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音聲。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徧至。普徧無量諸音聲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心得清涼故。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所應聞者無不聞故。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如呼響故。應知如來音聲無主。修習一切業所起故。應知如來音聲甚深。難可度量故。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法界所生故。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普入法界故。應知如來音聲無變易。至於究竟故。

第三出現語業。長行有標釋結。釋中三。初就法略說。二約喻廣說。三以法通結。文有十音以顯無盡。各上句標。下句釋。一普遍者即隨類音。然有二義。一約體廣。無聲不至故云普遍無量音聲。斯則人天等異。萬類齊聞。上雲眾生隨類各得解。二者隨前一一之音。皆能獨遍。如目連不究其邊。二隨樂欲音。謂趣舉一一類音。能隨樂欲說種種法。上經雲。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又雲。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通證前之二義。三隨根解音。謂即上說中。隨說一法大小各聞。故云隨其信解。寶積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四隨時音。謂即上大小之法。令聞皆自在。故云不失時。又兼隨聞一法。欣憂不同。寶積雲或有恐畏或歡喜。上四多約即體之用。是圓音義。後六多約即用之體。顯一音義。謂五外隨緣叩。我無生滅。六內集緣成。何有主宰。七甚深者。欲言其一則萬類殊應。欲言其異一體無生。又欲言其一。隨一音中能具多音。故上雲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欲言其異。即上多音唯令聞一。故下喻雲。譬如天鼓發種種聲。懈怠諸天唯聞無常覺悟之音。故甚深也。八純稱法界。九橫入無斷。十豎歸一極。此十圓融一味。是如來圓音。是知或謂無聲隨叩發響。或謂唯一直聲無宮商等異。皆大地之一塵耳。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示非無示。

第二約喻廣說。中三。初結前生後。次征。後釋。今初。收上十聲要不出三。約相則廣無量。約體則無主宰。約用則有顯示。今並雙非以顯中道。謂莫窮其邊故非量。隨機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多緣集故非有主。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當體無生故無能示。巧顯義理故非無示。更以四句明體用無礙。謂一以用從體。由體無不在故。能令上十類皆遍一切。非唯遍聲。亦遍一切時處眾生如來法界等。雖復於色等皆遍恆不雜亂。若不等遍。知音非圓。若由等遍失其音曲。則圓非音。今不壞曲而等遍。不動變而差韻。方成圓音。二以體從用。其一一音皆具含真性。三用即體故。上十類聲皆不可得。唯第一義永離所執。故法螺恆震妙音常寂。名寂靜音。如空谷響。有百即虛。若不即虛。非但失於一音。亦不得圓融自在。四體即用故。寂而恆宣。若天鼓無心而應一切。長風隨竅萬吹不同。若不遍同。非但失於能圓。亦非真一梵音。隨緣自在。名為如來圓音妙音。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何以故。佛子。譬如世界將欲壞時。無主無作。法爾而出四種音聲。其四者何。一曰汝等當知初禪安樂離諸欲惡超過欲界。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初禪。舍欲界身生於梵天。二曰汝等當知二禪安樂無覺無觀超於梵天。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二禪。舍梵天身生光音天。三曰汝等當知三禪安樂無有過失超光音天。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三禪。舍光音身生徧淨天。四曰汝等當知四禪寂靜超徧淨天。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四禪。舍徧淨身生廣果天。是為四。佛子。此諸音聲無主無作。但從眾生諸善業力之所出生。佛子。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主無作。無有分別。非入非出。但從如來功德法力出於四種廣大音聲。其四者何。一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所謂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無福德苦。着我我所苦。作諸惡行苦。欲生人天當種善根。生人天中離諸難處。眾生聞已。舍離顛倒修諸善行。離諸難處。生人天中。二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眾苦熾然。如熱鐵丸。諸行無常是磨滅法。涅盤寂靜無為安樂。遠離熾然。消諸熱惱。眾生聞已。勤修善法。於聲聞乘得隨順音聲忍。三曰汝等當知聲聞乘者隨他語解。智慧狹劣。更有上乘名獨覺乘。悟不由師。汝等應學。樂勝道者聞此音已。舍聲聞道。修獨覺乘。四曰汝等當知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為大乘。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舍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乘。名為大乘。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希求佛果。聞此音已發菩提心。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征意雲。前言無量等。今何雙非。第三舉喻廣釋。其大意雲。性相無礙體用相即故。約法難顯寄喻以明。十喻即為十段。段各有三。謂喻合結。今第一劫盡唱聲喻。喻前第六無主。喻中言法爾者。俱舍第二雲。生無色界有二種因。一因力。謂近習及數習故。二業力。謂上界後報業果欲至故。若生色界則有三因。謂加法爾力。但器壞時法爾有聲故。然四種音非是一時。初二火劫將壞欲界及初禪時。三即水災壞二禪時。四即風災壞三禪時。四聲各別故非無主。但從緣生故非有主。合中明佛欲壞生死世間。亦有四聲。說五乘法。

