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 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二七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種不調之馬。一切世人。現悉知之。或有馬行步駿疾。然無好色。是則名為乘不具足。或復有馬。行步駿疾。雖有好色。是亦名為乘不具足。或有良馬。行步駿疾。然有好色。是則名為乘得具足。人亦三種。如彼三種不調之馬。此三種人。於佛教法。現所知見。何等為三。有人駿疾具足。色及可乘。然不具足。或復有人。駿疾具足。顏色具足。乘不具足。或復有人。駿疾顏色。及以可乘。悉皆具足。何者是駿疾具足。色不具足。乘不具足。如法中人。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向盡苦道。如是知見已。斷於三結。所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於道決定。乃至人天七生。盡於苦際。是名駿疾具足。云何色不具足。若有問難阿毗曇毗尼。不能善通。於深問難。不能了達。句味相順。不能稱說。不能如理而為具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可乘不具足。少於福德。所生之處。無有福德。不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乘不具足。是名駿疾具足。色不具足。乘不具足。云何駿疾具足。顏色具足。乘不具足。何者駿疾具足。如法中人。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知見是已。斷於三結。所謂身見戒取疑。斷三結已。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於道決定。乃至七生人天。盡於苦際。是名駿疾具足。云何名色具足。若有問難阿毗曇毗尼。能善解脫句味相應。稱理顯說。是名色得具足。云何名為乘不具足。少於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駿疾及色得於具足。乘不具足。云何名為駿疾色乘悉皆具足。何等駿疾。如此法中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既知見已。斷於三結。得須陀洹。七生人天。不墮惡趣。是名駿疾具足。云何色得具足。若有問難阿毗曇毗尼。能為通釋句味相順。稱理顯說。是名色得具足。云何名為乘得具足。若多福德。生便有福。能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乘得具足。是名第三駿疾色乘。悉皆具足。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世有三馬良善調順。或有馬駿疾具足。色乘不具。或復有馬。駿疾及色二俱具足。乘不具足。或復有馬。三事具足。人亦三差。如彼三馬。是三種人。佛教法中。現所知見。或有駿疾具足。色乘不具足。有人具足。於二不具足。一有人三事具足。何者具足於一。不具於二。如佛法中。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斷五下分結。得阿那舍是人不還。不墮惡趣。云何色不具足。若有問難阿毗曇毗尼。不能解釋句味順理。不能稱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名為乘不具足。少於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乘不具足。云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是人於佛法中。見四真諦乃至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若有問難阿毗曇毗尼。能為解演說。余如上說。一不具足。亦如上說。是名第二。具足於二。不具足一。云何第三。三事具足。是人於佛法中。如實知已。見四真諦已得阿那含。乃至多有福德獲於利養。是名第三三事具足。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世間善乘之馬。凡有三種人亦如是。有三種人。其第一者。駿疾色乘。悉皆具足。若有人於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諦已斷於三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解脫知見具足。