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縣社工業必須為農業服務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縣社工業必須為農業服務

——徹底肅清劉少奇「利潤掛帥」的流毒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批判組
1969年12月1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堅持什麼樣的生產方向?走什麼樣的經營道路?這是辦好縣、社工業的根本問題。

縣、社工業為農業生產服務,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規定的方針,是辦好縣、社工業的根本原則。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中指出:「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通通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一九五八年,在毛澤東思想光輝照耀下,縣、社工業如雨後春筍一樣,在全國普遍建立起來,並且在兩條路線的鬥爭中不斷壯大。這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但是,縣、社工業在成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卻一直遭到以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的瘋狂破壞。一九六二年前後,劉少奇及其在各地的代理人,叫嚷什麼「工業要退夠,農業也要退夠」。他們以種種藉口,揮舞起關、並、停、散的反革命大棒,把大批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縣、社工業砍掉。同時,他們又兜售「利潤掛帥」等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腐蝕、瓦解縣、社工業,陰謀使縣、社工業脫離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軌道。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廣大革命群眾一次次地擊退了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猖狂進攻。

縣、社工業要深入批判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徹底肅清其流毒。主要批判兩種謬論:

一是「支農吃虧」論,認為為當地農業生產服務「不上算,划不來」,生產和修配農機具「花的功夫大,收穫小」。

縣、社工業為當地農業生產服務,究竟是收穫大還是收穫小,究竟上算不上算?怎樣衡量「收穫」和「上算」呢?我們必須從政治上看問題,把政治放在首位,把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放在首位。根據毛主席關於「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縣、社工業為農業生產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國家提供更多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更好地支援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這就是無產階級政治,這就是我們衡量問題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為農業生產服務,不僅不是「收穫小」,而且是對革命的重大貢獻,是極其光榮的。縣、社工業,只有在無產階級政治統帥下,積極支援農業生產,才能在社會主義大道上,得到發展和壯大,取得最大的收穫。

所謂「收穫小」,「不上算」,說穿了,就是只看到利潤,只看到本單位的眼前收益。如果縣、社工業不為農業生產服務,而熱衷於利潤大的「外包工」,專門為城市服務,就必然會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嚴重影響農業機械化的實現,破壞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礎——工農聯盟。

二是「間接支農」論,即認為「為城市服務,可以更快地積累,有了資金,就能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這也是一種錯誤論調。

縣、社工業的積累,是為了擴大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在積累的方法上,只能走增產節約的途徑。縣、社工業只要堅決地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牢固地樹立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思想,就一定能夠通過增產節約,為國家積累資金,並且使縣、社工業迅速地成長壯大。

所謂「間接支農」論,背離了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向,去追逐利潤,必然把企業引向資本主義道路上去。

以上兩種錯誤論調,實質上都是「利潤掛帥」的翻版,是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流毒的表現。

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拚命鼓吹「利潤掛帥」。他狂叫:「工廠賺錢是正當的,不賺錢開工廠幹什麼」,「一個工廠一定要賺錢,不賺錢就應當關門,停發工資」。 錢,是資產階級的命根子。追逐利潤,唯利是圖,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是資本主義企業根本的特點。劉少奇開口賺錢,閉口賺錢,暴露了他要把社會主義企業變成資本主義企業,陰謀復辟資本主義的狼子野心。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縣、社工業為農業生產服務,前途廣闊,大有作為。縣、社工業一定要在偉大的斗、批、改運動中,高舉革命批判的大旗,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徹底肅清「利潤掛帥」的種種流毒。與此同時,要「抓革命,促生產」,多快好省地生產農業所需要的農機具,使星羅棋布的縣、社工業,在貫徹執行「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