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十四(入七十六卷第六紙)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二見友正報二。初結前標後。

爾時善財見如是座(至)於一切眾生前現淨色身。

前但明主座。今雙結主伴。

△二別顯身雲二。初身相二。初萬類難思身二。初顯別相。

所謂超三界色身(至)同於如來無分別故。

文有四十種身。或唯約事。如普徧色身。或唯約理。如十二十三無滅身。以本無生起。滅亦不為滅故。或事理交徹。如三十二及三十五無生不生色身。以事顯理故。於中無生則約自願所成。無別有生。不生則隨他而現。生即不生。余可思准。

△二明通體。

如是身者非色所有(至)已得成就寂滅身故。

謂離有取蘊故。

△二一類超勝身。

爾時善財童子(至)乃至超過人女身。

唯約女故。

△二身業二。初總標。

現如是等無量色身饒益眾生集一切智助道之法。

△二別顯二。初明十度行。

行於平等檀波羅蜜大悲普覆一切世間。

一檀。

出生如來無量功德。

二出生戒。戒能生長故。

修習增長一切智心。

三進。

觀察思惟諸法實性獲深忍海。

四忍。

具眾定門住於平等(至)心常正定未嘗動亂。

五定。

恆轉清淨不退法輪(至)恆以智慧觀法實相。

六般若。

見諸如來心無厭足(至)入佛無量清淨法身。

七方便。

成就大願淨諸佛剎究竟調伏一切眾生。

八願。

心恆徧入諸佛境界(至)速疾增長一切智力。

九力。

得佛智光普照一切(至)心恆納受一切法。

十智。唯精進在於忍前。余皆如次。

△二明二嚴行。

修習一切如來功德(至)願為一切菩薩之母。

為佛母者。是其本行故。

△二設敬。

爾時善財童子見摩耶夫人(至)摩耶之前恭敬禮拜。

自道已深。故現身等彼。上二並是住體徧應。

即時證得無量無數(至)並其眷屬合掌而立。

△三諮問。

白言大聖文殊師利(至)無空過者漸來至此。

所以敘文殊等者。若約等覺。則因位極故。若約會緣。從初發心。一一善友皆是所會之緣。同入此故。

願為我說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而得成就。

△三授己法界三。初名體。

答言佛子我已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

大有二義。一願大。願為一切諸佛母故。二智大。智亦二義。一權智即能起大願。能成幻事。二實智。即是般若生佛真身。幻亦二義。一願智。體虛當相名幻。故上文雲。幻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幻智。故能無不為。二者即智。所作生佛之義。謂於己身不壞小而廣容。若於佛身無生起而現起。又願收普賢。智收文殊。皆入大幻。同為般若。亦名佛母。

△二業用二。初總。

是故常為諸菩薩母。

△二別。於中有四。初為現在遮那母二。初標。為剎海遮那母。

佛子如我於此閻浮提中(至)示現誕生自在神變。

△二別顯生佛之相四。初毛光為先相五。初光入身。

又善男子我於淨飯王宮(至)乃至一切諸毛孔中。

△二光現變。

又彼光中普現一切(至)宮殿眷屬五欲自娛。

△三現八相。

又見出家往詣道場(至)為諸大眾轉正法輪。

△四現因果。

又見如來往昔修行(至)如是等事靡不皆見。

△五令身難思。

又善男子彼妙光明(至)受生莊嚴諸宮殿故。

謂身不大。而容十方無盡法界。

△二正明自在入胎五。初眷屬翼從。

爾時菩薩從兜率天(至)乘其宮殿俱來供養。

△二菩薩現通。

菩薩爾時以神通力(至)離諸懈怠無所執着。

△三光明息苦。

又以神力放大光明(至)所有業行永出惡道。

△四現變入。

又為救護一切眾生(至)與眷屬俱來入我身。

△五入已游步。

彼諸菩薩於我腹中(至)微塵數世界而為一步。

△三腹包眾海。

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說(至)眾會道場清淨嚴飾。

△四舉此類於百億世界。

善男子如此四天下(至)然我此身本來無二。

稱一性故。

非一處住。

體周徧故。

非多處住。

不如事故。又上句不壞多故。下句不壞一故。又上句理如事故。下句事如理。又一與多相即入故。此並釋中智幻之義。

何以故以修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脫門故。

△二為過去諸佛母。

善男子如今世尊(至)示現受生我皆為母。

△三為賢劫千佛母義通三世。

善男子如此世界(至)當成佛者悉為其母。

△四結通橫豎無窮。

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至)我自見身悉為其母。

△三辯法根源二。初問。

爾時善財童子白摩耶(至)得此解脫經今幾時。

△二答六。初輪王久遠。

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至)神通道眼所知劫數。

非後身菩薩所知者。顯唯佛知。非但久遠。亦顯時無時相佛智契故。

爾時有劫名淨光世界(至)有轉輪王名大威德。

△二有佛魔來。

彼王城北有一道場(至)無量眾俱至菩薩所。

△三聖帝助降。

彼大威德轉輪聖王(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表智王助體本覺現故。此時已得菩薩神通。明今始成非實始也。