盡諸有結。心得自在。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得阿羅漢。是名駿疾具足。余如上說。云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於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諦已。乃至得阿羅漢。若通問難。余如上說。云何第三。三事具足。是人於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諦已。乃至有福德。能得利養。是名三事具足。佛說是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如是三種善調乘馬。應為王者及王子乘。何等三種。所謂駿疾具足。色具足。乘具足。三種比丘。如彼三馬。若比丘具足三事。宜應禮拜供養合掌讚嘆。是名三事具足。云何色具足。具持禁戒。于波羅提木叉。善能護持。往返出入。具諸威儀。於小罪中。心生大怖。堅持禁戒。無有毀損。是名色具足。云何力具足。惡法未生。能令不生惡法。已生方便。令滅善法。未生方便。令生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廣。是名力具足。云何駿疾具足。若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諦已。是名駿疾具足。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有四良馬。王者應乘。何等為四。善調駿疾。能忍善住不鬥。比丘。如是我就四種。當應歸依供養禮拜合掌恭敬。於世間中。無上福田。何等為四。所謂善調駿疾。能令善住不鬥。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馬。賢人應乘。是世間所有。何等為四。其第一者。見舉鞭影。即便驚悚。隨御者意。其第二者。鞭觸身毛。即便驚悚。稱御者意。其第三者。鞭觸身肉。然後乃驚。隨御者意。其第四者。鞭徹肉骨。然後乃驚。稱御者意。丈夫之乘。亦有四種。何等為四。其第一者。聞他聚落。若男若女。為病所惱。極為困篤。展轉欲死。聞是語已。於世俗法。深知厭惡。以厭惡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見鞭影稱御者意。其第二者。見於己身聚落之中。若男若女。有得重病。遂至困篤。即便命終。睹斯事已。深生厭患。以厭患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觸身毛稱御者意。其第三者。雖復見於己聚落中有病死者。不生厭惡。見於己身。所有親族輔弼己者。遇病困篤。遂至命終。然後乃能於世間法。生厭噁心。以厭惡故。勤修善行。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觸毛肉稱御者意。其第四者雖復見之所有親族輔弼己者遇病喪亡。而猶不生厭惡之心。若身自病。極為困篤。受大苦惱。情甚不樂。然後乃生厭惡之心。以厭惡故。修諸善行。是名丈夫善調之乘。如見鞭觸肉骨隨御者意。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馬有八種。過世間所知現在可見。何等為八。一者乘馬之人。控轡秉策將即遠路。而彼惡馬。齧銜跳躑。頓絕羈勒。破碎乘具。傷毀形體。是名馬過。其第二者。御者乘之。不肯前進而此惡馬。騰躍叵制。破碎乘具。其第三者。御者乘之。不肯着路但踰坑塹其第四者若乘之時。不肯前進。返更卻行。其第五者。都不畏於御乘之人鞭策之痛。其第六者。御馬之人。以鞭策之方便。距地二足雙立。其第七者。御馬之人。意欲馳驟。返更臥地。不肯進路。其第八者。御馬之人。意欲令行。而返停住。於佛法中。修學丈夫。亦有如是八種過患。何等為八。若比丘同梵行者。有見聞疑事覺觸己身。即語彼言。汝於今者。稚小無智。不善不了。汝今應當覺觸餘人。云何乃欲覺觸於我。汝自有過。反舉他事。如是之人。一猶第馬。其第二者見他比丘有見聞疑罪同梵行者。即便語彼。有罪人言。汝於今者。犯如是罪時有罪人。復語彼言。汝今自犯如是之罪。若懺悔者。然後乃可糾舉我罪。如是之人。猶第二馬。所有過失。其第三者。若有比丘。作見聞疑罪。為他所舉。便作異語。隨於愛嗔及以怖。痴心生忿怒。如是之人。猶第三馬。所有過失。其第四者。若有比丘。亦復作於見聞疑罪。為他所舉。即便語彼舉事人言。我都不憶。犯如是罪。當知此人同第四馬所有過失。其第五者。若有比丘。亦復犯於見聞疑罪同梵行者。而來舉之。時犯罪人。即攝衣缽。隨意而去。其心都無畏忌。眾僧及舉事者。當知斯人。同第五馬所有過失。其第六者。若有比丘。