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密切聯繫群眾是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重要保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密切聯繫群眾是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重要保證

——中共黑龍江省肇州縣委、縣革委會改進領導作風的調查
新華社通訊員 新華社記者
1971年8月1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中共黑龍江省肇州縣委和縣革委會,把密切聯繫群眾作為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縣委和縣革委會的領導成員經常深入基層,和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戰鬥,虛心向群眾學習,遇事同群眾商量,從而保證了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貫徹執行,促進了全縣的革命和生產形勢不斷向前發展,成為黑龍江省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先進集體。

依靠群眾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編輯]

肇州縣是黑龍江省有名的鹽鹼、乾旱地區,農業生產長期比較落後。這種落後面貌能不能迅速改變?在縣的新領導班子裡,有的同志有畏難情緒,認為肇州縣「鹽鹼地多,晴天泛白鹼,雨天水汪汪」,費多大的力氣也改變不過來;更多的同志認為,只要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堅持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任何人間的困難總是可以克服的。為了統一認識,縣領導班子成員就邁開雙腳,到群眾中去,同廣大群眾一起研究改變全縣生產落後面貌的途徑。有一位領導幹部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曾因脫離群眾而犯過錯誤,現在他十分注意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主動選擇了全縣階級鬥爭比較複雜,土地鹽鹼化嚴重,生產長期落後的民安大隊蹲點,虛心向群眾請教,深入調查研究,很快了解到這個大隊長期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餘毒沒有肅清,沒有改造好的地富分子乘機挑撥幹部和群眾的關係,破壞生產,使黨的政策不能很好落實。針對這種情況,他就向群眾反覆宣傳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政策,放手發動群眾,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粉碎了一小撮階級敵人的陰謀詭計,落實了黨的政策,加強了幹部和群眾的團結,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這個隊的面貌迅速發生變化。民安大隊的典型材料和其他領導成員通過調查研究得來的第一手材料紛紛提到縣革委會會議上來,會議開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經過反覆討論,大家對改變肇州縣的生產落後面貌充滿了信心。他們的共同結論是:要改變土地的鹽鹼化,首先要抓好人的思想革命化。

在這以後,縣領導班子成員從狠抓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入手,更加自覺地深入群眾,把工作重點放在基層。每個領導成員都建立了固定的聯繫群眾的基點,努力改進領導作風,堅持調查研究,不斷總結和推廣群眾在三大革命鬥爭中創造的新經驗。他們先後總結和推廣了長發大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用人的思想革命化促進改造土地的鹽鹼化,由後進變先進的經驗;保林大隊第四生產隊狠抓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同天斗、同地斗、同錯誤思想斗、同階級敵人斗,不斷發展革命和生產大好形勢的經驗;改善大隊把路線教育同現實的三大革命鬥爭相結合的經驗,等等,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抓革命、促生產群眾運動的蓬勃發展。近兩年來,全縣打井一千七百多眼,興修中、小型水庫和池塘十六個,改造鹽鹼地二萬六千多畝,在改變全縣的農業生產面貌方面前進了一大步。去年全縣糧食平均畝產比一九六九年增產百分之四十七。

形勢越好,越要密切聯繫群眾[編輯]

肇州縣委和縣革委會的領導成員,密切聯繫群眾,不斷改進領導作風,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績,全縣革命和生產呈現一派生氣勃勃的大好形勢,上級表揚,群眾讚揚。這時,有的領導成員流露出自滿情緒,工作上有點大而化之,不象以前那樣深入細緻了。去年冬天,有個縣委領導成員在一個生產隊蹲點時,認為這個隊創造出的挖糞窖搞高溫造肥的辦法很好。他沒有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沒有同廣大基層幹部和貧下中農商量,就建議縣委在全縣普遍推廣。結果,在推廣中出現了問題:有些生產隊糞窖漚的肥不發酵,有些糞窖漚的肥被凍成冰葫蘆。問題一個又一個提到縣委來,為什麼以為滿有把握的事卻碰到了這樣多問題呢?原來,創造這個經驗的生產隊所在的地方地下水位低,糞窖挖得深,保溫程度高,而全縣有很多地方地下水位高,糞窖不能挖深,保溫程度差;這個生產隊挖糞窖漚肥時,氣候還不太冷,向別的隊推廣他們的經驗時,氣溫已經很低了。所以,在這個隊當時行得通的辦法,換了時間、地點,就行不通了。

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縣委和縣革委會的領導成員,他們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和「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的教導,清醒地認識到,在有了一些成績的時候,要特別警惕產生驕傲自滿情緒,防止自以為是的傾向。形勢越好,越要謙虛謹慎,越要密切聯繫群眾,遇事同群眾商量。

