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農村大有作為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農村大有作為

——記回鄉知識青年喬豐旺同群眾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事跡
《人民日報》通訊員 《河北日報》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
1972年1月3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在古長城腳下的河北省萬全縣,人們熱情地讚揚着回鄉知識青年、「五·七」大隊黨總支書記、縣委常委喬豐旺的先進事跡。他同貧下中農一起,五年內把一個貧困落後的生產大隊,改變成為一個富饒興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正確思想是斗出來的[編輯]

「五·七」大隊原來的名字叫舊堡,是一個擁有一千二百多戶的大村。本來村裡的生產就比較落後,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又推行了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一時資本主義勢力泛濫,集體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員們吃糧靠國家救濟,花錢靠銀行貸款。

一九六二年秋天,剛滿二十歲的喬豐旺從縣城高中畢業以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那正是舊堡大隊重重困難的時刻。

喬豐旺要回鄉參加勞動,在學校里是經過了一番鬥爭的,有的教師勸他繼續留下準備考大學,有的說一個高中畢業生應該有「更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這個貧農的兒子憑着樸素的階級感情,牢牢記住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可是怎樣才能有所作為呢,當時喬豐旺並不真正理解。他回到舊堡以後,看看隊裡的工作,群眾的情緒,社員的生活,一顆熱呼呼的心頓時涼了半截。他不相信自己在這樣的環境裡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後悔不該回到這個家鄉。這時,他很羨慕那些升了大學的同學,於是又重新抱起了那學過的中學課本,不積極參加農業勞動。

祖孫三代給地主扛長工的老貧農韓汝貴,看不下去了,找上門來嚴肅而親切地對他說:「舊社會,咱窮人一個個都是睜眼瞎。解放後,毛主席給咱打開了學校大門,你才上了學,念了高中。你認為當莊戶人不會有啥作為,想離開農村,這種思想可不對頭啊!現在農村很需要你們這樣有文化的青年人,你能和貧下中農一起把咱舊堡的落後面貌變過來,我看這就是頂大的作為!」

在部隊服役的哥哥給他寄來了毛主席著作。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篇光輝著作里,給自己找到了一面鏡子,毛主席說:「知識分子在其未和群眾的革命鬥爭打成一片,在其未下決心為群眾利益服務並與群眾相結合的時候,往往帶有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傾向,他們的思想往往是空虛的,他們的行動往往是動搖的。」

喬豐旺的腦子裡象開了鍋。他白天吃不下飯,夜裡睡不着覺,兩眼直呆呆地躺在炕上,回想着一幕又一幕的往事:他三歲上父親死了,從那時起母親拉扯着他們小哥兒倆,過着衣不遮體、食不飽肚的苦難生活。解放後,靠國家助學金,他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畢業,破天荒地成為這個世代貧農家庭里的第一個知識分子。照理說,自己想的應當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把一生毫無保留地貢獻給革命事業,可是回鄉以後自己實際上想的是些什麼呢?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喬豐旺慚愧地醒悟到根本原因就是:自己還沒有下定為貧下中農利益服務並與貧下中農相結合的決心。 他反覆閱讀毛主席著作里的教導:要使全體青年們懂得,我們的國家現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並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改變這種狀態,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幾十年時間內,團結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

對!什麼是一個青年人的理想?和全體人民一起艱苦奮鬥,把我們這個國家建設成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是理想!什麼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方向?同工農群眾緊緊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方向!

喬豐旺心裡豁然開朗了,他脫下學生裝,穿起粗布衣,哪裡農活重,他主動要求到哪裡勞動。他把自己的一顆火熱的心,全都貼在了舊堡大隊的貧下中農身上。在「四清」運動中,他帶頭向階級敵人作鬥爭。舊堡大隊糧食單產一直很低,他帶頭創辦了一個農業科學實驗場,從外地引進優良品種一百二十多個,同群眾一起摸索出了玉米、高粱、穀子在當地高產的一些規律。一九六五年,喬豐旺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且被推選為大隊貧協副主任、共青團總支書記。

抓住了路線這個綱[編輯]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滾滾洪流,把喬豐旺推到了大隊黨總支書記和革委會主任的崗位上。

