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為人民造福 變「三害」為「三利」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為人民造福 變「三害」為「三利」

——東北製藥總廠深入開展綜合利用的調查報告
《人民日報》通訊員 《人民日報》記者
1971年6月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編者按:東北製藥總廠對「三廢」實行綜合利用的實踐告訴我們:普遍發動群眾,大搞綜合利用,逐步解決廢水、廢氣、廢渣的危害問題,變「三害」為「三利」,是能夠辦到的,大有可為的。

在資本主義國家,廢水、廢氣、廢渣污染空氣、江河,影響人民健康,破壞水產資源,危害農業,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普遍的社會公害,而且,那種唯利是圖、以鄰為壑的剝削制度使它們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而在我們這個「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的社會主義國家裡,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必須為廣大人民健康着想,為子孫後代着想,為全局着想,應該及早着手解決這個問題,也完全有條件解決這個問題。現在一些地區,一些單位在綜合利用方面做出的成績,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每個地區,每個工廠,都應當發動群眾,在綜合利用方面訂出規劃,採取措施,大做「文章」。新建項目必須把綜合利用和處理「三廢」的措施安排上去。正在建設的項目,沒有採取這項措施的,也要設法補上。

東北製藥總廠的廣大職工,懷着為人民造福,為革命興利的崇高思想,大力開展群眾性的綜合利用活動,化「三害」為「三利」,變「廢物」為寶物,不斷向綜合利用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取得了顯著成績。

樹立為革命大搞綜合利用的思想[編輯]

去年,在大搞綜合利用的群眾運動中,廠革委會發現有些同志在利用三廢的工作中,從生產需要想得多,從革命全局想得少;考慮經濟價值多,考慮政治意義少。針對這些問題,他們遵照毛主席關於「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教導,抓住利用「三廢」的政治意義這個根本問題,採取回憶廠內兩條路線鬥爭史,深入批判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餘毒,廣泛進行社會調查等辦法,在全廠開展了一場教育活動。

一九五八年,隨着生產的飛躍發展,這個廠綜合利用工作也蓬勃開展起來了。但是,由於廠內走資派極力推行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專家治廠」、「利潤掛帥」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辦企業路線,反對群眾大搞綜合利用,認為是「不務正業」、「得不償失」,不久,即勒令下馬。從此,對「三廢」實行了一條「放任自流、消極處理」的反動方針,使「三廢」依然是天上冒,地上堆,地下流,不僅糟踏了國家大量資源財富,還污染了空氣,毒化了城市地下水,附近工廠設備、農田灌溉和周圍居民的健康都受到了一定的危害。在批判中,工人們還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使「三廢」變成社會公害的罪惡事實。一致指出:只有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裡,人民是國家主人,國家為人民造福,才有可能把「三害」變成「三利」,才能為大搞綜合利用開闢極其廣闊的前途。

在回顧廠內兩條路線鬥爭歷史的基礎上,他們還組織了「三結合」調查小組深入到郊區農村,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三車間的廢酸,過去流入郊區農田,危害莊稼生長,現在用它做成了化肥,深受貧下中農的歡迎。氯黴素的副產物鄰位,是一種有毒物質,過去用汽車拉到郊區農村去燒,影響樹木的生長,通過綜合利用,從鄰位中生產出了除草劑,每年可供三十萬畝農田使用。據一個農場反映,原來水稻秧田除草需要兩千個勞動日,運用這種除草劑後,只要六十個勞動日就行了。貧下中農感動地說:「毛主席想的是全中國、全世界的大事,連我們貧下中農拔草這樣的事也想到了,真是我們的大救星。」通過調查,使大家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綜合利用不僅是多快好省地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而且也是關係到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大事。

不斷向綜合利用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編輯]

從一次利用到多次利用。隨着綜合利用新產品的出現,又會隨着出現新的副產物,提出綜合利用的新課題。他們在搞成了一項綜合利用後,對產生的新的下腳料又進行新的利用。三車間革命工人開始利用廢硫酸和廢氨氣製成化肥,接着他們又從製造化肥產生的廢液中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氨基苯磺酸,現在他們又利用生產這種化工原料時的廢液,試製出治療糖尿病的氯磺丙尿。

從單一利用到廣泛利用。隨着綜合利用的深入發展,他們對生產資源的認識能力不斷增強,他們認為一種副產物往往含有多種生產資源,要充分挖掘資源的潛在力量,就必須既看到已經利用的一面,又看到還未被利用的一面,對一種副產物進行廣泛利用。四車間工人原來從一種廢液中只回收甲醛酯,通過反覆試驗,他們從這種廢液中又回收出化工原料溴素和化肥氯化銨。

從一般利用到高級利用。在利用一種副產物時,他們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而是不斷地進行分析,提出新的、更合理、更有價值的綜合利用途徑。五車間的一種廢渣,原來只作為一般飼料,最近在有關單位的協作下,試製成功價值很高的新藥。

兩年多來,他們從「三廢」中發現了三百多種可利用資源,現在已經利用了一百多種,增加了十一種新產品,回收了四千多噸化工原料,節約糧食三百四十六萬斤,為國家創造了價值五百八十多萬元的財富。

正確處理幾個辯證關係[編輯]

正確處理主產和副產的關係。綜合利用開展起來以後,有些同志擔心搞了綜合利用會影響主產品的正常生產。因此,有的車間出現了綜合利用時緊時松的現象。這個問題反映了部分同志把主產和副產對立起來的錯誤思想。廠革委會帶着這個問題,深入車間、班組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三車間在安排好主產品生產的同時,狠抓了回收利用生產副產物的工作,使生產的品種迅速增加,有力地促進了主產品的發展。抓住這個典型事例,向全廠宣傳推廣,使大家認識到,「主」和「副」既是對立的又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主可以帶副,副可以促主。這樣就提高了大搞綜合利用的自覺性,逐步做到了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全面發展。

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從「三廢」中回收的副產品,決不能只從本廠需要不需要出發。本廠不需要,干不干?他們遵照毛主席關於「要提倡顧全大局」的教導,胸懷全局,立足本職,自覺地打破班組、車間和廠與廠之間的界限,做到全局急需的堅決干。比如,工人們從一種廢液中提取出純度很高的精鹽,這種產品本廠不需要,但它是金屬熱處理淬火不可缺少的原料。他們就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經過二十天戰鬥,建成了一個相當於年產五百噸精鹽的小工廠。

正確處理平衡和不平衡的關係。綜合利用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生產的新飛躍,在這種新形勢下,出現了人力、物力不足的新矛盾。怎麼辦?是主動解決矛盾,進行積極平衡,還是迴避矛盾,消極對待呢?他們認為,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經常的。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就是在不斷突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他們發揚敢想敢幹的革命精神,廣泛開展技術革新活動,向技術革新要材料,要設備,要產量,要質量,要品種,要勞動力;充分挖掘企業內在潛力,修舊利廢,利用本廠一切閒置、廢舊設備。全廠十二個主要綜合利用項目所需的一百七十台設備,百分之七十四點七都是這樣解決的。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