物館之城」建設。完善市、區、鎮(街)、社區(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高質量完成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等建設,加快建設廣州博物館,打造體現國際大都市風範的地標性文化設施。整合提升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圖書館、廣州大劇院、海心沙等場館及周邊環境,打造城市文化客廳。

專欄19 「十四五」時期文化基礎設施重點建設項目

一、在建項目: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廣州粵劇院。

二、規劃項目:廣州博物館、中國近代史博物館新館(中國共產黨廣州歷史陳列館)、團一大紀念館、廣州科技圖書館、粵港澳大灣區音樂博物館。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編輯]

  出台實施《廣州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落實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相關法規制度,強化公共文化設施規範化管理。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實施「三館一站」181免費開放,推動高等院校、機關企事業單位文化設施節假日期間對社會開放,支持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延時、錯時開放,推動基本公共文化設施為學校美育教學服務。加強檔案館建設,促進數字化轉型,推動歷史檔案開放服務。採取文旅融合、文教融合、文商融合、文企融合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行動,用好廣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雲平台,持續開展線上展覽等文化活動。鼓勵開展各類惠民演出活動,辦好廣州藝術季、「羊城之夏」廣州市民文化季等群眾性文藝活動。

三、實施文藝高峰攀登行動[編輯]

  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完善創作生產傳播引導激勵機制,每年推出15—20部體現時代新氣象、反映人民心聲、展現廣州城市精神的精品力作。推動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培育民營文藝院團。實施文藝人才培養扶持計劃,支持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在穗藝術院校與國內外高端文藝機構合作,培育高水平、國際化文藝專門人才,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實施網絡文藝繁榮促進計劃,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等新興文藝發展。辦好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動漫金龍獎等平台,支持引進全球高端演藝項目,鼓勵優秀劇目、電影在廣州首發首演首映。

  

第四節  打造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高地[編輯]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等新業態,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

一、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編輯]

  鞏固提升新聞出版、影視傳播、文化裝備、創意設計等傳統優勢文化產業,建設全球創意城市和文化裝備製造中心。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網絡遊戲、網絡直播、電子競技等數字互動娛樂產業發展。依託雲山珠水城市格局建設珠江兩岸創意文化產業帶、環白雲山文化生態帶,促進東部數字動漫影視、南部會展和文化演藝裝備、西部嶺南風情與非遺文創、北部生態設計與文旅休閒、中部時尚創意等文化產業集聚區高端發展。實施文化創意產業百園提質計劃,加快建設廣州高新區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做強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範園區,加快升級「1978電影小鎮」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二、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編輯]

  支持骨幹文化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全國文化企業30強」。推動廣州文化發展集團發展壯大,打造國內領先的大型綜合性文旅投資運營集團。培育壯大民營文化企業,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興辦中小微企業,引導中小微民營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大力引進世界500強文化類企業區域總部及其研發基地、交易中心。推動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建成國家級平台,辦好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做強天河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國(越秀)國家版權貿易基地,支持優秀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三、深化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編輯]

  加快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創新試驗區,爭取省級文化管理權限,探索一批可在全國複製推廣的改革經驗。加快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和行業組織改革,推進市屬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文化發展投融資機制,組建廣州文化產業投融資平台,鼓勵設立文創銀行,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加大對重點民營文化企業融資支持。優化出版發行行政審批流程,拓寬遊戲版號、書號等資源渠道。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

  

第五節 建設世界體育名城[編輯]

一、創建國家級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編輯]

  提升城市「15分鐘體育圈」、農村「十里體育圈」,加強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區文體廣場等建設,利用地下空間、建築屋頂等建設小型多樣、靈活簡易健身設施。推動體育設施智能化改造,建設一批標誌性智能體育公園182。深化公共體育場館運營改革,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鼓勵企事業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提升「市長杯」系列賽、廣州戶外運動節等活動品牌效應,引導市民參與體育鍛煉,優化「群體通」體育公共服務平台。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5平方米。

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編輯]

  完善重大體育場館設施配套,聚焦群眾喜愛的足球、籃球、羽毛球、網球等項目,積極引進更多國際頂級賽事,高水平辦好國際足聯俱樂部世界盃等重大賽事。提升廣州馬拉松賽、世界羽毛球巡迴賽總決賽等影響力,繼續辦好足球中超聯賽和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等國家級賽事。推動重大賽事和競技體育聯動,實施品牌項目、品牌教練員、品牌運動員「三品」工程,完善廣州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體系,穩步提高本市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的國家貢獻率。加快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恆大專業足球場等項目建設,培育亞洲一流、世界知名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弘揚體育文化,做好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珍貴遺產的徵集、保護和集中展示工作,講好「冠軍故事」,提煉「廣馬精神」。

三、做大做強體育產業[編輯]

  加快發展高端體育用品製造業,大力培育健身休閒、競賽表演、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支持體育彩票健康發展,推動體育與文商旅創居醫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重點企業,研究組建體育發展集團。加快建設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發揮融創雪世界帶動作用,引導企業參與冰雪運動器材裝備研發生產、興辦青少年冰雪訓練項目。促進體育消費,辦好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

第十三章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打造現代化教育高地
[編輯]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建設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教育新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城市。

第一節 提升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編輯]

一、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編輯]

  健全「市統籌、區為主、鎮(街)參與」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按照就近管理、精準施策的原則,辦好「家門口」幼兒園。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多渠道擴大公辦幼兒園資源,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基本滿足常住適齡兒童入讀普惠性幼兒園的需求。落實幼兒園規劃布局,加強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學前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完善幼兒園保教質量標準和教研指導體系,提升學前教育辦園質量。高水平建設廣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加大學前教育教師培養力度。

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編輯]

  鞏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果,適度超前規劃布局義務教育資源,強化政府依法舉辦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增加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位供給。促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全面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推進校園改擴建和新校區建設,積極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完善集團化辦學183體制機制,培育一批優質特色教育集團。深化課程和課堂教學改革,整體提升育人質量。推動各區以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為主安排來穗人員隨遷子女入讀。

三、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編輯]

  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培育一批特色普通高中和若干所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高中學校。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高質量建設一批新高中,支持優質高中跨區辦學。推進落實高考綜合改革,開展分類分層教學。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示範校、示範區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戰略合作,聯合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

四、推動特殊教育公平融合發展[編輯]

  提升特殊教育安置水平。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健全多元安置網絡,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推動特教班及資源教室規範發展,促進融合教育實驗園及實驗校內涵發展。加強課程開發,建立完整的區域特殊教育發展質量監測評價體系。繼續落實殘疾學生15年免費教育,將特殊教育納入社會福利彩票收益使用範圍。辦好專門教育,構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和公檢法司等多部門協調聯動的運行機制,加強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和教育矯治。

  

第二節 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創新發展[編輯]

一、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編輯]

  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具有廣州特點、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鞏固專科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適度擴大專業碩士、博士培養規模。深化職普融通,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推進中高職組團集群發展。高標準建成廣州科技教育城,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十四五」期間,力爭打造1—2所應用型本科(職業本科)學校184

二、推動職業教育增值賦能[編輯]

  促進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支持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打造一批省級以上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更好服務產業發展。以世界技能大賽引領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建設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廣州)研究中心。加強職教集團和產教聯盟建設,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深化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示範專業和校企合作項目。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引導和支持職業院校加強社會培訓。

  

第三節  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發展[編輯]

一、以「雙一流」引領高水平大學建設[編輯]

  加強與在穗省、部屬高校合作,支持在穗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打造一批原始創新能力強的高峰學科。加快建設廣州交通大學,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應用型大學。積極引進國(境)外一流大學來穗合作辦學,加快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支持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二期建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我市重點產業,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特色發展引導機制,增強高校學科設置針對性,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師範」185改革創新,建設一流專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學科專業建設。

二、提升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水平[編輯]

  推動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複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支持市屬高校適度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加強與一流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鼓勵高校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對接產業需求加強引領性應用研究。支持高校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城市創新發展能力。

  

第四節  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編輯]

一、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編輯]

  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構建骨幹教師、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成長階梯式培養體系,培養集聚更多優質師資資源。建立健全教師交流制度。建設專業化創新型校長隊伍,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高水平教師(校、園長)工程,建立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186(「一體化」教師187)機制,打造高水平創新型高等教育教師團隊。

二、優化教師管理制度[編輯]

  創新規範教師編制管理,增加併合理調控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職員的編制總量,適當提高中高級教師崗位比例,探索教職員編制實行單列管理、專編專用,加強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職員編制動態調配。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深化各級各類學校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加強公辦中小學臨聘教師管理。依法依規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待遇,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合法權益。

  

第五節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編輯]

一、深入推進各領域重點改革[編輯]

  創新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過程性評價實施辦法,完善基於大數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深化「課程思政」和「學科德育」改革,加強科學教育,深化體教融合,推動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發展素質教育,加強學生公共衛生、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健康人格培養。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系統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導向。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有序引導社會參與學校治理。深化考試招生綜合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完善隨遷子女就學政策,全面實施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支持各類民辦學校規範辦學特色發展,規範校外培訓,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教育事業發展。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建設。健全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

二、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編輯]

  優化產教融合規劃和資源布局,降低校企雙方合作制度性交易成本,創新產教融合重大平台建設,完善產教融合深度發展體制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打造北部、中部、南部三個產教融合集聚區,建設一批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行業、企業。鼓勵校企雙主體建設產業學院。

三、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編輯]

  健全市、區、鎮(街)、居(村)四級終身教育供給體系,完善各類教育資源數字化平台和培訓系統,發揮在線教育優勢,打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城市。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後培訓相互銜接和學分互認。加強終身學習資格框架和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發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支持廣州開放大學建設全國一流新型開放大學。提升高校、社區學院服務社區教育功能,加強校企社政合作,推動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聯動發展。做優做強老年教育事業,建設市級老年大學和區級老年學院。完善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完善繼續教育培訓機構准入制度,健全終身學習質量保證體系。

專欄20 「十四五」時期教育現代化重點工程

一、新時代高水平教師(校、園長)工程。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實施高水平人才培養工程,完成150名「教育家型教師」、1500名「卓越教師」、22000名「骨幹教師」培養目標。

二、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新增基礎教育學位40萬個,其中公辦基礎教育學位30萬個。在全市培育2個省級「市縣科學保教示範項目」、25個省級「幼兒園科學保教示範項目」,培育一批特色示範高中。加快廣東實驗中學東平校區、華師附中知識城校區、廣雅中學花都校區、執信中學天河校區、清華附中灣區學校、天河外國語學校智慧城校區、啟明學校新校區等建設。

三、新時代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工程。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支持新增建設20個具有行業示範引領、就業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的示範專業和校企合作項目。建設一批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國內領先的高水平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加快職業院校「雙高計劃」建設。加快廣州科技教育城建設。

四、新時代高等教育高水平建設工程。支持在穗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水平大學建設。加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一期、廣州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二期、廣州醫科大學新造校區二期、廣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等建設。

