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人民戰爭是埋葬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人民戰爭是埋葬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影片《地道戰》觀後
通信兵某部長途台 愛武
1970年1月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全國人民滿懷革命的戰鬥激情,跨進偉大的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們興奮地重看了影片《地道戰》,引起了我們對於抗日戰爭時期人民戰爭勝利的深刻回憶,也更激起了我們為保衛偉大社會主義祖國,支援世界人民革命鬥爭,徹底埋葬帝、修、反的革命精神和戰鬥意志。

影片《地道戰》,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一個普通村莊——高家莊的民兵和人民群眾,高舉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紅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創造和運用地道戰這一巧妙的戰鬥形式,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偉大勝利。影片形象而生動地宣傳了毛主席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非常令人信服地告訴我們:人民戰爭的威力無比,只要充分動員人民,堅決依靠人民,進行人民戰爭,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是可以打敗的。

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戰爭的第五個年頭,萬惡的日本侵略者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糾集了大量的兵力,向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發動瘋狂的大「掃蕩」,妄圖把抗日民眾嚇倒,把游擊戰火撲滅。在這樣的情況下,游擊戰爭能不能堅持下去,怎樣堅持下去?影片中高家莊的黨支書高老忠和支部的同志一起,打開了毛主席的光輝著作《論持久戰》,學習了毛主席關於「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的教導,明確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堅持鬥爭的方向,堅定了必勝的信心。在區委和村黨支部的領導下,高家莊一帶的「莊稼漢」發動起來了,大家拿起了長矛、槍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投入了戰鬥的行列,鑄成了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擺下了人民戰爭的天羅地網。在廣闊的大平原上,到處是警惕的眼睛,到處是復仇的槍口。敵人一來到高家莊,四面八方鼓角同鳴,槍雷齊響,一座座牆壁上出現了無數槍眼,一棵棵樹幹中伸出槍口向敵人開火。井台邊,房頂上,門窗口,碾盤旁,羊圈裡,子彈、手榴彈、地雷頻頻開花,只打得敵人暈頭轉向,丟盔卸甲。在人民戰爭的層層火陣里,日寇、偽軍變成了團團亂轉的野牛,被燒成灰燼。看到這勝利的戰鬥場面,是何等的大快人心啊!正如偉大領袖毛主席英明指出的:「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具有最高的智慧,最大的創造力。高家莊人民創造和運用地道戰,顯示了人民群眾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挖的是單口防身洞,或者把簡單的土洞和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雙口和多口地道。當這種地道遭到敵人的破壞後,高家莊的人民群策群力,把它改造成既可以藏身、又能主動消滅敵人的戰鬥地道,地道內設置了防水、防毒、防煙和了望、投彈、聯絡等設備,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凶焰。敵人破壞地道的陰謀破產後,又派特務化裝成「武工隊」,混進了高家莊。民兵識破了敵人的陰謀詭計,利用戰鬥地道的「翻口」,巧妙地打死了鑽進地道的特務,並配合區武工隊消滅了混進村內的全部敵人。隨着鬥爭形勢的發展,他們又把這種村落地道向外延伸,構成村村相連的野外地道網。高家莊的人民,遵照毛主席「從戰爭學習戰爭」的教導,不斷總結經驗,把挖掘地道與埋設地雷結合起來,在敵人可能來犯的一切地方遍設地雷,並用大刀、長矛、土槍、土炮、手榴彈等武器相配合,把裝備精良的日、偽軍打得喪魂落魄,鬼哭狼嚎。

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着億萬革命人民去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影片《地道戰》以雄辯的事實告訴我們:是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是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是勇敢、不怕死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

在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的問題上,歷來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切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反動派,都是「唯武器論」者。他們認為,「在現在條件下作戰,主要是打鋼鐵,打技術」,「核武器、火箭決定一切」。他們總以為靠揮舞一兩件新式武器就能嚇唬住革命人民。與這種論調相反,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不管現在武器和技術裝備怎麼發展,不管現代戰爭的打法怎樣複雜,戰爭的最後勝負,歸根結底,還是要決定於戰場上的近距離搏鬥,決定於人的覺悟、勇敢和犧牲精神。影片《地道戰》給我們展示的,也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真理。

當日本侵略強盜對我冀中平原根據地進行慘絕人寰的大「掃蕩」的時候,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冀中根據地的人民群眾並沒有被嚇倒。他們認識到自己所進行的是正義的革命戰爭,看透了敵人的反動性和虛弱本質,對日本法西斯強盜無比仇視、藐視和鄙視,對革命戰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民兵隊長高傳寶說得好:「你別小看這幾個人,這幾條槍,有它,漢奸、地主、壞蛋就不能乍翅兒,少數敵人就不敢出來活動。要是全國所有的村莊都有這幾個人,這幾條槍,咱們窮人就能打天下,就能保江山,就能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這充分表現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革命群眾藐視敵人、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

