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入第十三經第四紙)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文殊言說答四。初嘆眾希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至)此諸菩薩甚為希有。

前眾疑問。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征。來自他方。體含萬德。降魔制外。通辯難思。化滿塵方。用周三際。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實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其說也。何不待請。敬同佛故。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許故。眾既念請。佛方現相。非夫尊極大士。安得理契潛通。故上以光示普賢。此乃冥加妙德。若爾。普賢云何定後更請。表說所信甚深細故。何不入定。以果從因。同於信會故。余如上說。何故無加。以無定故。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嘆眾希有者。略有五義。感應懸隔。難一遇故。德行內充。總稱嘆故。以名表法。甚希有故。創起信行。未曾有故。此一眾會。即是等空法界會故。

△二牒問總嘆。

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至)三菩提皆不可思議。

脫於剎體。佛出現者。即前威德也。阿雲無也。耨多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徧也。菩提覺也。謂道不可加。曰無上也。無邪委知。為正徧也。

△三征嘆總釋。

何以故。

征上難思言也。下釋雲。

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知諸眾生樂欲不同。

能感之機。差別無邊。如來普應。周於法界。廣難思也。結文具顯。

隨其所應說法調伏。

又隨宜說法。意趣難思。

如是乃至等法界虛空界。

又等法界者。舉一說法。等余多門。門不可盡。量等法界。法門難思。

△四廣顯難思二。初總顯多端。

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

先舉娑婆為首。略顯十種。差別多端。准下結通。實通法界。十句之中。不出三業。

種種身。

一身為總相。現十法界不同。故云種種。

種種名。

二名以召實。次下廣辨。

種種色相。

三金銀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異。

種種修短。

四形有長短。三尺丈六乃至無邊。

種種壽量。

五壽命限量。或無量劫。或不滿百年。下至朝現暮寂。

種種處所。

六處謂化處。染淨等殊。

種種諸根。

七根謂眼等。隨感現異。

種種生處。

八生處有剎利等別。

種種語業。

九依語之用。隨方言音。施設非一。

種種觀察。

十周旋顧眄。以應群機。又觀存亡。安危可否。智照諸境。示有多端。

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結。意雲。今諸眾生各稱己分。而自知見。得調伏耳。

△二隨門別顯。文分為三。初終此品。辨身名差別。答上佛住之問。近廣種種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屬身故。二四諦品。辨言教徧周。答佛所說法問。近廣種種語業。三光明覺品。明光輪窮照。答上威德法性菩提三問。近廣種種觀察。其五句依報。但有現相答。廣在前會故。

今初廣上名者。然聖人無名。為物立稱。若就德以立。德無邊涯。若隨機立名。等眾生界。雖復多種。皆為隨宜。生善滅惡。見理而立。海印頓現。不應生着也。文四。一娑婆之內自有百億三。初此四洲。文皆三節。

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

標處舉四洲者。昔雲意取閻浮。言總意別。餘三天下佛不出故。然雖不出。除北俱盧。余容有住。下並准之。次列名。

或名一切義成。

即悉達也。無事不成就故。

或名圓滿月。

惑斷智圓。恩蔭清涼。

或名師子吼。

名決定說。

或名釋迦牟尼。

釋迦雲能仁。能仁種故。牟尼雲寂默。契寂理故。

或名第七仙。

七佛之末故。若取賢劫。但當第四。仙即喻也。無欲染故。

或名毗盧遮那。

廣如前釋。

或名瞿曇氏。

唯約姓也。此雲地主。以從劫初。代代相承。為轉輪王故。然上雲釋迦。乃是族望。此即姓望。故智論第二雲。釋迦牟尼姓瞿曇故。佛名經亦然。

或名大沙門。

此雲息惡。無惡不息。故復稱大。

或名最勝。

聖中極故。德無加故。

或名導師。

引導眾生。離險難故。於生死海。示眾寶故。然名含多義。略釋此十。恐文繁博。余但隨難解之。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總結。

△二四洲之鄰十界。即為十段。初東方。標處列名總結例上。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

四洲之通稱也。他皆仿此。

如來於彼或名金剛或名斷言論。

證離言故。無能說過故。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二南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南(至)如來於彼或名帝釋。

為天人主。能稱物心。

或名寶稱或名離垢(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三西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至)如來於彼或名水天。

水利萬物。天光淨故。

或名喜見或名最勝王(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四北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北(至)或名瑿羅跋那。

具雲瑿濕弗羅跋那。瑿濕弗自在也。羅跋那者聲也。即圓音自在耳。

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五東北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北(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六東南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南(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七西南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八西北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九下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十上方。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至)或名如盛火。