複次佛子。譬如呼響。因於山谷及音聲起。無有形狀。不可睹見。亦無分別。而能隨逐一切語言。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有形狀不可睹見。非有方所非無方所。但隨眾生欲解緣出。其性究竟。無言無示不可宣說。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響聲隨緣喻。喻上第五無生。

複次佛子。譬如諸天有大法鼓名為覺悟。若諸天子行放逸時。於虛空中出聲告言。汝等當知一切欲樂皆悉無常。虛妄顛倒須臾變壞。但誑愚夫令其戀着。汝莫放逸。若放逸者墮諸惡趣。後悔無及。放逸諸天聞此音已。生大憂怖。舍自宮中所有欲樂。詣天王所求法行道。佛子。彼天鼓音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而能利益無量眾生。當知如來亦復如是。為欲覺悟放逸眾生。出於無量妙法音聲。所謂無着聲。不放逸聲。無常聲。苦聲。無我聲。不淨聲。寂滅聲。涅盤聲。無有量自然智聲。不可壞菩薩行聲。至一切處如來無功用智地聲。以此音聲徧法界中而開悟之。無數眾生聞是音已。皆生歡喜。勤修善法。各於自乘而求出離。所謂或修聲聞乘。或修獨覺乘。或習菩薩無上大乘。而如來音不住方所無有言說。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天鼓開覺喻。喻第九無斷絕聲。徧入法界化無斷故。譬合各三。一能開覺。二開覺益。三結用歸體。二當知下合中三者。初合能開覺。別十一聲。義分四節。而有二意。一初二通五乘。次六通三乘。次一通第一第二乘。後二唯大乘。二者初一節人天。餘三節配三乘。次無數下合開覺益。後而如來下合結歸體。由不住方等。故上能普遍。是以莊嚴論雲。若佛音聲是有法非非法者。不能遍至十方。反此故能。

複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彩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佛子。彼善口女從口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當知如來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徧至悉令得解。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四天女妙聲喻。喻第三隨信解聲。多音隨樂故。

複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住於梵宮出梵音聲。一切梵眾靡不皆聞。而彼音聲不出眾外。諸梵天眾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獨與我語。如來妙音亦復如是。道場眾會靡不皆聞。而其音聲不出眾外。何以故。根未熟者不應聞故。其聞音者皆作是念。如來世尊獨為我說。佛子。如來音聲無出無住。而能成就一切事業。是為如來音聲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五梵音及眾喻。喻化不失時。熟者必聞。即以根熟為眾。

複次佛子。譬如眾水皆同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水無念慮亦無分別。如來言音亦復如是。唯是一味。謂解脫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而無念慮亦無差別。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六眾水一味喻。喻無邪曲聲。從法界生一體性故。

複次佛子。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興大密雲。徧閻浮提普澍甘雨。百穀苗稼皆得生長。江河泉池一切盈滿。此大雨水不從龍王身心中出。而能種種饒益眾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悲雲。徧十方界普雨無上甘露法雨。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增長善法。滿足諸乘。佛子。如來音聲不從外來不從內出。而能饒益一切眾生。是為如來音聲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七降雨滋榮喻。喻歡喜聲。稱根增長故。離佛無聲。不從外來。離機無聲。不從內出。

複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龍王將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雲彌覆虛空。凝停七日。待諸眾生作務究竟。何以故。彼大龍王有慈悲心。不欲惱亂諸眾生故。過七日已。降微細雨。普潤大地。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將降法雨未便即降。先興法雲成熟眾生。為欲令其心無驚怖。待其熟已。然後普降甘露法雨。演說甚深微妙善法。漸次令其滿足如來一切智智無上法味。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八漸降成熟喻。喻無變聲。以皆至究竟故。上先照高山。以顯頓圓。此先小後大。即是漸圓。將降法雨者。思欲說一也。未便即降者。恐破法墮惡道故。先興法雲是說方便。方便含實如雲含水。

複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於大海中降雨之時。或降十種莊嚴雨。或百或千。或百千種莊嚴雨。佛子。水無分別。但以龍王不思議力令其莊嚴。乃至百千無量差別。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為諸眾生說法之時。或以十種差別音說。或百或千。或以百千。或以八萬四千音聲說八萬四千行。乃至或以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音聲各別說法。令其聞者皆生歡喜。如來音聲無有分別。但以諸佛於甚深法界圓滿清淨。能隨眾生根之所宜。出種種言音皆令歡喜。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九降澍難思喻。喻上甚深聲。雖多差別。皆於甚深法界之所流故。