亦復犯於見聞疑罪同梵行者。而舉其事。時犯罪人。即便於彼高處而坐。與諸長老比丘。諍論道理。舉手大喚。作如是言。汝等諸人。悉皆自犯見聞疑罪。而更說我犯。如是罪。當知斯人。同第六馬所有過患。其第七者。若有比丘。亦復犯於見聞疑罪。清淨比丘。糾舉其事。彼有罪人。嘿然而住。亦復不言。有罪無罪。惱亂眾僧。當知斯人。同第七馬所作過失。其第八者。若有比丘。亦復犯於見聞疑罪。清淨比丘。發舉其事。彼犯罪人。即便舍戒。退失善根。罷道還俗。既休道已。在寺門邊。住立一面。語諸比丘。我今還俗。為滿汝等所願以不。汝今歡喜極快樂不。當知是人。同第八馬所有過患。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種馬。為賢所乘。所言賢者。轉輪聖王。何等為八。賢乘所生。是名第一賢馬之相。其第二者。極為調善。終不惱觸其餘凡馬。是名第二賢馬之相。其第三馬。所食之草。不擇好惡。悉盡無遺。是亦名為賢馬乘相。其第四者。有穢惡物。生不淨相。大小便處。終不於中。止住眠臥。是名第四具賢馬相。其第五者。能示御者惡馬之過。能教御者治於惡馬。所有疹態。是亦名為賢馬之相。其第六者。能忍重擔。而不求輕。恆作是念。我常見於余馬擔時。當為伐之。是名第六賢乘馬相。其第七者。常在道中。初不越逸。道雖微淺。明了知之。是名第七賢馬之相。其第八者。病雖困篤。乃至臨終。力用不異。是名第八賢乘馬相。丈夫賢乘。亦有八事。何等為八。其第一者。若有比丘。善持禁戒。具足威儀。往返人間。無所毀犯。設誤犯於微小罪者。心生大畏。持所受戒。猶如瞎者。護餘一目。當知是人。同彼初馬生賢乘處。其第二者。若有比丘。具足善法。終不惱觸同梵行者。共住安樂。如水乳合。當知是人。同第二馬。生於賢處。其第三者。復有比丘。受飲食時。不擇好惡。悉食無餘。當知斯人同第三馬。生於賢處。其第四者。若有比丘。見諸惡法不清淨者。心生厭患。悉皆遠離三業不善。呵責惡法鄙陋下賤。當知是人。同第四馬生於賢處。其第五者。若有比丘。既犯罪已。親於佛前。陳己過罪。亦復於梵行所說。自發瑕疵。當知是人。同第五馬。生於賢處。其第六者。若有比丘。具足學戒。見同梵行。諸比丘等。於戒有犯。心每念言。我當修學令無所毀。當知斯人。同第六馬。生於賢處。其第七者。若有比丘。行八正道。不行邪徑。當知此人。同第七馬。不行非道。生於賢處。其第八者。若有比丘。病雖困篤。乃至欲死。精勤無懈。志性堅固。不可輕動。恆欲進求。諸勝妙法。心無疲倦。當知是人。同第八馬。至死盡力。生於賢處。佛教法中。能得真實。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那提迦國盆寔迦精舍爾時世尊告大迦旃延。定意莫亂。當如善乘。調攝諸根。勿同惡馬諸根馳散。猶如惡馬系之槽上。唯念水草。余無所知。若不得食。斷絕羈靽。亦如有人多與欲結相應。以貪慾故多有嫌恨之心。多起欲覺。以有欲覺生諸惱害。種種惡覺由斯而生。以是事故。不知出要。終不能識欲之體相。若復有人。耽好睡眠。以常眠故。多起亂想。種種煩惱。從之生長。以是義故。不知出要對治之法。若復有人。多生掉悔。以其常生掉悔心故。於諸法相。不能分明。當知掉悔為散亂因。以是因緣。不知出要對治之法。若復有人。多生疑心。以疑心故。於諸法中。猶豫不了。以斯義故。不知出要對治之法。如善乘馬系之櫪上。其心都不思於水草。不絕羈靽。譬如有人心無欲結。但有淨想。以不染着是欲想故。亦復不生掉悔疑等睡眠之蓋。以其不生五蓋之心因緣力故。便知出要對治之法。比丘。如是不依於彼地水火風。亦復不依四無色定。而生禪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復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識境界。亦不依止覺知。獲得無所依止禪。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諸地禪法。得深定故。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及諸梵眾。皆悉合掌恭敬尊重。歸依是人。我等今者。不知當依何法則。而得禪定。爾時尊者薄迦梨。在佛後立。以扇扇佛。即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修諸禪定。不依四大及四無色。乃至不依覺觀之想。若如是者。諸比丘等。云何而得如是禪定。釋提桓因及諸大眾。合掌恭敬尊重讚嘆。得斯定者。而作是言。此善男子。丈夫中上。依止何事。而修諸禪。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水火風種。及四無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今薄迦梨  應當如是知

