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六(入第六十九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二普德淨光夜神。寄離垢地善友。義如前說。文則具六。且分為四。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了知彼(至)夜神初發菩提心。

先念前法。有十一句。初一念發心。餘十念得法。

所生菩薩藏所發菩薩願(至)至普德淨光夜神所。

△二見敬諮問。

頂禮其足繞無數匝(至)云何成就菩薩地。

△三稱讚授法二。初贊。

夜神答言善哉善哉(至)修行出生及以成就。

△二授亦二。先長行三。初正授法門二。初總答所問。

善男子菩薩成就十法能圓滿菩薩行。

先標次征。

何者為十。

次釋。

一者得清淨三昧常見一切佛。

初總余別。

二者得清淨眼常觀一切佛(至)無量諸佛法光明海。

是智法光明。

五者知一切如來一一毛孔(至)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放光利益。

六者見一切如來一一毛孔出一切寶色光明焰海。

常光發焰。

七者於念念中出現(至)調伏眾生不思議自在力。

後結。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則能圓滿菩薩諸行。

△二別示己法二。初標名體。

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寂靜禪定樂普游步。

謂契理無着為寂靜。止觀雙運為禪定。正法樂住為樂。大用無涯為普游步。

△二廣顯業用四。初明攀緣如實禪。

普見三世一切諸佛(至)悉皆明睹而無取着。

同如來清淨禪。即寂靜業用。以見佛無着故寂靜。上標。次征。

何以故。

後釋。釋雲。所以無着者。窮了如來之體性故。文有十非。大同中論八不。

知諸如來非去世趣永滅故(至)非滅無有生相故。

謂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為四。

非實住如幻法。故非妄利益眾生故。

非實非妄。即是不常。

非遷超過生死故非壞性常不變故。

非遷非壞。即是不斷。

一相言語悉離故。

一相即非異。

無相性相本空故。

無相亦非一。

△二現法樂住禪。即定業用二。初牒前起後。

善男子我如是了知(至)分明了達成就增長。

△二正顯四禪。初初禪。

思惟觀察。

即是尋伺。當對治支。

堅固莊嚴。

猶是尋伺之相。

不起一切妄想分別。

即離所障。然世禪但離欲惡不善。今一乘深妙故。離一切妄想。

大悲救護一切眾生。

即利益支。謂離自憂。念眾生憂。故生喜樂。

一心不動修習初禪。

即所依支。謂彼二依止。

△二二禪。

息一切意業。

即滅覺觀。

攝一切眾生。

是一心。

智力勇猛。

是內淨無覺無觀。

喜心悅豫。

是定生喜樂。

修第二禪。

即彼二依止。下三四禪准此。

△三三禪。

思惟一切眾生自性。

即舍念二支。謂舍離前攝生之喜。於此舍中。不失念故。

厭離生死。

即慧樂二支。謂正知生死。不可喜故。厭離即得真寂之樂。

修第三禪。

△四四禪。

悉能息滅一切眾生眾苦熱惱。

通其三支。謂苦憂喜樂。皆是眾生熱惱。於下苦中。橫生樂故。四受俱亡。故云悉能息滅。即舍念清淨。既無苦樂。即是中受。

修第四禪。

△三引生功德禪。

增長圓滿一切智願(至)遊戲一切神通。

遊戲神通。即普游步義。

成就一切變化以清淨智普入法界。

上來皆約一乘。異於三地寄法。乃至雲普入法界。

△四饒益有情禪。種種方便。無不饒益。亦普游步義。文三。初令修四念處等觀。

善男子我修此解脫時(至)出離於家入於非家。

上二階普游步業用。

△二明作道因緣。

若有眾生住於空閒(至)亦嘆親近善知識行。

△三令修四正斷。

複次善男子我修解脫時(至)乃至令成一切智智。

道場成正覺(至)得見如來普現一切剎。

頌前十法。文小不次。初四如次。頌前四法。五超頌第七。六頌第六。七卻頌第五。八頌第十。九頌第八。十頌第九。

△二有二頌。頌謙己推勝。

諸佛出世間量等眾生數(至)非我所能知。

△三有一頌。頌指示後友。

此近有夜神名喜目觀察汝應往詣彼問修菩薩行。

△四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第三喜目觀察眾生夜神。寄發光地。文具六段。初依教趣求二。初依前友教。念友成益。

