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不許詆毀人民革命戰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不許詆毀人民革命戰爭

——批判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
空直機關 紅雷
1969年9月1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會發展的飛躍,不能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而使人民獲得政權。」人民革命戰爭,是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獲得政權的根本途徑。擁護還是反對人民革命戰爭,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修正主義鬥爭的一個重大問題。

如何對待人民革命戰爭的問題,也一直是文藝領域內兩條路線鬥爭的焦點之一。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的無產階級文藝,以革命樣板戲為光輝代表,熱烈地頌揚了人民革命戰爭,正確地表現了毛主席人民戰爭的偉大思想,譜寫了鼓舞人民進行革命戰爭的英雄戰歌。而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黑線,則拋出了什麼「反火藥味」論、「離經叛道」論等反革命謬論,炮製出大批毒草作品,用各種手法污衊革命戰爭,為推行劉少奇「三和一少」的反革命路線和復辟資本主義大造反革命輿論。

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就是這些毒草作品中毒性劇烈的一個。這部影片肆意篡改歷史,歪曲敵我鬥爭形勢,宣揚戰爭恐怖和失敗主義。它鼓吹反動的資產階級世界觀,醜化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它用資產階級「人情味」反對革命戰爭的火藥味,煽動對戰爭的傷感情緒,惡毒地詆毀正義的人民革命戰爭。

這部反動影片是反毛澤東思想、反人民戰爭的大毒草。我們必須對它進行徹底批判!

歪曲敵我鬥爭形勢,宣揚失敗主義[編輯]

如何看待敵我鬥爭形勢,在這個問題上,鮮明地反映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和戰爭觀。這是站在那個階級的立場上看待歷史發展規律,對人民力量是否相信和依靠的根本原則問題。

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正確看待敵我鬥爭形勢,是樹立革命的必勝信心,敢於進行革命戰爭、敢於勝利的前提。當解放戰爭剛剛開始,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其勢洶洶地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的時候,毛主席就指出:「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清醒地估計了國際和國內的形勢,知道一切內外反動派的進攻,不但是必須打敗的,而且是能夠打敗的。」毛主席的英明論斷,極大地鼓舞了革命人民的必勝信心,堅決地起來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在偉大統帥毛主席領導下,用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真實的黑山阻擊戰,就是解放戰爭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這次阻擊戰,是一九四八年九月開始的偉大的遼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全國敵我鬥爭形勢是,我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數百萬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了全面進攻。在東北戰場上,敵軍已被迫龜縮於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地區。我軍遵照毛主席《關於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在林副主席直接指揮下,首先攻克戰略要地錦州,切斷了敵軍逃往關內的道路,一下子形成了「關門打狗」的勝利局面。長春守敵被迫起義和投降,瀋陽已成一座孤城。黑山阻擊戰的任務,就是堅決堵住企圖奪路逃竄的廖耀湘「西進兵團」,以便我各路大軍迅速集中,就地圍殲這支蔣介石的「王牌軍」。擔負黑山阻擊戰的指戰員,眼看東北戰場徹底勝利近在咫尺,一個個笑上眉梢,喜溢心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紛紛表示堅決完成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交給的任務,決不讓廖耀湘兵團逃掉一兵一卒。他們用頑強的阻擊戰,消滅了大量敵人,使敵人終不能越雷池一步,粉碎了敵人的逃竄企圖,擂響了遼西圍殲戰的勝利戰鼓。

但是,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卻偏偏把敵我鬥爭的大好形勢,來了個歷史的大顛倒。它公然置歷史事實於不顧,拚命宣揚敵軍的強大,反襯我軍的弱小。它不僅把東北殘敵這隻已被戳穿的紙老虎,描繪成了一隻依然是威風凜凜的真老虎,甚至還借我軍師長之口,讓他對着正在奪路逃生、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這伙殘敵,胡說什麼:「真象站在老虎面前!」更有甚者,明明敵人已被悲觀情緒所籠罩,感到「可能全軍覆滅」了,而影片卻還要用敵人之口對我軍進行惡毒的咒罵,嚎叫什麼:「迅速追趕逃跑的共軍……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乾淨徹底全部消滅掉!」——請看,這部反動影片如此長國民黨反動派的威風,滅革命人民的志氣,何其毒也!