△四場神興願。

時道場神見是事已歡喜無量便於彼王而生子想。

智假慈興故。神於王生如一子想。

頂禮佛足作是願言(至)復曾供養十那由他佛。

△五結會古今。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至)今世尊毗盧遮那是。

△六為母普周。

我從於彼發願已來(至)常為我子我常為母。

前來為佛生時之母。即是願母。此明為佛成道時母。即是智母。

善男子過去現在十方世界(至)皆於臍中放大光明。

臍中放光者。生長同氣之所表。佛佛智從無二理生故。

來照我身及我所住宮殿屋宅彼最後生我悉為母。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世界(至)其王有女名天主光。

謂悲智勝用光淨自在破暗義故。父名正念者。此由定發故。故法門名無礙清淨念。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敬受其教(至)戀慕瞻仰卻行而退。

△二有十友。別明會緣。然位德已極。托跡凡流。深悲接生。不標神異。但以利人。又顯求者道深。或但示法門之名。則懸領旨趣。人雖具十。文但分九。後二合故。今初天主。光即幻智。念力善友。文六。初之一句。即依教趣求。

遂往天宮。

△二見敬諮問。

見彼天女禮足圍繞(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二示己法門二。初標名。

天女答言善男子(至)名無礙念清淨莊嚴。

謂以一念無礙智。普觀三世。無不明現。而無去來今。為無礙念。不雜異念。為清淨念。念佛功德。有益悲智。故曰莊嚴。

△二業用三。初念最初一劫。

善男子我以此解脫力(至)常現在前念持不忘。

△二念中間多劫。

又憶過去劫名善地(至)恆河沙數諸佛如來。

△三總結多劫。

善男子如是憶念(至)持而順行曾無懈廢。

非唯憶念。亦於彼多劫。多佛聞持此門。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礙(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迦毗羅城。

居迦毗羅黃色城者。中道軌物故。

有童子師名曰徧友。

謂為童蒙師。徧與眾生。為善友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以聞法故(至)繞無數匝辭退而去。

下諸善友。六段之文。多有不具。皆可思准。

△二童子師徧友幻智師範善知識。文但有三。初依教趣求。

從天宮下漸向彼城。

△二見敬諮問。

至徧友所禮足圍繞(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指示後友。

徧友答言善男子(至)汝可問之當為汝說。

不得法門者。略有四義。一與眾藝法門同故。二法有所付顯流通故。三一切法門體無二故。四表無所得方為得故。

△三善知眾藝幻智字母善知識。文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即至其所。

△二見敬諮問。

頭頂禮敬於一面立(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授己法門二。初標名體。

時彼童子告善財言(至)得菩薩解脫名善知眾藝。

謂以無礙智。窮世間之伎藝故。

△二顯其業用。

我恆唱持此之字母。

字母為眾藝之勝。書說之本故。此徧明之。有標列結。列有四十二門。皆言般若波羅蜜門者。從字入於無相智故。字義為門故。毗盧遮那經中。皆言不可得。智無所得。即般若故。又文殊五字經雲。受持此陀羅尼。即入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徧。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然初五字若准阿目佉三藏。即全是文殊真言。若准今多字本。而第二字不同。今依彼經釋。

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至)入無差別境界。

一阿者。是無生義。以無生之理。統該萬法。故經雲。無差別境。而菩薩得此無生。則能達諸法空。斷一切障。故云威力。

唱多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無邊差別門。

二多者。彼經第二當囉字。是清淨無染。離塵垢義。今雲多者。毗盧遮那經釋多雲。如如解脫。金剛頂雲。如如不可得故。謂如即無邊差別故。如不可得。順哆字義。應是譯人之誤。以囉哆二字字形相近聲相濫故。若順無塵垢。釋以無邊之門。方淨塵垢。

唱波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照法界。

三波者。五字經雲。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謂真俗雙亡。是真法界。諸法皆等。即是普照。

唱者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輪斷差別。

四者者。諸法無有諸行。謂諸行既空故。徧摧差別。

唱那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得無依無上。

五那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皆不可得。謂性相雙亡。故無所依。能所詮亡。是謂無上。文雲以那字無性相故者。字無有諸行。者字無有諸行故。跛字無第一義。跛字無第一義故。囉字無塵垢義。以囉字無塵垢義故。阿字法本不生。阿字法本不生故。那字無有性相。汝知是要當觀心。是本來清淨。無染無着。離我我所分別之相。遮那經中字義。與此無殊。下多依彼經及阿目佉所譯。而其梵音輕重有殊。釋義無別。