  習於坐禪法  觀察無所有

  天主憍屍迦  及三十三天

  世界根本主  大梵天王等

  合掌恭敬禮  稽首人中尊

  咸皆稱斯言  南無善丈夫

  我等不知汝  依憑何法則

  而得是深定  諸人所不了

  說斯法時。大迦旃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薄迦梨比丘。煩惱永滅。不受後生。盡諸有結。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惡馬調順馬  賢乘三及四  鞭影並調乘  有過八種惡  迦旃延離垢  十事悉皆竟

(二八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林。時釋摩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義。唯願如來。為我敷演。佛告釋摩男。在家白衣。歸依三寶。以是義故名優婆塞汝即其人。時釋摩男。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信。佛告釋摩男。於如來所。深生信心。安住信中。終不為彼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不信所壞。是名優婆塞信。時釋摩男。復白佛言。云何優婆塞戒。佛告釋摩男。不殺不盜。不淫不欺。及不飲酒等。是名優婆塞戒。又問。云何施具足。佛告釋摩男。優婆塞法。應舍慳貪。一切眾生。皆悉為彼貪嫉所覆。以是義故。應離慳貪及嫉妒意。生放舍心。躬自施與。無有疲厭。是名施具足。又問。云何智慧具足。佛告釋摩男。優婆塞。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知此四諦。決定明了。是名慧具足。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林。時釋摩男。與五百優婆塞。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優婆塞義。在家白衣。具丈夫志。歸命三寶。自言我是優婆塞者。云何而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釋摩男。斷除三結。身見戒取及疑網等。斷三結已。成須陀洹。更不復受三塗之身。於無上道。生決定信。人天七返。盡諸苦際入於涅槃。是名優婆塞得須陀洹。又問。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訶男。斷三結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問。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訶男。若能斷三結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時摩訶男及五百優婆塞。聞此法已。心生歡喜。而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諸在家者。獲此勝利。一切咸應作優婆塞。時摩訶男及諸優婆塞。作是語已。禮佛而退。諸比丘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林。時釋摩男。往詣佛所。修敬已畢。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具丈夫志廣說如上。復當云何滿足諸行。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雖具足信。未具禁戒。是名有信。不具於戒。欲求具足信戒之者。當勤方便求使具足。是名信戒滿足優婆塞。佛復告摩訶男。優婆塞雖具信戒。舍不具足為具足故。勤修方便。令得具足。時摩訶男。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具信戒舍。具足三支。佛告摩訶男。雖具三事。然不數往僧坊精舍。以是因緣。名不具足應勤方便數往塔寺。時摩訶男。言諸優婆塞。我今應當具足信戒。及以舍心。詣於塔寺。佛告摩訶男。若能具足信戒舍心數詣塔寺。親近眾僧。是名具足。佛告摩訶男。雖復具足如上四事。若不聽法。名不具足。摩訶男言。我能聽法。佛復告摩訶男。雖能聽經。若不受持。亦名不具。雖能受持。不解其義。亦名不具。雖解義趣。而未能得如說修行。亦名不具。若能具足信戒舍心。數往塔寺聽法。受持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則名為滿足之行。摩訶男。雖復具足信戒舍心。數詣塔寺。親近眾僧。然猶未能專心聽法。是亦名為行不具足。以斯義故。應當方便專心聽法。雖能聽法。若不受持。亦名不具。是故應當受持正法。雖能受持。若不解義。亦名不具。是故應當解其言趣。雖解義味。若復不能如說修行。亦名不具。是故應當如說修行。若能具足信心持戒及舍心等。數往僧坊。專心聽法。受持莫忘。解其義趣信戒舍心。往詣塔寺。聽受經法受持不忘。解其義趣。若復不能如說修行。是亦名為不具足也。摩訶男。優婆塞。以信心故。則能持戒。以持戒故。能具舍心。具舍心故。能往詣僧坊。往詣僧坊故。能專心聽法。專心聽法故。則能受持。能受持故。解其義趣。解其義趣。能如說修行。能如說修行故。勤作方便。能令滿足。時摩訶男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優婆塞。具足幾支。自利未利於他。佛告摩訶男具足八支。能自利益未利於他。何等為八。優婆塞。自己有信。不能教他。自持淨戒。不能教人。令持禁戒。自修於舍。不能教人令行布施。自往詣塔寺。親近比丘。不能教人往詣塔寺親近比丘。自能聽法。不能教人令聽正法。自能受持。不能教人受持。自能解義。不能教人令解其義。自能如說修行。不教他人如說修行。是名具足八支。唯能自利不能利他。時摩訶男復白佛言。具足幾法。能自利益。亦利於他。佛告之曰。若能具足十六支者。如是之人。能自他利。自生信心。教人令得。自行受持。教人受持。自行舍心。亦復教人令行舍心。身自往詣僧坊塔寺。亦復教人往詣僧坊親近比丘。自能聽法。亦復教人令聽正法。自能受持。亦復教人令受持法。自解義趣。亦復教人解其義味。自如說行。亦復教人如說修行。若能具足十六支。此則名為自利利他。如斯之人。若在剎利眾。若婆羅門眾。若居士眾。若沙門眾。隨所至處。能為此眾。作大照明。猶如日光除諸闇冥。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佛說是已。