這部反動影片不僅荒謬地捏造我軍在軍事力量上是處於劣勢地位,而且在精神力量上也是如此。影片編導者精心設計了濃雲密布、大火瀰漫等等一連串畫面,讓我軍「在背光的陰暗裡」出現,配上淒涼、低沉的音樂,造成了一種令人沮喪的悲觀氣氛。仗還沒有開始打,高級指揮員就「心事都沉重起來」,他們面對戰局,一籌莫展。剛打了一天,就用憂鬱的調子高喊:「感謝馬克思在天之靈,第一天總算熬過去了。」而對剩下的兩天,更說出什麼:「可就是四十八小時」,「按分秒計算那就更困難了。」就是這樣,整個影片把我軍偉大勝利者的形象,不可容忍地淹沒在無中生有的連續失利的情節里。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人民解放軍的戰爭所具有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這就是戰勝蔣介石的政治基礎。」黑山阻擊戰的歷史事實是:我軍象在其他戰鬥中一樣,得到了人民群眾熱烈擁護和全力支援。黑山村鎮的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體出動,在通向陣地的道路上,人流如龍,車輪滾滾,爭着抬擔架,運木料,有的老鄉還把新門板扛來修工事,激動地說:「為了消滅『遭殃軍』,我們一點也不心痛,天塌下來,我們頂一半!」這就是任何時候都將占壓倒優勢的人民的力量,這就是革命戰爭必然要勝利的最堅實的基礎。但是,這部反動影片,為了污衊我軍如何處於劣勢之下,竟敢將此一筆勾銷,把我軍完全描繪成了脫離人民群眾的一支孤軍。影片中縱隊司令員在哀嘆:「戰線這麼長,而人呢,就這麼一點點!」後勤部長在發愁:「這個地方木料比金子還難找」,就連修建工事所需的人力物力,也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對此,影片《導演闡述》惡毒地詛咒說:「我軍應該說是四面楚歌」。

好一個「四面楚歌」!這清清楚楚地暴露了影片編導者是站在哪個階級的立場上來看待這場偉大革命戰爭的!?《導演闡述》反反覆覆地在提示:要突出表現敵人給我軍造成「壓力」、「壓力」、「壓力」,實際上是要表現敵人的強大和我軍的弱小;敵人的強大壓力和我軍的失敗。這就是這部反動影片的歷史觀和戰爭觀。

影片《導演闡述》直言不諱地供認:他們所以如此篡改歷史,顛倒敵我鬥爭形勢,就是要「在觀眾視覺上造成一種莫大的困難」,「引起觀眾的懸念」,「不禁為主人公們憂慮、焦心」。說穿了,就是要人們看不到革命戰爭的光明前途,對革命戰爭的必然勝利喪失信心。恐嚇人們不敢起來用革命戰爭粉碎反革命戰爭。可見影片最後硬安上的一個所謂「勝利」的結尾,是完全虛假的,絲毫掩蓋不了這個反動影片從根本上要宣揚的失敗主義的反革命邏輯。

林副主席指出:「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對人民戰爭的宣傳,失敗主義的宣傳,投降主義的宣傳,在全世界革命人民中,起着敗壞士氣的作用,起着從精神上解除武裝的作用。」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不正是和赫魯曉夫等中外修正主義者一樣,大肆散布失敗主義,起了這種破壞革命戰爭的反革命作用嗎!

但是,歷史辯證法是不可抗拒的。失敗的只能是失敗主義者自己。偉大領袖毛主席幾十年來不斷在教導我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的教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給了革命人民以強大的思想武器。過去和現在已經證明,將來也必然會證明:即使革命的新生力量暫時很弱小,處於劣勢地位,也充滿了必勝的信心,敢於戰鬥,不怕困難,前赴後繼,越戰越強,最終還是要戰勝表面上強大、處於優勢地位的反革命的腐朽力量。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妄圖用失敗主義阻止革命人民在必勝的革命戰爭中勇猛前進,這完全是徒勞的。

鼓吹資產階級世界觀,醜化人民軍隊[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以是一支不可戰勝的隊伍,根本的根本,是在於林副主席指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隊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隊伍,因而是戰無不勝的隊伍。」林副主席的這一題詞,最精闢地表達了毛主席的建軍思想和建軍路線,最科學地概括了人民軍隊的英雄本色。

而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從根本上醜化了人民的軍隊。它抽掉了我軍各級指揮員和戰士的革命靈魂——毛澤東思想,卻把資產階級世界觀強加在我軍英雄人物身上。

這個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就是一個「私」字。請看!高級指揮員在炮火連天的戰鬥中,念念不忘的是個人愛情。被污衊得不成樣子的兩個高級指揮員,居然在指揮所里肉麻地喊出了什麼為了愛情乾杯!一件象徵着這種所謂「愛情」的軍大衣,被用一連串的特寫鏡頭貫串影片始終。這件軍大衣居然在各級指揮員和戰士中到處傳遞,用這種資產階級的人性之愛代替我軍的階級友愛,把它硬當成鼓舞我軍同敵人作戰的巨大「精神力量」。

正是在這種資產階級反動精神力量「鼓舞」下,影片中的王連長一心嚮往的,是他個人能到海南島去「飽飽地吃上幾頓菠蘿、香蕉」。戰士呢,有的是挖空心思地想吃別人的東西,抽別人的煙頭,占別人的小便宜,有的是一毛不拔的吝嗇鬼。影片就這樣明目張胆地把我軍的幹部、戰士,都描繪成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者,毫無遠大理想,只知道一味追求個人享受或者個人榮譽的低級庸俗的人物。這是對我軍的最無恥的污衊,最惡毒的醜化!