五、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工程。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新增一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新增若干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和國際化特色民辦學校等國際學校。培育創建一批教育國際化示範校。新增締結國際及港澳台姊妹學校50對。吸引更多的國際及港澳台學生來穗就讀。

六、新時代教育信息化和裝備建設工程。全市100%中小學開展智慧閱讀,人工智能課程改革工作100%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加強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和實驗教學能力提升,探索建設3個教育裝備改革創新實驗區。

第十四章  完善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建設國際一流健康城市
[編輯]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發展大衛生大健康,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構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療高地。

第一節  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編輯]

一、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編輯]

  創新醫防協同等重大疫情防控機制,以工程化模式進行疾病防控188。建立健全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核心,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職能清晰、機制順暢、上下協同的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做優做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升區級疾控中心能力,加強隊伍及裝備配置,增強快速響應和現場處置能力。在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設立公共衛生部門,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加強發熱門診(診室)規範化建設,實現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及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診室)規範化建設全覆蓋。實施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提升工程,強化監測預警、風險研判、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

二、健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編輯]

  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管理體系,高標準建設衛生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指揮大廳,統籌重大疫情監測分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工作。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評估決策及防控協同機制,統籌常態下公共衛生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完善重大疫情隔離救治場所應急徵調機制。優化平戰結合、跨部門跨區域、上下聯動的聯防聯控機制。健全與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相適應的口岸防控體系。實行傳染病報告首診負責制,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智慧化疾病防控預警系統,加強部門間傳染病監測預警信息通報,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AED)189配置和使用培訓。

三、優化重大疫情救治體系[編輯]

  完善省市區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對應急狀態下傳染病定點救治醫療機構實行統一指揮調度,實現分級救治、快速轉診。健全重症患者高水平醫院團隊進駐診治或整建制接管、定點救治醫療機構定點收治、基層衛生機構篩查預警的救治機制,強化分層救治。加快推進市第八人民醫院三期等項目建設,新建市應急醫院和市緊急醫學救援指揮中心,整合區級疾病防治資源,成立集預防保健、臨床救治、應急處置為一體的區級公共衛生臨床(醫學)中心。完善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治設施建設標準,加強傳染病定點救治醫院的綜合學科、感染病科和重症救治等專科能力建設。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

第二節 全面推進醫療高地建設[編輯]

一、加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編輯]

  充分整合在穗高水平醫院優勢專業和人才資源,大力發展前沿醫療技術,共同推進國家醫學中心190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91建設。做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和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支持腎臟病、腫瘤、心血管、精準醫學等醫學中心建設。推進實施省高水平醫院「登峰計劃」192,建設一批高水平醫院、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重點實驗室。創建研究型醫院,加強臨床研究平台建設和重點專病攻關,推動臨床技術創新發展。強化專科優勢,提升疑難危重症診斷與救治能力。

二、優化醫療資源均衡布局[編輯]

  按照「一主一副五分」193網格化空間布局,以城市更新為契機,進一步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設施的空間供給與服務水平。加快提高基本醫療有效覆蓋面和服務可及性,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南沙、番禺、黃埔、增城、從化、花都等區域輻射延伸。加強區級醫院建設,加大市區共建力度,鼓勵省部屬和市屬醫院通過合作共建、託管、專科聯盟等多種形式提升區屬醫院醫療服務水平。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醫療機構,提供優質醫療健康服務和婦女兒童、康復護理、醫養結合194等緊缺專科醫療服務。

三、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編輯]

  完善「一街一中心、一鎮一衛生院、一村一衛生站」服務網絡,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擴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類型,形成社區衛生服務、居家醫療、醫院延展性服務等多樣化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新格局。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鼓勵發展社區醫院,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比例設置康復、護理、安寧療護195床位,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常規手術、傳染病篩查等專業能力。實施基層全科醫生196數量倍增計劃,鞏固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推進緊密型醫聯體197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增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第三節 打造中醫藥強市[編輯]

一、優化中醫藥服務體系[編輯]

  堅持中西藥並重和優勢互補,發揮嶺南中醫藥特色,構建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省部屬中醫醫院資源優勢,聯手打造廣州地區高水平中醫醫院群。建立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同治療攻關機制,建設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基地,依託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建設華南最大針灸醫院。優化中醫治未病198服務體系。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內涵建設和信息化,加強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培養,鼓勵高水平中醫專家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名醫工作室,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二、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編輯]

  支持中醫藥創新中心和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推動中藥現代化、國際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研究院、嶺南中醫藥博物館、國際醫藥港、廣東省中藥材交易中心和廣藥現代化中藥產業園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中醫藥產業集群。實施中醫藥「一品牌一方案」扶持措施,活化升級中藥中華老字號,發展「時尚中藥」199,做大做強中醫藥龍頭企業。加強中醫藥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開發,強化中醫藥人才培養,實施市名中醫評選、名老中醫藥專家師承、「西學中」培訓等項目。

  

第四節 發展高水平健康服務產業[編輯]

一、加大社會辦醫支持力度[編輯]

  優化社會辦醫政策環境,鼓勵有經驗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運營高水平全科診所,深入專科細分領域,投資建立品牌化專科醫療集團,發展高水平、國際化、集團化的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消毒供應、血液淨化、安寧療護等專業機構。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差異化、定製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在眼科、骨科、口腔、婦產、兒童、腫瘤、精神、老年病、慢性病、醫療美容等專科及康復、護理、體檢領域,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服務機構。

二、促進健康服務產業提質升級[編輯]

  培育壯大健康服務產業,促進健康服務與養老、旅遊、食品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健康體檢、諮詢等健康管理服務,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企業。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南沙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等健康服務集聚區建設,打造集醫療保健、康復養老、健康管理、高端醫學檢驗檢測為一體的健康產業集群。

  

第五節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編輯]

一、加快醫療體系改革[編輯]

  以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為導向,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非公立醫療機構為補充,擴大醫療服務資源供給。加強分級診療政策聯動性,注重與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協同,建立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慢性病預防控制相融合的新型疾病防控體系。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優化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深入推進治理結構、人事薪酬、編制管理和績效考核改革。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落實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公立醫院補償和運行機制。實施醫師區域註冊,推動醫師多機構執業。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規範醫療行為。

二、健全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編輯]

  完善基本醫保穩健可持續的籌資運行機制,促進基本醫療保險與大病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深度融合。持續推進以門診統籌按人頭付費、住院按病種分值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藥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完善藥品耗材集團採購制度、基本藥物制度、藥物儲備和供應制度,建立應急藥品、醫療器械緊急使用制度。發展高端醫療設備。加強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藥事管理工作,以基本藥物和國家組織集中採購中選藥品配備使用為重點,加強藥品使用監測,開展藥品臨床綜合評價。健全短缺藥品保供穩價機制。

  

第六節 實施健康促進行動[編輯]

一、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編輯]

  建立健全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公共衛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實施控煙行動,實現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煙,防範未成年人吸煙。實施健康科普行動,培育健康教育專家隊伍,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實施合理膳食行動,提高全民營養素養。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有針對性地實施健康促進與健康干預措施,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加強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

二、加強重點群體健康服務[編輯]

  推進居民健康檔案建檔、重點人群年度體檢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重點慢性病醫防融合試點工作。加強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行動,控制和降低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和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健全中小學校校醫配備。加強職業病防治,開展職業健康保護行動。

專欄21 「十四五」時期醫療衛生重大平台和重點建設項目

一、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設置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設置綜合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設置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廣東省人民醫院設置國家心血管區域醫療中心、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設置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設置國家神經區域醫療中心、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設置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設置國家口腔區域醫療中心。

二、省市共建醫學中心:廣州呼吸醫學中心、廣州腎臟病醫學中心、廣州腫瘤醫學中心、廣州心血管醫學中心、廣州精準醫學中心。

三、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項目: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三期、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廣州市應急醫院、廣州地區急救與災難醫學救援培訓基地暨醫療保障與應急物資儲備庫、廣州南部應急醫療中心。

四、綜合醫院項目:廣州呼吸中心、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整體擴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康復醫療中心、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易址新建(一期)、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住院綜合大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醫技綜合大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整體改擴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海珠院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知識城南方醫院、南方醫院增城院區二期、天河區第二人民醫院、花都區人民醫院新址、中山大學附屬仁濟醫院。

五、專科醫院項目:廣州市胸科醫院整體改擴建、廣州市惠愛醫院芳村院區提升改造、廣州市老年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江村院區提升改造、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一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綜合大樓、廣州腎臟病醫學中心、中山大學附屬(南沙)口腔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從化婦女兒童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南沙院區)、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花都、南沙和增城院區。

六、中醫醫院項目:廣州市中醫醫院新址、廣東省中醫醫院南沙醫院、廣東省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中心、從化區中醫醫院遷建。

第十五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編輯]

  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統籌城鄉、公平可及、服務便利、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以「小切口大變化」持續辦好民生實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節 健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編輯]

一、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編輯]

  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着力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努力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健全超大城市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強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中的主導地位,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和共建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生活困難群眾傾斜,保障符合條件的來穗人員平等、便捷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式管理,制定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支持越秀區開展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創建廣東省公共服務示範區。

二、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編輯]

  區分基本與非基本,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的主體地位,推動非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緊緊圍繞供需矛盾突出的公共服務領域,支持社會力量擴大優質普惠托育、普惠性學前教育、普惠養老、普惠醫療等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運營效率,向市民群眾提供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的普惠性公共服務。

三、加強公共服務政策保障[編輯]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將更多公共服務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完善財政、融資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深化公共服務領域事業單位改革,營造事業單位與社會力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資格准入、職稱評定、土地供給、財政支持、政府採購、監督管理等方面公平對待民辦與公辦機構。

第二節  促進高質量就業和收入穩步增長[編輯]

一、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編輯]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健全就業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和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優化升級援企穩崗政策,扶持穩定市場主體,增加就業崗位。壯大新動能培育新就業增長點,實施新業態成長計劃200,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護和社會保障政策,擴大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空間。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公共就業服務渠道,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大齡失業群體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創業培訓制度,鼓勵和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擴大「贏在廣州」暨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創業大賽影響力。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開展就業困難人員重點幫扶,推進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雙到雙零」201專項工作,加強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開展重點群體職業技能提升工程,高質量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羊城行動計劃202,落實新生代產業工人圓夢計劃203,建設高素質勞動大軍。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勞動合同制度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係。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編輯]

  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縮小城鄉、區域、群體間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落實分配製度改革,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堅持多勞多得,提高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及人工成本監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等制度,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

第三節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編輯]

一、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險體系[編輯]

  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普惠共享型社會保險體系,穩步提升社會保險待遇水平,推動社會保險和補充保險、商業保險互補發展。建立健全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企業(職業)年金為補充、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國家政策。優化醫療保障公共服務,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穩步推進國家長期護理保險204制度試點工作,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積極推進特困人員、低保對象等困難群體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應保盡保,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落實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探索開展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二、健全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體系[編輯]