毛主席教導我們:「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光輝思想的集中表現。你看,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在發現日、偽軍偷襲本村的時候,面對凶頑,臨危不懼,敲鐘報警;就是在身中數彈、臨近犧牲的片刻,仍然頑強地站立起來,用盡全力拉繩敲鐘,並掏出手榴彈向敵群扔去……。高老忠象一棵挺拔屹立的不老松,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你看,當兇殘狡猾的日寇隊長山田和漢奸湯丙會帶領日寇、偽軍挖土找洞,往洞裡灌水、灌煙,妄圖殘害我革命人民,在這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民兵隊長高傳寶沉着勇敢,率領群眾從鍋灶口突圍。儘管敵我力量懸殊,洞外情況不明,但他毅然奮不顧身地躍出洞口,左右射擊,把敵人打了個措手不及,掩護了群眾安全轉移。高老忠、高傳寶是抗日游擊根據地人民群眾的優秀代表,充分表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的高貴品德。事實證明,有了毛澤東思想,有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無產階級徹底革命精神,就有了智慧,有了力量;打起仗來,沖就沖得上,守就守得住,一個人頂幾個人、幾十個人、幾百個人用;沒有打過仗的也可以打勝仗,沒有指揮過戰鬥的也可以指揮好戰鬥;就能「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影片《地道戰》生動地表明:要戰勝強大的敵人,不僅要依靠人民群眾的雄厚偉力,依靠人的勇敢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而且要善於掌握和運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為中國人民確定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並制定了一整套能夠以我之長攻敵之短的戰略戰術。在毛主席的戰略方針和戰略戰術思想指引下,處在敵後的廣大軍民,廣泛地開展了游擊戰爭,創造了各種各樣巧妙的打法。地道戰就是冀中人民結合平原地區特點創造的特殊的游擊戰形式。平原地區,村落集中,公路縱橫,無高山可作依託,無密林可為隱蔽,日寇利用這種地形條件,妄圖施展它擁有現代化武器的優勢,對抗日根據地採取了「細碎分割」、「嚴密封鎖」、「反覆清剿」等戰術;在這樣的情況下,冀中人民挖地道,埋地雷,築街壘,修夾牆,構成了一個戶戶相通、村村相聯、退可以守、進可以攻的綿密的地道網。這樣,革命人民就完全能避開敵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威力,從地面到地下、從村內到村外,自由來往,機動靈活,十分主動。而敵人則無所施其技,變得又聾又瞎,到處挨打,寸步難行。這充分體現了毛主席的戰略戰術思想:你依靠現代化的武器,我依靠有高度革命覺悟的人民群眾;你發揮你的優勢,我發揮我的優勢;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你打我時,叫你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時,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

誘敵深入,把敵人放進來打,是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你看,當日偽軍重兵壓境、用大炮猛轟高家莊的時候,民兵隊長高傳寶想到毛主席的教導,毅然地決定:「把鬼子放進莊來。」而鬼子一進莊,它的長處就變成了短處,大炮使不上勁,兵力施展不開,藏沒法藏,躲沒法躲,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而我之短處則變成了長處,地道、高房、土槍、土炮都可以充分發揮作用,造成了一個「關起門來打狗,堵住籠子抓雞」的有利局面。

殲滅戰,是我們作戰的基本指導思想。高家莊的群眾,是經過鬥爭的實踐逐步體會到毛主席的這個思想的。開始時,他們曾經把挖地道當成單純保存自己力量的手段,經過實踐,學習了毛主席關於戰爭目的的教導,懂得了只藏不打,是藏不住的;只有堅決消滅敵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他們把單純防禦的地道,改為能積極進攻、消滅敵人的地道。這是一個有決定意義的轉變,有了這個轉變,高家莊的對敵鬥爭就出現了有聲有色的局面。經過艱苦的鬥爭,不斷地消滅敵人,壯大自己,終於在主力部隊、地方部隊的支援下,由地道游擊戰發展到野外運動戰,把殘暴成性的日寇隊長山田和漢奸湯丙會等統統送進了墳墓。

毛主席最近指出:「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反對任何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特別要反對以原子彈為武器的侵略戰爭!如果這種戰爭發生,全世界人民就應以革命戰爭消滅侵略戰爭,從現在起就要有所準備!」毛主席這一偉大指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遠見,向全世界人民指明了鬥爭的方向。我們要正告一切侵略者: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二十多年前的中國了,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鍛煉的中國人民,比二十多年前不知強大了多少倍。如果說山田鼠輩早已成了高家莊人民的手下敗將,那麼,今天無論有多少個新「山田」,都絕不是中國人民的對手!如果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膽敢發動侵略我國的戰爭,我們就在偉大統帥毛主席和副統帥林副主席的指揮下,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把這一小撮歷史渣滓統統埋葬掉!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