複次佛子。譬如娑竭羅龍王。欲現龍王大自在力。饒益眾生咸令歡喜。

第十遍降種種喻。喻普遍聲。非唯普遍四洲。亦徧出多。雷音喻中有總別結。

從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處。興大雲網周匝彌覆。其雲色相無量差別。或閻浮檀金光明色。或毗瑠璃光明色。或白銀光明色。或玻璃光明色。或牟薩羅光明色。或碼碯光明色。或勝藏光明色。或赤真珠光明色。或無量香光明色。或無垢衣光明色。或清淨水光明色。或種種莊嚴具光明色。如是雲網周匝彌布。既彌布已。出種種色電光。所謂閻浮檀金色雲出瑠璃色電光。瑠璃色雲出金色電光。銀色雲出玻璃色電光。玻璃色雲出銀色電光。牟薩羅色雲出瑪瑙色電光。碼碯色雲出牟薩羅色電光。勝藏寶色雲出赤真珠色電光。赤真珠色雲出勝藏寶色電光。無量香色雲出無垢衣色電光。無垢衣色雲出無量香色電光。清淨水色雲出種種莊嚴具色電光。種種莊嚴具色雲出清淨水色電光。乃至種種色雲出一色電光。一色雲出種種色電光。復於彼雲中出種種雷聲。隨眾生心皆令歡喜。所謂或如天女歌詠音。或如諸天妓樂音。或如龍女歌詠音。或如乾闥婆女歌詠音。或如緊那羅女歌詠音。或如大地震動聲。或如海水波潮聲。或如獸王哮吼聲。或如好鳥鳴囀聲。及余無量種種音聲。既震雷已復起涼風。令諸眾生心生悅樂。然後乃降種種諸雨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從他化天至於地上於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於大海中雨清泠水。名無斷絕。於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於化樂天雨大摩尼寶。名放大光明。於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垂髻。於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種種莊嚴具。於三十三天雨眾妙香。名為悅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覆蓋。於龍王宮雨赤真珠。名湧出光明。於阿修羅宮雨諸兵仗。名降伏怨敵。於北郁單越雨種種華。名曰開敷。餘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所雨不同。

從四天下別中有五。一雲。二電。三雷。四風。五雨。此與賢首品文有影略。思之。

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

後結喻。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法王亦復如是。欲以正法教化眾生。先布身雲彌覆法界。隨其樂欲為現不同。所謂或為眾生現生身雲。或為眾生現化身雲。或為眾生現力持身雲。或為眾生現色身雲。或為眾生現相好身雲。或為眾生現福德身雲。或為眾生現智慧身雲。或為眾生現諸力不可壞身雲。或為眾生現無畏身雲。或為眾生現法界身雲。

合中亦有總別結。別中亦有五。前四各有佛子。一以身合雲。有覆陰等故。即菩提等十身。中有四身名異義同。一即願身。願生兜率故。第四即意生身。隨意所生同世色故。八即菩提身。具佛十力成菩提故。九即威勢。具四無畏能伏外故。亦可十力降魔為威勢。無畏為正覺。有正覺義故。餘六名義俱同。

佛子。如來以如是等無量身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隨諸眾生所樂各別。示現種種光明電光。所謂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無所不至。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無邊光明。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入佛秘密法。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影現光明。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光明照耀。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入無盡陀羅尼門。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正念不亂。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究竟不壞。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順入諸趣。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滿一切願。皆令歡喜。

第二合電光。不出通明無畏。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現如是等無量光明電光已。復隨眾生心之所樂。出生無量三昧雷聲。所謂善覺智三昧雷聲。明盛離垢海三昧雷聲。一切法自在三昧雷聲。金剛輪三昧雷聲。須彌山幢三昧雷聲。海印三昧雷聲。日燈三昧雷聲。普令眾生歡喜三昧雷聲。無盡藏三昧雷聲。不壞解脫力三昧雷聲。

