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為工農兵 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為工農兵 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革委會大批判組
1971年6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長期以來,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及其在科技界的代理人,竭力鼓吹「科學研究特殊」,宣揚「科研不計成本」、「浪費即學費」等謬論。在這種思想的毒害下,有些人搞科研,一味追求洋設備、好條件,缺乏艱苦奮鬥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廣大科研人員到工廠、農村去,在工農兵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革命精神的教育下,改變了過去那種鋪張浪費的壞作風。但是,那種「沒有大洋全,就搞不了高精尖」的流毒還未肅清,還必須進行批判。

設備少、條件差就搞不出科研成果嗎?不是的。我們數學所和北京打字機行一起,在設備簡陋、條件很差的情況下,不到三個月就試製成功了一台十六位台式晶體管電子計算機的事實,有力地駁斥了這種謬論。

北京打字機行是個修理單位,從未搞過電子技術,也沒有這方面的設備。我們所去的八位同志是學數學的,對無線電和計算機的知識都很缺乏,在這樣的條件下,電子計算機能搞成嗎?開始,大家信心不足。工人師傅和我們一起學習了毛主席關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偉大教導,帶我們參觀很簡陋的修理車間,憤怒聲討劉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罪行。工人師傅說:「製造台式電子計算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條件再差,我們也一定要造出來。」工人階級的再教育激發了我們排除萬難,為革命研製台式電子計算機的志氣。

在工人師傅的帶動下,大家把倉庫當工作室,木板當桌子,木匣當凳子。大家睡在地板上,捲起鋪蓋就是車間,不少同志每天工作到深夜,甚至帶病工作。

但是,在工作中,萬事伸手的惡習慣還不時地流露出來。有一次安電源時,缺一個電閘。我們所一個同志說:「買一個吧。」工人師傅聽後說:

「你們科學院就講買,我們是講節約,而且還要保證質量。」他當即找來一個舊的電閘,經過修理後就用上了。這件事雖小,卻給了我們很大的教育。一個「伸手」,一個「動手」,反映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為工農兵搞科研,必然處處為工農兵着想,艱苦奮鬥,盡力爭取少花錢、多辦事、辦得好;為個人搞科研,只圖自己方便,只要能出名得利,就不惜揮霍浪費。因此,只有牢固地樹立起為工農兵的思想,才能煥發出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經過革命大批判,我們的階級覺悟和路線鬥爭覺悟提高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也加強了,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成績。沒有示波器,就從廢品庫買來一台舊的,經過自己動手修復改裝成一台「土」的「雙線示波器」。把一個一米八見方的洗臉間拿毯子遮住窗戶當暗室。我們和工人師傅一起發揮集體的智慧,反覆試驗改進,研究出了比較好的邏輯設計和線路,製成了適合使用要求的台式電子計算機。

我們從實踐中體會到:人的因素第一,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只要有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設備可以創造,在條件差的情況下,也可以造出尖端產品來。相反,如果貪大求洋、伸手坐等,其結果必然是少慢差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