為了掩蓋影片鼓吹的赤裸裸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當然,影片編導者也要找一兩句革命口號作幌子,所以在喊出為了愛情乾杯之前,先要墊一句所謂「為了勝利」。但是,這仍然是和「我」字分不開的。影片在這裡故意把追求個人前途、享受、幸福等等,同為了革命、解放、勝利攪混在一起,「合二而一」,企圖告訴觀眾:在革命事業中一定要有個人的小算盤,也只有當個人的小算盤得到了滿足,這個革命才是具體的,有味道而又富於詩意的;而離開個人利益,革命就是抽象的,枯燥而不可理解的了。這種梳妝打扮起來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其實就是劉少奇「公私溶化論」的翻版,它比那種赤裸裸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更為狡猾,更能迷惑人,因而具有更大危害,必須徹底揭穿,決不能讓它魚目混珠,招搖撞騙。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廣大指戰員,他們都不是為了追求什麼個人的私利,不是追求什麼「公私溶化」,而是「一心要砸碎千年鐵鎖鏈,為人民開出萬代幸福泉」,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了民族的利益而戰鬥的。這是我軍的本質,工農子弟兵的本色,是無產階級軍隊區別於資產階級軍隊的一個根本標誌。影片妄圖用資產階級極端利己主義的靈魂來醜化這支英雄的人民軍隊,只不過是幾個蒼蠅嗡嗡叫,絲毫無損於英雄人民軍隊的一根毫毛。相反,只能暴露編導者自己的資產階級的醜惡靈魂。

林副主席說:「什麼是最大的戰鬥力?最大的戰鬥力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是勇敢,不怕死。」只有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戰士,才能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才有最大的戰鬥力。以董存瑞、雷鋒、王傑、門合等無數英雄人物為代表的我們偉大的人民軍隊,早已雄辯地證明了這個真理。就拿被影片肆意歪曲了的黑山阻擊戰來說吧,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英勇健兒,為了東北和全國的徹底解放,把對黨和人民的高度赤誠和責任感,化為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在敵人兵力五倍於我的情況下,奮勇當先,晝夜鏖戰。在我英勇戰士面前,敵人的衝鋒隊伍,每次都象倒塌了的牆壁那樣垮了下去,連那些由所謂「效忠黨國」的國民黨黨徒和反動軍官組成的「敢死隊」,也被打成了「怕死隊」、「送死隊」,使他們屍橫遍野、寸土未進。歷史宣告了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用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醜化我軍指戰員的卑鄙企圖的徹底破產,也宣告了反對用毛澤東思想武裝我軍和億萬革命人民而堅持用資產階級世界觀改造世界的一切罪惡勾當的徹底破產。

用資產階級的人情味,反對革命戰爭[編輯]

毛主席教導我們:「歷史上的戰爭,只有正義的和非正義的兩類。我們是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林副主席指出:「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者的觀點完全相反,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和革命人民,從來不用傷感的觀點來看待戰爭。對於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我們的態度歷來非常明確:第一反對,第二不怕。」

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正因為它從反動的歷史觀出發,從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出發,它必然是用傷感觀點來看待革命戰爭,必然要對革命戰爭進行瘋狂的詆毀。資產階級人情味這個反革命的精神武器,自然就成了它最合用的武器。而這個武器總是要和宣揚戰爭恐怖和災難對比使用的。

影片的帷幕剛一拉開,撲鼻而來的就是一股腐朽不堪的資產階級人情味,迴響在耳邊的庸俗的愛情調笑,映入眼帘的是那件象徵愛情的軍大衣,上面繡着一顆桃形的心。正是這件象徵着愛情的大衣使女軍醫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沉入」所謂「幸福的憧憬」;使縱隊司令員在嚴肅的指揮所里,所謂「若有所思」地彈起了風琴;即使是魯莽的雷師長也為傳送大衣而奔波,忙着為這對「英雄美人」牽線。儘管如此,影片還嫌人情味不濃,又精心設計了在浴血奮戰的背景下,縱隊司令員閒情逸緻,大談戀愛的場面,並且讓警衛員口琴伴奏,吹出令人作嘔的祝福曲子。資產階級的腐朽、反動的人情味,完全成了貫串整個影片、影響各種人物的一條無形的黑線。