  深化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急難救助為輔助、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推動社會救助向多維度保障、綜合性服務救助、發展型救助轉變。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統籌,擴大社會救助範圍,改革創新社會救助方式。深化「社工+」戰略,全面推進公益「時間銀行」205。建立慈善行業聯合組織,健全經常性社會捐助機制,深化「慈善之城」創建。深化殯葬改革,完善基本殯葬公共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水平。

三、完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體系[編輯]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房地產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着力解決困難群體和新市民住房問題。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國企、高校、科研機構等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等建設租賃住房,支持將非住宅房屋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處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關係,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對象、准入門檻、退出管理等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有效盤活存量住房資源,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規範發展長租房市場,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益,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權益。培育住房租賃企業(機構)。研究適度提高住房租賃補貼標準,堅持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並舉,確保本市城鎮戶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健全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管理和運行機制。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有效解決環衛、公交等公共服務行業人員、重點發展產業從業青年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繼續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

四、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編輯]

  完善退役軍人移交安置機制,優化軍轉幹部和退役士兵「陽光安置」「直通車」安置模式,提高安置質量。實施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培訓工程和學歷提升計劃,扶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完善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政策。實施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能力提升行動和退役軍人志願服務工程。深化雙擁模範城(區)創建,推進退役軍人榮譽體系建設,營造愛國擁軍、尊重軍人的社會氛圍。

第四節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編輯]

一、促進人口持續均衡發展[編輯]

  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探索超大城市新型戶籍管理服務機制,優化人口結構,提升人口素質,推動人口分布與產業布局相適應。實施差別化彈性入戶政策206,引導人口向新區郊區集聚。堅持存量優先原則,完善積分制入戶政策,讓城市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來穗人員。落實人口長期發展戰略,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落實好國家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等政策和產假制度。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加強孕前孕產期健康服務,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建立健全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統計和監測體系,依託大數據與信息技術完善人口監測系統建設,推進人口數據綜合深度開發應用。深化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建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機制,推動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建設全國養老服務先行示範區[編輯]

  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出台實施《廣州市養老服務條例》,明確政府養老服務職責,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更好承擔養老功能,推動養老模式多元化發展,滿足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推進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和家政服務站建設,加快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優化「3+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207,繼續辦好長者飯堂,完善「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推進社區和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推動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各區全覆蓋。優化養老床位供給結構,提升護理型床位占比。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建民營管理機制,支持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加強對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政策扶持。構建臨終關懷服務體系。深化國家醫養結合試點,發展醫養康養服務,高標準建設運營廣州市老年醫院、老年病康復醫院。深化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建設。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發展銀髮經濟,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開發適老技術和產品,重點推動健康養老、老年輔具用品、老年旅遊等養老產業發展,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強化老年人權益保障。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大城市大養老」服務體系。「十四五」時期,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和村居頤康服務站全覆蓋;居住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100%達標;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75%。

三、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編輯]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健全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強對家庭照護和社區服務的支持指導,增強家庭科學育兒能力。嚴格落實小區配套園政策,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鼓勵幼兒園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建立市區兩級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探索小規模、去機構化的家庭托育服務形式。推進嬰幼兒照護服務專業化、規範化發展,提高保育保教質量和水平。

第五節  保障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編輯]

一、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編輯]

  貫徹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和基本國策,深入實施國家婦女發展綱要,持續改善婦女發展環境,促進婦女平等依法行使權力、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共享發展成果。保障婦女享有衛生健康服務,完善宮頸癌、乳腺癌綜合防治體系和救助政策。保障婦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持續提高受教育年限和綜合能力素質。保障婦女平等享有經濟利益,消除就業性別歧視,依法享有產假和生育津貼,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婦女平等享有政治權利,推動婦女廣泛參與社會事務和民主管理。落實法規政策性別平等等評估機制,完善分性別統計制度。提高留守婦女關愛服務水平。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和女童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編輯]

  深入實施國家兒童發展綱要,優化兒童發展環境,切實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完善兒童健康服務體系,預防和控制兒童疾病,減少兒童死亡和嚴重出生缺陷發生,有效控制兒童肥胖和近視,實施學齡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保障兒童公平受教育權利。完善落實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體系建設,完善困境兒童分類保障政策,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健全孤兒和事實無撫養兒童保障機制,設立街(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構建未成年人維權綜合服務體系,加強12355廣州未成年人保護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強化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創建青少年零犯罪零侵害社區(村)。加大對未成年人心理問題早期發展和及時干預力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備。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空間,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網絡,防範未成年人網絡成癮。建立健全各級兒童統計制度,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

三、加強家庭建設[編輯]

  以建設文明家庭、實施科學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為重點,深入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構建支持家庭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實施力度,加強婚姻家庭輔導服務,預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機制,構建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推動社區(村)家長學校全覆蓋。促進家庭服務多元化發展。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

四、提升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能力[編輯]

  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保障殘疾人平等權利。優化完善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健全「花城有愛」品牌矩陣208,建設智慧無障礙城市。完善幫扶殘疾人社會福利制度,擴大殘疾人社會保險覆蓋面,動態調整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健全特殊教育融合發展體系,加強招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幼兒園)師資配備。完善殘疾人就業支持體系,加強殘疾人勞動權益保障,優先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加大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力度,扶持殘疾人自主就業。促進康復服務市場化發展,提升康復服務質量,加強殘疾預防工作。

專欄22 「十四五」時期民生保障領域重點建設項目和工程

一、養老服務重點建設項目:廣州市老人院擴建一期、廣州市第二老人院擴建二期、廣州市老年病康復醫院二期、廣州市老年醫院。

二、殘疾人服務重點建設項目:廣州市殘疾人托養中心(星安居)、廣州市農村特殊教育學校、廣州康納學校(廣州兒童孤獨症康復研究中心)。

三、婦女兒童健康發展工程。實施城鄉適齡婦女乳腺癌、宮頸癌免費篩查項目,做好先天性結構畸形和遺傳代謝病救助項目。實施兒童六齡齒免費窩溝封閉項目。

四、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工程。建立1個兒童友好型示範區,各區分別建設1個兒童友好型示範街道(鎮)、10個兒童友好型示範社區(村)。

五、家庭發展政策體系建設工程。市、區、街道(鎮)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社區(村)家長學校全覆蓋,構建家庭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實施普惠性課後託管服務項目,大力發展普惠性、公益性兒童課後託管服務。

第六節  建設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城市[編輯]

  以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為契機,健全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廣泛多層的民主協商機制,完善重大民生決策公眾諮詢監督制度,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一、優化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編輯]

  以加強基層黨建為牽引,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鞏固深化鎮(街)體制改革,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基層組織、基層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健全基層治理的應急機制、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建設用好黨群服務中心。加強基層綜治中心和線上線下社區治理平台建設,完善「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工作體系,實施網格化管理「五個一」工程209。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加快建設現代社區,打造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推動「雙報到」210常態化,完善「家門口」服務體系。

二、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社會治理[編輯]

  發揮好群團和社會組織作用,重點培育、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擦亮「廣州街坊」211群防共治品牌,加強街鎮平安促進會建設,優化「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推動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等自治組織規範運作,探索居民通過議事廳、工作坊、樓長制等方式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完善見義勇為英模評選表彰和權益保障機制。持續推進暢順春運、平安高考等。

三、健全來穗人員融合行動長效機制[編輯]

  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以積分制為辦法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構建互聯互通、智能高效服務體系,推動來穗人員平等、便捷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強來穗人員黨組織建設,帶動來穗人員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拓展來穗人員參與社區治理渠道,組織動員來穗人員參與社區、片區、樓(組)協商活動,加強來穗人員志願者隊伍建設。探索構建來穗人員社會融合發展指數。豐富完善「來穗人員融合大學堂」「融合服務周」「關愛候鳥兒童」等主題關愛活動,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融合服務品牌。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第十六章  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最具安全感城市[編輯]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把安全發展貫穿城市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聚焦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建設韌性城市,強化本質安全,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建設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國際大都市。

第一節 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編輯]

  落實國家安全戰略,健全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政策體系、人才體系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範化解機制。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堅決防範化解重點領域和關鍵時間節點的重大風險,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嚴格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網絡、高校、青年等重要陣地管理建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網上與網下一體化引導,堅決守好意識形態安全「南大門」。加強網絡安全保護,落實國家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加強重要領域數據資源、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建立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體系,提升安全防護和維護政治安全能力。加強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網絡安全綜合監管平台,建設網絡安全應急響應中心(網絡安全110),建立健全「打防管控」一體化的網絡安全綜合治理體系。加強國防動員能力建設,構建新時代海防管控新模式,健全現代人民防空體系。強化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第二節 保障經濟安全[編輯]

  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知識產權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着力提升糧食、能源、金融等領域安全發展能力。

一、保障糧食安全[編輯]

  實施分品種保障策略,完善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和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結合管理人口規模,增加政策性儲備糧規模至203萬噸,優化糧食儲備品種結構和布局,完善儲備糧質量溯源體系,實現成品糧低溫、准低溫儲存,推動糧食儲備融入糧食產業鏈條。穩步增加本地糧食產量,拓寬國內外糧源入穗渠道,密切與齊齊哈爾等生產地的糧食對口合作,鼓勵企業在糧食主產區建立糧源基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更為穩固的糧食購銷關係。建設現代化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加快白雲區良田糧庫、廣州東部糧油儲備加工中心等項目建設,推動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構建新型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提升糧食應急加工能力,完善糧食應急保障網絡。加強糧食流通質量安全監管,保護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構築糧食綜合服務交易體系,打造市區兩級糧食交易平台。優化軍糧供應站點布局,構建以軍糧綜合保障基地為核心、骨幹軍糧供應站點為依託的軍糧供應軍民融合保障體系。

二、保障能源安全[編輯]

  堅持立足國內、補齊短板、多元保障、強化儲備,完善產供儲銷體系,增強能源持續穩定供應和風險管控能力。加強多元化能源供應,拓寬天然氣供應渠道,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提升能源自給率。增強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加快建設液化天然氣(LNG)應急調峰氣源站項目。完善以經營企業為主的成品油儲備能力管理。加強油氣輸送管道保護,建設廣州市油氣管道應急救援基地,滿足教育培訓、設備儲存、應急指揮等需求,提升搶險救援能力。優化電力生產布局,提升電力系統應急調節能力、發電側電力調峰能力,鼓勵儲能調峰項目建設。推動企業電煤庫存保持在合理水平。

三、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編輯]

  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落實監管責任和屬地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加強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建設,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監管能力,強化對金融風險的實時監測、及早預警和提前處理。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規範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秩序,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長效機制,推廣「首席風險官」制度212,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普及金融知識,提升社會公眾對非法金融活動的識別能力和防範意識。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科學用好專項債,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監測處置,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加快化解存量隱性債務,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嚴控政府債務風險。

