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努力學哲學,探索常見病多發病新療法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努力學哲學,探索常見病多發病新療法
濟南部隊第一○六醫院
1971年12月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遵循毛主席關於「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光輝指示,組成醫療隊,深入到連隊、農村。在下邊大量遇到的是常見病、多發病。醫療實踐教育了我們,必須攻克常見病、多發病,這是廣大工農兵的迫切需要。我院副院長郭述蘇和同志們努力學習毛主席哲學思想,通過不斷實踐,認真研究,終於找到了神經衰弱、某些腰痛和神經炎等疾病的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這個方法是通過分析興奮和抑制、收縮和舒張的矛盾的相互關係,採用電興奮治療。近三年來,我們收治了軍內外部分病人,取得了一些成績,受到了廣大工農兵的歡迎。

善於分析 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編輯]

神經衰弱是神經科的一種常見病。近百年來,有關神經衰弱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在抑制上下功夫,採用止痛片或者安眠藥等藥物治療,但療效不理想,成了「老大難」。

這個問題引起我們的思索。毛主席教導我們:「矛盾着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抑制是和興奮相互依存的,兩者構成一對矛盾,在這對矛盾中那一方面是起支配地位的呢?高級神經中樞的運動,總是離不開興奮和抑制兩大過程,而興奮可以誘發或轉化為抑制,抑制又可誘發或轉化為興奮。大腦皮層的興奮保持下來,就是人們的覺醒狀態;抑制在大腦皮層擴散到一定程度,就是人們的睡眠過程。白天有了一定的覺醒活動,夜間就能誘發出適當的皮層抑制;反過來,夜間睡得好,白天就更有充沛的工作精力。當然,人類一般的習慣是白天活動,夜間睡眠,但也可以夜間活動,白天睡覺。不論如何改變,興奮和抑制有其內在聯繫。覺醒狀態無論在生理活動以及對抗疾病等方面,都是起着主導作用的。睡眠、休息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興奮,更好地幹革命。很顯然,興奮是起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神經衰弱,是高級神經中樞的興奮和抑制失調造成的。一般的情況是,白天達不到正常的興奮,夜間就抑制不好,其表現,白天頭昏腦脹,工作無精神;夜間煩躁不安,睡不好覺。時間長了,就成了神經衰弱。治療這種病的傳統方法,主要是服鎮靜藥,加強夜間的抑制,這豈不是把興奮這個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丟掉了嗎。這是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是顛倒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獲得治療神經衰弱的正確方法,就必須在治療上來一次徹底的革命,緊緊抓住興奮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神經衰弱患者白天的正常興奮,促使夜間比較自然的引起抑制,這是問題的癥結。

郭述蘇和同志們一起反覆研究,根據神經系統的對立統一關係,又從理療療法得到啟示,設想用一種適當的電流、電量刺激周圍神經,使其中樞興奮,繼一定時間後,由機體本身主動誘發抑制,促使興奮與抑制兩大過程正常化,這樣就可以治好神經衰弱。為了獲得真知,同志們在自己身上作了反覆的試驗,又做了多次動物試驗,終於研究出一種新的療法——電興奮療法。也就是通過電流這個「外因」加強興奮,而促使內因起變化,糾正抑制、興奮的失調,達到治療的目的。上海醫用電子儀器廠,根據這個原理,創製了適應這種療法的電興奮機。幾年來,我們就用電興奮療法,治好了很多神經衰弱患者。如一個患神經衰弱達二十多年的病人,經用電興奮治療,白天興奮恢復正常,晚上就自然入睡,兩年多了,沒有復發。

