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文檔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內容還未錄入。請盡量協助改善這個頁面
中國文學批評史
作者:羅根澤
1943年

目錄[編輯]

  1. 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 File:SSID-11375326 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 中國文學批評史 第1分冊.pdf
    1. 章1 緒言
    2. 章2 詩說
    3. 章3 「文」與「文學」
    4. 章4 詩的祟高與汩沒
    5. 章5 「文」與「文章」及其批評
    6. 章6 對於辭賦及辭賦作家的評論
    7. 章7 王充的文學批評
  2. 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 File:NTUL-0527331 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pdf
    1. 章01 文學概念
    2. 章02 文筆之辨
    3. 章03 文體類
    4. 章04 音律說(上)
    5. 章05 音律說(下)
    6. 章06 創作論
    7. 章07 鑑賞論
    8. 章08 論文專家之劉勰
    9. 章09 論詩專家之鐘嶸
    10. 章10 北朝的文學論
    11. 章11 佛經翻譯論
  3. 隋唐文學批評史 File:SSID-11374923_隋唐文學批評史.pdf
    1. 章1 詩的對偶及作法(上)
    2. 章2 詩的對偶及作法(下)
    3. 章3 詩與社會及政治
    4. 章4 元稹白居易的社會詩論
    5. 章5 史學家的文論及史傳文的批評
    6. 章6 早期的古文論
    7. 章7 韓柳及以後的古文論
  4. 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 File:SSID-12128216_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_中國文學批評史第四分冊.pdf
    1. 章1 文學論
    2. 章2 詩格(上)
    3. 章3 詩格(下)
    4. 章4 詩句圖
    5. 章5 《詩品》及本事詩

自序[編輯]

余少好子集之學,長有述作之志。諸子百家,則作「探源」以辨正偽,作「集注」以明訓詁,作「傳論」以考行實,作「學案」以闡義理。歷代文學,則先錄「文學家傳記集」,再作「文學家列傳」,以述文人生平;先作各類「文學史」,再作「文學史類編」,以疏文學源流;先輯「文學批評論集」,再作「文學批評史」,以探批評奧蘊。資賦駑鈍,人事俶擾,年至不惑,學無一成。「探源」「傳論」,成書不全(「傳論」止成《孟子》一種,商務印書館出版;「探源」較多,單印者有中華書局出版之《管子探源》,余則收入開明書店出版之《古史辨》第四、六兩冊);「集注」「學案」,汗青無期;「文學家傳記集」則舊錄已佚,新錄未終;各類「文學史」,則《樂府》悔其少作(北平文化學社出版),他亦不欲問世;「批評論集」則充溢篋笥,徒自賞玩;「批評史」亦止此五代以上五篇,差敢寫付梓人耳。

蓋莊周論道,蘄察「古人之全」;荀卿勸學,必解「一曲」之蔽。況乎史之為書,職司載述,不該不遍,不足語於實錄;予取予奪,何得稱為直筆?至《春秋》立褒貶之義,《史記》成一家之言,斯則以孔子憫道不行,筆削以垂訓,馬遷受辱發憤,纂著以自明。後人無孔子之聖,馬遷之賢,而妄以支離卑痹乏說,謬附筆削一家之言,未有不如王通《續經》,見詆通人者也。故今茲所作,不敢以一家言自詭;搜覽務全,銓敘務公,祛陰陽偏私之見,存歷史事實之真,庶不致厚蔑古人,貽誤來者。

一九二七年秋,負笈清華大學研究院。越明年,至開封,任河南大學教授。又明年,移保定河北大學。一九三一年春,即返故都。從此迄一九三七年蘆溝事變,惟一九三四年秋,至一九三五年夏,赴安慶,任教安徽大學,余皆寄居北京,前後七年有半。故都多公私藏書,余亦量力購求,止詩話一類,已積得四五百種,手稿秘笈,絡繹縹緗,閒窗籀讀,以為快樂。最珍貴者,有明刊本宋人蔡傳《吟窗雜錄》,明人胡文煥《詩法統宗》。二書皆詩學叢書,收有晚唐、五代以至宋初詩格詩句圖甚多,得以分述於五篇二、三、四各章,由是五代前後之文學批評,頓然炳蔚。其有公私珍藏,不能割讓,或割讓而索價太昂,則傭人繕寫,亦積得數十冊。

聞傅沅叔先生藏有《永樂大典》本詩話數種,未及借鈔,變起倉皇,至今猶於邑於懷也。又以詩話盛於宋,而宋人詩話,泰半亡佚,與內子曼漪,從《苕溪漁隱叢話》、《詩話總龜》、《詩林廣記》及諸家筆記中,輯出數十種,顏日《兩宋詩話輯校》。事變後,浮海南來,道出徐、濟,南至京師,北返開封,然後西走長安,又隨西北聯合大學,播遷漢上,雖續有所得,而博考無從。聞中央大學自京移渝,載書頗富,遂於一九四年一月,由陝入川,重理叢殘,際千載復興之運,述先哲不朽之言,曾曾小子,誠不勝歡忭鼓舞矣!

竊嘗以謂古昔賢俊,學貴博綜,運思含毫,吐納萬象,舉凡天地之大,蟲魚之微,幽明之情狀,古今之嬗變,以至六府三事,眾技百家,莫不隨意陳辭,即事為篇。摘金振玉者,最為文集;布實達旨者,匯為筆記;文集筆記者,儒先績業之總萃,而文學批評亦寓藏其中。此外則群經子史,總集詩集,品藻之言,亦往往間出。余性魯愨,不敢自信記誦,不得不一一.繹。清顧炎武謂著書譬猶鑄幣,宜開採山銅,不宜充鑄舊錢。文學批評史之山銅為詩話文論,而文集筆記則為沙金;因彼開卷已得,此必排簡始見也。

日月遄邁,呆拙濡滯,肇造迄今,忽將十稔。始以講授清華大學,策蹇疾書,草成一至三篇;秋間增刪復講,翌年筆削付印(北平人文書店出版,事變後書店停業,印出之書,付之一炬)。而四、五兩篇,又在師範大學,講習編著,亦陸續脫稿。六篇以下,屬寫未竟,抗戰軍興,故都淪為異域,已梓三篇,亦全數焚毀,故裒集董理,重託剞劂。陳鍾凡、郭紹虞兩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方宗岳先生《中國文學批評》,日人鈴木虎雄《中國古代文藝論史》,皆曾參閱;朱自清、朱東潤、伍叔儻、汪辟疆、李翊灼、李長之、胡小石、吳世昌、樓光來、黎錦熙、劉盼遂、劉汝霖、儲皖峰諸先生,皆曾商正;匡啟之誼,所不敢忘。漢班彪論司馬遷《史記》,「採獲今古,貫穿經傳,一人之力,文重思煩,故刊落不盡,多不齊一」。矧余不材,寧免疵累?

世有君子,可覽教焉。一九四二年雙十節自序於中央大學。

付印時,以篇辭繁重,分為《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隋唐文學批評史》、《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四冊,宋以後亦陸續刊布焉。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根澤又記

本作品的作者1960年逝世,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43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39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應版權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