爾時善財童子敬善知識(至)轉於法輪憶持不忘。

△二趣求後友。得友加持四。初欲趣後友。

作是念已發意欲詣喜目觀察眾生夜神所。

△二得友加持。

時喜目神加善財童子(至)能不離本處徧至十方。

謂加令知近友之益。

△三加所成益。

時善財童子遽發是念(至)而能徧往十方國土。

謂依前能加。而起念故。如次以此十句。對前十句。

△四正明趣後。

爾時善財童子(至)即詣喜目觀察眾生夜神所。

△二見敬諮問。

見彼夜神在於如來(至)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但略明見。已含敬請。

△三示己法界。謂懸為示相。義當問答三。初標名體。

入大勢力普喜幢解脫。

無不攝伏。為大勢力。徧稱群機。故云普喜。摧伏高顯。所以名幢。

△二正明業用三。初顯無涯之用。謂毛孔身雲。無有盡故。文二。初出演說修行身三。初總標。

於其身上一一毛孔(至)皆令歡喜而得利益。

亦是釋名。

△二別顯十度。初施。

所謂出無量化身雲(至)內外悉施難捨能舍。

△二戒。

出等眾生數無量化身雲(至)令諸眾生悉得成熟。

△三忍。

又出等眾生數種種身雲(至)如是方便成熟眾生。

△四進。

又出等眾生界種種身雲(至)如是方便成熟眾生。

△五定。

又出種種無量身雲(至)愛重於法修習增長。

△六慧。

又出等眾生界種種身雲(至)皆令歡喜成一切智。

△七方便。

又出等眾生界種種身雲(至)皆令究竟得一切智。

△八願。

又出一切世界微塵數身雲(至)如是所作恆無休息。

△九力。

又出等一切眾生心數身雲(至)令諸眾生至一切智。

△十智。

又出等一切眾生心數(至)解求一切智無有退轉。

上之十度。其間深旨。如理思之。

△三類通余法。

如說菩薩諸波羅蜜(至)種種行法而為利益。

種種行法。謂神通度生菩提分等。

△二出演說本行身四。初出能說之身。

復於一一諸毛孔中(至)周徧十方充滿法界。

△二明演法之聲。

於彼一切眾生之前(至)摩尼寶王聲。

△三顯所說之法二。初說本行十度行法。

以如是等種種音聲(至)於己身心惡作惡說。

惡作屬身。惡說屬口。

忍一切業皆不失壞(至)起一切智行成一切佛法。

次禪度有六句。

行禪波羅蜜其禪波羅蜜。

名體。

所有資具。

資緣。

所有修習。

造修。

所有成就。

獲得。

所有清淨。

治障。

所有起三昧神通所有三昧海門皆悉顯示。

起用。下之五度。句雖多少。例此可知。

行般若波羅蜜(至)所有清淨大智慧日。

日約破暗。

大智慧雲。

雲約演法。

大智慧藏。

藏顯包含。

大智慧門皆悉顯示(至)所有修行所有體性。

體性通事理。

所有理趣。

理趣謂意趣。

所有清淨所有相應事(至)皆悉顯示成熟眾生。

△二類通所余行法。

又說此神從初發心(至)分別顯示成熟眾生。

具四菩薩行思之。

△三彰說之益。

如是說時於念念中(至)令無量眾生住如來地。

△二睹用獲益。即入法界。文三。初顯證因緣。

爾時善財童子見聞如上(至)承佛威力及解脫力。

△二正明證入。

則得菩薩不可思議大勢力普喜幢自在力解脫。

△三征釋所由。

何以故與喜目夜神(至)堪修普賢菩薩行故。

△三慶益稱讚。十偈分四。初現說之因。

爾時善財童子得此解脫已(至)以偈贊曰。

無量無數劫學佛甚深法隨其所應化顯現妙色身。

△二有一偈。現說之意。

了知諸眾生沈迷嬰妄想種種身皆現隨應悉調伏。

△三現說體相。皆即寂之用。

法身恆寂靜清淨無二相(至)普攝諸群生。