四、保障物價平穩運行[編輯]

  強化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確保主要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把握好價格改革的時機、節奏和力度。加強民生重點領域價格監管,規範市場價格秩序。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減輕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

  

第三節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編輯]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

一、強化安全生產監管[編輯]

  改革創新安全生產監管機制,健全各級各部門安全生產委員會「雙主任」制度,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責任體系,壓實地方黨政領導責任、行業部門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應急管理部門綜合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安全生產「一線三排」工作機制213,提升防範化解系統性重大安全風險能力。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全力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深化交通運輸、危化品、建築施工、消防、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隱患排查治理,從制度上、源頭上消除事故隱患。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力度,強化「互聯網+」監管,實現實時監測、在線監控、遠程監管和可視化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出重拳、動真格、零容忍」。深化消防執法改革,完善基層鎮街消防安全綜合治理運作機制。

二、保障生物安全[編輯]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全面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完善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防控應急預案制度,健全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信息統一發布機制。強化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提高各類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能力。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長期監測,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及風險管理機制,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實驗環節檢查監管,強化動物衛生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快建立疫苗研發和產業化體系,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安全創新研究院等建設,支持黃埔區打造生物安全與健康產業先導區。提升現有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科研能力,推動生物島實驗室、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等建設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並加強運營管理。深入推進國門生物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全民國門生物安全意識。

三、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編輯]

  健全覆蓋從源頭到消費全過程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提升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智慧監管水平,完善食品藥品產業鏈全程追溯體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測、抽檢和監管執法,嚴厲打擊非法添加、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等違法違規行為。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加強農貿市場綜合治理,嚴格管控校園食品、外賣食品安全,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制,加強高風險藥品的重點監管,強化疫苗全生命周期監管,支持黃埔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先行先試改革創新試驗區。

四、完善應急防控體系[編輯]

  落實全國全省「一盤棋」應急響應機制和重大突發事件「四個一」應急處理機制214,加快建設市、區、鎮街三級應急指揮中心,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建設世界氣象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構建覆蓋安全生產、自然災害、城市安全、應急現場的應急管理全域感知網絡,完善颱風、洪澇等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落實國家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9項重點工程215,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落實國家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加固工程,增強氣象服務、應急通信、醫療救援、交通運輸、應急避護等應急保障能力,提升城市生命線系統可靠性。建設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建成市應急物資保障基地,推動救災物資政府儲備和社會儲備相結合,建立企業社會周轉儲備響應機制,健全救災物資應急保障各方聯動機制。健全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構建「五跨六上四基地」應急救援快速響應圈216。建設廣州應急安全全民體驗館,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創新應急預案演練方式,探索開展基於巨災情景構建的應急演練。探索構建以居民醫療保險、城市巨災保險以及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為主,指導性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突發事件保險機制。

第四節 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編輯]

  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一、提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能力[編輯]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217,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完善群眾信訪事項「急事急辦、簡事快辦、繁事精辦、難事認真辦」工作機制。健全協商、調解、行政裁決、行政複議、仲裁、訴訟等銜接協調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突出治理涉農、涉土、涉環境等領域不穩定問題,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健全社會穩定風險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指標體系,完善群體性事件預警、研判、處置、責任倒查制度,有效防範、化解和管控各類風險。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二、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編輯]

  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提高社會治安防控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機制。深化智慧新警務和大數據智能化平台建設,加強全要素智慧治理,推動現代科技與社會防控深度融合,構建感知預警、應對處置、治安防控、評價監督、能力素養、支撐保障「六位一體」防範化解城市運行風險體系,創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標準化城市。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深化「四標四實」218成果應用,構建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水陸空、地上地下」立體防控網絡。構建全民反恐工作格局,健全反恐情報工作體系,加強公共交通等重點領域反恐體系建設。完善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安全防範體系,提高動態環境下社會治安的精準防控力。

三、構建嚴打突出違法犯罪常態長效機制[編輯]

  聚焦「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安寧」目標,提升打擊犯罪效能。推動掃黑除惡常治長效,完善重點地區、突出問題常態化打擊整治機制。嚴厲打擊涉槍涉爆、電信網絡詐騙、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侵害未成年人和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等違法犯罪,實現案件類警情穩步下降、破案率逐步提高,電信網絡詐騙等新型犯罪得到明顯遏制。加強新型犯罪態勢研判分析,提高犯罪預測預警預防能力水平。

第五節 建設更高水平法治廣州[編輯]

  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貫徹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打造法治城市標杆。

一、堅持科學民主依法立法[編輯]

  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銜接,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堅持立改廢釋並舉,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積極爭取國家、省賦予我市與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定位要求和發展責任相匹配的地方立法權限,在數字經濟、科技創新、城市更新等領域爭取開展更多具有開創性、引領性的地方立法。

二、深化法治政府建設[編輯]

  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加強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全面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制度。強化行政規範性文件監督管理。深化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動執法重心下移,加大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規範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推動行政複議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和決定,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高水平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區),開展法治街鎮示範創建。

三、加強公正司法[編輯]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完善民事、行政訴訟制度體系。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共建法治社會[編輯]

  制定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廣泛開展憲法、民法典普法工作,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完善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落實媒體公益普法責任,打造全國領先的融媒體普法品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實現「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全覆蓋。加快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鑑定、仲裁、法律援助等資源,推進「廣州公法鏈」「廣州法視通」等信息化建設,打造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絡,建設全國公共法律服務最便捷城市。

第六節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編輯]

  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深化政治巡察並強化整改落實。完善一把手監督和同級監督制度體系,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統籌銜接,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貫通協調,形成常態長效的監督合力,使監督體系更好融入國家治理體系。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鼓勵廉潔制度創新探索,加強上級紀委監委對下級紀委監委的領導,推進紀檢監察工作規範化、法治化,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健全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制度,完善黨務、政務、司法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健全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精準問責有效機制,構建全覆蓋的責任制度和監督制度。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動腐敗治理向民營企業、行業協會、「兩新」組織219等拓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深化反腐敗國際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廉政機制協同。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完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防止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反彈回潮,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

第十七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凝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編輯]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更好履行政府職責,最大程度激發各類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第一節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編輯]

  推進本規劃實施,必須充分發揮市委總攬全市、協調各方的堅強領導作用,完善「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方法,提高駕馭紛繁複雜局勢的能力,引領我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更好展現廣州擔當、作出廣州貢獻。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把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融入規劃實施之中。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關係和諧,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城市。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作用,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內生激勵機制,健全激勵導向的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和盡職免責機制,調動廣大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第二節 健全統一規劃體系[編輯]

  建立健全以本規劃為統領、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為支撐的全市統一規劃體系,制定實施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和一批市級重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加強規劃銜接協調。強化規劃權威性、嚴肅性,未經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隨意調整更改各類規劃。本規劃確需調整修訂時,市級相關規劃需要按程序相應作出調整修訂。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要貫徹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計劃指標體系,設置年度目標並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合理確定年度工作重點。創新規劃管理載體,建設市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將各類規劃納入統一管理,推動規劃信息互聯互通、歸集共享。

第三節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編輯]

  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及時制定本規劃實施方案,確定時序進度,落實具體措施。堅持規劃定方向、財政作保障、金融為支撐、其他政策相協調,着力構建規劃與宏觀政策協調聯動機制。加強中期財政規劃和年度預算、政府投資計劃與本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統籌財力可能合理安排財政支出規模和結構,謀劃推進一批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重大項目,為規劃實施提供有力支撐。落實統計現代化改革。規劃編制部門要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強化監測評估結果應用。加強對規劃的宣傳解讀,及時公布規劃實施進展,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

附件:[編輯]

    1. 廣州市「十四五」時期十大工程表

    2. 名詞解釋

附件1[編輯]

廣州市「十四五」時期十大工程表

單位:億元

序號 工 程 名 稱 總 投 資 「十四五」期間投資
十大工程合計58個大項 50,394 26,788
科技創新工程(4個大項) 3,246 1,574
1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141 112
2 國家、省實驗室 93 61
3 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76 51
4 科技創新園區 2,936 1,350
現代產業工程(13個大項) 11,483 6,443
(一)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 8,028 4,440
新興支柱產業 4,088 2,343
5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2,298 1,360
6 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 1,003 591
7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 787 392
新興優勢產業 1,219 895
8 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 274 180
9 軌道交通產業 35 20
10 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 148 120
11 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產業 550 390
12 數字創意產業 212 185
綜合性產業園區 2,721 1,202
13 綜合性產業園區 2,721 1,202
(二) 現代服務業 3,455 2,003
14 商務會展業 1,491 919
15 金融業 349 274
16 科技服務業 293 241
17 總部經濟 1,322 569
智慧城市工程(2個大項) 1,295 918
18 數字基礎設施 911 740
19 數字融合應用 384 178
交通樞紐工程(10個大項) 20,552 11,157
(一) 國際航空樞紐 3,388 2,952
20 國際航空樞紐 3,388 2,952
(二) 國際航運樞紐 506 244
21 國際航運樞紐 506 244
(三) 軌道交通 8,351 3,040
22 國鐵幹線 2,510 1,058
23 城際軌道交通 2,261 626
24 城市軌道交通 3,580 1,356
(四) 道路 4,673 2,903
25 高速公路 2,973 1,621
26 城市路網 1,700 1,282
(五) 綜合交通樞紐 1,267 637
27 綜合交通樞紐 1,267 637
(六) 國際物流中心 2,110 1,245
28 國際物流中心 2,110 1,245
(七) 綜合管廊 257 136
29 綜合管廊 257 136
城市更新工程(5個大項) 7,672 3,315
30 舊城鎮改造 3,475 1,164
31 舊村莊改造 3,749 1,816
32 舊廠房改造 221 177
33 村級工業園、批發市場、物流園區整治提升 192 137
34 城市微改造 35 21
城鄉融合工程(2個大項) 625 276
35 都市農業 412 172
36 特色小鎮 213 104
生態環保工程(5個大項) 368 261
(一) 碧道 54 35
37 碧道 54 35
(二) 水環境綜合整治 152 112
38 污水處理 57 44
39 污水管網 66 40
40 河涌治理 29 28
(三) 垃圾處理 162 114
41 垃圾處理 162 114
文化建設工程(2個大項) 2,000 569
42 文化事業 224 125
43 文化產業 1,776 444
民生福祉工程(9個大項) 1,978 1,275
(一) 教育 760 504
44 基礎教育 75 51
45 現代職業教育 360 160
46 高等教育 325 293
(二) 醫療衛生 803 503
47 高水平醫療機構 658 411
48 基層醫療設施 145 92
(三) 民政 61 34
49 養老服務 42 22
50 殘障綜合服務 9 8
51 殯葬綜合服務 10 4
(四) 住房保障 354 234
52 住房保障 354 234
安全保障工程(6個大項) 1,175 1000
(一) 能源保障 800 718
53 電源 337 326
54 電網 239 219
55 區域綜合能源 97 85
56 油氣保障 127 88
(二) 供水保障 318 229
57 供水保障 318 229
(三) 糧食供應 57 53
58 糧食供應 57 53

