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務院關於下達《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徵求對《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討論稿)》意見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下達《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下達《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的通知[編輯]

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已經國務院第九十四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發給你們,請貫徹執行。

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已經國務院原則同意,由國家科委另發。


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編輯]

在人類社會迎接世紀之交的年代,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國際政治風雲變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面臨着緊迫而嚴峻的挑戰。為了在二000年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進而在下世紀中葉步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我們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繼續改革開放,依靠科技進步加速經濟、社會發展。這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社會主義的命運。

本綱領是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十三大以來歷屆中央全會的精神制定的,目的是闡明我國中長期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方針、政策和發展重點,指導我國到二000年以至二0二0年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形勢與抉擇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偉大革命力量。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將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把經濟建設進一步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必將保證我國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勝利實現,同時將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堅定的基礎。根據我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參照國際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對我國今後十年到三十年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總體安排,是一項重大的歷史性任務。

2.四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全國已擁有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一千零九十萬人,其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有一百零五萬人。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有五千多個,企業所屬的研究開發機構有七千多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取得了一批世界公認的重大科技成果。我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許多重大科技問題。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多年來,我國調整了科技發展方針,在改革科技體制,組織科技攻關,推廣科技成果,推動農村科技進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3.在四十多年科技工作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不少教訓。

我們的主要經驗是:第一,科技工作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堅持改革開放。在完善計劃管理的同時,加強市場調節的作用,加速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的轉移,促進科技同經濟的結合;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和科技成果,加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三,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集中人力物力,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任務,組織攻關。第四,在發揮科技專業隊伍的骨幹作用的同時,注意專業科研工作和群眾性技術革新相結合,領導幹部同科技人員及工人、農民相結合,共同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科技知識的普及,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我們的主要教訓是:第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實際工作,未能始終一貫地把促進科技進步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上。第二,經濟發展缺乏依靠科技進步的機制與內在動力,科技發展缺乏面向經濟建設的活力,大量技術成果未能轉化為生產力,造成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脫節,未能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潛力。第三,在科技工作中,缺乏統籌安排、合理分工,以及低水平重複的問題普遍存在;脫離國情、盲目趕超、急於求成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第四,在知識分子政策上曾經發生過重大失誤,挫傷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科技隊伍的健康成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尚未形成。

4.科技工作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當今世界蓬勃發展的新科技革命,使科學技術空前廣泛地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不僅促使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而且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技進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之間出現了疊合和交叉,技術成果轉化為商品生產的周期不斷縮短,科技、教育和生產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

展望今後十年到三十年世界科技的發展,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領域將出現重大突破,新的生產技術和對自然現象的新的認識,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高新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改變現有產業的面貌,成為世界經濟競爭的重要因素。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正趨於國際化,科學技術的競爭日益成為國際經濟競爭中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人類為了解決共同面臨的人口、環境、資源、災害等全球性問題,又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任何國家都不能在封閉狀態下實現本國的現代化。

5.我國的科技發展必須從國情出發。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社會生產力不發達,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今後相當長歷史時期內仍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着人口、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人口現已突破十一億,即使嚴格控制其增長速度,到下世紀二十年代也將增加到十五億。我國大多數資源的總量雖然比較豐富,但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淡水資源為四分之一,森林面積為五分之一,能源資源也只有二分之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對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長期以來,我們靠消耗大量資源來發展經濟,多數產業的技術和管理落後,產品質量差,經濟效益低。我國是世界上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而社會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5%左右。這些差距,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水平、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距。如果我們仍然缺乏危機感和緊迫感,不奮起直追,那麼差距不僅不會縮小,甚至還會拉大。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有落空的危險,世界上就將沒有我們應有的地位。

6.我們要實現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關鍵是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我們一定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更加自覺地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一重大決策標誌着我國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歷史性轉變,對於實現本世紀末到下世紀中葉的奮鬥目標至關重要。

展望未來,我們既要對嚴峻的形勢有清醒的認識,更要看到有利因素,滿懷信心地迎接挑戰。我國已經擁有相當的科技實力,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十年改革開放,給經濟和科技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只要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振奮精神,團結奮鬥,就一定能夠加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擺脫貧窮和落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充分顯示出來。

