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四(入第六十七經下卷)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四師子嚬申比丘尼。寄至一切處回向文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之所舍施日光園中。

准律尼之頭陀。多在王園。藉外護故。表因實際勝光。令其善根徧法界之園苑故。並皆即智。故有光明。

說法利益無量眾生。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二。初見依報六。初無漏林樹。

時善財童子即詣彼園(至)普熏十方無所障礙。

無漏法行而建立故。文中有八。各有所表。思之。

△二八解泉流。

園中復有泉流陂池(至)彌布其底八功德水。

謂輕冷濡美。淨而不臭。調適無患。

具足盈滿優缽羅華(至)芬陀利華徧覆其上。

△三敷法空座。而隨法嚴異。

無量寶樹周徧行列(至)寶鐸徐搖出妙音聲。

上標。下列。

或有樹下敷蓮華藏(至)摩尼王藏師子之座。

後結。

其一一座各有十萬(至)一一皆具無量莊嚴。

△四雜明諸嚴。

此大園中眾寶徧滿(至)光明普照如梵王宮。

萬行非一故。

△五出其所因。

爾時善財童子見此大園(至)福德善業之所成就。

△六明果用自在。

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至)不可思議威神力故。

△二見正報四。初總明徧坐勝德顯彰。

爾時善財見師子嚬申(至)見者不空如婆樓那天。

婆樓那者。此雲水也。以其能滿人之願故。然水天之義。義味不空。則未詳所以。

能長一切眾善根芽(至)所說法門亦各差別。

△二別明所徧演法。各異有三十處。分三。初十六為八部人非人等。

或見處座淨居天眾(至)為說法門名無盡解脫。

先有七處為天。一為淨居天。說無盡者。治彼那含。求盡身智故。

或見處座諸梵天眾(至)名普門差別清淨言音輪。

二梵王普應。但於己眾。廣及三千。為說普門。則無不應。梵音清妙。但是世間為說。法界勝流。方為淨妙。

或見處座他化自在天(至)為說法門名菩薩清淨心。

三他化天。令得出世淨心起世自在故。

或見處座善變化天(至)為說法門名一切法善莊嚴。

四化樂。樂具莊嚴。不及善故。

或見處座兜率陀天(至)為說法門名心藏施。

五施歸。如來藏心。則真喜足故。

或見處座須夜摩天(至)為說法門名無邊莊嚴。

六徧嚴法界。方盡時分之樂。

或見處座三十三天(至)為說法門名厭離門。

七釋天。耽欲甚故。

或見處座百光明龍王(至)名佛神通境界光明莊嚴。

八龍。能通變耀電降雨莊嚴故。

或見處座諸夜叉眾(至)為說法門名救護眾生藏。

九夜叉。性好飛空害物故。

或見處座乾闥婆眾(至)為說法門名無盡喜。

十乾闥婆眾。能奏樂喜樂。故上三亦四王眾。意存八部。故闕南西。

或見處座阿修羅眾(至)名速疾莊嚴法界智門。

十一修羅。善幻為莊嚴故。

或見處座迦樓羅眾(至)為說法門名怖動諸有海。

十二迦樓羅。動海怖龍故。

或見處座緊那羅眾(至)為說法門名佛行光明。

十三緊那羅。是歌神以佛行光明。破其着故。又頭有一角。亦云疑神。令同佛覺。離疑光明故。

或見處座摩睺羅伽眾(至)為說法門名生佛歡喜心。

十四摩睺羅伽。多瞋毒故。上來八部。除卻第八並第十及夜叉眾。摩睺羅伽約對治說。余皆約隨便宜。隨其世能轉入出世故。緊那羅眾。通此二義。

或見處座無量百千(至)為說法門名殊勝行。

第十五一座為人。人多行不善行。設行仁義亦非勝故。故令起出世勝行。

或見處座諸羅剎眾(至)為說法門名發生悲愍心。

十六一座為羅剎。則是非人。亦治多殘害故。

△二有二座為二乘。

或見處座信樂聲聞乘(至)為說法門名勝智光明。

聲聞智劣故。

或見處座信樂緣覺乘(至)名佛功德廣大光明。

緣覺修福。止百劫故。緣起智光。未能忘緣故。

△三有十二座為菩薩。文三。初為地前。

或見處座信樂大乘眾生(至)名普門三昧智光明門。

說定慧之光。

△二為地上。

或見處座初發心諸菩薩(至)名一切佛願聚。

初發心者。證發心也。發十大願故。

或見處座第二地諸菩薩(至)為說法門名妙華藏。

華謂十種平等淨心。故晉經雲。淨心華藏。華藏者以真俗雙修。於難得勝。為因含藏故。

或見處座第六地諸菩薩(至)為說法門名無礙輪。

△三一義常等覺。

或見處座執金剛神(至)名金剛智那羅延莊嚴。

說金剛喻定。壞散塵習故。既為等覺而說明。此位非小。言回向者。約寄位耳。他皆仿此。

△二總結多類聞法發心。

善財童子見如是等(至)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四總顯所因。釋成自在。有二。初由能化具般若。

