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七(入第七十卷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四普救眾生妙德夜神。寄焰慧地。文但有五。二三合故。初依教趣求二。初修入前法。

爾時善財童子(至)心無暫舍諸根不散。

△二趣求後友。

一心願得見善知識(至)普救眾生妙德夜神所。

△二聞見法界。即合二三。謂約善財。則是見敬。若約夜神所現。即是解脫業用。便為默授法界。若約二文開辨。則先明見敬諮問。後答因緣。方為正授法界。今依合科。總分為四。初現光加持。

時彼夜神為善財童子(至)入善財頂充滿其身。

調伏眾生解脫。即光所依。是己法門。名體可知。

△二蒙光獲益。謂得三昧見大用故。文二。初得定。

善財爾時即得究竟清淨輪三昧。

謂三業六根。皆悉離障。故云究竟清淨。淨智圓滿。摧障為輪。故所見無礙。

△二明見大用二。初見用所依處。

得此三昧已悉見二神(至)如是一切所有微塵。

△二明所見事三。初所化處二。初總明處類。

一一塵中各見佛剎(至)各各差別靡不悉見。

△二別明塵中之剎。

又見一切世界差別(至)或有世界清淨。

上之二句。乃是總明。

或有世界趣雜穢或有世界趣清淨。

轉變向染淨故。

或有世界雜穢清淨。

染多。

或有世界清淨雜穢。

反上。

或有世界一向清淨。

對上二義故。

或有世界其形平正或有覆住或有側住。

△二能化益二。初總明。

如是等一切世界(至)普現其前隨宜化度。

△二別顯二。初化五道。

令地獄眾生免諸苦毒(至)如是等怖悉令舍離。

△二化九類。

又見一切眾生卵生胎生(至)普現其前常勤救護。

△三明化意。

為成就菩薩大願力故(至)令得一切智清淨光明故。

為成諸法。通能所化。

△三三業敬贊三。初身心敬重。

時善財童子見此夜神(至)頭面作體一心瞻仰。

△二顯友自在。

時彼夜神即舍菩薩(至)而不舍其自在神力。

△三口以偈贊。二十偈半。分二。初偈總。

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合掌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我善財得見如是大神力其心生歡喜說偈而讚嘆。