二、戰略與方針

7.我國發展科學技術的基本戰略是,增強全民族的科學技術意識,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動員和吸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於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注重技術創新,努力吸收和儘快應用世界上先進的適用技術,加速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技術改造。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科學技術的發展要以大規模生產的產業技術和裝備現代化為主要方向,同時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穩定地加強基礎研究,增加科學儲備。

8.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以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部署為依據,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重解決工農業大規模現代化商品生產中的問題,有效地控制和緩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在若干我國具有優勢的科學技術領域,必須勇於創新,保持發展勢頭,繼續在世界先進行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高新技術和基礎研究的若干重點領域有所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形成部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到二000年我國工業主要領域大體達到經濟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技術水平,到二0二0年達到經濟發達國家二十一世紀初的技術水平,在總體上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要處理好應用推廣與研究開發的關係。要推廣適用、配套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以科技為支柱的商品經濟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業科研工作,搞好縱深配置,增強農業發展的後勁。要繼續實施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的「星火」、「豐收」、「燎原」等計劃。

工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應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推動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的科技進步。要注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特別要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各產業部門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機械裝備的技術水平。節約能源,降低消耗,提高質量,發展品種,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我國經濟從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轉變。

社會發展方面的科學技術,應在人口、醫藥衛生、社會服務、公共基礎設施、環境和生態保護以及災害監測和防禦等方面加強研究和開發,為我國人民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高新技術的發展,應繼續貫徹「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國家要重點支持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高新技術的研究,大力扶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積極創造條件,認真辦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進高新技術的國際合作和市場開拓,擴大技術進出口貿易,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引導高新技術產業走國際化的道路。積極推進以「攻關計劃」、「八六三計劃」、「火炬計劃」等高新技術研究及產業發展計劃,爭取在某些領域取得突破,加快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進程。

基礎研究應遵循科學自身發展規律,要在若干前沿領域加強探索和跟蹤,爭取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應用基礎研究要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目標。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要保持一支精幹的高水平的隊伍,國家應穩定地給予支持。要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強兩者的協調與合作,以利於培養人才,保持活力。

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要貫徹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加強科研,梯次更新的方針。注意研究發展對提高重點常規武器性能和提高未來新的軍事能力具有關鍵作用的高技術,以及為國防科學技術發展奠定基礎的技術;繼續發展國防尖端技術,保持發展勢頭。繼續推進武器裝備技術的現代化進程,使高技術常規武器有較大發展,自衛核威懾能力的有效性得到保持,縮短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某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使國防科技在世界先進科技領域裡繼續占有一席之地。

9.繼續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貫徹執行基本方針的同時,還應注意貫徹執行以下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

??切實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提高全黨、全國人民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認識,造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水平,創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堅持改革開放。科學技術要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科技體制改革要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在進一步發揮競爭機制和市場作用的同時,必須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和必要的集中管理手段,運用政策、法規、行政、經濟等手段進行干預與調節。

??堅持自力更生、自主開發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方針,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其消化、吸收與創新,作為加速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學術自由,鼓勵探索創新。

??堅持提高與普及相結合的方針,在作出科學技術發展縱深部署的同時,大力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活動,努力普及科學知識,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科學素質,同愚昧、迷信作長期的鬥爭。

三、發展重點

10.農業科學技術。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持續增長是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關係到建設、改革和社會安定的全局。由於我國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資源日趨緊缺,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發展我國的農業採用粗放的方式已無出路。

因此,必須貫徹「科技興農」的方針。應以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為強大支柱,建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商品率,把傳統農業轉變到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集約農業上來。

農業科學技術的重點是:

??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現有耕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有計劃地改造大片中低產田。大力發展乾旱、半乾旱農業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利用尚有很大潛力的丘陵山區、草原、水面和大片灘涂,注重興修水利,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建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複合生態體系。

??廣辟食物來源,開發新的蛋白質資源和配合飼料。發展多樣化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綜合利用各種動植物資源,改善城鄉居民的膳食結構。

??利用雜交優勢和遺傳工程技術選育高產、優質、多抗的動植物新品種。深入研究、開發區域性綜合配套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農業生產技術和養殖技術,使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大幅度提高。

??用現代工業技術裝備農業和鄉鎮企業,發展農產品的貯運、保鮮、加工、包裝和綜合利用技術,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引導農業剩餘勞動力轉向發展農村商品經濟。

