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校掛鉤的一種形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廠校掛鉤的一種形式
吉林大學革命委員會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動力分廠革委會
1971年8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一九七○年初,吉林大學化學系有機催化專業,為了適應教育革命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有關石油化工的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基地;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動力分廠也在研究解決石油綜合利用問題。於是,我們兩個單位掛鉤,合辦了一個小型化工廠。這個廠辦在汽車廠里,由汽車廠動力分廠提供原料、設備和一定生產技術力量;學校為石油綜合利用進行科學實驗,並為生產提供一定的技術力量,組織師生定期到工廠參加生產勞動。通過半年來的實踐證明,廠校合辦工廠是建立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的一種好形式。

廠校合辦工廠,我們體會到它有以下的優越性:

一、有利於加強工人階級對教育革命的領導。毛主席教導我們:「實現無產階級教育革命,必須有工人階級領導,必須有工人群眾參加」。學校和汽車廠動力分廠合辦小型化工廠,分廠選派三名優秀工人參加這個基地的領導和生產,同學校的幹部和師生組成了以工人為主體的領導班子,統籌安排教學、科研和生產。工廠的領導同志說:「為了領導學校教育革命,我們不僅為你們派了出廠的工人宣傳隊,而且還派出了不出廠的工人宣傳隊。」廣大工人群眾也非常關心合辦工廠,常常在下班以後與師生一起共同討論教育革命問題。工廠領導根據教學需要,還為這個「三結合」教學基地配備了政治、熱工儀表和製圖等課的兼職教師。

二、有利於落實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廠校合辦工廠後,工人師傅說:「學校在工廠辦了『校辦工廠』,也是工廠在自己廠里辦了『廠辦學校』,你們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我們以工為主,兼學別樣,咱們共同走毛主席指引的光輝的『五·七』道路。」工人師傅在和師生一起勞動的過程中,一面在政治上向師生進行再教育,一面教生產實踐經驗。在廠校合辦工廠里進行教學,使教學與生產勞動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實現理論和實際統一。同時,這樣做,也有利於師生的思想革命化。在建立這個基地的過程中,工人師傅始終堅持用毛澤東思想育人建廠的方向。半年來,師生和工人師傅在這個基地上一起學習,一起勞動,工人師傅言教身帶,有力地促進了師生世界觀的轉變。

三、有利於多快好省地建立「三結合」教學基地。廠校合辦工廠,可以充分發揮廠校雙方的積極性,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我們合辦小型化工廠所用的材料是利用工廠的廢舊物資,儀器設備是學校的實驗室的,這為辦廠節省了大量的設備和投資。供銷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生產所用的主要原料是汽車廠的石油裂解氣,生產出的產品是供應汽車廠生產的需要。在研究試製方面,學校師生和工人師傅各自發揮特長,互相配合,共同研究,可以把科研成果較快地運用到生產中去。

在辦廠過程中,充滿着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辦廠初期,有些人不同意和汽車廠合辦工廠,主張自己辦一個「象樣」的現代化工廠。廣大師生經過充分的討論,堅決貫徹執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主張和工廠工人一起,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在工人師傅帶領下,用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建起了一個十三米高的蒸餾塔,並且一次試車成功,拿到粗苯。與此相反,有的人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搞了一個石油綜合試驗廠的方案,需要國家上百萬元的投資,結果束之高閣。兩個方案,一成一敗,活生生的鬥爭現實,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粗苯生產出來以後,如何進一步綜合利用,遇到了不少困難。這時,原來不同意合辦工廠的一些人又吹起了冷風。有的說:「趁早交給汽車廠家屬服務站算了,不要背着包袱越陷越深。」有的主張把粗苯賣掉,把人撤回學校,自己另起爐灶,在校內關門辦一個「萬事不求人,教學不出門」的大而全的工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組織師生學習了毛主席的有關教導,堅定了廠校合辦工廠的信心,一定要堅持辦下去,決不半途而廢。工人師傅和革命師生在不斷提高路線鬥爭覺悟的基礎上,經過反覆實驗,終於解決了粗苯的綜合利用問題,僅用一周時間就建起了高七米的精餾塔,並在第一次試車的時候拿到了合乎國家標準的精苯。

廠校合辦工廠是辦成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還是單純搞勞動,也是有分歧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又組織師生學習了毛主席教育革命指示和清華大學教育革命的經驗,批判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和單純生產的觀點,統一了認識,明確了方向,堅持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有機催化專業的師生一面參加生產勞動,一面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與工人師傅、技術人員一起,結合生產實際編寫了教材,並給工農兵學員講授了石油裂解、芳烴抽提及利用等有關石油化學和化工方面的課程。結合教學和生產,工人師傅、技術人員和學校師生,又進行了苯的精製,芳烴的分離和氧化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和工藝設計,把這個小工廠逐步建設成為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基地。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