釋摩男禮佛而退。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林。爾時釋摩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羅人民熾盛。安隱豐樂。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車逸馬狂走之人。來觸於我。我於爾時。或當忘失念佛之心。或復忘失念法僧心。復自念言。若當忘失三寶心者。命終之時。當生何處。入何趣中。受何果報。佛告之曰。汝當爾時。勿生怖畏。命終之後。生於善處。不墮惡趣。不受惡報。譬如大樹初生長時。恆常東靡。若有斫伐。當向何方。然後墜落。當知此樹必東向倒。汝亦如是長夜修善。若墮惡趣。受惡報者。無有是處。時釋摩男。聞佛所說。頂禮佛足。還其所止。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林。爾時釋摩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在於學地。所作未辦。常欲進求阿羅漢果。入於涅槃。云何比丘。修習幾法。盡諸有漏。心得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現在世。獲其果證。得無漏戒。決定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佛告摩訶男。若有比丘。在於學地。未得無學。意恆進求。欲得涅槃。常修六念。譬如有人。身體羸瘦。欲食美膳。為自樂故。諸比丘等。亦復如是。為涅槃故。修於六念。何等為六。一者念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於爾時。無有貪慾嗔恚愚痴。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以直心故。得法得義。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猗樂。以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親族。於此二人。無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二者念法。所謂法者。即是如來所有功德。十力無畏。必趣涅槃應當至心觀察是法。智者自知。聖弟子者。應修念法。爾時離於貪慾嗔恚愚痴。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以直心故。得義得法。以親近法。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猗樂。得猗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於怨憎所。其心平等。無有愛嗔。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法觀。趣向涅槃。是名念法。三者念僧。所謂僧者。如來弟子。得無漏法。能為世間。作良福田。何等名為良福田耶。有向須陀洹。有得須陀洹已。有向斯陀含有得斯陀含。有向阿那含。有得阿那含。有向阿羅漢。有得阿羅漢。是則名為良祐福田。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應當合掌恭敬其人以念僧故。得法得義。得親近僧。心生歡喜。生歡喜故。乃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於怨憎所。其心平等。無有貪慾嗔恚愚痴。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僧觀。趣向涅槃。是名念僧。云何念戒。所謂不壞戒不缺戒不雜戒無垢戒離恐懼戒非戒盜戒清淨戒具善戒。念如是等諸禁戒時。即得離於貪慾嗔恚愚痴邪見。離諸惡故。得法得義。得親近戒。心生歡喜。以心喜故。乃得快樂。心得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於怨憎所。其心平等。清淨質直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戒想。是名念戒。云何念施。念己所施護得善利。一切世間。為慳嫉所覆。我於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舍心中於一切物。心無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應喜。猶如大祠。分己財物。舍與他人。若能如是修施心者。於現世中。得法得義。得親近施。無有貪慾嗔恚愚痴。唯有清淨質直之心。應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身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心定故。於怨憎所。心無高下。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施想。是名念施。云何念天。所謂四天王。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諸天等。若當信心因緣力故。生彼天者。我亦有信戒施聞慧。亦復如是。以此功德。生天上者。我亦具有如是功德當生彼天。念如斯天。以念天故。離於貪慾嗔恚愚痴。唯有清淨質直之心。於現世中。得法得義。得親近天。心生歡喜。心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心得定故。於怨憎所。心無高下。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天想。是名念天。摩訶男。若有比丘。住於學地。所作未辦。常欲進求阿羅漢果入於涅槃。應當至心修是六念。以能修習斯六念故。盡諸有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現在世。獲其證果。即得證已。作是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時摩訶男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一)