11.工業科學技術。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我國工業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經濟效益決定着整個經濟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但從總體上說,工業的技術落後狀況尚未得到根本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裝備、工藝和管理技術落後,設計陳舊,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低等方面,導致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差,能源和材料消耗高,經濟效益低,缺乏國際競爭能力。

因此,工業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用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微電子技術,對我國各主要工業領域進行技術改造。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廣泛採用新的技術原理和新的設計方法,更新裝備、工藝和產品,開發新的製造技術和資源開採技術,提高大規模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主要行業先進技術設備的成套國產化水平、管理技術水平和安全生產技術的水平,以便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

??能源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能源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採取開發與節約並重的方針,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結構,減少污染。

能源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是着重解決沙漠地帶和海上油氣藏勘探和開發技術,提高老油田採收率的技術;研究開發煤炭開採、利用、安全生產和潔淨煤技術;開發先進的大容量火電機組的製造技術,複雜條件下建設大型水電站的技術,以及超高壓輸配電技術;研究開發大型先進的核能技術和核安全技術;開發經濟適用的新能源和農村能源技術;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的節能技術。

??交通運輸與通信是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部門。

運用科學技術推動交通運輸和通信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在各種運輸技術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綜合運輸效率和裝備的利用率;發展先進通信網絡和通信技術。

交通運輸科學技術發展重點,是研究開發集裝箱運輸和快速客運等客貨多式聯運的關鍵技術;加速研究開發鐵路重載運輸關鍵技術和時速在二百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技術;研究推廣高效能源運輸技術;發展遠洋運輸和內河運輸系統及船舶製造的關鍵技術;開發高速公路和一二級汽車專用公路幹線新技術和高效汽車運輸及各種動力車輛製造的關鍵技術;發展國產幹線飛機的設計製造與批量生產技術,加強飛行安全技術研究;大力推廣、應用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儘快提高交通運輸運營管理現代化的水平。

通信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是優先發展衛星通訊、光纖通信技術;重視發展數字微波通信和移動通信技術;研究開發數字程控交換與通信網絡技術,逐步發展綜合業務數字網技術。

??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材料科學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提高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成本,緩解供需矛盾。

材料科學技術的重點,是加強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做好礦藏的勘探、分析和綜合評價;發展先進采、選技術和成套裝備,研究共生礦的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加強黑色和有色金屬、有機高分子、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研究,研究開發傳統材料改性技術和新型材料;發展高檔、專用、性能優異的精細化工產品;研究開發煤化工新技術及各種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新技術。

??機械電子是國民經濟的裝備工業。機械電子裝備的性能、質量、效率和革新速度,決定着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生產技術的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高低。

機械電子科學技術的重點,是研究開發機械基礎件和新一代電子元器件的設計、製造、測試的關鍵技術,全面提高基礎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開發重大成套裝備設計、製造技術,系統的過程控制技術;開發現代機械和電子技術結合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及測試技術、數控技術和檢測傳感技術;開發和推廣電力電子節能技術。

??消費品工業與廣大人民的生活休戚相關,十分重要,但科學技術水平仍相對落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輕工、紡織、服裝、家電等消費品工業要廣泛採用先進的機械電子技術,逐步採用國際標準,增加花色品種,改進產品質量,積極擴大出口。

12.社會發展方面的科學技術。能否控制人口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是關係中華民族前途的大事。解決這些問題,要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同時要加強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重點是:

??加強人口科學研究,堅決有效地控制人口數量,大力改進與完善現有節育技術及方法,做到安全、方便、經濟和有效。

??加強氣象研究以及地震、旱澇等自然災害研究,開發救災技術,並儘快建立自然災害監測、評價與輔助決策工程系統。利用遙感技術、系統監測技術,及時監測、預報和評價災情的發展過程,以便及早採取措施,減少損失。

??研製各種控制污染的高效成套技術和裝備,要特別重視解決減少燃煤污染的技術問題;發展生態建設工程;開展對溫室效應、酸雨及臭氧層機理,及其對環境和人體影響的研究,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醫藥衛生科學技術的發展關係到國計民生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在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充分利用和發展我國寶貴的傳統醫藥和豐富的藥物資源,加強對民族醫藥學的研究;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老年醫學要加強研究,自主開發各種優質、高效和副作用小的創新藥物;加強醫療器械及設備的研製。