附件2[編輯]

名  詞  解  釋

  1、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並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2、一區三城:「一區」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範圍包含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約48平方公里)、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8平方公里)、魚珠片區(25平方公里);「三城」指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

  3、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複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

  4、一核一帶一區:2018年1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5、「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院、廣東省人民政府等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承辦,採取線下為主、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廣州設線下主會場,由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參會,增進中外之間的相互了解,搭建中外交流與對話的橋梁與平台。

  6、學前教育「5080」任務:2020年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到50%,普惠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2020年,廣州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51.1%,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87.0%。

  7、「六穩」「六保」:「六穩」指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六保」指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8、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2020年11月15日,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共15個締約方正式簽署此協定,目標是共同建立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以及互惠共贏的經濟夥伴關係合作框架,約定內容是締約方之間關於構建區域貿易自由以及投資便利所達成的共識。

  9、中歐投資協定:2020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是全球最大發展中經濟體和全球最主要發達經濟體之間達成的一項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資協定,對於深化中歐乃至全球經貿合作都具有重要影響。

  10、「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新征程中持續釋放「雙區」驅動效應,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在新征程新高度上「比翼雙飛」。

  11、「1+1+4」工作舉措:第一個「1」指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政治保證;第二個「1」指深化改革開放,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路徑和關鍵一招;「4」指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12、本質安全:原指在生產過程中,通過設計手段使生產設備或生產系統具備多重安全保障,即使發生局部故障,也不會造成系統事故。現在已拓展至城市安全領域。

  13、區塊鏈: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連接數據存儲區塊從而形成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互聯網公開賬本,其本質是計算機技術的新型運用模式。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14、數字貿易:以數字技術為內在驅動力,以信息通信網絡為主要交付形式,以服務和數據為主要標的的跨境交易活動,不僅包括傳統服務貿易的數字化轉型,而且涵蓋了數字技術催生的新模式新業態。

  15、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創新傳統金融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有利於提升效率並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16、硬科技:基於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經過長期研究積累形成的,具有較高技術門檻和明確的應用場景,能代表科技發展最先進水平、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

  17、「1+2+4+4+N」戰略創新平台體系:「1」指呼吸疾病領域國家實驗室;「2」指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第一個「4」指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智能化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等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第二個「4」指生物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4個省實驗室;「N」指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等多個高水平創新研究院。

  18、「隱形冠軍」企業:長期專注某一細分行業產品的研發、生產和經營,具有較高市場份額和市場領袖地位的中小企業。

  19、科技特派員: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和廣東省政府啟動並試點「省部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指立足廣東產業發展需求,從國內外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中選拔,派駐到廣東省內相關企業、專業鎮、高新區、民營科技園區、產業轉移園區開展產學研結合工作的科技人員。

  20、「穗歲平安」人才綜合服務保障政策:加強人才服務政策統籌力度,與專業社會機構合作,圍繞人才住房、健康醫療、子女入學、創新創業等方面需求實施一攬子綜合服務保障措施,並建立一體化人才服務工作體系。

  21、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積分試點:專門針對境外人才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的便利政策,主要通過積分形式予以評估推薦,積分內容包括學歷、年齡、工種、在穗工作年限、納稅情況以及個人信用等。

  22、「人才投」「人才貸」「人才保」政策:「人才投」是指把高層次人才視為一家規模更小、風險性和成長性更高的「企業」,並為其提供最優投入。「人才貸」是指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專門用於高層次人才或者長期所在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活動的無抵押、無擔保的信貸產品。「人才保」是指以高層次人才為依託,類似擔保,並為其提供相關投融資。

  23、「揭榜掛帥」「賽馬」:「揭榜掛帥」制也稱「科技懸賞」制,是一種以科研成果來兌現的科研經費投入體制,一般是為了解決社會中特定領域的技術難題,由政府組織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專門徵集科技創新成果的一種非周期性科研資助安排。「賽馬」制是科技創新領域在公開透明環境下,着眼於強化創先爭優的制度激勵與約束,既鼓勵先進,同時也鞭策後進。

  24、「以賽代評」「以投代評」「包幹制」:三者均為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類型。「以賽代評」是指通過與市場化結合,革新科技項目的評審制度,通過創新創業大賽方式向社會徵集項目;「以投代評」是指通過投資機構認投方式徵集項目;「包幹制」主要側重科研經費使用的改革,是指確定科研經費總額,無需編制明細費用科目預算,讓科研人員從繁瑣的管理體系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當中。

  25、科技金融:通過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台,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為初創期到成熟期各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

  26、投貸聯動:主要是對中小科技企業,在風險投資機構評估、股權投資的基礎上,商業銀行以債權形式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形成股權投資和銀行信貸之間的聯動融資模式。

  27、科技金融工作站:主要開展科技金融服務,包括但不限於學習培訓、論壇講座、專家諮詢、項目路演、成果對接、科技金融服務網絡和投融資數據庫建設、科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等。

  28、科技金融特派員:對科技金融理論、實踐相對熟悉,並樂意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對接、金融諮詢輔導、人才引進等專業服務的人員。

  29、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為有效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同時進一步創新財政支持科技創新方式和放大財政資金效用,廣州市於2015年探索成立了由多家合作銀行聯合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科技信貸服務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

  30、種子期投資、天使投資:兩者均為風險投資的形式,前者是指技術的醞釀與發明階段的投資,通常用來驗證其概念,該時期具有資金需求量較少、增值潛力大、風險性較大等特徵;後者主要指具有一定資本的人士出資協助具有專門技術或獨特概念的原創項目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資。

  31、量子科技:量子物理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領域。

  32、太赫茲:電磁波的一種,頻率在0.1THz—10THz (1THz=1012Hz)範圍內,具有穿透性強、定向性好等特徵,在醫學、勘探、通信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有前景。

  33、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遇火即燃,常見於深海沉積物或陸上永久凍土中。由於總量巨大、能量密度高,有可能成為未來主要替代能源。

  34、納米科技:以動態力學、分子生物學、微電子等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技術,是一種用單個原子、分子製造物質的技術,主要研究結構尺寸在1—100納米範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包括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等領域。

  35、廣州製造「八大提質工程」:結構優化提質工程、技術創新提質工程、主體壯大提質工程、基礎升級提質工程、布局優化提質工程、融合深化提質工程、品質品牌提質工程、發展環境提質工程。

  36、高技術製造業:國民經濟行業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相對高的製造業行業,按照國家統計局高技術製造業分類(2017),主要包括:醫藥製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信息化學品製造等6大類。

  37、「1+2+N」數字化轉型行動:面向每一個產業集群,形成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商、跨行業跨領域平台等兩方緊密合作的建設主體,協同N個數字化轉型合作夥伴,包括但不限於工業設計、共享製造、物流倉儲、直播電商、金融服務等。

  38、工業互聯網:通過開放的、全球化的工業級網絡平台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和融合起來,高效共享工業經濟中的各種要素資源,從而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幫助製造業延長產業鏈,推動製造業轉型發展。

  39、供應鏈金融: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40、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關鍵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以及產業技術基礎、工業基礎軟件等領域,組織實施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等相關行動。

  41、鏈長制:由「鏈主」和「鏈長」兩個部分組成,「鏈主」與「鏈長」是市場和政府的關係。「鏈主」企業通過自身實力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獲得產業鏈的話語權和主導權,「鏈長」由地方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對產業鏈進行統籌規劃,協調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政策扶持等工作,推動實現建鏈、補鏈、強鏈、延鏈。

  42、「專精特新」企業:技術創新和融資能力強,發展速度、效益和質量好,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的企業。

  43、服務型製造: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製造模式和產業形態,是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

  44、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廣東省對現代服務業的認定包括9個類別的行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新興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房地產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其他現代服務業。

  45、生產性服務業: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是與製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主要包括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等行業。

  46、生活性服務業:滿足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服務行業,主要包括住宿餐飲服務、居民和家庭服務、健康服務、養老服務、旅遊遊覽和娛樂服務、體育服務等行業。

  47、無船承運:集裝箱運輸中,經營集裝箱貨運的攬貨、裝箱、拆箱以及內陸運輸,經營中轉站或內陸站業務,但並不經營船舶承運業務。

  48、離岸金融:設在某國境內但與該國金融制度沒有聯繫,且不受該國金融法規管制的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

  49、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以發行收益憑證的方式匯集特定多數投資者的資金,由專門投資機構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經營管理,並將投資綜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投資者的一種信託基金,具有流動性較高、收益相對穩定、安全性較強等特點。

  50、綠色金融: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51、碳排放權: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的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

  52、普惠金融: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並確定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

  53、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是一種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鬆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並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

  54、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中國人民銀行於2019年12月首先在北京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支持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加強金融科技創新,探索設計包容審慎、富有彈性的創新試錯容錯機制,劃定剛性底線、設置柔性邊界、預留充足發展空間,努力打造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至2020年,試點已擴大至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雄安新區、杭州市、蘇州市、成都市、廣州市。

  55、冷鏈物流:指冷藏冷凍類商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始終處於規定的低溫環境,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質量安全,減少損耗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56、無水港:指「無水的港口」,是在內陸地區建立的具有報關、報驗、簽發提單等港口服務功能的物流中心。在無水港內設置有海關、檢驗檢疫等監督機構為客戶通關提供服務。

  57、5G SA(獨立組網):5G分為兩種組網類型,SA(Standalone)為獨立組網,NSA(Non-Standalone)為非獨立組網。在獨立組網的模式下,用戶接入5G基站和5G核心網,能更好發揮5G的優勢特性,比如說超低延遲等。

  58、「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由華為與廣州無線電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定位為計算產業的賦能平台、鯤鵬計算產業人才的培養平台、鯤鵬計算產業的孵化平台,將立足廣州、服務全省、面向全國,聚焦萬億級的計算產業藍海。

  59、潮汐車道:即可變車道,城市內部根據早晚交通流量不同情況,對有條件的道路設置一個或多個車輛行駛方向規定隨不同時段變化的車道。

  60、「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我市移動政務服務總入口,負責統籌全市辦事應用的整合優化,市各部門通過「穗好辦」平台統一為群眾和企業提供移動端政務服務諮詢、查詢、預約、辦理等服務。

  61、「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我市城市運行管理核心中樞,指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基礎數據、應急管理、社會輿情、經濟運行、公共安全、醫療衛生、規劃建設、城市管理、交通運行、營商環境、生態環境、民生服務等城市運行管理要素為重點,建設「感知智能」「認知智能」「決策智能」的城市發展新內核,打造數據全域融合、時空多維呈現、要素智能配置的城市治理新範式。