  爾時世尊。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林。夏坐安居。爾時眾多比丘。於夏欲末。在講堂中。為佛縫衣。諸比丘等。縫衣已訖。作是思惟。我等於今。縫衣已竟。當逐佛遊行。時釋摩男。聞諸比丘。縫衣已訖。欲隨佛遊行。聞斯語已。即往佛所。稽首禮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身心甚為重鈍。迷於諸方。雖復聽法。心不甘樂。所以者何。我聞諸比丘等。縫衣已竟。當隨佛遊行。即生念言。何時當復還見世尊及以修心。諸比丘等。佛告之曰。我及比丘。雖去余處。汝若恆欲見於如來及比丘者。應以法眼至心觀察。常修五事。何等為五。所謂以具信故。能隨順教。非是無信。能隨順教。持淨戒故。能隨順教。非是毀禁能順教也。以多聞故。能隨順教。非以少聞能隨順教。非以慳吝能行布施。以舍心故能行布施。非以愚痴能修智慧。以慧心故能識法相。是故摩訶男。若欲見佛及比丘者。恆應修習如是五事並六念法。若如是者。我及比丘。便常在前。所謂僧者。名為和合。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禮足而去。

(二九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園林中。爾時摩訶男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之義。獲定心故。而得解脫。若如是者。為先得定後解脫耶。為先解脫後得定耶。定與解脫。為俱時耶。所未曾得所未曾行。過去未來。所未曾生。現在亦無。爾時世尊嘿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問。如來嘿然。悉皆不答。時尊者阿難侍如來側。以扇扇佛。於時阿難。作是念。今釋摩訶男。以此甚深之義。咨問世尊。世尊。今者。所患始除。氣力尚微。未堪說法。我當為彼。略說少法。令其還去。時尊者阿難。作是念已。即語釋摩男。如來所說。說於學戒。亦說於彼無學之戒。說於學定。亦說於彼無學之定。說於學慧。亦說於彼無學之慧。說學解脫。亦說於彼無學解脫。時摩訶男白阿難言。云何如來說於學戒及無學戒學定無學定學慧無學慧學解脫無學解脫。阿難言如來聖眾住戒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所行處。於小罪中。心生大怖。具持禁戒。是則名為持戒具足。厭於欲惡及諸不善。離生喜樂。入於初禪。乃至入第四禪。是名為禪。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如是知見。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愛嗔恚。彼斷五下分結。便得化生。即於彼處。而得涅槃。名阿那含。更不還來至此欲界。是則名為學戒學定學慧解脫。複次更於異時。盡諸有漏。得於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現法取證。逮得無生自知。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當於爾時。得無學戒無學定無學慧無學解脫。摩訶男。以是緣故。佛說於學及以無學。時摩訶男。聞其所說。歡喜頂禮而去。時摩訶男。既去不遠。佛告阿難。此迦毗羅衛國。諸比丘等。頗共諸釋講論如是深遠義不。阿難白佛。此迦毗羅衛。諸比丘等。每與諸釋共論如是甚深之義。佛告阿難。迦毗羅衛比丘。與諸釋等。獲大善利。能解如是聖賢慧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俱陀園林中。時粗手釋。往詣摩訶男所。語摩訶男言。如來說須陀洹。有幾不壞信。摩訶男釋答言。如來所說須陀洹。人有四支不壞信。所謂於佛不壞信。於法不壞信。於僧不壞信。聖所授戒得不壞信。粗手釋言。汝今不應說言如來說四不壞信。所以者何。如來唯說三不壞信。所謂於三寶所得不壞信。第二第三。亦作是說。摩訶男。亦作是答。汝莫說言三不壞信。如是如來實說四不壞信。二人紛紜。各競所見。不能得定。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請決所疑。時摩訶男白佛言。世尊。彼粗手釋。來至我所。作是言。如來為說幾不壞信。我即答言。如來說於四不壞信。所謂三寶聖所授戒。粗手釋言。如來唯說三不壞信。云何言四。所謂三寶。第二第三。亦作是說。第二第三。我亦答言。如來說四。實不說三。彼之所說。我不能解。我之所說。彼亦不解。時粗手釋。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假設佛不教我。僧不教我。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天。若魔。若梵。此諸人等。都不教我。向於佛者。我亦一心回向於佛。法僧亦然。佛告摩訶男言。粗手釋作如是語。汝云何答。摩訶男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我更無答。異於佛法。更無善處。離於佛法。更無真處。無異處善。無異處真。佛復告摩訶男。汝從今日。應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壞信。所謂於佛法僧。聖所念戒。粗手釋。以不解故。作如是語。即聞佛說。即得解了。時摩訶男。及粗手釋。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二九四)