??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與居住條件,要提高城市與村鎮建設規劃、建築設計、施工、管理的技術水平;研究開發經濟、實用、先進的建築材料和施工設備,提高城鄉住宅的質量和使用功能,提高社會公共設施和服務業的技術水平。

13.高新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基礎。高新技術研究從一開始就要注意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密切結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促進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力爭在微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自動化、新能源、激光和海洋等領域有所突破,使我國在世界高新技術領域占有一定的地位。

高新技術發展的重點是:

??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技術。要集中力量加速建設微米和亞微米硅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和測試中心,研究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技術;相應發展砷化鎵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和光電集成技術。要大力發展通用超高性能並行計算機和軟件工程,並實現商品化生產。要研究新一代計算機技術,發展中文信息處理技術、人機界面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開發柔性製造系統技術、機器人技術和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技術。

??生物技術的發展開創了人類工農業生產發展的新途徑,將成為當今世界解決食物、健康、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的有力手段。要着重研究培養動植物新品種,研製新的生物製品、藥品和菌種,開發再生資源的微生物轉化及其綜合利用。

??新材料技術有可能使某些技術領域產生突破性進展,發生根本的變化。要研究開發複合材料,結構和功能陶瓷材料、非晶體材料、超導材料和光電子材料等新材料,並及時推廣應用。

??航空航天技術對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提高科技水平具有深遠的重要意義。要繼續加強航天動力和推進技術,以及測控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研究開發載人航天技術,保持我國在這個領域裡的國際地位。

14.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是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對此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在對前沿學科作出總體部署的同時,緊緊圍繞農業、能源、交通運輸、信息、材料等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領域,及人口、醫藥衛生、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

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是:

??加強凝聚態物理、分子生物學、化學、海洋學、生態學和信息科學等前沿基礎學科的研究。特別要對高臨界溫度超導的物理機理有所突破。對物理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等學科的交叉領域要加強研究。加強非線性數學、計算數學和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要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探討遺傳、分化和發育的基本規律,為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加強與生命過程有關的化學研究。圍繞新材料的探索,發展高分子、催化、表面和稀土化學;注意分子設計和微觀反應動力學等的研究和跟蹤。

??地球科學要把固體地球、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的複雜耦合系統作為整體開展研究,為解決國家資源、能源、環境、自然災害等重大問題提供基礎資料和理論依據。生態學的研究着重於系統的協同進化、退化生態系統的機理和優化人工系統的組建等,為改善環境、促進社會發展做貢獻。

??信息科學要重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解決通信、計算機、自動控制等關鍵信息技術問題,爭取有重大突破。

??空間科學的發展,應加強基礎空間科學的研究,並與高技術密切結合,着重對微重力下的物理、化學和生命現象以及日地系統整體行為進行研究。

15.國防科學技術。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保證國家安全,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與經濟建設戰略部署和新時期軍事戰略相適應,以整體效益為中心,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相結合,選擇跟蹤,重點突破。

??用先進的國防科學技術推動武器裝備的發展,促進新時期軍事戰略目標的實現,是國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任務。根據國家財力可能,重點發展對提高我軍作戰能力有重大作用,對國防科學技術乃至整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提高有較大帶動作用的武器裝備系統。為此,要加強對這些武器裝備系統研製有重大作用的關鍵技術的研究。

??按照軍民結合的原則,充分重視理論探索,加強超前的應用理論研究,為國防科技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四、深化改革,建立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體制

16.我國的科技體制必須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必須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為了進一步解決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必須在已有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協同配套的原則,繼續深化改革。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學技術發展客觀規律的、與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相適應的科技同經濟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新體制;促使科技工作積極為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服務,推動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科技體制改革的具體目標是:

??轉變政府職能,形成以直接計劃管理與間接管理有機結合的宏觀科技進步管理體系,並使之規範化、法制化。

??改革科技人員管理制度,造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建立對科技人員和科技活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建立研究開發機構與企業、農村有機結合、配置合理的工業和農村研究、開發、推廣服務體系。

??培育和建立物資、技術、勞務、信息等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創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合理競爭的環境。