實踐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一些神經衰弱症,經過電興奮治療,效果不好。一次,鄭霞和楊淑敏同志遇到一種病例:白天昏昏沉沉,晚上迷迷糊糊,有時也能睡,睡醒頭就疼。經過多次電興奮治療,不起作用。這又是為什麼?毛主席說:「當着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後,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地向着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可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僵死的東西。」過去,我們只是採取治療神經衰弱的共性療法治療這類病患者,當然不會產生效果、我們對這種類型的病人作了較長期的觀察和研究。頭疼往往與血壓變化有關係,就從觀察病人的血壓開始。正常人的血壓在二十四小時內呈規律性的波動,最低是在黎明之前。這時睡得最沉,抑制狀態最好,血壓也隨之下降。而這一類型的神經衰弱患者,由於血壓比正常人低,到了黎明前階段更低,引起了腦部供血不足,出現昏沉和頭痛。時間長了,就形成了神經衰弱。從一般症狀來講,它具有神經衰弱症的共性,但從它自身的病理反應來看,又有其個性。我們採用了一種新的操作方法進行治療,病人就漸漸地消失症狀。實踐告訴我們,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

「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着,事物的性質也就隨着起變化。」電興奮療法是以提高興奮誘發自然抑制(即睡覺)的方法治療神經衰弱的,但絕不能只搞興奮而丟掉抑制。有些病人通過抑制治療神經衰弱,同樣是需要的。有的病人在病程中的某一階段很可能抑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少數病人在得病初期及一般短時間的失眠,往往需要連續幾夜的充足睡眠,就能夠使白天興奮正常,恢復正常的誘導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能連續服用三至五夜的安眠藥,效果較好。總而言之,儘管抓住了在治療神經衰弱中的興奮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能絕對化,必須掌握矛盾的變化,才能取得治療神經衰弱症的自由。

用氣力調查 對症治療[編輯]

腰痛病是一種不好治療的常見病。

為了攻破這個難題,郭述蘇和醫務處主任王述申以及醫療隊全體同志深入連隊和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大量材料說明,腰疼患者的疼痛部位的肌肉有僵硬感。這種現象說明肌肉處於半收縮狀態,也就是說,肌肉長期處於半疲勞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代謝物得不到及時的排除,長期積存,影響了肌肉的收縮。我們知道,收縮和舒張是一對矛盾,有了高度的收縮,才能有充分的舒張。它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這對矛盾有相似之處。神經衰弱是興奮和抑制的顛倒,而腰疼是收縮和舒張的失調。要治療腰痛患者,必須解除肌肉等組織的半收縮狀態,讓它舒張開來。「矛盾着的對立的雙方互相鬥爭的結果,無不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我們想,如果用較強的電流,使肌肉高度收縮,然後充分的舒張,就可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找到了病因,便用電興奮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有一些腰肌勞損病人,經過幾次治療之後,仍有痛感。這是為什麼?我們進一步進行了調查研究。原來病人的各部肌肉和韌帶,由於接受外力刺激的反應不一致,而出現張力有強有弱,用同樣一種電流刺激,肌肉的收縮程度仍不能一致,有高有低。收縮達不到一個同等的最高度,肌肉仍得不到充分舒張,這就是仍有痛感的原因。於是,我們先採用一種象揉麵團一樣的電流刺激腰部,把各部肌肉漸次推向一個同等的收縮高度,然後再用一種強電流進行刺激,使其統一地來一次急速的最大功能的收縮。這樣,各部肌肉繼而就出現了統一的舒張,解除僵硬,消除疼痛,得到治癒。張力性腰肌勞損病人,凡是用這種方法治療的,療效都較好。這說明同種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現是有特殊性的,我們必須用氣力了解病人的特殊矛盾,有的放矢,對症治療,才能得到較好的醫療效果。

