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合肥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合肥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制定機關:合肥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合肥市統計局
2022年5月7日
https://www.hefei.gov.cn/xxgk/gsgg/107656733.html

2018年9月開始,按照自然資源部統一部署,合肥市開展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數據。「三調」全面採用優於1米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製作調查底圖,廣泛應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創新運用「互聯網+調查」機制,全流程嚴格實行質量管控,歷時三年,約1300名調查人員先後參與,匯集了107.30萬個調查圖斑數據,完成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權屬調查、耕地細化調查、單獨圖層數據調查等工作,摸清了全市土地利用狀況,建立了市、縣兩級集影像、地類、範圍、面積和權屬為一體的國土調查數據庫,並完成各級國土調查成果匯總等工作。現將合肥市主要地類數據公布如下:

(一)耕地48.63萬公頃(729.49萬畝)。其中,水田41.41萬公頃(621.15萬畝),占85.15%;水澆地0.25萬公頃(3.78萬畝),占0.52%;旱地6.97萬公頃(104.56萬畝),占14.33%。「四縣一市」耕地面積較大,占全市耕地總量的94.30%。其中,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39.83萬公頃(597.42萬畝),占全市耕地的81.89%;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7.42萬公頃(111.37萬畝),占15.27%;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34萬公頃(20.15萬畝),占2.76%;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0.03萬公頃(0.51萬畝),占0.07%;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25.38公頃(380.70畝),占0.01%。

(二)種植園用地1.35萬公頃(20.25萬畝)。其中,果園0.75萬公頃(11.22萬畝),占55.41%;茶園0.30萬公頃(4.48萬畝),占22.11%;其他種植園用地0.30萬公頃(4.55萬畝),占22.48%。種植園用地主要分布在肥東縣、廬江縣和長豐縣境內,占全市種植園用地的61.54%。

(三)林地18.37萬公頃(275.50萬畝)。其中,喬木林地9.98萬公頃(149.69萬畝),占54.33%;竹林地0.10萬公頃(1.53萬畝),占0.56%;灌木林地0.27萬公頃(3.99萬畝),占1.45%;其他林地8.02萬公頃(120.29萬畝),占43.66%。79.92%的林地分布在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和巢湖市。

(四)草地0.57萬公頃(8.53萬畝)。全部為其他草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廬江縣、肥東縣和肥西縣,占全市草地的72.54%。

(五)濕地0.12萬公頃(1.86萬畝)。全部為內陸灘涂。濕地主要分布在肥西縣、廬江縣、長豐縣和巢湖市境內,占全市濕地的80.04%。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7.52萬公頃(262.87萬畝)。其中,城市用地4.41萬公頃(66.20萬畝),占25.19%;建制鎮用地2.66萬公頃(39.91萬畝),占15.18%;村莊用地9.62萬公頃(144.35萬畝),占54.91%;採礦用地0.42萬公頃(6.32萬畝),占2.40%;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0.41萬公頃(6.09萬畝),占2.32%。

(七)交通運輸用地3.70萬公頃(55.52萬畝)。其中,鐵路用地0.33萬公頃(5.01萬畝),占9.02%;軌道交通用地0.02萬公頃(0.34萬畝),占0.61%;公路用地1.70萬公頃(25.46萬畝),占45.86%;農村道路1.54萬公頃(23.07萬畝),占41.55%;機場用地0.09萬公頃(1.39萬畝),占2.51%;港口碼頭用地0.02萬公頃(0.24萬畝),占0.43%;管道運輸用地6.41公頃(96.15畝),占0.02%。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3.07萬公頃(345.99萬畝)。其中,河流水面1.28萬公頃(19.24萬畝),占5.56%;湖泊水面7.97萬公頃(119.46萬畝),占34.53%;水庫水面1.67萬公頃(24.94萬畝),占7.21%;坑塘水面9.70萬公頃(145.56萬畝),占42.07%;溝渠1.80萬公頃(27.03萬畝),占7.81%;水工建築用地0.65萬公頃(9.76萬畝),占2.82%。四縣一市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較大,占全市水域的90.46%。

「三調」是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也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後統一開展的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其成果是自然資源管理各項工作的基礎性數據,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三調」數據成果全面客觀反映了我市國土利用狀況,是制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規劃、重要政策舉措的基本依據。要以「三調」數據成果為基礎,繼續深入開展「三調」成果細化調查研究分析及應用共享工作。科學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