??形成由政府、民間、企業和金融等各方面組成的多元化科技投資體系。

??形成適應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科技組織結構。

科技體制的改革要按照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分階段配套進行。二000年以前,形成新體制的基本格局,以後使之逐步完善。

17.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的運行機制,把完善計劃管理和加強市場調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兩者的協同優勢。引入公平競爭,人員、技術、信息合理流動,需求引導等市場機制,使科技進步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內在需求。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技發展的特點,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

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公益性科學技術工作應以科學探索、獲取宏觀經濟社會效益為目標,由國家給予持續穩定的財政支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大型綜合科學研究、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必須堅持以國家支持為主,實行計劃管理。同時也要引入必要的競爭機制,以獲得較好的投資效果。具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技術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應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更多地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

18.完善國家宏觀科技管理與調控系統,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把制定和執行有關科技發展的方針、政策、規劃、計劃及法規放在工作的首位,綜合運用法律的、政策的、行政的和經濟的手段推動科技進步。

要強化調控手段,提高宏觀調控能力,加強和改進國家指令性計劃管理。同時逐步擴大指導性計劃的範圍。開闢科技信貸、風險投資等多種資金渠道,支持科技發展。鼓勵技術創新,加強和改進科技獎勵制度。保護知識產權,發揮專利作用,促進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形成促進科技進步的環境。加強標準、計量和質量監督工作,制定技術標準,完善國家質量監督保證體系。

19.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逐步使行業和企業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要增強企業的技術吸收與自主開發能力,建立並完善企業的技術開發與技術管理體系。通過多種方式推進企業之間、企業與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橫向聯合。提倡以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優質名牌商品為龍頭,通過科研和生產的聯合,形成具備技術開發、生產、銷售、服務功能的企業集團,特別要支持科技先導型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的發展。

加強行業的科技工作對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節約資源,集中力量,更好地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要有選擇地建立和完善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承擔全行業的基礎性通用技術、前沿技術、綜合性成套技術等研究與開發任務。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由國家、行業和企業共同支持,實行自主管理,完成國家、行業和企業的委託任務。

20.深化農村科技體制改革。發展我國農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國家要繼續加強對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支持。在科技體制改革中,要保證農業科技經費的穩定增長與農業科研隊伍的持續發展。要引導與鼓勵各級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科技人員,配合地方政府共同進行區域經濟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國家和地方要支持和引導縣及縣以下農業科技機構逐步發展成為獨立核算的、綜合性的技術開發、推廣、服務經營實體,實行有償服務,以增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活力。

為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有領導地發展多種所有制的技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實體,用先進適用的工業技術,裝備新型的農村企業,並同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結合,對農戶進行商品生產全程服務。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服務,形成一定生產規模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推動其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

採用各種靈活、有效的方式,對農民進行經常性的技術教育和培訓,培養一大批掌握現代技術知識的新型農民。

引導和鼓勵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廣大科技人員到農村承包、創辦鄉鎮企業與其他產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的升級。

21.建立適應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科技組織結構。我國的研究開發機構應是多層次、多功能、多種所有制的,既有面向全國的,也有面向行業或地方的;既有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也有從事技術開發的;既有國家辦的,也有集體、個體等民辦的。中國科學院和各部門、高等院校和大型骨幹企業的研究開發機構,是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主力軍,各級政府要給予重點支持。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國家繼續鼓勵和引導民辦科技機構的健康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科技事業的重要補充。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不同層次科學技術發展的運行機制,調整我國的科學技術組織結構。國家重點支持一部分研究開發機構,承擔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公益型科學技術工作和重大的綜合性、長遠性科學研究任務,或承擔全行業的通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任務。其餘大部分全民所有制科研單位,尤其是大批技術開發型的中小型科研機構,將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按照市場調節的機制,逐步分流重組。它們中有的發展成為科技先導型企業,為國內外市場提供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有的可與企業聯合組成企業集團;有的可以進入企業,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部或中試基地;有的則可面向中小企業和農村,成為區域性或行業性技術開發、服務中心等。

22.逐步建立科技人員的社會化管理體系。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科技人員在一定範圍內合理流動。要放活對科技人員的管理,既要按照國家的需要,進行必要的人才計劃管理,又要按照市場需求,允許必要的人才流動,與其他生產要素合理組合。商品生產的社會化和人才的成長規律,要求科技人員管理社會化。為此,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科技人員社會化管理系統。這是改革科技人員管理制度的方向。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積極而穩妥地進行配套改革。