第三以三昧合雷聲者。略有三義。一若秋之雷。蟄蟲藏匿。若入三昧諸惡不行。二若春之雷。則發蟄開萌。猶彼三昧發生功德。三雷是雨之先相。三昧是說之先兆。十名思而釋之。

佛子。如來身雲中出如是等無量差別三昧雷聲已。將降法雨。先現瑞相開悟眾生。所謂從無障礙大慈悲心現於如來大智風輪。名能令一切眾生生不思議歡喜適悅。

第四以大智合風者。以後得智觀機。警覺加被。令成法器故。

此相現已。一切菩薩及諸眾生。身之與心皆得清涼。然後從如來大法身雲。大慈悲雲。大不思議雲。雨不思議廣大法雨。令一切眾生身心清淨。所謂為坐菩提場菩薩雨大法雨。名法界無差別。為最後身菩薩雨大法雨。名菩薩遊戲如來秘密教。為一生所系菩薩雨大法雨。名清淨普光明。為灌頂菩薩雨大法雨。名如來莊嚴具所莊嚴。為得忍菩薩雨大法雨。名功德寶智慧華開敷不斷菩薩大悲行。為住向行菩薩雨大法雨。名入現前變化甚深門而行菩薩行無休息無疲厭。為初發心菩薩雨大法雨。名出生如來大慈悲行救護眾生。為求獨覺乘眾生雨大法雨。名深知緣起法。遠離二邊得不壞解脫果。為求聲聞乘眾生雨大法雨。名以大智慧劍斷一切煩惱怨。為積集善根決定不決定眾生雨大法雨。名能令成就種種法門生大歡喜。

第五此相現已下以說法合雨。於中初結前標後。所謂下別有十法者。一將成正覺。念相欲盡。聞斯法雨細念都忘。得見心性。等虛空界法界一相。始本無二。契同諸佛平等法身。故云說法界無差別。二出胎已後。坐道場前。後更無身故名最後。法雨名遊戲等者。此有二義。一開為二。為遊戲是神通大用。秘教即心智所契。二合為一。於令秘教出沒自在故。故云遊戲。言秘教者。即詮如來三德涅盤。故涅盤經雲秘密藏。安住於此。能建大事。神通作用。故名遊戲。在法華經以體從用。名如來知見。深固幽遠。名為秘密。雖初心同稟。而窮究在斯。故亦為說。三一生所系者。謂如彌勒更下一生故。所以更一生者。由微細無明能障所知故。今為說。令淨彼細惑。成種智普照。上三皆等覺位。四灌頂菩薩即十地受職位。十方諸佛法水灌頂墮在佛數。能受如來大法雲雨。令具佛功德智慧。廣作佛事。為莊嚴故。五得忍菩薩。若取忍淨。八地已上。將止此忍。勸滿福智。不斷悲故。若取初得。有說初地即得。為說信等功德後後圓淨十地地智。一一開發。不斷二利故。六住向行三。即三賢位。令其入證。真如現前。依此變化為甚深門。而勝進不息。七初發心者通信初發心。及信滿發心。既發上求下化之心。令依願行故。上皆已得本位。故並為說勝進上位之法。此下八九二門通有二義。一約初求顯說。說其自乘。二約已住密說。密授大乘。如八緣覺中。約自乘說。則因謝非常。果續非斷。逆觀非有。順觀非無。為離二邊。雖離二邊而不壞二乘之果。約密十二因緣即是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故曰甚深緣起。是為上上智觀故。得不壞佛解脫果故。九聲聞中二者。一顯說由彼厭患苦集故。說人空智劍斷之。二約密說。應以法空斷一切惑。故名大劍。十為二聚眾生。故云集善根者。其邪定聚未堪法雨。未定得名。為成熟已定。令增種種法門。

佛子。諸佛如來隨眾生心。雨如是等廣大法雨。充滿一切無邊世界。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其心平等於法無吝。但以眾生根欲不同。所雨法雨示有差別。是為如來音聲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三合上結中有二佛子。初合結數。後合心等。以釋外疑。

複次佛子。應知如來音聲有十種無量。何等為十。所謂如虛空界無量。至一切處故。如法界無量。無所不徧故。如眾生界無量。令一切心喜故。如諸業無量。說其果報故。如煩惱無量。悉令除滅故。如眾生言音無量。隨解令聞故。如眾生欲解無量。普觀救度故。如三世無量。無有邊際故。如智慧無量。分別一切故。如佛境界無量。入佛法界故。

三通結十喻。皆無分量。文顯可知。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音聲。成就如是等阿僧祇無量。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總結音聲出現。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曰。

