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井岡山人民紅心永向毛主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井岡山人民紅心永向毛主席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69年2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雄偉壯麗的井岡山,是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親手開闢的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

四十二年前,偉大領袖毛主席在井岡山點燃了革命火炬,從那時候起,英雄的井岡山人民跟着毛主席,赤膽忠心幹革命。

在波瀾壯闊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英雄的井岡山人民堅持在鬥爭中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心煉得更紅,志錘得更堅,緊跟偉大領袖毛主席昂首闊步向前進。

井岡山紅花向太陽[編輯]

天上的群星朝北斗,井岡山紅花向太陽。

經過幾十年的革命實踐,井岡山人民懂得了一個偉大真理:緊跟毛主席就是勝利。現在,從當年的老暴動隊員、赤衛隊員到今天的朝氣蓬勃的革命小將,人人都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當作生命的第一需要,他們說:「有了毛澤東思想,狂風惡浪頂得住,霧海茫茫不迷航。」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英雄的井岡山人民,學習了毛主席的《炮打司令部》的大字報,高舉井岡山革命精神染紅的革命造反大旗,向大叛徒、大內奸、大工賊劉少奇及其同夥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熊熊,把黨內一小撮死不改悔的走資派打得人仰馬翻,一敗塗地。

顆顆丹心向太陽,向陽紅花遍井岡。現在,各種類型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如雨後春筍,遍布全山各個角落。到目前為止,全山共舉辦了一千九百三十多期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參加學習班的有十九萬八千九百三十四人次,平均每人達十次以上。家家都有「寶書台」。毛澤東思想的陽光普照井岡山,「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成了井岡山人民的共同心聲。

老貧農鄧治平是個文盲,家住偏僻的山溝,周圍四五里遠都沒有鄰舍。為了學習毛澤東思想,這位在舊社會受盡熬煎的老人,無論是風雨雷鳴的傍晚,還是冰凍雪飄的寒夜,每天晚飯後,總是翻山越嶺,往返十餘里,請人教他一字一句地念毛主席的書。有一次,公社開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正遇上下大雪,從他家到公社,要翻過高山石羅垇。二十多里冰封的山石路,又陡又滑,穿着鞋子無法過去,他把鞋襪一脫,赤着腳爬過了石羅垇,趕到公社參加學習班學習。現在,他能夠熟練地背誦「老三篇」和一百多條毛主席語錄。社員們都誇他「老來紅」。

毛澤東思想煥發出人們的沖天幹勁。一九六八年,井岡山遭遇了歷史上特大洪水,英雄的井岡山人民用毛澤東思想戰天鬥地,奪得了糧食特大豐收,超過了歷史上最高年產量。

井岡山紅旗格外紅[編輯]

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戰鬥洗禮,井岡山紅旗更加鮮紅。全國各地的革命人民和來自五大洲的外國朋友,一批批地來到井岡山,瞻仰這面閃耀着革命真理的旗幟,學習偉大的毛澤東思想。英雄的井岡山人民,把宣傳、捍衛毛澤東思想當作自己最高的職責。現在的井岡山,處處都是學習、傳播毛澤東思想的課堂,革命群眾,革命幹部,人人是毛澤東思想宣傳員。在飯店、賓館和招待所里,服務員端着香噴噴的紅米飯、南瓜湯,對來客熱情宣傳當年紅軍「從軍長到伙伕,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的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在毛主席舊居和革命舊址,講解員向參觀的人們詳細介紹毛主席同「左」、右傾機會主義者作堅決鬥爭的歷史……。

英雄的井岡山人民,為了宣傳和捍衛毛澤東思想,同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和他在江西的代理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革命老人、當年大井鄉老暴動隊長鄒文楷,從一九六○年擔任大井毛主席舊居講解員起,日夜守候在毛主席舊居,滿腔熱忱地向來參觀訪問的革命群眾和外國朋友宣傳毛澤東思想,宣傳井岡山的革命道路。有一次,這位年過七十的革命老人向外賓表演了當年紅軍的射擊技術,宣傳毛主席關於武裝鬥爭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初期,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革命小將來到大井瞻仰毛主席舊居,鄒文楷應接不暇,常常忙得顧不上吃飯睡覺,每天都要向革命小將講解十多個小時。有了病,還堅持講解。他說:「我活一分鐘,就要宣傳一分鐘毛澤東思想!」

黃洋界上炮聲隆,五百里井岡披彩虹。井岡山革委會在階級鬥爭的急風暴雨中勝利地誕生了。英雄的井岡山人民掌握了向世界革命人民宣傳毛澤東思想的大權。他們組織了一支有解放軍支左人員參加的採訪組,搜集了許多件寶貴的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在全國廣大無產階級革命派的大力支持下,一座閃耀着毛澤東思想燦爛光輝的「毛主席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巍然屹立在井岡山上,毛主席舊居和革命舊址也相繼按原貌修復了。艷麗奪目的井岡山紅旗迎着毛澤東思想的春風,召來了許多革命群眾和國際友人。

井岡山精神傳萬代[編輯]

井岡山,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爐;毛主席親手培育的革命精神,是這座大熔爐里的熊熊烈火。在毛澤東思想的哺育下,一代共產主義新人正在茁壯成長。當年親受毛主席教育的革命前輩,更加認真刻苦地活學活用毛主席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革命,永葆革命青春。他們懷着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限忠誠,滿腔熱情地向青少年灌輸井岡山的革命傳統,使井岡山精神世代相傳。

井岡山的紅色少年,象當年的兒童一樣,村村組織起紅色兒童團,帶上紅袖章,手執紅纓槍,協助人民解放軍和民兵,為保衛毛主席、保衛新生的革命委員會、保衛五百里井岡,站崗、放哨。

革命小將鄒成主和她的妹妹鄒岡紅,為了學習毛主席在井岡山時期的偉大革命實踐,當好革命接班人,她們懷揣毛主席在井岡山時期寫下的《井岡山的鬥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等光輝著作,打起背包,從當年毛主席在永新縣城召開的聯席會議舊址出發,沿着他們父輩跟着毛主席上井岡山的道路,走一路,學一路。一天,她倆來到了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會址寧岡茅坪,一放下背包,就到革命老同志家裡去訪問調查;在八角樓里,學習毛主席在這裡寫下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立誓說:「紅軍路上學傳統,革命重擔肩上挑!」

一九六八年,廣大知識青年熱烈響應毛主席「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裡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偉大號召,一批批地來到井岡山插隊落戶。英雄的井岡山人民用井岡山的革命精神對他們進行再教育,幫助他們肅清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流毒,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到井岡山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在革命搖籃迅速地成長。在拿山公社小沖大隊插隊落戶的上海知識青年,在井岡山的革命精神的教育下,兩條路線鬥爭和階級鬥爭覺悟有很大提高。他們處處以井岡山人民為榜樣,主動地接受再教育,堅決地依靠貧下中農,為鞏固和發展農村社會主義陣地作出了顯著成績,被評為井岡山地區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先進集體。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毛澤東思想燦爛陽光染紅的五百里井岡,革命浩氣貫長虹,向陽讚歌沖霄漢。英雄的井岡山人民,正豪情滿懷地高舉着毛主席親手樹起的井岡山革命大旗,邁着雄偉的步伐,前進在通向共產主義的大道上。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