盛火焚薪。不擇林木。佛智利物。無揀賢愚。

或名持戒或名一道(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問余聖教說大輪圍內。平布百億上。即諸天下安地獄。如何此說上下皆有四洲。答此教所說。事隨理融。隨說法處。即是當中。縱極上際。傍至輪圍。亦有十方。互為主伴。以融為眷屬。本數非多。十方界融。亦准於此。因此略說。娑婆融通。改非改相。略有其五。一約事常定。如小乘說。二隨心見異。若身子梵王。三就佛而言。本非淨穢。四隨法迴轉。如上主伴互為。五潛入微塵。如前會說。若約通論。諸餘淨土更有五義。謂諸剎相入義。相即義。一具一切義。廣狹自在義。帝網重迭義。並如前後諸文所說。

△三總結娑婆。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二娑婆鄰近。即百億之外。文有十方。初東方。標處列名總結。一一仿前。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至)或名無等智。

列名唯九者。勘晉經。開曉意下。闕一聞慧。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二南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至)或名本性或名勤意。

列名唯二。新舊二經俱闕八名。蓋是梵本脫漏。准前後例。決定不應獨此便略。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三西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四北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五東北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北方(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六東南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七西南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八西北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至)名專念法或名網藏。

名有十一者。獨此有餘。不成文體。此中專念法應。即是前所脫聞慧。亦是梵本之漏。注脫之者。誤安貝葉。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九下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至)或名帝釋弓。

如來念定之弓。以明利箭。能射業惑阿修羅故。然舊經雲法命主。意取帝釋。以法教命。為天主故。今雲其弓。但一事耳。若作宮室字。以處取人。大同晉本。

或名無常所或名覺悟本(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十上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三類通一切。謂盡十方。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准四諦品。更有舉此。例餘十方。亦如娑婆。互為主伴。

△四釋差別所由。

如世尊昔為菩薩時(至)如是知見而為說法。

由隨物故。此有二意。一自既由於差別名言等。而得成就。今還仿古。以差別熟他。二昔菩薩時。隨機調物。今時出世。稱本立名。如昔教眾生。令空妄境。今成正覺。為立超境界名。他皆仿此。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

○四聖諦品第八

△釋此一品。五門分別。

初來意者。此品廣前種種語業。即答前佛說法問。亦遠答前會佛演說海之一問故。既知佛可歸。次知法可仰。上名隨物立。今法逐機差。故次來也。

二釋名。言四聖諦者。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諦有二義。一者諦實。二者審諦。言諦實者。此約境辨。謂如所說相。不舍離故。真實故。決定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虛妄。不可差失。言審諦者。此就智明。聖智觀彼。審不虛故。凡夫雖有苦集。而不審實。不得稱諦。無倒聖智。審知境故。故名聖諦。故瑜伽九十五雲。由二緣故名為諦。一法性故。二勝解故。愚夫有初無後。聖具二故。徧說聖諦。四謂苦集滅道。總雲四聖諦。帶數釋也。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靜名滅。謂即涅盤。出離名道。謂止觀等。此約相說。通大小乘。智論雲。小乘三是有相。滅是無相。大乘四諦。皆是無相。涅盤雲。解苦無苦。名苦聖諦。謂達四緣生故。空則超筌。悟旨成大。又涅盤雲。凡夫有苦而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而無真實。菩薩無苦有諦。而有真實。謂若苦即諦。三塗之苦。豈即諦也。二乘雖審知之。而不達法空。不見真實。又二乘雖知苦相。不知無量相。故大經雲。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瑜伽說。苦有一百一十。然此經中。雖彰名異。即表義殊。以名必召實故。是無量四諦義也。約一界一諦。即有十千娑婆。四諦有四百億十千名義。而文義包博。言含性相。文究此四。非唯但空。便為真實。今了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盤。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不舍。同一實諦。故斯一品。有作無作。有量無量。皆在其中。准第五地中。復以十重觀察。至下當明。

三宗趣者。以無邊諦海。隨根隨義。立名不同。徧空世界。以此為宗。務在益物。調生為趣。又上二皆宗。發生淨信為趣。

四解妨。難問既彰。佛語業答說法。問佛所說法多門。何以唯陳四諦。答以名雖在小。義通大小。事理具足。謂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所知所斷無改易故。滅道二諦出世因果。所證所修事決定故。知斷證修。能運眾生。到彼岸故。世界有異。此獨無改。況無量無作。何義不收。是故約此。以顯差別。又為破計引機故。謂演彼聲聞。四諦局法。令亡所執。引入一乘無邊諦海。故約此辨。何以四諦皆帶苦言。謂苦滅聖諦等。然謂生苦之集。故云苦集。盡苦之滅。名為苦滅。至苦滅之道。名苦滅道。不得單言苦道。以道非生苦。不同集故。又非滅苦。不同滅故。能證滅苦。故云苦滅道。

