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一支工人講師隊伍在鬥爭中成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一支工人講師隊伍在鬥爭中成長

——上海市徐匯區十三所中小學工人講師的情況調查
上海市徐匯區革命委員會調查組
1969年12月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上海市徐匯區十三所中小學,遵照毛主席「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的偉大教導,在團結、教育和改造原有教師隊伍的同時,組織了二百二十九名工人講師先後走上了講台。這批工人講師在鬥爭中迅速成長,成了教師隊伍的一支新生力量。

需要這樣一支新型的教師隊伍[編輯]

這二百二十九名工人講師,以在職的產業工人和退休老工人為主體。工人講師剛進校時,主要是上階級教育課,後來,逐步上毛澤東思想教育課、工業基礎知識課、外語課、數學課、革命文藝課等。

工人講師上講台,加強了工人階級對教學工作的政治領導。二中心小學的工人講師定期參加學校教學計劃的討論和研究。虹橋路小學的工人講師還建立了核心小組,代表工人講師參加學校教學工作的領導。中國五·七學校的工人講師參加備課、編寫教材等活動,改變了「知識分子說了算」的狀況。

工人講師上講台,有力地推動了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革命師生普遍反映,工人講師講課有四大特點:一是用毛澤東思想統帥,突出無產階級政治,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二是理論聯繫實際,學用結合;三是對毛主席的「十大教授法」用得活;四是工人講師在教課中,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課堂紀律好。

工人講師還把在三大革命運動中親身實踐和所見所聞的新生事物、新的經驗、新的成就介紹到學校里來,充實了教學內容,有的講師還編寫了補充教材。他們的不斷革命精神,有力地衝擊了某些知識分子的「舊框框,老一套」,推動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

工人講師進學校,言傳身教,加速了對原有教師隊伍的思想改造。

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工人講師[編輯]

工人講師從工廠到學校,從生產到教書,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為了使工人講師更快地適應這個變化,更好地講好課,駐校工宣隊和派出單位革委會都十分重視對工人講師的培養和提高工作。

具體做法是:

從實踐中學習,這是培養工人講師的基本方法。遵照毛主席「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的教導,大力支持和鼓勵沒有進過「正規」學校的工人講師闖「難」關,大膽地在干中學習。工人講師說得好:「課堂是爭奪青少年的戰場。打仗,不能等到學會再上戰場;教課也得一面教、一面學。」

毛主席教導說:「要讓他們做,在做的中間得到教訓,增長才幹。這樣,大批的優秀人物就會產生。」工人講師首先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努力學習自己講授的文化科學知識,邊試講、邊修改,課後及時總結經驗。實踐證明,這種「教啥學啥,邊教邊學」的方法,是培養、提高工人講師的有效方法。

遵照毛主席「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面學習」,「有書本知識的人向實際方面發展」的教導,採取工人講師與革命教師、紅衛兵(紅小兵)三結合的方法備課、上課、編寫教材,可以達到互教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效果。如中國五·七學校一位工人講師,是個有二十四年工齡的電工老師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只讀過四年小學,缺乏理論知識,他當了工人講師,參加了《工業基礎知識》教材的編寫後,感到要教好課,必須把自己的實踐上升到理論。因此,他主動到技訓班學習,刻苦鑽研,把學到的理論用於教學和生產技術革新中去。工人們說:「這個老師傅既是一個工人,又是一個講師,也是一個技術革新的闖將。」他參加了教育革命,促使他向勞動人民知識化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辦「紅師班」,這是培養工人講師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國五·七學校和徐匯區革委會工宣隊辦公室在華東師大教改小分隊的配合下,先後舉辦了三期「紅師班」,培訓了一百多名工人講師。「紅師班」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毛主席著作是必修課,還按照工人講師講授的課程,分別開設了「黨史」、「工業基礎知識」、「外語」等班。「紅師班」採取學習與調查研究結合,學習與教學實踐結合,在實踐中碰到了問題就拿到學習班上學習、討論、研究。實行「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紅師班」還吸收少數紅衛兵和革命教師參加。

學校和派出單位還規定,工人講師以參加本單位的革命、生產為主,一般教一門課,主要利用業餘時間備課、上課,每周占用二到三個半天的生產時間。

為了合理安排工人講師的生產勞動和教學活動時間,保證教學質量,駐校工宣隊和派出單位革委會制定了「四定」、「三結合」制度,即定講師、定年級、定課程、定時間,實行工人講師、教師和紅衛兵(紅小兵)三結合備課、上課。

征途處處有階級鬥爭[編輯]

