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堅持兩條路線鬥爭 池塘養魚奪高產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堅持兩條路線鬥爭 池塘養魚奪高產

——湖南省衡陽市西湖公社發展漁業生產的調查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71年10月2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西湖公社是衡陽市郊區一個以生產蔬菜為主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廣大貧下中農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搞好蔬菜和生豬生產的同時,充分利用水面養魚,實現糧、菜、豬、魚全面發展。一九七○年鮮魚總產一百一十萬零五千斤,平均畝產九百多斤,總產量為一九四九年的三十倍。蔬菜畝產一萬一千多斤,糧食畝產九百零七斤,生豬每人一頭半。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副食品。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以後,西湖公社就根據城市需要,積極擴大養魚生產。但是少數資本主義思想嚴重的人,卻說什麼「插藕種菜,錢多輕快」,主張自由種植。公社黨組織緊緊抓住這個問題,領導廣大貧下中農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和「合作社經濟要服從國家統一經濟計劃的領導」等光輝指示,廣泛深入地開展「為誰養魚」的大討論。回想起舊社會在反動階級壓迫下,「藕根野菜半年糧,乞討街頭度時光」的悲慘情景,對比解放後,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激發了廣大貧下中農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大家激動地說:「我們決不能喝了蜜糖水,忘了舊日苦;為了錢,丟了權。」一致表示要為革命養魚,就是「一寸水面」也要利用起來;一定要聽毛主席的話,走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從而擊退了資本主義勢力的進攻,堅定了社會主義方向,迅速掀起了為革命發展漁業生產的熱潮。全社養魚水面由三百多畝擴大到五百多畝,鮮魚總產由十二萬多斤增加到二十五萬多斤。

正當大家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線勝利前進的時候,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在湖南的代理人又颳起了一股「三自一包」等反革命妖風。一九六二年,他們派出工作組,強制西湖公社推行「包產到戶」。廣大貧下中農遵照毛主席關於「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教導,同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全社五十八個生產隊,有五十三個頂住了「包產到戶」的妖風,捍衛了集體經濟,使養魚和蔬菜生產都得到發展。

西湖公社位於湘、蒸、耒三水匯合處,百分之九十是低洼地。由於水旱災害的影響,人民公社化以前,有百分之四十的水面不能養魚,百分之三十的魚塘是半年塘。人民公社化以後,廣大社員積極要求興修水利,使生產向前發展。但是,由於受到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少數幹部和社員有靠國家投資、靠工廠支援、靠天吃飯的三靠思想,說什麼:「幾千年沒修堤也過來了,浸死蔬菜靠救濟,走了家魚來野魚。」西湖公社的幹部、社員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的偉大教導,批判劉少奇「國家出錢,農民種田」的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批判「三靠」思想,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雄心壯志。廣大貧下中農堅定地說:「社會主義等不來,伸手要不來,要靠艱苦奮鬥斗出來。」他們以大寨為榜樣,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戰風雪,斗嚴寒,改天換地,前後經過五年艱苦奮戰,共修了十三點三華里長的防洪堤和五十多華里的渠道,安裝了八台電動抽水機,建立了三處排漬站,使百分之九十五的魚塘和田土能旱澇保收。

水利問題基本解決以後,他們又進行魚塘建設。改小塘為大塘,改淺塘為深塘,改死水塘為活水塘,改漏水塘為保水塘,把土坑和過去日寇殘殺我國人民的炸彈坑,改建為魚塘,擴大養魚水面。西湖三隊有個三十一畝水面的「北壕」,過去是封建王朝的護城河,由於長年失修,污泥淤塞,經常死魚。為了征服「北壕」,共產黨員、婦女隊長劉賢英帶領三十六個婦女,以張思德、白求恩、「老愚公」為榜樣,冒着冰雪嚴寒,日夜苦戰,清除了污泥二十多萬擔,使鮮魚畝產提高到一千來斤。同時,還給壕外三十多畝低洼菜地鋪了二、三尺厚的塘泥,奪得了蔬菜高產。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公社養魚水面由三百來畝擴大到一千二百二十五畝,還修建了四千八百米的污水渠道,變廢為寶,充分利用城市污水養魚,為發展漁業生產創造了條件。