五正釋文一品分二。初標告。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

△二正釋四。初娑婆諦名。二鄰次十界。三類通一切。四主伴無窮。然此望前品。略於單說四洲。就初二中。一一方內。文各有二。一別別諦名。二結數辨意。然其立名。或有因從果稱。果藉因名。約事約理。或總或別。如文當知。初娑婆中列內四諦。即為四別。初苦聖諦。

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罪者摧也。謂摧壞色心故。

或名迫逼。

不可意境。逼迫身心。此二總顯。

或名變異。

壞苦。

或名攀緣。

追求苦。

或名聚。

五盛陰苦。

或名刺。

從喻立名。如刺未拔。

或名依根。

由苦能生一切惡也。

或名虛誑。

於下苦中。能生樂想。

或名[病-丙+(雍-〦)]瘡處。

此喻二苦。有[病-丙+(雍-〦)]瘡處。性自是苦。此如五陰苦。若加手等觸。苦上加苦。是苦苦。

或名愚夫行。

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覺。若置眼內。為苦不安。愚夫不覺行苦。如掌內之毛。而復以苦。反欲舍苦。皆愚夫行也。

△二集聖諦。

諸佛子苦集聖諦(至)或名系縛或名滅壞。

初二通顯。謂有業惑者。系縛三界。滅壞善根。

或名愛着義或名妄覺念。

次二別顯煩惱。

或名趣入或名決定(至)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

余多通業惑。

△三滅聖諦。

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

煩惱名諍。

或名離塵或名寂靜(至)或名滅或名體真實。

真實者。非唯惑滅而已。實乃法身常住。為滅諦之義。故次雲住自性也。謂本來滅故。

或名住自性。

△四道聖諦。

諸佛子苦滅道聖諦(至)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十藏謂信聞等。如十藏品說。

△二結數辨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

望前名號。一四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一諦亦有十千種名。四諦歷於百億。故有四百億個十千。

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顯差別之意也。

△二辨鄰次十方。東方密訓二。初列四。初苦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分析悉無力。

推之於緣。無實物也。

或名作所依或名極苦或名躁動或名形狀物。

有形皆苦故。

△二集諦。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愛着或名病源。

病源者。謂有攀緣故。

或名名數。

△三滅諦。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調伏或名一分。

惑由妄起故。分數塵沙。理不可分。可稱一分。

或名無罪或名離貪或名決定。

△四道諦。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至)或名猛將或名上行。

所之在滅。

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至)或名最勝眼或名觀方。

觀方者。謂觀四諦也。更有四方。如十定品。

△二結。

諸佛子密訓世界(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二南方最勝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

前名豐溢。豐溢是正翻。最勝乃義譯耳。

或名恐怖或名分段(至)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勢力。

生老病死。猶四山臨人。世雖賢豪。力無與競。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仇對或名非己物。

己本性淨。妄惑何預。

或名惡導引或名增黑暗或名壞善利。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饒益或名義中義。

事善有義。滅理尤勝。

或名無量或名所應見(至)或名可同住或名無為。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至)或名能燒然。

以智慧火。燒煩惱故。

成名最上品或名決定(至)或名解脫性或名能度脫。

△二結。

諸佛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三西方離垢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虛妄見或名無有數。

無有數者。三際無涯故。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鄙賤或名增長。

從惑生惑業故。

或名重擔或名能生或名粗獷。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最勝根或名稱會。

以事之滅。稱會理滅。

或名無資待或名滅惑(至)或名畢竟或名破印。

世之陰苦。若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陰才滅。彼陰續生。今雲破印。永不生也。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至)或名諸有邊。

照實即生死可盡也。故中論雲。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是故即生死。非有邊無邊。謂三事難得。故非有邊。難得者。容有得義。得則生死有邊。

或名受寄全。

業寄於集。暫受還亡。業寄於道。永不可失。

或名作究竟或名淨分別。

△二結。

諸佛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四北方豐溢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

