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關於公布《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公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關於公布《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公告
2016年2月25日
發布機關:福州市城鄉規劃局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福州市名城委. 2017-09-06. 

上下杭在《福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和《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2-2020)》中與三坊七巷、朱紫坊共同列為福州市的三片歷史文化街區。

2012年4月,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會和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街區保護開發公司委託清華同衡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編制《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該規劃經專家評審、規劃公示、市政府、省住建廳多次研究後,並於2015年11月4日獲省政府批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相關規定,現將規劃成果予以公布。

一、特色與價值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是閩商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和最重要的傳承地,其特色價值可具體概括為:

1) 福州歷史文化名城格局的重要組成;

2) 福州城市近代化進程全面、連續的見證;

3) 以閩商為代表的福州商業金融業發展與傳承的重要載體;

4) 多元文化和多元階層融合發展的社會和物質反映;

5) 與山水緊密關聯的街區發展歷史和文化;

6) 福州近代傳統建築演進的集中體現;

7) 福州革命先驅的前沿陣地。

二、規劃定位

以商業、居住、旅遊、文化等複合功能為主,形成具有濃厚的福州中西合璧建築文化特色和典型的福州閩商文化特色的傳統街區。

三、保護區劃

(1)保護範圍包括核心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四至為:北至延平路、學軍路,南至中平路、中平花園1號樓南側、後洋里、合春弄,西至白馬南路、隆平路,東至高頂路、三通路,面積31.73公頃。具體範圍以「保護區劃圖」所劃定的範圍為準。

(2)核心保護範圍:北至福州四中南側、龍嶺頂、天勝花園南側,南至中平路、三捷河、後洋里、合春弄,西至白馬路、隆平路,東至貿發新村西側、三通路,面積23.54公頃。具體範圍以「保護區劃圖」所劃定的範圍為準。

(3)建設控制地帶:核心保護範圍之外,北至延平路、學軍路,東至高頂路,南至中平花園1號樓南側,西至白馬南路,面積8.19公頃。具體範圍以「保護區劃圖」所劃定的範圍為準。

(4)環境協調區:建設控制地帶之外,東、西兩側在建設控制地帶界線的基礎上外擴50米左右,北至延平路、學軍路,南至江濱西大道、閩江防洪堤,面積31.9公頃。具體範圍以「保護區劃圖」所劃定的範圍為準。

四、保護框架

人工環境和物質形態要素

總體格局

以雙杭路為骨幹的魚骨狀街巷體系,街區與大廟山、三捷河、閩江契合的街區格局,並與閩江南岸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遙相呼應的總體空間格局

街巷格局

以上杭路、下杭路和隆平路為主要街巷骨架,少量南北向的巷子溝通南北

古河道

三捷河(星安河)

文保單位

省級文保單位

47個點:上下杭商號建築群[含:咸康藥行舊址〔下杭路219號〕、黃恆盛布店舊址(上杭路217號古民居)、羅氏綢緞莊舊址(下杭路181號)、生順茶棧舊址(下杭路238號)]、張真君祖殿〔星安巷88號〕、福州商務總會舊址〔上杭路100號〕、采峰別墅〔上杭路121號〕 

市級文保單位

5處:星安橋〔星河巷19號邊〕、三通橋〔三通橋路20號〕、黃培松故居、高氏文昌閣〔上杭路134號〕、陳文龍尚書廟〔三通橋2號〕

區級文保單位

2處:福州志社舊址〔白馬南路101號〕、曾氏祠堂〔下杭路198號〕

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83處:上杭路:73號民居、77號民居、87號民居、88號何氏祠堂、91號民居、97號致遠藥行舊址、101號民居、102號民居、105號中孚藥行舊址、113號周寧會館、115號壽寧會館、120號商鋪、124號民居、128號建寧會館、155號江西會館舊址、166號百齡百貨辦事處舊址、168號民居、172號張氏祠堂、176號浦城會館;下杭路:70號民居、82號興安會館舊址、86號民居、92號南郡會館、121號民居、124號古民居、125號民居、134號民居、151-153號民居、209號鄧炎輝舊宅、165號民居、169號民居、175號民居、192號民居、220號民居、224號民居、230號民居;三通橋下巷:10號民居、12號民居、36號民居;星安橋巷:12號民居、24號方氏百貨行舊址、70號民居、74號民居、76號民居、86號民居;中平路:182號民居、186號民居;龍嶺頂巷:34號商鋪、36號商鋪、38號商鋪、40號商鋪、42號商鋪;龍嶺頂:55號民居、龍嶺頂關帝廟、龍嶺頂文昌帝君殿、後洲戚繼光祠堂;隆平路:15號商鋪、57號倪文彬故居、79號商鋪、81號商鋪、83號商鋪、85號商鋪、87號商鋪、89號商鋪、91號商鋪、93號商鋪、95號商鋪;潭尾街:102號民居、108號柯伯誠故居;萬隆弄:4號商鋪、7號商鋪;總管巷6號民居;湯房巷4號民居;埕里20號永德會館;星河巷8號祠堂;龍嶺頂三眼井、龍嶺頂鄧、柳兩總政古廟三穿井、大廟山巷15號大廟山望台;龍嶺頂巷巷道、大廟山巷道、後洲總管巷巷道、後洲聖君路巷道、金源巷巷道;

特色構築

古橋

三通橋、星安橋

古井

諸多深宅大院中的古井

古碑刻

「全閩第一江山」、「釣龍台」2

其它構築物

張真君祖殿、高氏文昌閣、工商聯魁星樓、曾氏祠堂、龍嶺頂關帝廟、梁氏祠堂、觀音庵、法師亭、戚繼光祠堂

景觀大樹

15棵,主要集中在大廟山和采峰別墅、福州工商聯八角樓周邊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優秀傳統文化要素

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民間習俗:尚書公出海;陳文龍信仰、「商神」張真君、臨水夫人信仰、天后信仰

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民間舞蹈:舞龍燈、陸地行舟;民間美術:「法師亭」神像繪畫、剪紙

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

咸康藥行;傳統中草藥

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歲時節俗:春節、元宵節、拗九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祭灶、除夕;人生禮儀:婚嫁、試鼎、添喜、壽慶、喪葬、宴席、分家、送禮、稱謂、服飾

傳統體育和遊藝

民間遊藝:跳房子

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禁毒鬥爭、黃案事件、台江事件、「四·三」事件、肅劣鬥爭、淪陷紀事;鼎邊糊、、民天食品;歷代人物:騶無諸 騶余善、王恭、林炳章、林石廬;商界人物:張秋舫、羅金城、羅勉侯、黃瞻鰲、黃瞻鴻、黃如濤、黃駿霖、黃澤盛、楊鴻斌、蔡友蘭、徐建禧;醫界人物:李子光、孫石溪、孫朗川、孫平撫、蕭漢斌

五、功能結構

規劃形成「兩核兩點、兩軸一帶」的功能結構:

「兩核」:即大橋頭傳統文化體驗展示核、濱江地區的閩江風光展示核;

「兩點」:即依託省輪船公司舊址、蒼霞基督教堂2處文物保護單位,在其周邊增加公園綠地、廣場等開敞空間,成為富有特色的功能亮點和景觀節點;

「兩軸」:即依託中平路、青年橫路的商業服務歷史功能恢復而形成的兩條傳統商業文化展示軸;

「一帶」:即濱江休閒風光帶。

六、主要規劃圖紙

福州市城鄉規劃局
2016年2月18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