西湖公社過去養魚要到外面買魚苗,不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而且買來的江河魚苗品種雜,成活率一般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有時甚至在半路上就死光了。 為了發展漁業生產,保證城市鮮魚供應,支援社會主義建設,他們決定實行人工孵化魚苗。公社組成有幹部、老農、技術人員參加的「三結合」的科研小組,積極進行科學試驗。經過反覆實踐,逐步掌握了人工孵化魚苗的規律,成功地孵出了草、鰱、鱅、鯿、銀鯝和團頭魴等六種魚苗。實踐證明,家孵魚苗比採購江河魚苗節省勞力百分之九十,降低成本百分之九十,成活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品種齊、成長好。現在年產魚苗五千萬尾,實現了自繁、自育、自養,還可以支援外地一部分。

為了提高塘魚產量,西湖公社的廣大貧下中農和幹部,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行科學養魚,使有限的水面生產更多的魚。

魚都是生長在水裡,這是共性。但是,各類魚又有它不同的特性:有的生活在水的上層,有的在中層,有的在水低層;有的吃浮游動物,有的吃浮游植物,有的吃草,有的吃雜食。科學養魚,就是要掌握各種魚的特點,正確處理魚和水、魚和肥、魚和氣溫、魚和魚之間的辯證關係。這裡有「火性鰱魚,滾塘草魚,閨女鱅魚,巡邊刁子,鑽泥鯉魚」的說法,這些魚在一起是互相影響的。沒有草魚滾塘,就是死水一潭,但是草魚吃草剩下的殘渣沉入水底,一發酵又反過來影響草魚自身生存,而鯉魚、刁子專吃殘渣,起着打掃衛生的作用,促進草魚和其它魚的成長。他們因塘制宜,合理搭配,按一定的比例將這些魚實行合理密養混放,既充分利用水面和飼料,還使各類魚互相促進生長。

西湖公社養魚的一個特點,是利用城市污水養魚,這可以變廢為寶,化害為利。但是如果掌握不當,反而會引起水質惡化,毒害魚類和餌料生物。他們經過幾年摸索,逐步掌握了水、肥、氣溫和放養密度的辯證關係,取得了污水養魚的自由。

掌握菜、豬、魚的辯證關係,實行魚、菜、豬三結合:利用菜根腳葉餵豬,豬糞養魚,魚塘塘泥肥菜。這是西湖公社奪取漁業高產、實現魚、菜、豬、糧全面發展的另一重要經驗。魚、菜、豬三者關係中,養豬是一個重要環節。豬多糞多,糞多魚多、菜多、糧多。全社通過發展生豬生產,實行菜、豬、魚三結合,獲得了魚、菜、豬、糧全面發展。

生產鬥爭、科學實驗是和階級鬥爭緊密聯繫的,只有堅持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才能為科學養魚掃清障礙。西湖公社經過科學實驗證明,放養五至八兩的大魚種,是利用魚增肉率最快的時期,奪取高產的重要措施。但是開始推行這一方法阻力卻很大,自發資本主義思想嚴重的人熱衷於做魚苗生意,不願培養大魚種;一小撮階級敵人則趁機散布:「魚苗生產一本萬利,成魚生產本大利微。」到年終分配時,階級敵人又煽動分光、賣光,把為第二年擴大再生產的大魚種統統賣掉,胡說什麼「多得不如現得。」西湖公社緊緊抓住兩條道路、兩種思想鬥爭這個「綱」,一方面發動群眾狠狠打擊做魚苗生意的投機倒把分子,另一方面教育社員樹立為革命養魚的思想,積極培養大魚種,為發展漁業生產創造了條件。他們堅持種植上堅決服從國家計劃,產品按合同交售給國家。為使城市人民吃到新鮮菜,廣大社員不辭勞苦,把隔夜送菜改為清早送菜;養魚堅持輪捕輪放,成魚分批出塘,保證鮮魚均衡上市,被譽為國營商店的活倉庫。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