工人階級的優秀分子進學校,這是「在上層建築其中包括各個文化領域中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面的專政」的需要。工人講師隊伍是在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中鞏固、發展、壯大起來的,征途處處有階級鬥爭。

工廠在選派工人講師時,首先引起一場「要不要選派,選派誰」的爭論。有的人提出:「工人搞教學是份外事」,但廣大工人說得好:「教育不革命,文權不掌好,政權不牢靠。怎麼能說是份外事!」也有人主張「上講台得『口才好,筆頭靈』」,而廣大工人堅持選派苦大仇深,忠於毛主席,又有一定教學能力的優秀工人當講師。徐匯區清潔管理站的工人講師說:「舊社會,資本家罵我們『垃圾癟三』;解放後,劉少奇污衊『工人不可靠』。他們靠的都是『洋秀才』。現在,毛主席為我們撐腰,我們『卑賤者』上講台,就一定能培養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工人講師走上講台,遵照毛主席「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環」的教導,大講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體會,大談新舊社會的對比,受到了廣大革命師生的歡迎。但個別人在背後散布:「工人上講台是『程咬金三斧頭』,談體會,講對比還可以,上文化課『不來事』。」工人講師發揚了刻苦鑽研,勇於實踐的革命精神,用自己的教學實踐有力地駁斥了這種謬論。他們走上了社會主義文化課的講台,從學生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把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結合起來,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反映:「老師傅上課,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記得牢。」

當工人講師在講台上站穩了腳跟的時候,又有一種說法:「工人講師來了,知識分子可以『斗、批、走』了。」這實質上是一些人「不服氣」「有怨氣」的反映。還有人消極怠工,冷眼旁觀,躺倒不干,自動「靠邊」,把教學業務往工人講師身上推。面對這種狀況,工人講師響亮地回答:「毛主席派我們來,是用毛澤東思想改造『粘土』,在『粘土裡摻砂子』,並不是來搬『粘土』的。」他們和教師同學習、同批判、同勞動,一起編教材、備課、上課,以工人階級面貌改造知識分子的思想,在教學實踐中給知識分子以再教育,這就團結、教育、改造了知識分子,也進一步鞏固了工人階級在教學上的領導權。 工人講師上講台,一些「好心」人以「關心」為名,說什麼「工人講師,又上課,又生產,太辛苦了。」意思是可以不要堅持參加生產勞動了。學校工宣隊和派出單位革委會響亮地回答:一定要堅持參加生產勞動。只有參加勞動,工人講師才能永保無產階級的本色。廣大工人說:「講師團上了講台,不離車間,永遠是我們工人階級的代表。」

幾個問題[編輯]

第一,要從廣大的優秀工人中選拔一支不脫產的工人講師隊伍。這裡重要的是「不脫產」,只有不脫離生產,工廠才能夠選派更多的優秀工人當講師。工人講師不脫離生產勞動,不脫離工人群眾,這是培養工人講師的一條根本原則。如第八印染廠是個八百多工人的中型工廠,除派了三個廠革委會委員帶領的有二十三個工人組成的工宣隊進駐中國五·七學校外,還選派了三十五個不脫產的工人當講師,他們都是抓革命、促生產的骨幹。又如虹橋路小學和二中心小學的四十多個兼職工人講師,除了派出工宣隊的工廠選派外,還有由學校附近的中小型工廠選派的。這就使更多工廠的工人群眾直接參加了教育革命。

第二,在不斷擴大工人講師隊伍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一支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工人講師隊伍,把學校教學工作的領導權牢牢地掌握在工人階級的手裡。

通過「紅師班」和教學實踐等途徑,徐匯區已經逐步培養了一支不脫產的兼職工人講師隊伍。在這基礎上,可以逐漸從兼職工人講師隊伍中選拔一批專職教員。這些專職教員教了三至五年後,回到工廠生產,也當兼職講師。專職教師在任教期間,也要規定參加一定量的勞動,使他們永保工人階級的本色。從實際情況來看,專職教師只能是少量的,大量的還是兼職教師。

第三,一定要加強對原有教師隊伍的團結、教育和改造工作。對混入教師隊伍中的一小撮階級敵人應當堅決清除出去,對少數不適宜擔任教育工作的要作調整。現有教師中的多數或大多數是好的或比較好的,「不過要在正確路線領導之下,由工農兵給他們以再教育,徹底改變舊思想。」學校里建立了一支以專職和兼職結合的工人講師隊伍後,原有教師應當分期分批下鄉下廠參加勞動鍛煉,接受工人、貧下中農再教育,爭取把他們中的多數或大多數逐步改造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知識分子。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