△四有二偈。總結現說無礙。

了知諸有海種種業莊嚴(至)示現世間相。

△三明出所因二。初興二問。

爾時善財童子說此頌已(至)得此解脫其已久如。

△二具二答二。初以偈答。總九十一頌。分之為二。初答發心久近十。初寂靜音劫。正是發心之時。文六。初總標。

爾時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以頌答曰。

我念過去世過於剎塵劫剎號摩尼光劫名寂靜音。

△二有八偈。顯其本生。

百萬那由他俱胝四天下(至)照及千由旬。

△三有十偈。明發心本事。

日光既已沒音樂咸寂然(至)放大光明海。

△四有一偈。正顯發心。

見已心歡喜便生此念言我願得如佛廣大神通力。

△五有六偈。明發後之德。

我時尋覺悟大王並眷屬(至)其心無忘失。

△六有五偈。轉值余佛。

從此後供養十億那由佛(至)入於解脫海。

未得慧眼者。未得十解。正慧明故。

△二有四偈半。明天勝劫。

從此次第有一切寶光剎(至)無而計為有。

無而計為有者。未解即心自性故。

△三有五偈半明梵光明劫。

從此復有劫名曰梵光明(至)而入諸佛海。

未能明了法者。未了十行真實行法故。

△四有五偈半。明功德月劫。

次後復有劫名為功德月(至)入於諸法海。

未得善巧回向深智。趣佛智海故。

△五有六偈。明寂靜慧劫。

此後復有劫名為寂靜慧(至)於彼修諸行。

未得地上二空真如清淨法故。

△六有六偈。明善出現劫。

次第復有劫名為善出現(至)離諸障礙道。

未淨修道之障故。

△七有六偈。明集堅固王劫。

次第復有劫名集堅固王(至)未能成就忍。

未得六地緣生深順之忍。

△八有五偈。明妙勝主劫。

次第復有劫名為妙勝主(至)供養無不盡。

修最勝道者。六地般若為勝道故。

△九有五偈。明千功德劫。

次第復有劫名曰千功德(至)深入諸法海。

未得八地淨無生忍故。

△十有四偈半。明無着莊嚴劫。

次第復有劫名無着莊嚴(至)我悉曾供養。

但言供養者。下明得法故。又前次第皆言未得後後。則已得前前思之。亦可初劫已得初地。未得第二乃至第九。未得第十地。第十劫中。方得圓滿。故其劫名。亦順地義。如文思之。

△二答得法時節。即前無着。劫得此法也。於中有二。初有四偈。得無功用之三地。

次有佛出現名為功德幢(至)成就如來力。

謂八地無依無願。九地滅定總持。十地成如來力。

△二結成普賢行位三。初牒舉大心之始。

見眾生顛倒執常樂我淨(至)起於大願雲。

△二有二偈半。明成德之終。

從是修功德趣入方便道(至)一切無礙行。

△三有一偈。總結圓滿。

佛子我爾時得入普賢道了知十法界一切差別門。

因果圓融。初後該徹。故入普賢道。

△二會古今。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至)如是利益一切眾生。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大勢力(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此眾會中。

同在證位故。

有一夜神名普救眾生妙德。

起精進行。為普救眾生。智焰吉祥。稱為妙德矣。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入菩薩行淨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