唱邏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離依止無垢。

六邏字。悟一切法離世間故。愛有因緣。永不現故。離世間故無依。愛不現故無垢。

唱柂(輕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不退轉方便。

七柂字。悟一切法。調伏寂靜。真如平等無分別故。方為不退轉方便。

唱婆(蒲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金剛場。

八婆字。悟一切法離縛解故。方入金剛場。

唱荼(徒解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曰普輪。

九荼字。悟一切法離熱矯穢得清涼故。是普摧義。

唱沙(史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為海藏。

十沙字。悟一切法無量礙故。如海含像。

唱縛(房可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生安住。

十一縛字。悟一切法言語道斷故。能徧安住。

唱哆(都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圓滿光。

十二哆字。悟一切法真如不動故。不動則圓滿發光。

唱也(以可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差別積聚。

十三也字。悟如實不生故。則諸乘差別積聚皆不可得。

唱瑟咤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光明息煩惱。

十四瑟咤字。悟一切法制伏任持相不可得故。普光明即能制伏。住持煩惱。即所制伏息。即伏義。

唱迦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無差別雲。

十五迦字。悟作者不可得。則作業如雲。皆無差別。

唱婆(蘇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降澍大雨。

十六婆字。即時平等性。

唱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大流湍激眾峰齊峙。

十七麼字。即我所執性。我慢高舉。若眾峰齊峙。我慢則生死長流。湍馳奔激。

唱伽(上聲輕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安立。

十八伽字。即一切法行取性。

唱他(他可反)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真如平等藏。

十九他字。即是處所性。

唱社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入世間海清淨。

二十社字。即能所生起。

唱銷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念一切佛莊嚴。

二十一鎖。字即安隱性。

唱柂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觀察揀擇一切法聚。

二十二柂字。即能持界性。

唱奢(屍荷切)字時入般若(至)隨順一切佛教輪光明。

二十三奢字。即寂靜性。

唱佉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修因地智慧藏。

二十四佉字。即如虛空性。

唱叉(楚我切)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息諸業海藏。

二十五叉字。即盡性。

唱婆(蘇紇切)多(上聲呼)字時(至)蠲諸惑障門淨光明。

二十六娑多字。即任持處非處。令不動性惑障為非處。開淨光明為其處。

唱壤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作世間智慧門。

二十七壤字。即能所知性。

唱曷攞多(上聲呼)字時入般若(至)生死境界智慧輪。

二十八曷攞多字。即執着義。性執着為生死境義。即智慧輪。

唱婆(蒲餓切)字時入般若(至)一切智宮殿圓滿莊嚴。

二十九婆字。即可破壞性。圓滿之言。不空譯為道場。然此婆字。宜蒲餓切。諸本多雲蒲我切。則與第八不殊。

唱車(上聲呼)字時入般若(至)修行方便藏各別圓滿。

三十車字。即欲樂覆性。

唱娑(蘇紇切)麼字時入般若(至)名隨十方現見諸佛。

三十一婆麼字。即可憶念性。

唱訶婆(二字皆上聲呼)字時入般若(至)令出生無礙力。

三十二訶婆字。即可呼召性無緣。召令有緣故。

唱縒(七可切)字時入般若(至)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

三十三縒字。即勇健性。

唱伽(上聲呼)字時入般若(至)持一切法雲堅固海藏。

三十四伽字。即厚平等性。

唱咤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隨願普見十方諸佛。

三十五咤字。即積集性。

唱拏(奶可切)字時入般若(至)觀察字輪有無盡諸億字。

三十六拏字。即離諸喧諍。無往無來行住坐臥。謂以常觀字輪故。

唱娑(蘇紇切)頗字時入般若(至)名化眾生究竟處。

三十七娑頗字。即徧滿果報。

唱娑(同前音)迦字時入般若(至)無礙辯光明輪徧照。

三十八娑迦字。即積聚蘊性。

唱也(夷舸切)娑(蘇舸切)字時(至)宣說一切佛法境界。

三十九也娑字。即衰老性相。

唱室者字時入般若(至)於一切眾生界法雷徧吼。

四十室者字。即聚集足跡。謂聚集即一切眾生。法雷即是足跡。

唱侘(恥加切)字時入般若(至)以無我法開曉眾生。

四十一侘字。即相驅迫性。謂無我曉之。即為驅迫。

唱陀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一切法輪差別藏。

四十二陀字。即究竟處。所謂此究竟。含藏一切法輪。然新譯乃是茶字。去聲引之。上來從娑字來。皆上有悟一切法。下有不可得言。今並略之。若具皆如瑟咤字耳。其中難者。已如上釋。余以經疏相對。文並可知。更有對會及修觀儀。所得功德並別章具也。

△三總結示。

善男子我唱如是字母時(至)般若波羅蜜門。

結雲四十二門者。謂表四十二位故。故智論中諸位圓融。明初阿字。具後諸字。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善知眾藝(至)無沉沒無不現證。

推勝即就其所知眾藝。寄勝推之。不舍世俗。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會同般若之門。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此摩竭提國(至)彼中有城名婆咀那。

此雲增益。以無盡三昧能出生故。

有優婆夷號曰賢勝。

賢猶直善。無依道場。直善之最。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至)繞無數匝戀仰辭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