第二偈頌上十喻。喻各二偈。

三千世界將壞時  眾生福力聲告言  四禪寂靜無諸苦  令其聞已悉離欲  十力世尊亦如是  出妙音聲徧法界  為說諸行苦無常  令其永度生死海

初劫盡唱聲喻。

譬如深山大谷中  隨有音聲皆響應  雖能隨逐他言語  而響畢竟無分別  十力言音亦復然  隨其根熟為示現  令其調伏生歡喜  不念我今能演說

二響聲隨緣喻。

如天有鼓名能覺  常於空中震法音  誡彼放逸諸天子  令其聞已得離着  十力法鼓亦如是  出於種種妙音聲  覺悟一切諸群生  令其悉證菩提果

三天鼓開覺喻。

自在天王有寶女  口中善奏諸音樂  一聲能出百千音  一一音中復百千  善逝音聲亦如是  一聲而出一切音  隨其性慾有差別  各令聞已斷煩惱

四天女妙聲喻。

譬如梵王吐一音  能令梵眾皆歡喜  音唯及梵不出外  一一皆言己獨聞  十力梵王亦復然  演一言音充法界  唯沾眾會不遠出  以無信故未能受

五梵音及眾喻。

譬如眾水同一性  八功德味無差別  因地在器各不同  是故令其種種異  一切智音亦如是  法性一味無分別  隨諸眾生行不同  故使聽聞種種異

六眾水一味喻。

譬如無熱大龍王  降雨普洽閻浮地  能令草樹皆生長  而不從身及心出  諸佛妙音亦如是  普雨法界悉充洽  能令生善及諸惡  不從內外而得有

七降雨從榮喻。

譬如摩那斯龍王  興雲七日未先雨  待諸眾生作務竟  然後始降成利益  十力演義亦如是  先化眾生使成熟  然後為說甚深法  令其聞者不驚怖

八漸降成熟喻。

大莊嚴龍於海中  澍於十種莊嚴雨  或百或千百千種  水雖一味莊嚴別  竟究辯才亦如是  說十二十諸法門  或百或千至無量  不生心念有殊別

九降澍難思喻。

最勝龍王娑竭羅  興雲普覆四天下  於一切處雨各別  而彼龍心無二念  諸佛法王亦如是  大悲身雲徧十方  為諸修行雨各異  而於一切無分別

十徧降種種喻。

上出現語業竟。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心。佛子。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第四出現意業。先身。次語。後意。義次第故。長行中二。先征起。後正釋。釋中三。初約法總辯二寄喻別顯。三總結勸知。今初。言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者。約體遮詮已但應以智無量知如來心者。寄用表詮。然此一文。古有多釋。一師雲。識等有二。一染二淨。佛地無彼有漏染心心所。而有淨分心及心所。果位之中智強識劣故。於王所上以顯染無。彼約智所以明量。若必無王。所依何立。故成唯識第二引如來莊嚴功德經雲。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則有王明矣。言轉識者。智依識轉。非轉識體。一師雲。以無積集思量等義。故說心等叵得。就無分別智。以顯無量。非無心體。故攝福第八雲。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為所依止。心種類故。以心為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類。上之二解。俱明心意識有。初有淨無染。次有體無用。上乃法相宗。一師雲。佛果實無心意意識。及余心法。雲不可得。唯有大智。故言智無量。故知如來心故。金光明經及梁攝論。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佛地論中五法攝大覺性。唯一真法。及四智菩提。不言更有餘法。此無相宗。及法性宗。

上之二宗。偏取皆妨。若依前有。未免增益。亦不能通不可得言。又此淨分此何不說。若依後義。未免損減。亦不能通知佛心言。既雲以智無量知如來心。不言無心可知。明非無心矣。又心既是無。智何獨立。非唯違上二論。亦違涅盤滅無常識獲常識義。若二義雙收。未免相違。若互泯雙非。寧逃戲論。若爾。何以指南。今釋此義。先會前二宗。後消經意。今初。若後宗言唯如智者。以心即同真性。故曰唯如照用不失故曰如智。豈離心外而智別有。如是則唯如不乖於有。前宗以純如之體。故有淨心。心即是如。有之何失。是知即真之有。與即有之真。二義相成。有無無礙。後消經意者。言不可得者。以心意深玄。言不及故。寄遮顯深。言但以智知如來心者。托以心所。寄表顯深。故晉經雲。但知如來智無量故知心無量。云何深玄。欲言其有。同如絕相。若言其無。幽靈不竭。欲言其有萬累斯亡。欲言其淨不斷性惡。欲言其一包含無外。欲言其異一味難分。欲言有情無殊色性。欲言無情無幽不徹。口欲辯而詞喪。心將緣而慮亡。亦猶果分不可說故。是知佛心即有即無。即事即理。即王即數。即一即多。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王中非有數。亦非不有數。數非依於王。亦非不依王。一一皆爾。圓融無礙。則令上諸義各隨一理不爽玄宗。言寄表顯深者。既心不可以智知。且托智以稱嘆。智是心所尚以十喻明玄。則所依之心玄又玄矣。故十喻之末。皆結為心之相。然佛尚不說。凡何敢思。有因緣故。輙憑教理以示玄宗。望無咎其繁而不要也。

譬如虛空為一切物所依而虛空無所依。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而如來智無所依。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寄喻別顯。舉十大喻以喻如來十種大智。十智體用非一非異。亦文各有三。謂喻合結。今初虛空無依為依喻。喻佛無思成事智。合中謂諸乘之智依佛智生。如十地雲。此十地智。皆因佛智而有差別。離佛智外無所依學。而佛之果滿更不依他。豈不依心及依理耶。豈不向言王所無二耶。良以佛智照極。無有智外如為智所依故。智體全如。若有所依不名如智。亦猶淨名雲。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文殊般若雲。若無境界則無所依。況佛智外無法可得。以一切法即佛智故。