舊堡大隊要改變長期以來的落後面貌,主要應該抓什麼?喬豐旺從擔任革委會主任以後,心裡就在琢磨這個問題。他召集貧下中農座談討論,同新舊領導班子的幹部一起總結歷史經驗。舊堡大隊十年的發展過程是這樣:一九五八年,在黨的三面紅旗照耀下,集體經濟有了大發展。一九六二年前後,由於劉少奇一夥大刮單幹風,集體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三年吃了國家一百二十萬斤救濟糧,貸款二十五萬元。一九六五年,「四清」運動打擊了一小撮階級敵人和資本主義勢力,集體經濟有了新發展。文化大革命以來,徹底批判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集體經濟又有了更大的發展。這十年的歷史事實,使喬豐旺深刻地認識到:什麼時候執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集體經濟就發展;什麼時候受到錯誤路線的干擾,集體經濟就倒退。要改變舊堡大隊的窮困落後面貌,必須狠抓兩條路線鬥爭這個綱。

路線鬥爭的觀念提高了,他發現舊堡大隊存在着一個突出的問題:村裡有不少個體手工業者,常年棄農經商,挑着擔子跑壩上,並且說:「吃糧靠集體,花錢靠自己,有本事就能吃香的。」有些貧下中農也受了這種「技術鐵飯碗,手藝吃遍天」的影響,想使自己的子女脫離農業勞動。

喬豐旺對這種現象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分析,認為應該把這些個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使他們為發展舊堡大隊的集體經濟服務。

喬豐旺把這些想法,同其他幹部和貧下中農商量,得到了廣大貧下中農的同意。於是他又到個體手工業者中去做工作,引導他們開展關於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辯論、批判,結果,九十多名個體手工業者,都表示要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為發展舊堡大隊的農業機械化貢獻力量。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帶上自己的錘、鑿、鋸、斧等工具,自力更生辦起了「五·七」綜合廠。

「五·七」綜合廠辦起來以後,首先規定了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針,在短短的幾年裡,他們從生產和修理小農具發展到試製成功脫粒機、鍘草機、粉碎機、彈花機等中型農機具。到現在,這個綜合廠共修造了中、小型農機具上萬件,為大隊積累資金八萬多元。大隊用這些錢購買了三台拖拉機,添置了幾十輛膠輪車。看到這些變化,貧下中農高興地說:「我們隊裡的『五·七』綜合廠,不愧是生產第一線的好後勤,農業機械化的突擊手。」

過去,舊堡大隊肥料缺乏也是影響糧食增產的一個障礙,而養豬少又是缺肥的重要原因。喬豐旺親眼看見,許多貧下中農為了支援國家建設,為了給集體多積肥,迫切要求養豬,可就是買不起豬崽。為了扶植社員多養豬,喬豐旺就和其他領導成員積極提倡隊裡多養母豬,大力繁殖豬崽,低價賣給社員。現在,全大隊平均每戶有一點三頭肥豬。豬多肥多,肥多糧多。大隊革委會成立以來,糧食畝產量增長將近一倍,實現了畝產跨《綱要》,每人平均產糧一千二百多斤。

他是一個好帶頭人[編輯]

舊堡大隊是個擁有四千三百二十多口人的大村隊,大隊和生產隊主要幹部就有二百多個。喬豐旺從幾年的農村工作實踐中體會到,要領導好這麼一個大隊,首先必須有一個堅決執行黨的路線和政策、密切聯繫群眾的革命化的領導班子。要建設好這樣一個班子,第一把手的模範帶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人們白天看到,他裸背和社員們一起在地里勞動。 人們晚上看到,他聚精會神地在輔導幹部們學習。 深夜,「五·七」大隊的社員入睡了,他還坐在燈光下,對着毛主席著作靜靜地思考。

「五·七」大隊裡,人們稱讚喬豐旺是一個「涼水澆頭不打顫,狂風吹身不動搖」的剛強鐵漢。

一九六七年夏天,「五·七」大隊遇到了多年不見的大旱,玉米葉子閉門了,幹得唰唰直響。一個下午,喬豐旺和社員們正在鋤玉米。忽然,從西北方向來了一大片烏雲。霎時,烏雲飛到了人們的頭頂,只聽風吼雷鳴,瓢潑大雨傾瀉而來。大家都在想,最好發一場洪水,把它引到地里痛痛快快地灌一次,才解決問題哩!