要逐步改變國家對科技人員統包統攬的管理模式,有計劃地開放科技勞務市場。制訂法律,保證科技人員有選擇職業的餘地,逐步實行科技人員和用人單位雙向自由選擇的聘任合同制,促進人才特別是高級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動,完善科技人員專業技術職務聘用制。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形成新的分配機制,激勵科技人員專心致志地做好本職工作。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把目前國家承擔的保險事業轉向社會,由社會對科技人員的待業、養老、醫療、傷殘實行保險。改革相關的戶籍、住房等制度,使之逐步適應人員流動的需要。這是一項艱巨、複雜的工作,需要進行長期的努力。

五、堅持對外開放,積極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23.科學技術已日益成為全人類共識的知識與財富,在國際關係中,科技交流往往是國際交往的先導,又是最穩定的合作領域之一。因此,積極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應當成為我國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一項長期的重要方針。

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則,貫徹對外開放的政策。尊重國際科技合作的法律與慣例,保護知識產權。在促進世界科技進步的同時,加速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增強我國科技工作的自力更生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創新體系。

24.要根據我國的需要與可能,全方位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在搞好政府間科技合作的同時,擴展民間科技合作的領域與規模,逐步擴大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民間科技組織的對外交往。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既要搞好雙邊合作,也要充分利用國際組織開展多邊合作與交流。在發展與發達國家科技交往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合作與交流。要以科技交流、技術貿易為前導,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合作。

25.切實做好技術引進及其消化、吸收與創新的工作,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一項長遠戰略措施。

引進技術的選擇,應以適合我國需要和增強自主開發能力為原則,認真做好前期論證工作。國家要制定技術引進的法規、序列和標準,加強宏觀控制與管理,防止盲目引進和重複引進,注重保護知識產權。

技術引進要與國內科技攻關和技術貿易結合起來,注重軟件和關鍵生產技術的引進,重視技術、資金、設備、管理、人才和市場的協調配合。

國家要通過立法,確保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的資金渠道,確保科研機構參與技術引進及其消化、吸收和創新工作的全過程。切實加強引進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工作。

26.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要與我國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計劃緊密結合。積極開展合作研究、聯合開發和合作經營等方式的國際科技合作,選擇我國急需或具有一定優勢的科學技術領域,參與國際大型科技計劃和項目。創造條件,與外國機構、國際組織在國內或國外合辦研究、開發、設計、生產、信息服務等機構,促進技術經濟合作。

27.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要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為推動高附加值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增加它們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要在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積極組織技術出口。對有出口前景的高新技術開發機構和企業,在政策、資金、外事權限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提高其經營靈活性。要有計劃地培養、造就一大批精通專業技術、熟悉國際環境、熟練掌握外語的科技型經營管理人才。努力吸收留學人員參與外向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作。

28.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推動科技人員對外交往、學術交流和智力輸出。要為科技人員參加國際會議,進行學術訪問和客座研究,在國外兼職或在國際組織任職提供方便條件。對科技人員出國參加學術活動,要下放審批權限,簡化手續。要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在國外工作的優秀科技人員回國服務,聘請外國專家來華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指導、諮詢或擔任管理職務。

根據需要與可能,有計劃地組織智力輸出,擴大技術創匯。要派遣更多的技術專家、管理專家到國外工作,承包、經營技術項目,提供技術服務,在國外建立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機構。

29.創造有利於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條件與環境。加強國內外科技信息的收集與交流,開展有關各國科技狀況與科技政策的國別研究與比較研究。針對不同國家在不同領域的特點與優勢,制定對其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戰略、策略和政策。開闢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經費渠道,多方籌集國內外資金,為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提供資金支持。

六、政策與措施

30.為了確保把科技進步放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首要地位,國家最高領導機構要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對全國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統一籌劃與指導。強化國家科技主管部門的職能,努力提高宏觀決策水平,克服各種條塊分割和分散主義傾向,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保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實現。

31.提高科技投資強度,改善科技經費管理。要在保證國家財政撥款穩步增長的同時,逐步增加社會對科技經費的投入,改變完全由國家財政投入的狀況,形成財政撥款、企業自籌和金融機構貸款組成的科技投資三大支柱,同時積極吸引民間和海外資金,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資體系,大幅度提高全社會對科技發展的資金投入強度。