何以故此比丘尼(至)無數百萬般若波羅蜜門。

△二由彼所化根已熟。

此日光園中所有菩薩(至)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二設敬三。初睹勝發心。

時善財童子見師子嚬申(至)我當右繞無量百千匝。

△二放光攝受。

時比丘尼放大光明普照其園眾會莊嚴。

△三正申敬儀。

善財童子即自見身(至)善財童子合掌而住。

△三問法。

白言聖者我已先發(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授己法界三。初標名體。

比丘尼言善男子我得解脫名成就一切智。

同佛智故。

△二征釋其體。

善財言聖者何故名為成就(至)普照三世一切諸法。

一念普照故。

△三辨其業用二。初問。

善財白言聖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

△二答二。初明通用二。初辨用所依。

比丘尼言善男子(至)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

謂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論第八雲。一切三昧皆入中故。體即如如。如體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以一切智。有其二義。一徧知三世一切事故。二對於種智。名根本智。知一切事。皆一實故。以即權之實智。契即事之實理。故一切三昧皆入其中。

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

又由王三昧體無不徧。故意生身隨類能成。

△二辨能依業用。

往十方一切世界(至)我即為說般若波羅蜜。

△二明其智用。

善男子我見一切眾生(至)知法如幻故。

又前即差別智用。今即無分別智用。故觸境無取。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成就(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

逆行非道。下位不能行故。

此國有城名寶莊嚴。

逆隨世行。能生無盡功行藏故。

中有女人名婆須蜜多。

此雲世友。亦云天友。隨世人天方便化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已下入六十八經。

△五婆須蜜女。寄無盡功德藏回向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教成益。

爾時善財童子大智光明(至)思惟觀察見諸法性。

謂由聞一切智光故。思修趣入。得二種益。一得見實法性益由前實智故。

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羅尼門(至)一切菩薩業圓滿願。

二得權智之益。由前窮三世差別智故。

△二趣求為位四。初專心尋覓。

漸次遊行至險難國(至)處處尋覓婆須蜜多女。

△二淺識致。

城中有人不知此女(至)有何等意而求此女。

逆行難知故。不自疑者。貪順於悲。障行劣故。不同前二。又於前二。已調伏故。此中不疑。

△三深智贊教二。初贊。

其中有人先知此女(至)於女色中所有淨想。

△二教示所在。

善男子婆須蜜女於此城內市廛之北自宅中住。

市者喧雜北主。於滅自宅。即畢竟空寂。謂在欲行禪處。喧常寂故。在市廛之北等。

△四依教往詣。

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踴躍往詣其門。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二。初見依報。

見其住宅廣博嚴麗(至)十大園林以為莊嚴。

畢竟空中。無德不具。故廣顯具嚴。

△二見正報。

爾時善財見此女人(至)遇斯光者身得清淨。

具有主伴德用。

△二敬問。

爾時善財前詣其所(至)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三授己法界三。初標名體。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慾際。

凡夫染欲。二乘之人見欲可離。菩薩不斷貪慾。而得解脫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為究竟離欲之際。

△二正顯業用二。初身同類現。

隨其欲樂而為現身(至)隨其樂欲皆令得見。

△二以法益生。

若有眾生欲意所纏(至)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

十種三昧。皆隨受欲便宜。得斯甚深三昧。

△三得法因緣二。初問。

善財白言聖者種何善根(至)而得成就如是自在。

△二答。

答言善男子我念過去(至)以一寶錢而為供養。

一寶錢施者。有二義。一寶而能舍。故得離貪。二一錢雖微。以菩提心故。成斯自在。

是時文殊師利童子(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善度。

無一善根不度。到於究竟處故。

中有居士名[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彼常供養栴檀座佛塔。

[鞥-合+(白-日+田)]瑟胝羅。此雲纏裹。以義當包。攝塔中。包攝一切佛故。或雲攝入。攝諸善根。入平等故。常供佛塔者。諸善根中。斯為最故。未詳何緣。偏供此答。有雲。以此答中空有栴檀之座。為欲普供無盡佛故。亦是一理。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六[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寄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善度城。