複次佛子。譬如法界常出一切聲聞獨覺菩薩解脫。而法界無增減。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恆出一切世間出世間種種智慧。而如來智無增減。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法界湛然喻。喻佛體無增減智。即轉釋前依。依者依此出故。雖出諸智亦不減少。菩薩解脫成佛智時亦不增長。以同體均故。

複次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小洲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眾生心中。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大海潛益喻。喻佛體均益生智。即雙釋前依及出生義。謂與眾生心同體故。義曰潛流。穿鑿自心得佛智時。即是見他佛智。是曰依之出生。又由同體。令外佛加持。資其念力。亦是流入。

複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若大海中無此寶珠。乃至一寶亦不可得。何等為四。一名積集寶。二名無盡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具足莊嚴。佛子。此四寶珠。一切凡夫諸龍神等悉不得見。何以故。娑竭龍王以此寶珠端嚴方正。置於宮中深密處故。

第四大寶出生喻。喻佛用興體密智。釋上能生。以何義故而能生耶。具四寶故。喻中有三。初總明出處體用。次征列寶名。後結其深勝。合三同喻。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何等為四。所謂無染着巧方便大智慧寶。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大智慧寶。分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知時非時未曾誤失大智慧寶。

列名中四智寶。約四智菩提。一大圓鏡智。以離諸分別。名無染着。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界。名巧方便。二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若為無為自他平等。名善分別。三妙觀察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故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無量法者。即攝觀無量總持定門等。而言說者。雨大法雨斷一切疑故。四即成所作智。知機知時。作所應作故。

若諸如來大智海中無此四寶。有一眾生得入大乘終無是處。此四智寶薄福眾生所不能見。何以故。置於如來深密藏故。

三合前深勝。於中先明用勝體深。此中用勝喻在總中。此中體深同法華髻中明珠不妄與人。然約不智不及。故稱密藏。不全同喻。故涅盤中明有密語而無密藏。

此四智寶平均正直。端潔妙好。普能利益諸菩薩眾。令其悉得智慧光明。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次明體勝用深。平等正直即平等性智。大慈悲等恆共相應。故曰平等。一味相續。名為正直。二端潔即大圓鏡智。端者純淨圓德現種依持故。潔者性相清淨離諸雜染故。三妙好即妙觀察智。四普能利益即成所作智。此約別配。今以四智圓融。故四德亦該四寶。況四智乃十中之一。則永異余宗。

複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熾然光明大寶布在其底。性極猛熱。常能飲縮百川所注無量大水。是故大海無有增減。何等為四一名日藏。二名離潤。三名火焰光。四名盡無餘。佛子。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從四天下乃至有頂。其中所有悉被漂沒。佛子。此日藏大寶光明。照觸海水悉變為乳。離潤大寶光明照觸其乳悉變為酪。火焰光大寶光明照觸其酪悉變為酥。盡無餘大寶光明照觸其酥變成醍醐。如火熾然悉盡無餘。

第五珠消海水喻。喻佛滅惑成德智。由有前智。無智不生。由有此智。無惑不斷。又前則橫具四智。此則豎具四智。皆是釋前為依之義。喻中二。先總明體用。後佛子此日藏下別顯用相。此為極教了說。而起世婆沙等說。阿毗地獄在下。火氣上吞。銷鑠海水。蓋是少分方便之說。而俗典雲以沃焦石消海水者。或測度而知。或見寶不辯。謂之石耳。又雲注尾閭壑者。但見其消以名之耳。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有四種大智慧寶具足無量威德光明。此智寶光觸諸菩薩乃至令得如來大智。何等為四。所謂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慧光普照大智慧寶。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

合中亦二先合。總明體用。

佛子。諸菩薩修集一切助道法時起無量散善波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壞。如來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舍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於三昧。又以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舍離三昧味着起廣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舍所起廣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舍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來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無有餘。佛子。若無如來此四智寶大光照觸。乃至有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後合別顯用相。然此四智。古有別配。今標其所成。即是四定。約能成智應別立名。豎配諸位尤異昔解。謂佛以即事而真智。治於地前。成初四地。令得賢首定。以此三昧。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前三地為世。四地為出世。既了即事而真。則即散而定。二以即體之用智。治四地未能起用。令得五地入俗。成集福德王定。三以平等無相智。治五地。雖能隨俗。未得平等。令得六七地般若大光功用後邊成光明定。四以平等無功用智。治七地功用。令入八地。乃至佛果。得首楞嚴定。所作究竟故。果既具四。因亦通修。且約相顯為此豎配。不可偏局。