醫療實踐不斷地提高我們搞好調查研究的自覺性。我們曾遇到一種急性腰勞損(也叫急性腰扭傷),這種腰痛發病突然,疼痛劇烈。對於這種病人我們曾用強電流給予刺激,結果越治越重。這是為什麼呢?院黨委遵照毛主席關於「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麼?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的教導,組織醫務人員深入部隊、工廠和農村進行調查。我們發現這類患者多半有慢性腰痛史,不一定在重體力勞動時才發病,而大部分是在體位突然變動時發生的。突如其來的劇痛,腰部象插了一根木棍一樣僵直,檢查時可見腰部呈全面性痙攣狀態。顯然,劇痛和僵直是腰部肌腱韌帶高度痙攣所致。發病後腰部肌肉的張力過強,使腰部肌肉韌帶造成持續性高度痙攣。過去,由於對這種病的現狀和歷史搞不清楚,所以用的治療方法也是錯誤的。本來,腰部肌肉和韌帶的持續高度痙攣,已給病人造成極大痛苦。我們用電流給它一個外力的強烈刺激,使痙攣加重,必然加重病人的痛苦。現在我們對這類病人,則採用弱電流,造成一個按摩性疏鬆電場,在腰部產生一種均勻的刺激,在這個基礎上,適當逐步加大電量,起到持續、廣泛、長時間的按摩作用。經幾次治療,病人腰部肌肉和韌帶的痙攣狀態逐步解除,其症狀也隨之消失。如有一個患者,六十歲,過去有慢性腰痛史,在一次彎腰突然直立時,出現劇烈腰痛,隨之腰部僵直,不能動。經我院治療後,痊癒出院,一年多未復發過。

勇於實踐 敢於創新[編輯]

傳染性多發性神經炎(也叫格林巴利綜合症),是神經科來勢很兇的一種常見病。這種病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個類型。周圍性的一開始有麻木感,在十幾天甚至一兩天之內便可造成四肢癱瘓;中樞性的一開始也有麻木感,這種麻木感常從腳部向上發展,當發展到胸部,影響到呼吸肌機能時,就會導致呼吸麻痹而死亡。過去治療這種病,療效較差,有人稱它為「絕症」。

「絕症」的說法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客觀事物都是可以認識的;只有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能認識的事物,而要認識客觀事物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正如毛主席所教導我們的那樣:「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我們決心探索這種病的新療法。

三年前的一天,我們收了一個上肢麻木,肌肉萎縮,失去握力,下肢也失去大腦的控制,被別的醫院診斷為脊肌萎縮症的病人。這種病,在當時我們也沒有好療法。郭述蘇為了找到一個好一點的治療方法,就經常和病人談心,每天觀察病情的變化,用了好幾種新藥,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肌力不見增加,萎縮的肌肉也不見長。後來,他和其他同志反覆進行觀察,反覆進行體徵檢查,發現病人具有傳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體徵,並有許多細微症狀是書本上沒有的。因此,排除了脊肌萎縮症。初步確診為傳染性多發性神經炎,但不象書本上寫的那樣典型。

毛主席指出:「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我們認為,書本上的理論,對傳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某些細微病狀的敘述和分析是不夠完全的,而將隨着醫學的發展而不斷完善,不斷前進。我們經過多次研究和分析,認為傳染性多發性神經炎是神經廣泛而輕微的發炎,影響新陳代謝,使神經不同程度地處於抑制狀態。根據這一分析,我們設想,如果用適當的電流,刺激神經,使神經興奮,就會促進新陳代謝,使神經由抑制轉化為興奮。於是同志們先在自己身上作了試驗,然後用電流刺激病人的神經末梢。這個病人,經過兩個月的電興奮治療,配合藥物,逐步恢復了健康。治癒一個病人,能否說明電興奮對傳染性多發性神經炎有特殊治療作用,我們查閱了有關資料,請教了有關科研單位,又給若干個周圍性的多發性神經炎病人作了治療,都獲得了成功。

既然電興奮能治好周圍性多發性神經炎,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神經興奮,根據這個道理,也一定能治好中樞性的多發性神經炎。郭述蘇和內科副主任周紹才等同志又作了大量研究,經過給病人治療,效果較好。如一個病人在早上起床時突然感到腳趾麻木,早飯後就感到兩小腿麻木。經過會診,確定為中樞性多發性神經炎。會診後,他的麻木很快就發展到大腿根部,就在這時,給他做了一個小時的電興奮治療,麻木不再上升了。後來每天用電興奮,並配合藥物治療,逐步痊癒了。

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永遠是沒有完結的。我們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認識也是沒有完結的,有些認識也是初步的,但是,只要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指導醫療實踐,就一定可以不斷地掌握疾病的規律,找到新療法,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