今年春季,縣委和縣革委會經過初步調查提出的苦戰三、五年趕上山西昔陽縣的規劃,就首先拿到基層,向貧下中農和社員徵求意見。當群眾指出這個規劃講生產措施多,突出無產階級政治不夠時,他們就帶着問題,學習毛主席關於「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教導,狠批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販賣的反動的唯生產力論,從思想上明確了農業學大寨,首先要學習大寨大隊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堅持毛澤東思想掛帥這個根本。於是,他們帶領機關幹部深入到全縣二十多個學大寨的先進大隊,同群眾一起總結了這些大隊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堅持抓革命促生產的好經驗,進一步提高了路線鬥爭覺悟,豐富了領導思想,從而訂出了一個政治思想領先,用革命統帥生產的比較切實可行的規劃。廣大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說:這樣的規劃符合我們的心意。

在鬥爭實踐中,這個縣的領導成員進一步加深了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基本路線的理解。他們說,要緊跟毛主席干一輩子革命,就要一輩子密切聯繫群眾。這樣,才能保證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得到貫徹執行。

密切聯繫群眾,用毛澤東思想教育群眾[編輯]

林副主席指示:「毛澤東思想是全黨、全軍和全國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肇州縣委和縣革委會在聯繫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集中群眾意見的過程中,堅持用毛澤東思想作統帥,從本質上分清那些意見是正確的,那些意見是錯誤的,並且堅持不懈地用毛澤東思想教育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這個縣在落實幹部政策上就是這樣做的。縣革委會通過調查研究,集中了群眾中符合毛澤東思想和黨的幹部政策的正確意見,然後舉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組織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對廣大幹部和群眾進行路線教育,提高幹部和群眾的路線鬥爭覺悟,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狠抓幹部政策的落實,擴大教育面,縮小打擊面。這樣,團結了幹部的大多數,正確貫徹了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政策,大大調動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鞏固和加強了無產階級專政,全縣出現了幹部群眾一條心,上下一股勁,團結戰鬥幹革命的新氣象。

去年冬天,這個縣的領導班子成員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有的生產隊的幹部丟下農活不做,熱中於趕膠輪車進城拉腳,想着多賺錢。不少貧下中農社員對這種做法很有意見,提出了批評。縣領導班子經過分析,認為貧下中農的意見是對的,有的隊幹部丟下農活,熱中於多賺錢,這是在新形勢下兩條道路、兩條路線鬥爭的新動向,是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於是,他們遵照毛主席關於「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向農民群眾不斷地灌輸社會主義思想,批評資本主義傾向」的教導,召開了有縣、社、大隊、生產隊四級幹部和群眾代表參加的路線教育會,進行路線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幹部和群眾的路線鬥爭覺悟,正確地落實了「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

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編輯]

肇州縣委和縣革委會領導成員從實踐中體會到,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係,就必須牢記毛主席的教導,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放下「官」架子,和群眾打成一片,在勞動中改造世界觀,不斷增強同勞動人民的無產階級感情。因此,他們努力做到:地位變了,勞動人民的本色不變;職務變了,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不變;環境變了,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變。

縣委書記胡民從擔任這個縣的第一把手那天起,就自覺地背起糞筐,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密切聯繫群眾。去年冬季的一天,他到托古公社長發大隊去蹲點,正遇上大風雪,別人勸他等風雪停了再走,他硬是背起鋪蓋卷,迎風冒雪走到了目的地。一到生產隊,他放下鋪蓋卷就拿起工具和群眾一塊刨糞裝車。在蹲點過程中,胡民始終堅持和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貧下中農親切地稱他是生產隊裡的好社員,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好帶頭人。 同胡民一樣,這個縣的領導班子成員都自覺地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刻苦地改造世界觀。去年春天,縣委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和實際情況,決定建立一座磷肥廠。在討論時,領導班子中發生了兩種意見:少數同志認為,肇州工業基礎薄弱,家底不厚,要辦得靠國家投資;大多數同志認為,肇州條件雖然差,資金不多,但是只要相信群眾,發動群眾,自力更生,土法上馬,困難就可以解決。磷肥廠到底能不能辦?怎樣辦?領導班子成員帶着這個問題,分別深入到五個工廠去請教工人群眾。他們每到一個工廠、一個車間就和工人一起勞動,休息時就一起座談,廣泛聽取工人群眾的意見。工人們說,材料不足我們修舊利廢,資金不足靠雙手,技術不懂干中學,只要我們照毛主席教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辦事,什麼樣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通過聯繫群眾,參加勞動,領導班子成員看到了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了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原來想依賴國家辦廠的同志,受到了很大教育。認識統一後,領導班子成員和廣大群眾一起,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年產量一萬二千五百噸的磷肥廠。

參加縣革委會的群眾代表,十分注意做到不脫離群眾,不脫離勞動,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縣革委會常委、群眾代表李維新,始終不離自己的勞動崗位,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工人群眾說,李維新和我們干在一起、想在一起,汗比我們流得多,眼睛比我們熬得紅,當了「官」不象官,真是我們的好代表。這個縣領導班子中的群眾代表從實踐中體會到,只有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才能真正代表群眾;脫離勞動,脫離群眾,就失去了群眾代表的資格,就不能發揮群眾代表在政權建設中的作用。因此,他們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既不脫離生產勞動,又做好工作,在三大革命鬥爭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