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峨山縣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峨山縣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峨政發〔2022〕1號
峨山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9日
發布於峨山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站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縣直各單位,中央、省、市駐峨單位:

為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確保我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有關規定,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將「覓池沖滇中地委辦公舊址」、「峨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舊址」、「譚昌勒財神廟」、「亞尼窯窯址」、「紅石岩古人類岩廈遺址」、「峨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峨山起義武裝革命活動舊址」7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確定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予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予以公布。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級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責任,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生態建設、旅遊發展及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關係,嚴格採取保護措施,切實承擔文物保護職責,確保文物安全。

附件:1. 峨山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

   2. 峨山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簡介

峨山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9日


附件1

峨山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保護範圍
建設控制地帶
序號 名稱 類別 年代 地址 保護範圍 建設控制地帶
1 覓池沖滇中地委辦公舊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近現代 峨山縣甸中鎮小河村委會覓池沖村民小組 以文物本體東南西北四向外牆邊緣為界連線範圍 東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5米為界;
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5米為界;
西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3米為界;
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1米為界。
2 峨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舊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近現代 峨山縣富良棚鄉美黨村委會咱拉黑村民小組 以文物本體東南西北四向外牆邊緣為界連線範圍 東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4米為界;
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0.5米為界;
西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1米為界;
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1米為界。
3 譚昌勒財神廟 古建築 清代 峨山縣小街街道水車田村委會譚昌勒村民小組 以文物本體東南西北四向外牆邊緣為界連線範圍 東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0.5米為界;
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0.5米為界;
西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0.5米為界;
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0.5米為界。
4 亞尼窯窯址 古遺址 明代 峨山縣塔甸鎮亞尼村委會統邑村民小組 以文物本體東南西北四向外牆邊緣為界連線範圍 東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30米為界;
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30米為界;
西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1米為界;
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7米為界。
5 紅石岩古人類岩廈遺址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 峨山縣富良棚鄉富良棚村委會街子組 以文物本體東南西北四向外牆邊緣為界連線範圍 東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30米為界;
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30米為界;
西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2米為界;
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30米為界。
6 峨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近現代 峨山縣雙江街道臨江公園內 以文物本體東南西北四向外牆邊緣為界連線範圍 東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5米為界;
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5米為界;
西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5米為界;
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5米為界。
7 峨山起義武裝革命活動舊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民國 峨山縣小街街道棚租村委會 以文物本體東南西北四向外牆邊緣為界連線範圍 東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2米為界;
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0.5米為界;
西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0.5米為界;
北以保護範圍向外延伸2米為界。


附件2

峨山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簡介
一、覓池沖滇中地委辦公舊址

覓池沖滇中地委辦公舊址位於峨山縣甸中鎮小河村覓池沖組。始建於清朝年間,民國35年重建,坐北向南,為土木結構,三間四耳倒八尺,穿斗式構架,外包土牆,由正房、耳房(廂房)、門廊、天井組成,原為覓池沖大廟,後改為覓池沖小學。1949年4月,中共雲南省工委把滇中地委改建為中共滇中地委。1949年6月,中共滇中地委從玉溪縣城到覓池沖小學,領導和指揮滇中13個縣的革命鬥爭。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滇中地委辦公所在地之一,也是解放戰爭時期滇中革命指揮中心之一。經歷代三次翻修、擴建,現已成為占地面積626平方米的雲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遺址、雲南省國防教育基地、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玉溪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玉溪市黨員幹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

二、峨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舊址

峨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舊址,位於峨山縣富良棚鄉富良棚鄉美黨村委會咱拉黑村民小組。始建於清朝年間,坐西向東,為土木結構,三間二耳,由正房、耳房(廂房)、門廊、天井組成,占地面積104.34平方米。原為方氏祠堂,先後作為峨山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咱拉黑鄉人民政府、公房、倉庫、學校、峨山縣愛國主義黨史教育基地使用。2021年,公布為雲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949年6月,由中共黨員董孝先,方從龍等九人在該舊址成立了峨山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由此,在該地積極開展革命工作,為峨山的農村黨組織發展壯大和革命事業作出了較大貢獻。