  爾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俱陀園林中。當爾之時。彼國諸釋。集講論處。既集坐已。於其中間。各共談論。語摩訶男言。無有前後。汝意謂誰以為後耶。粗手釋者。如來記彼得須陀洹。於人天中。七生七死。得盡苦際。彼粗手釋。毀犯禁戒。飲彼酒漿。佛尚記言。得須陀洹。若如是者。有何前後。復語摩訶男言。汝可往詣於世尊所問如斯義。時摩訶男釋。尋如其言。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迦毗羅釋。集講論處。於其中間。作如是論。語我言。誰為前後。時粗手釋。其命已終。如來記彼得須陀洹。於人天中。七生七死。得盡苦際。彼粗手釋。毀犯禁戒。飲放逸漿。若記彼得須陀洹。當知是即無有前後。佛告之曰。皆稱我為善逝世尊。作是語者。亦名善逝。稱善逝故。生善逝心。賢聖弟子。生正直見。稱言善逝。複次摩訶男。如來弟子。一向歸佛。亦復歸依法僧三寶。得疾智。利智。厭離智。道智。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及余惡趣。得八解脫。獲於身證具八解脫。住於具戒。以智慧見。盡於諸漏。是則名為得俱解脫阿羅漢也。複次摩訶男。賢聖弟子。亦如上說。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八解脫。複次摩訶男。一向歸佛。余如上說。身證阿那含。成就八解脫。未盡諸漏。複次摩訶男。一向歸佛。余如上說。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不墮惡趣。如來教法。彼隨順不逆。是名見到。複次摩訶男。賢聖弟子。一向歸依佛。余如上說。佛所教法。彼隨順解脫。是名信解脫。複次摩訶男。若信佛語。欣尚玩習。忍樂五法。所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賢聖弟子。不墮三塗。是名堅法。複次賢聖弟子。信受佛語。然有限量。忍樂五法。如上所說。是名賢聖弟子。不墮三塗。是名堅信。摩訶男。我今若說娑羅樹林。能解義味。無有是處。假使解義。我亦記彼得須陀洹。以是義故。粗手釋。我當不記彼釋得須陀洹。所以者何。彼粗手釋。不犯性重。犯於遮戒。臨命終時。悔責所作。以悔責故。戒得完具。得須陀洹。人少有所犯。悔責完具。何故不記彼粗手釋得須陀洹。摩訶男釋。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云何優婆塞  得果一切行

  自輕及住處  十一與十二

  解脫並舍羅  粗手為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