△二餘偈別二。初有九偈半。光用無涯。

我見尊妙身眾相以莊嚴(至)王等一切怖。

△二述前蒙光獲益三。初推功歸本。

我承喜目教今得詣尊所。

△二有二偈半。明述得三昧。

見尊眉間相放大清淨光(至)普見十方佛。

△三有七偈。明述見大用。

我於所經處悉見諸微塵(至)普皆往供養。

△四問答因緣二。初問有三。

爾時善財童子說此頌已(至)甚深希有其名何等。

一問名。前來標名。集經者言。故此方問。

得此解脫其已久如。

二問得法久近。欲顯久修德遠故。

修何等行而得清淨。

三問修因淨治。救入路故。

△二答文二。初嘆深難說。

夜神言善男子是處難知(至)一切二乘所不能□。

先標。次征。

何以故。

後釋。

此是住普賢菩薩行者(至)三世方便海者境界故。

深相云何。若約得時。時久遠故。非久近故。若約修因。因行廣故。若通上二。契理甚深故。若約名說。名如體用故。名者實賓。難窮實故。

△二承力為說二。先長行二。初標許。

我承佛力今為汝說。

△二正說二。初通答三問三。初答得法久近十。初總舉劫剎佛興。

善男子乃往古世(至)微塵數如來於中出現。

已略酬其久近。

△二通顯剎相。

其佛世界以一切香王(至)諸大菩薩之所止住。

△三別顯生處。

此界東際輪圍山側(至)其中眾生具行十善。

△四明本生父母。

有轉輪王於中出現(至)常放光明照千由旬。

△五明本生身。

其有一女名普智焰(至)眾生見者情無厭足。

△六眾生起惡。為佛現因。

爾時眾生壽命無量(至)一切樂事悉皆損減。

△七佛興益物三。初明得道之場。

時彼城北有菩提樹(至)一切如來莊嚴境界雲。

△二總顯佛數。

須彌山微塵數佛於中出現。

△三別明初佛。文七。初總明成道。

其第一佛名普智寶焰(至)演說正法成熟眾生。

△二成道前相。

其彼如來未成佛時(至)知七日後佛當出現。

謂放光調機。有十一重。一一重中。各有光名。業用成益。以益對名。可以思准。若約表法。則前十為次第十度光。後一為圓融十度光。以此照心。則自智出現。

△三動剎集眾。

滿七日已一切世界(至)應見佛者咸詣道場。

△四現相顯德。

爾時彼世界中一切輪圍(至)出現世間不思議相。

△五明成道依正。

善男子此普照三世(至)皆有菩薩結加趺坐。

△六始成正覺。

善男子彼普智寶焰(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成一切成故。

△七轉正法輪三。初總標轉法。

隨眾生心悉現其前為轉法輪。

△二顯其成益。

於一一世界令無量眾生(至)無量眾生得生天中。

先益凡夫。次益二乘。

令無眾生住於聲聞辟支佛地。

後益菩薩。

令無量眾法成就出離(至)清淨境界菩提之行。

上成行。下成位。

令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住位。

令無量眾生住菩薩。

行位。

令無量眾生安住清淨波羅蜜道。

回向位。以大願海。治前度故。

令無量眾生住菩薩初地(至)安住普賢清淨行願。

後二句是等覺位。

△三結無間斷。

善男子彼普智寶焰(至)念念調伏無量眾生。

△八明善友引導六。初知機起惡。

時普賢菩薩知寶華燈王(至)而生憍慢陵蔑他人。

△二現身超勝。

化現妙身端正殊特(至)亦如聚墨對閻浮金。

△三物機驚怪。

時諸眾生或作是言(至)種種思惟無能解了。

△四告語佛興。

爾時普賢菩薩在彼輪王(至)法雲音幢菩提樹下。

△五女發大心。

時聖王女蓮華妙眼(至)常得不離此善知識。

亦是入法因。

△六父王詣佛四。初身處虛空。

善男子時轉輪王(至)欲令眾生俱往見佛。

△二以偈贊引。十偈分三。初總勸。

以偈贊曰如來出世間普救諸眾生(至)往詣導師所。

△二釋勸。

無量無數劫乃有佛興世(至)一切無空過。

△三結勸。

今當共汝等往觀調御尊(至)恭敬而供養。

勝故應往。

△三廣興雲供。

爾時轉輪聖王說偈贊佛(至)於虛空中周徧嚴飾。

△四至彼修敬。

到已頂禮普智寶焰(至)普照十方寶蓮華座。

△九德女修因三。初嚴具奉佛。

時轉輪王女普智焰(至)諸莊嚴具持以散佛。

表修萬行。向佛果故。

△二見佛現變。

時莊嚴具於虛空中(至)種種如來契經雲。

表因小果大故。

△三睹變獲益。

既見是已其心清淨生大歡喜。

△十聞經得益三。初佛為說經。

普智寶焰妙德幢王(至)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

從總相為名。

△二正明聞益三。初得三昧益。

時彼女人聞此經已(至)彼三昧心亦復如是。

上總。下別。

所謂現見一切佛三昧(至)普詣一切清淨佛剎三昧。

△二得大心益。

得如是等十千三昧(至)徧緣一切方海心。

即悲智等心。

△三成大願益。

一心思惟普賢大願(至)成就普賢所有大願。

上之三益。即調伏眾生。解脫三事。皆調伏之法故。

△三顯發昔因。

時彼如來復為其女(至)一心趣向一切智位。

△二明發心之始。

義男子復於此前。

即得法劫之前也。顯前得法。非無因也。

過十大劫有世界(至)成熟於我令生歡喜。

△三結會古今三。初結會得法時身。

善男子於意云何(至)時妙德眼童女者即我身是。

△二結髮心之始。

我於彼時身為童女至我於彼時初始發心。

△三正結得法。

次復引導令我得見(至)聽聞說法依教修行。

此方酬其名。即前三益。

△二別答修行淨治。前有聞法修行。是得法之前。此是得法之後。於中二。初別舉大光劫三。初總明。

善男子過彼毗盧遮那(至)我皆承事恭敬供養。

△二別顯。

其最初佛名大悲幢(至)我皆聽聞受持不忘。

其中經名。說者當演。

△三顯其最後。

善男子如是次第(至)名法界方便不退藏。

△二總顯諸劫三。初總標。

善男子此世界中(至)我皆承事恭敬供養。

△二得法修行。

彼諸如來所說正法(至)入一切普賢行。

△三見佛成行。

善男子我依一切智光明故(至)以得一切智光明故。

△二偈頌三。初舉法誡聽。

爾時普救眾生夜神(至)為善財童子而說頌曰。

善財聽我說甚深難見法(至)汝今應諦聽。

即頌前標許。

△二頌前正說。通頌得法久近及修行清淨二。初頌最初一劫。

我念過去世過剎微塵劫(至)第十賢德佛。

上之三十六偈。廣前長行。有一百一十佛。表十地等覺。各各以初佛為主。餘九為伴。

△二頌前總顯諸劫。

須彌塵數劫此中所有佛(至)入此解脫門。

亦表智滿行圓。無非佛故。

△三有一偈。舉因勸修。

我於無量劫修行得此道汝若能修行不久亦當得。

△三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四指示後友。

善男子去此不遠。

亦以證同。又禪依進發。故云不遠。

主夜神名寂靜音海。

禪故寂靜。入俗演法。化物深廣。故云音海。然此神即普救之母。表真精進。卻從定生。起心動念。是妄非進故。

坐摩尼光幢莊嚴蓮華座(至)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五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