三、譚昌勒財神廟

譚昌勒財神廟位於小街街道水車田村委會譚昌勒村民小組,該廟為土木結構,坐西向東,歇山頂瓦房,由前殿、後殿、左右廂房和左側明間走道組成,占地面積513.8平方米,呈階梯形分布。前殿為中明間通道,大門為重檐歇山頂雙面坡,木雕圖案裝飾較多,構建複雜;大門木柱下為1對石獅子,斗拱下有鍥空龍形木雕和金童玉女。檐下有花卉、動物及蓮花吊柱等。後殿為五開間,正中供奉財神泥塑像,中間為天井。後殿正中有八級石階,第一台階有四個小石獅子。該廟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木雕工藝精湛,圖案內容較多,是峨山縣古建築中的經典代表。

四、亞尼窯窯址

亞尼窯窯址位於塔甸鎮統邑村西北約350米處,統迭路邊山坡林地內,由一個瓷片廢料堆及兩座龍窯組成。瓷片堆積位於窯址中部,呈南北長橢圓形分布,南北長約15米,東西寬約10米,高5米。1號龍窯位於窯址西北,殘長14米,寬2.1—2.7米,殘高0.6米,由磚塊壘砌,有玻璃化的燒結面,呈東北—西南由高到低走向。2號龍窯位於窯址最南端,路邊可見,呈南北走向,南部已在修路時破壞,斷面清晰,斷面寬1.3米,殘高1米,兩側牆西側牆厚10厘米,燒結面厚5厘米,殘長3米。瓷片堆中發現大量器物殘片,種類有盤、杯、碗、缽、碟、盞、壺、小缸、動物飾件、支燒等,釉色有青、白、綠、黃綠、仿鈞瓷天青釉、青花。青花瓷片顯示當地所產鈷料中含有較多的氧化鐵。胎體多為土灰色和淺灰色。以青瓷最多,青釉為高鈣草木灰釉,呈青黃或青綠色。施釉較厚且釉面厚薄不均現象明顯,常見開片紋,有大小不一肉眼可辨的氣泡,施釉不及底。初步判斷該窯址年代最早可到明代,與明初雲南軍屯大量漢族移民遷入有關。該窯址的發現對於研究當地軍事、人口及手工藝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擬建的易門—新平高速公路主線KK44+250迭舍莫互通立交亞尼連接線從其南140米處經過。

五、紅石岩古人類岩廈遺址

紅石岩古人類岩廈遺址位於峨山縣富良棚鄉西北哈木白山最北端一塊山體缺口處,坐南朝北,為岩廈遺址,遺址位於岩廈下,堆積厚約1米,發現有大量石器及動物化石,岩廈前為一塊面積約2800平方米的平坦開闊地。發現遺物經中國社科院古脊椎及古人類研究所楊石霞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峰研究員鑑定,大量河卵石有人工打制痕跡,為打制石器,動物骨骼石化程度較高,動物品種有鹿、豬、豪豬、牛、長臂猿等十多個物種,遺址年代大概在5000—15000年之間。該遺址的發現再次補充了峨山縣新、舊石器時期人類居住歷史資料,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

六、峨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峨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雙江街道錦屏社區王家村居民小組臨江公園小山頂上。占地約740平方米,由主碑,石階,圍欄等組成。主碑高17米,呈三菱形,坐北向南,主碑由磨製青石砌成,碑頂上端有紅五星標誌,碑身上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字,碑座上刻有石花環,主碑後建有烈士英名碑記,記載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及社會主義建設中英勇獻身的181位烈士英名。紀念碑於1985年7月竣工。峨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是峨山各族人民緬懷先烈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基地。

七、峨山起義武裝革命活動舊址

峨山起義武裝革命活動舊址位於小街街道棚租村委會第一村民小組,該舊址原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3年)。由前院、後院、廂房等組成,占地面積416.92平方米,坐西向東,土木結構,懸山頂。1948年11月17日,中共滇中地工委,峨山縣工委發動領導了峨山革命武裝起義,而後,參加起義的各路武裝1000多人轉移至大棚租村進行休整。11月20日,滇中地工委、峨山縣工委將起義主力部隊組建為峨山游擊大隊。經過幾次戰鬥,取得了勝利。12月1日,峨山起義各路武裝向峨山西北山區轉移,沿途解放了各鄉鎮。該舊址是峨山革命的重要活動場所和革命根據地,為峨山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峨山縣重要的近現代史跡,具有較高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