  62、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以建築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等技術為基礎,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內室外、歷史現狀未來多維多尺度信息模型數據和城市感知數據,構建起三維數字空間的城市信息有機綜合體。

  63、數字孿生城市:數字孿生技術在城市層面的應用,通過構建城市物理世界、網絡虛擬空間的一一對應、相互映射、協同交互的複雜巨系統,在網絡空間再造一個與之匹配、對應的「孿生城市」,實現城市要素數字化和虛擬化、城市全狀態實時化和可視化、城市管理決策協同化和智能化,形成物理維度上的實體世界和信息維度上的虛擬世界同生共存、虛實交融的城市發展格局。

  64、智慧機場:通過智能平台將航空公司、旅客、航空器、機場等單元有機融合,把所有單元進行聯通和互動,使各個運營單位在同一平台上協同作業,打破傳統各自為政、各系統獨立存在的模式,讓旅客出行更高效、安全、便捷,真正實現「智慧」融合。

  65、保稅物流:指在海關監管區域內(包括保稅區、保稅倉、海關監管倉等)從事倉儲、配送、運輸、流通加工、裝卸搬運、物流信息、方案設計等相關業務,企業享受海關實行的「境內關外」制度及其他稅收、外匯、通關方面的特殊政策。

  66、智慧港口:以信息物理系統為框架,通過高新技術的創新應用,使物流供給方和需求方溝通融入集疏運一體化系統;極大提升港口及其相關物流園區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和對相關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力;智能監管、智能服務、自動裝卸成為其主要呈現形式,並能為現代物流業提供高安全、高效率和高品質服務的一類新型港口。

  67、「五主四輔」鐵路客運樞紐:「五主」為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白雲(棠溪)站和佛山西站,「四輔」為廣州北站、魚珠站、新塘站和南沙站。

  68、10條出省高鐵通道格局:廣深港高鐵(已開通)、武廣高鐵(已開通)、貴廣高鐵(已開通)、南廣高鐵(已開通)、廣州至汕尾高鐵(在建)、廣州至湛江高鐵(在建)、深茂鐵路(在建)、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規劃)、廣州至河源高鐵(規劃)、廣州經清遠至永州高鐵(規劃)。

  69、國家物流樞紐: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共同布局建設,集中實現貨物集散、存儲、分撥、轉運等多種功能的物流設施群和物流活動組織中心。

  70、第四方物流:專門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規劃、諮詢、物流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等活動,不實際承擔具體的物流運作活動。

  71、虛擬倉平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技術,將地理上分散的、屬於不同所有者物品儲存、保管和遠程控制的物流設施進行整合,形成具有統一目標、統一任務、統一流程的暫時性物資存儲與控制組織,實現不同狀態、空間、時間的物資有效調度和統一管理的平台。

  72、智慧物流:利用集成智能化技術,使物流系統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某些問題的能力。可通過無線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移動通訊技術等讓配送貨物自動化、信息化和網絡化。

  73、綠色物流: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

  74、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國際貿易和運輸企業提供統一的信息處理公共平台,實現企業通過「單一窗口」平台一點接入、一次性遞交滿足監管部門要求的格式化單證和電子信息;監管部門處理狀態通過「單一窗口」平台反饋給申報人;監管部門按照確定的規則,共享監管資源,實施聯合監管。

  75、「兩步申報」通關模式改革:海關總署於2019年8月起在黃埔海關、深圳海關、青島海關等部分直屬海關開展進口貨物「兩步申報」改革試點,2020年1月1日起在全國海關全面推廣應用。在改革後的申報制度下,企業無需一次性提交全部申報信息及單證,可分兩步完成。第一步提貨申報,企業憑提單信息,提交滿足口岸安全准入監管需要等必要信息進行概要申報,無需檢查的貨物即可提離口岸,涉稅貨物在提供有效稅款擔保後也可以放行提離。第二步完整申報,貨物自運輸工具申報進境之日起14天內,補充提交滿足稅收征管、合格評定、海關統計等整體監管需要的全面信息及單證。

  76、出口貨物「抵港直裝」:即通過提前申報、閘口觸發運抵、根據指令分流放行和查驗貨物,使海關放行貨物可直接裝船離境。「抵港直裝」模式下,企業可根據自身生產計劃與碼頭「預約」抵港時間,靈活安排庫區裝貨出廠,按照「提前申報—貨到放行—抵港直裝」的流程,大幅提升通關效率,幫助企業實現物流「零庫存」。

  77、進口貨物「船邊直提」:以進口集裝箱貨物向海關提前申報為基礎,企業充分利用貨物在途運輸時間辦理報關申報、單證審核、稅款繳納等通關手續,有關進境船舶抵港後,無需海關查驗的貨物即可放行並實現企業車輛從船邊直接接卸、提貨。

  78、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十大行動計劃」:廣州已向國家申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試點,將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契機,採取十項具體行動,包括優質消費資源聚集行動、優質消費客源匯聚行動、廣州名片擦亮推廣行動、國際一流商圈品質提升行動、國際一流商圈規劃建設行動、傳統特色商圈轉型升級行動、區域消費中心培育行動、特色商貿小鎮開發行動、新消費領域拓展行動、消費行業人才支撐行動。

  79、首店經濟:首店指在行業里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在某一區域開的第一家店,如全球首店、亞洲首店、中國(內地)首店;又或指傳統老店通過創新經營業態和模式形成的新店,如體驗店、定製店等。

  80、首發經濟:國內外品牌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以及開設首店等經濟活動的總稱。

  81、羊城廣場:依託廣州塔南側廣場,建設三層地下空間及市政配套設施工程,打造集交通樞紐、購物、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商業配套綜合體。

  82、嶺南之窗:我市推出的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以廣州塔為核心,以其周邊沿江區域為基礎空間,以非遺展覽、展示、展演、展銷為形式,讓嶺南文化走進城市中軸線、登上地標建築廣州塔,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83、全域旅遊: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遊目的地,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有利於不斷提升旅遊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更好滿足旅遊消費需求。

  84、直播電商「個十百千萬」工程:構建一批直播電商產業集聚區、扶持10家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頭部直播機構、培育100家有影響力的MCN機構(主播孵化機構)、孵化1000個網紅品牌(企業名牌、產地品牌、產品品牌、新品等)、培訓10000名帶貨達人(帶貨網紅、「網紅老闆娘」等),將廣州打造成為全國著名的直播電商之都。

  85、新零售: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86、汽車後市場服務:消費者在使用汽車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與汽車有關的各種服務的統稱,具體包括汽車保養維修、美容裝飾、改裝、汽車保險等。

  87、「十四五」時期十大工程:科技創新工程、現代產業工程、智慧城市工程、交通樞紐工程、城市更新工程、城鄉融合工程、生態環保工程、文化建設工程、民生福祉工程、安全保障工程。

  88、離岸呼叫中心:在境內設立呼叫中心平台,主要為境外用戶提供熱線諮詢業務,屬於國際離岸業務的一種服務應用。

  89、市場採購貿易:由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在經商務部等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內採購的、單票報關單商品貨值15萬美元以下(含15萬美元)、並在採購地辦理出口商品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

  90、外貿綜合服務:具備對外貿易經營者身份的企業,接受國內外客戶委託,代為辦理包括報關報檢、物流、退稅、結算、信保等在內的綜合服務業務和協助辦理融資業務的統稱。

  91、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2020年11月,商務部等9部門宣布設立廣州南沙區等10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並強調將利用3年至5年時間,通過培育一批監管制度創新、服務功能齊全、交易模式靈活的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推動中國進口規模穩步擴大、結構不斷優化,帶動相關產業提質增效、消費水平明顯提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應有支撐。

  92、證照分離:市場監管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和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分開審批,並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四種方式分類推進改革。

  93、照後減證:除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生態安全和公眾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分別採用適當管理方式將許可類的「證」分離出來,有效區分「證」「照」功能,儘可能減少審批發證。

  94、一業一證:一個行業准入涉及的多張許可證整合為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證」。

  95、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向行政機關申請辦理行政事項時,行政機關以書面形式(含電子文本)將證明義務、證明內容以及不實承諾的法律責任一次性告知申請人,申請人書面承諾已經符合告知的相關要求並願意承擔不實承諾的法律責任,行政機關不再索要有關證明並依據書面承諾辦理相關行政事項的工作機制。

  96、多稅種綜合申報:納稅人在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等多個稅種時,可以通過「稅種綜合申報」功能填寫相應申報表,實現多個稅種一個入口、一次綜合申報。

  97、投資項目審批告知承諾制:企業法人、項目單位或其他組織提出行政審批事項申請,在次要審批要件不全的情況下,審批部門一次性告知審批條件及所需材料,申請人以書面形式承諾其符合審批條件,並能夠按照承諾在規定期限內提交暫缺材料、履行相關責任,由審批部門作出事項審批決定的方式。

  98、觸髮式監管:政府部門為新興業態提供寬鬆的發展環境,減少日常監管幹預,同時設定不可逾越的監管底線,一旦企業觸碰監管底線,即啟動監管執法。

  99、沙盒監管:劃定一個範圍,對在「盒子」裡面的企業,採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措施,同時杜絕將問題擴散到「盒子」外面,屬於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實行容錯糾錯機制,並由監管部門對運行過程進行全過程監管。

  100、「包容期」管理:對新設立的新經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給予1—2年的包容期,除違法犯罪、危害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外,堅持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採取信用承諾、行政提示、行政約談、行政告誡等柔性監管方式,督促企業依法依規經營,給企業留足成長空間。

  101、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處罰免強制清單:以清單形式對市場主體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建立免予行政處罰和免予行政強制制度,涵蓋交通運輸、文化、旅遊、電子商務、廣告、建設、能源、燃氣、礦產冶金等重點行業,依法規範行政執法行為,通過說服教育、勸導示範、指導約談等柔性措施,加強日常監管和指導。

  102、互聯網仲裁:又稱網絡仲裁,指利用互聯網等網絡技術資源提供仲裁服務的網上爭議解決方法,仲裁的全部或主要程序,包括立案、受理、審理到裁決、送達等都在網上進行。

  103、「府院聯動」機制:政府與法院緊密合作、互聯互通、協調聯動的長效工作機制,解決破產企業處置過程中民生保障、社會穩定、財產接管、稅收申報、資產處置、金融協調、信用修復、打擊逃廢債、變更註銷、中介管理、費用保障等問題。

  104、混合用地:同一塊土地或建築物中有兩種以上的使用方式,如工業、倉儲、研發、辦公、商業、租賃等用途混合利用,並按照主導用途(每類土地用途上所建建築面積占總建築面積最大比例的用地)對應的用地性質,實行差別化供地(招標拍賣掛牌供地方式)。

  105、點狀供地:通過散點或者帶狀供給建設用地,而其他周邊土地可以通過租賃、劃撥、託管等方式獲得。

  106、彈性年期:結合產業生命周期,在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法定最高有償使用年限內,合理確定土地有償使用彈性年期。土地使用權人在每一年期屆滿達到准入協議繼續履約條件的,可繼續申請下一期土地使用權。