豐溢自南方界名。前品此方名為豐樂。梵雲微部地。(田夷反)豐樂得旨。譯者不審。二名相參耳。

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分。

二十五有各一分也。

或名積集成或名差別根(至)或名數所成。

數體即集。集所成故。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無盡或名分數。

分數者。無一理以貫之。則惑業萬差矣。

或名不可愛或名能攫噬。

攫搏也。噬齧也。集之損害。猶惡禽獸也。

或名粗鄙物或名愛着或名器或名動。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無所修。

修已極故。

或名無所見或名無所作(至)或名已除壞。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至)或名無量壽。

謂證滅永常。今因標果稱。

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至)或名無能勝。

△二結。

諸佛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五東北方攝取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種種戲論或名地獄性。

未入忍來。常有墯性。

或名非實義或名貪慾擔(至)或名根本空。

約性以說同。淨名五受陰洞達空也。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速疾或名能執取。

由妄惑故。愛見羅剎。橫相執取。

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無可說或名無可取。

妄體本空。故無可取。故中論雲。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說如是法。欲以示空義。

或名流轉。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遠惡或名出離。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至)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

滅道俱名離言者。滅性離言。道令言離故。

或名無諍或名教導(至)或名勝智或名能了義。

△二結。

諸佛子攝取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六東南方饒益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不堅或名如賊。

五盛陰苦。劫害我故。

或名老死或名愛所成(至)或名生長或名利刃。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退失或名無力。

於出生死。無有力能。善法治之。不復相拒。

或名喪失或名乖違(至)或名取或名意欲。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根本或名舍因。

無為無因。而體是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獨寂滅涅盤。得稱果果。故曰舍因。

或名無為或名無相續。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至)或名一切印。

無不審決故。印義後說。

或名三昧藏或名得光明(至)或名不流轉根。

△二結。

諸佛子饒益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七西南方鮮少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系縛處或名邪行。

體非正道。是行性故。

或名隨受或名無慚恥(至)或名炬火性或名多憂惱。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廣地。

生大苦樹故。

或名能趣或名遠慧(至)或名着處或名宅主。

宅主即無明也。

或名連縛。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絕行處。

心路絕故。

或名不二。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至)或名廣大路。

先賢后聖。游之而不厭故。

或名平等因或名淨方便或名最勝見。

△二結。

諸佛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八西北方歡喜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

闕一者。普譯少出生。唐譯少失利。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非實法或名無底。

煩惱深故。非習道學。浮沉不已。

或名攝取或名離戒(至)或名狹劣見或名垢聚。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破依止。

身與煩惱。互為依止。展轉無窮。唯證滅理。方能永破。

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實(至)或名自在或名無生。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至)或名廣大性。

道名廣大。無不在故。

或名分別盡或名神力道(至)或名攝解脫。

△二結。

諸佛子歡喜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九下方關鑰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如壞器或名我所成。

我見有故。

或名諸趣身或名數流轉(至)或名無味或名來去。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受支或名我心。

即我見愛。

或名雜毒或名虛稱或名乖違或名熱惱或名驚駭。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廣大或名覺分。

所覺處故。

或名離染或名無障礙。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至)或名究竟實或名入義。

能入滅諦第一義故。

或名性究竟或名淨現(至)或名救濟或名勝行。

△二結。

諸佛子關鑰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十上方振音二。初列四。初苦。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

身為惑病所藏處故。

或名世間或名所依或名慠慢。

慢以生苦為業。果取因名。

或名染着性。

性令染故。如樂受壞苦。誰謂苦耶。

或名駛流。

剎那性故。即行苦也。

或名不可樂。

苦苦也。

或名覆藏。

藏苦因故。樂藏壞苦故。不苦不樂藏行苦故。

或名速滅。

流轉苦也。

或名難調。

誰不欲舍。莫之能出。不憚疲苦。方能調之。

△二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至)或名至後邊。

招果不斷。受苦無窮。

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

入苦趣故。

或名飄動或名隱覆。

△三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至)或名不可取。

取則不滅。

或名轉還或名離諍或名小。

小之則無內。不容一物也。

或名大。

大之則無外。法界性也。

或名善淨或名無盡或名廣博或名無等價。

△四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至)或名難敵對。

有惑必破。不為惑破。猶明滅暗。無暗不滅。暗不滅明。何能相敵。

或名無限義或名能入智(至)或名殊勝義。

△二結。

諸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三類通一切二。初舉娑婆。以類東方。

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至)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二舉東方。以類餘九。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四主伴無盡二。初舉此例彼。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

謂娑婆為主。有密訓等。盡空世界。皆為伴也。

△二以彼例此。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至)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則知密訓等。盡空世界為主。攝伴亦爾。則無盡無盡耳。此猶約娑婆同類世界而說。以結數中。同百億故。余樹形等異類世界。彼一一類皆徧虛空。及盡法界。是則重重無盡無盡。非此所說也。如是皆為調伏眾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