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加強領導,鞏固和發展合作醫療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加強領導,鞏固和發展合作醫療
安徽省五河縣革命委員會
1971年4月8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毛主席關於「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指引下,我縣農村基本上普及了合作醫療制度,初步改變了過去缺醫少藥的狀況。實踐告訴我們,合作醫療的建立和鞏固,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抓錢,還是抓「線」?[編輯]

去年五、六月間,全縣各個大隊先後辦起了合作醫療。這時,我們便認為「萬事大吉」,用不着再為合作醫療的事情操心,放鬆了對醫療衛生工作的領導。不長時間,有一些大隊的合作醫療資金用光了,合作醫療垮台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很着急,一心想着儘快地把垮了的扶起來,沒垮的鞏固起來。當時,我們路線鬥爭覺悟不高,以為有藥才能治病,有錢才能買藥,鞏固合作醫療的關鍵在於錢。因此,我們會上講的是錢,下去催的還是錢。這樣抓了一段時間,非但不能把垮了的合作醫療扶起來,連原來沒垮的大隊有的也垮掉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麼?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的教導,深入基層,廣泛地進行調查了解。武橋公社小張集大隊和頭鋪公社花木王大隊的實踐,給了我們很大的教育。

小張集大隊,是我縣出名的窮隊。幹部和貧下中農在實行合作醫療的過程中,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大搞土醫、土藥、土方,開展以「一根針,一把草」為主的群眾性的勤儉辦醫活動。結果花錢少,資金有積余,合作醫療越辦越好。

花木王大隊經濟比較富裕,在實行合作醫療中,只用西藥,又不注意節約用藥。全大隊頭一次籌錢三千多元,很快就用完了。接着又籌集八百多元,不到兩個月,還是錢光藥盡,合作醫療垮了台。

這種鮮明的對比,使我們認識到,辦合作醫療固然需要一定的資金,但是,合作醫療能不能辦好,能不能鞏固,關鍵在於執行什麼路線。只要我們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依靠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開展群眾性中草藥活動,合作醫療就能辦好。如果不抓兩條路線鬥爭,合作醫療就辦不起來;即使辦起來了,還會垮掉。

找出了原因,提高了認識,我們就三次組織各公社衛生院、大隊負責人和赤腳醫生到武橋公社界溝大隊、小張集大隊和小溪公社等合作醫療辦得較好的單位參觀學習。學習這些先進單位狠抓兩條路線鬥爭教育,貫徹自力更生勤儉辦醫的革命精神,並且聯繫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批判了「任你怎麼能,無錢辦不成」的「金錢掛帥」的錯誤思想,提高了廣大幹部和醫務人員的兩條路線鬥爭覺悟。這樣,原來合作醫療辦得較好的大隊,進一步鞏固了,垮掉的也先後恢復了。

調查研究 群眾採藥[編輯]

用什麼藥,怎樣治療?是個重要問題。開始時,我們認為針灸、草藥不能治急病、大病。有人說:「一根針哪有那麼大的神通?一把野棵子要能治好病,藥店就要關門了。」因此,我們只注意如何幫助大隊赤腳醫生正確用藥、節約用藥,而沒有搞中草藥群眾運動。

後來,群眾用針灸、中草藥治好病的事實給了我們以活的教育。武橋公社朱圩大隊社員朱井才,患周圍性神經炎,好幾個月不能起床,花了好多錢治療無效。後來赤腳醫生用針灸給他治療,七天後就痊癒了。去年,長淮公社有二十多個社員得了傳染性肝炎。有幾個人不相信土醫土藥能治好這種病,就跑到縣醫院,用的是鹽水、葡萄糖和幾大素,花了很多錢才治好。而有些人在家用玉米須、毛草根、猴子毛草,合在一起熬茶喝,沒花幾角錢,不用多長時間也都痊癒了。這些事實證明,用「一根針,一把草」防治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簡單易行,經濟方便。不相信「一根針,一把草」的作用,說明我們頭腦中的「洋奴哲學」、「中醫不科學」等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餘毒還沒有完全肅清。因此,我們開展了革命大批判,狠批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發動各級醫藥衛生部門幫助生產大隊學習外地經驗,把以「一根針,一把草」為主的群眾性辦醫活動開展起來。

可是,有少數同志搖頭說:「平原哪能採到草藥?」平原有沒有草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根據毛主席這一偉大教導,我們組織醫藥衛生部門的同志,依靠廣大社員群眾,對全縣中草藥情況,進行了初步的普查,發現全縣平原地區就有五百多種中草藥,常用的有二百多種。事實駁倒了「平原無藥」的說法。

為了幫助群眾識藥採藥,我們發動各級衛生部門大制中草藥標本,進行宣傳、展覽。小溪公社採取專業隊和群眾採藥相結合的方法,半年多來採集草藥近兩萬斤。廣大群眾一致反映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群眾採藥辦法好。」

為了使藥盡其力,提高療效,便於儲藏,以應平時或戰時急需,我們還號召開展群眾性的製藥活動。小溪公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建立了一個土藥廠。在人少,技術不高,設備簡陋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用土法製成了中成藥五十多種,針劑十二種,大型輸液六種。除了滿足本社各大隊的合作醫療衛生室應用外,還支援了兄弟社、隊和縣醫院。我們抓了小溪公社土藥廠的這個典型,帶動了其他社隊。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抓「土」,才能更好地調動群眾辦醫的積極性,才能實行中西結合,才能有效地解決醫藥費超支的問題,鞏固合作醫療。

抓好赤腳醫生和衛生員的培訓工作[編輯]

在我們着手把部分大隊垮了台的合作醫療恢復起來的時候,有的同志認為,那些大隊的技術力量太弱,從縣、社醫院抽出一部分醫務人員下去,就會很快地把合作醫療恢復起來。當時,我們覺得這一主張很有道理,就照這種意見辦了。過了不久,我們發現這種做法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原因有二:一是下去的醫務人員滿足不了需要;二是這些「老」的醫務人員多數還不會用「一根針,一把草」防病治病。

「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我們認識到,在團結、教育、改造「老」醫務人員的同時,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培養赤腳醫生和衛生員的工作上。於是,我們在縣、社兩級舉辦了赤腳醫生和衛生員學習班,對他們進行政治思想和醫療技術方面的培訓。目前,全縣每個大隊都有一至兩名赤腳醫生,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名衛生員。

這批農村醫療衛生戰線上的新生力量,已成為群治群防中的骨幹力量。申集公社李咀大隊的赤腳醫生,邊勞動,邊治病。他們根據自然村莊的分布情況,劃片包幹,方便群眾,經常送醫送藥上門,堅持以「一根針,一把草」為主防治疾病。武橋公社小張集大隊赤腳醫生劉魯明,虛心向群眾和公社醫院的醫務人員學習,在不長的時間內,掌握了一百多種草藥的性能。有一個女社員產後出血不止,轉到公社醫院仍未治好。劉魯明聽了非常着急,急忙到地里采了苧麻,熬湯給病人喝,喝了兩次就好了。得到廣大貧下中農的稱讚。

對原有的醫務人員,我們一方面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讓他們經常下去,邊治病,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術專長,提倡以「老」帶「新」,以「新」促「老」。這樣「新」、「老」同志的政治思想和醫療技術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這對於鞏固和發展合作醫療起了很好的作用。

由於我們比較地重視醫療衛生工作,抓了兩條路線鬥爭,開展了以「一根針,一把草」為主的群防群治運動,加強了對赤腳醫生和衛生員的培訓工作,因而合作醫療垮掉的一百零五個大隊都逐漸地恢復了起來,其他大隊的合作醫療也越來越鞏固。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