複次佛子。如從水際。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其中所有大千國土。欲色無色眾生之處。莫不皆依虛空而起虛空而住。何以故。虛空普徧故。雖彼虛空普容三界而無分別。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若聲聞智。若獨覺智。若菩薩智。若有為行智。若無為行智。一切皆依如來智起。如來智住。何以故。如來智慧徧一切故。雖復普容無量智慧而無分別。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六虛空含受喻。喻佛依持無礙智。亦釋前依義。上但云依。猶通外依他力。今明體遍普容。是則五乘等智皆是如來大智中物。肇公亦云。夫聖人心虛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有於方寸。其神常虛。即斯義也。

複次佛子。如雪山頂有藥王樹。名無盡根。彼藥樹根從十六萬八千由旬下盡金剛地水輪際生。彼藥王樹若生根時。令閻浮提一切樹根生。若生莖時令閻浮提一切樹莖生。枝葉華果悉皆如是。此藥王樹。根能生莖。莖能生根。根無有盡。名無盡根。佛子。彼藥王樹。於一切處皆令生長。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地獄深坑及水輪中。然亦於彼初無厭舍。

第七藥王生長喻。喻佛窮劫利樂喻。喻中四。初顯體用。二彼藥根下別顯用相。三此藥王下得名所由。四佛子下揀其非處。先揀後收。收者亦不厭故。晉經雲。不捨生性。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復如是。以過去所發成就一切智慧善法。普覆一切諸眾生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廣大悲願而為其根。於一切如來真實智慧種性中生。堅固不動善巧方便以為其莖。徧法界智諸波羅蜜以為其枝。禪定解脫諸大三昧以為其葉。總持辯才菩提分法以為其華。究竟無變諸佛解脫以為其果。

合亦四段。而文不次。初合顯體用。有六。以一悲願菩提合根。此為諸佛之本。深難拔故。二依實智所生方便為莖。能幹事故。菩提體故。三依前二智分為諸度。旁蔭為枝。四戒定息熱。別受業名。五辯才道品等親生菩提開發為華。六果可知。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何故得名為無盡根。以究竟無休息故。不斷菩薩行故。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性即菩薩行。是故得名為無盡根。

次合得名所由。窮未來際。故云究竟無休。得果不舍因。故云不斷菩薩行。由是故得因果交徹。展轉相生。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其根生時。令一切菩薩生不舍眾生大慈悲根。其莖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堅固精進深心莖。其枝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一切諸波羅蜜枝。其葉生時。令一切菩薩生長淨戒頭陀功德少欲知足葉。其華生時。令一切菩薩具諸善根相好莊嚴華。其果生時。令一切菩薩得無生忍乃至一切佛灌頂忍果。

三合前別顯用相。深心樂修善行。即前方便。淨戒亦能息熱。相好如華為嚴。文多影略者。為分能所成故。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為廣大深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舍。佛子。如來智慧無有增減。以根善安住生無休息故。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四合揀非器。亦先揀後收。無為正位一墮難出。故喻深坑。又無悲水。取灰斷故。如彼地獄邪見撥無。貪愛浸爛。皆喻於水。不容善根。又闕土緣非生處故。後收言無厭舍者。上據現惡闕緣。令生厭怖直進一乘。故除二處。而同有佛性久久當成。故不厭舍。是知現惡明無。則無惡必有。故涅盤雲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若能發心非闡提也。法華雲。決了聲聞法。余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結雲善根安住者。常住大悲故。有引向所揀證無佛性及定性義。不觀次後不舍之言。況第十喻平等共有。減損佛性。恐毀謗一乘。願諸後學。當戒慎之無滯權說。

複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劫火起時。焚燒一切草木叢林。乃至鐵圍大鐵圍山。皆悉熾然無有遺余。佛子。假使有人手執乾草投彼火中。於意云何。得不燒不。答言不也。佛子。彼所投草容可不燒。如來智慧分別三世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劫數一切諸法無不知者。若言不知無有是處。何以故。智慧平等悉明達故。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八劫火燒盡喻。喻佛智無不盡知。由此佛智更無所依。

複次佛子。譬如風災壞世界時。有大風起名曰散壞。能壞三千大千世界。鐵圍山等皆成碎末。復有大風名為能障。周匝三千大千世界。障散壞風。不令得至余佛世界。佛子。若令無此能障大風。十方世界無不壞盡。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有大智風名為能滅。能滅一切諸大菩薩煩惱習氣。有大智風名為巧持。巧持其根未熟菩薩。不令能滅大智風輪。斷其一切煩惱習氣。佛子。若無如來巧持智風。無量菩薩皆墮聲聞辟支佛地。由此智故令諸菩薩超二乘地。安住如來究竟之位。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九劫風持壞喻。喻佛巧令留惑智。非但能斷。亦復能留。謂佛有斯巧。授與根未熟未具萬行菩薩。令留潤生之惑。由此留惑。惑方至盡。得一切智。不同二乘不為菩提心期速出。