政府要適當增加對科技的投入,對高新技術開發實行優惠政策。企業要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增加對研究開發的投入,逐步增加農業研究開發經費,並鼓勵鄉鎮企業向農業科技投資。

銀行金融系統,均應設立科技信貸科目,增加科技貸款。到二000年,應使科技貸款額度有顯著的增長。

逐步調整科技投資結構,本世紀末,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經費達到研究開發經費總額的10%左右。要增加對中間試驗、生產工藝的開發以及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資金支持。對高新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應選擇重點,大幅度提高投資強度,並逐步實施風險投資。

繼續改革科技經費管理體制。國家科技投資要實行統一管理,引入競爭機制。根據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實行專項撥款、基金制、包幹制、招標制或合同制。列入國家計劃的有經濟效益的項目,實行由政府和受益單位匹配投資的辦法。建立研究開發項目評審制度和獨立的技術評審機構,對科技經費的分配和使用進行監督與審查。健全科技財務管理辦法,加強審計工作。

32.運用稅收、價格、信貸、折舊等經濟槓桿,引導行業和企業的科技進步,促進科技事業的發展。

免徵技術諮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技術性收入的營業稅。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阻礙科技進步的產品技術,徵收附加稅。

對研究開發機構和企業的研究開發、測試分析和軟件等技術性投資,以及國家確定的新產品的商品化生產,給予貼息或低息貸款。

對研究開發機構的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品生產裝置實行加速折舊辦法。

33.加強科技法制建設,把推進科技進步的方針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科技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監督。儘快制定《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有關科技工作的法律,完善有關科學技術組織、勞動、獎勵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規,爭取到二000年形成比較完整的科技法律體系。

普及科技法規知識,加強科技法規的實施與監督,建立技術合同仲裁機構和各級科技法制機構,以及科技法規的研究、諮詢和服務系統。

34.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科學技術作為綜合的知識體系和思維工具,能幫助我們從宏觀上觀察分析複雜多變的經濟和社會現象,作出鑑別、判斷和科學的決策。

要重視和加強決策研究、決策諮詢的工作,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學的決策程序和執行程序,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在決策之前必須進行軟科學研究,並逐步成為制度。各級領導要重視軟科學研究工作,要積極應用軟科學研究成果,實現正確決策。

35.開發人才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各級領導要善於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只要在工作中做出成績的科技人員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要通過各種途徑,加速培養新一代科技人員,大膽起用德才兼備的年輕科技人員。重視對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積極而有計劃地派遣科技人員到國外深造。充分發揮中青年科技人員的骨幹作用,積極為離退休科技人員提供繼續服務的機會。

加強勞動者的職業教育,鼓勵自學成才。對於工人、農民中湧現出來的科技人才,要與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同等對待。

加強科技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們熱愛祖國,擁護四項基本原則,遵守科技工作的道德規範。鼓勵他們努力攀登,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多做貢獻。

努力改善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結合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的改革,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使科技人員的實際收入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對在農村和邊遠地區以及地下、野外、危險環境工作的科技人員,應給予優惠待遇。

36.為科技發展創造穩定的、充分民主和學術自由的環境。學術上的不同見解,應由學術界通過科學實踐和討論來解決,不應以行政手段確定是非。

充分發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學術團體的作用,鼓勵各學術團體和科技人員參加學術交流、決策論證、諮詢服務等活動。

建立並完善社會化的科研設備、科技情報、圖書資料、書刊出版等科技支撐體系。

37.加強全社會對科技工作的支持。各部門、各地方的各級黨政領導應提高對科技工作的認識,並給予極大的重視和支持。領導機關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素養,真正把依靠科學技術作為振興中華、振興地區、振興部門的頭等大事,成為倡導科技發展的帶頭人。

計劃、人事、教育、財政、金融、稅收、外貿、宣傳等部門和新聞、出版、文藝各界,都要加強對科技工作的支持,共同為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38.發展科學技術是中華民族的千秋功業,需全民族的奮起,多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歷史上,中華民族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至今仍閃爍着不朽的光輝。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第三步的偉大戰略目標。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