「你們快進場屋,我去看洪水下來了沒有?」喬豐旺說着就披上一條破麻袋,朝着雨來的方向跑去。

洪水果真下來了,它象脫韁的烈馬,在河灘里奔馳着,咆哮着。喬豐旺眼看着,事先修築在這片乾涸河灘的前四道攔水堤,接連都被沖毀了,最後的一道也面臨着被沖毀的危險。這道攔水堤如果再被沖毀,一場比油還要貴重的洪水就會順着河道白白跑掉。喬豐旺彎腰抱起一棵砍倒的樹幹,撲通一聲跳進齊腰深的水裡。他吃力地騎在樹幹上喊着:「快來堵!快來堵!」話剛落音,一個浪頭向他打來,連人帶樹幹一塊被沖走了。

社員們沿着河渠邊跑邊喊:「小喬!小喬! ……」「別管我,堵水要緊!」他在二十來米遠的地方,扒着一根樹枝上了岸。社員們一齊跳下水去,肩並着肩,手挽着手,築成了一道人壩,阻擋着洪水對最後這道攔水堤的衝擊。就這樣,他們連續戰鬥了十多個小時,使二百七十多畝玉米地全部澆了一次洪水,奪得了大旱之年的大豐收。

喬豐旺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領導班子的其他成員要求也是很嚴格的。一次,他在大隊辦公室的床底下,發現了一隻空酒瓶。一問,原來是幾個支委湊錢喝了一頓酒。於是,他就聯繫「四清」運動前某些幹部由於吃吃喝喝犯錯誤的教訓,誠懇地對這幾個支委進行了幫助。

老支委袁玉工作勤勤懇懇,但就是不愛學習,光憑老經驗辦事。一天喬豐旺找袁玉談心,對老袁說: 「我們幹革命工作,光憑樸素的階級感情,光憑老經驗辦事可不成,只有提高路線鬥爭覺悟,才能把工作搞好。要提高路線鬥爭覺悟,就得遵照毛主席的教導,『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這一席話,說得老袁直點頭。

打這以後,老袁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他不識字,就請別人給他念,幫他學習。他不僅自己刻苦學習,而且還能組織其他幹部堅持學習。有一個時期,大多數支委都到大隊水利工地勞動去了,家裡只剩下三個支委,有人說:「人不多了,學習停一停吧!」老袁說:「只要每天吃飯,學習就不能停。咱們當幹部的不學習,就會偏離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怎麼能帶領群眾前進呢?」在喬豐旺的幫助下,老袁抓緊學習不間斷,路線覺悟有了顯著提高。

有一個生產隊長在工作中碰了釘子,想撂挑子。黨組織討論這個問題時,有個支委主張乾脆撤換算了。喬豐旺問他:「你和他談過心沒有?」那個支委回答說:

「我知道他的脾氣,誰去說也沒用!」喬豐旺不同意這個支委的意見,他對大家說:「對於幹部的調配問題,要採取非常慎重的態度,還是應該先和他談一談心。我們要團結犯錯誤的幹部一道工作,決不能動不動就濫用職權撤換人,這樣做對革命事業沒有好處。」在同志們的幫助下,這個生產隊長終於轉變過來,不僅幹勁十足,而且工作方法也有了很大改進。

* * *

現在,人們一走進「五·七」大隊,首先看到的是一片人歡馬嘯、五穀豐登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都在為國家和集體的事操心出力。街道中心,布滿了大隊舉辦的各色各樣的加工工廠和服務作坊,機械、鑄造、鐵工、木工、醫藥、糧食加工以及理髮、縫紉樣樣齊全。適齡兒童都上了學,在本村就能讀到中學畢業。實行合作醫療制度以後,自種中草藥,做到了免費看病。村西北有大片的果園、林場和農業科學實驗場。文化大革命前全大隊只有幾十匹騾馬,如今已經發展到一百三十多匹。去年的糧食總產,比一九六六年提高了將近一倍。近五年來,除了向國家提供一千多萬斤商品糧,隊裡自己還積累了一百二十多萬斤集體儲備糧。

「五·七」大隊的這個巨變,正在召喚着廣大知識青年: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里,的確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