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第十塵含經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文中四。謂法喻合結。今初。所以知佛智遍者。無一眾生不有本覺。與佛體無殊故。以上言潛流則似佛智徧他眾生。今顯眾生自有。此有三意。一明無一眾生不有。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二者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之果法。故云有如來智慧。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前智後。是知涅盤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不爾此說眾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華嚴宗無有斯理。

但以妄想顛倒執着。而不證得。

次釋疑。疑雲涅盤雲佛性者名為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得佛智。那作眾生。釋中先順答前義。謂倒故不證。豈得言無。如壯士迷於額珠。豈謂膚中無寶。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次若離下反以理成。謂若先無。離倒寧有。既離倒即現。明本不無。如貧得珠。非今授與。是以涅盤恐不修行。故云言定有者則為執着。恐不信有。故云若言定無則為妄語。乍可執着。不可妄語。言自然智者。自覺聖智也。無礙智者。始本無二。絕二礙也。

佛子。譬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所謂書寫大鐵圍山中事。量等大鐵圍山。書寫大地中事。量等大地。書寫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書寫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須彌山。若地天宮殿。若欲界空居天宮殿。若色界宮殿。若無色界宮殿。一一書寫。其量悉等。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於諸眾生無少利益。即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眾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大經。令諸眾生普得饒益。如於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

第二喻中二。先明大經潛塵。以喻上文妄纏佛智。大經卷者。佛智無涯性德圓滿也。書各稱境者智如理故。潛一塵者略有三義。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塵者。無一眾生不具佛智故。後時有一人下出經益物。喻上離妄現前。

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着。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着。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合中亦二。先合大經潛塵。無量無礙普能利益。合上書寫多事。眾生身及妄想。俱合上塵。後爾時如來下合出經益物。如來合上一人。智眼合上天眼。是知不信眾生等有佛智。智眼未開。復何可怪。然如來藏等經。說有九喻。喻如來藏。為如青蓮華在泥水中。未出泥水。人無貴者。又如貧女而懷聖胎。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摩尼珠落在深廁。如真金像弊衣所覆。如庵摩羅樹華實未成。亦如稻米在糖糩中。如金在礦。如像在模。皆是塵中有佛身義。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等無量無礙不可思議廣大相。知如來應正等覺心。

大文第三總上來十喻。初總明無依為依。二能出生。三能潛遍。四橫具四智。五豎具四智。六體廣包含。七用無終竟。八知無不盡。九巧能攝持。十處處具足。前九直與佛智。後一乃融自他。此十圓融。略顯佛智之相。寄如來之心。未盡佛心一毫。故應更以無量無礙等知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欲知諸佛心  當觀佛智慧

第二偈頌。二十二偈。分二。初兩句約法總顯。

佛智無依處  如空無所依  眾生種種樂  及諸方便智  皆依佛智慧  佛智無依止

余頌上喻。於中初喻一偈半。後一四偈。餘八各二偈。並顯可知。

聲聞與獨覺  及諸佛解脫  皆依於法界  法界無增減  佛智亦如是  出生一切智  無增亦無減  無生亦無盡

二頌次初頌前二。

如水潛流地  求之無不得  無念亦無盡  功力徧十方  佛智亦如是  普在眾生心  若有勤修行  疾得智光明

二頌前三。

如龍有四珠  出生一切寶  置之深密處  凡人莫能見  佛四智亦然  出生一切智  餘人莫能見  唯除大菩薩

三頌前四。

如海有四寶  能飲一切水  令海不流溢  亦復無增減  如來智亦爾  息浪除法愛  廣大無有邊  能生佛菩薩

四頌前五。

下方至有頂  欲色無色界  一切依虛空  虛空不分別  聲聞與獨覺  菩薩眾智慧  皆依於佛智  佛智無分別

五頌前六。

雪山有藥王  名為無盡根  能生一切樹  根莖葉華實  佛智亦如是  如來種中生  既得菩提已  復生菩薩行

六頌前七。

如人把乾草  置之於劫燒  金剛猶洞然  此無不燒理  三世劫與剎  及其中眾生  彼草容不燒  此佛無不知

七頌前八。

有風名散壞  能壞於大千  若無別風止  壞及無量界  大智風亦爾  滅諸菩薩惑  別有善巧風  令住如來地

八頌前九。

如有大經卷  量等三千界  在於一塵內  一切塵悉然  有一聰慧人  淨眼悉明見  破塵出經卷  普饒益眾生  佛智亦如是  徧在眾生心  妄想之所纏  不覺亦不知  諸佛大慈悲  令其除妄想  如是乃出現  饒益諸菩薩

三頌頌前十。

上出現意業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