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在秘魯的日子裡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在秘魯的日子裡
中國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會赴秘魯展覽團
1972年4月18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中國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會赴秘魯展覽團去年十二月中旬抵達秘魯,到今年三月下旬回國。在秘魯的日子裡,我們得到秘魯政府、秘魯人民、秘魯各界朋友以及華僑的熱情照顧和幫助。我們不僅順利完成了展出任務,而且通過有意義的參觀訪問,加深了對這個古老國家和勤勞勇敢的秘魯人民的了解。

「印加帝國」古蹟[編輯]

我們早就聽說,古「印加帝國」就在秘魯,因此很想親眼看看這個世界聞名的歷史勝地。到秘魯不久,秘魯政府官員首先邀請我們參觀了古「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城。

庫斯科城在秘魯南部,離首都利馬一千二百多公里。一月二十八日清晨,我們在秘魯政府漁業部兩位官員陪同下,乘飛機離開利馬。上午八點多鐘飛到目的地,一下飛機我們就被許多奇特的建築物吸引住了。

古「印加帝國」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傳說,庫斯科城是太陽神派他的兒子芒科·卡帕克領導人民修建的。陪同我們的主人一面領我們參觀古蹟和文物,一面向我們介紹那時候被稱為太陽子孫的印加人修建這座古城的功績。我們看到建築在海拔三千多米的一個高原盆地中的庫斯科城,四面群山環抱。在城周圍的高山之巔或隘口要道,還建有各種防禦外敵入侵的古堡,排列均勻,遙相呼應,守衛着這「印加帝國」的中心。城堡和廟宇都是用不規則的岩石砌成。每塊石頭都經過精工琢磨,凹凸咬合,堅固地連成一體。曾聽說,石縫之間連刀片也插不進,我們身臨其境,感到這話毫不誇張。嚮導告訴說,所有岩石都得從幾十公里外的亞馬孫河河谷地區運去,那時沒有機器,全靠人力,工程之浩大可以想象。當我們站在一座修築在陡峭的山坡上的巨大城堡牆下時,不禁想起祖國的萬里長城。秘魯人民同中國人民一樣,也曾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建了世界上偉大的建築。我們在參觀庫斯科以及保存得相當完整的「瑪丘比丘」古城的時候,還看到許多「印加帝國」的文物。例如記錄時間和季節的「日影鍾」,各種陶器和雕刻,金、銀器皿和紡織等手工藝品,證明秘魯在古「印加帝國」時,文化已經相當發達。但是由於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不僅大量文物被搶走和毀壞,而且創造了高度文明的印加人一批批地慘遭屠殺。秘魯人民為反對外來侵略進行了幾百年英勇不屈的鬥爭,至今還流傳着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秘魯朋友在向我們介紹這段光輝的歷史時感到十分自豪,而且表示今天他們正繼承了先輩們反對外來侵略的光榮鬥爭傳統。他們談到,自從一九六八年十月貝拉斯科總統執政以來,秘魯政府和人民為了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別是秘魯和其他拉美國家在一起堅持捍衛二百浬領海權,保衛本國資源的鬥爭,使我們得到很大鼓舞。

不可抗拒的潮流[編輯]

秘魯朋友在同我們接觸中,常說,秘魯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縱貫境內的安第斯山脈中到處是寶,漫長的海岸線繁殖着取之不盡的水產。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帝國主義對秘魯進行了野蠻的掠奪,使這個富饒國家的經濟不能得到發展。

目前,秘魯人民正為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獨立自主地發展民族經濟在作不懈的努力。秘魯朋友一再邀請我們去參觀他們的工礦企業。儘管因為時間的關係,許多地方沒有來得及去,但就看到的幾個企業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月十五日,我們訪問了利馬近郊的拉·朋比略煉油廠。陪同我們參觀的主人自豪地告訴我們:「這兒,從工人到技術人員全都是秘魯人!」在這家工廠參觀結束的時候,主人還請我們看了介紹秘魯石油工業發展的影片。影片描繪了秘魯政府決定將控制秘魯石油生產百分之八十的美資國際石油公司收歸國有後,秘魯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石油工業,出現了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當新油井噴出黑色原油時,工人們歡呼着跳進了烏黑的油池。看到這裡,我們也同秘魯朋友們一起浸沉在歡樂中。我們聯想起在我們的展覽會上,許多觀眾對我國大慶油田的模型發生很大興趣。一個秘魯老工人聽了我們工作人員講述我國發展石油工業的歷史後激動地說:「秘魯的情況和你們一樣,帝國主義為壟斷我們的資源,也說我們是貧油國家,他們害怕我們掌握技術,不准我們參加開採自己的油田。現在,我們把外國石油公司趕跑了,還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亞馬孫地區發現了大油田。」他堅定地表示:「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秘魯自己掌握石油資源,依靠自己的工人、技術人員發展石油工業,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們感到,今天,不但在秘魯,而且在所有仍然受帝國主義掠奪和控制的亞、非、拉國家,維護民族權益、收回國家資源、發展民族經濟,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

中秘人民情誼深[編輯]

從二月十六日到三月三日,中國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會在秘魯共展出了十五天。在我國北方還是萬里冰封的時候,在秘魯已是盛夏。展覽會每天展出六小時。無論天氣多麼熱,每天在展覽廳里,觀眾總是擠得滿滿的。展覽正式開幕那天和展覽期間,秘魯總統夫人、政府外交、漁業、工商、礦業、住房等部部長、利馬市長、以及各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都出席了招待會和參觀了展覽。秘魯人民以極大的興趣前來參觀,他們不僅看展覽,還詢問有關新中國的情況。工人們打聽中國工人解放後的生活生產情況,農民問中國人民公社的情況,學生們關心中國青年的學習和工作情況。展出期間,在秘魯的廣大華僑扶老攜幼,從外地趕來,在展覽館留連忘返。許多人看到祖國的進步激動得掉下眼淚。展覽會共放映了三十九場電影,每場都擠得水泄不通。那幾天利馬的氣溫平均在攝氏三十度上下,但熱心的觀眾在電影放映前二、三小時就站在門口等候了。展覽會盛況空前,十五天觀眾達十二萬多人次。利馬市藝術博物館館長對我們說,十八年來任何外國展覽會在我館展出都未曾有過這樣熱烈的場面。

中國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會在秘魯展出,不僅增加了中秘兩國人民彼此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友誼的發展。在秘魯的日子裡,每當展覽團人員走在大街上,總有不相識的秘魯朋友高呼:「中國,毛澤東!」「毛澤東,中國!」向我們表示友好。許多秘魯朋友告訴我們,中秘兩國很早就有交往。從秘魯挖掘出來的歷史古蹟,就有刻着中國古代文字的石碑等文物。我們在參觀「印加帝國」古蹟時,所看到的「日影鍾」,同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的非常相象。「印加帝國」的廟宇和許多裝飾品,同中國古代的建築和藝術也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發現,秘魯人稱生薑的姜,音同中國的發音很相象。許多事實證明中秘兩國人民之間從古到今一直存在密切的聯繫。這種友誼,在中秘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後的今天,正在進一步得到加強。 當我們準備回國的時候,許多秘魯朋友到我們住處話別,依依不捨。他們說:「你們是中秘兩國建交後第一批到秘魯人數最多的新中國使者」,「你們在秘魯土地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你們為增進中秘人民友誼做了良好的工作」。我們熱烈祝賀中秘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日益發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