闕無念法。

△二見敬諮問。

詣居士宅頂禮其足(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正授法界四。初標名。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不般涅盤際。

般者入也。窮諸如來不入涅盤之實際故。故出現品雲。如實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

△二顯體。

善男子我不生心言(至)畢竟無有般涅盤者。

謂心契實際。知佛常住。

△三釋其外疑。

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

並如出現品辨。楞伽亦云。無有佛涅盤。無有涅盤佛。

△四顯其業用二。初辨用所依。

善男子我開栴檀座(至)得三昧名佛種無盡。

佛種從緣起。佛緣理生。見理湛然。見佛無滅。以佛化身。即是常身法身故。

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至)一切無量殊勝之事。

亦是證前不涅盤義。舉現見故。

△二問答境界。

善財白言此三昧者(至)諸菩薩眾悉亦如是。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長者雖知三世不滅。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至)修菩薩道即說頌曰。

以大悲菩薩眾尊重故。偏加於頌。

海上有山多聖賢(至)彼當示汝大方便。

言海上有山者。大悲隨順。入生死海。而住涅盤山故。即南印度之南。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七觀自在菩薩。寄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善友。名觀自在者。三業歸向。必六通赴緣。攝利難思。名觀自在。由此能。徧隨順眾生。在補怛落迦山者。此雲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又觀自在者。或雲觀世音。梵雲婆盧枳底。此雲觀也。濕伐羅此雲自在。若雲攝伐多。此雲音也。然梵本中自有二種不同。故譯者隨異。而法華經觀音品雲。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若具三業攝化。即觀自在。故彼中初語業稱名。除七災。二身業禮拜。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三毒。而今多念觀音者。以語業用多故。又人多稱故。今取義圓。故云自在。然觀則能觀。通一切觀。世是所觀。通一切世。若雲音者。亦通所觀。即所救一切機也。若雲自在。乃屬菩薩能化之用。文中但有五段。闕第六禮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至)處處求覓此大菩薩。

△二見敬諮問。先見有三。初見勝依正。

見其西面。

西方主殺。顯悲救故。又令歸向本所事故。

岩谷之中泉流縈映(至)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二彰見之益。

善財見已歡喜踴躍合掌諦觀目不暫瞬。

以得勝念。熏自心故。

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

引至究竟。同於佛故。

善知識者一切法雲(至)便即往詣大菩薩所。

△三友垂贊攝。

爾時觀自在菩薩(至)安住如來智慧光明。

大悲深厚。隨順受故。

△二敬問。

爾時善財童子頂禮觀自在(至)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三稱讚授法二。初贊。

菩薩告言善哉善哉(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授三。初標名。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

△二總顯體相。

善男子我以此菩薩(至)一切眾生相續不斷。

亦是釋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以同體悲。故云平等。相續不斷。即是行門。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曲濟無遺故。

△三廣顯業用二。初約普門。以顯業用二。初總明。

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

以上同如來妙覺真心故。

普現一切眾生之前。

下與眾生同體大悲故。普現即普門示現。然大聖久成正覺。號正法明。示為菩薩。義言等佛耳。

△二別明普現之義。

或以布施攝取眾生(至)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有十一句。方法華經三十二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彼三十二應。但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

△二約大悲行。以顯業用。為救諸怖畏故。於中三。初離世怖。有十八種。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至)離熱惱怖離迷惑怖。

上三約煩惱。即是因怖。余皆約果。

離系縛怖離殺害怖(至)離大眾怖離惡趣怖。

縛殺貧三。不活開出。此下皆五怖中事。

離黑暗怖離遷移怖(至)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

上約所離。

△二即能離因。

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至)皆得免離一切怖畏。

念即是意。三業皆益故。

△三進大心。

善男子我以此方便(至)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令進大心。方能究竟離二死怖。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行門。

久成正覺。尚不失謙。

如諸菩薩摩訶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二指示後友二。初後友人會。

爾時東方有一菩薩。

從東來者。後位如相。智明方證故。

名曰正趣。

正法徧趣。化眾生故。以智正趣。真如相故。

從空中來。

智體無依。方契如故。

至娑婆世界輪圍山頂。

意表如依。妄惑顯故。

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種震動。

以定慧足。除雜慧故。

一切皆以眾寶莊嚴(至)然後來詣觀自在所。

同前會者。意顯不離。隨順眾生。得如相故。又以智會悲。成無住故。

△二前友指示。

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至)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以在此會。故闕禮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