  107、新型產業用地(M0):為適應創新型企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的空間需求,用於研發、創意、設計、中試、檢測、無污染生產等環節及其配套設施的用地。

  108、企業債券「直通車」機制: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8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方名單及激勵措施》,明確從2019年起兩年之內,對北京市海淀區、上海市浦東新區、江蘇省蘇州市、安徽省亳州市、江西省萍鄉市、湖北省宜昌市、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重慶市渝北區、四川省成都市等行政區域內企業申請企業債券實行「直通車」機制(企業直接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申報,不需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轉報)。

  109、職業經理人:由企業董事會直接聘任,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以經營管理企業為職業,運用其經營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力,為企業績效負責,承擔企業法人財產保值增值責任,並以此獲取相應報酬的專業經營管理者。職業經理人制度是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立的重要抓手,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舉措。

  110、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111、減稅降費政策「直達快享」:融合運用網絡、熱線、政務服務場所等線上線下渠道,及時發布稅費優惠政策,深化大數據分析和應用,優化納稅人繳費人享受稅費優惠方式,幫助納稅人繳費人充分適用優惠政策、充分享受政策紅利和服務便利。

  112、新時代穗商培養工程:由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等10部門主辦,面向註冊地在廣州市範圍內的企業,每年公開選拔100名優秀年輕一代企業家,全面提升其政治力、領導力和洞察力,加強其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傳承能力。

  113、「單打冠軍」企業:指長期專注於製造業領域細分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行業前列的企業。

  114、獨角獸企業: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創業公司。獨角獸企業是科技創新企業的典型代表,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創新活力和創新生態的重要標誌。

  115、信用增值:信用產品賦予信用價值,良好的信用將為個人、企業增加市場價值。

  116、多方安全計算:主要研究無可信第三方情況下,如何安全地計算一個約定函數的問題,是電子選舉、門限簽名以及電子拍賣等諸多應用得以實施的密碼學基礎。

  117、信易貸:以「信用+科技+普惠金融」為特色,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歸集的公共信用信息,結合大數據、智能風控等金融科技手段,為企業提供便利優惠的貸款。

  118、全球溯源中心:全球溯源體系是由南沙自貿試驗區打造的制度創新成果,屬全國首創,入選國家商務部首批制度創新案例,推動打造「風險可控、來源可究、去向可查」的閉環監管模式。全球溯源中心將建設集溯源展示、業務運作、數據監控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智能化綜合型多功能實體中心。

  119、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具備多種貿易方式貨物同倉運作、保稅貨物監管方式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等功能的創新型國際貿易綜合服務平台,服務跨國企業「買全球」「賣全球」的一體化運營需求,自2018年建成後已有上百家企業進駐。

  120、全球報關服務系統:2018年建成使用,該平台全面融合關檢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各國電子口岸互聯互通的便捷跨境遠程報清關,已在德國、西班牙、日本等多個國家設立境外辦事處,幫助企業顯著降低清報關環節的成本。

  121、自由貿易(FT)賬戶:銀行為客戶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單元開立的規則統一的本外幣賬戶。FT賬戶體系是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中的關鍵內容,是探索投融資匯兌便利、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和防範金融風險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122、世界大都市協會:面向全球大型城市的國際性組織,成立於1985年。該協會致力於解決城市問題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並代表各會員城市開展與有關國際機構和團體的對話與合作,為全世界大型城市搭建交流與資源共享平台。

  123、廣州獎:首個在世界城地組織框架下由中國城市發起的國際獎項,面向全球範圍內的城市和地方政府評獎,表彰城市和地方政府在城市創新領域中的成功實踐。

  124、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為應對氣候變化而成立的全球性城市網絡,包括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各國城市成員,致力於推動城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提升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指數。

  125、國際友城「百城計劃」:爭取國際友好城市數量和友好交流城市數量合計達到100個,打造富有活力的國際城市「朋友圈」。

  126、僑夢苑: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廣州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國家級僑商產業聚集區和海歸人才、海外高端人才聚集區,為高層次人才歸國創業發展提供項目對接、簽約落地、創業培訓等全鏈條服務的高端創新創業平台。

  127、跨境通:即商事登記跨境通服務,通過與商業銀行、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合作,為港澳和國際投資者提供創新創業的「一站式、離岸辦」註冊服務。

  128、國家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批覆創建,上海、天津、青島等6個城市已獲批,主要是在促進郵輪母港建設管理、提升郵輪產業服務質量等方面加強研究、探索實驗,廣州市正在省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爭取創建。

  129、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以「一個標準供灣區」為原則,構建以廣州為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打造標準化、現代化、便利化平台,為大灣區市場提供更多更優的食用農產品。

  130、「五樂」行動計劃:即《發揮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優勢作用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行動計劃》,包括「樂游廣州」深化穗港澳青年交流交往,「樂學廣州」支持港澳青年學習研修,「樂業廣州」支持港澳青年實習就業,「樂創廣州」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樂居廣州」強化港澳青年住房教育醫療等保障。

  131、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交流「1234N」計劃:指打造1個交流合作平台——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周系列活動;優化2個基地——廣州市青年就業創業孵化基地、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基地;提升3個維度服務體系——穗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平台(一網)、廣州市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一站)、12355港澳青少年熱線(一號);組建4個聯盟——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聯盟、青年研究聯盟、青年創新創業聯盟、青年志願服務聯盟;配套開展N項交流合作項目。

  132、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一核引領、四區協同」發展格局:「一核」即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荔灣海龍先導區,「四區」即荔灣—南海、白雲—南海、花都—三水、南沙—順德四個片區。

  133、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三園一城」:廣清(清城)、廣德(英德)、廣佛(佛岡)三個產業園和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其中三個產業園由廣州開發區主導開發建設,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由兩市政府共同主導規劃建設。

  134、三區三線:「三區」指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其中,城鎮空間指以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農業空間指以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生活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生態空間指具有自然屬性的以提供生態服務或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三線」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三區」突出主體功能劃分,「三線」側重邊界的剛性管控。

  135、戰略留白:在城鎮開發邊界的城鎮集中建設區範圍內,為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預留的一定規模的規劃建設用地。

  136、留白增綠:「留白」指在城鎮規劃中留出相應的空白地帶,為未來發展和綠色生產預備空間;「增綠」指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提高城鎮生態涵養容量。

  137、「兩帶一區」優質耕地:從化中部—增城北部農業耕作帶、花都中西部—白雲北部—增城中南部農業耕作帶、番禺南部—南沙北部農業耕作區。

  138、用地規模和指標總量管控模式:在不突破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規劃期末用地規模情況下,在規劃期內,由廣州市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安排每年土地利用計劃,不再由國家下達年度計劃指標。

  139、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140、城市更新「1+1+N」政策體系:第一個「1」指《中共廣州市委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第二個「1」指《廣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N」指《廣州市城市更新片區策劃方案編制和報批指引》《廣州市城市更新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操作指引》《廣州市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編制指引》等相關配套政策文件。

  141、城市家具:城市環境中的公共設施,包括交通、藝術景觀、照明、公共衛生、安全等設施。城市家具的概念要求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更加人性化,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體現公眾審美和傳承城市文化。

  142、社區設計師:由政府部門組織選聘,為責任範圍內的規劃、建設、管理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服務的第三方人員(或團隊),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為政府部門的工作決策提供專業諮詢服務,了解社區居民需求並對社區空間環境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圍繞社區項目設計提供專業意見等方面為城市社區環境品質化提升提供技術支撐,搭建政府、專家、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梁。

  143、城市體檢:對城市發展狀況、城市規劃及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監測、分析、評價、反饋和校正,對存在的「城市病」提出「治療方案」,對容易產生的「城市病」提出「預防措施」,保障各項城市發展目標有效實現。

  144、「嶺南百萬新田園」工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以基本農田集中保護區為農田整備空間,積極開展農田整備,提升農田質量,促進優質耕地集中連片保護,發揮耕地經濟、生態、社會多元複合價值,建設具有嶺南特色的農田系統。

  145、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在農產品種養前,通過保險公司與農戶簽訂保底租地協議,規定農產品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保證農戶最低收入,同時可以分享價格上漲的紅利,有效降低農、企合作中易出現的農戶違約風險。

  146、「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2003年6月,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倡導和主持下,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浙江在全省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2019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報告》,並發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147、四好農村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要求「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其中,「建設好」是基礎,「管理好」「養護好」是關鍵,「運營好」是最終目的。

  148、「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為提升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隊伍的文化素質,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隊伍, 2013—2020年,廣州市已連續8年實施「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累計組織1.2萬名村官在廣州電大參加在職學歷教育。

  149、「千企幫千村」工程:《廣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要引導一千個以上多類型所有制的企業(企業家)參與鄉村振興,以從化、增城為重點,鼓勵企業整鎮整村幫扶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該工程堅持「政府引導、村企自願、農民主體、合作共贏」,通過開展村莊建設、發展村莊產業、推進村莊文化建設、幫助村民就業創業、參與民心民生工程等形式幫扶村莊發展。

  150、「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2018年,我市啟動「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通過組建數以百計的專家團隊,帶動數以千計的中高級科技人員支持服務廣州鄉村振興。

  151、三支一扶:大學生在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按照國家人事部2006年頒布《關於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工作時間一般為2年,工作期間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工作期滿後,自主擇業,擇業期間享受一定的政策優惠。

  152、「三農」工作「四個優先」:優先考慮「三農」幹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

  153、一元錢看病:2008年5月,花都區在16個村衛生站試點免費為農民治病,每次只收一元錢掛號費,若需注射則另交一元錢注射費,2010年9月實現全區196個村衛生站全覆蓋。花都區用「一元錢看病」撬動了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元錢看病」已成為廣東基層醫改的模範樣本。

  154、空心村: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湧向城市務工,導致村莊常住人口減少、留守村裡的老弱人群生活相對困難,村莊缺乏人口和產業支撐,日漸凋敝,同時耕地、宅基地等資源閒置浪費,出現了「空心村」現象。

  155、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恢復、環境治理等生態產品,通過財政獎補、市場交易等手段實現其價值。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可以統籌協調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排污權、水權、碳排放權等生態產品交易機制等工作,有利於調動各方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培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市場體系,促進綠色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156、特色小鎮:一種微型產業集聚區,具有細分高端的鮮明產業特色、產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徵、集約高效的空間利用特點。

  157、萬企幫萬村:2015年10月,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光彩會正式發起「萬企幫萬村」行動。該行動以民營企業為幫扶方,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貧困戶為幫扶對象,以簽約結對、村企共建為主要形式,用3到5年時間,動員全國1萬家以上民營企業參與,幫助1萬個以上貧困村加快脫貧進程。