正是在這種繪聲繪色的愛情的場面里,生活的情趣中,編導者把渲染戰爭的恐怖和苦難穿插進來了。請看,解放大軍所到的黑山城硝煙瀰漫,一片火海;一個個特寫鏡頭,構成了一幅幅陰暗、慘澹的畫面:在我軍的陣地前,襁褓中的嬰兒被敵人扔下了山坡,兩支小腿在痙攣地蹬動,母親露出恐怖失神的臉,白髮蒼蒼的老人在悲聲驚叫,伴隨着的是淒涼的哀樂……。

影片為什麼要採用如此強烈對比的手法,把這樣兩種很不協調的畫面拼湊在一起呢?這就是要用個人幸福的毀滅作為反襯,把戰爭的苦難強烈地銘刻在人們的心靈中,用資產階級的人情味撥動人們的心弦,要引出人們對革命戰爭的傷感的哀鳴。請大家注意:編導者煞費苦心安排的縱隊司令員吃麵條的鏡頭,就是影片這一主題思想和險惡用心的泄露。在晝夜鏖戰的間隙中,縱隊司令員剛剛騰出空來吃上一口麵條,突然捂住嘴,露出十分厭惡而又無可奈何的神情。原來這碗「蔥花、薑絲、辣椒、胡椒麵」味味俱全的麵條里,混進了一塊炮彈皮。影片通過這碗麵條,把個人幸福同戰爭苦難的尖銳衝突,資產階級人情味同革命火藥味的尖銳衝突,挑釁地端在你的面前。它告訴觀眾:資產階級人情味真象蔥花、薑絲、辣椒、胡椒麵,那樣有味,那樣可愛,而革命戰爭卻象「炮彈皮」,那樣難啃,那樣「可惡」。力圖在觀眾中勾起傷感的回味:要是沒有炮彈皮,這碗香噴噴、鮮滋滋的麵條該有多麼好吃;要是沒有戰爭,生活該是多麼寧靜美好。這場戰爭表面看來似乎是勝利了,但隱藏在背後的卻是個人幸福的無可彌補的損失。就是這樣,影片用資產階級人情味反對革命的火藥味,隱晦曲折地鼓吹戰爭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使革命人民在精神上解除武裝,放棄解放人類的一切正義戰爭。

《黑山阻擊戰》如此瘋狂地詆毀革命戰爭,絕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現象。它和蘇聯修正主義文藝鼻祖肖洛霍夫以及西蒙諾夫之流的大毒草《一個人的遭遇》、《日日夜夜》、《生者和死者》等等是一脈相承、同出一轍的。這是國際共產主義叛徒赫魯曉夫和中國赫魯曉夫劉少奇兩條反革命黑線一脈相承、同出一轍在文藝上的表現。其一致的目的就是反對人民革命戰爭,恫嚇世界革命人民,使他們不敢拿起槍桿子造舊世界的反,永遠做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的馴服奴隸。

列寧指出:「我們不能否認革命戰爭的可能性,即由階級鬥爭所產生、由革命階級所進行並具有直接革命意義的戰爭。」革命人民深深懂得:革命戰爭雖然會打爛一些罈罈罐罐,但贏來的卻是舊的社會制度象木乃伊接觸到空氣那樣立即解體,新的社會制度象朝陽似地光照人間。少數人的犧牲和一時的痛苦,可以換來全階級、全民族、全人類的解放。蘇聯的肖洛霍夫、西蒙諾夫和中國的周揚、夏衍等形形色色的帝修反的乏走狗,所以對革命戰爭發出狺狺狂吠,正好說明革命戰爭是「拯救人類的旗幟」,是革命人民「至高無上的榮譽的事業」,他們越是要販賣資產階級的人情味,反對革命的火藥味,我們就越要堅持革命的火藥味,越要用革命的火藥味摧毀反革命的人情味。

和《黑山阻擊戰》等大毒草相對立,革命樣板戲為我們歌頌和表現革命戰爭提供了光輝的典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色娘子軍》……把我們帶進了戰鼓驚天,紅旗招展的革命戰爭的戰場。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戰爭的恐怖和苦難,而是「急令飛雪化春水,迎來春色換人間」,充滿着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留在我們心中的,不是傷感的回味,而是「一顆紅心似火焰,化作利劍斬凶頑」。革命樣板戲熱情歌頌毛澤東思想之「經」,全力刻劃革命戰爭之「道」,象一曲氣壯山河、響徹雲霄的雄偉戰歌,壓倒一切反對革命戰爭的哀鳴,鼓舞革命人民在人民革命戰爭的大道上奮勇前進,推翻帝修反的反動統治,打出一個紅彤彤的共產主義新世界!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