  158、「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以公司或集團企業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運銷為龍頭,重點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生產、銷售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的聯合,進行一體化的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基本運作模式是龍頭企業和分散的農戶簽訂合同,公司為農戶提供生產原料、技術服務和成品回購。

  159、九大生態片區:從化北部山地、花都北部山地、花都西部農林、增城北部山地、增城西部山水、帽峰山、增城南部農田、南沙北部農田和南沙濱海景觀。

  160、「三縱五橫」生態廊道:「三縱」指流溪河—珠江西航道—洪奇瀝水道、帽峰山—火龍鳳—南沙港快速—蕉門水道、增江河—東江—獅子洋生態廊道;「五橫」指北二環、珠江前後航道、金山大道—蓮花山、沙灣水道、橫瀝—鳧洲水道生態廊道。

  161、熱島效應:城市因大量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以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

  162、空中雲道:通過架空的步行棧道(人行天橋)連通白雲山、花果山、越秀山三個地區的路徑工程,串聯白雲山、廣州花園、雲台花園、麓湖公園、雕塑公園、花果山公園、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八大城市公園。

  163、口袋公園:也稱袖珍公園,指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常呈斑塊狀散落或隱藏在城市結構中,為當地居民服務。

  164、六個100%:工地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出入車輛100%沖洗、施工現場地面100%硬化、拆遷工地100%濕法作業、渣土車輛100%密閉運輸。

  165、藍藻水華:特定環境條件下,藍藻類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並在水面形成綠色而帶有臭味的浮沫,引起水質惡化。

  166、萬里碧道:碧道是指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閒功能建立的複合型廊道。2020年8月,廣東省政府印發了《廣東萬里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規劃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到2030年建成1.6萬公里碧道,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廣東全面呈現。

  167、千里碧道:2020年9月,廣州市政府批覆《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建成碧道1506公里,到2035年建成碧道2000公里。

  168、企業「退城入園」:工業企業退出城區,遷入產業園區、工業集聚區。

  169、清潔生產企業:不斷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保護環境的企業。

  170、土地「增存掛鉤」機制:分解下達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時,與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數量相掛鉤,對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較多和處置不力的地區,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安排。

  171、城市礦產: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產生的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以及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

  172、碳排放達峰:二氧化碳排放(以年為單位)在一段時間內達到峰值,之後進入平台期並可能在一定範圍內波動,然後進入平穩下降階段。2016年4月,包括中國在內的170多個國家領導人共同簽署《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且全球溫室氣體應儘快達到峰值,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淨零排放。我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到2060年努力實現碳中和。

  173、碳中和: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174、碳普惠制: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排行為進行具體量化、賦予一定價值,並建立激勵機制。

  175、碳足跡評價:評價個人、組織、活動、產品直接或間接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

  176、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統計制度:與國民生產總值相對應、能夠衡量生態良好的統計與核算體系。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指特定地域單元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所有生態產品的價值,可通過確定核算地域範圍、明確生態系統分布、編制生態產品清單等步驟,進行統計和核算。

  177、金課: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課程。「高階性」是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是要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創新性」是課程內容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挑戰度」是指課程有一定難度,對老師備課和學生課下有較高要求。

  178、融媒體: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

  179、「一廊八區」文化發展空間格局:「一廊」指珠江文化廊道,「八區」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嶺南文化中心區、「嶺南之窗」文旅融合示範區、南灣海絲文化體驗區及白雲山生態文化體驗區、番禺等全域旅遊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南沙灣區文化樞紐港。

  180、三雕一彩一繡: 木雕、牙雕、玉雕、廣彩、廣繡。

  181、三館一站: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鎮(街)綜合文化站。

  182、智能體育公園:以科技賦能體育公園,構建政府、企業、市民信息共享大平台,達到人、設施、場所之間互聯、互通、互感、互動。2020年10月,二沙島體育公園改造成為廣州首座智能體育公園對外開放。

  183、集團化辦學:將一所優質品牌學校(核心校)和若干所其他學校組成學校共同體(教育集團)的辦學體制。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核心校為龍頭,推動集團內各成員校同步、優質、均衡、特色發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184、應用型本科學校: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可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應用型本科學校主要從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以上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其本科培養占較大比重。

  185、「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師範」:2019年4月,教育部相關部門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明確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師範」等建設,引導高校全面優化專業結構,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新工科」對應新興產業的專業,如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機器人、雲計算等,包括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將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需要,加強戰略急需人才培養。「新醫科」作為構建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要實現從治療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全覆蓋,提升全民健康力。「新文科」建設則是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養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家,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新師範」是指在傳統師範教育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高水準、更系統化、更智能化、更具開放性的教育。

  186、「雙師型」教師:2019年國家教育部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加強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建設。

  187、「一體化」教師:按照一體化課程(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規範,進行一體化課程教學設計並組織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的專業教師。

  188、工程化模式疾病防控:是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探索形成的依靠社會組織和大規模核酸檢測技術,實現對千萬級別人口城市進行有效防控的工程化、規模化防疫模式。該模式主要以信息技術和大數據資源為依託,以「按防控效果付費」作為民生項目採購模式,推動高效解決重大公共衛生、公共健康問題。

  189、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可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給予電擊除顫,是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用於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醫療設備。在心跳驟停時,在最佳搶救時間的「黃金4分鐘」內,利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對患者進行除顫和心肺復甦,可有效制止猝死發生。

  190、國家醫學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依託高水平醫院設置的國家級醫學中心,旨在打造醫學高地,提升整體和區域醫療服務能力,助力分級診療制度建設。

  191、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在疑難危重症診斷與治療醫學人才培養、臨床研究、疾病防控、醫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區域頂尖水平。協同國家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療、預防和保健服務水平提升,努力實現區域間醫療服務同質化。

  192、高水平醫院「登峰計劃」:2018年6月,省出台實施《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實施方案》,着力推動重點建設醫院的醫療水平、高層次人才數量、科技影響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顯著提升,爭取到2022年,建成1個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和若干個專科類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新增2—3名院士、2—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6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爭取全國百強醫院達15家以上。

  193、一主一副五分:「一主」指中心城區醫療衛生服務主中心,覆蓋荔灣、越秀、海珠、天河、白雲南部地區,體現廣州市優質醫療服務水平;「一副」指南沙設立醫療衛生服務副中心,重點布局國際高端醫療服務機構;「五分」指黃埔、番禺、花都、增城、從化五個醫療服務分中心。

  194、醫養結合: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利用「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195、安寧療護:對疾病終末期患者在臨終前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離世。

  196、全科醫生:又稱家庭醫生,居民健康和控制醫療費用支出的「守門人」,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工作,能為服務對象提供全面、連續、有效、及時和個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是「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防治結合全科醫學人才。

  197、醫聯體:由不同級別、類別醫療機構之間,通過縱向或橫向醫療資源整合所形成的醫療機構聯合組織。

  198、中醫治未病: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變、三是愈後防復,其目的就是讓人少生病、晚生病、更健康,倡導預防前移的理念。

  199、時尚中藥:用先進的科研技術,用當前最流行的年輕人易於接受的市場推廣模式,打造大眾最需要的健康產品。

  200、新業態成長計劃:鼓勵個體經營發展,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支持通過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實現自主就業、分時就業、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在促進新經濟快速發展中不斷拓展就業空間。

  201、雙到雙零:就業服務進家到戶、就業崗位進街到村,零距離服務、零距離就業。

  202、「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羊城行動計劃: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以「工程」方式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創業一條龍服務,是穩就業的重要舉措。為推進相關工作落地,我市制定「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羊城行動計劃。

  203、新生代產業工人圓夢計劃:廣州市推進「實施十項重點群體職業技能提升工程」之一,幫助新生代產業工人提升技能水平、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實施「羊城工匠」行動計劃,面向高技能領軍人才、重點產業領域開展培訓,幫助中小微企業開展職工技能提升,積極引導新生代產業工人創業創新等。

  204、長期護理保險:為因年老、疾病或傷殘而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從而需要長期照護的人提供護理服務或護理費用的保險。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國家從2016年開始試點,廣州是首批試點城市。

  205、公益「時間銀行」:在政府指導下,由社會組織、企業、社工站和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共同搭建的、社會化運作的綜合性志願服務支撐平台,該平台集志願服務發布、志願服務時數記錄、志願服務積分存儲、積分捐贈和兌換於一體,按照1:1比例將志願服務時數轉換為時間積分,積分可用於兌換服務和物資。

  206、差別化彈性入戶政策:為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我市研究制定的在市內不同區域間實施差別化的入戶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輕、高素質的工匠型人才到我市郊區新區工作生活,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07、「3+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助餐配餐、醫養結合、家政服務3個基礎項目加上若干個特色試點項目。

  208、「花城有愛」品牌矩陣:對「青春助學」「職得你來」「冬日暖陽」「春運直通車」等青年服務品牌整合升級,多做實打實、暖人心的服務,讓青年更有獲得感。

  209、網格化管理「五個一」工程:建立一個綜合網格、健全一個議事協調機制、組織一支專職網格員隊伍、完善一套指揮調度信息系統、健全一套工作閉環管理機制。

  210、雙報到: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到所在地社區報到,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

  211、廣州街坊:全市群防共治隊伍的統稱,主要包括政法幹部等專業力量、出租屋管理員等半專業力量、出租車司機等行業性社會力量、熱心平安建設的廣大市民群眾等志願力量,主要發揮信息員、巡防員、調解員、宣傳員作用。

  212、「首席風險官」制度:我市探索在地方金融組織(小貸、擔保、典當、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地方金融組織設立首席風險官,發揮其作為企業與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降低企業道德風險,提升企業風險管理水平和合規意識,加強行業自律,構建監管長效機制,促進行業規範發展。

  213、安全生產「一線三排」工作機制:「一線」指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三排」指排查、排序、排解。

  214、重大突發事件「四個一」應急處理機制:一位分管市領導和一個部門牽頭負責、一個工作專班跟進處置、一個專項工作方案統籌應對、一個口徑上報和發布信息。

  215、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9項重點工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防洪排澇水利提升工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搬遷工程、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

  216、「五跨六上四基地」應急救援快速響應圈:跨區域、跨行業、跨層級、跨災種、跨部門突發事件搶險救援力量網絡,覆蓋海上、陸上、水上、山上、樓上、空中的搶險救援力量布防立體網絡和覆蓋全市、處置多災種的集訓基地、備勤基地、孵化基地、聯創基地網絡。

  217、新時代「楓橋經驗」:「楓橋經驗」發源於浙江省諸暨縣楓橋鎮,其基本內涵是「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新時代「楓橋經驗」主要內容是在社會治理中實行「五個堅持」,即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人民主體,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堅持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並舉」,堅持共建共享。

  218、四標四實:「四標」指標準作業圖、標準地址庫、標準建築物編碼、標準基礎網格,「四實」指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實有設施。

  219、「兩新」組織:指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指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股份合作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個體工商戶、混合所有制經濟組織等各類非國有集體獨資的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指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